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文本内容及相关变化分析

目前,全国高校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办学点约170多个,“原理”教材的编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迫切任务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除教材外,笔者试图分析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情况,通过CNKI中国知网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主题”进行检索仅有20篇相关文献(2014年9月16日截止)。经整理分析,学界对“原理”的研究大体有三个方向:(1)书评或就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如王立仁、卢明霞在《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发表的《思想的凝练理论的创新———评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刘倩在2014年4月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所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评介》一文;(2)课程教学,如邱柏生在《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5期)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学中若干理论难点探微》;(3)宏观的历史梳理与反思,如杨增岽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尽管三十年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显著,但是学界倾向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和发展的宏观研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的专题研究仍是少数。下面,笔者通过检索和文本分析对“原理”三十年来的发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原理”内容的研究走向

细化趋势“原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从第一部教材出版以来便形成了导论(概论)和本体论两大板块。所谓导论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括性介绍,主要功能在于引导启发和整体认知的形成。“原理”的导论主要涉及学科概念、理论基础、知识借鉴、学科形成与发展等。本体论部分主要涉及目的、作用、地位、过程与规律、对象、环境、管理与评估等。三十年来,“原理”教材虽一如既往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奠根立本,坚持其基础性、根本性地位不动摇,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使命,原理也有新的变化与发展。首先,“原理”教材内容分化、细化显著。“从现有原理教材的内容组成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板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主要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介绍、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学科性质、学科基础理论)、本质论、目的论、发展论、价值论、结构论、主导论、主体论、接受论、中介论、过程论、资源论、载体论、环境论、机制论、管理论、方法论、评价论、艺术论、发展论等。”该情况在诸多教材和专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陈义平主编的教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将整本书的框架明确清晰地分为六大板块,即导论篇、内涵篇、关系篇、过程篇、管理篇、方法篇。其次,“由面转点”,即学界研究日渐倾向对原理中不同板块的分论研究。如黄平槐博士的专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发展价值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等。这一现象突出了学科理论体系内部的细化趋势,从一定角度映射了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分门别类的专著现象,“一是因为多年来的学术创造与积累为当下研究的精细化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二是因为社会需要我们就相关问题作出更加细致的分析与回应”。由此可见,“原理”的精细化走向既是学科成熟的表现又是时展的需求。

(二)“原理”建构的理论走向

人本观念的逐步凸显“原理”是一种学理性强的教材,这一特性三十年来没有发生改变。教材的内容大部分是对理论的论述和建构,涉及实践或案例分析的内容十分稀少。这一方面是作为四大学科体系之一的特色体现,另一方面更是强调对大学生及以上受教育者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值得关注的是,三十年来“原理”教材在不断编写和改版中日益突显出的人本观念。1986年第一部教材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作为一节来建构,里面涉及“灌输”、“转变”、“调节”、“激励”四个方面。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社会民主蔚然成风、社会成员主体意识提升,学界开始对“灌输”争论不休。作为方法层面,事实上每位受教育对象都有自己的预存立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适时地摒弃“灌输”的方法。因而,随后的教材则转向把“灌输”作为一种理论依据(或原则)加以辨析和探讨。此外,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教材主要是从社会要求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建构。随后许多教材试图将其概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或者在章节论述中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功能、个人功能)两个层面进行建构。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原理教材编写的宗旨:原理定位、时代特色、创新思维。

(三)“原理”编写主体的转变

主体下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筹“原理”教材的编写一直以来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审视教材编写主体不难发现“原理”教材的编写经历了“国家教委统一组编—校际合作—学校自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权威提炼”的发展历程,具有编写主体下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筹的特征。改革开放在促进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群众思想混乱,这一阶段时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初创时期,“新建专业的人才培养亟需基本理论的教材,专业学科亟需基本理论的支撑”,而“原理”教材由“国家教委统一组编”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初创时期党和国家给予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的体现。新时期,“西化”、“分化”仍在继续,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阶段时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百家争鸣,成果颇丰。具体到教材编写方面,“校际合作”正是在学科日益成熟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不断壮大、发展的结果。“学校自编”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需求,如为适应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发展需要而编写的“原理”教材。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日益成熟,稳中求进是当下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面对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党和国家重视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依托,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因此,在各自分头研究和创新的基础上,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着手全国统编教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已完成初稿撰写工作,由郑永廷任首席专家。同时,教育部思政司也组编了辅导员培训研修教材,由骆郁庭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已经出版。由中央组织统编教材,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三十而立的节点上所得到的发展和成就。综上,编写主体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密不可分,同时更映射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起初依托国家支持的摸索前进到理论初达共识再到新“独立自主自创”和统筹提炼的飞跃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发展的再审视

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靠仅仅三十年的努力就能够让受众完全接受并发展完备。在这一过程中,“原理”教材与学科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与该学科的建设及发展定位成正相关走势,另一方面又对学科发展起支撑和导向作用。因此,新时期“原理”教材的编写将是一个关键点。毋庸置疑,“原理”发展至今仍有不足之处。如学者所说:“但看其内容,则很难轻易得出同样的结论(独具特色),因为这样的教材通篇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少有什么全新的概念,大多都是各门学科知识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要求重新组合而成的‘大拼盘'而已。”这是许多思政教育者、受教育者乃至研究专家共有的感受。下面,笔者拟从以下不同维度进行再审视。

(一)“原理”教材必须坚守“顶层设计”

“在关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变化及其教育引导的同时,关注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巩固,从而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观照视野,奠定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进行整体性、全息性探索的前提。”一直以或明或暗的依据方法论、主体论、价值论、过程论等模块构建“原理”教材似乎成了并列式、条块式的研究思维方式,虽然有利于学者分论研究,但作为“原理”教材不利于整体架构的把握和“主叙式”模式的形成。因此,“原理”教材必须坚守“顶层设计”。所谓坚守“顶层设计”是指,坚持对原理教材“主叙式”模式的把握,做到统筹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各层次,统揽全局,努力在一定高度上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启发或是引导,也就是说,教材编写应坚持原理的概括性和导向性原则。这既是对“原理”教材本身的要求,又是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导向标。

(二)“原理”教材应当充分体现时代感和人文关怀“原理”教材的编写

首先必须考虑到教材本身的特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所以即使时代变迁,但意识形态性不能动摇、弱化。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对“原理”教材的接受情况不容乐观(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接受是指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选择、加工、整合和吸收等过程),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枯燥、无用、脱离现实(也就是常说的假、大、空)。有学者进行相关调查得出:入学时仅有12%的学生对这个专业有较高的满意度,经过接触与学习,大三大四时也仅有16.9%,此外,有83.2%的学生对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程度”满意度一般、低或很低。这不仅是教育者当前教学遇到的难题,也是教材编写者思考所在。归咎其因:一是内容与社会不同步,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生活与实践;二是传统的教授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教学仍是以说教为主。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一现状下“原理”教材应有所新突破,而时代感和人文关怀的凸显则是两个关键要素,即内容上与时俱进和教育对象上主体性的体现。如何在“原理”教材中充分体现时代感和人文关怀?编写时有三点应当注意和改进。第一,目前在大、中教材编写过程中都呈现这样一个发展方向,即从客观论述原理知识试图转向与学生开展融洽的科学交流。这一发展向度无疑为“原理”教材编写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融洽的科学交流突出了人文关怀理念。因此,编写时首先应当将融洽的科学交流理念融入其中。第二,理论本身就是理论,既不能避而不谈也不宜转变花样,但理论可借助“原理”教材的编写加以深刻化和丰富化。所以,让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关怀,用生动的事实和入情入理的理论分析征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灵。第三,作为基础理论学科时代感的彰显无疑是一大难题,“原理”教材的内容不能仅限于对理论的交代,需要注入诸如有时代感的事实等新鲜血液。这一突破一方面需要有理论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需要在课后设计环节做出努力,也就是说课后习题设计的目的不再仅限于考查和巩固理论知识,更应该借此加强学生的体验,达到情感共鸣。例如在“原理”的章节中加入近年来学界探讨的热点、重点话题(生态环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将理解“原理”理论与当下热点相结合,将理论运用与教材案例分析相结合等,这些思路都是“原理”教材时代感的彰显。

(三)“原理”教材需要构建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符合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大体由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组成,其中理论话语主要以文本形式为依托。因此,基础教材话语的建构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至关重要。笔者之所以提出“原理”教材需要构建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因为无论学科发展、学科教学,还是教材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均具有教育学倾向。学者杨增岽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过度依赖于教育学乃至教学论的理论支撑,原理的教育学痕迹太深,而且显得十分浅显。”从国内发展史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以在意识形态领域以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种特殊形式而客观存在;从国外发展史看,表面上似乎难以找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学科,但一直以来的公民教育、国民教育乃至德育通过隐性课程的形式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由于西方近代德育发展较为成熟,加之两者间耦合,所以学界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很多是参照道德教育的经验。“原理”作为理论基础,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干扰,学者们倾向于对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者施教方法与规律的探究,而培养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更多地选择了面向学生群体,对工人、党员、军队的思政教育和工作受到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方向被窄化、约化,这与创设以“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的初衷渐行渐远。

三、总结

综上,面对新世情、新国情、新党情,教育学方面的研究固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如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化技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对施教的有益帮助等。然而,现今欲促进学科进一步发展,需要回归“原理”教材,构建话语体系。因此,注意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的界限,努力培育一套受众群体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话语体系和专业人才刻不容缓。现时代功利主义盛行,社会价值观多元,这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挑战,又是历史交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需要多要素统一起来,但处于基本或者说根本地位的教材应“敢勇当先”。由于近年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分化和细化,“原理”教材本身的成果不够显著,目前高校主流教材仍然停留在2007年高教版的“原理”层面。重新回归对“原理”教材的关注,凝聚力量探究教材改编的新方向和新原则,努力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应当成为下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

作者:刘翔宇许瑞芳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