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思政耦合机制分析

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思政耦合机制分析

摘要:当前国内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层次及专业学科间存在着严重失衡的现象,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粗泛化、边缘化、理论化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深度调研工程师应对工程建设实践活动伦理道德挑战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选择,对工程职业伦理道德的职业特征和核心价值内涵进行识别和解构;然后结合高校“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改革构建起职业道德与专业思政的耦合模型,并在专业思政教学中积极尝试和实践“引导———评判———内化———自觉”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在道德认识、评判过程中做出正确行为选择的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自觉,对解决工程建设领域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引发的工程及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职业道德;专业思政;工程伦理;耦合机制

工程类专业大学生作为在未来工程建设活动中承担着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等重要角色的主力军,非常有必要在其人生社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深化培养职业道德,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树立其道德自觉意识、提高其道德评价水准及选择能力。如何完善和加强工程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使其具备未来工作中应对工程建设活动的伦理道德自觉和行为选择能力呢?以该问题为导向深入探索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道德培育途径,能够更好地贯彻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同时对解决工程建设领域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引发的工程问题及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

职业道德涉及职业伦理的范畴,且不同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职业伦理规范,因而工程伦理与工程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有着天然的契合性。美国的高校比较重视将工程伦理与职业伦理相结合,其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逐步设立必修或选修的工程伦理课程;美国的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在1985年起就要求将“培养学生对工程和职业伦理特征的认识”作为接受认证的条件,以加强学生对工程建设实践活动中的职业伦理道德理解[1]。此后,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都相继展开工程职业伦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工程职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的方兴未艾,国内较多学者很早就对国内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策展开研究[2],工程伦理教育也被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视为树立和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3,4],部分研究者甚至认为职业伦理教育缺失是高校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5],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展开工程伦理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融合研究的探索及其教学实践活动的尝试[6-8],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研究领域得以完善和深入。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聚集在财会类、医学类、司法类等少数学科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方面且研究对象更多地关注高职院校学生,而对工程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偏少,凸显出国内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层次及专业学科间存在着严重失衡的现象。国内大部分普通高校(包括数量众多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类专业,对大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其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缺少相应知识模块。例如,贺州学院采取自设问卷对331名工程类专业在校生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发现:49.24%的学生反馈仅在面向全校开课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思政类课程或就业讲座中偶有涉及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但从未接触过与专门的尤其是与将从事行业领域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甚至有41.39%的学生认为工程建筑领域与社会其他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并无区别。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育人目标在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市场需求和直接服务工程建设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但恰恰是这些参加工作后就直接面临各类工程建设实践活动的伦理道德挑战并需要作出最终选择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却是最缺乏工程师职业伦理道德教育的。总体来看,目前国内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但研究者多具有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学术背景故而对工程建设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较为欠缺,而绝大多数的专业课程教师往往偏重工程技术知识及管理技能的传授而缺乏对相关职业道德和伦理责任的重视,甚至部分教师由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经验不足而对工程职业特征及其伦理道德要求并无确切认识和深刻体会。因此,虽然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工程伦理教育与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但相关研究成果及深度尚难以为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而且对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目标的具体实现路径的探索和实践仍显不够,并未能获得社会公众和国内高校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可以说,当前多数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粗泛化、边缘化、理论化等问题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高校职业道德培育机制及其实现路径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通常依据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将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专业课程两大知识平台(专业课程平台通常又包括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拓展三个模块),职业道德教育往往仅作为思政教育的部分内容被涵括在通识教育平台中,且高校思政教师往往限于专业背景对其他专业的职业特征及伦理道德要求缺乏深刻认识,而专业课程平台则更多地注重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德育工作。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9]。这也是展开相应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的理论根据所在。工程伦理学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能够较好地将工程技术知识与职业伦理道德紧密联系起来,所以工程专业伦理教育的兴起也是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工程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是实现总书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落实‘三全育人’”教育思想的关键途径。

(一)工程职业伦理教育内涵的解构

工程建设活动不是工程师的个体行为活动,也不仅是各类工程建设领域从业人员个体行为的简单集合,而是建筑企业、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及其他组织团体等各类项目利益参与方的集体行为,所以工程师的行为活动更多地是在执行所在团体的意志并体现其整体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探讨工程师的个人职业伦理道德没有意义,恰恰相反,工程师作为工程建设实践活动的行为主体与工程实体质量、安全等问题的联系最为紧密,其在应对工程建设实践活动的同时往往会遇到个人以及团体方面双重的伦理道德挑战,尤其是在二者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工程师该依据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做出选择?因此,极有必要对工程师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活动进行深度调研和解析,识别工程师职业伦理道德的职业特征和核心价值,进而明晰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理应达到的职业伦理道德水平。工程建设领域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与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国外相关研究普遍认为“社会公众福祉”应作为工程师职业伦理道德的首要原则,例如美国工程师专业发展委员会(ECPD)伦理准则的首要“基本守则”就是“工程师应当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10],同时贯穿着“自由、责任、诚实、平等、公正、守法”等美国职业伦理核心价值理念[11]。国内有学者从国内外工程师协会的伦理设定标准出发,归纳和提出工程伦理标准应划分为“对专业负责———敬业守分、创新精进;对同事负责———分工合作、承先启后;对顾客负责———真诚服务、互信互利;对社会公众负责———守法、奉献;对未来发展负责———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等五类[12];也有学者从工程实际案例分析出发提出工程师伦理的主要道德规范应包括“责任、公平、安全、风险”,尤其是安全和风险是工程伦理所特有的道德准则[13,14]。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属于工程伦理研究中的个体伦理范畴,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对工程师职业伦理道德内涵进行探索和解构。工程师在应对工程建设实践活动的职业伦理道德挑战时,要在社会道德自觉、工作行为准则、个人价值品德三个方面做到“社会责任”“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具体要求。所以,工程职业伦理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二者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演化是构建“大思政”格局思想在各专业领域的深度贯彻和纵向延伸,更是解决工程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粗泛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构建职业伦理道德与专业思政教育的耦合模型

职业伦理道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系完善和纵向延伸,不能仅依靠通识教育模块中的思政课程为载体来实现,也不能仅仅局限和满足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因为这样并未能深度理解和贯彻各门课程要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专业思政教育理念,使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涵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并使其“阶段化”特征愈加明显。专业思政教育的工作范畴囊括和贯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和全方位,而且其并非仅与专业课教师相关,更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职责。首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坚持“德育为先、重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出发进行顶层设计,遵循学生成长及教学育人规律的“主干渠道”,在入学后结合通识教育知识平台贯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引申出对职业道德基本概念的初步认知,接着利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循序渐进逐步唤醒学生工程伦理意识、对工程建设实践案例中的职业伦理道德要求进行辨析和评判、深刻理解工程职业伦理责任内涵并形成道德意识自觉,为应对未来工作中的伦理道德挑战奠定扎实基础。其次,要深刻认识到专业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不管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只是专业思政的载体之一,只有逐步树立和强化包括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全体高校教育者的专业思政教育意识,才能最终构建起全方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最后,通过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第二课堂等各“分枝渠道”的衔接,全体高校教育者共同将涵括职业伦理道德在内的思政教育这道“渠中活水”充分浸润到毕业学生全面发展的这块“责任田”中,从而构建起职业伦理道德与专业思政教育的耦合模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见图1)。这是解决工程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专业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教学实践

国内对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宏观理论研究远较教学实践探索多。尤其是对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亟需在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展开专业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深度融合工程职业伦理道德内涵,在专业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和尝试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树立未来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和道德行为准则,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能全面地接受有效、完善的工程职业伦理道德教育。这对毕业学生在参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时正确应对职业伦理道德挑战有着重大现实意义,也是解决工程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化问题的主要手段。当前国内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仍然难以脱离“教师讲授———学生吸收”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工程职业伦理道德所要解决的工程伦理问题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息息相关,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较难达成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大量的工程生产实践经验及专业实践实训教学作为实现路径。在当前部分高校学生较为欠缺工程生产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更应重视案例教学法在工程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占据的地位,收集和筛选具备针对性、真实性、启发性的工程职业伦理道德案例,将工程职业伦理道德问题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中。专业思政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根本归宿、以学科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政资源为契合、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途径,把道德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重新建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引导———评判———内化———自觉”教学模式。该模式首先需要结合工程师职业伦理道德内涵深入分析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资源,然后结合专业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内容、条件、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相应思政元素,最后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其能够获得较好的代入感和学习效能,从而解决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中重灌输而轻渗透、重教师而轻学生的问题。以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合同管理”的某次课堂教学实践为例,通过播放和讲解电影《黑金》中主角组织串通投标等违法行为的精彩片段作为教学导入,精心选择和设计符合该教学案例的“道德两难故事”,深度结合该教学案例引入角色扮演、情境辩论、价值拍卖及价值澄清等教育心理学技术尝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鼓励和组织学生对常见的工程招投标违法活动中的道德伦理冲突进行深入思考和深度讨论。该次教学实践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并给其带来强烈冲击和深刻印象,引导学生对该典型案例中的职业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识别和理解,逐步培养了学生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进行道德评判的意识自觉以及做出正确行为选择的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探寻职业伦理道德与专业思政教育相互耦合的内在作用机制和演变规律,并结合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展开教学改革尝试,有利于增强和提升学生对职业伦理道德的认识分析和评判选择能力,并能为其应对未来工作中的伦理道德挑战奠定扎实基础。这也是解决当前国内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粗泛化、边缘化、理论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在职业伦理道德与专业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实施过程中,仍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做好专业思政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

要结合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逐步搭建和完善相关工程类专业的“大思政”教学平台,不断推广和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和模式,尤其要在培养学生职业伦理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打通专业间的壁垒以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与同向同行,打造完备的职业伦理道德培养链条。

(二)强化全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

职业伦理道德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更是专业课教师、学工队伍等全体教育者的共同责任,甚至后者在专业课程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与学生日常接触更多也更能有效地进行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要构建学校层面的专业思政教育体系并做好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情怀及思政素养普及和提升。

(三)积极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思政能力

通过鼓励引导思政课教师、学工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校企协作育人平台、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的工程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带领学生实习等,使教师直接面对工程建设实践活动中的职业伦理道德挑战是提升其专业思政能力的最有效手段,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等其他教职人员展开思政教育研讨、组成科研教改团队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思政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恒力,胡新和.福祉与责任———美国工程伦理学述评[J].哲学动态,2007,(08):58-62.

[2]肖平,张国仲.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调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14-17.

[3]刘绍春.工程伦理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39-41.

[4]李尽晖,苗青.工程师的伦理责任与工科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J].新疆社科论坛,2010,(03):80-83.

[5]朱惠娟.专业伦理教育与大学德育改革[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4.

[6]王永伟,徐飞.当代中国工程伦理研究的态势分析———以CSSCI和CNKI数据库中的工程伦理研究期刊论文样本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05):45-50.

作者:莫崇杰   单位:贺州学院 建筑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