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水利施工基础灌浆技术应用

水利施工基础灌浆技术应用

1水利基础灌浆技术概况

通常,水利工程可以分为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航道和港口工程以及供水和排水工程等。所谓“灌浆技术”,就是指按照一定比例将材料配制成浆液,然后把配制好的浆液经过高压设备灌入施工地层或缝隙当中,同时利用浆液的扩散、凝固和固化等特性,使地层更加牢固,并防止水渗漏的技术。通常,在实际应用当中,灌浆技术可以分为压密注浆术、渗透灌浆术和劈裂注浆术等。但在实际施工中,为了提高水利设施建设质量,我们往往会综合利用多种灌浆技术。

2水利基础灌浆施工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做好灌浆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灌浆施工前,为了避免在施工中出现岩石断裂、垮塌等现象,技术工作人员要仔细勘探施工现场,及时了解项目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情况。另外,水利项目的地基处理是整个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地下水的流速和岩石的透水性等容易对地基施工产生影响,所以对岩石性质的判断十分重要。在灌浆施工过程中,如果是规模较大的灌浆施工,那么在施工前需要进行灌浆实验操作。为了避免在施工中出现危险情况,需要深入分析灌浆的距离、深度和数量等问题,并通过实验和计算来选择灌浆材料,确定灌浆的压力、顺序。

3水利基础灌浆施工的步骤

在水利项目施工中,灌浆施工步骤如下。

3.1地基钻孔

在地基上钻孔时,通常钻直孔。由于地基岩石硬度和钻机型号的不同都会对直孔的垂直度造成影响,所以在施工中,要认真测量钻孔,防止钻孔偏差过大。目前采用的钻机大都是高硬度的合金和金刚钻,在施工过程中,要精确定位钻机,确保其与地基岩石保持垂直,把误差控制在工程规定的范围内。

3.2钻孔的冲洗

在钻孔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残留的孔洞填充物。为了确保灌浆的质量,需要保证钻孔的清洁。对此,可以采取先冲洗、后压水的方法。压水的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岩层的渗透状况,以便通过对比并依照岩层的渗透情况决定开灌过程中浆液的浓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把握每个灌浆孔渗透性的基本规律,并对每个灌浆段进行压水测试,然后根据压水时间和压水量计算出岩层渗透特性的技术参数。

3.3选择合理的灌浆模式和顺序

灌浆模式主要有纯压式灌浆和循环式灌浆两种。纯压式灌浆是指把浆液直接灌入到钻孔或岩石裂缝当中。这种灌浆模式通常应用于裂缝较大的岩层中,而且钻孔不宜过深,主要缺点是易引起细小裂缝的堵塞。循环式灌浆是指当灌入的浆液比裂缝吸浆量多时,能把多余的浆液再经过输浆管输送回搅浆机里。由于循环式灌浆可以确保浆液一直处于流动状态,因此可以有效避免颗粒的沉淀,进而提高灌浆质量。灌浆要按照预定的顺序完成,通常可以分成一序孔、二序孔等。随着序数的增加,灌浆孔间隔会逐渐缩小。依照灌浆顺序,可以将灌浆施工方法分成一次灌浆法和分段灌浆法两种。

3.4封孔处理

在结束全部的钻孔灌浆施工后,需要利用压力灌浆封孔法进行最后的封孔处理。

4水利工程中基础灌浆技术的应用

随着水利建设规模的不断加大,水利工程施工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建立健全基础灌浆施工技术体系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优化基础灌浆施工技术体系,并根据水利项目施工环境的具体状况,优化水利工程的整体功能。此外,为了满足水利工程扩大建设的需求,需要加强对岩溶基础的优化处理。对此,我们要重视岩溶基础的处理工作,并不断创新基础施工技术,根据不同的岩溶地区评估处理方式,并建立健全基础施工作业模式。岩溶区域的基础灌浆施工通常采用高压灌浆技术,这对优化填充物的密实性是十分重要的。但高压灌浆技术并不适合所有的岩溶地区,因此在应用这项技术的时候,需要对模块进行控制,并采用灌浆的方式进行处理,提高模块的防水性和稳定性。在水利项目岩溶地区的基础灌浆施工中,采用高压旋喷灌浆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通常,在应用该技术时,都会用到机械钻机。机械钻机的头部也具备进灌浆的功能,这有利于对水泥浆的有效喷射。水泥浆的喷射会破坏原来的土壤,随着高压钻机的旋转,浆料与土层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地基的稳定性。为了加强基础灌浆模块的综合效益,在灌浆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岩溶的深度,并优化岩溶深层模块,确保岩溶基础灌浆的顺利进行。采用盘旋技术能够提高灌浆效果,达到施工技术的要求,确保内部各个灌浆程序的相互协调,实现对深层岩浆内部压力的控制。如果在水利施工中采取了加大吸浆的灌注方法,那么施工时间通常会持续1~3h。在灌注岩缝时,水泥的使用量应当控制在120~220kg/m3之间。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岩缝吸浆的情况,因此,在基础灌浆工作中,要积极采用限流措施来加以控制。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分析岩缝砂浆体积,以控制好灌注的速度。

5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水利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灌浆施工技术也正处于不断创新当中。为了保证水利设施的质量,我们要加强对各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周震瑶 李洋 单位:南昌县红旗大泵电力排灌管理站 小蓝经济开发区银湖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