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图书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076-02

图书馆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它不仅有助于人的智力和能力的增长,而且还能给人一种精神力量。图书馆许多优秀的图书,都是人类的实践升华而成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们宝贵的精神食粮,这是图书馆工作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图书馆工作既要传承传统的工作模式,还要积极创新,以适应新时期读者的需求。

一、馆藏体系构建中的服务创新

馆藏是图书馆服务的源头,读者来图书馆就是因为图书馆拥有大量文献知识,即丰富的馆藏资源。馆藏体系的优劣是决定读者期望的重要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结构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前提。在数字图书馆的今天,电子期刊和馆际互借服务已成为图书馆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馆藏必须从重收藏向重获取转变,图书馆的服务也面临着从“有备无患”向“及时供给”的转变,本馆不能提供的文献,可以通过馆际互借等形式将他馆的文献提供给读者,或者是提供获取文献的途径。获取是拥有的外在延伸,而拥有则是获取的内在基础。图书馆要在拥有与获取之间取得一个最佳平衡点,使图书馆的经费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利用,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

采访工作是图书馆馆藏体系建设的重点。采访工作最应该创新的就是如何买到读者想要的书。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站让读者推荐图书,也可以通过读书论坛的方式收集反响好的图书。有些图书可以在图书馆统一招标时买,有些则要通过邮购的形式及时采购。书买回来之后要及时出新书通报,针对留有联系方式的单个读者还要采取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告知他们推荐的书已买到或是因某些原因无法采购。总之,图书馆采访推荐工作不宜虎头蛇尾,既要提高读者参与的积极性与图书购买到的成就感,又要让他们感受到图书馆对他们意见的充分尊重。

编目工作是图书流通的前提。编目工作不可死搬教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馆情况的编目细则,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检索途径。编目工作看似太过专业,读者也不太搭边,其实不然,一些小小的编目细节也体现着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体现着图书馆对读者的关爱。比如图书标签,因为图书在书架上都是竖着放的,所以书标要尽可能横向贴,分类号、种次号要尽量写在书脊这一面,这样读者就不用歪着脑袋来找书了;有的图书馆书标是人工书写的,要尽可能工整,漂亮的书法体现在书标上也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编目员的草书对读者来说无形中增加了辨识难度,降低了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

馆舍布局是提升服务的主体。谈到馆舍,首先就要考虑图书馆的选址,从照顾读者的角度出发,要选在离读者近,并且不能太喧嚣的地方。有些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甚至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这对提升图书馆的形象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都有无形的价值。随着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增加,要建设一批代表性的大型图书馆与深入社区的小型图书馆。除了图书馆整体建筑之外,馆内的布局与装饰更重要。图书馆布置好并不难,难的是推陈出新,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布局要考虑到读者使用的方便与人性化,图书馆的一楼一般是读者最先到达,也是必须经过的地方,一般可以设为综合服务区,尽量集中除借阅以外的各种读者服务,包括办理阅读证、还书、理赔处理、参考咨询、书目查询以及投诉接待等业务。这样既符合读者到馆的使用流程,也便于新读者了解图书馆的使用方法。借阅部门则按读者使用量多寡合理安排楼层分布,比如期刊阅览室尽量安排在较低楼层,让人流更多更快;一些需要着重收藏的古籍文献或其他珍本、善本等因为需求量小就可以往高处安排,这样也有利于防潮与文献的保存。馆舍除了大的布局要充分考虑读者方便以外,馆内标识的使用、小件物品的配备、绿化设施的布置也很能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馆内标识相当于对图书馆的说明书,如何使图书馆的分布和使用方式一目了然,设置得当可以使读者免去很多不便。还可因不同的状况给出温馨提示,例如进入图书馆注意调整手机铃声状态,雨天地面有积水,提示读者小心路滑等。当冬天来临之际,阅览室可多准备一些热水;当老年读者来馆阅览时,递上一个预先准备好的坐垫;阅览室、咨询室、自修室等窗口可准备一些纸张、笔、纸巾、老花镜等,以备读者不时之需。东西虽小,却体现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拉近了读者与馆员之间的距离。

为读者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是提升服务的主要形式。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图书馆服务质量最直接的感受者与评价者。图书馆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它要求图书馆的服务要符合人性,在服务过程中要认识人性,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包容人的弱点,关心残疾人。工作中,馆员要以身作则,为了有效地减少噪声源,在工作期间避免穿容易发出响声的鞋;工作交谈尽量用耳语;搬运、摆放图书时要轻拿轻放;推动书车时,速度要慢;打电话时最好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语言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馆员在工作中的运用将直接反映出个人修养和服务境界。馆员亲切温暖的话语,会让读者倍感亲切,也可避免流通服务中有可能发生的矛盾,因此,用词方面应以温和、礼貌为基调,以劝阻为主导,如“请”、“请勿”等,切忌居高临下,动辄用“禁止、“不准”等生硬冷漠的词汇。读者直接询问馆员有没有某本书时,如果没有的话最好还要能指出适当的代替书供读者选择,这就需要馆员对馆藏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常用的服务用语,图书馆最好将其规范化,要求馆员牢记在心,并提高馆员普通话水平,严禁使用地方方言。

二、社区图书馆建设中的服务创新

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正在中国城市快速兴起。社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层和基础,是人民生活的基地,所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到居民文化生活的质量。社区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中的一支新的宝贵力量,图书馆工作新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就是超越传统的以“书”为本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城市社区建立图书馆,适应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看书、学习、获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即是构筑学习型社区的有力措施,又能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一)抓好社区文化资源调研,制定好建馆规划,规范好标准

社区情况各有不同,千差万别,各有特点,这样就要求行政领导或业务部门组织实地考察,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好社区图书馆规划和标准,由于各社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不平衡,所以要尽量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二)加快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社区图书馆的硬件建设主要是指馆舍的建设和图书的配置,它是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社区图书室的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藏书应在2000册以上。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图书室的管理,在人员管理上必须配置专兼职人员,制度建设、业务管理可参照区图书馆模式。在业务培训和辅导上要取得上一级图书馆的支持。总之,要发挥各种积极性,利用各种渠道,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

(三)发挥社区图书馆文化娱乐功能,使其成为社区休闲娱乐中心

社区图书馆不仅仅是人们学习的场所,同时还是人们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正在积极寻找着更多、更合理、更健康的娱乐方式。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可以同文化馆等单位联合,提供给人们多种娱乐方式和机会,发挥其他娱乐方式所没有的功能,使社区居民在紧张劳动之后的休息和娱乐中,能得到健康的精神享受,使社区的图书馆成为社区多元化的文化、信息、交流娱乐中心。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创新,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文章对人本管理、人本服务理念的应用进行了论述,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工作中树立创新意识,通过人性化管理,从而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形象。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产业、存储、传递和获取发生了急剧变化。高校图书馆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更新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提倡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服务,不断改善和提高管理模式,不断变革自身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带给高校图书馆的新思维,也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实际就是人性化服务理念,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针对读者服务采取的富于人性味的服务方式,不是机械地将工作中的各项制度及工作规范墨守陈规地运用到工作中,而是采用灵活的根据不同服务对象采用不同的富于人性格调的服务方式。其核心是:在图书馆的服务过程当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实现人生的价值,体现人文的关怀,用读者第一的敬业精神创建美好和谐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是读者与馆员之间产生的一种人文形式的互动。其特点是:在为读者服务中馆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良好的人性化服务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读者服务没有强化的条文,它应当打破条条匡匡的束缚,它应该对师生的需求投入人的感情与人的思考,用服务人员与读者之间对等的感情和换位思考来规范自己的服务范畴,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有了灵性,有了温暖。图书馆在设施与服务上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能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整体形象和服务水平,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充满人性味的读者服务和优雅的环境,给读者以宾至如归的感觉。总之,以人为本双向和谐的服务理念是当今高校图书馆办馆标志。 

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管理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人来开展,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因此,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人的全面解放,包括人的物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解放,其宗旨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 

二、高校图书馆如何应用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以人为本服务,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图书馆人本管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首先确立馆员在图书馆管理过程当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图书馆的一切活动。使其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主动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更富于人性化,真正做到让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第二层含义是一切为了读者。正如列宁所说,“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一切需要。”在读者对象上要一视同仁,在文献布局上要方便,在服务环境上要洁、静、雅,在服务态度上要热情,在服务效率上要及时高效。在工作中应树立对读者信任大于监督,教育重于惩罚的观念。另外,工作人员应从被动、强硬的执行制度转为主动地、通过自身文化和情感去体现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人本管理要把挖掘馆员的新潜力,把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放在首位,才能保证图书馆实现管理科学化,服务优质化。从各个方面重视和关心馆员,培养他们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和对图书馆集体的荣誉感。关心和理解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不仅可以促进馆员高效工作,还可增强图书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当然,馆员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风貌也将影响工作效率。图书馆的决策管理者应把馆员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如果能使馆员把难免单调、枯燥的图书管理日常工作作为一种享受来完成,使“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工作理念贯穿于工作、生活的始终,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将发挥到极致。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员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社会进步服务,同时应在图书馆内建立一套完善的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和激励机制。 

(二)转变服务理念,坚持以读者为本,提高服务质量 

以为读者服务为最高宗旨的图书馆工作要以读者需求为根本,以读者所想、读者所急为统领各项工作的行为准则。具体表现为: 

1.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要注意语言文明,要以平和的语调面对读者,因为,语言文明的程度能直接影响服务质量。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在读者服务窗口规范了文明用语,说话都带“请”字,需要读者注意的地方都贴出了“温馨提示”,设置了“文明示范岗”等等。工作人员面对读者时是用微笑相迎,而不是用冷面相对。图书馆实行开放式的管理,藏查借阅一体化,图书馆员与读者实行零距离接触,其言谈举止都会给他们带来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的、受益终生的影响。工作人员对待读者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处处、事事注意细节,为读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根据自己的服务宗旨和原则,结合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信息需求倾向、利用图书馆的个人习惯特征等,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针对性更强的信息产品,为用户提供一种直接而高效的文献个性化服务,使用户的工作、研究富有成就。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内容。 2.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应不断创新,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深化服务内涵。例如,笔者所在的南华工商学院图书馆依托“南华文化节”为契机,每年的4.23“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火如荼。比如通过“你选书,我买单”大型现场采购图书的形式,使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随心所欲地挑选自己心仪的图书。还有,新生入馆教育、文献资源利用讲座;在全院范围征集优秀的书画摄影作品、读书心得;通过图书馆系统统计来馆借阅图书量多少的标准排名,评选优秀读者;每年举办两次高水平“专家读书心得座谈会”等活动,让读者充分体验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这些都体现了我馆在以人为本服务中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的创新。在实践中,如预约图书、推荐新书目,为读者提供选书参考指南;在馆内适当位置增设检索机,以便读者轻松检索所需要的图书和查询自己的借还书情况;取消小额违规扣款的人性化管理方法等等,进一步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向人性化服务的转变。 

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围绕读者展开,网络环境下读者不仅仅需要信息管理和服务形式的科学化、电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而且需要倾注人文关怀,这就需要双赢的沟通。同时,读者到图书馆不仅要获得知识资源需求的满足,而且作为人的基本权益也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尊重。图书馆从业者都应该领会学习阮冈纳赞的“五原则”并运用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尊重读者、爱护读者、方便读者,让图书馆向每一个人、每一种思维方式大开方便之门。图书馆以“以人为本”精神服务于读者,图书馆才能取得竞争的相对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改善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对读者的阅读愿望和阅读效率有直接的影响。大学图书馆的阅读环境是要为老师和同学创造赏心悦目的助读环境, 通过精心设计、精心布置、精心营造,让广大师生感觉到既舒适,又有浓郁的文化氛围,以此激发他们阅读学习的兴趣。我院清远校区图书馆在设计、建设、使用过程中,充分汇集全体馆员之聪明才智,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多次共同商讨逐步完善。以宽敞、明亮、宁静、温馨为主旋律来进行馆内装饰,图书馆内大厅、走廊、阅览室等场所布置一些盆景、花卉,以此来衬托出绿色盎然的文化氛围,阅览室窗明几净,在宽敞的墙壁上配挂伟人、名人的画像及格言,文化墙及背景墙的巧妙布置,显出环境的生机盎然,自然成趣。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环境与人的和谐。就如计国君先生所提出的那样,使得师生感受到:“最好的环境是图书馆,最留恋的地方是图书馆,收益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 

三、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的本质就是一种从人本主义中寻找创新的服务理念和执行机制,图书馆开展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是在宣传以人为本,实践以人为本。因此,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的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机制,与时俱进,使图书馆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玉芝.关于做好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9(8)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于信息网络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图书馆服务与管理都应该及时的进行相应的更新,以便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能够紧跟时代的潮流。就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现状来看,图书馆服沼牍芾砉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正常发挥,为此,一定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人们的兴趣,促进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一、当前图书馆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当前图书馆服务推广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种新兴媒体大量涌现,由于这些新兴媒体的冲击,图书馆就必须广泛开展服务推广活动,来吸引人民群众的阅读兴趣。但是,当前,图书馆服务推广形式比较单一,依旧采用传统的活动形式,这些传统的服务推广活动不能从根本上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兴趣,缺乏新意和挑战,从而使得图书馆服务推广的作用根本不能发挥出来。

(二)当前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活动资金投入不够

图书馆本质上来看,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就使得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经费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并且随着阅读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人民群众需求的不断提高,图书馆必须增加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文献资源、服务设施和服务空间等。为此,图书馆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但是,当前相关政府对于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活动的资金投入不够,从而严重影响着我国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三)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图书馆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查找资源的重要场所,服务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服务水平,但是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不能尽心尽责的做好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活动,从而严重阻碍着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缺乏人性化

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活动。在社会环境不断改变的今天,对图书馆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素质水平也有待提升。人性化是以人为本理念下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但是,现在许多图书馆在实际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服务手段过于单一,服务内容单调,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创新措施研究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机制

上面已经提到过,高校图书馆管理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挣脱传统行政机制理念的束缚,摒弃“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样”的迂腐思想,制定考核制度时要遵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仅要奖励工作能力强的员工,还要给青年员工机会,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晋升平台,不能仅以资历评好坏、判高低,而要以工作能力、业务素养为评判标准,给青年员工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全面考虑工作需求、员工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教育培训,培训要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为主要目的,例如,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思想高度,并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政治素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读者服务模式

在高校中,虽然教师有时也会借助图书馆查阅资料,但是毕竟学生的基数更大,所以说,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高校图书馆建立的服务模式应该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该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呢?

第一,建立人性化的高校图书馆借阅环境,在构建的初期,就应该全面考虑读者的需求,对于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为读者提供便利,比如,设置各类指示牌,高校图书馆藏书丰富,一般为多个楼层,首先在图书馆门口设置指示牌,对图书馆的整体构造、规划以及书籍的大类(社科、人文、科技、杂志等)进行简单说明,方便读者快速找到所需书籍的楼层,然后在各楼层设置书籍详细分类的指示牌,方便读者快速找到所需书籍,此外,还可以建立电子阅览系统、电子查询系统,为读者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第二,定期开展图书服务活动,在满足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开展各类读者交流会、座谈会,完善读者信箱服务,邀请高校德高望重的教授,定期给读者推荐一些优秀书籍,阅读结束后,读者可以一起进行探讨,与此同时,认真听取读者以及相关学者对图书馆工作计划、工作模式的意见,做出适当调整,填补各类工作缺陷,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第三,归根结底,“书”才是图书馆的灵魂,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离不开对书籍的管理。作为学生阅读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应该为读者创设个性化的读书服务,比如,可以在图书馆的一隅开辟一个“读书角”,方便学生自由阅读,此外,还可以在制定的位置写读书感想,定期选择优秀的感想刊登在校报上,以此来推动读者之间的文字交流。

三、结束语

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辅助学习环节,高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帮助非常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也要不断创新,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尽力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彰显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四新;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J];情报资料工作; 2002 年第03期:28-30页:共3页.

[2]白山丹;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年第21期:267-267页:共1页.

[3]卢仁翠;论以人为本是图书馆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关键[J];科技信息;2012 年第13期:241-241页:共1页.

[4]郁丽玲;论以人为本开展图书馆服务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年第08期 :86-87页:共2页.

[5]黄洁清;黄志红;吴青兰;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如何创建和谐图书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 年第01期 :199-201页:共3页.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物馆;观众角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82-06

博物馆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公众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然而在博物馆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公众的地位是被动、消极的,其权利有所限制。博物馆之于公众,是艺术殿堂,是学术机构,公众更多是作为一个艺术的景仰者或受教育的对象出现。这样博物馆只能因维持其严肃的形象而固步不前,这显然不利于它自身的发展。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呈多元化发展,科学、人文的呼声日益高涨,博物馆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重新定位,密切联系公众,力争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作为文化资源管理大范畴中的一部分,博物馆能否立足于社会,不仅取决于它有无能力保护好馆藏品,还取决于它能否关心人。因此,博物馆工作的研究范围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对物――藏品的研究,同时也应注重对人――博物馆观众的探寻。“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人与物相结合,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重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目前国际博物馆学界公认的发展趋向。

一、博物馆观众角色的转变

(一)早期博物馆的公众角色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起源于对珍品的收藏,它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城的宫殿里建立缪斯庙存放亚里士多德学园里选存的珍品,并不断扩大收藏范围。缪斯庙暗示了当时博物馆的职能仅仅是艺术的会聚之所。无论是古代的东方或古代中世纪的西方,博物馆活动都未超出这个范围,博物馆仅仅是“奇珍异宝的收藏之所”,观众的概念尚不存在。

(二)文艺复兴时期博物馆的公众角色

14~15世纪,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的浪潮,古代文明之光重现,促进了博物馆收藏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直到此时,艺术和学术都被认为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任何认为收藏者或许有责任使更广泛的观众能对收藏品感兴趣并使他们容易理解的想法都是荒唐可笑的。这一时期的藏品服务对象是贵族和知识精英,公众的权利受到漠视。

(三)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公共博物馆运动时期的公众角色

17世纪,启蒙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博物馆作为科研的第二职能发展起来。随着1683年阿什莫尔博物馆的建立以及不列颠博物馆与卢浮宫的开放,博物馆的大门开始向公众敞开,标志着公共博物馆时代的来临。但事实上,此时的博物馆在接待观众方面远不是热情主动。允许参观博物馆的人都是作为恩赐而不是作为权利,当时观众进入博物馆是一种特权、一种恩惠。

(四)工业革命、博览会和博物馆社会化后的公众角色

18~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不断深化,对科技知识的要求提高,博物馆成为对工人进行技术教育的绝佳场所,导致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产生以及博物馆的社会化,博物馆对公众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观众的权利开始得到认可。

自19世纪末起,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的职能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有的博物馆建立了讲解员制度,使博物馆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观众的需求得到进一步关注。

(五)现代博物馆的公众角色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1976年,国际博协提出了关于博物馆的普通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定义明确了博物馆为社会及公众服务的目标,体现了博物馆行业从自发社会化向自觉社会化的转变,公众的权利得到更多的考虑。

纵观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观众的地位从产生之时被忽视到权利获得承认,进而成为博物馆服务的主要对象,其间虽然有一段相当长的“黑暗时期”,但总的趋势是公众角色与日俱重。博物馆不再专属于政府机构、学术机构,而是走向公众化。

(六)当代博物馆的公众角色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加大,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影响,博物馆观众在态度上不再是虔诚和满怀敬意,人们越来越反感被动地接受教育、欣赏和获得知识,而是实证欲和探究欲增强。因此,传统的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要,有必要在博物馆工作中建立一种新的观众权利定义模式。

狭义上讲,博物馆观众指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群。博物馆学家习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包括地域、年龄、教育、动机、兴趣等。但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面向全体公众开放的机构,其服务范围波及整个社会文化背景,那么,它的观众也应该是社会的所有公众,而不能囿于与它发生直接联系的人群。所以,“公众永远是博物馆曾经的、现在的和将来的观众”。

今天的博物馆,面临着馆际间、与各种流行文化间的竞争,要想保持活力、持续发展,与观众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是必要条件。对此,博物馆的传统做法是在内部努力,为观众营建一些较好的服务机制和设施,以达到使观众满意的目的。然而观众并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而应是博物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客观地评价和检验各项工作的主人。因此,博物馆要做的是从“使观众满意”到“吸引观众”的转变,观众的角色应由被动的、消极的“客人”过渡为积极的“主人”形象,即让观众参与到馆藏资源的管理之中,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

二、博物馆展览中“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博物馆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的展览理念从“以物为本”发展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现代博物馆观众的需要正从内容的满意、理性的满足上升到形式的满意、感性的满足。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

博物馆的展览要吸引观众,就要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贴近民众、贴近生活的陈列设计更能打动民众的心灵,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样才能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博物馆的展览主要是面向广大的观众,因此,展览设计的定位要更多地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观众是否看得懂很重要,这是博物馆举办展览的工作方向。

(一)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

1873年,法国卢浮宫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在西方博物馆发展初期,一直都“以物为本”,展览围绕着藏品展开,没有过多地考虑、研究观众的心理需要。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博物馆数量的增多、竞争的加剧,博物馆从业人员才开始关注人的心理因素,并在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上把“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作为主题。在2001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19次国际博协(ICOM)全体会议和第20届国际博协全体大会上,又提出了“管理变革:博物馆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的主题,说明“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仍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博物馆的展览一直是静态的,以博物馆为主角的展览模式、展览方式一般都沿用“以时间为主线,贯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历史性’展览”,突出藏品展示与藏品在展示中的安全始终是展示工作的重点,整个展览就像一本翻开的教科书。在展览的内容和形式上,较多地考虑展品的收藏和研究,陈列展览往往以博物馆为本位,以陈展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兴趣为出发点,展示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很少顾及观众的需求和感受。博物馆门可罗雀、留不住观众的现象一直困扰着博物馆人,人们早已厌倦“隔着玻璃看,耳听别人讲”的固定模式,渴望有更多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传播速度的加快,为博物馆的展览理念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传统理念的设计造成同行业内各博物馆展示内容和形式的雷同,势必造成博物馆公众的流失。

(二)“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及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展示与教育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收藏文物及标本为主的博物馆开始关注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即由“以物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博物馆。博物馆文化研究的重心开始从物的研究转移到人的研究上来,博物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延伸。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提出“以人为本”的宗旨,支持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也是时代的要求。国外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均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着为公众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博物馆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争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方式来吸引公众,引导公众来参观博物馆,并为公众提供各种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文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博物馆界也开始转变传统观念,开始由“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向“以人为中心,面向全社会”发展,由“侧重藏品的保护和研究”向“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主,两者兼顾并行发展”的观念转变。只有这样才会转变大多数博物馆面临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局面,进而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

(三)当代博物馆展览中观众的体验与互动

1.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体验

随着我国社会从生活物资的短缺、信息渠道的闭塞,走向物资富足、信息爆炸,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逐步提高,观众到博物馆来已不再满足于只欣赏美妙绝伦的展品,而更多是想探求展品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人们对博物馆业产生了新的文化需求。人们到博物馆已经不是单纯地获取展品本身反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参观获得一种体验。

体验经济学家派恩认为,体验经济是人类经济形态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台阶,消费和服务不再是机械的交易过程,消费场所成了剧场,消费者成了参与者和主要演员,体验为卖方提升了商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为买方带来了趣味、知识、想象力和值得记忆的审美体验。鉴于消费需求层次的发展、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科技的发展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人们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的变化,博物馆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求得可持续发展,势必要转变博物馆展览的设计理念。博物馆展示环境给予观众的体验成为受众关心的焦点。今后的博物馆展示设计应重点关注观众在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和体验感受。设计的目的已不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与艺术个性的展示环境,并通过这一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合逻辑地将展示内容展现给观众,并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者计划传达的信息。

感官体验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手段与外界互动所体会到的愉悦感。它是博物馆观众最基本的体验,比如聆听背景音乐、触摸展品等。

在展览设计中不仅要关心观众参观中的体验,还要注意观众参观前和参观后的体验。参观前的体验应包含进馆之前的广告、媒体宣传、进馆前的简介,直至进入博物馆序厅。博物馆序厅的设计应考虑通过各种展示手段,如文字、音乐、色彩等营造的环境氛围,将设计零距离地作用于观众的感觉系统,达到诱发观众参观兴趣和欲望的目的,引导观众进入展厅完成进一步的体验过程。

情感对观众体验的所有阶段都非常重要,它必须融入每一个主题设计之中。设计师应通过对主题的深入了解,寻找能激发诸如观众友情、亲情、恋情等感情因素的切入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先进手段,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以情感人,起到心灵互动的作用。

博物馆的藏品收藏有一定标准,只有具备真实性、稀缺性及典型性等特征的物品才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具有上述特征的博物馆藏品在展示时存在安全风险,所以,在展览设计中,不仅要兼顾观众的体验感受,同时也要兼顾展品的安全。

博物馆展品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它所蕴涵的信息往往是特定区域、特定时期的文化代表,并具有典型性,它所带给观众的体验也是一个特定区域、特定时期的文化体验。展示设计中要注重突出文化的区域性和时间性的典型特征,使展品的情感性、审美性、象征性、符号性等文化特征表达准确到位,使观众在获得展品信息的同时,得到一种文化的体验和精神的满足。

博物馆的展览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是将人类历史的灿烂文化通过收藏和研究在博物馆馆舍内以各种展示手段和形式摆放给观众观看,起到让观众了解和认知这些灿烂文化的目的。展览体验的核心是考虑观众看到、听到、触摸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崇尚实践体验,让观众直接参与并成为体验的主体,造就一种“无法遗忘的感受”,从而获得其想要的知识。关注观众在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的全部体验,让观众不仅能亲身感觉到展品所处的自然、历史环境,而且能通过参观留下美好的记忆。

所以,博物馆展览体验要改变过去只强调展品或提纲式的展示方法和理念,崇尚实践的体验,让观众直接参与并成为体验的主体,造就一种无法遗忘的感受。

博物馆是为人们提供文化服务的机构,是体验人类自然、历史遗存的重要场所。对于众多来馆参观的观众来说,他们来博物馆的目的和要求不尽相同。如何做好各层次观众的分析,明确各个展示主题带给观众的是什么,观众在博物馆展示中能得到什么,是提高展示水准的前提条件。

通过对目标观众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展示方案,在陈列中充分考虑各类观众的不同心理需求和体验要求,运用造型、灯光、色彩、文字、背景音乐、电子媒体、虚拟现实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丰富展示内涵,更多地引导人们参与其中,使观众在博物馆馆舍空间中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媒介和道具,全方位体验博物馆所要传达的信息知识,改变观众过去在博物馆的视觉疲劳感,造就偷快的参观体验。

通过藏品的展示,博物馆为参观者构造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现象场景。这种现象展现出的人类数千年的才智、激情与创造以及通过参观带给观众的体验的同时,会让参观者超越体验,成为陶冶情操、启迪科学智慧、培育和增进人类努力创造天性的动力。

2.观众与博物馆展览之间的互动

互动是指相互作用。博物馆展览的互动有两层含义:一种是互动式展览,让观众与整个展览或展览中某个环节互动,就是在展览制作的前期邀请观众加入,通过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完成展览的陈列提纲编写、挑选展品、策划展览形式等前期工作,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展览。同时,配合展览举办竞赛、评选、报告、讲座等,广泛地调动观众的参与欲。另一种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互动项目,指的是一种体验式展示手段,需通过观众的参与一起完成展览项目。展览设计人员和观众通过展览装置发生互动,展览设计人员将展览意图蕴涵在装置中,观众通过触摸、操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完成展览项目,以亲身体验得出结论,结论可以是多元的,也可以是展览设计人员蕴涵的明确主题。

(1)博物馆展览中互动理念的产生根源

?q?观众的需求

进入博物馆可以满足民众不同形式的需求,如观赏艺术品、鉴赏历史文物、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科研人员的专业研究需求,在校学生实物教学的需求,儿童接触世界、启迪智力的需求等。与此同时,人们在享受着书报、影视、网络等丰富多彩的媒体文化知识和信息传播,伴随文化的广泛化,以及获取文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文化已为自身造就了大批不同以往的公众。由于电脑技术和声讯科技的巨大进步,文化传播的多重形态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看法。公众要求博物馆提高到能满足观众感官能享受的水平,展览不仅仅是告知主题,而且观众能从中获取更多的情感、沟通、共鸣等富有人情味的体验。

?r?博物馆理念的变化

在博物馆发展初期,一直都是“以物为本”,展览围绕着藏品展开,没有过多地考虑、研究观众的心理需要。随着需求的多样化,博物馆本身的概念急剧扩大,所有的资讯都被纳入博物馆中。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竞争日益加剧。当展览变越来越频繁,展览里的作品数量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人们在展厅里看作品时,在每个作品前停留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这就要求博物馆必须寻找与社会公众文化契合点,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多角度、多方位的需要,从重视物的再现进而重视想象、重视情感、重视人的感受。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以 “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为主题,博物馆理念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互动项目的兴起则从创造和接受的层面体现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

?s?多元化设计理念的引入

现代设计艺术中的绿色设计、仿生设计、怡人化设计、时空化设计、随意形态设计、朴素设计、高科技设计、个性化设计、国际化设计和地域化设计等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设计理念,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时代,在观念上发生了许多变化,信息(知识)、娱乐和审美构成了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最新文化符号。传统博物馆从业人员习惯用“陈列”来表达展览器物,只是为了使观众对物件产生兴趣,将物件经过设计的组合、排列,并没有达到与观众交流的目的,是“陈列―观看―阐释”的闭合循环。而现代博物馆提出了“展示”的概念,比陈列的内涵更进了一步,不再是博物馆提供内容、观众提供观看的单向度运动,而是在一定期间及特定的空间里组织所欲传递的内容,以静态及动态表演的方式,传递给参观者的一种视觉传达方式,追求的是陈列对象(文物、艺术品、自然标本)与受众之间的一种认知、解读和情感共鸣的互动过程。互动项目成为实现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理念的绝佳载体。

?t?现代技术手段的保障

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自动控制、仿真、虚拟现实、影视技术等现代多元化的展示手法,利用如声光、影像合成、多媒体、感应器、造雾机等科技设施,将指纹辨识、红外线感、语音辨识、磁浮原理、镜子或光学投射出虚幻物体等数十种融合电子科技与机械原理的高科技手段为博物馆创造互动化的辅展系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互动项目在展览中的实现成为可能。

互动项目的蓬勃发展体现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博物馆陈列的互动项目启动较晚,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但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迅猛,并风靡全国各大博物馆。

(2)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q?不可为了互动而互动

有些博物馆没有深入研究陈列的内涵和特色,一味地强调互动项目,致使其与展览内容脱节,观众在得到愉悦的同时,对展览内涵的认知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我们不能称之为好的、恰当的互动项目;有些不注意互动项目的质量,又缺乏保养和维修,反而成了陈列的累赘和包袱。

?r?不能喧兵夺主

互动项目是服务和揭示陈列主题的辅助手段,不能因其而影响陈列整体效果,喧宾夺主。好的互动项目,位置、空间、大小、造型、色彩、声音等应恰如其分地体现在展览环境中,同主体内容和谐共生,并且要具备自己的特点,宁缺毋滥应是基本原则。

?s?为主题服务

互动项目的设计是为展览主题服务的,观众是直接的使用者,它的设计预想应该考虑人的行为模式,符合人的操作习性;在感官上,应该亲近人的视听反应。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提供给使用者互动控制权,而非设计者。

?t?符合观众心理

互动项目的设计要符合观众参观展览的心理活动过程,接受知识、信息的心理活动过程。现代观众的需要正在从内容的满意、理性的满足上升到形式的满意、感性的满足,形式的满意与感性满足是传播的深层次需要。互动的装置以启示观众亲身经验为原则,更理想的是融入主题的意境层次,实现形式的满意与感性满足。

(3)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的形式

现代的展示是与观众沟通,是让观众参与的互动式展示,按照传播知识、引发兴趣、激起好奇的教育心理学要求,把教育普及与娱乐休闲结合起来。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借助游戏、情景模拟等手段,让参观者找出展品和古代历史之间的联系,大大提高了展览的参与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为博物馆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形式多样,从互动的方式来分,有以下几种:

?q?信息互动

通过多媒体触摸屏等互动,可以是答题、看动画、欣赏影视、知识点自主查询等。这是目前国内博物馆常见的、使用最多的互动项目。

?q?体验式互动

观众直接与展品或展品模型接触,通过观察、触摸、使用和试验等手段来激发兴趣。可以是观看展览并了解展品形成原理或使用原理后,自己动手操作。例如中国邮票博物馆的趣味厅,观众可以亲自动手参与邮票的设计、制作。

?s?角色扮演

观众通过扮演互动装置预备的角色,借助游戏实现展览的目的。例如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推出的华夏考古科普互动项目,其中的一项内容为“考古小骑兵”,它通过电脑游戏和动画的形式生动介绍了考古、历史、文物常识。游戏按时代设计了五关。每关都有寻宝任务,在寻宝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历史文物方面的问题,必须回答正确才可以闯关成功。模拟考古发掘游戏中考古探方按新石器、商周、秦汉等六个不同时代布置文化层,“埋设”的文物有青铜器、陶器、古钱币等。青少年可以在专业考古人员的指导下,用手铲、毛刷、竹签、铁铲等专业工具,亲自动手自上而下依次挖掘,从而获取 “文物”。优胜者还将获得“考古小奇兵”称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积极参与,互相讨论、竞赛,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

(四)当代博物馆转变观众角色,做到“以人为本”的方法

1.观众参与决策

具体的做法是在陈列展览的计划阶段,博物馆工作人员准备有关的主题,通过对观众的调查和评估加以判断,或通过模拟的展览和展品组合进行检测,让观众来考查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可以做得更经济合理。如1981年2月,萨赫勒博物馆举行了一次介绍伊福拉斯高原塔马谢客地区的展览。在展览的筹备期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两次到高原地区,与当地人进行深谈,即使游牧民连什么是展览都很难理解,工作队仍询问了他们的看法,以期找出一种能为多数人理解的展览形式。展览开始以后,游牧民们常常来到现场,他们都想知道到底展览是什么,并且经常主动而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展览的组织者能按他们的意见来布置展览,牧民们还在现场演示各种生活技能,如搭帐篷、打铁,甚至充当了讲解员的角色,整个展览散发出生动而闪亮的光彩。这个展览的成功体现了组织者对公众的尊重和公众的积极参与的重要性。

2.做好市场调研,反映观众心声

观众的参与和认可是博物馆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根本。所以,一个展览在推出之前要充分调查、研究社会需求,特别是注重对观众市场的开发和研究。如果没有社会需求,没有观众基础,就没有必要耗费人力、财力举办。这种可有可无的展览,在展览推出后,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修改和完善,注意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展陈内容,做到寓教于乐。

当今世界,由于多种文化传播形式的迅猛发展,选择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观众给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要赢得更多观众就必须处处考虑观众的需求,满足观众的需要,一切服务于观众。在博物馆界同样可以说“观众就是上帝”。今后博物馆应加强对观众类型、观众心理、观众动机、观众行为等的调查研究,逐步建立、健全博物馆的观众评估体系。

做市场调研的方法很多,可以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还可以使用访谈、实验等方式,依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而采用。但不论何种方法,调查的原则是要持续不断,因为观众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如赫德森说的:“好的博物馆基本上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实验室,在这里,检验的结果使人能以更充实的知识去开始下一次的试验。反馈要有价值的话,必须是连续不断的,这样,观众虽然也许没有意识到,然而却创造着他们自己的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理念 图书馆 发展提升

图书馆的发展提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为了使广大读者在图书馆阅读中不断更好地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读者的自身文化素质修养,满足读者知识储备的需求,来实现持续学习的价值。图书馆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对知识量的需求,要求图书管理员树立“真诚服务、创新服务”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创新性、多样性、开放性、科学性、服务性的图书馆管理模式。

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图书馆的发展提升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互联网阅读的发展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那么如何提升图书馆的发展呢?本文以创新的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如何促进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和提升。笔者认为只有牢固树立并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创新理念、“以人为本的”创新发展理念、“柔性”管理创新理念才能不断提升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和水平。

一、图书馆管理中如何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创新理念

图书馆的宗旨就是为广大读者更好地提供服务,顺应新时期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图书馆只有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才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1)图书馆“以人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改变了陈旧的“以书为重,重书轻人”的观念,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变得更加贴近人性化,对待读者更加细心、关心,耐心、充分尊重读者的意愿,“以人为本”的服务创新理念要结合实际体现在图书馆的查询、阅读、管理中,图书馆各部门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从图书馆管理方法、管理角度和创新思路等众多方面创新图书馆工作模式,改进图书馆服务创新理念。

(2)图书馆现代化服务,伴随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与读者的相互沟通交流形式也多样化,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管理方法,图书馆不断开展网上信息帮助服务。及时建立各类学科共享平台,借助共享平台为读者开展阅读工作,了解读者阅读需求,为读者传递服务信息与文献资源,加快读者对信息传输与传播的方法,探索文献信息获取的方法和途径,向读者发放各类问卷调查,图书馆及时为读者解答疑问。

(3)图书馆积极开展个性化创新服务,图书馆馆员通过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和对读者的兴趣、特点、要求和习惯等提供个性化服务,改变传统的服务创新摸式,以创新的服务理念,满足广大读者获取信息。运用馆员自身素质知识和工作经验不断创新思维,积极进行探索、使读者在图书馆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

二、图书馆发展如何贯“以人为本”的创新发展理念理念

作为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 图书馆馆员的创新服务在图书馆服务领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唯一价值观念,要求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秉承依靠人、塑造人、尊重人的发展观理念。依托“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发挥馆员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做好各项图书馆管理工作。图书馆服务、创新事业的发展依靠得是图书馆馆员,图书馆工作首要是做好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这是完成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的重要环节。图书馆开展“以人为本”服务创新理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强图书馆对广大读者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二是对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管理。图书馆只有做好这两方面的服务工作,才能更好的将科学发展观思想贯彻到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中,从而提高图书馆创新服务水平,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1)图书馆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服务理念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管理和文化传播者,图书馆馆员实行对读者人文关怀、人本管理,一切图书馆工作要围绕读者去进展、在图书馆让读者及馆员感受到家庭氛围,感到有归属感、安全感,使图书馆馆员增加凝聚力。

(2)图书馆关怀重视馆员的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在图书馆存在管理人员素质有差别、思想反差大,这要求图书馆对馆员进行关怀显得特别重要。图书馆率先尊重馆员的自身价值,在工作中发现馆员的优点,主动积极为馆员提供发挥专业才能和知识的舞台, 尽可能多的为馆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提高馆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培养馆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目标,以此实现带动馆员创新服务理念的全面发展。

(3)图书馆为读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阅读环境,可以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图书馆建设,应主动与馆员相互沟通,广泛听取全体馆员的建议,加强图书馆团队的汇聚力。在图书馆工作中产生意见或遇到问题时要合理解决,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有创造力的、新型的图书馆管理队伍,用以保障图书馆事业顺应新时期的发展。

三、图书馆的“柔性”管理创新理念

(1)图书馆用馆员良好的形象感化读者

高校读者的自身思想品德素质较高,所以图书馆对馆员提出了更高创新服务理念要求:要求馆员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在读者提出疑问时,及时寻求答案予以回复,针对难以解答的难题,应与读者相互讨论。高校图书馆员应该定期参与一些专业知识水平培训、继续教育等各类活动,用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

(2)图书馆贴心服务,向读者进行“心理管理”

影响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因素是情感。图书馆只有让馆员与读者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图书馆才能更好开展读者的创新服务管理工作。图书馆馆员应用心对待每一位读者,用创新可行的工作方法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去为每一位读者服务,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在图书馆中“读者至上”图书馆创新服务理念。使读者心中对图书馆产生亲近感,让读者管理工作长期稳定的在图书馆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