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研究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研究

一、关于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回顾

通过对中国知网2000年以来篇名分别包含高师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师范音乐、音乐教师教育的全部期刊文献进行检索,为确保所研究文献的学术性,进而又遴选出发表在重要音乐期刊①、主要音乐教育期刊②、音乐学院学报③和南大核心期刊等各类期刊的文献,再剔除检索中出现的重复文献,得到的有效文献共计186篇。通过对这186篇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范畴展开讨论。

(一)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师范性研究

正确认识和理解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办学的首要前提,能为高师音乐教育提供必需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统计数据来看,关于这一范畴的研究占5.91%④。1952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教学计划(草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个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其中明确规定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中等学校音乐教员。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逐步完善。新世纪之初,关继文指出高等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师,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培养目标模糊的倾向,影响着高等音乐教师教育职能的发挥。⑤这里的历史原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修课程”演变成“主修制度”,较多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只注重主修课程的单项音乐技能培养,造成了倾向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削弱了高师音乐教育应有的师范性内涵。正因研究者意识到了这一历史误解,新世纪的研究者开始强调高师音乐教育主要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服务,必须坚持和加强师范性。郑颜文、徐菁菁等以正确价值取向重塑高师音乐教育为切入点对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相关阐释。⑥新世纪关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强调必须改变在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的状态,明晰高师音乐教育主要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服务,坚持和加强师范性内涵,这将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育的优劣成败。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与改革研究

新世纪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者们面对高师音乐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此论题的研究占比为19.89%。姚思源指出新世纪初是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处于激烈的动荡、变化的时期,需要从教育理念、办学形式、课程建设、科研及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⑦郑莉认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教育面临来自知识结构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挑战,必须拓展学术视野、增厚文化底蕴,掌握现当代教育新理念、新技能,才能适应教师教育发展需求。⑧王耀华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出发,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针对性的改革思路。⑨吴修林则论述了在扩大招生规模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可通过调整招考政策、合理调配师资等办法来改善办学质量。⑩还有研究者从教育模式、教育评价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崔永日、王立东认为高师音乐教育缺乏良好氛围、教育内容过于单一,教育评价存在局限性輥輯訛;徐敦广从教育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对音乐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倡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輥輰訛随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音乐课程标准》)以及修订稿的颁布和实施,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也要进行相应改革。韩勋国、廖家骅等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视角提出高师音乐教育要进行多方面改革,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新发展。輥輱訛这一方面的研究关系到如何打通基础音乐教育和高师音乐教育,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更多有创见性的成果。

(三)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研究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与核心构成。课程与教学问题通常交织在一起,对于这一论题的研究文献占比高达51.61%。从宏观上对课程与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中,尹爱青提出以深入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为基础教育服务为核心的思路对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进行调整。輥輲訛于学友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学科交叉与学科渗透、课程合并与增减、改革考试形式、加强教育实习与艺术实践这四点关于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手段与方法。輥輳訛朱咏北则从文化维度和实践维度论述了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輥輴訛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改革依据对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相应规划。教育部于2004年12月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对深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鉴于其广泛的影响,一些研究者针对这份《课程方案》进行了重点解析,如王耀华、万丽君指出《课程方案》是一个富有新意的指导性文件,对其具有的师范性、发展性和开放性进行了相关分析輥輵訛;郭声健指出《课程方案》将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同时认为《课程方案》中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偏少,并以整个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为研究背景提出了课程设置的改进思路。輥輶訛微观层面,有许多研究成果属于专门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中某项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所涉课程甚广,如基本乐理、钢琴、声乐、视唱练耳、和声、作曲、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器乐合奏、形体与舞蹈、音乐史等,其中又以钢琴、声乐、民族音乐这三门课程的研究居多。关于钢琴课程的研究多关注到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如张旭良强调加大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力度是适应音乐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必然之举。輥輷訛关于声乐课程的研究主要强调高师音乐教育的声乐课不能雷同于专业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课,如韩再恩指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存在着培养表演专业演唱人材的倾向,应该充实声乐基础理论、嗓音生理卫生、童声训练研究、歌唱教学法等内容輦輮訛;还有研究者以教学模式为关注点,论述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关于民族音乐课程的研究多提到由于长期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不利于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中需要特别重视民族音乐的学习,如马达就提出了开设多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设想輦輯訛。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到,要在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舞蹈、合唱、合奏等课程的教学中多涉及民族音乐元素。课程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从研究者们对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关注度也可以看出此论题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期待不断涌现出透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现象提炼其本质,更加符合高师音乐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

(四)高师音乐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

随着国际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部分学者对中外高师音乐教育进行了专门性的比较研究,有11.83%的文献聚焦于这一论题。中美音乐教育专业比较的关注度最高,研究成果也较为突出。丁东红以美国多所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为比较研究的对象,论述了这些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特点,包括完善培养目标、立足基础教育、重视实践能力、大力促进就业、重视课程更新、优化课程形态等輦輰訛;郭声健则详细论述了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为侧重点的课程设置特点,以反思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輦輱訛还有一些与德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乌克兰等国家音乐教育专业相比较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野。林海概括了乌克兰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即以艺术修养为基础的课程方案、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教学为中心的集约型管理体制。輦輲訛代百生论述了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启示輦輳訛;孙雷雷从国际地位、国家政策、学制安排、学分体制等诸多方面介绍了意大利的音乐学院,并由此引出对我国音乐师范教育在新形势下发展的进一步讨论。輦輴訛这些研究旨在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促进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些关于高师音乐教育其他方面的研究,占10.75%,如蔡梦、余丹红等学者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案研究;再如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的研究,高师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研究、高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免费师范教育与音乐教师教育的研究等。关于这些主题的研究,其文献数量都在五篇以内,比较分散,还需要研究者加以更多的关注。

二、关于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审思

限于篇幅,难以对新世纪以来关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所有研究展开论述,只能选取一些研究作为代表窥探新世纪以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大致情况。这些研究针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不同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随着时展、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想要让高师音乐教育研究更进一步扩展与深入,需要解决以下三个关键方面的问题。

(一)基于多维跨学科视角,扩展音乐教育研究论域

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整体状况来看,虽然研究者们关注到了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诸多方面,但离完善的研究体系还相距甚远。为使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内容日渐全面和深入,重点在于如何跳出固有的研究思维,这就需要基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哲学、美学等不同学科寻求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更大视野,从多学科视域积极汲取养分对高师音乐教育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研究。如有学者基于多维度跨学科提出的前沿性研究方向:音乐“课目教育学知识”的研究,“以学定教”的研究,“博雅教育”的研究等。輦輵訛时至今日,这些研究方向的成果依然十分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高师音乐教育中有许多重要方面的研究还需加强或扩展。如现有的研究绝大多数针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就非常少,而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暂时还没有,更缺乏对本、硕、博三个不同学历层次相互衔接培养的系统性研究。再如高师音乐教育中卓越音乐教师培养研究、高师音乐教育教学艺术研究、高师音乐教育的专业教师素养研究、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研究等,这些论域的研究也颇为鲜见。此外,如何结合师范认证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切实提高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些都是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挖掘与探讨的问题,也是整个研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紧密对接基础音乐教育,构建研究共同体

通过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印证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往往滞后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总是受到基础音乐教育变革的冲击后才被动地进行改革,明显地缺乏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前瞻性。实际上,这个制约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长期与基础音乐教育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曾有研究者指出,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研究项目与中小学音乐教师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研究项目常常是各研究各的,互不搭界;而美国的音乐教育改革被认为是要全社会要参与的大事,高等院校的音乐研究项目成员不仅来自高校、还来自基础教育学校、艺术社团、教育行政机构、社区和企业。輦輶訛进一步来看,关于研究主体的身份,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者大多数为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师或者相关领导。无疑,这些研究者为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是造成其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不够紧密的重要原因。高师音乐教育主要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因此应积极对待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诉求,在人才培养上达成共识。高师音乐教育研究应主动联合中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教育行政机构等进行合作研究,让更多不同身份的研究者参与到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中,多方面、多渠道促进高师音乐教育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家层面对构建从小学到大学的音乐教育一体化的研究已经启动,我们有理由期待相关研究成果对解决高师音乐教育发展根本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

(三)加强实证研究,提升科学性和专业性

通过已有的文献分析不难看出,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多运用定性研究,较少运用定量研究,两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研究更为欠缺。这在国际教育研究学术交流日渐深入的当下稍显偏狭。逻辑思辨和演绎式的研究,当然有必要,特别是在音乐教育哲学这样的理论层面,更是主要的研究范式。但是教育的实践性本质,需要大量科学、可靠的教育教学现象和数据支撑,从而弥补思辨式研究可能会造成的主观性较强、研究结果不够客观等不足。在《加强教育实证研究、促进研究范式转型的华东师大行动宣言》中指出,实证研究是当今国际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和主要方法,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实证研究明显落后。輦輷訛明显落后一说,稍显偏激与菲薄,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中,不必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应采取范式互补的理性态度。然而从研究的现状来看,我们认为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要正视研究者较少涉足实证研究这一事实。在高师音乐教育研究中缺乏基于实验、统计分析等多种具体路径展开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实证研究来不断解决。音乐教育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的学科。基于此,研究者们可以充分借鉴国际教育研究的主流研究范式,加强科学性和专业性。理论研究的水平与研究方法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补充完善研究范式,促进研究水平的提升,这对于高师音乐教育研究而言至关重要。在高师音乐教育研究中,需要更多研究者具备清晰的理论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坚持不懈地深入探索。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作者:卢斌玉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