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范文精选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考核;数学教育;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关乎人才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影响到众多学子的切身利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学生评价和教学形式必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切记片面化、功利化和主观化。为此,我们需要拨云见日,抓住根本,分析现状,提出对策。本文从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等三个方面剥茧抽丝,简要论述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

一、针对教学形式上重课堂灌输,轻研讨辅导,导致学生同质化的策略

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高等教育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和主战场,高校针对课堂教学设有教学督导,行政领导随机听课,每学期举行学生评教等监督措施,重视课堂教学的程度可见一斑,然而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味重视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而且,教师一人卖力主讲的传统化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作者参加的一次教学研讨会上就听到有人说:“在课堂上如果学不到知识,学生还不如逃课;若是通过强行手段把不想上课的学生赶到课堂,不起好作用,反而影响其他学生。”这种现象的出现,难道是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作者了解到一位国家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督导、同行老师的公认,而且他在教学方面颇有建树,著作颇丰,应该说学生不会逃课,然而部分学生依然逃课。除去正当的事由外,逃课现象促使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应势而动、因势而谋,使学生珍惜大学的宝贵时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灌输教学固然重要,但更应重视研讨辅导、心灵碰撞,避免同质化。随着许多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加之科研指标的考核压力增大,除了上课时间,老师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也无法答疑解惑,学生感觉大学还和中学一样,就是上课-做作业-考试-看分数。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及严密逻辑性的特征,使得灌输式教育成为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而言,其实质上又是一种扼杀。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明辨是非的机智和火花从何而来?创新思维的训练从何而来?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因此就成为一句空话。特别是每年的研究生入学面试,作者深有感触,简单的问题,参加面试的学生要么都会,而且答案一样,要么都不会。有的教师形象地说面试结果,就是大家都贴在地上,很少看到勇敢的站立者。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表明我们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传道”,更要“解惑”。因此教师不能单调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地灌输。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才能调动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沟通过程。这种沟通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功能的交流。教师要完成“传道”这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加深与学生的沟通,重视与学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主动起来,积极起来,勇敢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更平易近人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吐露真言”和“表现自我”,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特点,性格特点,从而因材施教。教师不仅要为学生释疑解难剖析原理,还要指导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教师将学生视为子弟推心置腹,学生将老师作为良师益友开诚布公。因此我们需要注重理论性课堂教学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辅助课堂教学,而且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加强讨论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踊跃发表个人见解,认真聆听不同意见的习惯,让思想的碰撞产生创造的火花。许多教师已经把课堂教学资料放到网上,让学生提前阅读和观看,甚至练习。因此,师生可以利用这样的平台资源和机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知识,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而不只是听众。事实上,移动设备越来越受到青年学子的青睐,据美国北卡莱纳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的统计报告知悉,这所大学2014年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99%带有笔记本电脑,93%带有手机,18%带有平板电脑。因此可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探讨并帮助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课堂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一切准备工作应放在课堂之外,从而让课堂成为师生思想交流的舞台和心灵沟通的桥梁。

二、针对教学管理上重量化考核,轻过程效果,导致管理简单化的策略

量化评价用数字描述评价对象,其标准是明确的,使用量化指标可以减少人为干扰的因素,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因此比较节约制度操作费用。虽然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岗位津贴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鼓舞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要求排课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数量急剧增长,但也逐渐显露出一些负面作用和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如教师工作上的重量轻质,因为教师过于注重工作的数量,必然会牺牲工作的质量。教师的业绩贡献不应仅取决于冰冷的教学课时数、的篇数、主持科研项目的多少以及到校经费的额度,还应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论文的学术价值、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等令人看重的质量指标。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往往需要多年的沉淀和积累,而过于强调量化考核指标,往往误导教师要为论文的篇数、充足的课时而疲于奔命和应付。许多学者也对大学里的“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之弊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我们知道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大学发展的基石,优秀的本科教育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学校的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和工作评价等方面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因此不是简单的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年均授课32学时,而是把在教学管理中怎样激励教授愿为本科生授课看得尤为重要。量化管理可能诱使教师追求短期行为,追求获得最大的计量得分,获得业绩奖金、职称晋升和个人名誉,而不去努力实现培养人才、创新知识的目标。而强化过程和效果的质量考核难以即时鉴别,其客观价值的体现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使它的评估只能通过主观评价。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应重质轻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使管理人性化和实效化。许多大学在考评教师教学时,以学生的评教为主,但应注意到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见效周期长,同时师生之间除了授课的趣味差异以外,还倾注了情感的互动。量化考核制度的错误导向,使功利主义倾向在教师中日益膨胀,使教师的功利意识和浮躁心态被强化。

教学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查漏补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合理的制度和平时的提醒、督促,带给教师的是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平时多关心教师的成长和了解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人性化的关爱,比年终式的“秋后算账”更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只有切实建立起科学、稳定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调动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励教师为高等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尽心工作的目的。因此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将教学的自主权下放给教学单位,教务部门只是服务教学,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服务类问题,而不能将教师的教学权利进行剥离。例如作者曾遇到过这样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在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学习ppt的制作,学校使用多媒体技术。然而近几年有的学校却又一再申明数学课不能用多媒体上课。作为普通的教师是否应该有基本的课堂教学权利,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师生的喜好,合理恰当地做出选择,而不是根据“行政命令”教条地使用教学手段。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内容是关键,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他的教学手段只是锦上添花,而绝不可能成为教学考核评定的核心部分。

三、针对学生评价上重考试成绩,轻综合评估,导致高分低能化的策略

由于奖学金的杠杆作用,学生对学业成绩的竞争非常激烈,特别当教学管理者只以学生课业成绩的高低评价教师教学水平,评定学生的奖学金时,进一步使青年学生误认为,只要课业分数高,就拥有一切,意味着获得高额的奖学金和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这种现象、认识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与培养创新人才、精英人才的目的相向而行。不可否认,课程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但绝不是唯一的指标,特别是当考题过于注重做过的练习题和教师的复习范围时,成绩往往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例如笔者听一位大学生愤愤不平地说,自己辛辛苦苦复习,努力编程验证,每一次编程作业均高质量地通过机器验证,对于考试信心满满,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平时不会编程,临考前通过死记硬背的同宿舍学生,考试分数反而更高。究其原因,教师的考题全是作业题和书上的原题,靠死记硬背的学生反而准确率更高。如果教师更注重平时的学习和考核,绝对是正面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正能量,而不是鼓励死记硬背的负能量。因此在学生评价上,应重视综合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学生评价科学化和有效化。

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技术手段,对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处理,以求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5]现阶段高校积极倡导大学生参加各种比赛,鼓励莘莘学子“为校争光”,但我们也应清晰地看到存在的弊端。例如只要学生获得部级比赛一等奖,“奖学金”、“保研名额”、“优秀毕业生”以及“学习标兵”全都属于他。这些显然是对学生能力评价导致的极端情况,但也说明科学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有些学生一味考证,只要是颁发证书,不管需不需要,就想尽一切办法去参加。2015年5月10日《东方今报》报道说,安阳工学院某本科生四年狂揽65证,但要毕业的他依然遭遇了尴尬,投简历50余份却无一回复,找不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65个证书难找工作的情形”恰恰是用人市场的理性回归和不唯证书的体现。随着教学管理的成熟和竞赛名目的繁多,学校对各种证书的行政化干预也在逐步减少。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5年前对于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大学生,在竞赛期间影响的课业成绩还进行加权补偿,但现已取消这种大力鼓励参加竞赛的行政导向制度。不少学生抱着只要参赛就有利益而获的想法,即要么竞赛成绩好,既有荣誉又有好的课业成绩,要么竞赛成绩不好,但仍有为课业成绩提分的收获。参赛学生的功利化思想严重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助长了浮躁的学习风气,因此要为这种“取消”点赞。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大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项目的“副作用”,例如大学生重视申请各种“创新项目”,却不愿花时间认真完成,虽然原因比较复杂,有的确实是没有更多的时间做项目,有的只是追求个人简历上有此项目的“名”,但学校还是更应重视实质性的创新和科研训练,注重资助那些具有科研潜力和科研兴趣的学生,淡化参加项目的“名”。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塑造完整的人格、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简单的分数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通过数学建模的训练和参加国内外竞赛,使学生在文献获取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写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计算编程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综合性的提升,有利后续的课程学习和科研深造[6],而不仅仅是拿个奖有个证书。事实上,我们应该力求形成一个鼓励个性发展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评价环境,进而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关注学生取得的成绩,而且更应关注成绩背后的历练过程和辛苦付出。

四、结束语

随着大学专业认证的国际化以及人们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急切期盼,如何深入认识和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事实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既要勇于改革探索,还要立足现实全面优化,不断提升。本文涉及的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只是高等教育教学中最具体最直接的部分,本文还简要浅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我们应在教学形式上重视研讨辅导和学生深入交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化;在教学管理上要有长远目标,避免管理的简单化和主观化;加强综合评估,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俞倩颖,梁伊梦,等.我们该如何走出全灌输式教育[J].新课程(上),2013(10):166.

[2]吴艳,杨有龙.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提升[J].教学研究,2015(4):19-21.

[3]刘鸿亮,杨超华.中国大学“泛行政化管理”模式与“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亟待改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101-102.

[4]黄治国.大学教师量化考核制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66.

[5]董媛媛,黄琼.模糊聚类分析在高校学生成绩评价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46-47.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范文第2篇

1982年开始,藉由施拉姆先生访华带来的研究热潮,新闻传播学科快速发展起来,召开全国性的传播学研讨会,大众传播研究占据传播学研究的主流。1986年,量化分析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陈力丹1986年在《新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历史的探讨》中总结1979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中的40个研究话题时,有13个话题涉及到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1987年,《新闻学论集》第11辑发表祝建华的文章《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来源》,这可能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我国新闻传播学范围内较早的、鲜明的以“科学方法论”为论证对象的文章。逐渐的,在传播学界,量化研究不再饱受质疑,而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运用起来。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频率统计一类较为基础的数学和统计学手段,更多样的分析手段被引入学科研究中。例如岳南在1987年第3期《新闻学刊》上刊登了《新闻价值及其数学描述》一文,文中使用数学模型(二元一次方程)构建新闻价值这一因变量与读者需求、信息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这之后,在新闻传播研究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应用逐渐多了起来。如《新闻学刊》1987年第4期刊登的洪颖的文章《深度报道——党报报道结构的再次调整》,运用了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在这一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的眼界开阔了,研究也迈向了新的、更高的台阶。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传播学量化研究趋于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其中,也不乏优秀的研究调查,如柯惠新、陈崇山、喻国明等人进行的亚运宣传效果调查研究。在研究中,不仅对数据进行了频率统计处理,更对数据间的相关系数、显著性进行了考量。通过路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处理数据,避免了以往采取推断式的研究方式可能产生的误差,以科学的方法对受众态度成因进行测度。这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式。在这一阶段中,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更加丰富和广泛,但大都停留在理论的引用和单纯借鉴上。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比较少。如张莹、申凡等对1994年至2003年10年间《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发现在这十年研究中,定量研究相较于定性研究方法而言,数量很少,依赖性较强,创造性不足。

二、高速发展时期

迈入新世纪的新闻传播学本身,迎来了自学科引入国内后最蓬勃发展的一段时期。依据王海龙,沈翠婷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量化分析》对我国2000—2009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显示:这10年间,新闻传播学科立项数量增长幅度达到了惊人的331%。在这一形势下,量化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也变得更加的普遍和广泛。2004年,有学者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对于四种报纸的阅读情况考察为基础,考察了受众对于议程设置的敏感程度。这是一次将统计学中显著性水平测定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成功运用。谭天对2007—2009年间,刊载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这三本核心期刊上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三本期刊上,采用量化研究的论文数占实证研究总论文数的比例分别达到45.8%、43.6%和60.6%,量化方法呈现出单调递增的趋势。说明量化研究,在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受到大多数研究学者们的青睐和信任。

三、展望与未来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源于西方的社会调查和统计的思想就已经传入我国。随着这么多年社会学科和新闻传播学自身的发展,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

1、统计方法应用多样化

对数字处理更加精确随着量化研究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被引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中。如李春成,张少臣等对上海五所高校学生对于政府信任度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评价作为重要变量,出现在最后的结构方程中。尤薇佳等对受众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如何选择媒介和对媒介信任度的研究中使用了偏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正直信任、能力信任、善意信任、交互关联度和个人信任倾向五个维度出发,进行路径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有效通过对于外部媒介接触条件的测量,揭示了媒介信任度这一隐变量是如何随着媒介渠道选择变化而变化。对于突发事件者如何选择媒介通道和优化信息效果提供了较好的建议。此文中使用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研究的焦点是多因变量对多因变量回归建模,能在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条件下进行建模,更易于辨识系统信息与噪声,对因变量也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2、量化与质化研究之争仍未平息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范文第3篇

1982年开始,藉由施拉姆先生访华带来的研究热潮,新闻传播学科快速发展起来,召开全国性的传播学研讨会,大众传播研究占据传播学研究的主流。1986年,量化分析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陈力丹1986年在《新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历史的探讨》中总结1979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中的40个研究话题时,有13个话题涉及到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1987年,《新闻学论集》第11辑发表祝建华的文章《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来源》,这可能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我国新闻传播学范围内较早的、鲜明的以“科学方法论”为论证对象的文章。逐渐的,在传播学界,量化研究不再饱受质疑,而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运用起来。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频率统计一类较为基础的数学和统计学手段,更多样的分析手段被引入学科研究中。例如岳南在1987年第3期《新闻学刊》上刊登了《新闻价值及其数学描述》一文,文中使用数学模型(二元一次方程)构建新闻价值这一因变量与读者需求、信息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这之后,在新闻传播研究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应用逐渐多了起来。如《新闻学刊》1987年第4期刊登的洪颖的文章《深度报道——党报报道结构的再次调整》,运用了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在这一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的眼界开阔了,研究也迈向了新的、更高的台阶。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传播学量化研究趋于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其中,也不乏优秀的研究调查,如柯惠新、陈崇山、喻国明等人进行的亚运宣传效果调查研究。在研究中,不仅对数据进行了频率统计处理,更对数据间的相关系数、显著性进行了考量。通过路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处理数据,避免了以往采取推断式的研究方式可能产生的误差,以科学的方法对受众态度成因进行测度。这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式。在这一阶段中,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更加丰富和广泛,但大都停留在理论的引用和单纯借鉴上。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比较少。如张莹、申凡等对1994年至2003年10年间《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发现在这十年研究中,定量研究相较于定性研究方法而言,数量很少,依赖性较强,创造性不足。

二、高速发展时期

迈入新世纪的新闻传播学本身,迎来了自学科引入国内后最蓬勃发展的一段时期。依据王海龙,沈翠婷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量化分析》对我国2000—2009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显示:这10年间,新闻传播学科立项数量增长幅度达到了惊人的331%。在这一形势下,量化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也变得更加的普遍和广泛。2004年,有学者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对于四种报纸的阅读情况考察为基础,考察了受众对于议程设置的敏感程度。这是一次将统计学中显著性水平测定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成功运用。谭天对2007—2009年间,刊载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这三本核心期刊上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三本期刊上,采用量化研究的论文数占实证研究总论文数的比例分别达到45.8%、43.6%和60.6%,量化方法呈现出单调递增的趋势。说明量化研究,在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受到大多数研究学者们的青睐和信任。

三、展望与未来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源于西方的社会调查和统计的思想就已经传入我国。随着这么多年社会学科和新闻传播学自身的发展,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

1、统计方法应用多样化

对数字处理更加精确随着量化研究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被引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中。如李春成,张少臣等对上海五所高校学生对于政府信任度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评价作为重要变量,出现在最后的结构方程中。尤薇佳等对受众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如何选择媒介和对媒介信任度的研究中使用了偏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正直信任、能力信任、善意信任、交互关联度和个人信任倾向五个维度出发,进行路径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有效通过对于外部媒介接触条件的测量,揭示了媒介信任度这一隐变量是如何随着媒介渠道选择变化而变化。对于突发事件者如何选择媒介通道和优化信息效果提供了较好的建议。此文中使用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研究的焦点是多因变量对多因变量回归建模,能在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条件下进行建模,更易于辨识系统信息与噪声,对因变量也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2、量化与质化研究之争仍未平息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范文第4篇

1.没有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

综合仿真实习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参加综合仿真实习的学生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因此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形成教学团队,相互取长补短来完成教学工作。然而,在教学指导工作中,指导教师职责不明确,互推责任,不能及时解决学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2.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

综合仿真实习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主体等。而目前对综合仿真实习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看是否按时到位,是否参与了实习指导,完成教学任务,至于任务完成质量如何,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评价。即使有相关的评价制度,也因各种主观或是客观原因导致难以真正落实。对于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定性评价,就算是某些实习指导教师能认真地完成教学任务,按时到位,受到学生的好评,对其教学效果评价也难以真正体现出来,更谈不上评价标准、内容、方法等。

3.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综合仿真实习由学校、教务处、教学单位等部门共同管理。在管理中,对综合仿真实习的指导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难以全面而正确地评价综合仿真实习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外,综合仿真实习由许多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共同完成指导任务,在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时,各指导教师又有明确的分工,如果采用学校常规的评价方法对指导教师作出评价,不能公平合理的作出客观评价,难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从而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综合仿真实习的教学质量

通过建立科学的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可为综合仿真实习教师指导效果提供统一的可操作的依据,推动指导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同时可以调动指导教师提高指导效果的积极性,从而增加指导教师工作压力,使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综合仿真实习的教学质量。

2.有利于推进综合仿真实习教学改革

综合仿真实习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术实践的能力、跨专业知识复合运用能力、市场竞争意识与决策能力、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能科学地评价综合仿真实习批导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指导水平,促进应用科技大学实验教学特色的形成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

3.有利于促进综合仿真实习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通过建立科学的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综合仿真实习的基本情况,获得综合仿真实习的具体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研究,明确必须采取的相应措施,从而实现综合仿真实习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三、评价原则

1.多方位原则

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应该从不同角度多方面作出客观评价。综合仿真实习是参与实习的学生、指导教师之间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评价主体也是评价的客体,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评,就可以形成教与学的评价效果互动。评价主体与客体互换互动。

2.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原则

为了保障综合仿真实习全过程的各个实习环节都能得到及时的评价与反映,就需要参与教学评价的主管部门的评价,参与指导的同行教师的互评,还需要实习学生的评价。对于同行教师和实习学生的评价,可以采取定期评价的方式,对于教学主管部门,可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

3.量化与质化

评价相结合原则为了能对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用出科学公正的评价,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充分肯定,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应采取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式,即通过分数加评语的方式进行评价。

四、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1.构建原理

对于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包括:工作态度、教育引导、指导答疑、指导效果、作业批改、实习纪律及课堂管理等方面。确定评价指标后,然后针对每个指标制订评价标准。再根据每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确定各指标的比重。在评价标准的制订中,尽量将评价指标量化,客观化。

2.评价标准

(1)工作态度:要求积极主动参与实习指导工作,态度认真,保证在现场巡回指导。(2)教育引导:教师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提升专业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3)指导答疑: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指导答疑耐心细致;妥善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4)指导效果:深入公司主动提供专业指导和业务指导:掌握各公司(机构)业务活动进度;主动参与学生的各种讨论,以帮助学生寻求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指导学生各种比赛活动。(5)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实习学生的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督促学生按时填写实习日记;指导教师每周批改实习日记一次,并作好批改记录;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各种问题;认真批改实习过程中提交的资料成果,对成果评价客观、合理。(6)实习纪律:遵守各项实习纪律。在指导实习期间无擅自离岗行为,无故迟到早退或缺课。(7)课堂管理:加强课堂考勤管理,严格实习纪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学生日常秩序中存在的问题。

五、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施

1.教师自我评价

组织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每学期对自己的指导效果作出评价,及时发现自身实习指导中的不足之处,客观地评价自己。通过填写《综合仿真实习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表》(教师用)。其评分占综合评分的10%。

2.实习指导部评价

为了发挥实习指导部的监督作用,实习指导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综合仿真实习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工作态度、指导效果等评价指标体系的项目。其评分占综合评分的比重为20%。

3.学生评价

学生是综合仿真实习参与的主体,学生的评价在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中起到主要作用。因此,在评价中学生的评价占主要部分,其比重可为70%。学生评价由综合指导部组织学生进行,对评价项目的各内容进行打分并作出总体评价。根据教师自我评价、实习指导部评价及学生评价,即可计算出指导教师的综合评分,其综合评分=教师自我评价总分×10%+实习指导部评分×20%+学生评分×70%。实习指导部以为评分作为考核教师绩效的重要依据。

六、结语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范文第5篇

1.1现阶段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模式相对片面

目前,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标准缺乏对教学活动的发展性特征、动态性特征和形成性特征的关照,忽略了艺术学科教学过程的特性。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学生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通常由一两件实践作品或命题作品得出。在艺术设计这样一个以感性认识和感性表达为本体的视觉艺术中,仅凭一两件作品并不能真正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做出质与量的精确判断,从而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此外,成绩评价普遍以班级单位范围内的学生整体水平作为参照基准,这种类似于常模参照的方式,虽能对本系或本班范围内学生的水平进行划分,用以实现成绩评价的发现与选拔功能,却因忽略了学生个体的进步与发展,而不能实现成绩评价对于学生个体的诊断、引导的功能。

1.2现阶段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结果模糊、滞后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成绩通常是在课程结束后,以分值的形式予以公布,从而导致成绩的分值无法在评价者与受评者之间构建起可以交互的交流平台,学生更无法从中解读出自己艺术观念、艺术风格、创作思路、表现手法中的优点与不足。公布时间上明显滞后的评价结果错过了目标导向与反馈调节的最佳时机,也剥夺了学生对本次学习进行改进、完善的机会。

2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新模式的研究目标

建立成绩评价内容多元、成绩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有效地改进教学实践的成绩评价体系,正是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新模式的宏观目标。为了避免用总结性的成绩评价去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新模式使用形成性成绩评价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学过程。从中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简言之,使用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新模式的目的是使成绩评价的结果能够充分反映成绩评价的发展性形成过程。

3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

新模式的研究内容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参照历史沿革和国内外成绩评价体系的横向比较研究,成绩评价体系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3.1成绩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传统成绩评价中单一的量化方法的局限性显而易见。质化评价方法可以给学生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但这种评价方法对评价者的要求相当高。同时由于评价者的主观性较强,其效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应该将量化与质化的评价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有机的结合。因此,在当前的课程成绩评价实践中,要从认知的角度、艺术的规律、创新的能力、攻坚克难的能力、艺术的管理能力、创意的执行能力、作品的实施效果等等方面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3.2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传统成绩评价往往用课程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就,而忽略学习的过程,成绩的评价也仅仅是结论性的。艺术设计的成绩评价不仅是学习结束后的分数,而应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成绩后面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因此,课程成绩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只有通过这些成绩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用准确、公正地成绩评价一个学生。既能保证成绩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3成绩评价者的多元化

在艺术设计教学的成绩评价中,一般由教师担当成绩评价者。这当然有其自己的优势,但如果局限于此,那么就有失偏颇。因为教师的成绩评价只能代表教师一方的意见,而不能完全代表直接或间接参与课程的人和受到课程影响的人的意见。那些课程参与者和课程影响接受者的意见对一个精确的成绩评价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成绩评价者多元化主要体现于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教师外,还可以包括专职的设计机构、设计师、设计消费者代表、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学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中还有一点值得强调,就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能作一个自我评价,这不仅是给学生一个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自我申诉,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机会。

4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新模式的实施步骤

4.1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的制定

通过对世界各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研究,以及国内各大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调查和研究,教师及相关人员根据前期的理论研究制定出初步成绩评价体系,这个成绩评价体系可分阶段实施,并且有明确的阶段性的目标及详细的实施计划。

4.2具体计划实施前的基础调研

对教师和学生分别作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设计能力、学习态度等。了解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专业水平,可以为计划实施后的效果作比较研究。

4.3将明确的成绩评价标准告知学生

在上课之前,把根据教学目的制定的相应的成绩评价标准和策略明确地告知学生。这样能够使学生通过成绩评价标准清楚地了解预期的学习效果,从而有所指引地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使学生也成为改革的主体,增加成绩评价体系研究的参与性。

4.4成绩评价标准的实施

成绩评价标准的实施者是专业课老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成绩评价标准的细则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设计创作等学习活动。课程的成绩评价,以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能力作为基本框架。一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具体评价分值详见表(1),各个评价项在成绩中所占的分数比例各有侧重。成绩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成绩评价也帮助教师了解课程的效果与质量,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本身的完善。

4.5成绩评价标准实施后的反馈

选择最佳的反馈时机与反馈方式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诠释,成绩评价结果反馈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成绩评价结果及时、分阶段地进行反馈。在专业课学习的初始阶段、中间阶段、3/4阶段和终结阶段,分别对学生的成绩予以反馈,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在课程的下一阶段加以完善。艺术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艺术学习没有单一的答案,换言之,学生的学习结果无对错可言。因此,由全体任课教师和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人员组成评价小组,通过沟通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通过学生自由陈述,教师通过提问以及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后,教师综合各方面因素得出评价结果,并将其反馈给学生,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5结果分析

通过课前和课后以及参与和未参与成绩评价新模式应用实验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对比,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有较大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执行能力有了较大提升。通过对学生的走访,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了一定的提高。

6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