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论文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论文

一、价值实质的领悟

职业核心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和重要标志要解决价值体认与价值实现的矛盾,就要领悟价值的实质:价值不是实在,既不是物质的实在,也不是精神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因此,实现高校贫困生的价值体认就在于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以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助推顺利就业,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当下,社会价值观念转变、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改革如火如荼。而社会改革带来对于政治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必然推动人口在空间和职业阶层间的流动。劳动力结构的不断变化,使职业的变换、岗位的更新也随之加快。这些必然使单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知识与技能的适用性捉襟见肘,劳动者被期望具有可以参与更多行业工作的能力,亦即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胜任现有的工作岗位,还要能顺利在不同岗位间“游走”,要有更强的职业适应力和迁移力,也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双核”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成为各高校的培养目标。而学生能否就业、就业竞争力如何,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作为适应于所有职业、所有岗位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和重要标志。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借鉴了国外的成熟经验。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了作为劳动者应具有的关键能力的概念,并逐渐把关键能力定位为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有的核心能力,进而在1996年5月,把这种职业的核心能力培养纳入课程设计,以行动导向课程模式进行授课。美国也于1991年提出了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五项核心技能,并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和认证体系,进一步把职业核心能力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进而于1998年又在原先五项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与新增,提出了八项核心能力。我国在2004年颁布了《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后又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全国倡导和推广开来。虽然目前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各国专家和学者都认可这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需的基本技能,是关键性的职业能力,是可迁移的、促进个体发展的、终身适用的能力。同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就业、提高工作适应力、促进发展为目标,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我国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处理、问题解决、自我管理、言语表达、沟通协作能力等。近些年,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注重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实践创造的能力等等,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能力,能够较快适应职业发展和变更的需要。就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而言,高校应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既要考虑对于职业的适用性,又要避免把人才工具化,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还有一些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具体落实上还有一些差距: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内容及方法等问题,还不够明晰,有所偏颇;对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宗旨未能全面和理性理解,存在一些功利倾向;在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上偏重实用性和职业性,忽略了个体的发展性、创造性价值。

二、价值体认的实现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价值的实现是由主体创造的,价值具有创造性,即价值不是从来就有的,也并非天外来物,而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亦即通过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的。在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事物的需要,而是事物趋近于人的发展。

1.价值的创造性

发挥主体能动性从价值哲学角度来看,需要与生产是紧密关联的。实践论观点就说明了人的需要具有超越性和能动性,它总是不满足于现实,总是指向未来。不仅如此,在指向未来的人类实践中,主体创造性的活动还不断实现着由“是”向“应该”的转化。“是”是事实、此在,“应该”是价值、在。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而进化和发展,价值的实现只能依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在于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的统一。在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中,事物趋近于人的发展,但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一事物的特性、功能和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此的发现需要人的积极努力探索和研究。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现,一是发明。发现就是找出已存在但尚未被人认识的事物和规律,发明则是制造出不存在的新事物。事物的符合人的价值诉求的特性,需要人去发现,而在很多情况下,事物的特性并不是直接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人必须改造事物,使其向着人的需要改变,能符合人自身的内在尺度。人创造客体的价值、建构其与事物的价值关系,是通过生产、劳动实践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人创造的结果或产品,不仅使自然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创造了人自身和人类历史;不仅创造了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现实世界,而且创造了赋予主体与客体之间满足和满足于关系的价值世界;不仅创造了作为客体的价值,而且创造了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的价值。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存在和发展就在这种价值实现中得以彰显。“自我实现的人(即更为成熟、更为完满的人)的定义是: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适当满足以后,又受到更高层级的动机———‘超越性动机’———的驱动。”由此,价值从本质上来说,是被人能动地创造出来的,价值关系的建立是人以自身的价值诉求为导向而积极主动开拓的。培养贫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就在于要克服他们自身的消极性因素,激发出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价值体认的实现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一般的普适性方法外,如开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在一般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性看待公共课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中的作用等,还要有特殊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第二课堂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设计。

其一,实现科学定位,明确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载体。我们要培养贫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首先就要对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是以活动为导向,以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构建发展性、终身性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体系。以活动为导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这一特点与第二课堂的特点相近,因此,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除了要注重第一课堂这个重要载体,还要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主题教育、班会、社团活动、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项目创建发展平台,注重实践性和社会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确定贫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后,如就业消极、期望值高等,以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为平台,凭借项目内容、教育过程、多元的考核标准,促进关键能力的养成。同时,构建系统性、发展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体系。这一体系以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以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为总体教育目标。具体可以分解为:一年级适应高校生活,认识自我、了解专业,侧重心理素质测评和心理健康教育;二年级确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能力,侧重生涯设计和优化心理素质;三年级进行职业导航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进行心理素质实践;四年级侧重就业技巧指导。四个阶段互相贯通,逐步推进,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自主意识和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

其二,开展主题教育,以项目任务为平台进行第二课堂课程设置、教学与评价。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讲授一门课程,而是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系列行为活动,这些行为活动以项目任务为平台。因此,在高校中,要优化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进行体验式课堂教学,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方式,以有效提高贫困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课程的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要求,并结合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弱势的表现,筛选出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开发,并形成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基点,融入企业文化,是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一个关键点。通过校企文化相结合的平台,学生一是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二是依凭职业需求进行自我价值的体认,三是寻求和创造自身与企业的契合点,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践行教学做一体。这种教学模式较有利于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思考问题的设计,并布置项目任务给学生,就设定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现象分析、小组辩论等,尽量减少传授知识的比例,为学生创设条件进行自我探索和观点表达。学生的学习就在于以教师的项目任务为蓝本,组成团队分析项目,在这种合作与思考分析中,养成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有效测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水平。对于考试,可能较多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焦虑和抵触情绪,因此,在考核评价方式方面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进行过程性考核,注重平时的表现;在考核成绩中提高项目成绩比例,降低笔试成绩比例;把企业实习实训评估纳入评价体系等。另外,教师在综合评价学生时,也需考量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职业修养等方面的因素。

其三,进行素质拓展,以积极心理辅导进行团体专项心理行为训练。积极心理学认为,应该通过发掘个体的正向、积极的力量来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治疗心理疾病,单向地关注个体的缺点与不足不能形成有效的效果。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探寻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寻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获得积极的力量。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因此,采用积极的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团体心理训练效果更佳。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某个或某几个能力要求为培训目标,设计特定的活动进行专项培训,以提升就业适应力。专项心理行为训练是提升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较直接、较有效的途径。针对贫困生心理特点、职业发展规律和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制订具体的训练方案,开发科学、系统的“团队训练包”,其中,包含具体的训练项目和配套的主题活动。该项“团队训练包”,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要能够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良好的导向和桥梁作用。同时,调查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建立由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个别谈心等方式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和励志教育,以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意识。这些都是有效提升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良好途径。

其四,成立相关社团,引导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在高校,由于兴趣和爱好的一致,进而为了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学生自发组成各种社团,这些社团是非正式性的、群众性的组织,也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有效载体。对部分贫困生而言,经济上的贫困使其更具敏感性,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是日常的人际交往。“阳光社团”、“勤工助学中心”等社团是贫困生的大家庭,可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且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构成,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贫困生为目标。通过勤工助学,贫困生不仅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还能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许多贫困生表示,参加校外兼职能使他们更深切体会到工作的艰辛,并能更好地锻炼自己。因此,勤工助学无疑也是促进贫困生就业,缩短择业、就业过程的锻炼和适应平台。而“阳光社团”、“勤工助学中心”不仅可以为贫困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兼职岗位,更可以为贫困生提供家的温暖,为他们找到一种集体归属感。同时,这些社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岗前培训。就环境和要求而言,社会与学校毕竟不同,因此,在贫困生上岗前,要给予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包括了解相关工作内容、时间安排、工作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另外,对于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岗位,还要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监督。贫困生通过培训,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这也使得他们更有信心走向社会。价值体认的实现,在于理性认识价值的主观性、创造性,正确把握价值的有效性实质。贫困生是就业的弱势群体,也是高校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坚持系统性原则。高校以此为着力点,增强贫困生迎接挑战和参与竞争的信心与能力,是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就业高压力期的关键途径。

作者:江琴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