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创新管理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精选

科研创新管理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研档案;管理;科研工作;创新

科研档案是指一些科研部门、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种载体记载下的原始记录材料,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档案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流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科研档案管理的体制得到了健全和发展,科研档案的收集、管理、整理以及归档等工作逐渐被完善,改变了传统科研档案管理的被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科研档案的材料不够完整、系统,特别是缺少关于技术开发使用的档案,在此情况下,有关人员要从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对科研成果、课题研究、人才器械、科研统计等方面加强档案管理,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提升科研工作效率。新时期科研档案管理的关键在于创新,因此,有关人员要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创新。

1.科研档案的特点

1.1系统成套性

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的进行是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因此,其形成的科研材料不是一些没有联系的文件材料,而是具有系统联系的文件组合。科研档案其中包括科研计划、依照科研计划制定出的具有依据性材料、论证材料以及课题成果的总结鉴定材料。

1.2专业性

科研项目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广泛,既包含自然科学,也包含人文科学。科研材料中包含了不同科学的内容,对各种物质和现象的规律、特点进行了总结,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科研档案材料要对这些科学规律进行准确的反映,因此就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1.3阶段性

不同学科之间形成的科研档案材料不同,但是都会随着发展显示出不同的阶段特征,都会经历从准备、实验、总结到应用的阶段,因此,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2.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科研档案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同,科研档案管理不完整

科研档案材料主要分为成果性材料、过程性材料和原始性材料。现阶段的科研档案管理对这三种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同,大多比较重视成果性材料,轻视原始性和过程性材料。科研档案系统中对总结性、鉴定性、成果性材料的涉及内容比较多,而对一些原始材料记录、具体的计算数据、设计文稿等方面的材料涉及较少,使得科研档案管理不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2.2科研档案中涉及的一般性材料多,技术性材料少

科研成果获得的关键材料应该是技术性材料,技术性材料是科研人员解决科研问题、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材料,集中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它的归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现阶段的科研档案归档材料多是一些一般性材料,缺乏一定的技术性材料。

2.3科研档案中涉及的纸质材料多,其他形式的材料少

科研工作中对于一些物理现象的记录不能采用纸张完成,会使用到一些磁带、硬盘、照片等,但是,现阶段的科研档案归档材料中大多是纸质材料,缺乏对其他形式材料的归档。

2.4科研档案中归档材料记录不规范

现阶段科研档案中的一些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档案归档意识,常用三色笔进行档案的书写,对档案书写的纸张没有统一的规格,对于档案的音频文件处理不够清晰明确。另外,由于一些档案原件的份数有限,在档案的调动方面只能进行复印处理,在复印的过程中对原档案材料带来了损坏,减少了档案的使用寿命。

3.科研档案的管理创新

3.1意识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档案的管理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快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不断更新管理思维,增强管理的现代化意识,实现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的实现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意识。

3.1.1加强创新意识

加强创新意识需要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更新管理观念,形成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思想指导下实现对不合时展观念、做法的摒弃。同时,要加强对科技的认识,实现现代科技在科研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和方法,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在制度、理论、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另外,要加强管理意识,建立科研档案管理的长期实行机制,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热情。

3.1.2加强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科研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科研档案的管理是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科研档案的管理人员要树立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首先,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通过对新形势下科研档案管理规律、特点、要求的分析,充分发挥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其次,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加强服务的积极主动性,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服务形式,形成主动、多样的服务形式。最后,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开拓档案管理的服务领域、深度以及广度,顺应社会的发展,实现多元化的服务趋势。

3.1.3加强利用趋势

科研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就是为了被人们利用,因此,实现科研档案的利用率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之一,要不断加强档案的利用,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的经济、社会等效益。首先,要实现档案的创新化利用,将静态的档案利用转化为动态的档案利用。其次,要加强科研档案的信息开发,将科研档案信息开发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实现科研信息资源的大众化,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信息在社会、企业、人才之中的利用。最后,通过一定的编研形式,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3.2科技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研档案的数量逐渐增多,社会各界对其需求也逐渐增加。而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对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因此,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主要是利用现代科技理论、技术、方法来处理科研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和技术化。同时,计算机的应用还能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系统性的管理技术、实现科研档案信息的共享。

3.2.2实现科学化的科研档案工作管理

实现科学化的科研档案工作管理首先要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规范化建设,为科研档案额科学管理制定不同时期的规划,加强现阶段科研档案管理的薄弱环节。其次,更新科研档案管理的手段,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由传统哈向现代化的转变,提升科研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减少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必要的烦劳工作。最后。形成科研档案管理的局域互联网,从而为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规模化提供保障。

3.3机制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因此科研档案的管理要加强其法律机制的创新,逐渐将档案管理中的法规和体系渗透在我国法律建设中,实现科研档案的法制化管理。同时,要求有关科研档案管理者要知法、懂法、用法,真正将法律应用到科研档案管理中,不断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法律约束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完整性和实效性等特点,伴随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了更好的发挥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有关人员和部门要加强机制的创新。因为,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特点是科研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的保障,也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有关人员和部门要在充分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符合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规律和标准制度的建立来实现科研档案标准化管理,保障一切人员按照一定的管理标准来进行工作,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方法、原则第二个进行科学规范,及时在工作中实现分类、记录、复制,从而为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科学管理进行有效保证。

3.4人才创新

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对科研档案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科研档案管理人才的能力。同时,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其在科研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科研档案管理实现了管理设备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以及管理载体的改革。因此,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都要进一步提高,并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技术以及业务知识、富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科研档案管理队伍。基于很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对现代化科研档案管理认识、管理专业技术差不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等问题,需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来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我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新时代科研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要求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还要通过建立网络系统来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这就需要科研档案管理员工要熟悉掌握现代通讯技术、办公室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并要会使用复印、光盘储存、计算机检索、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有关技术,实现现代化手段的科研档案管理。另外,在人才培养上,基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特点,要求培养具有多学科技术综合能力的人才,要求他们了解现代化的科研档案管理技术和手段,不断加深自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除了培养人才现代化的科研管理理念,还要不断更新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建立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机制,从而不断打造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的科研档案管理队伍。

4.总结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有关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适应新经济形势发展需求,实现其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不断开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庞尊丽.关于新时期基层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考[J].档案天地,2011(05).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成果转化

一、我国科研项目发展概况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科研项目在我国蓬勃发展,并已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以华为公司为例,华为公司作为中国的高科技领先企业,从1987年成立到现在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华为一直将销售额的10%投入到研发领域,有45%的员工投入研发工作。华为向我们证明,只有静下心来做研发,企业才有长远前途!但是还有很多企业虽然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开始增加创新的投入,创新的成功率却很低,创新绩效不高,给企业带了很大的损失。追其根本,是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只重视技术要素,而忽略了与技术要素相关的企业战略、管理制度等方面是否可以为科研项目的有效落地提供相应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为了长期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持续不断的组织创新,巩固科技成果,让科技成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9】8号)中提到,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强化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扩大国际创新合作。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不够,管理僵化

研究项目未经科学的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导致创新不足;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缺少管理创新的精神,对科研的人力及资金投入较少,只重视初期的研究和设计阶段,对产品与公司的战略缺少统一规划,方向不明确,没有清晰的思路,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过于盲目和片面,闭门造车,没有发展核心技术,或对核心技术的缺少远景规划,难以达到多专业融合发展。

(二)科研项目管控不严,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评审机制不健全

企业对科研项目管理控制流于形式,项目监督力度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统筹,责任不清晰,遇事相互推诿,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评审机制不健全,没有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督和动态管理;研发成本过高,预算流于形式,且存在舞弊或研发失败的可能。

(三)科研项目流程混乱

部门数据信息传递不畅,项目流程浮于形式。研发团队协作能力不强,项目审批缺乏专业人士监管,责任不明晰,研发人员对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存在局限性,导致产品研发周期过长,导致企业错失商机,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

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不足,保护措施不力,没有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没有把已有的技术通过改进应用的新的项目上,或者研发的项目缺少长久创收的关键点,成本效益比低。

(五)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力

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过程中,没有相应缺少对科研信息的保密措施,导致产品信息泄密;产品研发成功后,没有尽快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易被竞争对手利用。

三、如何提升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一)完善创新机制,提高创新水平

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发展趋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完善企业的组织架构,确定战略方向,完善创新激励措施,吸引公司员工共同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中来,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和完善措施,将企业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相融合,形成从管理到研发,从开发到市场均以将企业做大做强作为共同奋斗的目标,提升企业科研能力、竞争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1.以战略的眼光做科研,用科技实力推动企业发展

以联想的“技工贸”发展战略为例,联想研究院依据自身的企业愿景,制定了清晰明确的三波战略:第一、个人电脑:持续创新,为PC加入智能和云服务;第二、移动业务和数据中心业务:打造新的增长点;第三、新型智能终端:通过“设备+云”服务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当一个企业确定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相一致的技术开发目标后,研发目标就更为明确,企业可以集中自身优势,以确定的某一个点为核心,在保证优质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避免因盲目开发引起的资源浪费,有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完善创新激励措施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把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杰克•韦尔奇曾说“员工工资最高的时候,企业成本最低。”完善创新激励措施,以提高人员开发创造的积极性。根据企业及员工情况提供物质激励、晋升激励、培训激励、研发奖励等多重激励方式。华为就是通过将98.6%的股权留给员工,将利润留给员工,这也成形成了华为的向心力。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一定要将所有的奖励措施及时变现,这样才更能给予员工足够的满足感,吸引公司员工共同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中来。

(二)加强科研企业项目管理控制

企业应建立以科技创新项目为主导的组织战略,建立一套科研项目内部控制制度,注重科研项目流程的全过程控制,在关键节点设立的科学的评估方法,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风险管理与财务信息管理理念引入科研项目中,建立多样化的研发管理标准和科研开发流程。

1.科研项目前期立项应关注的重点

(1)科研项目应执行立项审批制度。企业的研究人员提出研究申请建议后,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充分收集信息,对研究的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及科研成果预期做科学而充分的论证后,确定研发方向。确定是做一项新的科研技术开发,还是在现有技术上,研发一种新的产品。企业管理层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确定产品研发战略和产品研发计划,合理估计可能出现的风险,及风险出现时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或者企业可能承受的风险区间,规避风险的同时,避免因创新不足导致资源的浪费。(2)研发经费及研发时限。科研项目立项通过后,企业应着手筹备资金,确定研发经费的来源及经费支出限额,及时编制研发项目预算,依据成本效益原则确定研发时限,避免研发周期过长,在这个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时代,错失市场,研发以失败告终。(3)明确研发人员相关职责分工。企业可以建立一支由项目经理领导下的产品开发团队,将研发任务分解,确定项目负责人,并根据任务的性质、范围明确各职能部门及层级的工作内容、成本控制职责和权限。

2.研发过程中的内部控制

通过技术管理体系来保证研发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完善科研项目质量控制流程,强化研发全过程管理,规范研发行为。开发设计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立项开始时,就应分别从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从产品、竞争分析、研发计划(项目时间安排与资源需求)、财务计划、风险评估、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充分考虑成本效益。一个产品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开发进度、质量和最终成本。内部控制从几方面来落实效果:制订为实现成本目标所采取的控制措施;监视和计量成本控制指标的执行结果;识别和分析成本差异原因,编制和实施应对措施。首先,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增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研发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研发项目预算审批制,在确保研发项目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做到节约,如需调整,应视调整情况,重新修订预算并审核。其次,从研发人员配备到研发过程中的管理,将产品开发设计划分为一系列便于管理的阶段,并在相应的阶段设置考核和评估,避免研发成本过高或研发失败。为了便于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应指定某一部门的经理作为项目负责人,最好选开发工程师或产品经理,因为他们最了解产品开发状况或更了解客户需要,尤其在定制开发项目中,产品经理能更大程度上确定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为了更为清晰地了解研发状态,我们把研发分成以下几个步骤:(1)立项阶段:由项目责任人提出产品需求,由相关部门初步审议后根据业务目标出具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计划书、商业计划,进行研发任务分配,确定研发责任人、参与人员及岗位职责。(2)产品设计、初步制板开发阶段:产品制板环节是反复测试的环节,确定技术可行性,提交概要设计说明书,产品设计图纸等。在这个环节,需要技术人员投入更大的精力,是新技术新开发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最能直观地感受出产品实际的可操控性,也是决定该产品未来成本支出的关键环节。因市场需求变化莫测,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应对公司研发出的新产品与市场需求进行阶段性评测,确定投入产出是否合理,对新产品的未来市场做出合理预期,以便及时调整。(3)产品调试运行:产品调试环节决定着产品上市反馈好坏。细节决定成败,应在调试环节进行多类别测试,营造良好的用户体验。(4)产品:产品后,研发及生产团队应对产品市场反馈做出分析,为下一步研发确定方向。

3.通过阶段性评审来决定项目实施方向

全面深化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可以依据研发的步骤设置相应的评审机制,选取独立于研发团队的评审岗位,最大限度地抵御各类风险的形成与演变。比如在方案初步设计结束后,通过内部评审机制来确定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企业相关负责人可以通过参与内部评审,了解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通过评审提出优化建议。通过工作台账、日志、技术工作交接底稿等确保研发资料、科研设备的完整,后续技术调整时有据可查,信息连贯完整。(1)研发方案设计环节。评审时,不但要从开发用途上分析,如可以给现在产品带来哪些效益,或该技术可能从市场上获得的回报;还应评估技术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风险,及解决方案;研发可能支出的成本,是否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评审结束后,要出具《评审报告》,并由项目经理、责任人、评审员及负责人签字,确定研发项目是否具有进一步实施的必要性,或者方案是否可行。方案通过后,对任务量进行评估,确定投入时间及研发目标,资金预算,编写《立项报告》项目正式立项研发。(2)方案设计评审。企业应在《立项报告》中预计项目的阶段性进度,在每个阶段节点由设计部门或相关项目组成员进行内部阶段性测试,在项目方案设计环节基本结束,项目组成成员应交方案设计图纸及方案说明资料等交由部门经理审核,报分管管理层,并组织开展方案评审会。由各方面优化修改后方案经由项目经理、责任人及分管领导确认后,管理层下达《产品开发任务书》,表明同意试生产,进入制版环节。(3)产品制板开发环节的评审。产品制板环节直接体现新技术是否达到企业预期目标,及产品上市前的最终成品状况,是评审的关键环节。项目负责人通过试运行后,在样品达到《产品开发任务书》的要求后,应组织评审,评审内容应包括:新技术新产品的可使用性、可靠性、客户需求对比分析、研发费用支出及新产品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判断项目是否可行。评审人员应该包括高层领导人员,由他们对新技术新产品是否进一步生产做出评审决策,及是否有需要整改的事项。

4.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保护

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的产物,一个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越多,反映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这也是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条件之一。企业应该对专有的技术申请专利保护,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代表着该项科研成果成功,科研的精益求精是高新企业长久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提升企业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水平

管理应该是从始到终的一个过程,做科研项目管理也不例外,属于全流程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与科研项目投入越来越多,科研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光靠人力很难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精细化、过程化的管理,必须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工具。采取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规范化管理必然趋势

四、总结

一个成功的企业科研项目应该是投入和产出成正比的,科研项目成功与否是企业技术实力的充分体现,企业应建立健全研发项目管理体系,促使科研项目管理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确保研发高科技高品质的产品,定期组织科研人员进行学习,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领军企业。

参考文献:

[1]张莹莹,周禹.中国创新模式[M].漆思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白春礼.中国科技的创造与进步[M].外文出版社,2018.

[3]汪礼兵.研发管理破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第3篇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有机结合的调控系统。人类科学发展步入21世纪,传统的农业科研管理理论、方式、方法正接受着知识经济浪潮的洗礼和冲击,旧的模式、形态、思维不断被打破,新的框架、理论、观念如潮水般涌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科研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运作良好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及体系,向管理要效益、要成果、要人才,进行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是摆在农业科研单位决策层和管理部门的重大课题。本论文通过比较国外农业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的特点与本国农业科研管理的特点,汲取有益经验,得出有益于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创新的启示。

一、国外农业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的特点

1、政府主拨科研经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都把农业科研作为国家公益性事业,从资金方面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01年美国各州农业实验站的85%经费由联邦和州政府提供;法国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由国家经办,农业科研投资的90%由农业部拨款;印度、泰国、印尼等国的农业科研投资中政府拨款比重分别为93%、95%、97%。日本文部省将科研经费主要使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国立科研费约占77%;(2)私立科研补助费约占17.8%;(3)农业大学科研补助费约占4%。文部省所属科学研究机构,每年根据上述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项目类型,将研究人员呈报的科研课题及申请研究费用情况召开评议员会议,筛选后汇总至文部省,一般能审批的科研课题为50%。其经费额也不是报多少批多少,一般只够所需开支的80%左右,所缺基金由其它基金会和支助单位解决。

2、重视制定本国的科技计划

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制定本国的农业科技计划,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六大跨部门综合性科技计划以及九大农业科技战略计划和由一个部门牵头,联合一到多个部门共同主持的科技计划(如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日本政府建立在各省厅的“研究开发制度”和“应用促进事业”两大基础上的科技计划体系和欧盟的第五个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等。

3、根据新学科、新技术的发展,改革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和任务,以适应新学科、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1999年集中500名科学家和其他有关人员,制定了2000~2010年农业研究的纲领性计划,对研究课题和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该计划包括6个战略目标、24个研究项目和98个研究课题,建立一批各专业全国一流的研究中心,并按任务要求,有的研究机构要移交、撤消、转让等。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于1999年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重点加强了农业食品工业、农业能源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按学科和科研目标设置的研究部和按行政大区设置的研究中心都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4、建立适度规模的研究室和灵活的运行机制

从日本20多年来研究单位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数量变化看,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单位从1990年的700个增加到1996年的800个,到2000年又减少到691个。同期,研究人员减少13%。为了有效地推进重点研究、着手紧急的课题和综合性研究,一方面确保研究室的适度规模,同时,在运行机制上要具备灵活性,因此,研究单位的大型化与确保机构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成为当务之急。

英国农业研究机构由于政府削减科研经费,纷纷采取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缩短研究战线等相应措施。英国政府采取这一做法,目的在于减少政府负担,促使科研机构提高效率,开始创收。90年代以来有一个共同趋势,许多国家增加了对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保护等优先发展领域的投资,匈牙利政府科学政策委员会决定,从90年起,把生物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工农业中的应用作为首要任务,在1999、2000两年从国家预算中拨出2.4亿福林用于此项研究,并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再拨出6亿福林。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均大幅度增加生物技术研究的投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到2000年,美国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经费将增加到约15亿美元,政府对生物技术的总投资,1999年为57.6亿美元,2000年达80.3亿美元。英国政府最近也调整了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决定优先发展生物技术科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泰国,每年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费用也达6000万美元。为了加速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泰国专门成立了遗传基因工程学与生物技术中心。

二、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础研究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改革10多年了,在体制改革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开发区热”、“工业热”、“商业热”,忽视了农业这个基础,甚至不顾农业科研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使农业科研机构盲目地“放开”、“断奶”,出现了农业科研机构网破人散的局面。在研究机构内,由于研究与开发两方面经济效益差距拉大,使研究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科研单位处于“一心一意搞开发,凑凑合合搞研究”的状况,基础研究还受到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因素,以及市场经济中短期行为等消极行为的冲击,近年来有明显的被削弱的趋势。必须清楚地看到,基础研究是当代科学的前沿,也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赖以发展的基础。不重视基础研究,将会导致农业科研的后劲不足,也将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2、我国农业科研力量分散,管理力度不够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其一,科研机构重叠,科研课题多头下达,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使本已十分有限的科研经费不能相对集中使用,造成经费投入的效益低,试验材料、设备不能集中使用,研究力量分散。其二,成果奖励直接与职称、工资、住房等切身利益挂钩。而且与成果排名密切相关,加上高新技术研究的难度大,出成果慢,影响晋升,因而纷纷争作第一主持人,科研课题越分越小,研究难以深入。近年来虽然科研课题较多,通过鉴定的成果也不少,但高水平成果并不多。

3、科研经费短缺,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有限

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事业费,一是科研费。目前这两方面都很短缺。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准,而农业科研单位的支出却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来源不稳定。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只能集中精力抓创收,不少科研人员成年为课题的立项和科研经费而疲于奔波。既便立了项,经费也到位很晚。一些农业科研单位“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经费投入少,资助强度低,科研条件较差,已成为困扰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4、科研队伍不稳,科研队伍创新不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各阶层、各行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国力不足,有关政策没有配套等原因,使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他的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有的农业科研人员跳入“商海”;有的无心搞科研,而去谋求第二职业。某研究所反映,170名科技人员中,只有30人潜心于研究。全国有94个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数已不足20人,且非科研人员比重大,科研无法进行,农业科研队伍的严重不稳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国外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对我国农业科研管理的启示

1、创立创新型的科研队伍

人才是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中,一方面要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包括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以及科学研究前沿上的人才,建设起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小组上,而非以前那种放在整个科研机构或单个个人上的方式。

项目小组式的团队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执行方式,其规模的大小有利于实现我们长期以来所追求却又一直没有达到的“管得好,管得活”的科研管理目标。小团队在提高组织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个人之间分享观点、交流经验等提供了场所。从知识转移的角度看,适当规模的科研团队非常有利于实现机构节约、减少交流成本、提高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知识创新的水平与效率。

2、鼓励创新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研究属于追踪和模仿的比例很高,而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较少。信息时代不仅知识和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因素,而且由于创新所付出的巨大的投资,以及可能产生的巨大效益,使各国都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模仿和追踪研究只能永远居于人后,无论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还是科研机构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从一个时期的发展来看,受综合国力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不可能超过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研究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农业科研管理上要针对市场需求,根据自己单位的优势在项目选择和主攻方向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集中物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传统的农业科研管理和组织方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科研课题一旦获得,执行的过程中在监管方面有时存在不足,使少数研究流于形式,最终无法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信息时代许多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成果大都是在多学科交叉点上产生的,如农业生物技术与医学的交叉,农业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管理体制的交叉等。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制约,科学研究条块分割,不仅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流不足,而且,即使在同一个研究机构内也往往没有形成一套科研协作、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和管理规范。

3、将常规化工作模式转向高效信息化

信息网络时代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国家信息骨干网络的建设,先后实施了“政府上网年”和“企业上网年”等推进性措施。目前农业科研机构中相当一部分已经上网。网络的发展为多渠道获得科研资金,迅速便捷地实施科研进程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的交易和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注重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主动地利用网络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是信息网络时代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更加有序和高效。

4、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的科研能力评估,同事考虑地域性等因素,引导科研机构的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一批能真正上水平的,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机构。对这些应当稳定的农业科研机构,有关部门应当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政策,逐步打破被分割、大而全或小而全、自成体系和分散重复的原有格局,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实现体系间的功能互补,发挥整体效应。

科研管理的创新要求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由过去只重视高产研究,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研究;由只重视产中研究,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研究兼顾,并在继续重视作物研究的同时,逐步加强重视养殖业、加工业的研究。注意发挥地区优势,重视特种作物、创汇作物和野生资源的研究,使农业科研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焕发生机,增强活力。

5、将农业科研管理转向国际化

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提,随着研究与开发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农业科研管理国际化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按国际共识的准则处理好各类科技活动的实施和协调,才能加快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研究结果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此外,大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是建立创新型科研队伍的重要途径。加强国立科研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设立流动人员基金,吸引国外、大学、企业和科技人员到国立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在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中兼职。通过创造出气氛宽松、管理严格的一套运行机制,促进农业科研人员的流动,以高标准、高强度的工作和相对应的高收入、高回报,维持一支相对稳定、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宏,张薇.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国家创新系统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3(5).

[2]日本大学的科研管理[Z].教育情报参考(28).

[3]赵醒村,周增桓,王省良,李海燕,史先东.谈科研管理的创新意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1,14(2).

[4]邬贤梦.农业科研管理职能的探讨[Z].论苑.

[5]周兴和,于正,李一军.科研管理创新的新视角――科研软环境建设[J].中国科学基金,2002.

[6]府少辉.试论农业科研与“稳住一头,放活一片”[J].湖南农学院学报,2002(2).

[7]刘淑琴,陈桂芬,庄铁成.多媒体技术在农业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农业科技管理,1995(10).

[8]边宝林.面向知识经济的科研管理创新[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19(3).

[9]任蔚.对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研管理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1(3).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第4篇

1.1更新科研管理思想及其管理观念是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实践关键

1.1.1创新管理工作意识

随着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到来,促进了管理观念的有效创新。它不再是简单的突破了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而是依次将整个组织资源以及信息有序、组织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从根本上拓宽了管理人员视野,还从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应管理工作的广度以及深度,并在此基础之上增强了作业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从而激发、调动了其创新精神。若将科研管理信息化视作利用计算机对原有工作进行处理,那么就会形成更多的文字与事务处理,致使无法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改革与创新。从其本质上来讲,科研管理信息化其内涵可以概括:创新出具备关联性、系统性以及针对性,还有即时性的管理模式,从而是的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从繁多且杂的事物处理中,真正解放出来。

1.2领导重视是确保科研管理信息化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由于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一项极为复杂且庞大的工程,只有得到各级领导以及职能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才能确保其安全、顺利实施。领导对于该项工程的重视程度是保证科研管理信息化持续、稳定进行的前提与基础。通常科研管理信息化需要投入较大、较多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再加上设计面较广,因此领导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从根本上组织和调动各方面力量,以做好信息网络建设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通过近几年所开展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实践来说,如果没有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推动,该项目是很难开展的。也正是因为有了相关征服的支持与推动之后,才确保该项目得以策划、立项以及开发还有推广等等。

1.3坚持以人为本方针

当前社会,人作为科技活动中最为宝贵以及最为活跃的因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应用科研管理信息化方面来说,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转变观念。也就是将管理重点放在开发人能力以及调动人能积极性还有激发创造性之上。优秀的管理人才以及科研人员通常都是社会稀缺资源,拥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传统的劳动力价值观,在管理机制上,不仅能够确保员工接收到一个奋发向上、正确的信号,同时还能充分有效的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所以在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时,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并在重点考虑群体利益以及群体共同目标的同时,协调群体内部个人以及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保群体中每个个体的智慧都能创造出一个尽可能延伸的空间,并从中得到有效集成与利用。

1.4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是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从本质上来说,科研管理信息化其实是对传统管理的革命。在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应将信息化与科研优化管理相结合,来加强信息化管理。从而让每个管理流程成为旧式传统管理机制的改进与继承。对工作秩序以及工作流程进行明确,是进行数据收集、处理以及传输与反馈的先决条件。科研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之间拥有更加默契的合作关系以及更为明确、有效的分工,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重复劳动。若科研管理信息在构建之初,无法遵循一定工作流程,那么必然不能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信息化的流程,也必然会造成数据之间的不完整性以及不标准性,致使工作秩序产生混乱。

2系统管理与维护

通常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前期投入较高,不仅要购买所需设备以及软件,同时还需建立具体的工作流程,还需对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规划等等。所以,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全部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共同创新。另外不论何种信息化应用都无法准确包含全部的工作内容以及管理程序,因此管理工作的变化以及发展还有更新就变得更加重要。现阶段,对科研管理信息化进行系统更新以及维护主要有两层意义。一个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维护,另一个是对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更新与扩展,而信息维护自身的重要意义在于系统只有掌握和了解了准确信息才可以进行科学决策。

3总结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与科研事业单位的改革创新,过去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单位自身发展的需求,直接导致出现了科研经费利用率降低、单位内部资源浪费以及科研项目成本管控不合理等现象,对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怎样有序促进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前进,不断提升单位资金利用率,规避财务风险,这是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能够进一步发挥科研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科研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同时国家逐渐提高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相应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也应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够真正符合新时期对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唯有真正提升单位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确保科研经费的安全与完整,才可以确保单位内部资源得以最优配置,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持续开展,发挥科研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其次,推进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能够有效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财务管理活动一般来说包括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收支管理、负债管理以及财务报告等。借助于全方位、多层次的财务管理手段,科研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予以合理分配和应用,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核算、预测、分析以及监督职能,确保单位内部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要认识到财务管理活动是科研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关键,也是确保单位科研计划得以顺利完成的重点工作。最后,推进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有助于确保经济责任的落实。科研事业单位想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就应当不断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立完善的财务核算与考核体系,针对不同部门适用于各种财务核算方式,有针对性地设置考核指标,逐渐构建以促进单位经济效益为目标、符合科研单位发展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确保经济责任得以落实,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监控。

二、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涵

一般来说,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推动科研事业单位自身发展为目的,对资金予以科学筹集、分配以及监控的一种经济手段。财务管理工作属于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关键环节,但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又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一定差异。比如从管理目的角度而言,科研事业单位所进行的财务管理活动是为了确保单位内部科研资源的科学分配,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而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金增长。因此,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事务性较强的特征。从管理方式而言,科研事业单位通常都是预算为先,而其他企事业单位往往是从价值链、预算等综合角度着手实施财务管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从整体上来说依旧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构建更加科学、系统化的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确保科研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1.积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应当主动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创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的重要意义,逐渐树立现代化的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唯有真正从思想认识上予以重视,推进财务管理创新,依靠切实可行的对策,才可以不断促进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工作价值。财务管理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应对科研事业单位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真正把风险意识、知识经济效益理念、价值最大化思想等现代财务管理思想融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从而更加有预见性的应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对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促进财务管理活动效率的提升。

2.做好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针对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来说,必须要贯彻落实预算编制、执行与评价并重的基本原则。需要开展好预算编制工作,树立明确的工作指导原则,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预算工作方案,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强调权责利相统一,促进单位职工责任意识的提升,真正抓住预算工作关键点,严格落实相关规定,防范违规操作;另外还需要创新预算编制手段,选择零基预算策略,对科研项目活动实施预测分析,进一步细化财务预算项目,更新预算支出标准。最后应当保证预算方案的贯彻落实,防止预算编制和具体执行之间出现较大差异,对预算收支予以实时监督。

3.优化单位会计核算方法

第一,在开展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因为会计工作人员常常会出现一些主观性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所以需要尽快全面落实会计信息化,借助于信息技术实施统一核算,还需要定期对单位会计核算软件予以更新升级,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得以科学高效的处理,保证会计核算流程的规范合理。第二,要做好会计核算监督工作,坚决从根本上避免出现资金浪费问题,促进单位资金利用率的提升。第三,应当优化和改善会计核算工作方法,制定单位内部统一标准,防止会计核算工作混乱,保证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推进财务公开,保证单位资金的合理利用。

4.加强单位内部资产管理

一方面应当尽快转变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存在的重钱轻物思想,摆脱科技管理人员的资产本部门本项目的思想,不管是部门或者科研项目组的固定资产,其所有权都属于单位所有,应当对这些资产进行统一调配,尽快建立资产共享制度。另一方面,应当把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经费纳入预算,对固定资产的采购活动要进行统一招投标,对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借需要严格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时应当首先上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且第一时间做好清查工作,确保单位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内控机制。重视资金管理,对货币资金的收入、保存、支出等活动予以严格规范,实施非现金结算策略,如公务卡结算增强支付透明度,借助于授权审批、会计记录和实物保存相互独立的管理手段做好对单位内部实物资产的管控;做好对资产采购活动的管理,关键在于采购决策,规定个人无权自行决定采购品种和价格等。其次,应当制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和拨款机制。财政部门与科技主管部门应当坚持从相关经费预算、科研成本核算、结余经费管理等角度出发,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优化完善资金拨款规定,确保科研资金的专款专用。

6.制定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首先,保证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同时通过有效对策保障内审部门能够独立进行各项工作业务,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发挥,保证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规范开展。其次,应当做好对单位财务的监督管理,着重对单位各项资金的具体收支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不单要对资金实际使用状况进行监管,同时还需要对单位资金收支情况和会计信息予以全方位的核查,关键在于保障各项资金能够得以合规使用。最后,积极寻求社会监督,依靠社会媒体和舆论监督来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公开。

7.提高单位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创新。首先,科研事业单位应当定期组织财务会计人员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使其了解最新的政策动向,帮助其树立依法理财的思想认识;其次,应当做好组织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促进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从而杜绝违规现象的出现;最后,应当针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制定相匹配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定期考核,对业绩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从而激发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促进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科研事业单位属于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为社会建设发展和现代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使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也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对科研事业单位拟各项业务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探索新的财务管理办法,以帮助科研事业单位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现单位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鸿飞.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建设研究.财经界(学术版),2015(21).

2.张顺梁,金奕敏.浅议新会计制度下的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经界(学术版),2015(10).

3.周娟.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热带农业工程,2014,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