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分析

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分析

[摘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应对挑战,必须要以深化价值引领、扩展内容空间、融合新兴技术和拓宽实践路径为抓手,协同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关键词]高校;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随着信息网络化不断发展,意识形态工作逐渐渗透到网络空间,成为了基于网络信息工具的使用而衍生出的新的意识形态领域,并逐渐成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领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更加清楚认识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直面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诸多挑战,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防线。

一、新时代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意义彰显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升级,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交融交锋的最前沿,也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鉴于此,掌握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就成为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育人场所,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防线在整个意识形态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这种重要地位的获得,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是由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所赋予的。

1.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有战略性地位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意识形态工作事实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即网络空间的隐蔽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意识形态问题的难控性。由此可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总体安全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性地位,这种战略性地位在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中不断得以强化。随着网络时代成为新时代的底色,在网络空间中,各种意见领袖基于自身的地位、背景和利益宣扬着自身的观点,其中的某些观点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网络上的热点问题及言论极为关注,加之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网络上的新鲜事物,更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影响。高校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阵地,从长远发展来看,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战略地位。

2.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含全局性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移动终端的便捷化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反作用越来越强,甚至呈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影响。从大的方面来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安全保障的全局性问题。从国际局势来看,防止西方意识形态对高校的渗透也就成为了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时代课题。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各种社会思潮交融交锋,许多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得以广泛传播并持续发酵,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这是新时代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关系根本性问题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防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障。换言之,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即为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内含着维护国家安全的维度,即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也是高校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关系到意识形态责任制在高校的落实,关系到党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关系到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

4.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负有前瞻性使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新时代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防线对培养合格网上公民,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网络的草根性、即时性、先进性和无边性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广泛影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巩固与发展并非短期指导目标,高校的人才思想变化可能对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显著的未来性特征。

二、新时代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挑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急剧变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地位、影响和作用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仔细甄别这些挑战和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当前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阵地的基本前提。

1.外部风险渗透相对隐蔽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止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位阶,国外社会思潮以及一些西方支持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利用网络对我国高校的渗透不断加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隐匿性特点,当前外部敌对势力对大中专青年学生的外部风险渗透呈现出隐蔽化的趋势,并非大张旗鼓地向青年学生宣传西方的价值观,而是将其隐匿于一定的文化产品之中宣传,这也使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趋于复杂化。

2.传统教育内容相对固化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在科学性、完整性方面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方面需要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学理分析、理论研究、意识培育以及风险防范。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能被固化、泛化或者淡化,一方面需要通过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与我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的重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新时代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能力,结合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论述,党和国家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方针举措,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

3.传统工作方法相对滞后

教育方法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一种非实体性因素,它包含着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此种教育方法是基于一种传统的教育认知,即受教育者被设定为一种亟待知识滋养而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教育过程也就是一种单向性的知识传递过程。相对社会和个体发展而言,这种单向性的教育模式是缺乏一定的实效性的。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集散地,高校师生接收的信息具有广泛性、多元性等显著特征,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方法,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4.技术应用能力相对不足

伴随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高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能够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新兴技术的广泛融合,还需要提高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预警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的探索还应加强,提高应对能力。大数据时代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体现互动性、形象性和即时性,更需要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技术应对能力,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吸引力。

三、新时代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优化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建构过程,要求我们在明确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协同发力,以扩展内容空间、拓宽实践路径、融合新兴技术、丰富阵地载体为抓手,同时强化价值引领,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1.深化价值引领,提高抵御网络外部风险能力

做好大学生思想的引领是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外抵御外部势力渗透,对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识形态“法宝”。当前,为了提高抵御网络外部风险能力,需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践行和传播,提高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断提高大学生抵御网络外部渗透的能力。

2.扩展内容空间,培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

做好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需要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及特点分析,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话语体系,使之更加契合大学生特点,更容易被大学生接收。在加强对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正能量传播能力及主旋律弘扬能力的同时,拓展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上的传播。组织一些熟悉网络语言、娴熟使用新媒介、善于网络传播的优秀大学生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突发事件中发挥好网络引导作用,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引导力、亲和力、影响力、传播力。

3.融合新兴技术,丰富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载体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诸如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它们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如前文所述,当前的问题在于我国高校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的探索还不足,应对能力还不强,从而限制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长足发展。融合新兴技术,丰富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阵地载体构成了新时代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方向。一方面有利于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保障,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管,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对网络舆情和网络意识形态突发问题的处置能力,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同时,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融合可以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吸引力与教育教学效果。结合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思维活跃,对新兴技术和前沿科技具有一定的认知度和敏锐性,通过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在不断丰富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载体的同时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吸收。

4.拓宽实践路径,提高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实效

对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而言,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提高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真正筑牢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防线需要在路径上下功夫,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新时代我国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相关的实践环节,通过拓宽实践路径,强化教育功能,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相关内容积极融入高校组织的各类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自潜移默化中普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知识,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防范能力;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各种方式,让大学生走进乡村、社区,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通过社会服务等方式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刘修敏.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5-14.

作者:蒋燕玲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