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一、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渗透了STS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的关系问题。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能够较好地传递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但是由于忽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容易造成与社会脱节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强调按社会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基础,以学生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构成学习单元,让学生从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内容繁杂而缺乏连续性,不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都是课程设计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将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中学生物课程实现了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课程教材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的教育目标,它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

二、新课程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育素质。

新课程的设置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方面,了解了哪些内容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不是单纯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选取学生应当学习的内容。在旧的中学生物教材中关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事实性知识,名词术语也较多;有很多动植物是学生不常见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将它们作为代表动物或代表植物讲述,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调查发现,新的教材中的一些关于原理性的知识,能够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懂得怎么做,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例如,生物的性状是怎样遗传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是怎样发现的?等等。生物学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探究活动是中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这些探究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在科学态度、意志、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能得到发展。

三、生物课程所选取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生物学科所选取一些内容,如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又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在农业上,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杂交水稻,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的发明奖和科学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

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中学生物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本学科这些德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四、新教材的教学特点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1、新教材在语言的运用上独具一格。

例如“你喜爱生物吗?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阳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优美的语言婉婉叙来,尤如一首优美的诗歌。又如“我们身边就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做个调查。”在语言运用上富有启发性,鼓动性和亲切性。学生容易被这些优美亲切的语言所营造的气氛所感染,使他们愿意亲近我们的教材,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新教材大大增强了趣味性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与以前的教学内容相比,摆脱了“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材设有许多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给学生很大的学习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以前课堂的受体转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们不断有问题,有争论,兴趣非常高。诸如什么“赤潮”“癌症”“试管婴儿”呀等都是知名度很高的词,学生不会不感兴趣。

五、新教材独具匠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新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教材中,“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模拟制作”和“设计”等栏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探究晚育的意义,通过创设数字化情境,让学生采用数学推算的方法得出晚育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结论;探究如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这个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2、新教材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

新教材改变以往将实验依附于知识内容的做法,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维和操作技能要求较低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生物、阅读和分析有关的资料等,后安排技能较高的活动,如制作和观察切片或装片、设计并完成探究性实验等。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的探究活动中,也是先安排问题、假设、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明确的探究,再安排由学生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最后安排学生参与全过程的探究。技能训练也是如此。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展开,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新一轮的生物课程改革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同时也对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一批适应现代教育的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的素质,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观,才能够有效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综上所述可知,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将学生的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统一考虑,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它的实施,将大大的深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