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策略(5篇)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策略(5篇)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得广大农村产生了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生长在农村,却因缺少父母亲的关爱而偏离常人的轨迹,因缺少父母亲的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而处于法律的边缘。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它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政策漏洞的表现。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传统家庭结构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

总理指出,中国处在特殊发展时期,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但也因多种复杂的现实原因,形成了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这种现象短时期内恐怕难以消除。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全国妇联2013年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6102.55万人,超过全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央视曾报道称,现在中国有7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2000万生活在贫困线下,1300万没有获得户籍登记。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半数,比例高达56.17%。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面临着来自社会外部的问题,如社会歧视、生命安全威胁等,也面临着家庭内部的问题,如营养不良、生活困难、医疗困难等,面临着个人方面的认知偏差问题。

1.个人方面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生发展八大阶段理论中指出,儿童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父母应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缺少了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易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认知、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影响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

(1)心理问题。2010年5月25日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更容易产生焦虑、偏执、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不擅长与别人交流,在某些时候表现得较为怯懦。在遇到困难时,由于没有父母的正确指导和慰问,使得他们易产生挫败感和孤独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缺乏安全感,不轻易信任他人,团队意识较差。由于有些留守儿童与父母长久地分离,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与父母产生情感的隔阂,会怨恨自己的父母,更有甚者采取过激的行为报复社会,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教育问题。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人明事理,懂仁德,守规矩,且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是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却丧失了公平性,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很多儿童的受教育权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表12014年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数大约在2075.4万人左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人数相对较少,年龄在0~6岁之间的受教育人数约为230.5万人,占普通小学在校生的比例约为16.35%。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不佳,基础教育薄弱,将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减少贫困家庭脱离贫困的机会,易引发“贫困陷阱”的危机。据妇联有关数据统计,留守儿童中的79.7%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年轻的父母为了生计或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外出打工,将孩子留下给老人照顾。大多数农村老人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较为保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方式束缚了儿童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影响了儿童的成长。据妇联调查,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

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父母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帮助和监督较少,甚至没有,使得孩子学习成绩不太稳定,易走“坡行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祖辈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了对儿童学习管理的空间,无法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个人的上进心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容易过早地进入社会,被一些不法分子诱使干一些破坏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事,给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隐患。

2.家庭内部的问题家庭应是儿童遭遇困难时的庇护所,是爱、理解与包容的港湾。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缺少父母的关爱会使他们在智力、感情、行为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危害。他们会因为营养不良而心智发育不成熟,因生活困难而无法接受学前教育,因医疗费用困难而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引发久病成疾问题。生活问题。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的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明显低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差和人均财富分配的不均易引发贫困问题。而家庭贫困是引发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都是老年人,他们深受旧观念的影响,在生活上较为节俭,崇尚吃饱饭、少吃菜的理念,不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使得儿童的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而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饮食的合理搭配对其心智的发展极为重要。

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在学前期阶段需要家里自己掏钱供养孩子上幼儿园。对于一些贫困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他们会拒绝送孩子上幼儿园,直到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有钱的孩子能够更早地接触教育,培养学习兴趣,而没钱的孩子只能被拒绝在教育门外。医疗问题。留守儿童因营养不良,身体状况不佳,容易受到外界病毒的攻击。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很多的儿童无法享受也没有能力享受医院的治疗,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一般称为“土方法”),或者干脆“扛”到病情好转。当留守儿童生病的时候,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的关怀,甚至在生病期间还会受到监护人的咒骂,监护人的漠不关心会伤害到留守儿童的情感,让他们产生轻生及离家出走的念头。

3.社会外部的问题

个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社会属性是人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属性。社会环境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较少,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不够,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儿童保护机制建立滞后,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的积极性较差,使得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较为严重。

(1)自杀问题。留守儿童较为敏感,情感脆弱,缺乏安全感,容易因对社会的不适应而萌发自杀的念头。据调查,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0%,女生、父母之间关系差、家庭经济状况差、与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老师体罚、自尊评分低、消极应对方式评分高等7个因素是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

(2)人身安全问题。有数据统计,2006-2015年10年间,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共计239起,在10年间239起事件中,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共83起,占总数的34.73%,占比最高。其中留守儿童遭受性侵害舆情事件62起,遭受他人蓄意伤害及杀戮21起。留守儿童面临着人身安全的威胁。由于农村重男轻女观念的固化,农村女童受到的伤害更为明显。儿童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也是引发安全威胁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看待生命的重要性,没有人教他们在遭遇威胁时如何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将损失降到最小,使得近年来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愈发严重。

(3)学校方面的问题。教学设置并没有涉及如何加强人身安全知识的内容,过多地强调行政性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农村的家访环节,班主任只会去家里父母双方都在或者只有一方在的家庭,避开那些由老人照料的家庭。其实,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爱护,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但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老师选择避开这些儿童。每当学校召开家长会时,年迈的监护人会因为个人认知能力有限而缺席留守儿童的家长会,进而丧失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机会,而学校也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监护人取得联系。“散养”的方式及各方的漠视,不但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及人格的塑造。

三、解决途径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化的问题,是城乡人口流动产生的社会化问题。它关系着农村儿童的健康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社会政策体系的完善等方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的支持,通过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社会各界力量的介入,为留守儿童建立起安全的“保护伞”,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1.从家庭层面讲

家长外出打工为的是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为孩子营造一个无忧的生存环境。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陪伴孩子成长,给予他们无私的爱,是永远也无法用金钱来替代的。因此,父母应该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家长不仅要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更要做塑造孩子灵魂的导师。教会孩子学会爱,用爱来解决社会问题。用爱来塑造孩子的人格,给予他们关怀与帮助。教会孩子学会爱的前提是用爱来培养自己的孩子,此爱非“溺爱”,而是通过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机,教给孩子善恶的评判标准,将心比心,使孩子能够用爱来解决社会问题。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向家人倾诉或求救,保持愉悦的心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远大的理想抱负。摒弃农村陋习,树立良好的疾病防护意识。农村陋习不但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妨碍新生代儿童的成长。

在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时,应该先对主要监护人进行思想的“破冰”,打破传统的“扛病”观念,为儿童的疾病治疗撑好思想上的“安全伞”。家庭内部的自制和合理的协调分工,可以为留守儿童的疾病控制和预防提供积极的心态基础。人性本身是脆弱的,更何况是一个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疾病儿童,对于他们,应多一份关爱和呵护,少一份斥责和冷漠。通过电话等信息技术,加强与孩子间的情感联络。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网络、电信等正处于技术爆炸式地发展。在外打工的父母应借助电话或者电脑等信息技术,定期与留守在老家的孩子进行沟通。可以通过问答等形式来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适当地做出引导和鼓励,通过实物或货币的形式来奖励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地方。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做虽然不能够近指,却能够远观。

2.从社会层面讲社会的本质是人和组织形式。通过借助社会的力量,可以缓解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通过调动社会资源,可以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物质的保障。可以通过完善学校教育体制、借助慈善机构力量和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正视留守儿童问题。通过信息登记、走访等方式了解学校内部乃至各个班级内部的留守儿童数量,由有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组成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组织,对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帮助。通过有关安全话题的板报活动、演讲活动和班会的开展,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在孩子的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师表,不应该有歧视和蔑视留守儿童的观念,应该尊重留守儿童的隐私,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班主任要组织好留守儿童的家访活动,应正视这些儿童的相关问题,将鼓励和期待渗透到孩子的心目中,帮助他们成长和成才。借助慈善机构的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适时的帮助。慈善机构是非营利性组织,它们组织的活动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社会影响力。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是中国十大慈善机构,成立于1989年,以促进中国青少年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事业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为宗旨。[6]通过开展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引导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消除其自杀等消极的念头。通过希望工程等的建设,为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创造上学的可能。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温暖。志愿者在为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体育器材等物资时,还要关注孩子心灵的需要。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讲,灵魂的引导者才是他们所需要的。通过提高志愿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采取玩游戏、讲故事、表演歌舞等形式来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给孩子传递一些正能量。也许在不轻易间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甜美的微笑,都有可能成为改变孩子一生的转折点。

3.从政府层面讲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维护着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民政部已与教育部、公安部等决定今年开展留守儿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从而实现精准帮扶。政府通过社会制度的顶层设计与改革层面,着眼于留守儿童数量的减少,正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所提到的,到2020年使农村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它需要的是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与户籍政策等阻碍家庭“团圆”的制度壁垒。完善立法,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行为。从法律层面上为留守儿童提供制度的保障,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行为,如性侵、蓄意伤害留守儿童等行为。从完善制度到严厉执行的过程,需要立法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的配合。不但要注重维护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还要关注留守儿童后期的心理恢复问题。加快户籍改革,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契机。二元经济体制促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固化了城乡户籍制度,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问题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通过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

城乡户籍制度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阶段出现的问题,虽然无法通过速成化的措施加以解决,但是可以采取渐进式的方法来解决户籍制度引发的留守儿童问题。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8]健全儿童福利,为留守儿童提供福利保障。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孤儿收养、托幼事业等。在深化改革的路上,应该注重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通过减免税收和增加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儿童入学减免学费等措施,实现农村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措施之一便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就业的增加,进而吸引农村青年在居住地就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劳动力的流动速度,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加重。乡镇政府通过员工社会保险的缴费优惠,廉价的土地租金及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本地,增加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物质性配套设施能够满足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四、小结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应适时适地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同时,留守儿童问题也是进一步深化社会经济发展而需解决的迫切问题。通过家庭、社会和政府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制度、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让他们保有和同龄人一样的童真,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最终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成为家庭之痛和社会之殇。

参考文献

[1]文静.三部门将摸排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定期公布数据[N].京华时报(北京),2016-03-30.

[2]陈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查:三成儿童有心理问题[N].京华时报,2010-05-26.

[3]苏琳.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中国经济网,2013-05-10.

[4]邵福泉,苏虹.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4).

[5]邬志辉,李静美,陈昌盛.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现状: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N].中国青年报,2016-04-28.

[6]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baike.so.com/doc/6635434-6849241.html.

[7]朱倡俊.摸底留守儿童数量,更要看到“人”与问题[N].中安在线-江淮时报(合肥),2016-04-01.

[8]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观察与思想,2006(22).

作者:刘笑笑,王小春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探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城乡贫富差距的产物。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面临着基本生存权不能满足、教育障碍及监护能力弱等问题。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问题出发提出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权益保护;财政投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出于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考虑,本文认为儿童年龄应界定为不满18周岁。据2013年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其中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中,有79.7%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另外3.37%则单独居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独居留守儿童虽比例不大,但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儿童高达205.7万,这些儿童无人监护,需要给予特别的关照。我国面临着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如何更好地保障其权益,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生存权问题。生存权是指每一个未成年人都拥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以及获得最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权益保障并不充分。首先,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糟糕的生活条件,他们的父母多是由于贫困而选择外出打工,多数留守儿童也仅处于能够维持温饱的状态,营养状况令人担忧。其次,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确沟通与引导,留守儿童易产生自闭、自卑心理,也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加之父母无法给予及时的保护,留守儿童易发生触电、溺水等意外伤亡事件,亦成为不法分子主要的侵害对象之一。教育问题。受教育权是每个儿童所享有的基本权利,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首先,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师资源缺乏,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提出,在考察乡村学校的时候,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乡村教师的缺编,教师资源不足。其次,城市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无法解决。入学手续繁杂、学校不收外地学生、交不起昂贵的借读费等是许多乡村儿童留守家中的原因。监护问题。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以祖辈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祖辈监护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祖辈监护人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不高,监护通常仅限于满足孩子的衣食需求,难以在孩子整体教育方面产生正面影响。单亲监护虽情况好些,但同样面临监护力减弱的问题。留在家中的一方既要操持一切家务,又要照顾双方的老人,没有充足的精力去操心孩子。

三、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对策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制度。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充分的经济保障,是解决其生存权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这一保障制度应当包括社会救济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两个方面。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最低层次,侧重于事后救济,只能够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而社会福利则属于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能够起到事前预防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现象,应根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设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经费预算制度,并辅以配套的教育经费监管制度。在乡村,政府可以尝试培训一批自由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购买教师的服务,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既可缓解教师缺编的问题,也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城市,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简化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取消公办学校借读费等附加费用,积极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为农村留守儿童选择合适的委托监护人。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情感等方面负有责任,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委托监护人必须要具备相应的监护能力,没有不良嗜好且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年龄较大、身患疾病或者残疾就不适合担任委托监护人。

[参考文献]

[1]杨亦松.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J].法制博览(下旬刊),2016(05).

[2]牛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看两会代表如何发声[J].农村工作通讯,2016(07).

作者:卓永永 单位:新疆大学法学院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困难分析

【摘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问题难问题,许多学者和教师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这些探讨总体上围绕农村留守儿童“英语难”的问题表现、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策略或建议展开,对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英语难”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同时也存在一些尚需深入之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难;研究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年儿童的成长与未来,对留守儿童更是时刻惦念。2016年5月20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提出要在“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办法。”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中,其英语学习困难显得尤为严峻。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教师对此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这些探讨总体上围绕农村留守儿童“英语难”的问题表现、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策略或建议展开。按此线索,本文试图将这些具体观点作一全面梳理,这有利于全面地把握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现状,为解决他们的“英语难”提供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英语难”的问题表现

王黎着重从儿童的心理、情感特征角度对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状况进行了案例研究,重点对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英语学习中的自尊、焦虑和性格状况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其主要结论是,第一,留守儿童的英语水平比非留守儿童差,但差异性不显著。第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存在差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比非留守儿童低。第三,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更倾向于内向的性格。第四,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与其英语水平之间呈现显著性的正相关,其焦虑水平与英语水平存在着显著性的负相关,其性格与其英语水平成显著性正相关。何晓龙老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缺乏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广大农村相对闭塞落后,广大留守儿童除了在课堂上能接触到英语以外,几乎没有其他途径和方式。二是缺乏辅导人员。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督促帮扶,其监护人多数英语一窍不通。三是语音学习工具少。农村家庭一般经济基础差,缺乏录音机、点读机等学习工具。四是词汇学习困难多。离开老师后就不会读单词,只能靠死记硬背,英语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不主动去完成单词学习任务。五是语法学习方面单调。应试教育让语法教学变成训练题。

赖九芳、李兴成等老师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在英语学习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有三。第一,学习状况一般。留守儿童英语平均成绩普遍低。第二,心理封闭,情感淡泊,“亲情饥渴”严重。性格较孤僻,心理行为问题很多。第三,道德素质低,道德行为差。没有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由此产生许多不良行为。吴桂花、莫慧玲等通过调查某地农村小学,指出那里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状况非常严峻。一是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滞后于城镇学生。二是农村英语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小学硬件设施不全,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等严重缺乏,英语教师不足,学校对英语没有足够重视。三是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学历普遍偏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大多数学历低,监护人年龄大,监护不科学。宗黎明、封霞、同莎莎、李小芳等就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英语学习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整体自我效能感不强,学生英语学习上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考试焦虑现象严重,自我管理能力差。季烈基于身份理论和英语学习理论,以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主要内容作了调查和研究。其基本结论是:留守儿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较低,英语学习水平也低于正常学生,身份认同度低。夏婷调查了留守儿童英语学习中的障碍。指出留守儿童英语基础较差,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各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学习兴趣、意志品质方面欠缺。学习方法不恰当。

二、农村留守儿童“英语难”产生的原因分析

何晓龙老师认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英语难”的因素有三。首先是家庭因素。父母远在他乡,只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资条件,在精神心理方面无能为力,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言语沟通与心灵交流。许多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时常恶语相对甚至拳打脚踢,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个人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正常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情感不稳定。性格大都孤僻而且偏激。课余时间大都贪图玩乐,虚度光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身缺乏信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堂不注意听讲,作业抄袭,字迹潦草等。最后是社会因素。社会功利性变强,心态浮躁,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上学无用论流行。受这些思想影响,留守儿童常常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李琪、杜桂娥老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英语难”主要是由其自身的群体特殊性造成的。一是生存环境的制约性。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文化处境劣势和文化“断代”的双重不利环境,使得留守儿童群体生活中与英语“绝缘”,知体系难以顺应。二是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英语学习观念。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低度自尊,高度焦虑,过度内向等不良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观念缺乏,自我期待值较低,严重制约了英语学习的动机。三是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明显缺失,经济条件落后,监督与辅导不够,作业拖欠、抄袭、不写情况频出。四是农村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制约。农村学校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录音机等英语学习资源匮乏,学校对英语教学重视不够,英语教师素养相对较,“哑巴英语”现象较为严重。

邓庆玲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障碍主要包括来自学生的内因和来自家庭教、教师的外因。第一,亲子分离,沟通太少,给孩子造成情感动荡,影响孩子认知。第二,离异家庭增多,给孩子蒙上阴影,产生自卑、失落的心态。第三,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第四,学校周边环境的干扰。部分孩子沉迷于游戏机,无心读书。吴桂花,莫慧玲等对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作了简单分析。一是留守儿童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英语成绩普遍较低。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管理。对学生的生活指导不到位,硬件设施没有充分利,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习英语气氛不够。三是家庭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完整良好的家庭教育,绝大多数监护人没有接受英语教育甚至是文盲。王黎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调查与访谈,指出其原因主要是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和亲子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如低度自尊,高度焦虑,过度内向等一些不良的情感因素,而这些不良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英语水平。徐多云老师将造成留守儿童英语学习障碍的因素作了梳理。第一,自身因素。留守儿童处于青春期,缺乏自律性。留守儿童的生活饮食疏于管教。第二,家庭环境。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相对缺失,课后学习难以按时完成。第三,校园环境。农村办学条件相对于城市差距很大。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英语难”的对策建议

何晓龙老师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困难提出了六条对策。一是践行师生平等原则,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多找留守生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多为他们提供课堂参与机会。二是坚持整体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不能单纯采用“亡羊补牢”式的课后辅导的做法,更要注重提前辅导。三是注重课内操练与课外积累相结合。切实抓好晨读这一环。四是培养学困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抓好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和课堂内外作业。五是坚持激发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多采用多媒体,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游戏等。六是做好家访。赖九芳、李兴成等提出要为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一是课堂教学设置一些有关“留守儿童”状况的专题。二是课后实现“一对一”心理辅导。三是就英语教学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特殊照顾。课堂多关注,课后耐心辅导。四是做好“留守儿童”家访,弥补其心中冰冷的一角。五是加强管理,施以爱心。学校应当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李琪、杜桂娥老师提出,解决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困难根本上要发挥社会、学校、教师的作用。第一,加大政府投入和学校重视程度。提高农村学校英文学习的设备、配置。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理想及人生规划。学校应加大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第二,培养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利用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动机。第三,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感。教师要运用竟赛等方法激发留守儿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第四,帮助留守儿童对学习成绩进行正确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感召和激励。赵春燕老师认为解决留守儿童中学困生“英语难”问题需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调整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一是加强与留守学困生的情感交流,坚定他们的信心。二是全方位培养留守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自主性。了解他们的爱好和习惯,肯定他们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巧设问题情境诱发他们的求知欲。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建立“帮学小组”,培养留守学困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重视开端,多表扬,少批评。四是以情促行,让学困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利用不同的场合和机会,让每一个学困生都体验到某一方面的成功。

王黎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英语教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减少他们的焦虑感,塑造他们外向型的性格。培养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对他们的父母而言,要经常和老师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对其进行及时引导和教育。另外,学校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张佳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解决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课堂外英语学习的好办法,同时对如何开展小组合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小组划分要遵循就近原则和同组异质原则。教师要帮助各组建立自己的共同的价值观。学习任务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内容要涵盖读写听说各方面等。封霞、同莎莎、李小芳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水平,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首先,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培养留守儿童健康、持久的英语学习动机,并帮助其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最后,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更要特别关注其心理状况。

徐多云老师从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上就解决留守儿童“英语难”提出一些对策。一是重视并增加对学校的投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外部条件。加强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增加教学必需的教具和学习材料。二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三是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要多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关心爱护,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柳晓霞重点谈论了教师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第一,教师要养成良好备课备学生的教学习惯。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学生参与。第二,要养成博学、创新、仁爱的教学风格、优化教学策略的习惯。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听课、记笔记的习惯。第四,要养成每节内容接受检测的习惯。夏婷认为要克服农村留守儿童需要从四个层面着手。一是家庭教育。家长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慎重地为孩子选择监护人。利用节假日将孩子带至自己务工城市一起生活。注意引导孩子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二是教学方法。教师需改进教学,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学校教育。拓宽家庭、学校的沟通联系。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开发校本教材。四是社会政策。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消除教育歧视,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四、几点评价

由上看出,在农村留守儿童“英语难”问题的认识上,无论是问题、原因或建议,教师和学者们的认识没有根本的冲突,认识上的差异只是角度或者深度略有不同,在彼此观点上上形成了相互补充和说明的关系。这些思考有的来自一线教师,有的来自理论学者,有的基于案例分析,有的基于实证调查,内容较为丰富,针对性强,操作性高,这对于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理论缺少深度。关于英语教学的理论成果不计其数,但就农村英语教学,尤其在农村留守儿童英语研究方面,数量偏少,质量不高。较有分量的仅有几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尚未涉及。第二,研究不够新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英语教学的困难,从问题提出到目前已经有十几年了。期间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从目前的研究看来,其研究的角度、材料的选取、得出的结论等很多没有得到提升。第三,研究方法不够严谨。最突出的是,在目前研究成果中,材料分类交叉现象严重,同一个观点,例如心理、家庭、教法等,有的将其归入问题、有的将其归入原因。总之,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英语难”问题仍有很大研究提升空间,这需要广大农村英语教学研究者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何晓龙.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现状与对策[J].亚太教育,2015(29)139-140.

[2]赖九芳,李兴成.把爱种满留守儿童心间—由英语教学受到的启发[J].科学咨询,2014(5)132.

[3]李琪,杜桂娥.从英语学习动机谈农村留守儿童“英语难”问题的解决[J].才智,2015(8)54-155.

[4]邓庆玲.赣州市留守儿童英语学习障碍研究[J].才智,2010(5)93-94.

[5]赵春燕.施之以爱,永不言弃—谈农村初中留守学困生英语成绩的转化及策略[J].科教咨询(教育科研),2015(46)65-66.

[6]吴桂花,莫慧玲.广西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莫慧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1)80-82.

[7]王黎.留守儿童英语学习中自尊、焦虑及性格的案例研究[D].

[8]张佳.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课堂外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J].赤子,2014(9)284-285.

[9]宗黎明.留守儿童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叙事研究[D].

[10]同莎莎,李小芳.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语文学刊,2015(11)173-174.

[11]封霞.陕北地区留守儿童的英语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13(21)287.331.

作者:聂英芬 单位:广饶县经济开发区乐安中学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在其身心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外,在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养成方面也无法得到父母的帮助。因此,留守儿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上,还是在心理和学习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重视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联合起来帮助和引导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下面就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作几点阐述。

一、“留守儿童”在心理问题上的表现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留守儿童一般存在以下心理问题:第一,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孤独无助心理。由于一些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没有家庭温暖而引起留守儿童在亲情体验上感到空落、孤独。第二,“留守儿童”普遍厌学。主要表现在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成绩较差。第三,缺乏爱心,道德行为差。马斯洛认为,长期处于基本需要缺失状态中的人会产生心理疾病,由于自己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缺乏爱的体验,留守儿童往往会通过其他方式把心中的不满释放出来。第四,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在其身心发展时期容易产生许多的精神和生理困扰,导致他们渴望父母的拥抱和安慰,渴望向父母倾诉。但父母长期外出,使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在其身心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

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照顾,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容易造成儿童缺少家庭归属感,没有家庭约束力,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地解决。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学校原因

学校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来决定学生的好坏,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部分学校以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成绩优劣过分重视,甚至出现了以成绩的优劣来决定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容易让落后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原因

儿童正处于行为发展的模仿期,对一切充满好奇,然而社会阅历不足,对诱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受到周边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社会的不良环境、模仿成人的不良行为,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不仅仅是认知发展,还有自我和人格、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儿童的学业有成与这些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应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引导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

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与家长积极沟通,使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2.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

第一,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用身边一些传递正能量的例子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引导学生重建适应行为,乐观面对生活,深入理解规则和秩序,学会应对挫折等。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会与人交流,积极与教师、家长沟通等。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消极情绪,让他们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等。第二,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引导学生突破学习困境,提高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应对学习焦虑等,时常讲一些励志故事,让其树立积极、乐观的上进心。第三,加强管理,施以爱心,正确评价。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另外,对学生的评价也不以分数论成败,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和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及时肯定,积极评价。

3.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教育。大家要自发自觉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赵之瑞 单位:武威市凉州区下双乡九年制学校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现状及策略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交通越来越发达,城市用工数量越来越多,相反农村盈利模式单一化,土地流转造成土地减少,大量的农村地区劳动力选择去城市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激增。这类特殊群体成为了管理的盲点,他们受到的管理有限,亲情的极度缺失,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往往容易走偏,并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本文分析现阶段留守儿童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不同的策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和策略

有这样一群孩子,在他们还嗷嗷待哺的时候,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市谋生计,很多时候,他们不记得父母的样子,慢慢长大了,也只能通过几次电话听听父母的声音,或者从偶尔寄来的衣服,汇款等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概念,当别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的成长时候,他们就想被丢弃在路边的野草一样,自己孤独,凄凉的成长。我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心酸的名字———留守儿童。伴随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交通越来越发达,城市用工数量越来越多,相反农村盈利模式单一化,土地流转造成土地减少,大量的农村地区劳动力选择去城市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激增。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比较弱势特殊的存在,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改革开放后,城市里就业机会增多,农民进城务工赚钱的也随之增多,也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长期在外务工,把孩子留在农村家里,由留下的父母中的另一方或者祖辈或者亲友监护的未成年人。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自己的双手换来家庭收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而孩子们大多数时间只能独自留在农村的家里,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意识及价值观上的引导和帮助。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留守儿童教育的救济是当前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扶贫的重点。

一、留守儿童定义

留守儿童是我们国家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集体的代名词。在这个群体中有较为明显的两类人,第一类是孩子与大多数的孩子生活没有太大差异,而且思想上还要高于一般的孩子,性格外向活泼,懂事坚强、乐观积极向上、能够主动帮助长辈,关心家人,关心朋友。生活条件略苦,但是他们坚强勇敢,从不像生活妥协,不管怎么样,始终能微笑的对待生活,对待未来。第二类孩子,就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内向,自怨自艾,自卑,甚至不愿与人交谈,孤僻没有朋友,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教育,不听从父母教诲,在偏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很明显,第二类儿童是我们研究关注比较多的,其实第一类孩子也要积极的给予帮助和鼓励,因为他们逆境成长,却能带给我们正能量,更值得城市孩子学习,更值得尊重。第二类儿童同样需要我们的帮助,解决问题,带领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过一个孩子应该有的正常生活。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现在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发全社会的强烈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安全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

有人认为,我国的留守儿童更像是这个社会的“制度性儿童”。因为有学者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越演越烈是因为现在农村发展偏向城市模式,为了赚钱,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更多的人选择去城市就业,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变成“空城”,农村没有适合年轻人就业的职位,土地也越来越少。很多学者提出,让他们跟随父母一起进城,是解决留守儿童的最好办法。可事实却有很多困难。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系,城市和农村户籍的制度,导致农村儿童在城市难以入学,或者城市学费太高,父母支付不起,因为农民工父母工作时间长,繁忙,即便孩子来到城里,他们也没有时间教育,接送保护,城市里车水马龙,人也形形色色,出现很多意外事件或者孩子在大城市里迷失了方向,走向歧途。这些现实的困难挡住了孩子进城的脚步,也就是所谓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以要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从国家政策入手,解决农民工在外务工社保问题,留守儿童进城入学问题。切实给予优惠,给予政策扶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现状

(一)学习状况和条件一般,很难保证9年义务教育的执行。据调查统计,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留在家乡跟年迈的祖辈或者其他亲戚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而且因为监护人要么年迈要么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所以监护人几乎没有能力起到一个好的学习带头作用。只能保证最基本的吃饱穿暖。也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们的学习和功课,重养轻教,因为学习得不到好的督促和引导,所以大多是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很差,甚至很多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问题。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在学率都明显低于其他儿童,中学更甚。

(二)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沟通,很容易造成成长中的心理障碍,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生活,导致他们享受不到正常儿童应该得到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及时跟父母交流,不能得到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久而久之,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纠正,批评和教育等,很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经不起失败,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缺少自信,违法乱纪,甚至自闭症等等。

(三)道德行为差,影响恶劣。因为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常常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知道错对的底线,没有良好的道德坏境熏染,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反面教材的影响,养成不良好习惯。例如:爱说谎话,说脏话,不能接受批评,经常小偷小拿等恶习。

(四)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现在在很多初中高中辍学后外出打工的父母意识里,形成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觉得自己也没有高的文凭,依靠打工,赚的钱也不少。正因为这种意识,所以对子女在学习上就没有明确的要求,大部分追求顺其自然甚至孩子说不读书,家长就不再鼓励子女读书。而一些靠打工没挣到钱的,就认为自己命运不好,整天自怨自艾,对孩子的一切不管不问,教育问题上不更是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小小的心灵上背负着父母沉重的经济压力和情绪压力,在这种精神压力上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从小心理蒙上了阴影,对学习和生理发育都没有益处。

(五)留守儿童对亲情急切的渴望。儿童成长过程中,亲情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父母的关怀。留守儿童大多是未成年人,都是身心迅速发展的生长时期,会遇到很多生理变化、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和烦恼,他们需要找父母倾诉,找父母的安慰和鼓励,需要有一个精神的寄托。可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基本常年都在外务工,很多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父母,平时也就是打一个电话,甚至有的电话也没有,以此很难维系父母和孩子间该有的亲情,互相倾诉,倾听烦恼,给予足够的关怀。甚至很多在2周岁左右的孩子被留守在家里的儿童,一年几乎都见不到父母,致使孩子几乎遗忘了父母的样貌,更不用谈维系亲情了。

(六)疏于照顾,人身安全很多时候难以得到保障。现展很迅速,儿童面临的危险也更加多元化,因为监护人年龄较大,安全意识薄弱,这就间接造成留守儿童遇到的意外伤害几率比较大。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正是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的时候,见识有限,如有突发危险事件,留守儿童根本没有自救能力,平时没有父母的嘱咐和保护,很容易受到犯罪分子侵害。每年都报道很多儿童出意外的,比如溺水、拐卖、遭遇坏人杀害等等。尤其很多留守儿童居住地方和学校路途遥远,上学路上安全也没有保障,实在令人担忧。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长主动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改变现在的观念。大多数的农民文化程度都不高,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要努力赚钱交学费就好了。至于孩子读不成书,学习成绩不好,是孩子自己天赋不好,或者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是没什么责任的。家长应该改变现在这种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三岁看八十”等这种传统的责任观,改变赚钱大于一切的观念。应该自己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正因为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才应该让孩子好好学习,走出困境,以后靠知识致富,找到好的工作,摆脱自己这一生的遭遇。充分认识到教育才能致富的政策方针。即使在外务工,也要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主动与社会、学校合力,把教育孩子工作做好。主动与子女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家的情况,即使了解子女的学习动态,共同商议孩子的教育管理策略和方针,跟孩子经常打电话或者通过网路视频联系感情,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留守儿童的管理出现盲区。更应该和家里孩子监护人联系,充分了解家里孩子学业、生活的动态,监督监护人检查孩子作业,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2、加强管理,施加爱心。国家现在已经把“留守儿童”的扶贫教育工作作为专项工作。各村各部都建立起“留守儿童”名册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姓名、年龄、父母工作情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学习的能力、性格特点、与父母感情程度等;临时监护人的姓名、年龄、经济情况、和父母的关系、经济收入情况等;父母姓名、年龄、家中子女数量、务工情况、收入情况、教育观念等等。学校应该把对学生的爱放在第一位,学校老师应该和“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候,及时解惑指导,尽量能代替父母给予鼓励,引导等等,带领他们分清是非黑白,走向正确的道路,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政府应该加大学校建设投资,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的就读条件,每个城市都应设立留守儿童学校,可以让外出打工的父母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逐步取消一切影响和制约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规定,取消所有不合理收费,让流动儿童在教育享受和城市儿童平等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有类似的经历,这是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找到归属感的集体。学校不止要教导学生课本上的东西,更应该从心理上关心爱护留守儿童。

4、能让留守儿童跟随在父母身边,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首要任务。这需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随着经济的改善,渐渐在农民工务工聚集的地区,能够实行农民工专属社保政策。在夫妻双方都有稳定工作的前提下,农民工子女能够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另外,国家要加紧专门学校的建设工作。并且应当降低办学门槛,国家应该真实的给予支持、资金支持扶持等。从目前来看,想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教育问题主要是要从农民工的家乡来着手。

5、留守儿童就读学校应该多多宣传安全知识。让留守儿童有安全意识,防止寒暑假意外尤其是溺水,拐卖事件的发生。因为留守儿童监护人安全意识淡薄,家庭条件也有限,在外务工的父母就要尤其注意自己孩子安全问题,经常跟家里老人沟通,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也方便联络亲情。

6、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责无旁贷。

作者:王芳 单位: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