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采矿技术发展现状及勘探技术探讨

采矿技术发展现状及勘探技术探讨

一、采矿技术发展现状

建国初期,我国采矿技术进步显著,采矿技术越来越趋向机械化,但是还有部分采矿工艺机械化水平比较低,严重影响我国采矿业的总体效率。基于上述现象,在运矿设备、井巷钻深机械、振动出矿设备、中深孔全液压凿岩机具等方面,国家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促进采矿设备的自动化、高效化及无轨化的早日实现,使采矿技术、勘探技术进入一个全新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矿业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现阶段,采矿技术越来越重视生态化,在众多采矿设备中,环保材料得到了大量应用,实现了社会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配置,如果某项采矿技术污染严重且耗能量比较大,也进行了进一步升级,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并实时监控整个矿业污染情况,对矿区污染进行及时有效控制。总之,在采矿相关标准的指导下,我国的采矿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在采矿业的快速发展期间,矿井的开采深度也不断增加,地质条件也随之变化。基于采矿技术相关理念,采矿单位应该充分强化与社会、市场、行政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大采矿技术、勘探技术的推广步伐。同时,在采矿企业的相关管理机制中,不断渗入参与性、市场性和规制性理念,加速采矿产业的发展壮大。总的来说,现阶段的矿井地质保障技术还比较欠缺,地质环境的探测精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采矿业问题表现在:

(1)在矿井生产过程中

存在许多小构造问题,对矿井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在当地地质保障技术中,地震勘探技术由于具有较高分辨率,占有重要位置,而此种勘探技术也存在显著缺点,如果断层落差在5m以内,此种勘探技术具有较低的解释精度,如果断层落差在3m以内,其解释精度更是难以令人满意,由于井下各种地质条件的限制,多数探测手段很难实现精确定位探测;

(2)在地质探测期间

多数矿井采用的探测手段过于单一,对于相应的地质条件,没有对各种探测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实现各种探测技术的综合配置,在探寻矿井地质规律时,严重缺乏综合评价与深入分析,需要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

(3)在稳定性与结构方面

探测仪器存在显著缺陷,关键部位主要依赖于进口,基于我国矿井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探测仪器;

(4)在管理和综合利用地质信息方面

矿井总体水平低下,在少数矿井中,虽然使用了计算机,但多停留在绘制图件、数据库与文字处理阶段,没有对地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动态管理,致使采矿条件预测和综合分析远远达不到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维地震数据信息也日渐成熟,矿井需加大这一方面的利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采矿技术中勘探技术措施探讨

1地质构造判断

在采矿安全中,围岩和矿石的稳固性作用显著,及早探明地质构造,可以实现围岩、矿石稳定性的分级,这也是控制地压的必要前提,多数采矿方式的确定,都是依据围岩和矿石的稳定性。因此,探明矿区地质构造,有利于矿井岩层的有效划分,这样采矿技术也能获得较高质量的地质信息数据,进一步促进采矿技术的提高。

2布置竖井

在矿体上不适合布置竖井,同时,竖井致使作为进入矿井的通道,不能作为直接探矿手段。如果对矿体进行直接穿透,能够快速、直接有效地收集到矿化资料,但在进一步揭露深部矿体期间存在很多困难,进而对下部矿井的掘金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矿井运输、通风和排水。进出矿井的主要通道技术竖井,而矿井下部是极其关键的井下交通枢纽。因此,应该对竖井安全给予高度重视,充分保留竖井周围的矿体。

3斜井布置

在勘探期间,矿体上仍不能布置斜井,在掘进过程中,掘进方向不能沿着视倾角,应该沿着真倾角方向。在矿体下盘岩中,距离下盘边界月20cm处可以进行斜井布置,此种设计,即使矿体倾角发生相应改变,在整个矿体中,斜井穿脉中段巷道仍能实现穿透,在整个矿层中,沿着脉平巷仍能继续掘进。斜井主要位于矿体下盘,如果上部矿床出现采空现象,也不会对斜井安全构成威胁,进而保证了斜井的长久使用。

4坑口布置

谷底不合适坑口布置,在洪峰顶处可以布置坑口,应该尽量保持坑口附近开阔,为其他地面设施的布置奠定基础,在设计上下坑口位置时应该错开,这样遇到陡坡地时,避免上部滚石带来的意外伤亡,错开坑口水平,对安全、对流区域的扩大和矿井通风都具有显著作用。

三、结语

总之,在建设矿井项目时,强化合理化管理体制,有利于加强采矿技术、勘探技术的实施,同时,在采矿技术与勘探技术方面,采矿企业应该掌握相关的技术标准,充分了解市场动态需求,不断更新采矿技术、勘探技术,与时俱进,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技术培训规划,促进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对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进行合理改善,从管理和技术方面,有效控制采矿技术和勘探技术,实现采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本文主要对采矿技术发展现状与勘探技术措施进行探讨,为今后采矿项目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倪仲军 单位:开滦(集团)蔚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郑沟湾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