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以人为本与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治

以人为本与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治

[关键词]以人为本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管理

[摘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促进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必备的服务宗旨,而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有利于“以人为本”理念的传播。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具体的探讨。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促进人与自然,人文教育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需求和促进人的协调发展。所以在一切工作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中更要全面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1“以人为本”的渊源及发展

以人为本的提法源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费尔巴哈继承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衣钵。第一次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如果站在唯物史观,和社会史观的社会角度。以及认识社会史观的角度它予以社会历史的本质与规律,与认识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等问题是相悖的。因而从哲学的高度也就应该持否定的态度。时至现代,人本思想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向,思想家们不再纠缠于对人的形而上学式解释,而主要偏重于对现实人的生存方式及生活价值的关怀,主张从人的现实境遇、内心世界及文化境况等方面研究人的问题,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给予重视,并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是对客观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人的概括,是抽象的“人”,这个“人”与现实社会中的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管理中完全忽视人的因素,不重视人的因素,这也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此主张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中“以人为本”应该是围绕人、为了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发展人,应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本意,即是最终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的尺度。

2“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核心,其目的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便提高水平,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著名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1931年出版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是为了利用”,“图书是为一切人而存在的”、“给读者所有的书”,全书充满着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之后,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得到确立,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充实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一些知名图书馆提出了“一切为了读者”、“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为书找人、为人找书”;它们是同一种内涵。

3坚持服务以读者为本,加强信息化科学化管理

3.1高校图书馆应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

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应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读者不再是图书馆的客人,而是图书馆真正的主人。网络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面对浩瀚无垠的信息世界,图书馆服务如果停留在延续旧制的收藏和墨守陈规的借还上,那么最终将被这个多变的时代所遗弃。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从根本上更新观念,一切以读者的需求为准则,从读者的利益出发,为读者服务,向读者负责。工作的中心则放在“用”上。图书馆的整个业务环节,应该自始至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只停留在微笑服务上是不够的,应从藏书楼的形态中脱胎出来,逐步向现代化信息化的图书馆方向迈进。

3.2培养读者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利用能力

在当今信息时代,各类文献资料不仅在数量上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类型也日益丰富。如果不掌握知识宝库的钥匙,就不能全面把握各学科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一般到图书馆借书的大学生都怀着求知的阅读动机,而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形式也比课堂教育更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和选择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和开创的能力。总之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知识导航员,信息筛选员,网络管理员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趋势,从读者的知识信息需求出发。

创造简便、快速的检索方法和渠道,开设读者检索窗口。读者进入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就能检索到本馆的书籍,最新到书等各种信息,察看自己的借阅信息,可以网上续借、预约借阅。开展网上检索,建立自己的主页,购置了相关数据库,在主页上插入了超级连接。自建与本校专业相关适应本馆读者的特色数据库。

3.3加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传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遵循的是完备、系统的原则,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即使这样,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严重不足与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图书馆经费的相对不足也愈来愈突出,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及国家网络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已迫在眉睫,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共建、共知、共享”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所以各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在基本遵循“稳定发展印刷型文献资源,逐步扩大电子资源建设”的馆藏方针的同时,必须考虑同整个大环境的接轨问题。文献资源建设要做到按需化,也就是在充分考虑这些客观条件的同时,做好自愿采购的前期调查和后期信息反馈工作,充分重视,认真分析读者的意愿和需求,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调整馆藏结构,优化资源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本馆读者的信息需求,尽量做到让读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3.4高校图书馆要创造优美的阅览环境是之更加人性化

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有浓厚的人文底蕴和现代精神,要高雅,格调清新,亲切自然,使人赏心悦目,舒适宜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要体现在实体空间设计上,读者即使不出门就可找到想要的信息,但还是要到图书馆找寻那份尊重与关怀,以及人与人、人与信息直接交流的自由空间和服务环境。它的内部环境设施要方便读者利用,尤其是现代化设施布局要合理,技术要先进,跟上时代的潮流,充分体现出馆舍布局的智能化。建筑内的色彩以及光影的运用,家具的选配要日趋人性化。使读者满意在图书馆。

4提高馆员素质,塑造人本创新的现代化信息管理

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它是人类知识宝库,高校图书馆关键在于发展自己具有创新意识的图书馆员是最主要的因素,图书馆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本,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战略资源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又通过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熟练程度来体现,对高校图书馆来说优秀的图书馆员将成为当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首要财富,因为馆员是知识的载体,是图书馆信息库的建造维护者,具有创新精神的馆员又恰恰是图书馆内的发展动力。只有有了优秀馆员才能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服务于社会。

4.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必备的信息素质

超前的信息观念,敏锐的信息意识。在信息网络社会中,信息遍布各个角落,图书馆员的信息意识若不强,就不能对信息作出迅速的反应,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使用时效。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模式,对信息要有敏锐的反应力,能在平时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信息,这种对有用信息的快速发掘和对潜在事物的超前挖掘能力是树立信息观念,强化信息意识,开发信息资源的基础。

高校图书馆员应掌握基本的网络信息知识,了解网络种类,清除本馆网络所使用的软硬件类型,同时掌握包括信息获取、整理、存储、传递、利用等信息技术管理知识在内的一切现代化和信息化知识。

图书馆员应有开发、提供特色服务的能力,在其开发上,可和其他馆合作协调采购,联合建库并举的方法套路,用适合本馆特色的数据建成本馆的各种数据库;或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形成专题子数据库,提供上网服务并加入文献解释馆藏地址,实现检索/一次文献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方便用户。

4.2高校图书馆员应有的创新能力

高校图书馆要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必须通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干的人才来实现,而创新馆员人才的培养必须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时代的发展已证明,只有创新和“人本”精神的发扬,社会才能进步,人才才能发展,高校图书馆才能不断地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高校图书馆未来必然是一个研究型、开放式、电子化、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图书馆,使其真正成为高校的信息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及科研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员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知识、进行创新服务的素质。要在旧的管理的模式基础上,不断地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更新意识,发挥其工作热情,不断的更新观念,从“人本”的理念创新,从增强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自己职能才干,不断在自己的工作上挖掘潜力。以自身的优势,给创新素质的培养创造理想环境。

4.3图书馆员应培养终身教育习惯,强化信息意识管理

矛盾的内因才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具备了培养信息素质馆员的外部环境之后,关键还有赖于馆员如何不断地强化自身信息素质,实现自身价值。资料显示:任何形式的教育所提供的最多知识只占一个人一生所需知识的10%,剩下90%有赖于个人通过终生教育来获取。而且,唯有终生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完善的人。因此,走出校门处于“知识半衰期”的图书馆员应配合馆一级提供的继续教育,在长期的工作中自觉培养终生教育观念,辨析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显性和隐性障碍,摒弃自艾自怜的消极思想,不断进取,不断更新知识,强化信息意识,也只有当图书馆员将各自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之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由此可见,信息网络环境下作为管理知识的载体,承担知识组织和传递重要的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质决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