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科技论文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精选

教师科技论文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一以有机化学实验为起点

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从以上参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学生中,组建本科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长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实验、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学生课题申请、论文撰写、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考研辅导等一系列的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在笔者所进行教改的2个实验班中,实验组有多达18名同学主动强烈要求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由于学生的课余科研活性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因此笔者随后挑选了14名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分成了2组,在一年二期的时候分别进入了两个不同实验室。与笔者以往通过其它途径所带的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思想动机总体相对较端正,除了5个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功利思想较强等原因而中途流失外,其它学生一直踏踏实实,完成了多个环节的课外科研活性内容,坚持到大四完成毕业论文。在进入实验室初期,这些学生跟着老师或不同研究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参与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汇报等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后,尽管有专业知识的限制,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积极进取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所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技能,熟悉了所在实验室专业中文期刊的检索,也初步懂得了简单实验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的设计。经过一年的培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进行了独立的科研实验。在二年二期的时候,利用前期实验结果,指导学生撰写并积极申报省、校级大学生创新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完成时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学术论文,利用取得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等竞赛。以上完成的学生科研课题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由于科研课题在大三基本完成,因此,在大四时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考研或者其它与就业相关的个性化活动中。通过三年多的课外科研活动及组队参与挑战杯作品竞赛,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培养增强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制力、毅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例如,首先组队的两组学生中先后申请并完成了三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和多项校学生科研项目;同时也发表了学生第一作者的论文或会议论文3篇;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由于毕业论文是几年积累的结晶,这些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较高,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自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拿来主义”。其次由于小团队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至始至终坚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充电,其中有3个同学从大学一年二期到三年二期暑假,每个寒暑假都能留在实验室做实验,每个寒暑假只休息两周时间。再次,在所带教的学生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不是特别好,只有一人次拿过一等奖学金,但由于综合素质强,在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有5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各一名(整个学院当年考取985学校研究生仅仅3名)。

二小结与重点

院校相比,由于一般院校药学本科学生总体科研素质相比较弱,如何个性化的提高一般院校药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通过小范围的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为基础/起点培养一般院校药学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探索,能够充分发掘出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并激发出了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潜能,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能够为一般院校药学本科生进行科研“早教”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吴建章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课程建设,总体构想是,课程建设广博化、实务化、动态化;具体改革分三步,即注重课程开发,做好课程设计,优化课程结构。人类正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传统的适应工业经济时代需要的会计教育模式正面临着外部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会计教育与过去相比,明显滞后,无法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我们在会计教育实践性教学目标、思维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供同仁参考。

一、实践性教学目标实践性教学目标,从学的方面来看,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体性和互动性。学生尽管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性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主体性来讲,实践性教学是为强化理论教学内容而设置的,实践性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和自己动手的环境,一个让学生亲手设计的场所,在这里,可以使学生对第一课堂所学的内容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可以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新思维,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个体性来讲,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能力,能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早期参加教师的调研工作。就互动性来讲,实践性教学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沟通起来,赋予教材以广阔的现实背景,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补充现有教材,特别是将现代科技信息和重大时事有机地融入知识系统之中,提高教材的“开放度”,沟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成果,互相渗透与补充,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创设师生之间多向互动为主的教学情境,克服了单向交换,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愉快体验、互相合作与创造的过程。

从教的方面来看,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技能知识。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导趣、导向、导疑、导法、导馈五个方面。导趣,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兴趣;导向,即揭示实验目标、引导方向;导疑,即通过实验激发疑问、引发思维;导法,即指导学习实验操作方法、授以技能;导馈,即课间观察检查实验结果、及时反馈、予以纠正。实践性教学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由于实践性教学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求会计教育工作者随时跟踪会计市场就业结构的变化,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使会计教育在未来的竞争环境中顺势而为,占据主动。

二、实践性教学思维方式据有关调查及本人的观察与体验,传统的会计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忽略实践性教学环节,整个教育过程沿用的是简单的、直线的、单因素的机械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只限于教材内容,往往只注重讲授技能的正面操作处理与直接结果,完全忽略了其负面效应与间接影响的讲授;第二,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只注重结果,忽略方法、技能的形成背景与过程;第三,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只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技能操作的方法,忽略方法的原理与运用背景。这样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创造性,走上工作岗位后,只能解决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问题,遇到新问题就不知所措。而作为会计教育,其内容、方法的时效性都很强,复杂性与变化性表现也相当突出,客观上要求培养的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做,更重要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实践性思维方式。

1.实践性教学思维方式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实践性教学,始终贯彻系统论的基本思维,将与特定技能操作问题有关的方方面面层层展开,进行深入的挖掘,避免“就技能论技能”、“就问题论问题”的单因素思维局限。给学生提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一种同时从逻辑上、整体上、时间上综合分析问题的思路,也就是展示某项技能、某个特定问题的关系图,必要时,还应教会学生找出关系后面的关系。例如,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对利润事项的讲授,从逻辑方面展开,它与收入、成本、税金等计量因素有直接关联;从整体角度观察,宏观与微观的经济政策、市场随机因素与或有事项、计量的与非计量的事项、同行业的发展动态等因素对其有重大影响;从时间发展过程分析,任意时期的利润与其前后期的利润都有必然的联系。这些关系是与利润有关的最基本的关系,在基本关系的背后,还有许多出更深层次的关系,比如,影响利润的收入因素与销量、销价等有关,而销量又与产品质量、销售策略等有关,等等。

2.实践性教学思维方式是一种动态性的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在会计教育实践性教学中,应始终贯彻不断变革的动态思维,注重其社会生产背景的讲授,紧跟市场环境的变化实施教学。要求学生不受现有职业技能的限制,学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设想,并且尝试着从这些问题和设想中引出理想的境界。例如,在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关于权责发生制问题的讲授,可以同时从问题正向变动、反向变动、关联变动等若干角度运用动态思维。从正向变动角度考虑,尽管我国目前会计准则规定使用这种基础,但是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有可能改用收付实现制。从反向变动角度考虑,这种会计处理基础与客观实际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这种会计处理基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实际成本计价,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价变动相当频繁,且与实际成本有很大差别,因此,采用这种基础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大多数是过时了的信息,满足不了企业投资各方的需要。从关联变动角度考虑,这种基础与国家的经济背景,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时代,市场价格变动不大,按照这种基础提供的会计资料能反映客观实际,基本上能满足企业相关各方的需要。而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处理基础就显得有些不适应。

3.实践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开放性思维是相对封闭性而言的,思考问题时,封闭性思维习惯于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寻求自以为是的方案,并且更乐于驾轻就熟,接受过去所谓成功的办法。运用开放性思维思考问题,是把实践对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来考虑,注重研究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认识实践对象及其发展规律。职业技能与市场环境息息相关,在网络时代,迫切需要运用开放性思维构建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实践性教学中,思维的开放,首先是指对客观实际的开放,也就是思维要跟上客观实际的发展和变化,当事物向前发展了,不固守原有的认识结论,而要进行新的认识,以市场对会计技能的需要为核心展开教学;其次,是指对各种理论、观点的开放,了解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吸收、借鉴其合理的因素和成分。这样,思维的发散性才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发挥,实践性教学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实践性思维方式是一种液化性的思维方式液化性思维是指无固定形态,能以柔性来紧贴现实的硬性,随形就势,富于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灵活度偏小的刚性思维,思维过分定型化和凝固化,液化思维倡导变通。由于网络环境下,社会生产职业变动频繁、不确定性强、科技含量比重大,为了及时捕捉这些信息,使实践性教学更贴近实际,必须学会液化思维。

5.实践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知识创新周期的加快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就业结构,在以变应变的心态下,人们更多地从未来目标出发考虑当前的各种问题,面向未来已成为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特点,这就是前瞻性思维,运用这种思维考虑问题,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围绕人的需要设计职业,针对设计的职业展开实践性教学,注重可能实现的未来,而不仅仅囿于现在已有的现实。从实践性教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市场就业结构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实践性教学应从未来会计职业对学生的要求着眼,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会计职业岗位的需要。

三、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多年来,我国的会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的需求相差较远,教育界与实务界严重脱离,实践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凭自己的感觉来进行课程建设,妨碍了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此,本人在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总体课程建设缺乏科学性。一方面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另一方面,市场急需的会计技能课程欠缺,基础技能课程过于单薄,运用范围窄小,不利于学生会计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建设内容缺乏灵活性。注重操作技能与步骤,忽略基本原理,大体处于技能+说明状态。技能知识内容陈旧滞后,与市场实际需要脱节,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脱节。三是课程设置缺乏适应性。教学中选用课程的随意性很大,往往是老师想教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而不是根据市场需要的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

(二)实践性教育课程建设改革的目标与构想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改革的目标是努力实现从纯技能操作课程向素质教育课程转变。素质教育课程注重的是学员技能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及其综合运用性,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操作规程与要求。为了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体现实践性教学重原理、重运用、重素质的要求,应注意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兼容及各种相关技能间的合理交叉与渗透,加大基本原理与技能相关知识的课程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解、分析、适应能力和信息沟通、技能操作技巧,提高综合素质。具体构想包括课程改革原则以及程序与内容两个方面。

1.实践性教学课程改革的原则总的来讲,实践性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建设广博化、实务化、动态化。广博化要求课程建设涵盖面宽,系统性强,课程设计时应注意相关技能课程之间的结合,避免重复、脱节;课程建设要将某项技能需要掌握的知识、方法、途径、组织实施的方式,以及测试评价纳入一个系统进行全面地思考。实务化要求课程建设直观性好、操作性强,一方面,应大量增加会计技能有效利用的案例、实验、报告、经验等,将课程内容与当代社会实践沟通起来,赋予课程以广阔的市场现实背景,提高课程的开放度。另一方面,应打破以传统学科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建立以会计岗位群的职责任务、技术技能分析运用、预测市场需求等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把会计界的现实需求与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动态化要求课程建设灵活性好、及时性强,一方面应明确某个特定时期、某一门技能课程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和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应注意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并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修改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建设基本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实践性教学课程改革的程序与内容首先,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课程建设、课程开发要从社会生产发展目标出发,广泛展开对会计市场职业特征、职业岗位群具体工作任务、专项能力的分析,为搞好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奠定基调。其次,做好课程分析设计工作,一方面,根据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改革的总体目标,把已经具体化的社会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列出相应的模块,划分理论与实践环节,确定逻辑顺序。另一方面,根据模块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性教学方式方法,确定选编教材、有关参考资料、实验所需的设施与设备、考核测试标准与方法等。第三,优化课程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中较优的课程结构应包括现代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技能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技能实务运用、专业技能研究开发课程四类课程群体。超级秘书网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一)语言文化方面的阻碍很多科学工作者

在进行科技传播时,大多都会使用很多专业术语,导致传播效果很不理想。对于被传播者来说,主要问题来自于农村和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民族文化,而科学信息很少有被翻译成少数语言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再者,民族文化往往都有很强的排他性,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典型的外来文化,根本不被接受,这也让科技传播大大受阻。

(二)媒介传播方面的阻碍科学工作者

在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时并不能得到及时的和社会的承认,传播效率并不好。网络上的科学技术往往会跳过专业机构的鉴定这一环节,可信度非常低,也增加了受众甄别科技信息真假的难度。在几乎与世隔绝的边远山村地区,人们主要是靠电视和校园里的学习来获取科学信息,一些先进的传播媒介以及有关于科学信息的杂志和图书并不能覆盖这些地区。在市场主义经济下,媒体大多热衷于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商业广告,并不喜欢、甚至不屑于普及和推广科学技术知识。

(三)传播者方面的阻碍

在传播者这个群体中,大多是文科出身,对科学技术知识了解得比较少,缺乏一定的科学素养,导致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中的亮点很难被他们理解和捕捉,那这些东西就不能被准确的描述出来从而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这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能否得到有效地传播也有赖于科技传播者的选择,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促使下,他们大多会第一考虑那些能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的科研成果,而成果本身所存在的学术价值往往不在他们所考虑的范围内,这也导致很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只能存在于社会大众所看不到的角落里。

二改进科技传播的对策

(一)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和多样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的认识里,科学和枯燥、无聊往往是划等号的,其实科学技术不但要讲清事实说明道道理,还要用美好的语言和文字来进行传播,因此,科技传播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科学技术,把科学拉下神坛,让普通国民理解和接受它,同时要不断地探索出普通国民所喜欢的新的科技传播方式,改善科技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平衡的状况。积极号召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村里建设图书馆,并给予补贴、支持和技术帮助,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学到科学技术知识。在少数民族地区增加科教节目,将优秀的科教节目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或者把科学技术知识也翻译成他们的语言,让科学技术以他们的语言的方式融入他们的民族文化,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改善他们的生活。

(二)健全科技传播法律法规,完善科技传播激励机制

依法治国的时代,国家要制定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科技传播市场,明确规定科学家个体、传播媒介和政府部门在科技传播中的权利和义务。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如果制定了网络在科技传播中的相关运作规则,规范了网络传播市场,那科学技术的大大传播就不是事了。增加科技传播奖励专业奖项,目前,我国的这种奖项真的是太少了,对科技传播者来说也是一种打击。科技传播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完善科技传播激励机制,不仅能提高科技传播者的社会地位,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科技传播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

(三)提高传播者的传播效率

在高校开设科技传播专业,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科技传播的能力。同时,继续教育在职的科技传播人员,缩小他们与科学界的鸿沟,提高他们的科技传播素质与技能。聘请科学共同体成员担任最终的文案编辑或者与科学家建立长期的关系,让他们了解科技传播,也让他们把关科技传播,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传播。

三结语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大学物理》、《普通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是: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内容较多且陈旧,需要理解记忆的理论、原理及公式较多,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无法突出专业特色,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等.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观地认为只有专业课才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有影响,而基础课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关系甚少,所以常常会抱有“及格就行”的心理.此外,无论是大学物理还是化学,课程内容繁多,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以《普通化学》为例,其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部分分析化学的内容,还涉及了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知识点,要在51学时内完整的向学生呈现这门课程所应该涵盖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同时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就显得困难重重.为了进一步提高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结合近年来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与尝试.

2教学改革的探索

2.1加强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课程界线,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授课中发现,各门专业基础课之间虽然有着学科界线,但知识点有交集,内容上有扩展.比如,在《大学物理》与《普通化学》课程中都会涉及到热力学定律,这不仅是物理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化学课的重要基础理论.再如《普通化学》的结构化学一章中微观粒子运动遵循量子化规律的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析化学》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知识基础,同时该内容又属于原子物理的范畴.但由于课程的开设顺序有先后,同一部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又不同,各科教师在授课中对其讲解深浅度、难易度、侧重点各有不同,学生每次学习不是恰似“蜻蜓点水”就是只见“冰山一角”,这往往会导致学生虽然在多门课程中都学习过同一知识,但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扎实、不全面,这便很容易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留下盲点和疑问,甚至会导致概念间的混淆,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基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可以根据授课的先后顺序,在课程设计上对共同涉猎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在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对该类内容进行宏观的介绍和学科重点方面的讲授,而在后开设的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回顾,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专业基础课之间建立知识纽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2加强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会先于专业课,这虽然符合教学规律,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无法真切的体会到专业基础课的必要性和基础作用.例如:在《分析化学》课程的第十二章专门介绍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多数教材主要介绍色谱分析技术产生的历史、装置的结构及原理,而对其在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中的应用极少涉猎.因此,学生无法了解其实际用途与学习意义,常常导致学习懈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展学生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举以下案例来辅助教学:“在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中,犯罪分子以硫酸和硝酸将多名被害人尸体化为液体随下水道冲走,事后现场勘验检查员在毁尸现场的地沟内发现了数团油状粘稠状的物质,经技术人员初步判断粘稠物可能是脂肪,如何判通过气相色谱的方法来判断粘稠物是否属于人类脂肪?”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运用PBL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普通化学》中脂类的化学性质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脂肪不容易气化,无法直接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所以先将脂肪水解,再进行甲基化得到脂肪酸甲酯,然后使用裂解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得到的色谱图与人体脂肪的色谱图完全相同(不同种类动物脂肪气相色谱图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进而确定粘稠物正是人的脂肪溶解后被扔进下水道所致.此案例除了可以采用PBL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既加强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指导价值,领悟到专业基础知识是公安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只要在课堂中稍稍涉及一些专业领域的内容,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更高,对相应知识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并且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的进行课前查阅与预习,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汇贯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为灵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良好的载体,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2.3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犯罪种类和手段更加多样、复杂,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的提高和高科技犯罪的兴起给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的掌握知识和技术,机械性的完成任务,不足以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怀疑、百折不挠、勇于探索、客观求实的意志品质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无疑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符合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细致精心的设计和潜移默化的引导.

1)在授课时可以对学科的某段发展历史或著名人物事迹进行简短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原理与公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动人的故事”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情怀.

2)将学科前沿知识带到课堂,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新发现、新技术(研究目的和应用前景);同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开放思维、独立思考创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品质与能力.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2012年被称为是“慕课元年”。在工业时代,知识作为一种手段,以达到为社会和经济服务的目的,但是在信息时代,知识本身就是经济,因此信息时代的知识产生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不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单向流动层级结构,而更多地强调交流、分享与协作。实际上这也是慕课两位创始人对于知识生态系统的理解——知识不再是终点而是持续开展的活动,而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通过社交网络、深度讨论等方式助推并达成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慕课在两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首先,教学实施的平台不同。传统教学大多依赖于课堂、实验室这样一些实体物理环境,而慕课则更多借助了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其特征就是教学过程的“四化”(智能化、小型化、大众化、移动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促使教育脱离了原子世界的限制,大学于是变得没有了边界,而“大众教育”与“终身教育”能够得以变为现实。其次,教学实施的理念不同。传统的教学是“自上而下”的教师主导模式,讲授的内容大多是预设的,教学的方式也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而慕课则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认为知识是在信息的不断流转与累积中,结合具体情境而涌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知识经济的生产模式也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将慕课看作是信息时代经济与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经济模式的变更为慕课提供了发展的内驱力,而技术的进步则为其提供了实施的保障。

2慕课时代下反思传统教育

毫无疑问,依托于时代背景与数字化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慕课模式,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促使我们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

2.1课程的目标

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强调了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因此教学的目标大多是预设的,即根据社会与经济的需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而在“确定性”世界观的影响下,万物均是确定的和可测量的,因此教育就衍变成为衡量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然后组织教学以逐步缩减该差距的过程。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个体可以摆脱传统的强调分工与专业化的工业经济模式,仅仅通过现代的社交网络就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与他人分享,从而形成各取所需的经济新模式。因此,学习开始变得多元化和个性化,同时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服务取向,学习也就开始具有个体和社会的双重性。今天,在技术的推动下,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速度更快,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当人们面对海量信息时,如何在浩瀚的赛博空间中有效定位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根据特定的情境进行组合与利用,成为这个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人们发现自己无需也无法再将获得的所有信息全部转换为知识的时候,对于信息的搜索、重组能力就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这种变化也将最终影响到我们的学校教育。

2.2教学的模式

面授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人们如果想获得某种新知,除了当面聆听导师及其门徒的讲学之外,几乎别无他途。印刷术的发明解放了知识传播的桎梏,但是,由于成本与保存的问题,在印刷术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书籍大多只是作为一种奢侈品而仅供权贵收藏,因此,过去千百年来人们选择面授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源与技术的限制。进入工业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书籍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品,分工与专业化的出现也强化了学校教育的职能与地位;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兴起使得学校教育一改过去以传播思想为主的模式,而演变为思辨与实证教育并重的新局面。实证科学所依赖的教学经验与实验环境需要在学校获得,因此面授在工业时代仍然是教学舞台的主角。今天,当我们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克服了过去的种种限制。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组织教学资源并模拟教学环境,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即使没有传统的课堂,人们也可以借助慕课的教学形态达到学习目标。然而,简单地将讲授由课堂转移到网络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慕课的核心理念,因为在慕课创始人的眼中,知识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习得的,而非简单的讲授,无论这种讲授是在传统的真实课堂,还是在虚拟的数字世界。慕课的出现不仅提供了摆脱传统课堂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这种行为的必要性。

2.3评价的方式

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考核学习成果。之所以采取这种评价体系,一方面是考虑到教学管理的可操作性,通过一些客观的、可量化的标准,可以使评价过程相对简单易行;另一方面也与“确定性”的世界观不无关联,在这种世界观的主导下,只要提供了初始状态和影响因子,那么结果就是可预见的。于是标准化考试大行其道,许多学生开始围绕考试展开有策略的学习,他们的应试技能是提高了,但思想、行为等是否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我们对此却心存疑虑。此外,新技术(如互联网等)的出现也给传统的教学评价带来新的挑战,如目前日益突出的学术舞弊行为,一方面,信息获得的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学习者也正在变得“浅薄”。因此,当学习者不愿或者无法深入思考的时候,不加标注的引用他人数据成为许多学生面对作业时的优先选择,而这也给教学评价带来新的问题。今天,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反思性教学替代传统的操作性教学、经验性教学的时候,慕课这种基于交互理念的学习模型在教学评价中就显示出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交往—发展”的教学评价模型所指出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通过交互的方式如交流、理解、启发、学习、协同等,实现共同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3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早期,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感性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成为教学目标的核心。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历经了计算机文化教育、计算机应用教育等阶段。当我们使用“信息”一词标识这个时代时,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石,对计算机教育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非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显然在其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1课程目标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如果把学习界定为“发生于生命有机体中的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换言之,我们该如何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思想、行为或者情感等方面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变化?当今时代对于知识的定义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在,确切地知晓某个主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事物的组织方式及其意义,并且知道从何处获取相关的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建立一个数据的索引比了然事物的全貌更加重要。因此,某种程度上,“知道什么”不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知道在哪里”,即探寻知识的能力比目前知道什么更重要,而这正是我们重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时所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有些人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掌握探寻知识的能力并不重要也不困难,尤其是在“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的搜索思想已深入到数字原生代生活的今天。然而,由于互联网采取的是开放的无保护双向数据流动模型,很多时候它表现出的是一种群智能。对比编撰《大英百科全书》的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4000多位各行业专家,维基百科则凝聚了超过几百万人的经验与智慧。虽然我们都知道前者更可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出于效率等因素的考虑,人们更多地选择后者。于是,如何有效地将噪声从庞杂的信源中剔除并从中遴选出我们所需要并且确切的信息,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这也是我们重构过程中所必须跨越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未来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区分为需要掌握的与知道如何获知的两个部分。对于前者,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使之具备应对信息时代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基本能力,并且为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培养与自我实现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对于后者,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重组和利用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从不同的情境中筛选出相互关联的信号并生成具有实际意义信息的能力,以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纷繁变化的未来。在教学实践中,这二者是相互交融的,因此教学的目标也相应地从过去单纯的知识获得,转变为拥有知识与调集外部资源能力并重的新要求。

3.2教学模式

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是知识准备先于学习需要而发生,所有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在授课之前就已准备好,这对于那些相对变化较小的“硬知识”而言是适合的,如历史、数学等,但对于计算机这类更新变化非常快的新兴学科而言,固化的课程很难保持时代性与先进性,当学习成为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时,学习者更期待用按需学习替代原有的课程学习模式,而慕课基于网络与交互的特点与这种需求不谋而合。因此,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首先将教师主导的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驱动的新模式。在新的模式下,学习内容不再完全由教师预设,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参与权与选择权,教学也就具备了更多的动态与发展特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摆脱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填充式教学,将交互引入未来的教学中,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与平台如Moodle学习平台、QQ群等,构造出一个“学习网络”,而教师与学生作为该网络中的节点相互交流、分享与协作。这样的教学不再只是传递性的,信息的流通也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甚至是多向交互,教师与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在这个学习网络中的教师节点与学生节点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异,他们的角色与职能只会因为教学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知识准备阶段,教师起主导作用,保证客观知识的正确表达;在教学讨论阶段,活动的主体变为学生,教师起引导与协助的作用,保证讨论围绕教学的主线展开;在项目实施阶段,学生完全占据中心位置,此时教师主要担当督促与组织评价的角色。因此,在“学习网络”中教师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引导、指导与督导的支持者,教学的模式也就从“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教学生学”,如此一来,教学就成为了促进与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控制与管理,而学习者所获得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有持续发展所需的经验与技能。今天,“全球化”的影响在不断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层面,因此构造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网络不仅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要,还是个体应对时展的需要——在未来,每个个体都需要搭建自己的“网络”,从而能更好地获取信息、分享交流以及协同创造。

3.3评价方式

如果我们将教学的目标重新定义为需要掌握的与知道如何获知的两个部分,那么教师就会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教学中包含了自主与探索学习之后,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中很可能会包含超出教师知识结构之外的内容,尤其是对计算机基础这样的课程而言,允许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作和创新,这本身就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方式,从而将传统的标准化考核方式与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基于交互的评价方式更适合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首先,由于借助了群体的经验与智慧,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而且对于教师个人的能力与选择的偏好,群体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更强的客观性与适应性;其次,当评价结果更多的来自于对个体之间的比较而非固定与绝对的标准时,该评价方式更能反映出学习群体的当前状态,因此评价结果就更具实时与动态的特征,教与学也就有了更强的针对性;第三,对于参与评价的学习者而言,评价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当他们从别人的学习成果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或者获得了突发的灵感时,他们就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进而达到促进与提高的目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术舞弊行为的发生;最后,交互评价所依托的信息平台能产生大量的学习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是即时反馈的、结构化的和可定制的,从而为教师与学生更好地把握当前学习状况并制订更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了数据支撑。相比过去,教师的权威被削弱,这一方面源于自组织学习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并实践发生在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式学习”;另一方面也与知识的日趋多元化理解与应用密切相关。学校与教师不再是教学评价中的唯一主体,如何引入新的评价主体与方式,不仅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同时也是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