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思考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是其应有之义。本文在深刻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与内涵的基础上,理性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并从国家、高校、教师三个层面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问题;应对策略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与内涵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背景

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是一个新命题,历史上,其特点在中世纪已经表现出来。按照时间顺序,本文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中世纪大学的国际化阶段。中世纪大学的“游教”和“游学”之风相当盛行,中世纪大学展示了强烈的国际性属性,虽然国际交流的范围比较小,形式比较单一,例如学生和教师都来自全欧,学生以母语、出生地、历史等共同点组成了“同乡会”,但它展示了高等教育国际性的本质属性。“此外,大学所教授的知识是欧洲世界共有的,所使用的拉丁语言文字是全欧统一的,教学方式、学位也是欧洲通行的。这些既是中世纪大学国际化的表现,也加强了中世纪大学初期国际化的发展。”第二,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建,洪堡模式阶段。由于普法战争的失败,德国陷入困难境地。洪堡、费希特等一批新人文主义者在这艰难时期创建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以“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原则,使得近代大学模式得以形成,对欧洲大学以及世界大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拉开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帷幕。

洪堡在柏林大学创建之初聘请了全欧洲最杰出的教师,建成之后影响了整个世界,“除对美国、法国、英国以外,还对日本、希腊、荷兰、比利时、俄国、丹麦、挪威、瑞典等国产生深远影响。”第三,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高潮阶段,各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二战结束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世贸组织的成立和运行,已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方面提上了国际社会政府间的谈判议程,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式带上了政治、官方和商业化的色彩,也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其历史上的新阶段”。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国际化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国际化的内容丰富,国际化的形式多样。例如:人员的国际交流,教育观念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等。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以下几个因素在促成和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力量、经济利益驱动、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文化交流、人类对世界和平的追求、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组织的推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产生各种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力,从而产生合力牵引着高等教育的走向。然而高等教育的国际性的本质属性则是推动其国际化的内在动力。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源于历史,并已经成为一股新的时代潮流。然而,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学术界一直争议颇多,尚未达成共识。虽未达成一致见解,但拥有着大体一致的实质内容。主要是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人员国际化、教育资源国际化、课程和专业设置的国际化。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得到推进,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赋予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更深刻、广泛的涵义和内容。国际化是以民族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的,强调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基于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以国家主权、民族文化或是高校文化氛围等为前提,面向世界开放教育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培养出具有国际观念、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睿智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出了我国教育走国际化道路的必然。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后,将是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成员,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大批走向国际社会的各类人才,一方面要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随着经济、科技及知识的发展,高等教育被WTO纳入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教育交流日益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成为众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重要趋势,我国也不例外。我国高等教育在“三个面向”方针指导下,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下面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的维度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四个要点:一是高等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二是高等教育人员的国际化,三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四是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国际化。

第一,我国树立了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国从战略角度,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大背景中,以国际社会的视野把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而不再是局限于本民族的发展经验。这样,就从宏观层面确立了国际化观念的位置。

第二,我国积极促成学者、研究人员、一线教师以及广大学生的国际流动。学生的国际流动最主要的形式是留学生教育,包括吸收外国留学生和向国外派遣留学生。高校积极聘请国外的知名学者或者外籍专家来校从事教学活动,同时有计划地选派本校教师学者出国进修学习。在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在大量选派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学者积极参加国际化的学术会议的同时,也尽力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并开展国际性的研究项目,加强人员的国际性交流。

第三,我国通过开展国际跨国教育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教学设施、科研设施、人力资本以及教育知识等,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就是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与跨国流动。我国采取的跨国教育形式主要包括建立远程教育,开办海外分校,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等。远程教育使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听到国外资深专家的讲学,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海外分校———不出国门的出国留学,我们在本国就能够进入一流大学学习。合作办学更体现了教育资源的交流,取长补短,互补互惠,有利于国家间教育的合作发展。

第四,我国高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增设国际化专业、开设国际化课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国际化专业和课程的开设,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理论和素养的关键环节,课程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所以高校为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尤为关键。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尤其是重点高校通过课程建设和改革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以及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除了开设国际金融、国际经济等课程,还增设关于其他国家文明历史的课程,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强化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国际通用语的掌握和运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在人员交流、合作办学、跨国教育、合作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还有很多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不够清晰。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国际间的合作,还包括教育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高等教育被纳入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各国在充分利用国外教育市场的基础上开放本国的教育市场。国内高等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存在着国外教育资源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对我国形成威胁,要想在竞争中取胜,离不开学习先进来提升自己的水平。

除此之外,必须认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高等教育国际化强调的是交流与合作,最终形成多元化,既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美国化”,而是为世界各国所认同并普遍接受的国际教育惯例的一体化进程,是建立在平等竞争、互利双赢,在保持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民族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框架和竞争规则的过程。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立足本国,认清特色,以此为基础进行国际化,走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二是高等院校办学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之间学生的跨国学习日益频繁,带来了对优秀留学生资源的竞争。拥有优质的留学生关系到高校的切身利益,高校必须拥有竞争主体的地位,积极参与竞争,并根据国际留学生市场情况做出决策、付诸行动。但我国高等院校对外交流的主体仍是政府。

例如,我国所有的出国人员以及来华讲学的学者都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过程繁琐,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进程,而且也不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这就需要政府下放权力,给予高校对外交流的权利,让高校能充分发挥国际交流的主动性。三是留学生工作、人才流失问题。一方面,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工作还存在三个明显的差距:数量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层次上,我国来华留学生主要以本科层次的为主;管理上,我国在有关外国留学生的法治系统和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方面的工作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留学生“学而不归”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我国是世界上外派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由于西方国家拥有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待遇,吸引国内大批的学生出国学习深造。随着国外学习的熏陶,受西方价值观生活观影响,大多数学生忘记归国服务的职责,选择在国外发展,造成了我国大量的人才流失。四是本土文化丧失,教育主权弱化问题。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各国对外开放本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加快了中西文化间的碰撞和交融。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处于强势地位,利用我国在国际化中学习其先进的理念,对我国进行价值传播、文化渗透,使我国的教育发展面临着与本民族的教育传统断裂的危险,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民族特色被侵蚀,结果导致外来文化的日益扩张,本土文化的日益淡化和缩小。“它们还在教育规模、价值观、语言、科学知识产品等方面有淹没和排挤中国的趋势,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的质量评估、学位的等值互认方面有严重的歧视现象”。所以,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强化民族意识,要维护我国的教育主权。

三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应对策略

(一)国家层面

第一,增强国际化意识。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强化对教育国际化观念的认识,引导相关人员加强对国际化的理解,使国际化的观念融入他们的意识当中,落实到行动之处。第二,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国际化交流主体明显发生变化,由政府逐渐变为高校,高校应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发挥好对高等教育的政策、资金支持、宏观指导的作用,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与完善保驾护航。政府应在真正落实高校自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权,使高校开拓对外交流的广度,增强合作交流的力度。第三,走国际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我国在大力提倡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应有意识地注重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或民族化,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不容忽视,必须得到妥当处理。我们要牢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独立的民族国家为实现民族利益而进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立足点是本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优秀文化。所以,我国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要把它与我国特色民族文化融合,形成民族特色,建成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走高等教育强国之路。

(二)学校层面

第一,强化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者和学生的国际化观念。高校可以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观念纳入大学章程中,以示对其重视的程度,并加强教职工与学生对其的学习与了解。此外,举办相关的讲座和培训,深化师生员工对国际化的理解,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并以国际水准要求自己,力争在教育管理、科研和学术方面达到国际要求。高校可定期开展以“国际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来构建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比如,举办“英语国家文化周”增强师生的参与意识,可以举办“中西文化习俗比较”的讲座等。第二,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则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等院校要想成功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须重视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我国高等院校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定位,分析学校特色,办好学科特色,力争在某一学科领域办出国际水平,获得国际认可,借此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

因为高校的综合实力是吸引学生生源以及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样也对留学生教育实用。高校的综合实力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等方方面面,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高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保证。第三,合作办学中注意维护教育主权。合作办学最糟糕的结局是丧失对进口高等教育的控制力,从而使自身的高等教育自治权和发展权受到冲击。中外合作办学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让教育主权受侵蚀。因此,我国高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国家教育主权,在合作办学项目的执行中要把国家与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中方高校对合作办学项目要有控制权,外国高等教育机构必须要接受中国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与监督。并且能巧妙地处理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因文化差异等因素带来的敏感问题。如针对教材问题、语言结构问题、学位认证问题等,都应谨慎。

(三)教师层面

第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国际复合型高级人才重任,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往能力,为培养国际型、创新型人才而努力。能够根据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和专业要求进行教学,针对具有全球性意义的问题如环境问题、和平问题、多元文化发展等开设专题,以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第二,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必然带来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也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大学生遭遇多元化道德选择的疑惑,可能会带来大学生对传统优秀道德和文化的淡忘。高校教师应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培养民族文化和观念认同感,防止国际化进程中本民族文化的失落。

参考文献

[1]刘海峰.高等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贺国庆,王保星.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一兵.中国大学的国际化———一杆标尺和一张路线图[J].世界教育信息,2011(4).

[4]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4.

[6]杨德广.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7]王鹏.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J].理工高教研究,2003(4).

[8]陈厚丰.高等教育国际化≠西方化≠美国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4(2).

[9]李素敏.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9(4).

[10]刘海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2).

[11]沈月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思考[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3).

[12]顾建新.跨国教育发展理念与策略[M].学林出版社,2008.

[13]李涛.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作者:李祖杰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