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实训周总结

音乐实训周总结

音乐实训周总结

音乐实训周总结范文第1篇

如果仅依靠以往的班级授课形式,借助于学校开设的每周一节音乐课来开发音乐教学,要想大面积提升外来流动学生的音乐能力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需要寻求独特有效的路径。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个推进路径:

1.小组聆听与合唱团聆听循环推进有位名人说过:如果你把一首音乐听上99遍,那么这首作品就是你自己的了。要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就要让他们广泛聆听,接触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教师可以在每周班级合唱团聆听的基础上,增加校园广播站早中晚的全校性聆听,还可以加上班级合唱队四个小组的自学聆听,这样几种聆听方法循环推进,不仅营造学校良好的艺术氛围,而且能让学生形成聆听关注音乐的习惯,提升听觉能力。

2.班级合唱队与学校合唱队组合推进在学业紧张的初中阶段,要想提高外来流动学生的音乐水平,组建班级合唱队可谓一举两得。它由全班同学组成,覆盖面既广泛又能按时系统地进行教学,也方便教师挑选优秀的队员进入校合唱队。校合唱队不仅能弥补班级合唱队员参差不齐的缺陷,为素质好的同学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也避免了应对比赛临时“急训”带来的紧张和慌乱,校合唱队的外出演出和比赛对班级合唱队员也是一种触动和激励。

3.视唱练耳训练与竞争评价并行推进视唱练耳,是训练学生听觉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合唱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强基石。要想班级合唱团能稳定地发展,就必须重视视唱练耳。枯燥重复的机械性练习只会让学生反感,因此教师需对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化,注重培养学生乐感。在训练的同时,设立每月和每周的竞争评价机制,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让合唱队员之间形成竞争向上的势头。

二“、听觉先行,合唱助力”式音乐训练的实施策略

1.广泛聆听,实施“音乐体验”的乐感策略(1)对比聆听。要了解合唱,首先就要让学生听辨出合唱是多声部作品,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如《歌声与微笑》等,先听齐唱版本,再听合唱版,听完比较两种演唱形式的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就能概括合唱的特点,初步了解合唱。(2)合唱队聆听。合唱队聆听主要是课堂聆听和小组聆听的结合。小组聆听是将每班分成四组,小组长负责每组一周欣赏交流一首作品,每月进行汇总并交流欣赏感受,对发言积极和分析较好的同学给予平时成绩加分表扬。(3)学校整体聆听。要想班级合唱队得以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校园广播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训练引导,实施“音乐记忆”的听觉策略(1)标准音训练———听与记结合。让孩子回家听老式摆钟报点时“铛铛”的音高,熟记音高并哼唱,一周后90%以上的孩子都能做到张嘴就能唱准,这个音就是标准音“la”。熟记标准音,再用柯尔文手势来展开“la”与其它音级之间的音准训练。比起费劲地强练强记,这个方法可谓事半功倍。(2)声音训练———范唱与互听结合。在声音的训练中,教师采取音像教材示范聆听与学生之间互听相结合的方法。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歌唱中普遍存在低声区出白声,高声区出虚声的问题,教师要能及时从学生中发现这些典型问题,通过抓典型—分析优缺点—教师正确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技术指导—学生之间互听互析—良好的歌唱状态,学生就能很好地总结出好听的声音是通过良好的气息、状态、位置来做到的,让学生通过声音的训练对正确的发声方法、气息的运用形成记忆,然后慢慢将记忆内化和外显。(3)视唱训练———有声与无声的结合。视唱包含节奏、乐句、调式调性、结构等一系列的音乐知识,刚开始必须反复慢速地跟着钢琴视唱进行无声练习,让他们记忆旋律的音高节奏等,后跟随钢琴看谱视唱,等学生有把握唱好了再进行有声的视唱。

3.合唱组合,实施“音乐内化”的演唱策略(1)学会默声歌唱。我们常说合唱的最高境界是无声,这里的无声指的就是默声,默声歌唱是训练内心听力很好的办法。拿到一首新作品,教师先让学生默默地读谱,内在地想象出它的音响效果、作品的意境。其次默声跟钢琴学唱,唱会以后再听范唱,比较差距,发现差距再改为有声演唱,熟唱后看指挥再进行默声唱,反复演唱比较,长期这样练习,能够迅速发展内心听觉。(2)学会互相倾听合作。一支优秀的合唱队,必定是团结和谐的。班级合唱队就有这个优势,大家在同一个集体中学习生活,互相合作融洽的速度比较快。起初教师可以选取大家都会唱的《小星星》《保卫黄河》等简单的歌曲,以卡农二声部训练为主,卡农中此起彼伏的效果会让学生有兴趣和愿望参与。开始的排练会出现抢拍、比谁声音大等问题,教师则用录音机录音———反馈引导———再录音———再反馈,这种做法具有启发性,学生很快会明白要注意倾听和合作,使声音达到和谐,这样能形成内心听觉的良好状态。(3)学会实践。农村流动子女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相对羞涩胆小,教师要多创设机会让他们锻炼,如音乐课堂中开设每周一次的“音乐小讲坛”“我是小歌手”,表现积极的给予加分奖励,突出的还可以入选校合唱队成员,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同时,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校歌咏比赛、班级合唱比赛,形成班级之间良好的竞争趋势。

三“、听觉先行,合唱助力”式音乐训练的成效反思

1.引入训练表演增强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内心听觉与音乐实践活动处于一种不可分离的共生状态。在长期的艰苦训练中,这些孩子具备了较好的内心听觉能力。

2.引入团体合唱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引入班级合唱团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加强班级凝聚力,更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及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

音乐实训周总结范文第2篇

学生学会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喜欢音乐,将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力、表现力以及钢琴弹奏技巧三方面的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有关钢琴演奏的基本知识,掌握钢琴基本弹奏方法与技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钢琴培训计划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小学生钢琴培训计划一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在于通过一对一的钢琴课引导学生步入音乐之门,使学生学会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喜欢音乐,将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力、表现力以及钢琴弹奏技巧三方面的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有关钢琴演奏的基本知识,掌握钢琴基本弹奏方法与技能,并使其音乐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

1、教学曲目的编排是以近年来国内比较常用的主流教材为基础,充分吸收古今中外优秀钢琴教材之长,针对钢琴普及教学中启蒙阶段的'教学,以兴趣为主导思想,密切联系我国钢琴的教学实践,选用不同类型的教材合理搭配。

2、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

1、教学以一对一的授课形式为主,针对学生的不同条件因材施教。

2、根据学生及家长的不同需求辅以不同形式的主讲课、陪练课,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进度,既不脱离曲目的整体要求,又不生搬硬套规定的曲目,使教学更加灵活、生动。

4、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切勿贪多贪快,初级阶段教学在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的同时应以基本功为重。

三、教学内容

A、初学者最初手指的独立练习

(1)手腕平稳、平静,指型稳定,注意力集中在掌关节的活动上。

(2)手指抬起时,要觉得只用了掌关节的机能,手指另两个关节不参与、不勾拢、不伸直。

(3)抬起手指的动作要果断、积极而又舒畅、自如。

(4)抬起的高度,慢练时可稍高,但要在不勉强的前提下。

(5)弹下(触下琴键)的动作,也要感觉只用了掌关节,也要果断。开始阶段不要追求音量大,也不要有勉强感。

(6)触下琴键(发出声音)的同时,掌关节也停止用力。这时,除了第一关节负责把手指保留在键上外,整只手进入近乎休息的状态。

(7)如果是五个音连续弹奏,开始阶段速度要慢,每弹下一个音都在那个音上休息片刻。速度、音量(力度),只能随练习的积累而逐渐增加。要在感到一切都很自然、不费力的情形下一步步过渡到响亮而快速。

B、0xx班陈xx,0xx班吴xx学习《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1册》,010班刘xx,012班彭x琪学习《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2册》。

C、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人学习的情况学习《儿童钢琴手指练习》《哈农》等集中训练手指的练习。

小学生钢琴培训计划二

一、教学的目的任务

钢琴课是训练学生用科学的弹奏方法进行钢教琴弹奏的一门学科。通过钢琴课的教学使学生获得键盘基础理论知识,对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方法有较清楚的理解和认识。

其任务是通过钢琴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正确的钢琴弹奏方法和具有一般的弹奏技能技巧,能正确的分析和处理一般的钢琴作品;初步了解和掌握不同作曲家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及风格,提高艺术修养和音乐表达能力,以适应高中音乐特长学生教学工作及适应高考要求向高等音乐院校输送合个人才。

二.教学安排

1.钢琴教学必须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文艺事业的接班人。

2.教师要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水平,“教书、育人”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文化及健康的成长。

3.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

4.在弹奏技术训练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区别情况,精心施教,加强学生演奏及音乐表达能力的训练。

5.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

三、学习年限与课时安排

本课程学习两年,即四个学期,共72周,每周每生上课一学时,学生每周练习十至十二学时。(练琴时间安排:高一高二利用中午练琴;高三每天早晚各一小时练琴。)

四、教学方式

钢琴课是一门技术很强的学科,由于个人各自具备的条件不一,和每个人在钢琴弹奏技巧发展上有着差异,因此,本科程教学方式以个别授课为主,必要时可组织讲座或集体课。个别授课必须和学生独自练习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

小学生钢琴培训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21世纪合格幼师人才的目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德育为先,在做中教,做中学,大力推进行动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钢琴配弹”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造就合格的幼儿教师。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趋势的有关精神,体现了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大胆渗透新方法,采用集体课及分级管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全书共分六个项目。结合《幼儿歌曲弹唱教程》教材,选用当今幼儿园流行的幼儿歌曲为配弹练习曲目,大力提高学生边弹边唱的职业能力。

三、学情分析

c278 279 280的学生来自各个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零基础,通过一年半的`琴法学习,掌握了一些钢琴、电子琴的演奏技巧,接触了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不足之处是:演奏水平有差距,少数同学的手指基本功比较差,需要不断地加强基本功练习,还有识琴谱能力较弱,都要长期进行练习,才会得到全面提高.乐理和声知识欠缺,需要从零开始学习歌曲配弹知识,边弹边唱的能力非常欠缺。

四、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培养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3.教育学生爱惜钢琴等设施设备,培养学生安全卫生意识。

4.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水平,能运用钢琴、电子琴等键盘为儿童歌曲配弹,大力提高边弹边唱的能力,提高儿童歌曲即兴伴奏的水平,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5.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

6.培养学生善于沟通、与人协作的专业素养。

7.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热爱并献身幼教事业。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和弦基础与初步伴奏的知识及应用

2.常见歌曲伴奏音型的处理与弹奏

3.钢琴、电子琴的演奏技巧

4.幼儿歌曲的即兴弹唱

教学难点:

1.歌曲配弹的和声知识掌握

2.各种不同伴奏音型的双手配合

3.幼儿歌曲的边弹边唱

六、具体措施及教学方法

具体措施:

1.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丰富课堂形式,运用实训教室和多媒体教学

4.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5.分层教学,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6.用归纳比较法,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1.运用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归纳比较法、讲解法、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2.运用现代化设备,打击乐器为课堂增添色彩。

3.面向全体学生,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多培养学生的听力,演奏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弹、唱、演的能力,提高职业能力。

七、考核方式

考核方法:理论+实操

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考核成绩

改进回课检测交作业的方式,探寻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如:个人展现,小组展现,开演奏会等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 、周课时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第一周 大调中正三和弦的连接与应用(一) 3

第二周 大调中正三和弦的连接与应用(二) 3

第三周 和弦外音 3

第四周 大调中二级和弦的连接与应用 3

第五周 大调中六级和弦的连接与应用 3

第六周 小调和弦的连接与应用 3

第七周 乐段、乐句、终止式 3

第八周 幼儿园歌曲伴奏常用和弦与音型 3

第九周 属七和弦及终止四六和弦的应用 3

第十周 进行曲风格歌曲伴奏 3

第十一周 抒情性歌曲伴奏 3

第十二周 舞蹈性歌曲伴奏 3

第十三周 歌曲分析及民族调式和声应用 3

第十四周 弹、唱、演实训 3

第十五周 弹、唱、演实训 3

第十六周 弹、唱、演实训 3

第十七周 弹、唱、演实训 3

第十八周 期末检测 3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音乐实训周总结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音乐被称作是“声音的美妙组合”,也是我们能够容易理解的表述,然而在舞蹈中能够“驾驭音乐而不成为音乐的奴隶”,这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啊。那么如何来理解音乐就成为打开我们“音乐瓶颈”的唯一方法,因为只有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才能彰显摩登舞之魅力,否则只能是鹦鹉学舌般的滑稽之舞了。

谈起音乐,首先不能不讨论什么是“音”?音既是声音的总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振动,并向四周传播,形成了一系列的波,这些波引起我们耳膜的震动,使我们才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

自然界中能为我们人的听觉所感受的声音是非常多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材料。在音乐中所使用的音,是一系列有固定频率或固定音高的音,这一系列的音称为音列,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发展中形成的。这些音被组成为一个固定的体系,用来表现音乐思想和塑造音乐形象。

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四种性质。音的高低是由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振动次数(频率)决定的。振动次数多音就高,振动次数少音就低。一般人耳能够听到的音频范围约为30-17000赫兹。音的长短是由于振动的延续时间决定的,振动延续时间长音就长,振动延续时间短音就短。音的强弱是由于“振幅”即物体振动范围的幅度大小决定的。振幅大音就强,振幅小音就弱。“音色”是由发音物体所产生的“谐波”决定的,发音物体的性质、形状不同,所产生的“谐波”也不同,因而音色也不同。

旋律是什么?简单地说,不同的音高和不同时值的“单音”的连续进行就构成“旋律”,严格地说,“旋律”是用“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合起来的,具有独立性的许多音的单声部进行。旋律将所有的音乐基本要素(这里指的是调式、音高、节奏节拍、强弱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不要分的统一体。

旋律是连续不断地引导听者,自始至终听完一首乐曲的一根线索,作为舞者在听音乐时必须紧紧捉住这根线索,特别是舞曲音乐的前奏部分,更是我们要加以关注的。然而大多数舞蹈音乐的旋律,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些精心设计的次要素材用以烘托意境,不要让音乐的旋律被伴随它的次要素材所淹没,要在头脑中把旋律从环绕的一切素材中分出来,必须能够听到旋律。

什么是形体训练? 在实际的训练中形体舞蹈是形体修塑和舞蹈的结合,所谓形体修塑就是伴随音乐 ( 一般以舒缓优美,但有时也用一些节奏感强、起伏较大的音乐) 做一些针对上肢、头部、颈部、胸部、肩部、臀部、大腿、小腿、足等的修塑动作,使肌肉有弹性,线条更美,动作要求舒展 . 幅度适当,同时也锻炼动作的协调性,肢体的动作美感,培养外在和内在的气质,使学生具备现代人的健美外形和优雅的举止风范。这一点最重要,也是我们形体训练的培养目标。

1. 大学生一般不具有专业的舞蹈意识和基本能力 ( 如软开度、力度、垂直感、弹跳能力) ,因此应首先通过基训使学生身体自然素质与舞蹈专业素质间的距离尽快、最大限制的缩小,使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的力量、柔韧性和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控制能力几方面得到开发和提高,同时,掌握舞蹈所需要的基本动态、体态、方位以及基本训练的一些知识。

2. 基本功训练和艺术表现相结合,音乐与舞蹈结合、姿势相关、动静结合、神富于形、以形表情、神形并重。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技术训练与舞蹈成品学习相结合、提高列编能力。舞蹈组合练习是形体训练的更高形式,是学生在得到美的形体的同时,运用身体语言,配合音乐表达内心情绪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舞蹈组合训练,可培养起较强的音乐节奏感和优美的舞蹈感受,使形体美得到更高层次的表现,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信心。实践证明,形体舞蹈训练的独特作用是其他运动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它能增强学生的体魄,增强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稳定性、节奏感和力量等形体素质。而要真正使基本功训练和艺术表现有机结合,使训练有素的形体把内在的心理品质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拥有形体的姿态美、气质美。在每周只有 2 课时又拥有那么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教学的实施是非常具有难度的。

所以,在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中,发现要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姿态美、气质美和对艺术表现有机结合的综合人才的培养,不应是单纯的模仿训练到外部形态的形成,如果没有对舞蹈文化的深刻认识,没有对舞蹈作品的直观感受,没有点燃触动心灵的舞动,学生就不会有探索欲,也不能把基本功训练和艺术表现的有机结合,那我们的教学培养也是不成功的。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目标就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它不是某项专业的技工,而是拥有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职业人才。我们的教学要伴随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制定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外塑形,内塑雅”的教育观念

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强调,人类的美兼容身体健美,精神丰富和道德的纯洁。其中健美的身体是美的表现的主要载体。

人的身体是有生命和情感的活体,健美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和情感的发展,意味着无穷无尽的美好追求与创造,是推动社会的动力。在现代社会中,热爱美、追求美,是人们共同的愿望,更是现代人们生活的一大特点。所以在舞蹈训练课中除 “外塑形”的形体训练还应结合 “内塑雅”的舞蹈鉴赏课教育。

这不是提供某种行为规范,而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融理于情,对人的品格产生直接的塑造作用。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直接地、直观地感受舞蹈,把舞蹈与文化、历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将审美媒介作为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开拓自己的精神动力,进而进行自我剖析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因此,舞蹈课教学不单是承担着外形条件的训练,他更多的是训练学生身心健美,强化审美意识; 是全面掌握形体训练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个性和能力;是进行艺术美育教育,陶冶情操的综合型课程。

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需要学生多重欣赏能力,富有除技术工作以外的文艺表演能力、欣赏能力、多元民族的了解等等。作为高职院校的形体训练或舞蹈欣赏课程不单只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服务,而应广泛传播。在学校形成校园文化的传承使命,让学生从中不断的提升自我修养及审美能力。

深化舞蹈教育的对策

1.注重实际、实用、实践。“外塑形,内塑雅”的教育观念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全面的舞蹈理论基础和专业的舞蹈技能技巧,不仅要求我们要有扎实基本功,还要通晓各种与舞蹈类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首先以教研室为单位严密制订符合学校发展的高职舞蹈教育的教学大纲。秉承着这一培养目标,舞蹈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所教内容进行认真分析,系统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构成舞蹈教学活动的诸要素进行综合,对整体进行规划安排。

作为选手,当我们步入舞池或进入赛场,能够让我们的心境平和下来的关键是理解音乐,倘若您对华尔兹音乐没有很好的理解,对其不同意境的乐曲没有把握的心境下,您的心态必然会随之紧张或波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都会影响到技术的发挥。因此理解音乐、把握音乐、诠释音乐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工作,也是在平时的训练中需要刻意的加以训练的内容。学习英文需要练习听力,学习舞蹈也是如此,若不能很好的理解舞蹈的音乐,就不可能很好的把握音乐,更谈不上诠释音乐了。

我们知道了舞蹈音乐是由“节拍”、“节奏”、“旋律”组成的,其“旋律”决定了音乐的主题思想,也是舞者需要用心的去理解和诠释的主题,更是舞者与音乐能否完美融合的关键所在,“节奏”决定了舞曲的“品格”与“快、慢”,“节拍”告诉了我们此音乐的“轻重缓急”。以上种种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那就是听懂音乐、理解音乐、把握音乐、诠释音乐,只有这样的选手才会在舞蹈中得以达到艺术的升华,而不会成为“音乐的奴隶”,更不会在音乐节拍的引领下“慌慌张张”、“匆匆忙忙”。

纵观世界大师的比赛以及表演,不难看出其对音乐的把握,以及在技法的处理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由此诠释出的舞蹈意境各有特色,这就是舞者的风格。是舞者对音乐的理解与感知的意境不同,造就出了许许多多的经典,让人赞叹不已真可谓“顶礼膜拜”,这不但是来自音乐的魅力,更是舞者的身心与音乐完美融合的结果。

音乐实训周总结范文第4篇

8月8日晚8点,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张艺谋以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为原型,重新设计了一个现代声光电俱全的“高科技缶”,打起来鼓声阵阵。尤其是以缶面灯光打出数字倒计时,有些神来之笔的味道,这古老的器皿在开幕式上大放异彩。听《击缶而歌》编导张仰胜讲述“缶”复活的台前幕后故事。

孟建军:如何选中了缶这种乐器呢?

张仰胜:传统的锣鼓乐作为开场欢迎仪式已司空见惯,这显然不符合总导演的整体创意。几经周折,创意团队最终选择了中国古老的打击乐器,夏、商时代的青铜质的方形“缶”造型;《击缶而歌》要从“缶”中看到中国的文化底蕴,同时要体现泱泱大国的风范。2007年年底,导演组曾一度想到同样是中国古代乐器的“”(chu)。“”乃古代皇帝的御用乐队演出时起指挥作用的乐器,导演组一行到天坛神乐署考察仿古乐器,见到了像斗一样的“”,是不蒙皮的击打乐器,使之蒙上皮演奏的事实不能成立,导演组最后遂予以否决,最后还是决定用“缶”。

孟:演出用缶与传统意义上的缶有哪些不同?

张:这次开幕式上用的缶,是以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为原型,重新进行设计。缶腔采用三聚氰胺板和石膏铸成,缶面蒙上牛皮,缶面周围和鼓槌上安装了发亮的LED灯屏,缶体内装有电瓶,底部装有轮子,重量达110公斤,名曰“高科技缶”。

孟:作为这个节目打击乐的设计和编导,你能谈谈创作的甘苦吗?

张:开幕式第二天,在整理资料中我发现,当时创作的《击缶而歌》打击乐总谱、录音竟有20多个版本,3分28秒的节目竟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创作的酸甜苦辣可想而之。当缶的方案确定后,总导演催促尽快把音乐创作出来,这下我有些犯难了,只能依据缶的制作原理去想象,查资料对照图片寻找类似的物件。想象力促使我跑到市场买了10几口水缸和铁桶运到录音棚录音,瓷水缸经不起敲击,结果录了不到十小节就敲碎了,万幸采到一些较满意的音色;有一次,我去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办事,发现院子里有尊“鼎”,当即采下音色小样去电脑里与中国锣、铙作音色叠加,并把音乐设备搬到导演组现场演示审听,反复试验寻找哪个音色与缶更接近。

孟:击缶的2008名演员是不是都有一定的打击乐功底?

张:为全力支援奥运,有关领导从北京、沈阳、济南、成都、兰州5大军区选拔个头在1.80~1.85米高的2200余名战士成立了北京奥运礼宾训练大队。这些战士们全部是从未接受过任何音乐专业训练的“音乐白丁”,因此训练只能从零开始。2007年10月,先期集中了200人进行训练;从这200人中挑选出30名节奏感较好的战士作为班长,先让他们学会然后分头去教其它人,我写了十几条节奏练习,一点一点的实验并加上动作从持棰方法到腕子基本功,从节奏型到乐理知识等等,不厌其烦的训练,使这些战士逐渐掌握了打击乐的基本演奏技巧。当时“缶”还未制作出来,我们就用中国鼓作为替代练习,在鼓面中央部位画出与缶面大小的形状。在大兴魏善庄训练基地操场,搭建起一座20米高的平台。我站在平台上,面对2000多名战士进行逐个示范练习和指导。经过几个月的刻苦训练,战士们逐步掌握了3连音、6连音、切分音、16分音符等节奏音型;我深知时间紧、任务重,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打击乐手需要3~5年的系统练习,而在短短的时间内要想出成绩,只能因材施教,尽其所能。根据战士们掌握的内容,在我的脑子里逐步形成《击缶而歌》的打击乐谱设计。

孟:排练中你认为最困难的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

张:总导演当初定下的创意原则是“大开大合、气定神凝、仙风道骨、激动人心”。“大开大合”对于打击乐表演来讲相对容易理解,因为打击乐演奏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但仙风道骨、气定神凝就不那么容易了。后来总导演建议练太极拳找灵感,随后产生了一系列的打法与动作,发明了一些反常规击打表演方式,如:手心手背推击鼓、弹琴打法、削鼓、木偶点鼓、锤尾翻击等。

音乐实训周总结范文第5篇

他先后发表过40余篇论文,其博士论文《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获得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2年获第3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除此之外,合作出版了《音乐美学》《儿童钢琴学习指南》《社会科学成果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研究与设计》《钢琴之路―结构定向设计钢琴集体课教材》等著作,并在文化部“九・五”规划教材《音乐美学》中负责《音乐表现的美学特征》与《音乐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等章节的写作。

1997年他主持《父母必读》杂志的《琴凳上下》专栏,发表音乐教育心理学普及文章12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1998年以《音乐何需‘懂’》为总题,发表系列文章12篇,指出以往音乐普及工作中存在的音乐美学认识误区,引起音乐界广泛关注;提出的“关怀强迫症”“成就焦虑”等概念产生广泛影响。

近年来,他致力于严肃音乐普及工作,经常在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中组部培训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等学府举行讲座,受到了广泛好评。

曾几何时,钢琴还只属于少数上流社会或者专业人士才拥有的奢侈品,如今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许多家庭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郎朗掀起的这股席卷全国的钢琴热潮还未退去,一大批“郎爸”“郎妈”似的人物诸见报端。谁是下一个“郎朗”,谁能再造古典音乐界的神话,就像一道魔咒让本应快乐的学琴过程变得枯燥和痛苦。

其实每个学过乐器的孩子都有过勤学苦练的经历,但学琴就一定是苦的吗?这是正常的吗?有没有不痛苦的练琴方法呢?相信所有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很想问出这个问题。也许很多“过来人”都会认为这些问题是多么的幼稚,根本不值得回答。但是这些问题已经是严重影响琴童生活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要小看这些问题,更不要把习惯当成正常。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教授周海宏就从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方面入手,用科学、实用的理论方法为琴童解答了学琴“苦”的问题。

牛仔裤加衬衫就是工作服

周教授出版了众多优秀的音乐理论著作,是一位优秀的文化学者,同时在坊间他有着极高的社会知名度,是一位特别接地气儿的高雅音乐文化宣传者。每当提及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就会想到周海宏,他的名字几乎代表着国内最权威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周老师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千余场讲座,听众达到几十万人。近几年,他以《音乐何需“懂”》为总题,面向社会各界,对高雅音乐艺术进行了全面化的普及和推广,并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和播出了他的全民音乐普及课程《音乐何需“懂”》电视节目。与那些身穿正装、正襟危坐的学者不同的是,周教授总是以一条牛仔裤,一件简单的衬衫形象示人。他语言幽默,由浅入深,用朴素的语言带领群众走进高雅文化。他说:“我不会穿那些昂贵的衣服去讲课,牛仔裤加衬衫就是我的工作服。我跟大家是一样的,除了用朴实的语言,还要给大家留下最平和的形象。摘去我身上的那些光环,听众才能信服我,我的讲座才有感染力。”

周教授每天的生活异常繁忙,除了学校的行政工作外,他还担任着各项教学任务以及社会讲堂工作。每到他给中央音乐学院教育学院的进修生讲课时,这间能容纳百人的教室绝对座无虚席。据学生反映,周教授的课在学生中满意度是极高的。

音乐让我变成鲜活的人

周教授的人生经历跟音乐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音乐让他从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变成了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学者。他回忆说:“我学琴和现在的孩子完全不一样,我学琴主要是为了生存。我是在‘’期间开始学琴的,究其原因,更多是源于我家庭的因素。我母亲是位画家,父亲是作家,他们俩都喜欢音乐。谈到学琴,我特别感谢我的启蒙老师――许路加。许老师是我母亲的同学,他对我产生了极大影响。那时的我不苟言笑,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孩子。许老师用音乐培养了我,用音乐把我变成了鲜活的人,让我对生活、对周边的一切有了自己的感受,使我练就了很好的性格。我每次上钢琴课,许老师总是跟我一起唱一起跳,让我真正地体会了音乐给我带来的快乐。我学习的钢琴教材都是许老师自己编的。更有意思的是,我母亲负责画教材里面的插画,又增加了我学习钢琴的兴趣,由此我踏上了学琴之路。后来我考上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又上了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念了一个学期后,我决定转学,毕竟我当时学琴太晚,手指不如从小练琴的孩子灵活。另外,我还是喜欢搞理论,就在第二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现在,周教授的讲座讲到哪里,就感染一大片,这跟他童年良好和适当的音乐教育环境密不可分。因此,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所学知识,改变中国目前学琴“苦”的怪现象,将那些深受学琴之“苦”的孩子解救出来,享受音乐为人生带来的快乐。

学琴“苦”是中国式现象

2009年,周教授开始撰写《海宏教授琴童教师、家长课》一本长达37节课8个章节的论著。书中论述了孩子到底为什么学琴,学什么乐器,几岁学,怎么找老师,家长做什么铺垫准备,如何让兴趣更长久,老师、家长应该学习哪些更符合人性法则的教育策略,提升孩子的自信人格,避免怯场等话题,几乎囊括了孩子在学琴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他说,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在一些相关媒介进行了连载,不过由于篇幅太长,连载了3年才到第5章节。时间的确有点长,但已经从读者中得到了相当多的反馈,并且对琴童家长和社会音乐教师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谈到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著书立人,周教授有着自己的原因与期望。他说:“音乐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把人的能力分为五大能力,童年基础教育主要在这五大能力上进行教育,包括:数字、言语、听觉、视觉、体能等,这几大能力在童年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如今,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国民素质基础教育,如同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乐就排在第二位,可见音乐对人是何等重要。现代的科学实验也表明,人在音乐活动中,大脑资源调动是最全面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的做法是对的,但学琴苦成了公论,成了压抑孩子个性发展的枷锁,会使得亲子关系陷入困境。学琴体罚占孩子体罚总量的92%,走向了家长最初让孩子学琴的反面,这些大量错误都来自家长和老师对学琴观念的误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教育比得上音乐教育更加全面。现今,大量琴童家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大家公认的音乐教育是最苦的,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我要在我的书中,从原理上给家长讲道理,在实际操作上让孩子走出学琴苦的状态。”

业余教育过于专业化

在谈到目前我国器乐教育的现状时,周教授说,其实98%家长都不指望孩子成为专业音乐家,然而业余教育却对100%的孩子进行了苛刻的专业化训练。表面似乎好听,但使孩子接受不必要的专业化训练,将本来对音乐有兴趣的孩子挡在了专业训练技术门槛之外。这种弊端,举几个例子就能明白了。比如,打乒乓球本来是个不错的体育运动,大家都可以玩,但如果让专业教练看,我们恐怕连拍子都拿得不对。作为专业化训练,不碰球每天挥拍几千次,但绝大多数都做不到如此严格。再比如游泳,很多人姿势都不对,如果以专业化的训练谁还去游泳?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唱卡拉OK ,如果五音不全,总有人在你张嘴的时候就贬损你,还有多少人愿意打开自己的喉咙呢?我国的业余教育过于专业化是有历史原因的,器乐教育在过去要么是贵族化教育,要么就是专业教育这两条路,而专业化的教育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学音乐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已经变成国民基础教育,所以教育目标发生了改变。但是我们教育的方法和体系却没有跟着变化,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目标导致了现在学琴的“苦”。周教授说:“为了让孩子脱离学琴的痛苦,我为琴童规划了一条路线图。从学琴到热爱艺术,从热爱艺术到热爱生活,从热爱生活到获得幸福的人生。”

提及业余教育,就不得不提投身于此的音乐老师们。周海宏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们专业教育水平不够高,没有教出大批世界一流的演奏家,而业余教育水平就更低。试问,我们有多少业余音乐老师通过教育,让孩子成为终生喜欢音乐的爱乐者?我所说的教育水平低,并非指的是教师的演奏水平低,而且演奏水平的高低也不意味着你教育水平的高低。要做一个优秀的普及教师是多么的难!正如,我在给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们上第一堂课时,就直白地告诉他们,‘我不是打击你们,我是帮助你们。假如孩子学琴不愉快,老师会很痛苦,你们就是劳而无功的。’”

天赋对成就的制约

“天赋对成就有制约作用。”周海宏说道,“不要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最后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天赋。所有的人都在努力,为什么郎朗和刘翔只能有一个?这些成功一定是有天赋作为支撑的。我曾经在天津、沈阳、北京等3所音乐学院的学生中做过调查,调查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从零基础到业余考级最高级,他们平均用3年时间达到。我曾问过我们学校小提琴教授薛伟,他说他差不多用两年时间达到了相当于业余最高水平。韩国小提琴家萨・张学习3年,就跟指挥家祖宾・梅塔在美国演奏了《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我们总是刻意地回避天赋的制约作用,表面在努力,但树立不适当的目标,提出了不适当的教育要求,反而让孩子走向了‘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的尴尬境地。作为一位业余教师,当你有了足够高的水平时,你是否应该勇于把技术难度降低下来,引导孩子走向真正热爱音乐的道路,给孩子丰富多彩的音乐熏陶,将孩子引向快乐的音乐之路?作为优秀的业余老师,大脑就像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储备库,必须给孩子选择好听且丰富的曲目。当孩子学习跳音时,老师脑子里至少有十几首关于跳音的曲目,并且与这个孩子的水平相当。此时老师就要在你的储备库里选择几首演奏给孩子听,然后在这几首里面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曲目来弹,这样孩子能不喜欢弹琴吗?如今家长也慢慢意识到孩子不能只练琴,而没有音乐熏陶。但是有丰富音乐知识的老师并不多,满足不了这些孩子的需求,孩子不爱练琴,这就是结果。所以说,音乐教育必须以美为主导。我双向发力,给家长和教师讲课,解除孩子身上的双重枷锁,让孩子有一个轻松、快乐的音乐学习环境。”

家长不经意间的惩罚

对于琴童的音乐教育,首先需要学习和教育的就是家长。周海宏多年在琴童问题上的研究,也从中搜集了很多家长存在的教育问题。比如对于孩子的奖惩制度。周海宏说,奖惩是什么?其实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就惩罚了自己的孩子。比如一个小小的错误,孩子出错了,可能老师会说,你孩子哪里不行啊,回家多努力,作为家长,你上来就说孩子不行,其实只是一点点的小疏忽而已。此时,家长没有意识到,你对孩子说的“你不行”比其他惩罚更严重,“不行”是对一个孩子能力的差评。“惩罚就是对行为的矫正,当孩子已经在努力,努力去改正时,你还在用‘不行’来否定他的做法,惩罚孩子,那孩子还努力什么?肯定就不努力了吧。所以说,作为家长要适度掌握孩子的心理,懂得奖惩,有助于孩子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成就,提升快乐。”

像我这样的人太少了

在网络上有人把周海宏称为“中国音乐心理研究第一人”。周教授表示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向搜索引擎公司提出不要把自己说成是第一人,为此还做过很多更正工作,但都于事无补。“事实上我的确在音乐心理学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欣赏高雅音乐,里面蕴含着很大的音乐系统架构。你要让人们欣赏高雅音乐,就一定要先让人理解、懂得高雅音乐。我非但不怕别人说我自贬身价,做普及型的讲座,相反我还鄙夷有那些想法的人,鄙夷那些不屑于把艺术与他人分享精神和做法的人。艺术家惨淡经营,高雅音乐的审美得不到应有的价值,人们因听不懂而困惑,这不是在建设我们的音乐事业,而是在破坏!说实话,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高雅艺术说的人越多听的人越少。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来投身到百姓之中,让百姓了解和接触高雅艺术,并由此喜欢高雅艺术,而不是远离,这就是对国家音乐事业的贡献。”

办学最难保持本真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