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以法制建设提升服务大众机制水平研究

以法制建设提升服务大众机制水平研究

摘要: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的支持,西方社会的法治建设是从主体认知到制度建设的一种社会演进过程,而我国的法治建设受到宗族、乡土文化和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演进过程是先进行制度建设后再培育公民对法治的整体认知。这种社会背景使得法治文化建设必然会经历一些阻碍。本文以赣州市为例,对赣州市的法治文化建设在服务大众机制方面做出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能够为赣州市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性信息。

关键词:法治文化 赣州市 服务 大众 机制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法治社会的重要性,由于我国经历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文化和身份文化,让我国在普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公民的法治意识薄弱,对法治的理解能力和信任度相对较低,在整个社会中并没有对司法体系和法治文化形成强有力的认可度,在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工作仅停留于表面,法治精神的实质尚不明确,立法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司法系统的执法权力尚不完全独立等等,这些都成为了法治文化建设的阻力之一,赣州市的法治文化建设在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还需要对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深耕,以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建设服务大众的价值。

一、赣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成绩

(一)打造法治文化主题公园

据江西日报报道,2019年江西省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省普法办于近日命名南昌市法治文化公园等20个基地为全省首批“法治文化示范基地”。通过建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文化阵地,努力为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推进全民守法,建设法治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1]。在江西省省委的领导下,赣州市也开始建成一批以法治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公园,在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中,文化长廊和各种碑文石雕上展示着中华法史篇、宪法历程篇、古人法治篇、普法惠民篇、现代法治篇、良法善治篇、德润民心篇等等,既为主题公园增添了特色景观,又为主题公园营造了满满的法治文化气息。通过以主题公园的形式宣传法治知识和法治精神,为赣州市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二)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2020年赣州市人大常委了《赣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在赣州市人大常委的牵头下,赣州市组织开展了“服务保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统筹推进法治护航示范工程”活动,动员立法、司法、执法等各相关部门力量,推动工作落地见效。清理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打破各类“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政务服务领域开展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攻坚行动,实现了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取消。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市本级随机抽查事项由192项精简调整至175项,建立和完善企业行政检查监测点制度。持续深入开展打击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有效净化了赣州招投标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机制,制止和纠正侵犯民营企业利益的行为。出台民营企业法律服务优惠政策,经济合同类公证费用减免50%,鉴定费用下调30%,对确实困难的民营企业减免或缓交仲裁费用[2]。在一定程度上为赣州市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三)构建安防体系打造平安赣州

赣州市为构建法治社会,保障赣州市居民的居住安全和出行安全,开始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据赣州市地方联播报道,为了增强公众安全感和对政法单位的满意度,赣州市全市安装“天网”平台接入探头数达1.63万个,为公安机关提供线索1.58万条。章贡区投入6000万元安装“全球眼”1169个,购置无人机5架,实现了对赣州主城区的全域治安监控。市中心城区专职治安巡防队员达到680人,全市群防群治6支队伍8万余人对社会治安日夜守护,120个治安卡口、83个治安岗亭实现了24小时值守。与此同时,赣州市依法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扎实开展对社区矫正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的监管教育工作,积极推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综合治理。近几年来,赣州市全市未发生一起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为0.0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刑满释放人员现场接送率达99.97%[3]。为赣州市的市区安全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

二、赣州市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法治精神的实质不明确

法治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让民众对社会法治进行认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法治不仅意味着法律秩序和相关的操作技术,而是意味着更多的社会关系有法律调整。我国的法治建设与西方的法治建设不同,我国公民的法治精神受到宗族、习俗、乡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法治制度在构建后还需要对公民的法治知识和精神进行不断的培养,这种文化现象体现出我国公民的总体法治知识比较薄弱,对法治的理解能力和信任度相对较低,而法治精英的法治信仰和意志也比较片面化,法治精神的实质尚不明确,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从法治精神的实质方面提出纲领性意见。

(二)法治文化建设与现实需要存在差距

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社会中存在一种官本位文化和身份制度文化,这种文化让普法部门在普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目前,我国的民众对法治理念的社会认同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社会风气,法律的工具主义、形式主义法治观仍然直接阻碍着法治建设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在部分涉法案件中,部分民众对执法机关仍然秉承着不信任的思想观念。总体而言,我国的法治基础还很薄弱,法治文化建设还停留在表层,这一方面体现在民众通过法律渠道维护合法权益所投入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太大,导致民众对法治体系产生不满意的情绪;另一方面体现在部分民众对司法系统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仍然持有怀疑的态度,认为人治的成分仍然存在,从而对法治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关注度。

(三)法治文化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仍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我国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工作尚未结束,部分法律内容在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方面仍然不能够平衡,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关联程度不够紧密,立法体系总体来说建设的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我国的司法体系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还不完善。形成全社会认可的法治文化必须构建出一个完善的法治政府。政府在执法过程中能否依法公平公正的处理相关事宜,这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认可度。目前,我国的地方司法体系对地方党委及政府的依附性较强,司法体系无法完全独立行使职权,同时,我国地方司法体系的工作人员还存在专业性、职业性、使命感和知识化水平较低的现象,这使得司法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差,从而也影响了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

三、对以法治文化建设提升赣州市服务大众机制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的建设并不是凭空产生的,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也不是封闭、僵化和静止的,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应该以一种动态的方式,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各个地方的普法部门在宣传法治文化时,不应该仅仅只是宣传中华法史、宪法历程、古人法治、普法惠民、现代法治、良法善治、德润民心等内容,还需要将动态的法治理念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向民众进行大力的宣传,让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与时代相结合,从而避免法治文化建设浮于表面,缺乏生机。

(二)在乡村和社区建立法律服务平台

为了让法治文化建设更好的服务大众,赣州市的相关部门应该以乡村或社区为单位,建立网格化的法律服务平台,并积极鼓励社区或乡村工作人员上门宣传法律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和功能价值,让社区或乡村的居民清晰的了解到自己遇到何种问题可以向法律服务平台寻求帮助,同时,赣州市的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的动员当地的地方媒体对社区或乡村的法律服务平台进行监督和评价,并积极的鼓励地方媒体对有新闻价值的维权现象进行报道,通过媒体监督和报道让社区或乡村的居民对法治文化建设进行关注,这样不仅能够让社区或乡村的居民增强对法治文化建设的信心,还能够从中学到法治知识。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法治文化建设提升赣州市服务大众机制水平,建立健全立法机制是必经之路。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立法决策的民主机制。其次,完善立法供求的整合机制,社会立法除了需要倾听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还需要协调整合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阶层的声音。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在建立健全立法机制的过程中整合供求关系,兼顾个人利益与局部利益,尽量的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正当利益诉求。最后,建立健全立法评估机制,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独立的立法评估机制,对立法现状、进一步明确立法的必要性、制度的合理性、法律实施结果的预测、成本的预测、立法的制度设计是否合理、与其他法规是否存在冲突等等进行评估,确保立法机制科学有效。四、结语综上所述,目前赣州市在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赣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目前已经通过建设法治文化主题公园、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营商环境和打造平安赣州等方式来提升服务大众的水平,但是法治文化建设普遍还停留在表层,要想在社会上形成统一的法治理念,让广大群众对法治体系十分信任和认可,还需要相关部门继续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立法机制,与时俱进的构建法治理念,并搭建与群众零距离沟通的法治服务平台,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真正深入群众内心,让广大群众形成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参考文献:

[1] 杨静.江西命名首批“法治文化示范基地”[N].江西日报,2019年8月5日.

[2] 萧森.全力护航高质量发展——赣州市推进法治赣州建设成效显著[N].赣南日报,2020年10月31日.

[3] 陈景新,温居林.全面推进法治赣州建设,用法治的力量护航发展[N].赣南日报,2016年9月22日.

作者:陈玮  单位:赣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民商经济法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