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展专业

会展专业范文精选

会展专业

会展专业范文第1篇

摘要: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是会展业专业化建设的两个关键点。深圳会展业专业化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经济、区位等综合优势,应该从办展机制、运作体系、品牌发展、人才建设等方面展开专业化市场化建设。

关键词:会展业;专业化;产业集群;产业链

一、会展业专业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会展业的专业化主要是指会展题材的专业化、会展经营与运作的专业化以及运作人才的专业化,它要求以某种产业为依托,以一类商品、一类技术和服务为核心,由业内专业厂商参加,主要对专业观众开放,并且要将会展经济活动的分工细化,形成会议专业组织者、展览专业组织者、目的地管理公司、特殊事件策划管理公司等专业化分工体系,打造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相互配套的会展产业链条。会展业的市场化就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会展项目,逐步培育会展品牌,通过商业运作获得经济效益,其实质是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在经济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变化过程。

会展业的专业化与市场化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专业化是市场化的基础,专业化推动市场化,专业化(或分工)的过程就是企业的职能不断地分离出去,由其他专业化的企业来专门承担的过程,在市场结构方面表现为介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各种专业化组织的增加,专业化或者分工在市场演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化是专业化的根本,市场化决定专业化。专业化分工起因于交换,专业化分工的程度也要受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限制。只有需求随市场范围增长到一定程度,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够实际出现和存在。

(一)产业集群:会展业专业化的经济基础

产业集群是会展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不仅能形成供给聚集效应,还有助于各类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而会展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市场形式。会展是集群内同类企业或相关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聚,是生产商、采购商、批发商进行交流、沟通、交易的汇聚点。地区产业集群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展商品、有竞争力的参展商、采购商,进而促进了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物流、会展场馆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会展产业链的形成与拓展,并使的会展业的发展也相应产生了地理集聚的特征。

会展业与产业集群存在着耦合联动关系。产业集群是相关企业的地域集中,企业将产品生产出来,目的是将其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实现其价值。由于受时空、信息和资源的限制,产品并非一生产出来就能够找到合适的买家。企业要想将产品销售出去,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搜寻买主及其相关信息。会展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专业市场形式,是集群内同类企业、相关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聚,汇集了大量产、供、销的各种信息,提高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思维的扩散速度。有利于形成近似于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环境,给集群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和压力,从而推动产业集群内部的产品、技术和企业结构的优化,实现集群产业升级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二)会展产业链:会展业专业化建设的核心

产业链是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一种企业合作关系。会展产业链,是围绕某一主题,借助场馆等设施,以所在区域的产业基础为依托,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相互交融的价值链为内核,将会展业的主体方(招展商、商、场馆、参展商、参观者)和相关方(装修、广告、餐饮、运输、通讯、旅游等行业)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产业关系。会展产业链上游环节主要以展览公司为中心,形成会展策划开发、会展组织实施、会展宣传等具体业务。上游环节是会展项目的开发者和会展品牌的拥有者,即我们所说的专业会议组织者(PCO)。会展产业链的中游环节是指会展项目的具体运作、组织和实施者,也就是通常讲的目的地管理公司(DMC)。他们按照主办方的要求将会展活动方案落在实处,具体执行会展设计的要求,处于会展产业链运行的实施阶段。会展中游环节主要涉及场馆为中心的展览、会议、活动场地的出租和管理、场馆设施的维护与更新、会展服务等业务。会展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是指会展活动的支持部门,包括直接或间接为PCO、DMC、参展商和观众提供服务的部门。这些支持部门为会展业提供了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的支持,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深圳会展业专业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市工业结构已经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双翼齐飞的产业格局。以机械、服装、钟表、家具、黄金珠宝为代表的十大传统产业,由于发展时间较长、规模较大,并拥有一定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2003年深圳颁布了《关于支持产业集聚基地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上述产业集聚基地进行了认定与规划建设。2007年,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成立了联合课题组,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在新形势下的优化升级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高新技术十大潜在优势行业。

(一)深圳会展产业链发展状况

深圳目前的会展场馆以深圳会展中心为主,还包括华南城国际会展中心、园博园综合展馆等。深圳会展中心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0.5万平方米;可以举办5000个国际标准展位的大型展览。华南城国际会展中心拥有两座各4000平方米的展馆,展览面积为8000平米,可以承接各种类型的中小型展览会议及商务活动。园博园综合展馆总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建成于1999年的深圳高交会馆,按规划将迁至深圳龙岗奥体新城成为龙岗会展中心,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将有能力承办6万平方米左右的展会。深圳将整合会展场馆资源,形成分工合理的会展场馆体系。深圳会展中心将侧重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和大型综合类、专业类展会,以及与市民关系密切的消费类展会;龙岗会展中心将重点发展专业类制造业展会项目;园博园展馆将重点发展小型消费类专业展会项目、科教类展会活动;华南城展览馆将重点发展生产资料类专业展会项目等。

深圳市会展主办机构分三类:政府部门、事业和社团组织、公司。目前上述类型主办单位的主办大致比例分别是为20%、60%、20%。事业和社团组织和政府举办展览占主导地位。目前全市注册的可从事展览的企业180多家,其中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约占60%;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约占20%,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约占7%,1000万元以上约占13%。在这些企业中,专门从事会展业的少,多是将其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项目,甚至相当一部分企业还从没有过会展业务和经验。

(二)深圳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其它条件

深圳具有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其它良好条件。一是深圳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基础。深圳是著名的高科技城市,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物流枢纽城市。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连续十五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深圳市GDP总量居中国大陆城市第四位,2007年人均GDP合10474美元,是大陆第一个突破10000美元的城市。二是深圳具有独特的经济区位优势。深圳比邻国际自由港香港,处于大珠江三角洲的咽喉要地,是货物和人员进出华南地区的重要陆海空关口,具备中国大陆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三是深圳具有良好的城市配套环境。深圳是国际著名的“花园城市”,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深圳拥有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人流物流通畅。深圳为中国一线口岸城市,国际国内客商往来十分方便。深圳通讯设施完善,旅游业发达,并形成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合法交易的法制环境。四是深圳拥有会展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会展业管理体制,先后出台一系列的会展发展促进政策。三、深圳会展业专业化建设的战略措施

(一)建立专业化的会展举办机制

必须理顺政府、行业协会、展馆经营者和展览经营者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政府应定位于会展业的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应突出服务与协调职能;展馆经营者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为会展商提供会展设施及服务;展览经营者开发、主办、运作各种类型展会,并获得经济效益。在办展机制方面,对那些不具备政治性和公益性特点,完全具备市场化运作条件的展会,政府应该彻底退出。对一些具有某些政治性和公益性特点的展会,政府可以考虑实行“官办民营”的办会体制和运作机制,再逐步过渡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而对那些政治性、公益性很强的展会,也要注重发挥专业公司的作用,采取补贴方式将部分具体项目外包。为引导会展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制订有关行业法规,对一些政府、协会、场馆管理、展览公司以及各类服务机构的职能及市场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以创造公平、公正、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会展市场运作体系

一要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展馆经营模式。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为使会展业能充分竞争,展馆经营必须与办展业务分离。但在这种情况下,展馆作为纯粹的公共物业如何管理,达到既可减少政府投入,减低展馆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同时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就必须解决经营权与所有权的问题,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展馆经营模式。具体可以通过成立合资、合作或顾问公司形式等选择与组建优秀的场馆管理受托企业。

二要培植多种成分的会展市场经营主体。首先要加快国有展览企业改革和专业化建设,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其次要大力引入国际跨国大型展览企业,组建独资合资会展服务企业;最后应当制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扶持和壮大民营展览公司。另外,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专业化作用,推动深圳优势产业与专业展会的互动发展。

三要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会展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会展服务体系,就是要建立专业化的政府服务体系和企业服务体系。政府相关部门不是审批机关而是服务部门,其作用主要是服务和协调。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涉及的会展设计、会展运输、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应在公平、公正原则下,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形成专业化的企业服务体系,提高配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依托产业集群与综合优势着力发展品牌会展

一要依托深圳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和培育品牌会展。深圳虽然拥有了以高交会、文博会为龙头,以服装、家具、光博会等专业展会为代表的品牌展会,但品牌展会的数量、规模和影响力都有待提高。深圳应坚定不移地贯彻产业联动战略,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和潜在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和培育品牌会展。主要措施是依托深圳市十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和壮大国际机械及模具工业展、国际珠宝展、国际品牌服装服饰及制衣设备交易会、国际家具展、国际印刷展、国际汽车博览会以及国际自行车暨健身器材展览会等传统展会品牌。依托深圳市十大潜在优势产业,着重发掘和培植与电子通讯、光电一体化、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会展品牌。围绕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等四大支柱产业,开拓与培植物流运输、进口产品消费、金融保险、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和视听等产业的相关会展品牌。

二要整合会展资源,促进品牌展会国际化发展。应按照国际惯例打破部门分割,加强沟通与协调,全面整合会展资源,构建科学合理、良性循环、互动发展的格局。具体措施是对主题类似的展会进行整合和重组,突出重点,合理定位。对科技含量高、国际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重点品牌进行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集中资源促使其进一步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向国际顶尖级品牌展会方向发展。而对那些无论资金、规模、管理还是服务都难成气候,且主题不鲜明、专业特点不强的会展活动,应进行整合和兼并重组,避免多头办展、无序竞争。

三要发挥深圳的综合优势,实施会展品牌移植。深圳会展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应发挥自身的经济、区位、市场辐射以及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移植和引入符合深圳产业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国外品牌展会,有的放矢地吸引国外著名展览公司来深开设展览子公司或办事机构,引进他们现有的名牌会展和办展经验,“借鸡下蛋”,并与对方共同研究开发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会展项目,借助他们的经验和客户等资源在深圳市举办更多的世界著名专业展,借以带动深圳会展业的名牌培育与发展。

(四)建立区域会展业发展协作机制

一要建立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的协作机制。近年来,广州、东莞、中山等地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对会展资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作为珠三角区域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市会展业在立足本市资源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珠三角地区会展业的协调和合作,建立协调机制。努力使各城市根据经济、产业及市场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区内各市会展业的大体分工,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二要加强与国际会展行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国际会展业协会及相关组织在世界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加强与这些组织的交流与联系,可以在深圳市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中不断获得经验支持。要积极地建立和国际协会联盟(UIA)、国际会议协会(ICCA)、国际专业性会议组织者协会(IAPCO)、贸易展览参展协会(ISEA)、国际展览联盟(UFI)、等全球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借鉴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力求最终使深圳会展业融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同国际市场同步发展。

会展专业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会展产业迅速发展,致使会展专业人才供给短缺,针对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提高全社会对会展人才开发的认识,树立开放的人才培养观念,制定切实的培训开发规划,规范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加强高校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保证我国会展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会展行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

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会展业作为一类新兴的经济产业形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被社会各界重视。目前中国会展产业的规模日趋扩大,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知名展会,在这样的背景与环境下,分析我国会展人才队伍的现状,认识会展人才市场需求,对于加强会展人才培养和中国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会展产业迅猛发展呼唤会展专业人才

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成了国际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再加上交通手段的不断改善以及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会展业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会展业在欧洲、北美、澳洲以及亚洲的香港、新加坡等地,已发展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进入了商业化运行阶段。我国会展业在进入新世纪后,也同样保持着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会展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会展产业的发展与会展人才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会展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其迅猛发展必然要求大量的高端管理人才与一线会展人才。

会展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会展知识或展会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会展行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有了这样一批人,才能推动了会展业的顺利发展。正如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所说:“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会展人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属于多种专业人才的集合。会展活动需要多种类型专业人才的配合。根据会展组织和服务活动对具体知识的要求和一般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会展专业人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从事会展经营管理人才,包括规划与行业管理、服务管理、场馆经营管理、融资与财务、项目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商务与服务管理等人才。二是进行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人才,包括活动策划与组织、国际公关、市场营销、布置广告等人才。三是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人才,包括会展场馆设计建设、设备保养和维护、会展场馆装潢、展台设计和搭建、会展软件系统开发及维护人才。四是会展教育研究人才,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及科研人员、行业协会培训管理工作人员、信息统计人员、刊物网站编辑和技术人才。

然而,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从我国目前会展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从事会展业的人员大多都是从其他领域和岗位转岗调入的,大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素质上先天就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文化艺术素养、公关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个人的形象气质等方面,与世界会展业人才素质相比,差距明显;熟悉展览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十分匮乏,许多会展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尚停留在商品展销、成就展览的层次;会展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会展产业发展的需求,各地会展人才紧缺的呼声强烈,波及的地区越来越多,已成为制约我国会展业务开展以及会展组织水平提高的“瓶颈”。据2004年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示,我国会展从业人员约100万人,从事经营策划的管理人才有15万人,这些人多半是“半路出家”,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过系统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业务经验的会展人才比较缺乏。另据上海师范大学完成的“关于会展人才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2004年上海会展行业直接从业人员约5000人,其中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上海目前平均一天一个展览,人才缺口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上海如此,对于国内其他城市来说,会展人才短缺就更加明显了。在当今世界会展业与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会展人才已成为其中最根本的动力,它对会展业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形势,中国会展业大力培养自己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现状

近些年,我国在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开始重视会展人才问题,为会展人才的培养开辟道路,在政策上促进会展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二是组织选派优秀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和培训,到国外先进的会展公司学习锻炼。三是确立会展行业培训基地,进行会展行业培训,完善会展行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以开展多层次的会展职业教育来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四是高校开办了会展专业教育,进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从2002年开始至今,我国已有许多高校、高职、高专设置了会展专业。在会展教育中,很多学校注意到了现代展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提高,重视能力培养,拓展全面素质。

由于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起步较晚,会展理论、会展教育以及会展研究严重脱节,致使会展产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会展经营管理理念、具体操作运营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目前会展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人才培训教育目标不清、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底,仅北京地区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的大专院校及高职、职高就达几十家,会展培训班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快速发展的会展培训教育也导致了很多的问题。一是从目前会展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来讲,由于众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办学、攀比办学,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缺乏对培养目标的足够认识;二是培训本身的质量不过关,在技能与技巧的训练上时间不够,学员与老师之间难以有效的进行经验交流,难以保证培训效果;三是教育培训很难契合现实情况,实践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各类会展对人才的需求。

2、会展人才培训教育分布不合理

由于会展经济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密切相连的,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其会展经济之所以发达,与这些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和经济优势分不开的。会展经济的这种特殊的依附性,实际上造成了会展业人才培训分布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了大都市会展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相对较多,而中小城市的会展业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是很难向中小城市流动,这种相对的人才富余和人才不足,既造成了人才培训的浪费,也难以满足会展经济起步较晚城市的发展需求。

3、缺乏系统的扶持和保护措施

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缺乏相应政策的扶持,使一些地方具有良好前景的会展产业,在人才培养和保护方面没有及时跟进,致使会展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人才相关的管理与保护办法,一些地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会展方面人才大量流失,这无疑会影响会展产业在我国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会展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目前会展业日益规范化和国际化,中国会展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专门的会展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1、提高全社会对会展人才开发的认识

事实上,会展行业人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培训和艰苦的自我提升才能达到。中国的会展业起步比较晚,社会对相关人才方面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的。虽然会展业界开始意识并且重视人才问题,但是依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形成一种有利于会展人才成长的土壤和氛围,使各类会展人才和各类会展专家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和份量,充分发挥与展现自身的聪明才智。

2、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开发规划

根据会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训开发规划,以保证培训的系统性。这一规划要有政府权威部门组织协调,制定出相应的近期和中长期人才培训规划及实施措施,严格加以考核,确保目标的实施,使培训开发与需要结合起来。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校和企业可加强会展职业培训的协调及管理,联合开展职业培训,加快会展培训的品牌建设。培训要定期化,内外培训要相结合,长短期培训要结合。通过人才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建立起精干、高效、能够承担起展会全过程的、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3、树立开放的人才培养观念

人才是会展业最活跃的因子,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要办好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会展是无法想象的。由于国外开展规范化的会展时间较早,并且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丰富,所以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及著名会展企业合作培养,吸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体系,充分占有行业信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另外,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提高会展人员的业务水平。如选派专业人才到国外培训,或直接从国外引进会展专家和人才,或聘请国外著名会展专家来讲座和指导,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他们举办和组织会展的经验,加强与国外会展业的交流与沟通,从意识和形式上迅速提升,以提高会展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使中国会展业早日进入国际化发展轨道。

4、规范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

随着会展业向纵深发展,人才再不是单一的,它需要有现代公关、组织展览的能力,掌握现代技术设备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会展行业内部建立自己的人才衡量与考核标准,对不同的会展岗位制定相应的人才衡量标准,有利于会展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不同企业间会展人才的流动。会展行业的人才衡量标准主要有:一是知识要素,即受教育的程度;二是能力要素,即经历;三是业绩要素,即所做的贡献。同时,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不仅要涵盖有学历有职称的会展人才,也要涵盖没有学历和职称但有专门技能的会展人才。这样,确保在会展行业内,形成能者居其位的良好态势。

5、加强高校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会展专业范文第3篇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对全市旅游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加快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建设。

一、肯定成绩,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

20*年,全市旅游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保增促调的总体工作部署和“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工作要求,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阶段性目标,合力兴旅,探索创新,锐意进取,克服多重不利因素,进一步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经济逆势增长,旅游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主要指标再创新高,取得了不凡业绩。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450.2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国内旅游收入等旅游业发展指标的增幅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产业实力在全省排名第二,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六。旅游业发展直接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保增促调的一个亮点,为我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合力兴旅氛围基本形成。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明确产业定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政策措施,着力推动品牌建设,旅游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树立大产业、大旅游的观念,根据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强部门协作,积极支持、推动旅游业发展,逐步形成了百业扶旅的良好局面。各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旅游,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变化,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充实旅游工作领导力量,强化旅游工作目标考核,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尤其在启动首批浙江旅游“十百千”工程创建工作中,各县(市)区坚持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相结合,强化创建活动与城镇综合建设、旅游重点项目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旅游经济的发展。鄞州、象山进入省首批8个旅游强县(区)行列,*镇等5个镇(乡)、街道成为首批省旅游强镇,镇海九龙湖村等12个村成为首批省特色旅游村。

二是旅游营销推介卓有成效。20*年,全市各级旅游部门抓住*湾跨海大桥通车、北京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等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城市形象宣传、旅游线路推广及旅游产品促销相结合,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机制,拓展境内外客源市场。策划推出具有城市标志性意义、大众参与性强、综合带动力大、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旅游营销节庆活动。先后举办了“*旅游节、*旅游*推广年、中国开游节、中国开渔节、象山国际海钓节”等各类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利用*湾跨海大桥通车带来的旅游格局变化,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区域合作空间,充分挖掘历史人文、海洋岛屿、山地湖泊、生态乡村等系列旅游产品,整合资源,整体促销,加强与嘉兴、*、苏南等*湾北岸城市的区域合作,增强旅游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旅游在长三角的影响力,使这些地区成为我市游客增长最迅猛的客源地。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需要和休闲旅游需求,积极打造“大海、大港、大桥、大佛、大湖”五大品牌,进一步加快休闲旅游基地和商务会议基地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推出旅游新产品,努力营造旅游产业发展新亮点。各地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业态的作用,积极引导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产品向多样化的休闲度假专项产品转型。精心培育海钓、滨海高尔夫、游艇等休闲旅游新业态,开发建设了慈溪达蓬山旅游度假区、奉化弥勒大佛、鄞州走马塘等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同时,围绕“中提升”战略,积极推进都市旅游发展,着手启动一批旅游演艺、旅游购物商场、都市一日游专线等引导性项目。整合社区、广场、校区、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推出了一批社会资源访问点,积极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旅游产品转化,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突出重点,着力推动旅游业发展任务的落实

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明确了我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机遇,自觉把旅游业的发展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抓经济结构调整、抓经济增长点培育、抓城乡统筹、抓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提升”的发展理念,强化合力兴旅战略,在保增促调中推动旅游业发展,努力开创旅游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着力推进休闲旅游基地和商务会议基地建设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休闲旅游基地和商务会议基地建设五年行动计划》要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积极培育核心产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营销能级,积极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和商务会议基地,加快推进旅游强市建设。一是着力打造休闲旅游基地。要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大港、大桥、大海、大佛、大湖”的资源优势,加快休闲旅游基地建设,确立“一核四区二十大基地”的空间发展格局,推进旅游产业和要素集聚,建设不同能级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体系,形成滨海度假、山水人文、运动休闲、会议度假等休闲旅游基地,培育游艇、游轮、海钓、户外拓展等休闲旅游新业态。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区域性地块要积极研究休闲旅游客源市场,加快培育区域性休闲旅游度假分基地,根据发展定位、市场需求,有意识地打造一批主打产品,引进扶持一些新兴产业,开发几个区块,使之成为我市休闲旅游新的亮点,新的增长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出一批面向大众休闲的具有乡土特色、能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的乡村旅游精品,积极鼓励农村、山区、海岛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加快形成乡村旅游消费新热点。二是积极打造商务会议基地。我市是商贸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商务活动和商务客人较多,各地在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旅游与商务会议的融合,依托*商务会议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商务、科技、文化、旅游等各类会议、论坛、展示和节事活动。加快发展会议会展型、城市商务型、休闲度假型等特色主题酒店,完善各类会议场馆和设施,提供一站式会议服务,加强会展业与旅游、宾馆、餐饮、商贸等相关服务的互动发展,进一步完善商务会议旅游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特色鲜明、接待能力强、知名度高的商务会议基地,吸引更多的商务客人来*休闲旅游,形成商务会议、旅游、休闲消费的叠加效应,带动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加大旅游营销力度,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一是要加快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是我市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对接*世博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快地块拆迁和项目立项进度,尽早启动建设,尽快形成以旅游集散功能为主要依托,集旅游投诉、旅游咨询、旅游紧急救援、旅游信息化、旅游推广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和对接世博的主渠道。同时要加快县(市)区分中心建设,形成市本级主中心,县(市)区分中心为支撑的全市旅游集散网络体系。二是要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要借助*湾跨海大桥建成后交通格局的改变和世博营销战略,打好“*牌”,加强与长三角及舟山、绍兴等周边城市的“同城营销”,积极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尤其要加强世博旅游的对接,将*旅游产品纳入世博会整体对外宣传平台,着力做好滕头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等旅游营销工作,力争使*成为*世博旅游的换乘中心之一。三是创新营销手段,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各级旅游部门要把传统的旅游宣传促销向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转型,把我市的主要旅游景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推介。特别是要引导和整合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力量扩大宣传促销,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要大力开发推介城市周边和中短程旅游产品,把*旅游产品纳入新华东黄金旅游线,形成与黄金周、小长假、长周末等热点时段相适应的旅游消费热点,充分挖掘老百姓的旅游消费潜力。要依托*商务会议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与商务会议的融合,把*旅游节培育成为较具影响力的品牌节庆;要不断提升中国开渔节、中国开游节、梁祝爱情节、弥勒文化节等品牌节庆,办好系列乡村农事节庆活动。同时要在*国际服装节、浙洽会等会展活动中充分融入旅游元素,提升*旅游节庆、会展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要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入境旅游发展计划”等要求,积极推动以“畅游阿拉*,共享甬城美景”为主题的国民旅游休闲推广行动,整合政府、企业、媒体等资源,积极开展旅游产品的研发和旅游形象的推广,包装推出生态旅游、乡村旅游、都市旅游等大众化旅游产品,进一步拓展城乡旅游市场需求,拉动旅游消费。

(三)加快旅游品牌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我市的自然和旅游资源优势,从规划入手,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带动,进一步加大旅游投资力度,加快旅游品牌建设,努力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素质提升,促进旅游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发展。一是积极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全力抓好“中提升”等重点区域的旅游项目开发,重点启动建设一批事关长远的、引导性的的建设项目,投资建设一批高水准的旅游景区、休闲度假接待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道路、旅游救援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旅游业的有效供给。围绕全市“一核四区二十大基地”的旅游发展总体格局,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优势集聚,进一步做大旅游产业规模,做精旅游产品质量。项目推进建设要落实责任,重点项目要有专人联系负责推进,确定的项目要抓紧落地,加快推进,使之早出形象,成为新的亮点。二是着力推动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要进一步加快旅游业与商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互动,扩大旅游产业链。积极推出都市旅游、海洋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项产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开发温泉、森林等多元化度假旅游产品。三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市场主体,着力提振市场信心。旅游市场主体是旅游业的根本。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的严峻形势下,要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通过合资、联合、并购、重组等方式,促进旅游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扶持发展优势企业,着力提振市场主体的旅游投资信心,鼓励做大做强。要鼓励我市的连锁酒店兴办旅行社,发展专业旅游车队,促进旅游、餐饮、酒店实行产业集群式、品牌化发展。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的发展,引导旅行社做大做强与重组提升,推动旅行社向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和扶持一批以*为基地的区域性旅游集团、酒店管理公司、国际国内百强旅行社。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旅游业,引导社会资金向符合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领域投入,充分发挥旅游业拉动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以《旅行社条例》实施为契机,着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规范导游人员的劳动用工管理,大力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三、强化保障,努力争创旅游业发展新业绩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合力兴旅意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争创旅游业发展新业绩,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是进一步强化合力兴旅意识。要实施合力兴旅战略,提升合力兴旅水平,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保增促调总体工作部署、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谋划,把旅游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突破行业、部门界线,加强协作,协同配合,主动关心、参与、支持、服务旅游经济,自觉把发展旅游业与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方方面面融入旅游元素,努力推动我市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升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度。

会展专业范文第4篇

社会工作的专业权威在某些时候曾被人怀疑。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助人和服务,它经常面临如何解决个人和群体困难与需要的问题,从而同普通人的生活有关。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往往不能确定一套仅被专业人士掌握的概念和语言,其专业性并不象其他社会科学那样显得高深。而民主和尊重个人特性的专业特质,又使得工作者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

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的认识或者误解。与其他社会科学专业一样,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研究也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如:基于证据的经验研究、严密的逻辑推理等。由于专业过程必然涉及专业人员与受助对象的互动,社会工作服务人群的道德实践就有价值倾向和伦理判断。在某些层面,主观或主体(Subjective)的生活经验成为分析的重要素材,社会工作实践还演化成艺术般的技巧,从而难免带上主观主义的色彩,这就与科学的价值无涉立场存在差异。价值冲突、决定主义的判断趋向在多元化世界里丧失活力等等,都使该专业必须在更复杂社会环境中迎接挑战。不过,专业实践中的道德敏感性使社会工作在考虑到科学精神的同时,注重个人价值的重要性,而这正好符合科学服务于大众的目的。

就社会工作而言。人们已不再怀疑专业所具有的独特性,基于研究成果的实践模式和基于实践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工作者与教育者之间共识的基础。但是,由于社会工作一开始就频借用其他社会科学甚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它不得不依附于其他社会科学,因此,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地位受到质疑的致命之处。

与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不同,社会工作不仅要推进理论建设,更要注重理论的效度过(Theoreticalvalidity)。其实践更直接地同特定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而受助对象往往就是这一变迁中的失意者或受害者。随着服务模式的改变,特别是市场的进入,受助者成为服务使用者,使用者参与(Usersparticipation)重新将既有的权利模式进行调整,专业工作者在很多时候要与受助者共享权力。而这无凝造成了专业化与消费者抗拒(Consumersconfrontation)之间的冲突。增权的实践(Empowermentpractice)近年来在社会工作领域成为流行的工作取向,依附专业权威的传统工作模式受到挑战,福利改革又进一步加强了受助者对自我权益的诉求。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性面临着不安全的局面;保持专业性又不损害受助者参与和表达的民主权利,对这门专业实在是一个挑战(Fedsteinl,1971)。

应该从专业变迁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一个专业的成长历程。格林伍德的专业五个标准只是静态的分析。很少有一个职业是在完全具备所有条件后被认可成专业的,因此仅仅静态地讨论一个职业群体是否是一个专业的意义不大。社会学者开普罗认为:对一门专业来说,重要的是要审视那些标志化特征的连续发展,而不是专业的理论与知识。比如,在专业范围内,服务领域的独特地位形成、伦理守则的建立、培训的实施等(Caplow,1954)。也有学者提出,一门专业的发展过程本身是一种仪式化过程,其中以专业联合会的出现为最显著。其次就是一专业被社会接受和认同,最明显标志是被颁发执照,工作者成为从事并管理专门领域活动的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来说,成为专业就是使社会工作者最终变为注册的专业人员。在此之前,所有的仪式化过程都是为形成专门才能的知识或技术范围做准备。社会工作行业的工作人员再经过证照资格认定之后,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也就水到渠成。

社会工作与其他象牙塔式的学科实践差异十分明显。西方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进程中,其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不仅仅代表一个专业联合体的利益,它还是大众尤其是社会不利阶层和普通市民的代言人。凭借专业知识和社会承诺,社会工作者可代表大众利益进入决策体系。从而,社会工作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会展专业范文第5篇

现将动员部署阶段和学习宣传阶段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员动员,做到思想先动

我们在接到文件通知后,立即召开全体专题会议,对我站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传达了水利局党委的实施方案,对我站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通过动员,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了治理商业贿赂、树立正确价值观专题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清了不正之风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做好专项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搞好自查自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下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认真组织学习,深化思想认识

在搞好动员部署的基础上,我站组织全体职工学习了有关文件,着重学习了中央办公室《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自治区《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意见》、《奇台县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方案》、《奇台县水利系统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高了大家对基础工程、固本工程、关键工程的“三项工程”的认识,明确了目的要求,升华了全体职工的思想认识。

三、营造专项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学好上级文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职工对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的认识,我站又组织职工谈体会、写心得、表决心,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了宣传、动员,充分激发了职工积极参与专项治理工作的热情,进一步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站全体职工已完全动员起来,大家均已参与到治理商业贿赂的专项治理工作的工作中来,我们都已认识到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站上下在今后的工作中防微杜渐,不断完善,为保证水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