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问题浅议

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问题浅议

摘要:这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程度加深,人们对环保事业的重视度也变得更高。在金融改革的过程当中,提出了绿色金融的新理念,绿色金融的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而目前绿色金融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部分,在商业银行当中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推动我国的环保事业获得更多发展,使其可以突破环保事业中的屏障,不难发现,目前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会直接制约绿色金融的发展和进步,会导致绿色环保事业难以获得提升。基于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绿色金融的概念,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之后阐述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策略。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现状;问题;对策

引言

目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化建设是极其重视的,商业银行在开拓绿色金融服务的时候,将绿色信贷当作重要的模式,和融资主体相互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以及需求,发展更加多样的绿色金融,促使经济效益获得提升。但是,商业银行在世界的金融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给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商业银行,并解决绿色金融发展中有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促使我国的社会拥有更加繁荣的经济。

1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

绿色金融一般情况下主要指的就是,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当作一项比较基础的政策,在进行投资和融资决策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地考虑目前潜在环境的影响,将环境条件有关的潜在回报以及潜在的风险,还有成本都要充分地融合在金融部门的业务当中去。在进行金融经营活动的时候,要能够尽量重视对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还有治理环境污染,通过引导社会经济资源,让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商业银行当中发展绿色金融,主要指的就是商业银行在绿色环保产业部分开展绿色信贷等相关的业务,同时也要尽量将绿色环保等相关因素和投资融资的全程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充分的考虑[1]。

2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以来,随着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绿色金融业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有关部门了很多相关的方案。比如在几年前,我国的相关部门就已经和绿色信贷的评估项目相结合,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绿色信贷的数据中心,给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并打造了极为可靠的基础。根据总体发展的角度,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仍然处于摸索的阶段。

3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长期以来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绿色产业获得快速的增长,商业银行也获得了健康的发展。可是,其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长远方面,如果想要促使绿色金融获得更多发展,就必须要更加客观地承认问题,并且及时分析问题,找到其中解决的办法,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商业银行在金融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关工作人员要及时分析这些问题。在绿色金融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问题。

3.1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问题。在发展商业银行的过程当中,绿色金融的业务拓展仍然存在极大的问题,在一定情况下,规模不足也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展出现障碍。首先,商银行的规模一旦不足,那么绿色金融能力的发展也会不足,其次,绿色金融的产品规模一旦不足,业务的规模就难以拓张,那么投入就很难持续下去,这对于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也会使得很多商业银行虽然开展了绿色金融的业务,但是只是生硬的套用概念,其实际上仍然是一般信贷,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绿色的特质,这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是非常有害的。只有真正的利用绿色的特质,将绿色金融的业务规模扩张,才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从而促使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获得更加长远并且可靠的发展[2]。

3.2绿色金融服务产品完善性的问题。在探索绿色金融业务的时候,可以发现很多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无论是系统性或是针对性方面都十分不足,大部分银行都并没有根据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绿色产品进行创新,也没有深层次的挖掘绿色金融的服务,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认知不够深刻,在这样的情形下,打造绿色金融产品,很难真正了解绿色产业的需求,也很难充分地发挥出绿色金融产品的价值。

3.3政策扶持与法律体系建设的问题。考察政策和扶持以及法律体系建设的相关角度,不难发现,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绿色金融的有关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善,很多行为主体事实上是比较缺乏法律依据的,这也会使得金融业务的拓展存在极大的风险,甚至会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随着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在不断的发展,有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以此为背景,传统的法律难以符合目前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绿色金融的有关法律体系也必须要更加健全。不仅如此,如果政府没有及时相关的政策扶持绿色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只是依靠自己所积累的业务来拓展绿色金融业务,那么绿色金融业务是很难带动绿色产业获得有效发展。

3.4激励机制建立与完善的问题。绿色金融如果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拥有合理的激励机制,绿色产业并不是朝阳行业,所以投资的收益率并不很高,一旦激励不足,那么商业银行是很难主动展开相关服务的。绿色产业如果想要获得发展,那么就必须要依赖绿色金融,而绿色金融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政府必须要建立激励政策,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不难发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绿色金融的发展,确实提供了相对较为优厚的激励,但是考核却并不十分严格。一旦激励政策和考核相互不配套,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套利行为。比如有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可以获取国家激励,就会把一些非绿色金融的项目,通过不合理的手段包装成绿色金融项目,来套取国家的奖励,有一些绿色信贷资金也会被挪作他用,并没有用在发展绿色产业方面,这些都是考核存在问题所造成的。所以有关部门要及时了解激励考核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完善考核的政策,不但要让商业银行可以主动积极地开展绿色金融,同时也要让绿色金融的业务获得健康的发展,避免套利或者是资金挪用的现象发生。

4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策略

有关工作人员要系统的分析以及讨论在金融产品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清晰地了解商银行在有效拓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时候,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地利用政策扶持条件,来拓展自己的绿色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同时也要积极地了解目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并且通过利用政策优势,开辟更加新颖的业务,从而促使未来的发展有所进步[3]。

4.1拓展业务规模。我国的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相互之间进行较为系统的沟通以及交流,并且提高了合作的力度,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共担风险,并且尽量减少自身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风险,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充分地让金融业务有所拓宽,并且建设有关制度,系统的支撑一些实质性的内容,可以让消费者更加容易接受这一类的金融产品,很多商业银行也在逐渐提供服务更加优质的绿色金融业务,促使整个社会都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不断地发展[4]。

4.2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相关工作人员在探索金融产品的过程当中,对区域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开发利用必须要重视起来,要根据银行自身发展的实际特点,了解不同地区发展的情况,具有针对性的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和科学技术相互融合,这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要系统地和环保部门等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并且统一地使绿色金融实施的方案有所规范,从而促使绿色金融的实质内容可以被系统地把握,我国经济因此而获得更多进步[5]。

4.3加强政策扶持。有关部门也必须要完善相关政策以及法律,要完善和绿色金融有关的配套制度,比如一些激励制度或者规范制度。按照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系统性的规定商业银行或是其他的相关社会主体,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尽量完善其法律法规,在足够规范的法律文件里,要能够对绿色金融的地位重视起来,在统一的标准之下,拓宽相关业务,从而促使金融产品获得全面发展[6]。

4.4建立规范的配套制度。为了促使绿色金融产品获得更多改进,相关部门必须要让绿色金融的配套制度更加完善,并且积极和国际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比如某银行就了低碳信用卡,使自身业务得到创新,让金融量化的评价标准变得更加统一,通过利用我国较为完善的激励制度,使自身获得更多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考察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不难发现,商业银行在拓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时候,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直接限制绿色金融业务以及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讨论了目前商业银行发展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在肯定了商业银行成绩的过程当中,也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且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拓展业务的规模,以及创新金融产品的服务,和相关部门加强政策的扶持,以及规范相关的配套制度,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促使我们的绿色产业能够不断壮大,经济获得更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雪琪,蔡洋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问题探讨[J].中国商论,2019(11):31-32.

[2]何滟校.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18):22-22.

[3]林鲁宁.浅析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9(23):155-157.

[4]白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对策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8(016):83.

[5]张娜,武立勋,田彦花,等.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04):109-111.

[6]冷浩铭.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子,2019(13):108-109.领域的网络架构优化升级打造了全新样本。

作者:赵杜羽 张仲 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