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数字教育

健康数字教育范文精选

健康数字教育

健康数字教育范文第1篇

1临床资料

60例均为2013年5~11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行ICSI-ET的患者,平均年龄35.8岁,不孕年限7.8年,原发不孕18例,继发不孕32例,宫外孕1例,自然流产2例,无OHSS发生,临床妊娠率38.3%。

2护理

2.1心理护理

2.1.1女方

不孕患者的心态与一般妇科患者不同,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痛苦、自卑、沮丧、愧对家人和朋友,感到自己作为女性不能生育的致命缺陷、命运的不公和生活的无奈、婚姻的不安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首先要热情接待她们,耐心倾听她们的诉说,尽最大可能让她们发泄掉不良的情绪,但对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也要给予疏导和校正,可以让她们通过看正版的碟片或科室组织一些大课堂等集中答疑,使她们坚定信心。

2.1.2男方

王玲等发现,不育患者和普通人群比较,性格偏于内向、固执、多疑、焦虑、神经质、罪疚感、易于掩饰等。担心被别人讥笑和轻视而有意减少社交活动,封闭自己;避开生育话题,拒绝别人的帮助。他们会对妻子有强烈的内疚和深深的自鄙感,甚至不愿意以真实身份去医院就医,会出现很多的回避和避重就轻的就诊描述,这些需要医生的耐心开导和关心,才能采集到男性患者的真实病情。在门诊问询和抽血化验、取精准备的各个阶段护士都要以专业的知识给以关切和指导。

2.2用药护理

降调节和促排卵药物的应用过程较长,且价格昂贵,新特药又很多,注射方法也多样,适时的集中学习和培训也是保证合理用药的重要保障。有的患者因经济困难,要求注射黄体酮安胎,一定要深部肌内注射,双侧臀部交替,防止注射区域发生硬结。

2.3取卵术前护理

2.3.1女方准备工作

取卵术前日,行阴道冲洗,注意冲洗要彻底,白带多的要报告医生。同时向患者介绍取卵日要带双方的三证(身份证、结婚证、计生证明或二胎证)原件,详细介绍取卵的流程和步骤,让患者心中有数。

2.3.2饮食护理

告知患者取卵日晨不要食用韭菜、大蒜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可适量食用牛奶、面包等,忌过饱,对于使用镇痛药物取卵的患者,减少术中或术后的恶心、呕吐等至关重要。对于无痛取卵的患者,术前日22:00后开始禁食水。

2.3.3沐浴和睡眠

夫妇双方于取卵日前1d晚上沐浴、更衣,注意忌用浓香的洗发水、沐浴露、香水等,穿棉质内裤内衣,小心感冒;21:00前可喝牛奶或听音乐等保持心情舒畅,以促进睡眠。

2.3.4物品准备

根据医生开具的麻醉方式及时通知实验室和麻醉师,护士同时备好取卵用的手术包和其他各种物品。

2.3.5丈夫准备

在妻子卵泡长到14mm左右时丈夫需手淫排精1次。取卵术日男方同时取精。尤其是做附睾或睾丸取精术的患者,生殖器官的暴露和手术时难忍的疼痛会让他们产生退缩和害羞;术后等待精液结果的过程既是煎熬,也是希望和失望的聚合体。因此,手术护士的一个鼓励眼神、一句亲切交待、一份书面的温馨告知等都会让他们感到莫大的温暖和支持,会对助孕成功充满动力和希望。

2.4取卵术后护理

术后30min测生命体征1次,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痛和阴道出血等,必要时报告医生。如取卵数目多时,要根据医嘱应用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的药物,如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等以扩充血容量。嘱患者按时用药,不适时回院复诊。

2.5胚胎移植术后的护理

2.5.1术后卧位与休息

平卧0.5~2.0h即可起床,也可以自行大小便。体位无特殊限制,以自己最舒服的卧位休息最好。

2.5.2饮食和排泄护理

多食用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忌生冷、刺激、过于辛辣的食物。以平时自己喜好的食物进食即可,切忌听信网络传言中的诸多水果或蔬菜禁忌。对于既往容易便秘的女性,可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如芹菜、各种时令蔬菜等,也可食用香蕉、喝蜂蜜茶等以达润肠通便之效。如2~3d无排便者,可适量外用开塞露。

2.5.3坚持按医嘱用药

期间要严格按医嘱用药,一定不能自行停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个别患者容易胡乱臆想,在移植后的10d左右如果验尿试纸条阴性就武断停药,这等于白白浪费了自己的胚胎。每个个体的胚胎着床有早晚,不能一概而论。

2.5.4积极配合随访

健康数字教育范文第2篇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广大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热情投入,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真正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将来走上艺术的道路,而是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使孩子们学会欣赏与理解,陶冶情趣、释放天性,变得更聪明、更可爱。

笔者给各位家长说一下让孩子参加艺术教育的好处:首先让孩子多接触艺术方面的事物,增强审美能力,让孩子提高艺术修养,比如多增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时间和机会,让孩子的童年多些艺术色彩,为今后的成长道路多一些艺术滋养的空间。

其次,培养孩子的艺术感可以提高智慧和创造力。艺术的世界是广泛的,有底蕴的,可以提升孩子对周围世界感悟力,丰富想象力,提高孩子的审美,使孩子情感充沛。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成年人五官不是很漂亮,但很有灵性,气质很好,艺术感可以让人变得聪明,可以丰富人的内涵。

再次,少儿艺术的学习,能使孩子性格变得更开朗,能与陌生人更好地交流,培养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达到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少儿艺术培训的目的就是发掘孩子表演天赋,学习与人沟通交往,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健康数字教育范文第3篇

为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满足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从1957年开始,各大高校之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高校图书馆区域的资源共享与分配,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共享体系: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DAL(中英文图书馆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SHL(中国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中心),通过这三大体系,我国已初步现实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交互与科学使用,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发展,学校之间不断进行合作式教学活动的探讨,逐步形成地域性的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体系的立体化与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数字化进行不断加快,在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之中,逐渐形成一个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虽然高效图书馆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陷。首先现在各大数字化资源信息库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同一体系,缺少同一的标准与认知方式,访客在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区域获取获得同一标准的信息服务,很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互。

二、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保证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其发展的缺陷与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

(一)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同一的门户服务。

借鉴国外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先进经验,进行同一门户服务的构建。而这一门户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访问相关门户网站的用户,能够在资源搜索的过程之中,对整个共享平台上的资源进行浏览,只需要一次检索就能够对同一平台上不同系统之中的资源进行查阅,不再需要相过去那样需要对每一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所处的子系统进行了解,只用通过构建这一个开发的、同一的门户服务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公共区域的共享建设,才能够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提升共享建设的便捷性与管理的科学性,极大的方便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区域共享建设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为便捷的资源共享服务,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便捷。

(二)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规模与数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在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建设之中,各类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着重复构建的情况,从而造成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难度增加的局面,为了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教育资源的分层处理,将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从而逐渐在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之中,形成一个立体式的资源网络,在同一的加工与整合标准之下,成一个规范化的信息查询体系与高效的数据库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中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区域之内资源的高效共享。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区域内的各大高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共享建设之中。

三、结语

健康数字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要充分结合信息技术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要探究信息技术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使课堂教学充分运用数字化资源,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遥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行各业中都采用了信息技术现代化,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在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来挖掘数字化资源,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使信息技术课程在运用数字化资源的过程中取得实效。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让他们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源。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让他们掌握丰富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充分运用数字化资源能实现教学的趣味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具备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给学生提供自由、宽广的学习空间,让他们通过人机智能交流来掌握所学的知识,使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充满探究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性。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提高他们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具备以下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能熟练地进行文字的录入;掌握文件的创建、编辑和保存;学会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查询,获取数字化的知识。在运用数字化资源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信息技术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三、中小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策略

注重信息技术教学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不重视,经常出现信息技术课程少、教师占课等情况。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和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并鼓励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的资源,给学生构建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和教师的互动中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数字化的资源,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在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学习情境,使课堂教学实现数字化、现代化、开放性的教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数字化资源对教学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堂。在积极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意识,并学会运用数字化信息解决各种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丰富的实践教学来让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时,学校要不断加强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使信息技术教学顺利进行。

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不是专业教师,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不高。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学校需要组建一支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并定时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让教师能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及时反馈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在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应用过程中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及效果等各个方面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更新学习的资源及内容,不断改进资源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设计,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及创新性的培养提供更为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全方面、多角度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教学反思,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做出调整,使教学能有效完成各种媒体之间的衔接,高效的实现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

总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让他们在提高信息技术技能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探究中获得不断发展和提高。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信息化时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时刻更新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内容,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数字化资源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让他们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查阅和运用,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张云云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看法

摘要:本文从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信息道德;家校联手做学生学习信息知识的网络导航员;构建翻转课堂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需要及时更新等方面探讨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提高;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们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过去的教师教到现在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这种转变是网络时展的结果,也是教育的进步。通过网络,学习资源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获取知识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学生可以快速查找学习资料,可以获得更多课外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然而打开网络,面对潮水般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学生能不能会有所选择地去了解,或者是学习呢?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如何让他们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掌握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加强信息道德,健康茁壮成长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课应该在慢慢提高学生信息道德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和软件知识。就像以前许多老师说的,要教会学生做人,再教给他们知识。在网络时代,教师首先要教学生有网络信息道德,然后再让他们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一、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充满好奇,喜欢模仿,对许多事情都感兴趣,碰到新鲜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而且喜欢亲自去试一试。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的形形色色的诱惑,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正确思想的基础上,要让他们适当接触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这既有助于打消他们的好奇心,也有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提高他们对不健康思想的辨别力和免疫力。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当中活生生的事例,使学生学会辨别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无用的信息,哪些是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这对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知识是很有帮助的。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要知道取舍和摈弃,学会汲取有益于自己的营养,放弃无用的和无意义的信息。教师应反复提醒,使学生懂得选择,进而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

二、培养学生高尚的信息道德

最近几年,网络上经常有“某学生遭同学围殴”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这是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了吗?笔者认为这不光是教育的问题,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共同教育。首先学校要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及网络文明教育,结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要有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而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科书上面只有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什么是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短短几十个字,这样的信息道德教育大部分只停留在告知,学生知道、听说过等表面阶段,起不到实质性的网络道德教育。其次是家庭、社会协同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网络氛围,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家校联手做学生学习信息知识的网络导航员

通过网络,中学生可以查找学习资料、解疑答惑、学习英语、相互交流、开阔视野等,同时网络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暴力、色情、恐怖等垃圾信息充斥其中。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积极引导。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信息丰富、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中文网站、学习网站、学习资源平台、远程教育网站等。学校还可以与家长联系,鼓励家长陪同孩子上网,现在的学生家里都有电脑,父母在家多陪陪孩子,和孩子共同学习,这样既改善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而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翻转课堂模式适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笔

者经过几年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发现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课堂上的知识,一些有潜力的学生已经会了,对这些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把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微课,全部上传到学校的网站上面,学生可以一边看视频一边进行操作。上课时,教师设计提问,学生通过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课,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解决的办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查找处理信息的能力。其实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不是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只要学生会使用电脑和一些常用软件,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能够帮助他们就行了。

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需要及时更新

在网络时代,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教材应有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新内容,尤其是网络道德教育,必须予以重视。另外计算机产品在不断更新,并且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学习电脑知识一定要紧跟时代,紧跟潮流。因此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应该设置新出现的电子产品为教学服务的使用方法和新软件的使用,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最实用的才是学生最需要学的,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应该是学生了解先进信息技术的窗口,尤其是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这些都不是新鲜的话题了,但看到网络上经常出现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和青少年无知的网络犯罪,内心充满了焦虑。生活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我们呼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为了下一代能够健康成长,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使他们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的指点下,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种工具。

总之,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逐渐网络化、全球化,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需要学生能健康地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就行了。另外现在接触网络的学生越来越低龄化,作为中小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能够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瑞.东西方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文教资料,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

[2]王天山.对中小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甘肃职业与成人教育,2014(5).

作者:杨忠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南华初级中学

第三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就信息技术的到来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以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进行分析,包括: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学生的适应和人际关系问题;网络依赖问题。对信息技术带给心理健康教育的机遇或者说有利条件进行了阐述,主要表现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可以匿名参与咨询,或寻求心理辅导,可以避免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基于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易于学生接受;可以共享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文章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究,提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树立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利用校园网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和干预,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几乎影响到每一个人,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时代改变了社会的节奏,加速了客观现实变化,同样也促进了人们的心理的变化。因为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有必要关注信息时代的到来,引起的人们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处于心理成长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探究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和干预,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同时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探索新的道路。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表现第一,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大,自己错误的认知,家长、教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厌学和考试焦虑等等问题。第二,学生的适应和人际关系问题。其一,学生与教师和父母的关系问题。教师和学生缺乏应有的沟通,学生有想法和教师没有及时交流,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良苦用心不理解、不信任,对教师产生误会,从而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家庭教育缺失,或者过于专横,或者过于溺爱,都会给子女内心造成创伤,造成自卑、孤僻、专横的性格。其二、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人际关系问题其实就是和家庭、学校的适应问题,如果不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就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第三,网络依赖问题。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我创造、扩大交往、增长知识、心理沟通、排解不良情绪的巨大空间,但也催生了许多心理问题,一些学生自控能力不强,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独来独往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有些学生离不开网络,一会不上网就感到焦虑不安,失眠,食欲不振。这些都是信息时代网络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新问题,更值得关注。

二、信息技术带给心理健康教育的机遇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促进社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交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教育也不例外。虽然说,网络的使用不当给中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借助于一些软件如“校讯通”“微信”等进行教学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可以匿名参与咨询,或寻求心理辅导,可以对其进行很好的保护,避免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学生对于隐私问题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充分表露自己,消除对心理咨询的“不安全感”,这无疑能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第二,基于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易于学生接受。在这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资质(经过培训,取得国家心理咨询资格证)的辅导教师,可以举行心理专业知识普及讲座,提高专业的心理咨询,举行心理危机干预;也可以针对一些心理问题发起话题,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心理动力,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心理健康成长。可以说,网络给师生互动提供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论坛、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等实现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性,多样性,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第三,可以共享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网络搭建的平台,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研讨、集体备课和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实现心理教育信息的交流、共享与普及,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同时,也为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师、家长和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其社会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现实生活中由于教育适当,多数有不良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沉迷于网络。因此有些家长和学校,把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都归罪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其实大可不必,只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尽可能地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首先要提高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大力普及网络知识,开展网络的“利与弊”的话题的讨论,认识到沉迷于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危害性,自觉树立文明上网心理健康观念。同时,加强道德教育,加强自律意识,提高自控能力和责任意识。其次,利用校园网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重在预防,其次在干预和疏导。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创建相关的德育网页、心理健康网页,推荐好的网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网站,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第三,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和干预。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一些焦虑、自卑、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只要给学生搭建咨询平台,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就可以帮助他们走出阴霾,迎来灿烂的阳光。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在线留言板收集学生关注的问题和遇到的心理困惑,发起话题,指导学生在留言板上匿名发言,诉说自己生活、学习中的烦恼和幸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教师通过留言回复的的方式为学生解决问题;还可以利用“校讯通”“微信”“腾讯”等专业软件,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给学生提供咨询和不良心理的干预。

健康数字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科教育多元化数字信息素养

图书馆服务“双一流”的绩效评价要适应学科教育多元化的现实,我国大学学科教育的瓶颈主要反映在缺乏学科知识的创新与无法突显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传统的授课方式受教师脑力、经验、水平的局限,教学思维创新能力不足,学生主要精力消耗在教学大纲圈定的固化知识方面。多元化、高阶层思维的人才稀缺,是我国教育滞后于世界一流教育水平的主要诱因。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作为增强国力、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指导教育改革的价值观又必然受到全球的社会观念、理论思潮的影响。[1]多元是教育的常态,教育要尊重差异,承认多元。[1]学生是具有鲜活个性思维和不同创造能力的独立自主个体,而不是流水线上的容器,不能强行罐装同样固定的知识,教师必须从观念上认同这种差异。数字时代的到来,要求学生具备对标准化的知识进行理解、执行、创新的能力,以应对非线性的随机问题。在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借此探索深层次的学科知识。目前的困境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偏低,对多媒体手段应用认知落后,教师缺乏先进学科知识的积累,惯性思维解决学科问题。如今,传统的纸质文献借阅、数据库检索、网络参考咨询等文献信息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数字环境下多元化、个性化学科教育的需求。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功能阈值的重构,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必经之路。

一、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内涵

(一)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与不足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实质是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础性能力———全球信息化。1974年,保罗•泽考斯基作为美国信息化产业协会的主席推出“信息素养”这一理念。美国图书馆学会于1989年定义这一概念,包含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及文化素养三个方面。此定义可以推断出何时需要信息,了解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信息,同时判断并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加以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图书馆素养(LibraryLiteracy)与文献检索,主要是图书馆员以图书馆资源利用为目的,为用户讲解图书馆资源概况、所购数据库使用、专业文献查找、信息分析软件操作等内容,提供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阅读素养、科技查新和用户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图书馆、资源、网络与数字化是该体系的重要支撑要素。[2]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局限于馆藏资源、馆员的学科知识及检索能力,停留在文献阅读层面。嵌入式教学的展开,需要图书馆提供深层次的学科知识、科研信息,将信息素养、数字素养、数据素养、信息伦理等渗透到课堂、MOOC课程、翻转课堂等。大数据环境下,馆员及学科馆员掌握的信息技术不足以支撑学科知识更新的速度,没有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信息素养,难以辅助、满足教师和学生所需。仅仅维持在信息搜集、检索、查找,不再适用于多元化学科教育,难以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数字信息素养教育要素构成与优势

数字时代,学科教育走向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不应再独立于教与学、学与用,仅仅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一部分。数字信息素养教育要素构成包括传统的数据、工具、平台、阅读写作、科研创新、教育等,其优势是利用文献数据库与网络技术,打破与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与课堂教学、日常学习与生活、科研创新等融合,让用户体验进阶式的教育,由浅入深,由“青涩”走向“成熟”。[2]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不再是割裂的脱节状态,而是将信息素养教育真正的嵌入到学科教育当中,实现跨学科知识的合作,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

二、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功能对学科教育的作用

多元化学科教育,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组成部分,旨在要求课堂内容更丰富、更个性化,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近年来,学生利用计算机的自助能力提升明显,不满足于简单文献的查阅、数据库检索,想要了解更全面的信息检索与使用技巧。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产生,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平台、课程培训、科研服务,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学科教育中,让受教育者从被动使用文献资源,到运用专业的逻辑思维,解决专业的问题。

(一)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对学科教育转型的作用

学科教育从传统灌输式、统一式课堂,转变成“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教育方式,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数据时代,信息环境的改变,使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内容,提出更多的需求。教师要不断突破多年的惯性经验教学,多方面汲取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掌握信息工具的运用。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不是孤立的,可与多种学科交叉融合,超越学科边界,真正做到学科教育多元化,实现“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

(二)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作用

由于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要求不同,数字信息素养教程要符合用户需求,学科教育中主要涉及的受教育者是教师、科研人员、学生,对信息有不同的诉求,作用也不同。在学习、科研工作及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信息的运用,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规范地使用信息,是明确的教育目的。掌握信息工具技能,检索文献、获取资源,正确的甄别数据信息、具备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升数字素养、数据素养,能够对专业的学科知识进行科学的评价,挖掘该学科领域中的重大问题、项目,提出专业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专业的数字信息素养教育。

三、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功能的转型与重构

由于云计算基础及社会分工裂变效应,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无法满足这种变革,各学科知识量、学科细密分化衍生及知识节点内在联系复杂度呈爆炸式增长[3],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功能急需转型与重构,以适应各学科情境的改变与学科知识的暴增。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功能缺乏互动性、创新性,与学科教育脱节,新教育功能要改变学习方式、学习重点,不局限于人脑的记忆力,利用信息工具、信息数据等,适应海量学科知识的快速迭代。

(一)平台的转型

优质的线上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受众面广泛,大大提高自主与自助学习。可与“MOOC”结合,制作通俗易懂的网课,比如“平台使用导航与规则”“信息搜索的技巧”“网络安全与隐私”“数据库使用”“如何搜索关键词”等,平台上的内容可以随时使用、查看,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与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结合,制作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堂”,推送素养小知识文章,潜移默化地渗透,形成良好的素养习惯。平台上可设置“交流论坛”“留言区”,可以通过用户对平台内容的评价更新平台的内容,统计课程的观看频次,了解用户的需求,制作课程时多与教师与学生沟通,查漏补缺,与计算机学院达成联合,获取技术上的支持。

(二)线下课程的转型

线下数字信息素养课程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面授课最大的优点是能够互动,最直观地了解、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承办者,传统课程“如何查找纸质文献”“如何使用检索数字资源”,只是简单地介绍查找、检索功能,完全不能满足学科教育的改革,不能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也没有看到应有的教育成效。线下课程要内容丰富且实用性强,如“信息检索与利用使用技巧”“数据统计分析”“学科知识与信息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与投稿”“如何申请科研项目”“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应从最基础的信息工具使用、信息的甄别与判断,到专业的信息挖掘、评价。同时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倡健康使用数据信息,合法维护个人隐私、科研成果。课程内容要参考学科教师的建议,将信息素养能力转化为学科能力,支撑多元化学科发展,才能体现信息的价值,是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真正意义。

(三)学科馆员的转型

从信息咨询员到学科信息教育伙伴,学科馆员一直刷新着学科服务的深度,肩负着与教师、学生沟通的任务,在数字信息知识的范畴上,拓展学科教育内容。学科馆员要融入学科教育课堂中,花大量时间进行调查访问、研究探讨、开设讲座等,明确受教育者的真正需求,提升自身的数字信息素养核心能力、数据库和数据格式向导能力、发掘和获取数据的能力、数据管理和组织能力、数据转换和互用能力、数据质量保证能力、元数据能力、数据策展和再利用能力、数据环境分析能力、数据保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可视化能力、数据伦理能力和数据引用能力。[4]学科馆员的转型要适应学科教育的转型,最终目的是将数字信息素养内化为受教者的能力,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科研服务的转型

科研成果是学科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在科研服务方面,不应仅仅提供科研需要的文献就结束服务内容,对于学术论文从定题到发表进行培训指导,从科研立项开始,到科研成果产出,参与并跟踪。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方向不同、目的不同,对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就不同,要具备各学科知识的文献数据信息及适合各学科的研究方法。科研服务是考验数字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能力,整合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评估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手段,既要熟悉各学科知识,又对学科前沿热点有高度的敏感性,做到专业领域的咨询服务。科研服务的转型成功,是数字信息素养教育进阶的高手段位。

四、结语

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定位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个性化、创新化的目标。大数据环境下形成学科交叉知识网络,对于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评价、数据运用等提出更高要求。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文献查询、馆藏咨询、科技查新等单向服务功能,应与学科教师、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参与到教学当中,做到嵌入式学科服务,将数字素养、数据素养渗透到学科知识教学中。服务平台、线上线下课程、学科馆员、科研服务的转型,是数字信息素养教育逐级优化重构的过程,是进军一流学科的奠基工作。转型的过程会遇到很多阻碍,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整个学科团队的配合、提升数据技术能力、软件设备的俱时更新、学科馆员知识能力的储备等。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转型,是适应多元化学科教育应运而生,也是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林伟庆.“多元适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2):25-33.

[2]初景利,刘敬仪,张冬荣,李玲.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中国科学院大学15年的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20,(6):3-9.

[3]徐战平.学科教育效能视域下信息技术对教育功能阈值的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8,(3):3-6,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