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网络教育论文8篇

高校网络教育论文8篇

第一篇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麦当劳化”

“麦当劳化”一词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的《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一书,是该书作者对20世纪美国快餐业巨头———麦当劳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的现代性进行分析后提出的。“麦当劳化”的实质是传统理性化的现代再现,意指传统理性模式向当代性的速食餐厅———麦当劳所倡导的追求效率、可计算性、可控制性及可预测性的当性思维和科学管理模式的变迁和转型。在乔治•瑞泽尔看来,美国当时流行的麦当劳快餐店的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以及可控制性体现了传统理性化系统所强调的基本要素的特征,是传统理性的现代模型。通过对我国当前高校网络教育的高效、便捷以及流动性的思考,结合乔泽•瑞泽尔关于社会生活“麦当劳化”的现代性的解析,找到了高校网络教育与速食巨头———麦当劳的特性的契合点和相似性。由于高等教育提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不能满足人的一生的发展需要,接受继续教育成为个体在教育上的权利与义务的结合体。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这一“指导个体学习的原则,以导向智力、美学、道德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态度来获得他们在不同环境中对生活的理解”,这一需求促成了以高效性、便捷性著称的高校网络教育的产生。高校网络教育作为继续教育最有效、便捷的途径,其合理性体现在既满足了大众的教育需求,又为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高校而言,不但传播了新的知识和技术,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看似理性和互利共赢的高校网络教育,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不合理性也不断突显。面对继续教育的巨大市场需求,高校网络教育在满足大众对继续教育的巨大需求的过程中,将高效率、便捷性、成本和效益的可计算性等“速食特性”推向极致,并将自身“麦当劳化”。

二、高校网络教育“麦当劳化”的不合理性

正如韦伯所谓“理性的铁笼”理论一样,对理性和规范的追求,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秩序和稳定的同时,也对人产生了控制,人被异化为自身创造物的奴隶。同理,高校网络教育“麦当劳化”在满足社会大众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时,受市场利益和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不合理性日益凸显。

(一)刺激因素的功利化。高校网络教育“麦当劳化”是在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大众对继续教育的巨大需求的背景下,以网络信息技术支撑发展起来的。随着继续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网络教育给教育机构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并逐渐成为高校开办网络教育的主要刺激和根本动力。对网络学生而言,通过简单的高校网络课程的学习,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获得教育文凭,为自身增加了相应的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从而带来更大的个人收益,已成为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高校网络教育对其教育性的背离现象,参与者心照不宣。在不同的动机和利益的驱使下,网络课程设置简单化、娱乐化,考试过程形式化,高校网络教育很难达到提高个体智力、技能和德性的原初目的。究其原因无外乎高校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对网络教育的教育性的摒弃,以及网络学生对网络教育伦理的模式和文凭、证书的媚俗追求。高校网络教育在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的引导下朝着不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生产的批量化与高效率。网络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的突显,社会大众的继续教育需求与日俱增,高校网络教育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目前“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已累计招生800万,毕业学生400万,目前在读350多万,近几年的年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在100万左右,2008年招生规模甚至已近150万,开设了高起专、高起本和专升本三个层次专业点1600个,建设网络教育课程资源2万门”。高校网络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能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部分高校网络教育单位以其极高的效率在“来料加工”和“成品输出”的过程中,流水作业般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组装”、“检测”和“认定”。相关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开设的花样繁多的网络课程供学生选择;通过对网络作业和试卷的修改完成相关“检测”;最后颁发一纸网络教育学历证书将学生送入社会,并等待着下一批学生的到来。众所周知,美味佳肴总是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因此“麦当劳化”的高校网络教育的产品质量便不得不让人生疑。批量化生产固然能够快速满足大众的继续教育需求,对量的追求,必然忽视对质的重视,因此,当前高校网络教育往往很难达到再教育、再培训的预期,最终蜕变为网络学生获取教育学历最便捷、经济的途径,也成为高校的生财之道。

(三)教育过程的情感缺场。高校网络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强力支撑———信息技术也导致了教育过程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虽然当前高校网络教育凭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满足了任何个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但其开放性和自由选择性仍然不能掩盖其背后的非人性化。从表面上看,高校网络教育摆脱了传统学校教育对时空的统一要求,更加符合受教育者的需要;但是,其教育形式的机械化、技术化,教育过程的单向性和师生互动的缺失,尽显技术理性的缺憾。学生在闲暇时间面对设计和录制好的教学课件和视频,完成所谓的教育,鲜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性交流,教育过程“拟像化”、技术化。网络教育中少有的师生互动也主要是通过邮件和教师值机时间的交流实现的,然而教师忙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其大部分教育工作都由助理或学生来完成。因此,真正的师生情感互动在高校网络教育中处于缺场的状态,学生只能凭借对冷冰冰的课件及教学视频的学习,辅以难辨真伪的“师生互动”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看似人性化的高校网络教育尽显其非人性化的一面。

三、对高校网络教育的展望:“去麦当劳化”

高校网络教育“麦当劳化”的不合理性:一方面是由于事物本身的矛盾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却是人为造成的。我们不能否定高校网络教育的合理性,但也不能规避由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合理性与非人性化。“解铃还须系铃人”,继续教育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必然要求高校网络教育“去麦当劳化”。

(一)教育性的回归。高校网络教育是为了满足大众对继续教育的巨大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生成的教育、整合的教育、平等的教育、自主的教育,以影响人的发展为己任”。高校网络教育是教育,这一本真要求高校的网络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必须具有教育性。此外,“网络教育是学习,其诞生于人对学习的追求;网络教育是交互的教育,其出自于交互,也是为了交互的教育。”作为教育的新形式,高校网络教育必然具有教育活动包含的发展性、道德性和交互性等特性。其中,发展性要求高校网络教育应该促进个体职业技术以及对生活的理解的提高;道德性规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必须遵循公平、平等的高校网络教育伦理,并通过高校网络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促成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改变;交互性则强调高校网络教育过程中情感互动的积极意义。网络教育的教育性显示了高校网络教育之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却严重背离了这一教育本真,朝功利主义方向发展。无论从高校网络教育事业,还是个体长远发展的需要考虑,教育性的复归显得极为必要。

(二)人性化的回归。如果说对教育性的背离是导致高校网络教育“麦当劳化”的不合理性的直接原因,那么对人与人的需要的忽视则是其不合理性进一步蔓延的根本原因。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校网络教育在给高校带来高效率、高收益的同时,却对受教育群体产生了非人性化的控制。网络技术取代了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性和人的理智,受教育者在师生情感互动缺场的环境下自主学习,教师或其助理在值机时间盯着冷冰冰的显示屏,不时地刷新页面以证明自己的“在场”,网络教育交互性几乎不存在。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支付费用后等待就餐的顾客,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食物的到来。教育过程如商品贸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亦如流水线上等待质检的商品,在附上合格证明后匆匆流入市场,在离开工厂的瞬间断绝了情感上的联系。技术理性造成的师生情感的缺场,对个体需求的忽视以及由教育机构提供的即时性知识造成的对人的长远发展的控制,使人性化的回归尤为迫切。

四、高校网络教育“去麦当劳化”的路径构想

如何解决高校网络教育“麦当劳化”的不合理性,引导高校网络教育健康发展是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做出如下思考:

(一)坚守高校网络教育的教育性。“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过程的一部分。这些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所制约的,而这些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基本上又是由社会确定下来的。”高校网络教育作为继续教育最有效和便捷的途径,是为了满足成人的继续教育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教育性这一根本属性应贯穿整个网络教育过程。它主要是为了强调高校网络教育作为教育活动,必须首先关注那些落实在受教育者身上的职能,而后发挥其他附加功能或衍射功能。好的教育固然能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经济、政治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未必是好的教育。高校网络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作为其衍射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参与者必须明确高校网络教育是一种教育的存在,而非奠基于经济效益和政治发展需要的存在。只有注重知识、技能和德性方面的提高和陶冶,坚守其教育性,改变注重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的办学现状,高校网络教育才能帮助受教育者在完成继续教育的同时,为个体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遵守高校网络教育伦理。高校网络教育这一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都有自身的伦理规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根据伦理学的分层体系,网络教育伦理被分为三个层面:“元网络教育伦理、网络教育伦理规范和网络教育德性伦理”。本文集中论述高校网络教育伦理规范中最重要的教育公平原则。高校网络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为失去学校教育机会的人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促成社会教育事业的整体公平。首先,高校网络教育“有教无类”的入学条件保证了继续教育起点的公平。其次,高校网络教育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为那些受传统地域、经济、文化限制的弱势群体创造了新的平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应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备过时等缺陷,实现教育过程的相对公平。再次,高校网络教育可以使个体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工作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获得自身发展需求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进而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因此,在高校网络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学术良知与社会责任,强化舆论监督、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结合政策分析、咨询等方式,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使高校网络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三)规范高校网络教育的管理程序。高校网络教育管理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和规范程序管理等方面。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教育在规范程序管理方面的缺陷,曾海军等人在《论高校网络教育管理的政策与监管》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教育管理应该从资格审批、招生管理、证书发放、课程与教学规范以及质量监管等方面入手。其中包括“高校网络教育试点以及远程教育服务系统必须由教育部审批并规定其开放时间;网络教育应定位为非全日制教育,网络教育招生和录取情况实行备案管理;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本科学生,毕业时授予学士学位的标准应与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标准完全一致,授予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并相应颁发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证书”。虽然以上相关措施不能解决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管理存在的所有问题,但是对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管理的改善和优化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在高校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教育追求“效率至上、低标准、非人性化”的特性,在满足继续教育巨大需求的同时,高校网络教育机构必须严格制定相关考核标准,改变其“批量化”生产网络教育文凭、片面追求高效率的办学模式,在高效运用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的同时,采取“定期面授”或其他适当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以弥补“时空不一致”的局限,从而使高校网络教育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教育任务,为继续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强化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监管。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的基本特点是“教育质量管理正在向全面质量管理转型,但目前的显著特点是质量控制、质量保障和全面质量管理三种范式并行,甚至在同一所网络教育学院中也能看到三种范式并行的局面”。重视效率和经济利益,对教育本真的背离以及参与者的学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使当前高校网络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效都相当低下。因而,完善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建立更加有效的网络教育质量评估机制是实现高校网络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高校必须深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法,搭建高校联盟间网络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实行网络授课和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切实把握网络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要。此外,严格执行教育部以及各高校制定的毕业标准和“淘汰制”,实行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信息公开,对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工作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梁雪斌李明单位:忻州师范学院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

1构建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理念

1.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它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在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技术不是万能的,人才是教育资源的最终使用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最终归宿。在构建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体育教育资源服务,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用户的潜在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我要练”,从单纯的学知识到自觉主动地掌握运动技能。要确立用户在共享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以用户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把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规律与用户需求目标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构建健全的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确保该区域内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取得成功。

1.2树立全局观,加强交流与合作

要消除资源共享的本位主义和狭隘的过度保护观念,树立全局观,加强交流与合作。由于各高校之间存在着“比较优势”,每所大学各有其体育课程特色优势、资源配备,而且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满足在数量上日益增长、在个性上越来越张扬的学生的锻炼身体方式的需要。一定区域内的高校形成一个“体育教学共同体”,完全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也避免了大量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学校的区域特点制定科学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发展战略规划,向用户提供优质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让用户共享特色的区域性体育网络教育资源,采用多样的服务方式,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区域性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共生共赢的目的。

2构建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协调管理机制

2.1构建宏观统筹、协调发展的组织管理体制

为实现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谐有序地发展,要转变过去旧的共享理念与原则,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应尽快建构一个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的区域性管理协调机构。该机构成员可由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负责实施资源共享的领导共同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协调区域内各高校之间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推进区域内校际间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制定和实施教育资源共享战略计划和长远规划,解决区域内校际间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实践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以保证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在该机构下属设立决策机构、共享管理机构、协调结构、实施机构和共享监督机构,并鼓励高校和信息化企业加入该机构,以共同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2.2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

要实现高效的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体系,需要一支适合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需要的现代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和体育专业技术骨干人才队伍,专业人才是实现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共享的关键因素。这些专业人才包括:①专业技术人员;②专业管理人员;③具备系统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设计人员。这些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体育的专业人员根据不同的需求及区域性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进行各种新的应用研究和创新,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应根据实际需求,严格按照以下标准选拔、录用、考核人才。具体包括:①制定严格的人才选拔、聘任制度;②制定定期考核制度;③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④制定系统的人才培训方案。

2.3构建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激励机制

目前,由于我国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使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大打折扣。一些高校体育教师不愿自己优质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被他人无偿使用或者盗用。另外,由于经费问题,优质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创建者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严重影响了共享的开展,降低了整个共享系统的性能。因此,为了促进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高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把优质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课程经费、职称评定、科研奖励挂钩。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为了控制好体育网络教育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利益的均衡,必须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使资源共享主体能切实感受到共享带来的利益,这也是保障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稳定运行的关键。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应以市场导向为主,在所有共享主体中,享受共享的高校可向提供共享资源的创建者缴纳一定的费用,实行有偿共享,这对共享双方都体现了共享的公平原则。政府或高校上级主管部门也可给资源的创建者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样,也能激励各资源的创建者更积极地参与资源的开发建设。

3结语

高校体育网络化教育资源建设不但是高校体育网络化学习的重要支撑,更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提高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化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效率,不仅可以实现本校体育教学资源共享,还将大大促进各高校之间体育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和相互利用,使优秀的体育教学资源能更好地为区域性高校体育教学和社会提供服务。而构建科学、高效的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必须以科学的理念为导向,共享运行体系为框架,先进的技术、优质的资源为支撑基础,系统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平台为依托,健全的制度、法规与及时的行政干预作为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促进,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推进。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需要共同努力,进一步健全网络教育资源管理上的统一协调机制及专门的远程教育法律、法规等。

作者:杨东明李朝福王丹赵时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第三篇

1网络远程教育的特点

网络教育学科建设与传统教育中的学科建设有一定的关联性,但网络教育是以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其专业建设又有独特的一面。

1.1针对性

网络教育学科建设离不开经济和社会发展,学科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针对许多新领域新课题,网络远程学院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成人高等教育规律,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与时俱进,开设或调整相关学科,形成了工科、人文社科为辅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学科体系,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1.2系统性

网络教育许多学科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有从整体上完善各类学科,才能最终实现学科体系的科学发展,这一点在现代学科建设的发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网络教育学科建设是对学科的学术发展进行有意识的管理,通过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以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网络教育学科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既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又要有行政手段参与管理的过程,应当在学科专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位管理、设备条件管理等相对独立的管理范畴有机地融为一体,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对学科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规范。

2从国际的视野看建立远程教育专业的必要性

2.1建立远程教育专业是同国际接轨的必要条件

从专业设置来看,远程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专门培养远程教育的专门人才。在国外这样的高校都存在已久,众所周知的具有开办远程教育专业资格的高校如澳大利亚的南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的迪肯大学,美国的马里兰大学,美国的凤凰城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等众多开放大学,就印度的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来说年才建立远程教育专业,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万名学生获得了远程教育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文凭。然而在我国的专业分类中,远程教育只是隶属于教育专业的一个方向,同国际上远程教育隶属是不一致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远程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代表专业发展前瞻性,是一个国际竞争和联合的时代产物。

2.2远程教育投入资金与国际远程教育资金投入相当

在美国,具有远程教育的高层次的大学、教育机构以及商业机构都十分重视对远程教育的研究,因此,对远程教育专业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对相关教育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让其了解远程教育传输技术、教学媒体手段的开发以及有兴趣地探索教育模式,最终逐步让学生能够应对该领域所要解决的问题与了解该专业特。远程教育关键在于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师生交流”“、学生学习”“、教师教授”为“三合一”的教学园地,可以充分感受到教师、学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网上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跟学生有效互动,采取“协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模式,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从教学的学生角度出发,可以让学生知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同时,各高等学校重视教学内容的研究,特别是网络课程的开发,为远程教育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课程,并以最实用的学科作为教学重点。

3民办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专业特色培育途径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是对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衍生,与现存的教育体系结构与形式,呈现出一种互补关系,即是一种“填补教育”,同时它也有利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因此,民办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存在是合理的,也具有必要性。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一般采用在职教育方式,主要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或是某些形式上的培训。

3.1明确专业定位,强化素质培养民办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刚刚起步,完全不了解自己的网络教育专业定位,也搞不清楚自己如何才能在专业建设中凸显网络远程教育专业特色。其实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们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网络远程教育专业定位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远程网络教育专业特色建设及其发展水平。民办院校师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最终专业定位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才的类型很多,根据民办网络远程教育专业的设置,他们可能是行业、企业、学校一流的技术骨干,也可能是行业、企业高管类的人才。为此,网络远程教育专业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要依据这一主线,努力打造专业目标,制定培养计划,并把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理论理解能力的培养始终作为专业建设的要点,以此确立网络远程教育专业所相应的课程。

3.2完善课程结构,实现培养目标民办高校远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实际能力为中心的,具有民办特色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技术操作课和专业选修课。远程教育专业课程的安排主要从职业的角度出发,明确本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要求。也就是说,远程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该专业所需的培养要求和要达到的标准,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如在学前教育专业,众多公办院校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美术、音乐、手工、卫生、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商务谈判与公共关系礼仪。将学前教育专业与卫生学及音乐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幼儿园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整合过程以是否实现能力的培养,是否达到了社会、行业或企业对人才培养能力的目标要求。

3.3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素质专业建设的特色培育,着眼点应该在教师自身发展。为了提高网络远程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民办高校做了很多工作。首先,对教师的选择是有原则的,网络远程教育专业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长期游走于企业、机关的实践工作经验,也就是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其次,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经常深入到校企合作基地,参与校企合作的纵向课题,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的动态,解决企业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让老师们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总之,要改变目前民办网络远程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的现象,每年需要组织教师们定期到高校所安排的企业参与实践,把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和企业当中的实践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实践中出真知。

作者:高晶晶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第四篇

一、网络教育平台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

由于排球技术中的打、垫、传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感受到成功,也就无法对排球产生兴趣。但是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上的多媒体教学,如观看紧张刺激的排球比赛,让学生体会比赛的气氛、赛场观众的激情以及赛场的团队精神和成功夺冠后的喜悦情绪,可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排球的浓厚兴趣。再如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排球的专题片,让学生了解我国排球发展的历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热情,有助于排球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学习排球技术

通过网络教育平台的辅助教学,让学生观看运动员正确标准的技术动作,使学生对技术动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将视频放慢或暂停,同时教师通过暂停的画面进行讲解,指出动作的细节和要点,并指出常犯易犯错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楚的动作认识。按运动员发力顺序练习动作,使学生快速掌握技术动作。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快放慢放,使学生了解动作的整体和分解之间的各个细节,再由快到慢地让学生体会动作,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动作,并且注意细节和动作之间的作用和效果。亦可在视频中播放错误动作,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自己的错误并根据错误原因加以矫正,从而快速、准确地掌握排球技术。

(三)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排球技战术

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更好地处理排球技战术问题。如观看比赛实况时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把场上球员标记下来,通过讲解图使学生对场上位置有更直观的了解。通过视频暂停,让学生自主思考球员在场上的位置。在讲解“边一二”的战术时,最初的站位二传在4号位时,必须站在3号位主攻的左边;当球发出时,二传应该立即跑到3号位准备传球,在3号位上的主攻跑到4号位准备进攻。通过视频直观地了解了这个战术的站位和跑位后,再在教学场地上实际执行,学生也就学得更快。此外,一些更为复杂的战术,也可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的优势,通过观看—分析研究—实际操作,使学生准确地跑位站位,进而掌握排球技战术。

二、网络教育平台在高校排球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实验

(一)实验准备

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比教学后所得的实验结果,对比传统教学方法和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学习技术的考试成绩,验证网络教育平台是否能适应高校排球教学的需求。此实验随机选取150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包括网络教育和延时测定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实验的准备阶段。即对实验进行设计,确定实验方案。第二阶段为实施教育实验阶段。实验组应用网络教育平台,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均为15周30学时,并设有技术考核与考试,3学时。第三阶段是回收调查问卷阶段。主要是按照统计学一般原理和Ex-cel2003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处理。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结束四个月后,重新按此要求进行考试与测评。

(二)结果与分析

经过15次共30学时的教学对比实验,在第14次课对两组学生共40人的学习效果,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即学生的传球、垫球、发球、比赛规则、扣球进行了严格的考试,并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成绩在各项技术上都优于对照组。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两组学生在技术评定和考试成绩上差异显著。数据表明,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不同。网络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个有益的循环,即听—看—学,从而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学生学习排球技术的效率。听—看—学的反复循环,符合排球动作形成的规律,学生头脑中持续模拟规范的技术动作,可以加深对动作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应用网络教育平台来辅助排球教学,比常规体育教学的示范、讲解、技术动作的形成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为了增加实验的可信度,教学实验后还对实验组20名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了解学生在实验学习中的感受。从回访问卷中可以看出,所有学生都认为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排球辅助教学提高了他们学习练习排球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了排球的各项技术动作。在“建议”一项调查中,学生普遍希望教师将排球教学软件上传到校园网,以便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通过回访调查,我们确信网络教育平台辅助高校排球教学顺应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符合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了依据。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恰恰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可能。调查问卷中,80%以上的学生赞同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高校排球课教学,他们认为网络教学可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如自主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知识、技术的掌握上也进行了比较。根据实验方案要求,在课程结束4个月之后对实验对象进行了重新考试与测评,其要求与原考试要求相同。评测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相对对照组的再现成绩更好,有明显的差异。之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两次测试平均消退水平进行了比较,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技术测评的平均退化指数来看,对照组退化指数高于实验组,存在着明显差异。数据表明,通过应用网络教育平台辅助排球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要优于常规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学习,头脑中的图像得到强化和巩固,动作技术的概念和感觉稳固于大脑之中。尽管在学习初期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后,肌肉记忆了技术动作,加上头脑中反复出现的直观影像,强化了知识、技术,这正是网络教育平台辅助体育教学成功的原因所在。所以,在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并且在长时间的课余时间内都有复习的可能,技术动作退化也比较慢。

三、结语

运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排球辅助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体现。通过网络平台直观生动的演示,可以把理论讲解与动作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术理解快、记得牢,易于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图像,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效率,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加学习的信息量。运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排球辅助教学,可使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越强,习得的技能就越稳固,学习排球的兴趣就越高。同时,视觉与听觉的并用,能够激发大脑的潜能,不断加深记忆,强化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表象,对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有很大的帮助。运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排球辅助教学,可以通过重复循环使短时记忆发展为稳固的长时记忆,提高学生排球技术的稳定性。运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排球辅助教学,符合完整技术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排球技术教学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掌握排球的各项基本技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

作者:戴显岩李大威单位:哈尔滨学院

第五篇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希望在网络环境中能够实现学生和网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下完全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然而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更多的是崇尚民主、自由、平等和多样性的价值观,排斥因硬性灌输而得到的教育思想,不想要当一个被永远绑在固定位置的教育对象。他们崇拜的是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能力自己选择、自我教育,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自我教育已经开始沉浸在目前日益增长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法达到的目标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很轻易的得到,就比如说,任何一个上网的人都能无限制的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和资源,已到达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但是,这也是网络标准化管理出现严重问题必要原因。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适应网络传播的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在以最快的速度掌握网络技术,形成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和现代意识,认真研究网上思想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特点,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从而在迎接新时代挑战的时候不至于方寸大乱。尤其是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不说完全了解至少也要做到充分理解网络对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深刻影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网络宣传的技巧,不停止在网络技术发展的环境下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容和方式,让网络真正的成为创新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渠道。

2.要树立网络信息时代的新型师生观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从好的方面影响大学对未来人才的教育,就要正确摆放学生的位置,以及意识到学生在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显然,传统形式和网络形式的思想和文化理念基本上没有相同点。网络环境中没有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的区别,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留言板上的留言也是各式各样的,既有积极的推理和讨论,也有明显的错误和发牢骚的各种语言。在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快速的传播发展,每天的网络信息都在变化更新,甚至许多信息以标新立异的特点而被迅速共享,所以,有时候网络也会困扰着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客观认识到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转变传统的观念思想,用真诚打动学生,真理说服学生,从而达到鼓舞和凝聚学生精神的重要目的。

3.变被动为主动,由严控向疏导转变世界上的人们能够实现无国界的信息交流和传递是因为当今已经进入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但是,网络就像双刃剑,有好必有坏。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法律的约束和管理制度还没有跟上网络的步伐,导致现在的网络环境中充满了许多色情、暴力、犯罪的信息,并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快速散播。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传统的隔离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起到相反作用,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加速了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等到这种危害扩大到无法控制的地步才开始采取积极措施。必须有效采取预防措施,迅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起一个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环境,以制止这种不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主要部分,开辟出一条属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建立网站,直接相关信息和数据;建立论坛,开展网上讲座和讨论,还可以实现在线答疑,提高学生思想文化水平)的战线,让学生能够在网络世界中明辨是非,择善而从。

作者:史蕾单位: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

一、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保障体系的构建

1.技术支持

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复杂的高科技工程,从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交换、传递到开发利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建设及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与服务提供也需要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现代信息技术是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物质保证,只有利用现代的技术作为保障,才能够保障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在区域内进行畅通自由的共享。其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支持资源的安全、支持系统的正常运营等方面。为保障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适应现代化进程,需要做到如下技术保障:其一,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高校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存储与挖掘技术等基础上,选择成熟、可靠和实用的高新技术为资源存贮、传输和应用提供安全的物理平台、系统平台、开发平台和运行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用信息加密技术、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网(VPN)技术等来保障系统的信息的安全。同时,建立一支既通晓现代教育技术又懂体育专业的技术骨干人才队伍,不断进行各种新的应用研究,提供人性化服务,有效保证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高效率运营和资源的高度共享。

2.制度保障机制

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工作得以健康有序地开展,与比较完善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是分不开的。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是一个多部门、多系统的复杂过程,仅靠一两个部门或单位的努力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加强有关方面的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共享系统运行环境,才能保障共享系统的高效进行。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高校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开展相应的学术交流,采取综合措施,使权利人、教师、网络教育资源开发机构的利益得到有效协调;政府和高校上级主管部门要在财政上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启动经费,积极吸收社会和境外资金的筹资体制;要尽快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系统、完整的政策体系对高校网络教育的组织和行为全面规范,加快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同时,区域内各高校体育院系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区域内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制度和质量保障制度,要明确规定各行为主体的责任义务,制定不同培养目标层次、质量标准层次,使整个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运行体系有条不紊、有章可循,为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良好运行奠定基础。

3.共享方式

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实施,不仅要依靠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理的共享方式,只有依托一定的共享方式,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才能得以有效实行。

3.1构建从校内到校际教学资源共享方式

在构建区域性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时,应该首先实现本校内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努力打造优质的体育网络教学资源,使其达到体育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标准,如此才能实现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在其他高校中的广泛认可和使用,然后实现区域内、校际间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同一所高校体育院(系)里有不同的课程门类,涉及不同的运动项目领域,而不同专业的教师涉猎或许大相径庭或许有相同之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各个不同专业的教师的应该协作,开发制作某体育门类的网络教学资源时,应集思广益,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网络教学资源,也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也避免了区域内、校际间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过程中出现无序和质量低劣等现象。实现校内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时可以选择该校职能部门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者,由负责本门课程的教授或学科带头人牵头,协同本单位的计算机和网络专家,成立本门课程资源建设小组。同时,要改变观念,统一认识,站在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制高点,制定相应的常规性政策,出台一套完善的具有长效功能的激励、奖励政策,鼓励高校的一些体育教师将自己的优质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提供给其他教师使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以及相关部门的协调作用,在共建共享意识配合下,制定相关协作条例并规定其约束机制和强制力。用政策和制度确保相关院系和教师的利益不受侵害,使相关院系和相关教师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共建共享体育网络教育资源。

3.2合作建设,资源共享

目前,高校间有相当部分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都属于重复建设,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要实现区域内、高校间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树立全局观,加强高校间交流与合作。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在区域内院校间共建共享,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要确定参与共享的高校。在确定合作院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参与院校现有体育课程门类、学科结构及优势,确定一个适度的共享规模,以保证取得最优的共享效率。可在区域内的高校间成立一个“体育教学共同体”,这样可以优势互补,避免大量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本区域特点制定科学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发展战略规划,采用多样的服务方式,向用户提供优质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

(2)高校之间要科学规划,对现有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要充分整合,然后再对双方所需课程资源进行扩充,合作建设。在交流、协同的基础上,可以共同开发,也可以通过签署相关协议,统一购买资源,共同使用。这样即节省了人力与物力,也节省了大量资金,既满足了用户所需,也避免了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3.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偿共享

目前,我国在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建设方面己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所有的部级精品课程都已经上网共享,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享受到了课程资源共享的益处。但是,由于资金匮乏,完全依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拨款支持,单一的共享方式逐渐出现了后劲发展不足的状态,且这种共享方式也违背了经济学规律,教育资源拥有者、提供者所付出的工作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补偿。由于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有些体育网络课程资源需要较多的教学素材,如比赛视频、动作图像及一些动作的视频分析,而这些资源有些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完全提供免费共享会严重损害资源开发者的利益。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运用市场规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有偿共享的方式,不但能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还能提高体育网络教育资源拥有者、提供者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开发建设、维护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积极性,确保体育教育资源的及时更新和维护,满足用户对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需求。使区域性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有效运行。为确保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有偿共享方式的运行,可以建立用于交换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引入资源交换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实现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产业化运作。

二、结语

构建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保障体系,不仅可以实现本校体育教学资源共享,还将大大促进各高校之间体育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和相互利用,使优秀的体育教学资源能更好地为区域性高校体育教学和社会提供服务。因此,构建高效的区域性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保障体系,不仅是我国实现体育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步骤和支柱,也是我国高校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作者:赵时王丹杨东明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第七篇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优势

(一)网络具有开放性,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

教育的时空界限网络是一个包括丰富的文字、影音、图片等多种信息资源的共享虚拟平台,它具有快捷和开放的鲜明特点。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途径和范围没有时空界限,可以突破高校“围墙暠的制约,多个高校间的信息共享得以实现,极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构筑了学校、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

(二)网络具有形象性,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

教育的吸引力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证明,人们所接受的外来信息有83%是靠视觉感官来实现的,而网络具有图文并茂、新颖形象的特点和优势,将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把相关信息资料直观地表示出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的效果明显好于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达到了变枯燥为兴趣、变灌输为互动的目的。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很多高校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然而,由于没有相对完善的网络教育体系,受一些固有的陈旧观念、方法的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空洞

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和衔接。为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坚持创新,实现动态与静态、现实与虚拟的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基于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尚显单一,还不能满足互联网视域中的实际需要。如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还仅停留在理论宣传上,内容空洞乏味,无异于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克隆,完全忽视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无形中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即使有些高校设置了一些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的内容,但是缺乏创新并且更新滞后,体现网络技术优势的生动活泼的在线交流等网上互动更是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没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体现出来,难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效果。

(二)师资队伍综合素养欠缺,影响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可否认,网络自身内在的虚拟隐蔽性使得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愈加凸显,与之相适应,担负着价值观教育任务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也将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提高自身的网络综合素养以应对这个新的挑战。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少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还满足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其一,不少教育者还是使用传统的理论说教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二,一些教师特别是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缺乏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而网络技术应用水平高的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又往往欠缺。“很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互动、不能交流、不能活动、不能娱乐,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不会引导、不会参与密切相关。大大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目前,网络环境还缺乏一个系统的道德、法律规范体系,网络行为的监管约束主要是靠内心的道德自觉和法律自省。由于一些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抵制诱惑能力不强,导致网络道德、法律观念相对淡薄,同时网络环境本身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这种思想行为。尽管大部分学生能自觉恪守网络道德、法律,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有“不遵守暠“不一定,看情况而定暠“无所谓,没有想过暠的态度。我国网络立法、网络监管尚不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不具有强制性,并且网络道德、法律层面的制度建设具有滞后性,折射到大学生思想行为上也就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自由混乱,使其网络道德与法律意识弱化,这是目前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掣肘因素。

(四)缺乏完善的网络软硬件设施

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拥有完善的网络设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重视网络教育的理念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口头上重视、行动上轻视的现象较为普遍,网络教育的资金没有一个投入稳定的保障机制。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像某些专业技术网站或者商业网站拥有可盈利的模式。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设施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包括教育理念的重视,也要有人力、财力常态化的稳定投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设施的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硬件设备系统的不完善,部分高校网络设施老化、网速过慢严重制约着网络教育地顺利开展。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缺陷,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的主题网站内容枯燥、形式呆板、信息更新不及时,失去了网络教育感染力强、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

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厘清思路,探索有效的应对路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内部系统和外部联系之间,必须推进协同创新,加强规范化建设。

(一)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动态性的网络教育格局

尽管不少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表征形态资源进行了挖掘和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需进一步挖掘相关要素的价值。具体而言,“就是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各表征形态,主要按照有序重组规律和互补增值规律的要求,加以规划与建设。同时,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现场交互性等网络所不能代替的优势,“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发挥优势,就必须加强整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筑网下网上互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格局暠。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还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它既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又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联系紧密。一方面学生借助网络共享资源扩大了自身的视野,提高了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促进社会、家庭、学校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齐抓共管,构建一个多元化立体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体系,提高网络教育的时效性

毋庸置疑,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喜闻乐见的载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是否有健全的网络平台。大体说来,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认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网络硬件设施,确保校园网络平台的稳定高效运行。二是要设法“建立起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充分发挥‘渗透式暞的隐性教育功能暠,这些网站的构建必须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融知识性和娱乐性为一体,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真正构建起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系。同时,教育的形式也不能局限于主体网站这一途径,要与BBS、专题论坛、博客等信息媒介相结合,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管,营造良好的网络法律道德环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网络环境的优化一般要做好以下三个层面的制度保障:一是推进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在国家层面,强化对网络违法的认定,做到有法可依;在学校层面,应结合本校实际推出相关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并突出制度的可操作性,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督管理。基于网络技术的支撑,对反动、色情、暴力内容甄别屏蔽,以净化网络信息环境,并和学生保持有效的沟通,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安全健康。三是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网络的虚拟性及网络行为的失范决定了在网络生活中更要弘扬正义、遵守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网络道德教育之中,践行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构建良好的实施环境。

(四)强化教师理论及技术素养,整合网络综合团队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进行网络教育的主导者,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落实的实施者。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各个方面还不完善,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就显得特别紧迫和必要。首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这是搞好一切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明辨真伪、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导学生。其次,加强网络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具有基本的网上操作技巧,能熟练收集、处理网络教育出现的信息,积极应对网络教育过程中的一般问题。再次,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团队。网络教育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协同推进,高校应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一支综合性的教育队伍,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实效性。

作者:王朝晖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

一、引言

1.探究习题,拓宽知识面,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不能为做题而做题,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学生来说,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很好,但这并不是学生求学的最终目的,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对所学加以创新、实践,那将是学生最好的收获。

3.适时点拨,诱导探究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学生不明白的可以适当点拨,诱导学生探究方向。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实践应用

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把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以探究为主的教学,从而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校作为省级重点学校,已建成比较先进的校园网络,学校网站已颇有水准,百兆宽带接入。前年,我校各个教室都已经安装了电子白板教学设施,这对各学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结合我校实际,我对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教学有以下几点认识:(1)处理好教师、学生、网络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民主性、合作性,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而网络信息技术则要作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认知工具、辅助工具。(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校实际,作为网络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一定会运用到网络信息技术,所以我们每节课都是使用课件、学件进行教学,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材形式,提高了课堂的表现力,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关系,同课件的生动展示相比,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就更显枯燥,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就弥补了学生由于实际体验不足,所造成的教材知识理解困难的局面,而且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3)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而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网络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工具,而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充分动起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预习的好帮手

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并不局限于粉笔、黑板、教材等传统教学工具,网络平台的运用会让学生收获更为丰富多彩。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安排下一节课宋词“声声慢”的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人生际遇,以及此首词写作的年代背景等,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生就能更好的体会此首词的意境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交流的好工具。在课下师生可以通过在线即时交流工具及时解疑答惑,合作学习,并共享资源。利用学件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实践课中,教师可以制作学件让学生自学,学生在观看学件演示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操作的重难点和易错点,并且总结经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不要让网络信息技术成为累赘

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而不能过多的依赖或侧重网络信息技术,从而导致课堂的教学重点有失偏颇。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并且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从而高效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的重要任务是:探究如何把网络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如何更好的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这个辅助工具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当前的网络信息技术条件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的全面优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科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郑祥华单位:临清市第三高级中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