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创作论文

音乐创作论文范文精选

音乐创作论文

音乐创作论文范文第1篇

十九世纪的西方音乐世界已经被浪漫主义的浪潮所席卷,在浪漫主义之风盛行的当时,勃拉姆斯却依旧秉持着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和理念。勃拉姆斯一生作品繁多,但是可以根据时间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作的早期在1853年到1864年这段时间,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的初期阶段深受古典主义大师的熏陶和影响,其中受贝多芬和巴赫的影响尤为显著。在着两位古典主义大师的熏陶下,勃拉姆斯的作品创作大多都严格遵循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作品内容大多是取材于德国民歌,表现着德国民间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生活的气息。当时的勃拉姆斯年轻气盛才华横溢,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和冲动。我们从勃拉姆斯早期的作品当中就能感受到其极佳的创作才华和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早期的代表作品包括《打铁匠》、《真爱》、《爱的忠诚》等。

(二)创作的鼎盛时期1865年到1884年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是勃拉姆斯创作日渐成熟直至顶峰的时期。在这一段时间之内,德意志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所以在这一段时间的作品当中,勃拉姆斯常常将祖国统一带来的喜悦和兴奋表现在作品当中,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勃拉姆斯其他作品当中少见的活泼和轻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德意志安魂曲》、《徒劳小夜曲》、《五月之夜》等等。在这之中,《德意志安魂曲》更是其一生的标志。这部作品与前人的安魂曲相比,无论在内容或是音乐形式上,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都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是勃拉姆斯最伟大的作品,也标志着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走向巅峰。

(三)创作的晚期1884年之后,勃拉姆斯进入了创作生涯的晚期,因为年龄和人生阅历的缘故,勃拉姆斯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当中,更多的是对死亡和人生意义的探讨和追问。将音乐作品的音乐内涵从德国民间生活、时代精神转移到精神层面的深度思索。勃拉姆斯深受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创作风格一贯公正严谨。到了晚年,勃拉姆斯对自己的创作要求更是苛刻。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包括《死是冰冷的饿夜》、《在教堂的墓地》、《四首严肃歌曲》等等。

二、勃拉姆斯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

(一)深深的民族烙印在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与民族风格相结合是这个时期的一个突出的特征。这也是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的代表特征。勃拉姆斯深受德国、奥地利民间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吸收了它们的创作特点。在音乐创作上,采用分解三和弦的结构,通过民歌般亲切自然的旋律,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表现得十分饱满丰富。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将德奥匈等国家的民间音乐素材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统一体,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音乐风格。保持着民歌朴素、真挚、清新的特点,同时又包含丰富的情感表达。例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就是勃拉姆斯因为好友喜得贵子而创作的。这首音乐的音乐素材来源于仑德勒舞曲,速度偏慢节奏和缓。作品旋律和缓幽静,包含着绵绵深情,仿佛是母亲凝望孩子的温柔眼神,充满了母亲对孩子的柔情和怜爱。此外,勃拉姆斯在钢琴伴奏的部分还巧妙运用了切分音,使得整个音乐作品表现力更加丰富,让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慈爱的母亲在孩子的床头轻轻的晃着摇篮哄孩子入睡。

(二)深沉忧郁的抒情我们在欣赏勃拉姆斯的作品时,总能感受到在严谨的古典主义框架下的深沉忧郁的绵绵深情。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将细致的情感刻画和思索融合在了古典主义的形式之下,将音乐欣赏和精神问题以及哲学问题的思索结合在了一起。在题材上,这些作品常常偏重于对死亡痛苦和刻画和思考。形成了勃拉姆斯特有的抒情风格。例如,勃拉姆斯在1873年创作的《你的蓝色眼睛》当中,勃拉姆斯通过舒缓的节奏和优美温暖的曲调,表现了作品主人公在经历情感波折之后,逐渐伤口愈合,找到了心灵的归处后的内心平静和愉悦。

三、音乐形式的复杂多样

音乐创作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创作针对性创造性多样性和弦

在实际音乐创作中如何应用和声,和声学教程是难以概括的。这是因为音乐创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而在和声运用上就有一定的复杂性。苏夏曾出版过一本《和声的技巧》,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赵德义曾合著一本《和声应用教程》。虽然两本著作均接触到了一些和声应用问题,但前者只是阐述了一些有关和声技法的表现手法,没有从实际创作中系统地阐述对整首作品如何配置和声。后者的著作所阐述的内容是和声的理论与创作中的桥梁知识,但与真正的具体创作中如何运用和声仍然有一定距离。因此,本文从具体创作角度出发,特从如下几个方面归纳和声的应用问题。

一、针对性选择和弦

和弦的选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一般来说是根据旋律的走向、风格、意境所决定的,具体作法上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灵活性选择和弦

和声学虽说有功能进行,但选配和弦并没有固定模式。一般来说,如果旋律需要清淡的和弦来表示一种宁静、安逸的意境,常用一种功能性不强、或减少和弦数量、或避免使用力度上强进行的和弦等。如果旋律的某些地方需要纵向加强音响较强的衬托,一般在旋律的高潮点、情绪较突出的地方、句头、重要的节拍等地方常用变和弦、大七和弦、九和弦等使纵向音响变得明亮或突出。如谱例1:

上例在旋律的高潮处用了“Ⅳ7”和弦,同时增加了一个声部,使音响变得明亮,突出了热爱的心情。

2.力度性选择和弦

对于一些进行曲或大片段旋律在情绪上需要突出的地方,和声上常用一连串力度较强的和弦进行。其目的就是为旋律锦上添花,增加纵向和声力度,为作品的情绪服务。

技法上力度性和弦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弦进行的倾向力度(或称紧张度),例如Ⅳ或Ⅱ—Ⅰ的倾向没有Ⅴ、Ⅶ或Ⅴ7—Ⅰ的强烈,而Ⅲ或Ⅵ—Ⅰ的倾向又没有Ⅳ或Ⅱ—Ⅰ的倾向强烈等等。此外,和声的另一种力度性进行是指和弦进行的根音关系,例如根音上四度和声进行为强进行,下三度进行为次强进行,上下二度和声进行为特强进行,上五度进行为弱进行,上三度进行为倍弱进行等。以上两方面和弦进行的特点为和弦进行的倾向力度选择提供了素材,如谱例2《国际歌》结尾的和声,从轮廓上看都是上四度进行。正因为这种强有力的动力性和弦进行,表达了革命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如谱例2:《国际歌》狄盖特曲

3.色彩性和弦选择

所谓色彩性和声选择是指和声的功能逻辑、调式、调性等方面脱离功能进行存在自由倾向而言。其类型有大、小三和弦或七和弦平行进行而不加以解决,功能逻辑上的意外处理,同根音和弦的突然大小增减互变,线条结构上的色彩变换,同名调及重同名调系统的相互代替,以及利用和弦的和音(即和弦外音)音响等。其用法主要是描写歌乐曲意境所作的一种衬托性写作。如谱例3:《白云啊向哪飘》屠治九

上例连续减七和弦进行而没有得到解决,主要描写色彩性音响进行来衬托白云向哪飘的内在含义。

4.形象性选择和弦

形象性选择和弦是指和声模仿自然音响,如锣鼓声、钟声、自然景物等有关的撞击声等,作法上可以用传统和声,但更多的现象用四五度关系及附加音等近现代和声手法来描写自然音响。如储望华《翻身的日子》用“g、d”五度叠置附加“#C”所模仿的打击声;屠治九《推小车》所模仿的小车行进声等都为乐曲的意境形象地运用了和声材料。例黎英海《庆翻身》用二、五度叠置和声及附加音形象地模仿了锣鼓声。

二、创造性安排和声的结构与布局

和声的结构与布局如同建筑中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创作中,不论是乐句、乐段或完整的小、中、大乐曲的和声配置中,一般都会考虑和声内部的不同发展、停顿、连接与纵向思维的问题,以求乐曲结构的完整与新颖,而这一广泛的思维一般表现在和声的结构与布局上。

1.乐段的和声结构

和声结构是指和声的序进、发展、变化及和弦本身的结构形态等。在乐段的和声结构中常见的有二句体、四句体等多种类型,它们在和声结构上常根据歌曲的风格、乐段内部的对比、情绪转换等来进行和声结构设计的,其类型有:

①二句体乐段

完整的二句体乐段常见于民歌,在和声运用上一般常见第二句的和声结构重复(或基本重复)第一句的和声结构。这种和声序进的安排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第一句的和声音响印象。如《山西民歌》黎海英配伴奏,其旋律速度稍快,上下两句前半部旋律基本相同,因此和弦结构创造性采用了一种衬托式重复型写法。如谱例4:

除了上述重复型和声结构运用外,也有第二句的前半部与第一句的前半部形成对比性和声运用,这种和弦的序进与发展主要是挖掘乐曲情绪的内涵而采用对比性变化写作。如:《小兵进行曲》

上例写“”的地方两句旋律完全相同,但为了加强该进行曲上下两句的力度对比内涵,因而第二句创造性采用了离调性和弦结构配法。

在两句体乐段和声配法中,除了上述情况以外,其配法并不千篇一律而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同一曲调有多种配法的可能,但它们基本上都是由于旋律情绪需要的前题下从和声的功能、力度、色彩或加强音响印象等方面来考虑运用和声结构的。如上两例配法都有其目的性。

②四句体乐段

一般来说,某些四句体乐段基本上由两句体乐段发展而来,其类型有重复型四句体乐段(一般第三句重复第一句)、非重复型四句体乐段(如刘炽《我的祖国》)。此外还有对比性四句体乐段(一般第二句或第四句在新的调性上,或产生离调等)、起承转合式乐段等。在和声结构的安排上与两句体乐段一样均有其目的性与创造性,如黄自《下江陵》的乐曲旋律为起承转合式结构,在和声上同样处理成起承转合式结构。具体安排为:黄自《下江陵》

音乐创作论文范文第3篇

的确,作曲家的艺术创造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小学生为抒己之情、达己之意进行的音乐创作,同样闪耀出创造的火花,同样具有艺术的价值。作曲教学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并非要求学生创作出“惊人的作品”,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音符、节奏、节拍、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谱等知识创造音乐旋律,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并在不断的创作中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提高。

一、小学生音乐作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小学生作曲虽然不同于作曲家们的艺术创作,但同样也符合准备酝酿时的情感调动、投入创作时的灵感捕捉、加工成型时的修改完善的音乐创作规律

同时,由于受到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的,小学生作曲过程往往还呈现出独特的创作特点:

1.趣味性。趣味性是小学生作曲学习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旦音乐创造活动没有了吸引儿童参与的趣味性,教学生作曲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因此,教师在教小学生作曲时,千万不要将其等同于成人的音乐创作,应尊重并顺应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特别是在学生尝试作曲的初级阶段,应时时让趣味性体现在作曲学习之中。

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音乐创作的热情,调动他们参与创作。2.简易性。由于小学生是初步尝试创作,而且音乐知识的学习还处于基础阶段,因此,他们的旋律创作就带有简单化、儿童化的特点。例如:在旋律节奏的组合上,常用“菖—”、“菖”、“菖菖”组成的节奏;旋律起伏不大,创作作品简单、短小;音符也主要是八度以内的基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音级;音乐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生活化、口语化的儿童语言。

教学生作曲并不一定要让学生创作出多么完善、优秀的作品,只要是他们乐于参与创作,能尝试用其掌握的音乐技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就足够了。3.协作性。受到个体认识水平、音乐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制约,儿童在进行音乐创作,特别是初步尝试作曲时,在很大程度上会依赖教师的引导、同伴的协助。

这种师生、生生共同协作的活动,是扶持儿童走过旋律创作的启蒙阶段,并逐步完善创作,培养创作自信,直至以后能独立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这种协作性在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作品修改完善这两个创作环节中会有突出的实用意义。

比如:通过学习、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模仿伙伴的创作技巧,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当创作思维受阻时,教师或同学的一个点拨、启发会让自己豁然开朗,产生创作灵感,等等。

二、培养小学生音乐作曲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作曲,点燃其内心的音乐火花,提升音乐创作学习的价值

这是很值得音乐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去探索的新课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努力寻找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的切入口,寻求作曲教学的最佳方式。现将点滴所得总结如下,以求指正。

(一)初步尝试作曲,由“唱”开始1.尝试用“唱”的方式介绍自己。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创作灵感的突然性,音乐创作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教学生学作曲的最初阶段,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音乐创作难度。我是由“唱”入手,引起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给三年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小朋友上课时,我提议每人创编旋律创造性地介绍自己的名字,我先带头介绍:“5313襔5—‖”。这样新奇的自我介绍方式让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个个跃跃欲试,经过老师简单引导和点拨,很多学生能流畅地用旋律唱出自己:“53襔53襔2—‖”、“3—5襔6—5襔1——‖”等等。这样的即兴作曲是临场发挥,要求不可过高,要善于发现其创作的“火花”,予以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励。2.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模仿。低年级音乐创作可以尝试由创编歌词入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动物说话》这支歌之后,教师就请学生重新编歌词,尝试创编其它动物的说话。当学生能模仿着歌词“小鸡说话叽叽叽”创作出歌词:“喜鹊说话喳喳喳,小羊说话咩咩咩,青蛙说话呱呱呱”之后,教师提出新要求:“你们想不想自己创作一首歌曲来唱?”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将原旋律也进行改编,自编旋律唱一首全新的《动物说话》。

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每个人都在哼哼自己的旋律,完全都是一副小作曲家的模样。之后,老师将一部分同学的旋律进行记谱,邀请大家一起来唱一唱、改一改,一首儿童自编自唱的全新的《动物说话》就诞生了。

(二)自编自唱,体验创作乐趣某天,我准备上四年级的音乐课,还没走进教室,就听见教室里的学生在大声地唱《千里之外》,进教室一看,学生们兴高彩烈,唱得好不得意。我问同学们:“这支歌好听吗?”“听!”我接着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是谁作的曲子吗?”“周杰伦!”看到学生一脸崇拜的神情,我继续问:“你们知不知道,周杰伦刚开始创作歌曲时,他写出的歌曲并不被人看好,没人愿意唱。可是,他还继续写,最后,干脆自己唱。

不断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看到同学们沉思的样子,我进一步激励他们:“我们也可以尝试自己亲自动手创作歌曲,写我们自己想唱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歌呀!”在我的鼓动下,这节课成了教孩子学作曲的启蒙课,大家摩拳擦掌,都想试试自己的作曲本领。我不断地给予学生引导、建议和提示,并将学生创作的曲子用钢琴弹奏出来,请大家一起倾听,参与修改和补充。经过两节音乐课的雕琢,一首首童趣盎然、充满稚气的歌曲就诞生了:《我高兴》、《下课铃声响》、《蜜蜂飞》等等。

(三)作曲与集体游戏相互融合小学三、四年级音乐课本上均有“接龙”的音乐游戏,这种音乐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简易的作曲练习。例如,四年级音乐上册出现的“接龙”练习:1=C2/453襔3襔襔襔襔襔襔‖练习要求下一小节的第一个音必须与前一小节的最后一个音相同。如果按要求直接让学生个人完成这个作曲练习,可能会有一些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生缺乏热情,效果也不见得好。

我设计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一个集体“接龙”:按照座位的顺序让音乐旋律不停地进行下去。如果要想让游戏顺利进行,大家就得回去作些准备,下节课进行“接龙”。这样一来,大家的积极性全给调动起来了,有几个音乐感不是很好的学生也在大家的指导下认真地作音阶、音准的练习,惟恐到下节课“接龙”时“梗阻”,影响游戏进行。借助集体游戏推动学生投入到音乐创作中来,不仅能让每一个孩子都不会掉队,而且使音乐作曲学习变得有趣、活泼,有效激发学生音乐创作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要让学生明白,音乐作曲并不是一种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燥、单调的活动,它也是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四)为学生提供展示作曲成果的舞台给学生提供音乐创作展示的舞台,要让学生及时从自己的音乐创作中获得欢愉感与成就感。学生是音乐的创作者,同时,也是音乐的表演者、欣赏者和评价者。要把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例如,举办班级或校内的学生音乐创作作品表演;将学生优秀的音乐创作作品向有关报刊或杂志投稿;推荐学生的音乐作品给学校的广播站或艺术比赛使用等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音乐创造才能的平台。利用一切机会展示学生音乐创作的成果,让他们体会到创作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每次音乐创作活动结束后,我都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创作体会和对其他同学作品的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创作的认识和水平,鼓励学生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为今后的音乐创作学习作准备。超级秘书网

三、指导小学生音乐作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作曲学习应注意由易到难。

作曲教学要依据小学生年龄及认知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点,在教学中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在教学方法及步骤的确定上,都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例如,在学习步骤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小三度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孩子们的名字和熟悉的歌谣。在方法上,通过生动、愉悦的游戏来进行作曲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和程度,使学生逐步积累音乐创作的方法和经验。只有创作目标适当,才能最大程度地兼顾全体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在音乐创作中使学生获得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快乐。

2.标新立异,鼓励创造。学生学习音乐创作常常从模仿入手。

模仿是音乐创作学习的必经之路。例如,按照歌曲范例填写新词;按照范例创编旋律等。

通过这种模仿可以学习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技法,应由易到难,边学习范例边进行作曲。然而,音乐创作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模仿的阶段。要避免按照某种固定的框框进行简单的模仿,尽可能鼓励学生的创造。要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立异”,并通过具体指导开阔其创新思路。

音乐创作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网络传播创作观念

音乐的传播既是音乐得以产生和生存的原动力,也是推动音乐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音乐的网络传播已成为当下音乐艺术传播的全新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传播具有海量信息和高速传播、综合性传播手段、整合传播模式、多元化传播者以及跨国传播等重要特征,并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形成了新的传播模式和文化理念。作为网络传播子系统的音乐网络传播,在传播实践中除了传播音乐作品外,还传播音乐的创作、演奏、制作技术,传播各种音乐新闻、音乐学术论文、音乐思想,以及提供各类音乐软件的共享性服务等。这种音乐的传播方式,把每一个人所面对的计算机世界,变成了一个音乐的虚拟大社区。

音乐的网络传播,既具有上述传播共性,也具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即:“即时性、反复性、时差性、主动性、交流性、自由性”(曾遂今语)。此外,我们认为,基于网络传播的强大效应,以及复制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文化的生产被驱回到一种精神空间之内,但这种空间不再是旧的单个主体的空间,而是某种被降低了的集体的‘客观精神’的空间”(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或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又如阿多诺所批判的“标准化和伪个性化”,艺术的审美深度、个性价值、历史感等“经典”标准逐渐“削平”,大众娱乐功能和商品消费功能得到大大加强。再者,由于传播技术、使用环境、欣赏心理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音乐网络传播只能以在线获取(pull)为主,而非在线欣赏(take),如曾遂今所讲的只不过是“音乐复制的自来水效应”罢了。由此必然带给人们音乐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并最终使得整个音乐艺术范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给当代和未来人类的音乐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音乐的网络传播将给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接受等带来深刻的变化,促进当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和范式转换。对音乐艺术创作观念而言,其影响和变化具体表现为:

首先,创作观念的丰富性、前瞻性。网络传播的海量信息和高速传播,资料、信息获取的广泛性和即时性,导致了音乐创作观念的丰富和前瞻性。互联网络为人们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现实”世界和信息宝库,使得艺术创作可以坐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便利,迅速获得当今世界不同风格、各种类型的艺术信息和音乐作品。可以说,当今艺术创作者的视界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开阔和广博。反过来,一部音乐艺术作品只要问世,就有可能随着网络和其他数字多媒体传遍世界的任一角落,艺术创作者可以很快听到、看到受众的评价,与他们展开双向的交流和艺术观念的碰撞。与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目的的人们的交流和互动,将极大促进创作观念的丰富性和前瞻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交流带来的艺术创作的观念和创作意识的趋同,对艺术创作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其次,创作观念的个性化、技术化。网络是一个自由空间,网络的创作和传播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每一个创作者都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艺术激情,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语言的探索和创造并直接进行自由的传播。过去传播中的人为导向、人为干扰基本消失了,创作者也不必考虑为了博得某些组织、评委的肯定和爱好,其个性化创作思想、创作观念得到极大解放,将会创作产生大量不同特色、独具一格的网络原创音乐作品。另外,在音乐网络传播中,技术对音乐创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许多以前难以实现的个性化艺术构思和设想,通过网络及数字多媒体技术与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协同配合,现在已经可以做得干净利落、无懈可击了。如利用计算机动画制作、音乐制作、音频处理的技术优势,创作出现了大量的flash音乐文件,把音乐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同时,技术的进步和使用也加深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性。

再次,创作观念的生活化、娱乐化。作为大众传播的强势媒介,网络传播在引导大众的艺术接受、消费过程中,促进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相互亲近,艺术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精神领地,而成为当代大众可以共享的日常生活对象。这种艺术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广泛对话,直接促使音乐创作走向生活化、娱乐化。比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特务小强》《芙蓉姐姐》《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网络歌曲,多数作品以通俗易唱的生活化曲调和趣味幽默、娱乐搞笑的歌词为主(歌曲常被称为“口水歌”;歌词如“翠花,上酸菜”以及“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等),表达的是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自娱自乐,展现的是艺术的消费功能和大众娱乐功能。从宏大叙事到日常生活、从心灵审美到感官消费,音乐艺术的创作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创作观念以大众(受众)为本。“当代艺术不仅仅要求观众证明自己,而是要激发观众,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观众的支持”,“今天的作品并不需要成为绝对权威或受人顶礼膜拜,它们把观众作为朋友”(杜夫海纳《当代艺术科学主潮》)。在网络传播和网络艺术中也是如此。雪村、香香、庞龙、杨臣刚等歌手及其演唱的歌曲一夜走红,无不是网络大众的点击和支持所赐。同时,网络传播非常强调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强调沟通。这种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和大众评价的巨大威力,使得创作者(艺术家)为了赢得更多的支持率(点击率),将会尽可能地从大众的层面出发,以大众的审美标准为本,创作更多适合大众艺术情趣的作品,即所谓的“民间性情之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大众(受众)为本的创作观念,与接受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相一致,延续了文艺理论从“作家创作——作品文本——读者接受”的历史演进,也进一步提升了网络传播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结语

笔者认为,网络传播为音乐创作观念带来的变化具有普遍的意义。这种从经典到通俗、从审美到娱乐、从精英到大众的变化,已逐渐成为当代音乐艺术的基本范式。为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重新审视,在实践上作出更为有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音乐创作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受相应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索的制约,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本文以我国流行音乐近30年的发展为线索,回顾了我国流行音乐30年的发展概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行音乐发展历程问题

流行音乐(PopularMusic,简称PopMusic)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基于其广泛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流行性”传播特性,流行音乐亦可称之为“大众音乐”。流行音乐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从上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历经30年发展,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流行音乐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音乐商品化、国际化,传播手段现代化、表现方式多元化的过程,对繁荣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近观3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复苏开拓期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特别是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国策提出为触发,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引发了巨大变革。在音乐文化领域,从意识形态方面政治主导、高度一致下的革命歌曲一统天下,逐步发生了向抒情歌曲、娱乐性流行歌曲的转换。

在大陆,原创音乐方面,如施光南的《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王酩的《边赣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王立平的《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红楼梦》;谷建芬的《校园的早晨》、《年轻朋友来相会》。还有《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时代主流音乐。此外港台、欧美音乐也成为国内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邓丽君、山口百惠、刘文正、谭咏麟及披头士等,国内流行音乐文化市场空前活跃,流行音乐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高速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期,流行音乐文化市场逐步发展和繁荣。基于录音机、唱片(磁带)的快速普及,流行音乐个体化听赏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以新兴的音像产业为核心,内地流行音乐市场不断拓展。同时,电视传媒迅速崛起,成为又一个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媒介,电视歌手大赛出现美声、民族、通俗的专业分类,唱法的细划在一定程度上使流行音乐的文化地位得到认可和提升。在新兴艺术市场的需求方面,晚会歌曲、影视剧主题歌曲、唱片歌曲逐步成为推动流行音乐创作和繁荣的重要因素。

国内原创作品呈现空前繁荣局面,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演唱人才聚集,影响较大的如“西北风”,代表性作品有《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心愿》等。抒情流行歌曲如《我多想唱》、《我不想说》、《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等;摇滚音乐《一无所有》、《朋友》、《赤裸裸》等。

3.多元繁荣期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日益网络化、全球化、一体化,互联网应用普及,数字化应用提速,音乐艺术传播途径更加快速便捷。在国内流行音乐领域,港台音乐、欧美流行文化的无障碍输入,使我国社会音乐生活面临新的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特点。

首先是音乐需求的多元化。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音乐文化的社会需求量极剧扩大,多元化受众使流行音乐风格更加多元化,流行音乐品种更多,如“雷鬼”、“饶舌”、“嘻哈”等等。其次是音乐创作多元化。数字化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普及,电脑录音系统的家庭化都极大降低了流行音乐合成录音成本以及创作门槛,流行音乐的创作或生产者更加层出不穷,良莠不齐。再次是传播媒质多元化。除广播、电视、影视传媒、发行CD唱片等传统传播方式外,流行音乐具备了更多的传播载体,如MV制作发行、网络歌曲、彩铃、手机音乐等,特别是网络成为推动音乐传播强劲引擎,网络原创歌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近年来流行乐坛的一大亮点。

至此,流行歌曲创作的技术手段不再受传统方法或传统模式所制约,正探索性地走向一条自由创新发展的新路。这也必然刺激和促进了音乐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受众的欣赏需求,使音乐更贴近人们生活,极大普及了流行音乐艺术。

二、国内流行音乐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流行音乐30年来的发展与倔起虽然生气勃勃,但也有严重的先天不足,凸显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首先,行业发展的无序化状态依然存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国内流行音乐市场的无序状态依然存在,一些必要的行业规范、运行机制和市场秩序尚未完善,缺乏有效的法治,盗版现象普遍。其次,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依然薄弱。国内流行音乐创作深受港台影响,加之欧美强势文化的渗透影响,窃用与拷贝旋律或节奏的现象普遍,原创精神缺失,理论研究依然薄弱。再者,流行音乐创作人才依然缺乏。在网络传媒推动下流行音乐创作泛化,大多数网络歌手、网络词曲作者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演唱技能和词曲创作基木功,加之制作设备简陋,在歌词、曲调以及音乐制作、录音合成上都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在内容上泛化和平面化,对音乐的艺术内涵缺乏进一步挖掘,有些作品甚至带有明显的低俗倾向,歌词粗俗、曲调怪异、脏话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