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体育专业大学生德育革新探讨

体育专业大学生德育革新探讨

一、新世纪以来,我国迅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特别是近年,以iphon和ipad为主的智能通讯工具与移动网络融合所形成的新媒介,迅速扩展,所引发的“数字革命”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也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观。从小就接触好莱坞大片、外国卡通,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很多人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使用手机,喜欢上网,是在网络游戏、动漫世界中长大的一代,属典型的拇指一代,网游的一代。他们有新生代思想的开放性,也有新生代的自恋和自爱,孤独甚至反叛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特别是新媒介的普及,新媒介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手机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新媒介特别是便携式的移动通信工具主宰着大学生日常生活;手机以及无所不在智能化网络以其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得到青年人的青睐,拓展了网络文化的领地。智能化网络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成长的“双刃剑”:通过无限开放的网络,大学生瞬间可以畅游世界,获得成长中的自由;网络可提供融学习、娱乐、交友、消遣为一体的互动环境;网上冲浪可感受百态人生,领略宇宙奥秘;网上可传道授业解惑,尽情遨游于知识海洋……;当然,网络也充斥着暴力、色情文化,颓废和异端的思想,可让人沉沦、迷惘和不知所措。当下,媒介关系已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海量的信息每天冲击着大学生的感官,虚拟的网络幽禁着大学生的心灵,超现实的环境禁锢着大学生的思维,鼠标的点击和指尖敲打让不少年青人成为工具性的玩偶;网络文化以其平民化、狂欢化以及去中心化俘获了不少青年人的心,媒介帝国强权和霸权无所不在地支配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拇指一族”到宅男宅女,从网游到博奴,从微博到飞信,再到“摇一摇”,不少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聊天、娱乐,产生了网络依赖症。随时、随地都可以QQ一下,微博一下,飞信一下,“摇一摇”寻友,问一声好,告知一下自己的行踪;上传一张图片与网友分享,搜索一下资讯;聚会,外出吃饭,火车上,旅途中,大多人青年人都先搜索一下WIFI,或寻找移动网络;上网先打开QQ,已成为不少青年人的首选。移动网络使人们与整个世界寸步不离,也使你无处逃遁;离开了网络,或网络掉线,或不在服务区,很容易使青年人无从适从,以致焦虑、烦躁。另一方面,网络文化所体现的思想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文化消费的多元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带来理想的模糊,前途的迷惘、心理的焦虑,意志薄弱等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不少的大学生,既生活在无限开放的现实语境中,而又无处不封闭在由“人—机—人”所构筑的虚幻现实中,而且还有蔓延之势,不容小觑。过去许多必须在现实中完成的事情,现在通过网络世界轻易地得以实现。这种虚幻的满足感很容易造成部分大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脱离;长期沉溺于网络,会造成大学心理的闭塞,情感的贫乏,性格的孤独,行为的怪异,乃至对现实的麻木和厌恶、迷失自我;当下部分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追求物质享受;以自我为中心,协作观念不强;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弱化等,虽与社会转型不无关系,但网络的“毒害”脱不了干系。这是新媒介环境以及社会转型期包括体育专业在内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改革必须应对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我国基础教育在高中就开始分科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在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均衡发展

当下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状况,除了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外,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为了较为准确地掌握新媒介环境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生活、价值理念、知识结构和心理现状,本人对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88人、2011级2个班87人进行了课堂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5份,回收175份,有效问卷168份,问卷有效率为96%。经统计分析,整体而言,体现出以下特性:

1.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没有长期的规划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人生规划(超过60%),相当部分学生的职业意向为不确定(约40%);学生对将来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表示要考公务员者不到40%(其中约20%学生表示将来可能同时考研究生)。

2.大多数学生对网络产生一定的依赖和沉溺,可支配时间主要用于上网(约85%);超过一半的学生经常在上课或开会时玩弄手机(约55%),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是他们信息主要来源,文化教育和接触社会最重要的载体(约90%);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者不到5%,上网主要目的是聊天和娱乐。

3.文化基础较差,知识结构失衡为了应对高考,从高中开始就花大量时间在术科上,所以大学入学时文化分较低,比同类本科文化分相差约两百分;整体上看,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甚至失衡;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满意(约75%),主要表现知识结构和专业发展上的不平衡,没有值得自豪的特长和优势(约80%)。

4.学习能力和动力不强,影响综合素质的提升基础理论和文化课学习能力特别是自觉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因就业前景不乐观而导致学习动力的缺失(约70%);由于专业的特点,大部分学生认为术科比基础理论课重要(约65%),普遍存重术科而轻基础理论学习的偏颇;相当部分认为基础理论课难学和用处不大(约45%),一定程度影响了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5.身体素质和健康方面充满自信,能力和心理上却表现出一定的缺失大部分学生对自己身体素质和健康表现出充分的自信甚至是自豪(约70%);对自己能力表示满意者不多(约30%);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健康问题(约90%),但在具体选择性的答案里面,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约60%),在某种意义上心理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如对前途以及就业前景的悲观、渺茫,心理上的焦虑和抑郁和困惑等。

6.荣誉感强而理想信念又有所缺失,自主性强而自律性差多数学生注重自己术科特长,希望在比赛中获得名次,得到认可,有强烈的荣誉感。但理想信念感不强,不少人自我定位以及人生目标不太明确,在回答入党的动机时,约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为了好找工作(约48%)。大部分学生自己决定自己人生重大问题,如高考专业选择(约65%),越过一半学生对迟到和缺课持宽容态度(约55%)。7.价值观的认知不足,存在某种缺失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不多或说不清(约35%);对体育不良道德行为如不尊重裁判、打假球、吹黑哨、暴力行为、用兴奋剂、年龄造假等行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者仅为10%左右,而视情况而定者高达50%。诚信的缺失如学术上的不规范特别是考试作弊现象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理想追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现行学校对考试作弊者处分不合理和不够合理(约45%。)8.人文知识和素养亟待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在问及在可选可不选相关的人文学科课程选修课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不选(约70%);在知识结构和学习方面,学生毫无例外地选择希望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专项技能水平(约90%),认为人文学科及其素质对自己人生未来和潜能发挥最为重要者不到30%。以上体育专业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并非是单一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实际上也反映出社会转型期和新媒介环境中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碰撞和磨合对大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不少问题折射出综合素质培养上的欠缺。勿庸置疑,大学生德育教育目的是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培养行为的规范;但德育教育决不是一两门课的开设就能解决好的问题。实质上,就教育本质而言,德育本身理应也必须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作为“立人”之根与基,道德品质的塑造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包括“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的培养;“智”为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高素质人才”;“体”为身体和心理素质,包括身体素质中的体能与健康,意志力和心理修复能力的培养,这是成就人生的基础;“美”为对美的感知和鉴赏以及追求,在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以及精神境界提升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诚然,“综合”不是简单的各部分之和,而是人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人的能力的挖掘和开拓,是人的潜力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和科学发展;这是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的自觉追求,也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改革目的和着力点。

三、当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又处于一个无国界的新媒介环境中,大学生面临着被媒介异化、被网络围困的危机

从自恋到习惯性自我封闭,从数字化生存到虚拟的博弈,从对现实的淡漠到对网络的狂热,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文化上的宽容以及理想信念的模糊,不难看出新媒介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人生发展的潜在的负面影响。网络海量的信息需要更多的批判性思考,多元文化需要主流价值观的导引,虚拟化的世界需要更多的务实,网络的自由需要更多的自律,网瘾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虚脱需要心灵上的呵护,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当下包括体育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改革的核心。新媒介环境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改革,应着重改革过去思想瀼输式和权威说教式的方式方法,使德育的内涵贯穿于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人才培养而言,思想品行、操守以及职业道德,需要一定的综合素质支撑;人的思想境界,心理素质,价值观,意志能力,职业素养,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科专业的综合素质中,体现在德智体美的统一上。针对当下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现状,德育教育改革主要从以下方面着力:第一,强化综合素质培养,使德育教育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体育专业教育,不管是学科理论,还是术科教学,还有体育竞赛以及专业实践,都包括有大量德智体美合一的教育素材,有利于德育教育渗透和默化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中。体育专业课程板块设置,无论是学科基础理论如人体科学理论,还是体育人文学、体育社会学,抑或术科技能培养如田径和球类等,都包含有极为丰富的体育道德、体育行为规范和体育精神内涵,以及体育与社会、体育与人生、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与美等丰富的人文知识,这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最好的案例。教学中专业基础理论、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道德强调公平公正,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规则、包括了遵纪守法的“契约”准则;强化团队意识和精神;体育精神强调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强化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体现奋发和自强精神;体育技巧、体育运动、体育比赛包括了丰富的美育知识和理论,从简单的形式美到人的身体美,从精神、意志美再到崇高的社会美,体现出体育与美在磨炼人的意志、强身健体、塑造美的心灵以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的重要作用。这都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所应包含的内容和追求的目标。可见,体育大学生的德育改革不能游离于学科教育和技能培养之外;相反,应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地使之与学科教育统一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气质,实现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理想、精神境界的同步提高。第二,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和有效的心理疏导党的十七大早就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国家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到,“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应对新媒介时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重要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对包括体育专业在内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今,科学理性和新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某种意义上,人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异化难以避免。新媒介时代,科技理性和智能化网络对人的异化表现为以电子文化逻辑支配人的思维方式,使人与人的关系既有媒介关系,也使媒介成为了“人的延伸”。新媒介距离上似乎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却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分离。新媒介对人的本质的异化,也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肢解。这极易对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可塑阶段的大学生带来的成长的烦恼和精神困惑以及相应的心理问题。这是当下我国德育工作乃至文化建设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针对网络所产生的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网络虚拟环境导致的心理问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无疑是打开心结的钥匙。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实施;德育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其次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三要尊重学生精神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四要以学生人格的充分发展为目的;再有应使这一切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政治上关心,思想上爱护,行动上关爱,生活上支持,学习上指导以及成长成才的关切,让学生感觉到学校的温暖和大家庭的快乐,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平等相待、爱人如己、平和宽容、诚实守信等健康向上的心态。新媒介环境下,不少心理问题大学生自身是视而不见或认为不是问题的,却影响着大学生健康成长。其实,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以及相伴而生的心理问题在所难免。这个意义上,心理疏导对大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心理疏导其实就是心对心的交流,促膝谈心,平等的对话,这是进行心理疏导的利器。成功的心理疏导、辅导和咨询其实不必在心理咨询室或由心理医生来完成。就大学生德育教育而言,成功的心理疏导更主要体现在平时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学习上的质疑与指导,特别是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引导、感情上慰籍、思想上爱护,以及师生关系上的真诚以待、平等诚信上。这是有效消除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和失调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在平等平和的心态中获得平静,消除和克服烦躁、焦虑、偏执、困惑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等亚健康心理,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平衡、和谐,增强心理、意志承受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重视建立和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使心理疏导制度化、长效化和规范化,成为德育教育改革强有力的辅佐。第三,强化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国家早已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到推动高校素质教育改革、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战略高度。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知识结构有所失衡的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其实,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上某些诚信公正和道德失范行为,表面上是人心不古的道德问题,深层次却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或缺失的困境。就体育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改革而言,强化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既是平衡体育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提升包括职业素养的道德理想、精神境界的需求。人文精神,就其精神实质而言,人文精神包含了人的自我追求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和理想,内化为人的精神、道德、人格;人文精神包含了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批判、质疑精神,是道德和价值观的体现。这个意义上,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体育专业大学生应该成为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之人,体现出一个有“德”之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第四,在实践中历炼和提升自我德育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立身之法;德育不是思想的洗脑,而是处世之道;德育不是孤立的做人的学问,而是实践行为规范。德育不能只靠书本和课堂教育来完成,而需要实践检验和完善。德育教育不可能在学校范围内完成,而需要社会熔炉的炼造。实践是教育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对在网络环境中长大的大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思想道德、奉献精神、心理素质、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德育的目标才能得到有效的验证。实践是教学,也是学习;实践是认知,也是应用;实践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确认自我、提升自我的必由之路。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作为思想道德的培养,德育是灵魂的铸造,其复杂性和难度可想而知。德育教育,既要关注个体性,又要体现出社会的普遍性;既要体现鲜明意识形态和时代性,又表现出普世的价值观。新媒介时代,德育教育面临诸多的改革。作为网络的新生代,包括体育专业大学生习惯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穿越,喜欢遨游于广袤无际虚拟世界;他们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网络身份既可以满足他们好奇、反叛和成就感,也会造成“我是谁”的身份危机以及自我迷失。如何利用好新媒介,消解网络文化生态对青年人成长的负面影响,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应对的现实问题。这显然不是学校单一的力量所能完成的任务,而需要家庭、学校、国家的合力,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来促成。社会的发展不断给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新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教育改革永远都是新的起点,大学生德育教育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作者:林景红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