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资本的概念

金融资本的概念范文精选

金融资本的概念

金融资本的概念范文第1篇

一、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的金融资本主要以有价证券为表现方式,如股票、债券等,也可以是指企业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种类的合约,如期货合约等。它是与企业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它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厂房、原材料、设备等具体实物运作。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者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的运作。所以,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其本身的固定报酬所形成的收获。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通过一定的运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种类型的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与实业资本运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经营所需的资本额较少

实业资本运营,尤其是项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活动,往往都要求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对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只需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或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即可从事金融资本的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量相对实业资本来说较少,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承受。所以,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适合于大多数企业进行的资本运作方式。

2.资本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

金融资本投资经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持有的各类有价证券上,而这些证券又都是可以随时变现、随时充当支付手段的媒介。由于企业的金融资本在经营活动中,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也就使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运作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决策空间。换言之,一旦企业察觉到形势有变或者有了新的经营意图,它可以较方便地将资产变现或者转移出来,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心理因素的影响巨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各种资本经营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经营行为和经营效果的偏差,而这些影响一般都具有间歇性和偶性发的特点。但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心理因素却是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比如,当证券投资者预感到一种证券价格将要发生变动时,他就会依据自己的心理判断抢先做出行动。当这种意识为多数人所共有时,则会形成集体的“抢先”意识。这种共有的意识构成了证券市场每时每刻的心理潮流,并常常会由此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心理动荡。

4.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项既涉及企业自身条件,又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干扰的活动。企业的自身条件有:企业的资金实力、决策人员的能力、企业所具有的金融资本经营的经验和技巧等;而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诸多,如国家的经济形势,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等。这样就使企业金融资本的经营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另外,金融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动来获取的,由于证券交易市场上价格的频繁变化,企业收益发生波动也是必然的。

二、金融资本经营的技术操作原则

1.经营目标明确,制定投资计划

要使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取得成效,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以避免投资经营的盲目性,保证预期投资效果的实现。企业在拟定投资经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资金的来源与稳定性。(2)投资收益的获取方式,是以股票投资经营为主,还是以债券投资经营为主。(3)处理好可获得的信息,把握机会。

2.组合投资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在风险已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投资报酬最高,或在报酬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进程中,要实行组合投资经营,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合理搭配起来,以分散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一般是将企业的金融资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安全性高的债券或优先股;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具有成长性的普通股;另一部分应作为准备金,以待更好的投资机会或用来弥补意外损失。

3.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的潜能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本要素。金融资本运作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复杂工作。因而,投资决策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够把握住金融资本经营的有利时机,做出成熟的决策。

4.机会成本最小原则

在金融资本经营交易市场上,资本的经营方向是可变的。资本要不断地从那些盈利性低的部门退出,进入盈利性较高的领域,以使金融资本运营的机会成本最小。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应该理智、慎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各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做认真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动作对象和方式。

三、如何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即股票交易、债券交易、期货和期权交易。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何种金融资本经营方式的过程,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风险因素

在金融资本经营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风险适度的投资经营对象。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也不排除会有低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投资经营对象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经营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保证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有相应的收益相匹配。超级秘书网

2.变现因素

由于证券构成企业金融资本的主体,所以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证券的变现能力上。在没有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证券的流动性取决于证券的偿还期限,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如果存在二级市场,证券的流动性则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某种证券的热度。

3.收益因素

追求高收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最终目的,但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价格、手续费、现金等因素,以期在成本——收益原则下,选择出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4.便利因素

金融资本的概念范文第2篇

1.产业金融概念的提出与全球金融危机息息相关,它其实是金融危机的直接产物。金融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一个极具热点的话题,无论其以什么样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或者对经济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金融危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许多学者围绕着金融展开大量研究,认为金融一定会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认为金融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在于为资源的重新配置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对鼓励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Perez)对于产业金融的观点是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相融合的基本范式(模式),科技创新的产生会带来大量资金的注入,金融资本集聚形成规模资本,产业金融的资金基础是从技术衍生而来的。认为新技术的产生通常会吸引大量金融资本的投入。HyeokJ&RobertMT发现金融的深化对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发现产业金融化可带动科技创新的实现,资金高度集聚往往会产生新的技术革命。国外产业金融理论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2.第一,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全球各行各业产生影响,金融业尤其严重,初创阶段,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轨,使得金融业内重要人士意识到产业与金融相结合的必要性,产业金融走进初创阶段,开始与银行进行深层次合作,构建起良好的银企关系、担保合作平台。第二,繁荣阶段,产业金融的发展风潮遍及各类行业,如汽车行业、航空业,尤其是传统企业为了改变目前停滞不前,运作无力等现状纷纷进军金融业与其合作。第三,问题出现阶段,各个产业进军金融行业,造成金融行业秩序混乱,金融资本膨胀,金融功能被过分夸大,造成社会经济基础的不稳定,因而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进行金融约束,影响资金在生产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分配,此时产业金融的发展处于瓶颈阶段。第四,治理阶段,产业金融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具有巨大作用,经济仍然需要产业金融作为新突破点,因而产业金融进入整治阶段,以便沿用产业金融的发展轨迹。国外对金融化理论研究的较多,产业金融实质上就是金融化的一种表现。而国内对产业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首先是刘世锦较早地介入了金融与产业发展的研究,认为金融发展的重点是产业的发展,把服务产业作为产业金融发展的核心,一切金融活动的变革与创新都是要以有利于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把产业发展的潜力作为判别金融改革创新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林毅夫以制造业为例,分析了金融结构和制造业的规模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出传统企业也可以与金融业存在紧密的相互关系。在经济中衍生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或存在一个银行高度集中的空间,这样才能满足广大企业的融资需求,张文云分析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的关系,认为产生高效的金融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钱志新对产业金融的概念、原理、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理论论述,并且对网络金融、新能源金融、航运金融、环境金融等十大产业金融进行了实务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和解决方案。孟庆轩认为通过产业金融的发展方式,促使企业经营实现资本化,取得企业创新所需的战略性资源,从而使企业获得利益增长方式的转变。

3.有学者认为,产业资本化正处于空前繁荣的阶段,金融化促使产业资本在一定地域内的聚集,而且还带动了闲置资金从传统落后产业向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分散流动与重新部署配置,为产业发展形式的多样性增添了新的活力。有学者认为经济金融化将经济管理职能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从而形成了少数金融中心,使得管理规范更具标准化,同时也有利于产业资本在某些主要城市集中,因而形成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随着金融的发展,实物担保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无形资产和未来现金流都可以作为信贷融资的手段,然而融资形式由内部融资向外部融资的转变,企业能够更容易筹集到运转所需要的资金。中国的产融结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可称为产业金融萌芽阶段,产业资本流向金融资本,中国产融结合的第一步主要是政府大力推动传统企业的战略,集中表现为传统企业以股权参与的形式进入金融企业。第二是产融结合的整治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涌来的产业资本逐步进军金融产业,金融机构泛滥,金融市场混乱,金融风险突出。为此政府规定银行不允许参股企业,导致一些商业银行开始退出产业领域。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盈利性需求,商业银行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不断扩张业务,造成金融市场秩序不稳定,产融结合风险初显。第三是产融结合的曲折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资本化加剧,产融结合的发展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产业金融走向发展的前端。

二、国内外产业金融发展模式探讨

1.国内外对产业金融的研究主要在于对其发展模式的探讨,以及今后发展趋势的设想。或者是产融双驱,促进企业资本积累扩张。相关研究者认为产融不只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耦合,更是产业与金融协调发展,产业金融是根据不同的行业发展需求,而演化出来的不同的发展模式,如按产业类型分类:能源金融、零售业金融、绿色金融、农业金融,制造业金融、汽车金融、钢铁金融、房地产金融、港口及航运金融,交通运输金融、商品交易平台金融、农业金融、产业基地金融,相关产业离岸金融。按金融类型分类:银行产业金融、产业型融资租赁、产业型投资基金、产业型投资担保、产业型资产管理、产业型保险业务、产业型资产评估、产业型投资银行等。金融涉及产业的多个领域,进而形成以金融为中心的产业圈。产业金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产业金融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19世纪松散型的产业金融发展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紧凑型产业金融发展模式—20世纪经济危机后的超越性与捆绑型产业金融发展模式。国内外产业金融典型的发展模式以有政府主导型、银行主导型、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主要就是以中国为例,美英主要是市场为主导,日德以银行为主导。有学者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对产业模式进行分析,在新生期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发展期以银行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成熟期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通过以股市融资、大众筹资为手段,发展产业金融。

2.国外产业金融结合模式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资本化、高度化、国际化。资本化提升经济实力,促进资本的运动和增值,激活了全社会的资源和资本,迅速实现了资本积累,产生了惊人的财富效应;资本高度化推动经济结构高度化。同时资本化激活了社会经济存量,使生产要素转变为资本。资本高度化推动了产融集团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科技资源、无形资产成为资本,实现了科技资本和金融资产的流动和增值,快速推动财富的聚集和总资产的增加。知识经济是典型的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的经济模式,以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大型产融集团的发展。产融集团是信息经济时代产业资本运动和增值的市场载体。科技产业资本和金融产业资本运动和结合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向高度化发展。政府重视大产融集团的发展,鼓励金融资本与科技产业资本、科技实业与金融业以一定的产权融合或业务联系等方式达成融合与互动,同步进入良性循环。国外主要是以产融集团这种大财团的模式呈现,国内产业金融发展模式主要是以政府+银行或中央企业+银行+保险公司+金融公司,但今后发展的方向主要是以市场为主导。国内产业金融的发展模式是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发展产业金融的案例比较多,由政府牵头,外加企业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基础,从而形成一家企业金融公司,主要从事资金的借贷融资,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金融力量,也能达到发挥筹集社会资本,扩大经济规模的效果。综上所述,产业金融的发展模式应以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机制相结合,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相结合,实现政府调控、市场机制、融合主体三要素的有机结合,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

三、产业金融的研究展望

金融资本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用制度;金融资本;金融危机;寄生性;过渡性

一、西方主流经济学对金融资本的理解

西方主流经济学对金融资本的研究主要是关注金融界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每一次的危机都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进行修正的契机,每一次大的危机后政府也会采取新的财政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减轻危机的程度,恢复金融市场活力。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只是叙述现象而非解释现象,难以解释金融危机还在周期性、全球性发生的原因,还会出现经济危机前后对金融资本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危机前夜,资本主义市场在金融家们的包装下还是一片繁荣景象,新自由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学家称颂金融资本对产业部门的企业融资、风险分担、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政府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予金融部门充足的自由市场空间,股民金融投资情绪高涨,银行家和证券公司积极创新各种金融衍生品投入市场,货币的神秘性进一步增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描述道:创造价值,提供利息,成了货币的属性,就像梨树的属性是结梨一样[1]。这也是庸俗的经济学家乐于见到的,利润的源泉再一次得到掩盖,利用货币在流通中的支付职能,资本运作脱离生产过程本身获得独立性,银行家、政府、货币经营者利用数字和权力进行货币游戏。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对我们正确理解金融资本在市场中的作用和金融危机深层原因具有方法论价值,在第三十四章中针对建立在李嘉图货币数量论上的通货原理及由此衍生出的银行立法进行了一系列批判,指出货币价值的变动是现象而非根源,揭开了西方主流经济学试图运用货币原理掩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矛盾的面纱。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认为金融资本的膨胀是推动经济发展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通货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取决于流通领域内的货币数量。他们忽视了货币本身是不带有任何价值的一种等价物,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同时又是商品交换的一种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混淆了货币与资本的关系。在物质资本的供给和货币资本的供给之间,有一种看不见的联系,产业资本家对货币资本的需求是由实际生产状况决定的[2]。而通货学派则否认这一原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金融扩张,对内进行立法干涉,增发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利用银行和财政部合谋发行银行券,调节利息率,在此基础上,金融市场衍生出各种虚拟资本。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债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他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要求权,并不是代表资本[3]。希法庭也在《金融资本》中指出,国家纸币并不是建立在信用关系基础之上的,把它称之为国债或信用货币是完全错误的,国家纸币和票据具有不同的发展的可能性[4]。在市场需求量大而资本供给不足时,不可否认,金融资本会快速解决资本难题进行扩大再生产,发展经济,但金融市场无限度的欺诈最终会导致市场商品的极度过剩,即严重的经济危机。泡沫的破灭在顷刻之间,商业危机的最普遍和最显著的现象就是商品价格在长期普遍上涨之后的普遍跌落,与之相对应的是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失衡。而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从最初的郁金香狂热,到后来的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等,金融危机总会找到一个载体。西方主流经济学派把原因归结于金融市场监管不力、政府的货币政策不到位、自由市场、金融衍生品过多等因素,或有批判性较强的经济学家会直接指出金融资本是一场骗局,但其中不乏带有试图通过炒作黄金白银从中获利之人。金融市场本身就是一场零和博弈,一方获利必有一方或多方受损,危机揭露了整个金融市场中存在的欺诈行为,金融资本失去了社会和政府的信任,接下来就是持续的经济低迷和生产过剩。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影响下,例如凯恩斯、罗斯福、撒切尔夫人等有政治影响力的人物,对证券、银行、上市企业等出台一系列新的监管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开辟海外市场、调节利息率、保护关税、银行立法等一系列措施,就当下的危机而言是切中时弊的,但从整个金融史来讲只是一次又一次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较量。一方面政府依赖金融市场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垄断、公民权益等问题政府又必须予以监管,用以混淆视听树立金融自信,政府与金融合谋欺骗中产阶级,新的危机还会发生,新的金融浪潮也还会持续上演。

二、《资本论》中金融资本的实质

马克思对金融资本的理解是抽象的、本质的和唯物史观的,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运行规律探讨金融资本的利润源泉、金融危机的实质以及未来金融资本的存亡问题。信用制度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打破了奴隶经济中的高利贷形式,为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提供了便利,使得国家、地主、小农摆脱了高利贷的束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扬弃的结果,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金融资本的出现既是经济发展和现实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信用使得资本家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优势,降低市价,损害别人利益同时自己的利益不受损,所以资本信用即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优势,因而对银行的信用需求也越来越多。但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还指出在现象上,它在一定部门造成了垄断,因而引起国家干涉,再生出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发起人、创业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5]。在价值形式上,金融资本家们营造着一种假象,也是运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惯用的伎俩。马克思指出,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外表化,资本关系取得了它的最表面和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我们看到的是G-G’,是生产更多货币的货币,是没有在两极间起中介作用的过程而自行增值的价值[6]。商品作为使用价值的差别消失了,资本的运动被简化了,价值的源泉再一次被掩盖,而货币所谓的价值增值实际是对产业部门剩余价值的剥夺。而且产业资本家本身也受到货币资本家的剥削,因为用来推动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占有他人劳动的资本并不属于产业资本家自身,而是货币资本家提供给产业资本家支配的。职能资本的集中、垄断和融合,产生了货币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7]。借贷资本靠同时牺牲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而进行积累[8]。资本剥夺的对象也由直接生产者扩展到中小资本家自身,在金融化的时代只有垄断才能保住性命。马克思称这帮金融家们为匪帮,因为他们根本不懂生产,他们的运作过程也与生产并无干系,只是一个贪婪的寄生者阶级,牺牲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以及所有工人阶级的利益。金融资本又通过垄断利润、金融投机、寻租等途径而建立起一套寄生性积累机制[9]。虚拟资本相对独立于现实资本,与产业部门生产资料的积累形式不同,虚拟资本充分利用货币、证券、期货、股票、银行券和贷款等金融产品在流通领域内独立运作,然而这种金钱与数字的交易只是表象。交易所中所谓金钱不过是一张张所有权凭证或利润凭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而这些符号却利用货币的支付职能控制着整个资本市场的运作。在这场交易所的中,虚拟资本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通常控制着产业链高端环节并从中获取超额利润,在证券价格的跌落中影响着中小资本的命运,同时进行资本集中和垄断。在这里银行家从中介变成了对掌握资本分配权的主人,将社会的剩余货币集中起来,从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获得利润,但却根本不懂生产,只是单纯进行货币积累。因而吸引资金最多的领域或许是资金最饱和的领域,整个资本市场都在遭受超时间、超空间和超界限的三重剥削却养活了这些寄生者阶级。

三、金融危机的资本主义特征

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存在一定的限度,取决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的财富的回流。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运用,也就是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而达到极度紧张[10]。货币资本积累的增加一部分是随产业资本的现实积累的扩大而增加的,一部分也会由于货币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的独立性而独自积累。这种积累方式的特征会让经济在一段时间和一定领域内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飞速向前,有利于企业融资和分担风险,从而导致人们以金融市场作为价值增值的中心,如今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过是正在经历一个镀金时代。而在另一时间和另一领域呈现出与现实资本积累相反的趋势。由于这种积累的相对独立性,货币资本在一段时间出现过剩的现象成为必然,并且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过剩问题日益尖锐,从而缩短信用制度、金融资本同资本主义界限的距离,直至突破界限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在社会金融系统中爆发的危机,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金融指标短期内急剧变化,表现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金融机构破产等[11]。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信用的突然中断导致整个资金链条的断裂,从而表现为全球性的货币危机和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因此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十分重视外部条件的有序性从而保证他们所创造的货币循环体系的运转,与政府合谋,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另一方面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运用各种手段的同时给予金融资本自由。历史上金融资本的成长面临过很多困境,欧洲的过剩资本,为寻找广阔的投资领域对全世界国家进行金融扩展,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使资本投入分散化以减缓危机的发生,同时形成托拉斯等垄断机构干预市场,加强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危机的爆发。但恩格斯认为,每一个对旧危机的重演有抵消作用的要素,都包含着更猛烈得多的未来危机的萌芽[12]。一切看似挽救金融危机于水火的举措都将为一场全面的、最终的、争夺世界霸权的工业战争做准备。而危机是由金融资本自身对实体经济的寄生性所带来的,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的发展所带来的信用货币的相对独立性,并不能改变汇票贴现需要依托实体经济的现实买卖交易的完成这一现实,而这种现实的买卖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因此金融危机所表现的货币危机又一定是信用过剩和生产贸易过剩,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必然会出现进口过剩和出口过剩,正如马克思在第一卷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过剩又是相对过剩,缺少投资领域也是相对缺少。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的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3]。金融危机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巩固自身的一种方式,垄断集团利用自身优势和权力内部操作,金融市场本身就是一场零和博弈,在这场骗局中,中小资本家、工人阶级、零售商、债券行业中的弱者都是每一次开盘所牺牲掉的,资本越来越多集中到少数寄生者阶级手中形成垄断,而在危机中资本再一次得到集中。运用这种方式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了市场的本性,一方面淘汰弱者,另一方面从下层中筛选出精英加入资本主义市场的队伍,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再一次被巩固了。

四、金融资本的时代命运

金融资本在一系列包装之下,呈现出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之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金融扩张巩固自身权力,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渗透和尖端技术限制,将金融视为一国之本,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金融资本的命运已然注定,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金融资本的相对性,提醒人们在激发金融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敲响了一记警钟。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明显的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势的单纯过渡点[14]。信用制度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属性也使得建立在信用制度上的金融资本也在历史的发展中辩证地存在着。早期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为摆脱旧时高利贷的控制,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抢占剩余价值是信用制度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其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服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信用制度的产生使得虚拟资本与生俱来就有寄生性的特征,生息资本的利息是占有了一部分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剩余价值,其本身只是充当了通货而非资本,因此不创造价值而是转移价值,在本质上从属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此外,信用制度凭借货币的支付职能使得金融资本市场充满欺诈,中小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把一部分用于企业运作的资金拿出用以金融投机,却陷入资本集中,被托拉斯垄断巨头、银行体系和政府财政部门内部设计的陷阱之中。正如高利贷一样,在这个意义上,信用制度使生产方式陷入贫困的境地,破坏而非创造生产力。从辩证的、历史的和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现代信用制度、银行制度以及建立之上的金融体系又将发现其存在,正如高利贷资本与小生产、自耕农和小手工业主占优势的情况相适应一般是资本主义特定历史阶段下的必然产物,与同时代下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适应。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的产物,没有信用制度,没有金融资本也不可能过渡到联合起来的劳动生产方式,所以马克思才称那些宣扬信用制度的西方经济学家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是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它所能达到的最高和最后形式的动力,扬弃了资本的私人性质。一方面整个社会的资本被集中起来,使得资本具有了社会的形式,从而进行全社会的分配,实现了资本利用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金融体系尽可能寻找获利最大、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有利的产业部门,无论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工人阶级都不是资本的所有者。现代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被马克思认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联合的生产方式过渡的形式之一,联合的生产方式是其积极扬弃的结果。信用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使得所谓要求的实行公里当铺和无息信贷只是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继续存在,生息资本就作为它的形式之一继续存在。金融资本作为过渡点,对于其时代命运,马克思曾在《资本论》描述过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这一概念,并高度赞扬,指出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物质生产力与相适应的物质生产形式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是对旧形式的扬弃。在这里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被改变,工人作为联合体是自己的资本家,从而金融资本所造成的资本与劳动的分离、经济危机的影响便可以避免。尽管如此,合作工厂也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缺陷,因为它首先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完善的工厂制度、现代的信用制度都是合作共产产生的必然条件。但合作工厂的产生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结果,要遵循“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在何时,在什么地方都要取决于孕育其出现的各种物质条件是否成熟。

五、小结

信用制度基础上的金融资本在整个资本主义市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以控制全部生产关系的寄生机制,虚拟经济对生产关系的支配性使得人们被货币增值的表象所蒙蔽,陷身金融投机,直至市场萎缩、经济衰退、生产力下降、债务膨胀等经济危机。西方主流经济学却停留在商品和货币供需变化所导致的价格波动的表象,新自由主义强调让金融市场保持活力,认为资本虚拟化程度过高,市场过度投机等是危机的根本原因,从而修修补补。自金融资本产生以来就饱受争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辩证分析了金融资本的实质。金融资本与信用制度荣辱与共,通过信用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寄生机制,其本身并不产生价值,但信用制度作为与同时代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向先进生产方式过渡的必然阶段,每一次金融危机也是资产阶级扬弃自身的形式。我们并不能时时诉诸公有制对这种寄生机制的消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出现之前,信用制度、金融资本也将一直生存下去。同时代下,亟需学习并运用经济规律,对金融资本形成辩证性的认识,理解其寄生性的内在机理,坚决以现实的生产关系为根本,以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避免资本的无序扩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18:44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18:474.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18:532.

[4]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1.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18:497.

金融资本的概念范文第4篇

2.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垄断的概念和形成;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和竞争的关系;金融资本的概念和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和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等。

3.讲授时间:6学时

第一节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一、帝国主义的五大经济特征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

1.什么是生产集中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大企业在整个社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3.什么是垄断(234)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3.垄断的形成(234)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产生垄断。因为,这时既有垄断的可能性,又有垄断的必要性。可能性是少数大企业容易达成协议,必要性是少数大企业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

4.垄断组织的概念

垄断组织是指垄断了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销售,并按一定形式结合起来的大型资本主义企业或企业的联合。

5.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1)卡特尔:参加企业统一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销售价格,但在生产、商业、财务、法律是仍然保持独立性。

(2)辛迪加:参加企业要签订商业方面的协议,在生产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性。

(3)托拉斯:它是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在生产、商业和法律上都失去了独立性。

(4)康采恩:它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垄断组织形成,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在形式上保持独立性,实际上是被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掌握的持股公司所控制。

(5)混合联合公司: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垄断组织新形式,是少数大企业通过跨行业兼并、跨部门集中而形成的生产经营综合化和多样化的垄断组织。

5.垄断组织的目的是通过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润

(1)什么是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凭借其在生产销售中的垄断地位而制订的一种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2)垄断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垄断价格虽然高于或者低于价值和生产价格,但它必须以价值为基础,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从整个社会看,垄断价格的总和加上非垄断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价值的总和。

(3)什么是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和销售中的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4)垄断利润的来源

6.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但占统治地位后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同时并存。因为垄断不能消灭竞争存在的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一定会有竞争。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的区别

目的不同:自由竞争的目的是获得更多超额利润;垄断竞争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手段不同: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垄断竞争除各种经济手段以外,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从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范围不同:自由竞争主要在经济领域和国内市场上进行;垄断竞争不仅在经济领域进行,而且扩大到非经济领域。同时,国际市场上的垄断竞争越来越激烈。

(3)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种类

第一,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第二,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第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第四,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1.什么是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混合或者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垄断资本形式。

2.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

(1)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了银行的集中和垄断。

(2)银行垄断形成后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普通中介人变成“万能垄断者”

(3)银行的“万能垄断者”的作用促进了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相互渗透和人士交流,从而使两种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金融资本。

3.什么是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金融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占统治地位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4.金融寡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就是金融资本家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掌握其股票控制额,从而对企业实行控制的一种方式。股票控制额是能够支配或控制一个股份公司所必须的股票数量。

金融寡头在政治是通过操纵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办法实现的。具体做法是:派遣自己的亲信或人到政府机关担任重要职务、把政治官员请到企业任职或兼职

、亲自出马担任国家的领导职务等。

(三)资本输出

1.什么是资本输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垄断组织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或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对投资或贷款。

2.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垄断的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产生了大量的“过剩资本”。同时,由于生产的不断增长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加深,国内市场相对缩小,在国内扩大投资难以获得最大利润。为了给这些“过剩”资本寻求出路,就产生了资本输出的必要。

可能性: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本输出必须具备的资本主义市场、劳动力和一定的交通条件,在20世纪初的一些落后国家已开始形成。

3.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

生产资本输出:即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或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各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

4.资本输出的作用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都具有双重作用。

对于输出国来说,通过资本输出可以占有输入国的廉价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控制输入国的销售市场、转移本国的落后产业、带动商品输出从而获得高额利润和利息。同时,资本大量向国外转移会导致本国产业竞争力下降,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对于输入国来说,资本输入能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规律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建设资金困难等。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可能会受输出国等操纵和控制,甚至失去一些政治权力。

(四)国家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1.什么是国际垄断同盟

国际垄断同盟是资本主义各国的大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而结成的经济联盟,是帝国主义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重要组织形式。

2.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

国际垄断同盟;资本输出的发展,使各国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为争夺投资场所、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竞争和斗争日益尖锐。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是这种日益激烈的结果。

3.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

战前:国际卡特尔

战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企业,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垄断组织。

4.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标志着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直接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完成。但这种瓜分并不排除对世界的重新分割。因为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是“按资本”、“按实力”进行的,而资本和实力会由于竞争、发展不平衡和经济危机等各种因素而发生变化。实力变化后,各垄断组织就会要求按变化了的实力重新瓜分。

(五)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

1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目的是争夺殖民地

2.殖民地对帝国主义的作用

(1)重要的原料产地

(2)最理想的投资场所

(3)最有利的销售市场

(4)重要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作用

3.帝国主义的新殖民主义政策

所谓新殖民主义,就是表面上承认殖民地、附属国在政治上的独立,实际上通过各种手段,从经济上、政治上以至军事上间接控制这些国家。

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猛烈地冲击和破坏着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使资本主义生产倒退了几十年。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摆脱这场危机,只有求助于资产阶级国家,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起各种由垄断组织控制的国家经济管理机构,运用财政、货币等经济手段,支持和帮助垄断资产阶级走出困境,并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进行调节,这就使得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具体说:(1)市场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国内外市场。

(2)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兴工业大建立需要巨额投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投入巨额资本。大量的巨额资本投入,单个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需要由国家资助或进行投资。

(3)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客观上要求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尤其是国民经济中新兴工业部门不断增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错综复杂急需进行社会规模的调节与协调,这只有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才能实现。

(4)在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不断社会化的条件下,一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庞大的科研人员的协调配合,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一项科研项目不能直接获利且有失败风险。这一切都是私人垄断资本不能或不愿承担的,只能由国家承担。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实质和作用

1.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这是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又叫国有企业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这种形式是通过两条途经产生的:一是国家采取“国有化”政策,用高价收购或其它补偿方式,把某些面临破产倒闭的私人垄断企业收归国有;二是通过从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兴建新企业。

2.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这种形式是通过三条途经产生的:一是通过国家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一部分股票;二是原有的国营企业进行改组,吸收一部分私人垄断资本的投资;三是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联合投资兴建新的企业。

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这种形式的内容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或购买产品;通过国家控制的金融机构向私人垄断企业贷款和调节利息率;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补贴;国家提供科研费用,将科研成果供私人垄断企业享用;国家通过“经济计划化”和“福利国家制度”来干预和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等待。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不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何种形式出现,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的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有效形式。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对双重作用

1.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可以兴办那些私人垄断资本所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第二,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国家代表着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因而在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润的狭隘界限。

第三,通过国家运用各种方式干预经济,对社会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得以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垄断资产阶级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对国民收入和工资收入进行再分配,在一定时期内缓和了劳资矛盾和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对矛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雇佣工人对劳动积极性。

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际之间的调节,使得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一些协调,这也有利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主要来自税收,最终只能由广大劳动者来分担,这就进一步削弱本来已相对缩小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日益巨大的社会生产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导致经济危机频繁出现。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和滥发货币,造成长期通货膨胀,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停滞膨胀”的局面。

第三,国家借助于发行公债来增加财政收入,并支持私人信贷膨胀,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其结果形成了公私债台高筑,加剧财政金融的危机。

第四,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

三、国家垄断阶段的经济运行

(一)国家垄断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通过国家投资直接参与再生产,从而为私人垄断资本的价值增殖服务

2.通过积累资金为私人垄断资本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

3.通过国家采购和刺激消费为私人垄断资本的产品开辟市场

(二)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调节和管理

1.国家垄断资本对宏观经济调节的目标

2.国家垄断资本对宏观经济调节的政策和措施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计划和法制管理

四、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

1.国际扩张的基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金融资本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双重性质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经济学说的宏篇巨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继承丰富和发展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在全球化的历史嬗变中构筑的伟大学说,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论启迪,而且为后来的全球化研究者和实践者带来了丰富的思想财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速推进,全球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当代资本主义产生许多重大的不同于马克思时代、也不同于列宁时代的新变化。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也将产生多种极不相同的与全球化的关系。正如许多学者认为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重挑战,并非仅仅来自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骤然剧变,还来自全球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为理论工具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进行深入思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研究的核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变动规律的研究,即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是有顺序的:“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按照这一方法论及逻辑的要求,马克思对全球化的研究与他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研究是一致的,体现出的基本思路是:资本的扩张性是全球化的根源,对外贸易是全球化的起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化提供了载体。

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从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发展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必然性,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性质,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响了。实际上私人垄断资本在19世纪下半叶又得到较大较新发展。恩格斯于1880年进而讲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出现这样的新形式,即“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之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1]在“托拉斯中自由竞争转为垄断。”[2]

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托拉斯、辛迪加、卡特尔等垄断资本新形式的新发展,提出了帝国主义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战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不断加深,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有了许多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态,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经济全球化以多元的行为主体来构成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是依靠市场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来沟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和经济集团化并存等。具体表现为贸易全球化、产品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联盟或协调组织的发展等。

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运动作为“结果”一旦形成,就反转过来而成为“原因”,对世界各国的发展普遍地起着作用。伴随着这一进程,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不仅在二战中发了横财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就是战败国日本、前联邦德国也都出现了所谓的“经济奇迹”。概括地说主要是:从社会生产力层面看,当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仅没有停滞,反而有很大发展。从生产关系层面看,当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重大调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以缓解。从阶级状况层面看,产业结构、阶级结构以及劳资关系都出现了新变化,劳资矛盾在继续深化中趋向总体缓和,社会在多重危机的挑战中呈现出全局性相对稳定。从上层建筑层面看,当达资本主义已是趋向成熟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多党议会民主制相当稳定,一般能按法律规定遵守“游戏规则”,定期通过选举平稳地轮流执政。从社会管理层面看,当代资产阶级提出了较完整的“社会安全”,“社会机制”理论,普遍建立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资产阶级理论家提出的“社会机制”理论,认为一个社会要平衡地发展,既需要“动力机制”,也需要“平衡机制”,二者的有机统一有效地维系了资本主义地稳定运作。从国际层面看,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大量新产品、新技术和劳动服务,拓展了贸易空间,导致了生产经营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如果说马克思列宁经历了早期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中期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即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逐渐进入一个以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各种联系合作普遍发展为标志的“相对稳定发展状态”,已经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现代资本主义形态。正如德里克所指出的:“随着东欧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和中国这样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开放,除了几个微不足道的例外,今天的地球上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资本活动不曾渗透到。”[3]

试想当年列宁如果固守着马克思的《资本论》,不去分析资本主义的新特征,就无法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今天的资本主义和列宁时代相比更是发生了诸多重大变化,甚至“某种质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有了许多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态,突出表现就是,当代资本主义不仅从垄断资本主义那里继承了垄断性、垂死性和腐朽性,而且还具有相当强的修复力、生命力、竞争力和调节力。因此从时展的高度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的思想,特别是从《资本论》到《帝国主义论》贯穿着的关于全球化的起源、本质、过程、特征以及发展前景的思想,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全球化的一致性即全球化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阶段同步发展等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穿透力;另一方面,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要求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囿于旧说,而要解放思想,在回应时代的挑战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不能以一个或几个发展阶段为限,而应当包括资本主义经历的各个阶段,尤其是马克思、列宁逝世以后的那些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侧重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经济全球化问题。他们抓住了资本的本质——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并科学地把经济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商业资本全球化、借贷资本全球化与产业资本全球化。因此,他们不但预见了分工、资本与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而且还从商品经济和资本运动的规律性角度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提出有关经济全球化具体方式的见解,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也分析较少。对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组织”这一提法,也应当根据新的情况加以研究。

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划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界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是很有权威的。列宁根据20世纪初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新特点指出:金融资本的形成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最后阶段,还是最新阶段?即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也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理论家都在探寻答案的问题。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列宁把帝国主义定义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并对此作详细的论证。他认为帝国主义是过度成熟的资本主义,在此之后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因此,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这种乐观主义的估计可以说是许多革命家所共有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曾宣告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列宁的著作是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书名的。

研究中有的学者考证,[4]在列宁生前1917年出版的此书书名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新阶段》,这个版本有列宁写于1917年4月26日的序言。直到列宁逝世10年以后,本书才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书名出版。不知道1917年的版本出于何种考虑不用“最高阶段”而用“最新阶段”的提法。在俄文第1、2、3版的《列宁全集》中书名用的也是“最新阶段”。从提法本身看,“最高阶段”是到了顶的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不可能再有新的阶段出现,而“最新阶段”则意味上不封顶,此后还可能有更新的阶段出现。1935年的版本大概是根据1916年的手稿标题改回去的,但是这种改动是否注意到列宁1917年改书名的考虑?这是列宁思想史研究中有待查明的问题,同时也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

不言而喻,作为当今学术研究的对象,人们最为关注的依然是同世人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的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资本主义的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以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动为世人所瞩目。与此相联系,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出现了某些不可否认的新现象和新变革。早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国际学术界就以“资本主义改变了吗?”为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大讨论。就目前看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和界说,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起来大体上可有如下观点:一是“发达资本主义论”,这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视角的;二是“成熟的资本主义论”,这是从资产阶级的管理经验、能力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考察的角度;三是“国家资本主义论”,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的角度作出的概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重大变化在于一般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四是晚期资本主义论,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某些质的变化的角度;五是“社会资本主义论”,它着重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种种迹象加以分析;六是“人民资本主义论”、“福利国家论”、“可调节的资本主义论”、“法人资本主义论”等。还有“经济成长阶段论”、“后工业社会论”、“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或“第三次浪潮”、“科学社会”、“后资本主义论”、“没有劳动的资本主义论”等,以纯技术的观点看待当代资本主义。[5]上述观点的划分是十分粗略的,每一种观点中又由于视角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存在着很多差别。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是承认现代资本主义在战后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但以什么样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这样的变化,是否存在从量到质的飞跃,则由于立场、方法、视角,以及政治、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分歧和差异。

这些观点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具有各自不同的重要参考价值,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运行规律。如果从本质上、从全球化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且动态变化中,来进一步考察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的话。我们认为,从发展趋势上看,当代资本主义正逐渐向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演进。那么,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能否回答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部分质变”的问题呢?对此,有人认为:“金融资本”这个概念在列宁那个时代就已使用,现在仍然使用原概念,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来表述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不足以表达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变化。

西方左翼学者对这个问题也高度关注,他们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如信息革命条件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分工体系的变化、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等等。最近,他们强调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本在当代的新变化。在2001年巴黎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上,法国学者让·克罗特·德罗奈认为,“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就是说,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首先是作为当代资本主义最深刻的经济变化而出现的。我们认为,如果进一步从政治和国际综合治理的角度看,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意义在于把金融运行机制融入国际机构、国家调控之中。毫无疑问,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总体利益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生活也资本化了,更何况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国际金融机构的职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不能离开上层建筑,同时也应该看到,划分不同性质生产方式的基本依据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一定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时,也应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引起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为依据。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提法,正是首先从全球资本生产关系重大变化的经济学分析出发,即以经济为基础,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视角集中反映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变化的综合性范畴,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不同于列宁时代的重大特征,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明显不同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大的质的变化。进一步的分析将会使我们在比较中更深刻地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

全球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和丰富。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其特征是,商品、服务、技术及资金的大规模跨境流动;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加强。正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样,金融全球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作为经济全球化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全球化一旦形成,必然有其自身运动规律和丰富的内容。当代经济全球化正是以金融为主要手段,而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推动力正是金融资本,它决定资本的流向、流动量及企业的利润率,甚至也是整个经济和政治的决定力量。它不受任何权力控制,也没有边界。从金融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等的发展。即20世纪70年代,国家资本主义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这场危机的结果没有导致革命,而是伴随着集中表现为金融全球化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使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金融资本急剧膨胀的新阶段,也就是说真正打破国家垄断时代的是1978年以来美英两国率先实施了金融自由化和放宽了金融市场管制政策,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从此建立了日益紧密的联系,从而出现了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金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或者说在一定意义上说,国家垄断正是通过金融垄断实现的。

战后金融资本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形成金融全球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金融资本的活动提供了舞台。其次是金融自由化促使金融资本发生新的国际化变化。再次是各发达国家的政府除推行放松金融管制、有利于金融资本发展的政策外,还直接参与支持金融资本的活动,国际金融组织机构对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进入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以一系列客观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的,反映了全球化进程的深刻变化和本质内容,揭示了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演进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运行轨迹。当然,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目前还仅仅是一个发展趋势,其实现尚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发展

全球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价值、规范和利益趋向统一的过程,在全球化中,各个利益不同、法律不同、关税不同的地区,逐渐形成共同的利益,统一的法律和统一的关税。这种统一,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马克思认为,这种统一在全球化的条件下,通过世界市场会转化为一种与个人、国家相对的异己力量,意即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全球的经济融为一体,每个个人乃至每个国家的活动都越来越受到世界市场和世界金融的控制,这种控制力量凌驾于个人和国家之上,通过经济关系来统治全世界,它有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给一些地区乃至全球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如何认识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呢?或者说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的表现形态怎样呢?

当代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已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像经济全球化一样,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也具有双重性质定位,产生双重效应。让·克洛特·德罗奈认为,当代全球金融垄断资本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不是经典意义上的“食利资本”。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并没有改变,但是资本的增殖形式却发生了变化,资本的价值形式演变成货币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二元结构。由于金融资本的发展,直接金融取代了中介金融而成为资本价值的最主要形式。由于金融及其衍生产品的发展,金融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本使用价值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不间断的、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了资本的增殖,即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当代金融资本并非置身于生产变革过程之外,它是发展信息和服务业的载体,甚至金融产品本身就是特殊的信息产品。金融资本特别是风险资本的发展为促进新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具有进步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金融垄断资本又建立了金融专制统治,成为加强和扩大国内国际剥削的工具。今天,金融已发展成相对独立的领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日趋严重。金融投机造成了金融和经济的不稳定并频频引发危机。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使剥削过程趋向世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对经济发展又具有破坏作用。

尽管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全球金融垄断的跨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了更先进、更高效的生产力,给资本主义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延长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周期,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使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进程。但由于现实的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因此全球化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相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将以复杂且多变的形式表现出来。列宁当年提出的帝国主义阶段的三大矛盾,在当代以“核心国家之间、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核心国家内部的矛盾”三重关系重新展现出来,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全球化进程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即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使一些国家和一部分人走向贫穷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和分工,实行最低成本战略,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纷纷流向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失业成为这些国家当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缺乏资金和技术使其面临着越来越严酷的剥削和掠夺。

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脱节,金融投机抑制经济正常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对金融管制的解除,股票、债券市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也得到很大发展。以美国为例,1994—1999年全部公司平均利润年增长率约为8.9%,而股市的价格却以23.6%的速度增长。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也成为了现金流动器,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因而不时受到难以预测的股市投机风暴的威胁。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的金融交易量大约是商品(服务)交易量的25倍;在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只有10%与实质经济的运动(实质交易和投资)有关(费尔南德斯·德科西奥:《经济全球化——进步的因素》,载〔墨西哥〕《至上报》,1998-5-31)。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动属于没有实物经济基础的投机行为。它们不仅无助于反而有悖于实质交易和投资的运动,并往往成为实质经济的不稳定和破坏性因素。

生产无政府状态扩展到全球市场,全球性生产过剩的危机日趋临近。全球化在把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和带来较高效益的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的同时,也把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巴西著名的经济学家多斯桑托斯在他的名著《帝国主义与依附》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形成一种国际经济体系,但这种体系所依靠的私人企业和各民族国家基地同生产力发展的世界性趋势是矛盾的,这必将导致产生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新无政府状态。”[6]正如费利克斯·罗哈汀所认为的:“目前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正在引起人们对系统性崩溃的关注。即一家公司的倒闭可能会引发全球其他公司的倒闭。许多金融市场可能不是全球性的,但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联通的关系。1984年,伊利诺斯州大陆银行(TheContinentalBankofIllinois)的倒闭是因为日本的基金管理人员在处理一份日本新闻报告时错误地翻译了美国一份有关大陆银行遭遇困境的新闻报告(“rumor"一词被翻译为“disclosure")从而让人们错误地理解为这家银行已经无力偿还债务,并已抽调出这家银行在欧洲的储备。这位日本基金管理人员一个错误的翻译就可以导致美国第十七大银行的倒闭,看来,有些小事确实可以改变世界。而美国政府公开批评德国保持过高的利率导致了1987年10月美国股价的崩溃。”[7]因为当资本主义进入金融跨国垄断阶段以后,随着国家管制的解除将产生双重效应,它既为资本的全球逐利活动铺平了道路,也为更大的全球性生产过剩的危机埋下了种子。特别是随着跨国兼并与收购事件的增多、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大,越来越现实的问题提上了日程,即哪个政府来管理、规范和协调其全球商业运作?谁来调控全球市场上生产和需求的平衡?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和整个全球市场上的生产无政府状态日益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必然要求一个强有力的国际组织对跨国公司的生产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否则,全球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及各种结构性危机将不可避免。

全球化使人类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带来生态灾难。随着跨国公司实力的急剧膨胀,在涉及到环保、税收、医疗保健等公共利益的问题上,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竭尽全力左右各国政府的政策。政府若屈从于垄断资本的势力,丧失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人类的未来则不容乐观。目前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危机已经充分暴露了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已不再仅仅是学者在书斋里作出的推论,而是在日益广泛、深刻的层面上成为广大民众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客观现实,这既是全球化发展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的当代表现,也是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对全球资本垄断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其基本矛盾将日趋尖锐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在昭示着一个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1、572

[3][美]阿里夫·德里克世界体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检讨[J]战略与管理,1993,(1)

[4]郑异凡世界历史[J]1995,(6):34-41

[5]李琮,季正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1997,(2):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