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9/18 16:36:52 阅读:
摘要: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进一步改变,由此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质量和规格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我国当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和不足进一步凸显,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字: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遵循体育教育的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的现实需求而做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创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客观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状况,是对其予以创新的前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
(一)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培养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对受教育者的特定的规格标准。教育部在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胜任中小学体育工作,并能向多方向发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并就这一培养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培养规格。从目前我国高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类型来看,主要有专业的体育类高校、师范类院校以及综合类高校三种,具体来看,体育类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以及从事相关的体育教育研究、管理等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的专业技能较为扎实,但综合素养不高,尤其是在人文素养较为欠缺;师范类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一般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其在此基础上能够从事中小学体育教育、体育研究、训练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及体育类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生,但是在综合知识、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优势;综合类高校中的体育教育专业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扎实的体育教育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相对来说综合素养更高,但是专业技能较低。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虽然各有侧重,但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注重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不仅要求能够胜任基本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能胜任基本的体育教学研究工作,这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这三类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较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从当前各大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都以培养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为主,由于受到就业形势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从一入校开始,就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训练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在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中较为笼统,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体育和休闲体育的快速兴起,原有的过于注重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已经难以真正适合社会对综合性复合型的体育人才的需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2.人才培养类型单一化。虽然目前我国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高校类型日益多样化,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上却相对单一,即主要培养的是各大中小学学校的体育教师师资,距离真正的体育教育“复合类人才”的人才培养愿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难以很好地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高校为有效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学术门类,从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高校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已经探索出一套相当成熟的课程设置方法,主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通过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公共必须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种课程来完成学生对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课外实践学习即实习和毕业论文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教育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的总体现状如下:
1.专业必须课: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专业设置往往占有很高的比例,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专业水平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但是目前各大高校在专业必须课的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却普遍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注重统一性,缺乏灵活性,没有很好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及专业特点来进行弹性设置,导致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质量不高。
2.公共必须课:在体育教育专业中设置一定的公共必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培养学生的体育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因而公共必须课大多涉及面较广,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从目前各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开始的具体科目来看,主要有大学语文、计算机、外语、政治理论课等科目,而一些学生真正需要了解的和感兴趣的则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则很少开设,如哲学、健康、经济、文化学等方面的则基本为零。众所周知,体育专业是一个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门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自然学科知识,也需要了解一些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高校在公共必须课的设置上“下足功夫”,从而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培养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而奠定基础,而从我国高校目前所开设的公共必须课的现状则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
3.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科学的选修课的设置能够快速地将体育学科及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快速地传递给学生,对于扩招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动机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选修课开设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公共选修课都存在着选修课开设较少,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过少,缺乏弹性,选修课的开设和授课普遍存在走过场而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有效地对必修课予以辅助和补充。
(三)教学方法现状
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关涉到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获得专业成长的基本活动,是高校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和灵活运用有助于充分调动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教学方法的使用现状令人担忧,特别是在部分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中,还存在着重教学内容、轻教学方法的倾向,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填鸭式”教学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堂中,学生主题性地位被遮蔽,死记硬背,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创新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当前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入手进行,笔者以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转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观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的根源在于人才培养的理念落后,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主体价值,重技能提高轻素养培养,因此着力更新各大高校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体育专业复合型人才,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二)从社会发展和体育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来综合设置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同时兼顾社会发展需求和体育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其一。在社会因素方面,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呼唤,调整课程结构,扩展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而解决当前体育教育师资过剩而其他方面例如休闲体育指导者、体育保健康等方面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还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尤其在选修课的设置上要加强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加强课程建设方面,教育部门应统筹相关高校,着力加强优化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高校主要集中有体育类高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高校三种高校,这三类高校各具优势,课程资源总量很大,因而如何将这些巨大的课程资源转化到人才培养上是今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优化的重大课题之一,各个学校应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师范类院校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自身师范类院校师资力量较为发达的优势,在选修课上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然和人文学科的课程;而体育类院校则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课程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培养质量。
(三)加强体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步伐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最终要落脚到课程教学中来,因而高校要不断加快体育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步伐,着力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思结合,多利用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关注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努力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增强学生积极进行体育教育的社会实践,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提高师生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总之,加强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教育部门应着力在此过程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组织相关高校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着力加强和推进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有效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教育人才自身发展两个方面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于振峰,王晨宇,胡法信,等.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6,03:67-69.
[2]孙思哲,李俊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01:110-113.
[3]林顺英.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取向[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02:113-115.
作者:青竹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文秘指导服务编辑一对一跟踪服务,不成功不收费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教育学论文
三生教育论文 现代教育论文
安全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法制教育论文 英语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教育学术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教师德育论文
会计职称论文 医学职称论文
建筑职称论文 教师职称论文
水利职称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德育论文 计算机职称论文
班主任德育论文 教育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