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展营销论文

会展营销论文

会展营销论文

会展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我国;会员制营销;发展对策;探讨

1科学地研究、运用会员制营销

1.1学术界应更多地关注会员制营销

会员制营销作为一种先进的西方营销理论被引进中国,我国的学者在这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探索并研究中国化的会员制营销的理想模式,给中国的企业家、商人提供更多科学的、可行的理论指导,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企业在会员制营销方面的盲从状态,为我国会员制营销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2积极推进会员制营销的本土化进程

会员制营销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对于在国外流行的会员制营销在中国却遭遇了“尴尬”,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国情异于国外,中国本土化的会员制营销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实施会员制营销的企业应结合我国的国情,逐步开展适合我国的会员制计划,找到这种营销模式与中国实际情况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实现本土化营销。

2以新理念来开展会员制营销

2.1打造专业的会员制营销形象

会员制营销应该是专业的、赋予差异化的,拥有其明确的目标消费群体定位的一种营销模式。笔者浅意,超市、大卖场等一系列零售业态是不太适合实施会员制营销的。零售业应该是提供大众化的产品与服务、面向所有的有购物需求的消费者,这里提供的是一站式的自助消费模式,在这里无所谓忠诚不忠诚。而专业的会员制营销不能仅仅停留在价格层面上,价格优惠不应该成为衡量会员制营销的唯一标准,除了价格优惠之外专业的会员制营销应该是能够提供专业的增值服务,使顾客得到满意,获得超值体验,只有这样,顾客对企业形成忠诚才能成为必然!

高尔夫俱乐部的会费贵得惊人,但是专业的高尔夫球场、高档的休闲运动体验让有钱族“趋之若骛”;电子产品、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则是靠着为会员提供技术支持、维修服务等一些专业的增值服务来成功实施会员制营销的。

2.2企业或商家应设有专业化的会员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日积月累,会员的动态信息、互动信息会不断膨胀,企业只有设有专门的管理信息化手段,才能处理好这些大容量的会员信息,使它们变成财富。

2.3企业或商家应注重员工的选拔及培养

人是开展一切活动的核心因素。企业是否兴旺发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的优劣。对于实行会员制营销的企业来说,招聘有经验的会员制营销从业人员和对员工进行会员制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人员招聘时应侧重考虑招聘有会员制营销相关从业经验的人员。

2.4规范会员增值服务,加强互动沟通

明确会员将享受到的优惠及增值服务,尤其是增值服务,对会员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因为这些增值服务是增进感情、培养顾客忠诚的绝好“催化剂”。企业应及时向会员传递最新商品和促销信息,介绍商品使用和生活常识;召开会员见面会、征求意见,定期举办旅游、娱乐、联欢等活动;会员生日时,企业及时送上的一份生日“惊喜”;会员遇到麻烦时,企业的一通电话、一项免费的技术支持、维修服务都会令会员顾客感到欣慰。这些都将有助于加强企业与会员之间的互动沟通,培养深厚的感情,稳定长久联系。只有让会员充分体会到会员制营销的价值,会员才会支持会员制营销,企业只有不断地真诚付出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没有什么可以“一劳永逸”!

3提高企业或商家的信誉

诚信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经营企业若没有诚信,那么这个企业绝不会有立足之地的。其实消费者在购物时对价格的关注度是很高的,消费者之所以愿意认识、接受会员制营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可以享受到价格折扣“图便宜”,因此,企业或商家在价格折扣这方面必须做到“以诚待客”、“以信为本”,实实在在的低价、真真正正的高质量产品或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本企业的信誉,让顾客相信企业、支持企业、忠诚于企业!我国开展会员制营销较成功的商家灿坤3C在企业信誉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灿坤3C承诺“提供持续超低价,买贵差价七日退款”,灿坤3C做到了,正是因为这种较高的信誉度使灿坤3C在大陆赢得了40万的会员顾客。

对于企业承诺过的所有优惠以及增值服务,都应做到100%的履行,应杜绝欺诈行为的出现,不卖产品或服务不要紧,把“牌子”砸了可就难以“翻身”了。对于企业的产品信息、销售动态要及时送达会员顾客手中,真正做到方便顾客购物,提供第一手资料的消费资讯。著名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先生曾在其专著中指出:“对未来的市场来说,首要的问题是通过帮助顾客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顾客的心理、降低管理费用并做好销售服务等措施赢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起本店的信誉。”

企业或商家应主动与消费者订立有关会费的收取、会籍的转让、退会等有关方面的合同,让消费者放心入会,提高企业的信誉度。保持企业良好的声誉,树立以信为本的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信誉是会员制营销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4建立规范完善的会员制营销制度

企业在实施会员制营销计划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首先应了解行业内实行会员制营销的企业的营销绩效,接着还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可行性研究,切不可鲁莽行事。会员制营销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持续性的、周期性的营销过程,因此整个营销计划应该经过前期周密地计划、宣传,制订详细的会员制章程;实施会员制营销的过程中应切实将会员制营销落实下去,要实干并且要有实效,不能“形同虚设”,“相互扯皮”;后续的增值服务工作是整个会员制营销计划的关键部分,也是规范化的会员制营销的标志,定期的产品或服务资讯、一系列免费服务、定期的会员活动等等,必须付诸实施并且要做得“尽如人意”。

企业应建立、建全规范完善的会员制章程,要保证企业与会员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会员能享受到的优惠会员服务应阐述清楚,会员应尽的义务也要做明确交代。

会员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应尽早出台,国家有关部门也应给予会员制营销相应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会员制消费有法可依、规范经营,使消费者的利益切实得到维护,有利地推进我国会员制营销的发展。规范完善的会员制营销制度,是我国会员制营销健康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会展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市场营销研究 专业文献主题构成 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有了很大改变,企业的营销观念和运作策略也有了明显提升,而我国的营销专业研究水平已与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为了准确把握我国市场营销研究的重心和脉络,笔者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专门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以“营销”为题名关键词(以下简称“营销”题名)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试图从专业文献的数量和主题构成的变化中总结出我国市场营销研究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并在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市场营销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做出合理预测。

我国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1979-1989年理论学习期 案例研究数量较少。在当时公开发表的营销题名论文中,以营销案例为主题的文章只有5%左右,且其中大多只是对事件的简单介绍,分析也较为粗浅,远远不能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国际营销较受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年间发表的二百余篇营销文献中,以国际营销为主题的文章就有五十多篇,占据22%的比重,在文章数量上仅次于营销理论和营销策略。但是从内容上看,这些文章大多是照搬国际市场营销中较为成熟的理论,而且仍然停留在对纯理论的介绍和学习阶段。

总体来说,在这一时期,市场营销理论作为一个舶来品,学者们的研究和关注更多地出于学习的目的,文章大多是对国外营销理论的简单复制,深入研究的程度有限。

(二)1989-1999年理论研究期 基础性研究仍占主流,但主动性和分析性有所加强。从文献的主题构成比例来看,以营销理论和营销策略为主题的论文仍占据高达59%的份额,而且针对营销思想发展和经典营销组合策略的分析文章明显占据主流,表明这一阶段国内营销学者的研究重点仍然停留在对营销基础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上,但研究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均有所提高。

研究内容仍较粗浅、不够深入。通过进一步的内容分析,笔者发现,虽然研究热点已经形成,但该阶段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仍然不够清晰具体,结果常常停留于对某些成熟理论的简单重复。题目也往往大而空,如有些文章仍然会以“营销的理论与实践”、“营销,我们与全世界在一起”等为题名,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没有得到体现。 对行业营销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具体行业进行营销策略研究(本文简称为行业营销)的文章数量则有明显增加,文献比例也从10%增加至16%,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关注营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其研究重点则往往集中在对农业、工业制造业及银行等少数几个传统重点行业上。

大体而言,国内学者这一阶段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营销理论本身的研究与分析上;随着文献数量的提升和研究内容的细化,国内学者对营销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已日渐成熟和完善;少数学者开始尝试将营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也更加务实。

(三)2000-2008年理论应用期

由于2000年以后,我国的营销理论和实践均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笔者认为单纯选取某一年的文献数据已无法客观反映近十年来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特点,同时考虑到2000年作为新千年的开始,文献的数量和主题构成都会有较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持续到近几年又趋于平稳,再加上希望与前期样本相对应,因此特选取2000年和2005年两个整数年的专业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并希望通过这两年某些数据的变化对比来更加清晰地描述出市场营销研究的发展动态。 1.行业营销的研究明显占据主流地位。在21世纪发表的营销论文中,对市场营销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融合性特征,对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具体行业中的实践应用。例如,在2000年的营销文献中,有关国际营销的文章比例继续从1995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3%,而区区20余篇文章也全部是关于某行业的国际化营销、网络营销或绿色营销的国际化等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融合性。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有关行业营销的文章数量比重从1995年的16%大幅上升至2000年的29%,到了2005年更是飙升至39%,已占具绝对优势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0年的文献统计中,有关网络营销的文章数量激增,在抽样的600余篇论文中,网络营销主题论文有106篇,占比达到17%左右,而到了2005年相关文章数量又明显减少,600篇样本文章中只有28篇文章有关网络营销研究,其占比下降至约5%,而且这些文章也大多与行业研究相交叉,如农产品的网络化营销,中小企业的网络化营销等。这说明如今营销领域的研究与经济环境、经济热点问题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4.案例分析比重逐步加大。将2005年的数据和以往进行对比,可发现有关营销案例的文章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分析水平更与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在2005年,以营销案例为主题的文章比重占到了13%(前些年这一比重始终徘徊在8%以下),且大多数文章都是从某一具体产品案例入手,分析深入透彻,最后将分析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对某一行业或某一类产品的普适性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总之,对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说明,进入21世纪后,营销学的研究加快向应用型、工具型转化;采用营销学相关理论和策略解决企业经营实践问题渐成研究主流;市场营销研究与现实经济发展的联系性不断增强,营销创新层出不穷。

我国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企业经营实践发展带动

笔者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发展,都起源于社会实践对理论指导的需求,而实践活动的丰富和发展,又将不断产生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寻求解决途径的过程中,学科理论也不断得以完善和深化,我国营销理论的研究也是如此。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正处于发育起步阶段,市场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对刚刚从西方引入的市场营销理论知之甚少,企业对营销的理解也仅仅局限在推销和广告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营销学者一方面致力于营销知识的介绍和传播,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加深对营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开始自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直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全社会掀起一股市场营销的学习热潮,市场营销理论得以迅速推广传播。此时表现在专业文献上的特征是论文数量激增,营销理论内容日渐完善,并逐步开始尝试运用相关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

会展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营销伦理;营销道德;营销伦理失范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以上有关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企业营销道德的评判标准及应有的社会责任等道德观念,不仅成为早期商业伦理的主要评判准则,更为现在的企业营销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考基础。

二、营销伦理本身的综述性研究

(一)国外营销伦理理论综述。国外学者对营销伦理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研究同实证分析相结合,侧重从伦理角度分析营销战略与决策,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综合应用伦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门学科的方法。美国乔治顿大学的N·克瑞奇·史密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A·奎里奇于1993年合作出版的《营销伦理》一书系统分析了营销中的伦理现象,并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材料。欧洲学者相关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于1989年由豪斯特·斯特曼和阿尔彻特·卢安编辑的由30位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写的《企业伦理学》及英国西蒙·韦布利的《公司原则和企业伦理章程》。另外,国外学者还建立了许多研究企业伦理及营销道德的研究机构,并在学校开设了营销伦理的相关课程。

(二)国内营销伦理理论综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现代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谢建明于1994年最早呼吁企业加强营销道德建设,甘碧群教授也于1994年提出应当重视对企业营销道德的研究。专门探讨营销伦理的论文约有100多篇,有影响的专著有六本:《宏观市场营销研究》(甘碧群,J994)、《企业营销道德》(甘碧群,1997)、《市场营销伦理》(王淑芹,1999)、《企业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寇小萱,2001)、《营销伦理》(王方华,周祖城,2005)和《道德营销论》(高朴,2005)。我国学者对于营销伦理的研究,主要从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及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三方面进行探讨。在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方面,寇小萱(1999)早期研究认为营销不道德现象主要体现在商品生产及销售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竞相降价带来的恶性竞争及欺诈消费者等行为。近年来国内学者大都认为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失范现象,赵银德(2004)就提出了营销策略组合中的伦理挑战。另外,郑冉冉(2005)重点强调了市场调研方面侵犯他人隐私、弄虚作假等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刘秋民(2006)认为在产品售后服务中同样存在道德问题。在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方面,周利国、毛瑞锋(2006)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营销伦理失范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重要原因是市场竞争体系和政策法规环境不健全,社会文化基础是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建设,主观原因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道德素质低下,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为营销伦理失范准备了土壤。朱丽叶(2006)进一步将以上原因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在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新闻媒体、行业监督作用;树立社会市场营销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另外,阎俊、陶平(2003)从政府、行业、社会、企业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较全面的提出了治理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具体措施。三、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

国外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新兴的服务营销、绿色营销和一些特殊行业的营销领域,如保险营销、银行营销、医疗营销、药业营销等,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为规范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九十年代营销伦理向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多个学科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也被引入到对营销伦理的研究,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新营销伦理问题的出现,学者又将其扩展到跨文化营销、网络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等领域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营销、保险营销、跨文化营销、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及产品包装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刘向晖在2003年分析了网络营销伦理失范的负面影响及产生根源,并提出遏制网络营销中不道德行为的对策,2005年他又提出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两维模型并探讨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的不同选择及企业制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时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陈璟菁(2006)对保险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建立了保险营销伦理决策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提出我国保险营销伦理建设的对策措施。何伟俊(2001)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的反伦理现象并提出跨文化背景下建构市场营销伦理体系的对策。张喜民、(2005)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市场营销的道德问题,并提出如何约束和规范跨国公司在华营销行为的设想。冯巨章(2006)主要从跨国公司营销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来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田剑(2006)重点分析了跨国公司营销伦理问题的成因。施祖军(2005)结合绿色营销的定义及特点,阐述了绿色营销三个主要的伦理涵义。李珂、李纲(2006)对体验营销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验营销的伦理意义。刘安民、罗秋明(2002)提出产品包装应反映市场营销伦理道德思想的要求。韩晓莉(2006)详细论述了违背产品包装道德的危害并提出符合营销伦理道德的包装原则。

四、营销伦理研究现状的评价

会展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和谐营销;和谐社会;本土化营销理论

一、和谐营销的定义

(一)狭义的和谐营销

狭义的和谐营销是指在以实现销售目标为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将研发、采购、生产、物流、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等部门与营销部门系统地有机地无缝地连接起来,通过简化、固化、优化各部门内部的操作流程及合作流程,提升组织结构的科学运作来达到整个营销过程顺畅、高效、快捷、和谐的目的,大大减少因企业内部问题而阻碍营销目标实现的事情发生,从而极大地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一种管理过程。

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基本含义:和谐营销必须以营销为中心,即各部门要以营销定位、营销速度、营销部门的决策为中心;和谐营销要求各部门无缝连接,即各部门为营销部门服务,按照营销部门的计划去及时准确地配套出相应的资源;和谐营销必须简化固化优化企业业务流程。要做到这“三化”要求各部门先把自己内部的操作流程设计好,接着再与其他部门把合作流程设计好,然后再来检测本部门的操作流程是否与其它部门的操作流程相适应,最后把这些流程定下来去执行。

(二)广义的和谐营销

广义的和谐营销是指在一定的制度及文化条件下,企业营销主体所进行的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群体之间协调发展的竞争博弈行为及过程。这一概念包含四层基本含义:和谐营销是企业营销主体的竞争博弈行为。营销各方通过和谐地处理各种关系,争取“双赢”、“多赢”的格局,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营销是一定制度及文化约束下的反应性结果,是在公平竞争、诚信守约、环境友善等社会制度及文化的基础上约束、导向的结果。和谐营销的内容是协调发展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包括和谐生态、和谐组织、和谐竞争、和谐公众、和谐消费等。和谐营销是社会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统一的过程。制度及文化的约束并不扭曲竞争,反而有利于规范企业竞争行为,促进有序的竞争格局的形成。所以,和谐营销的过程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与企业绩效最大化相统一的过程。

二、和谐营销的产生背景

和谐营销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竞争性营销策略,关注行业和竞争对手,导致盲目的价格战,不切实际的虚假的广告宣传,企业诚信缺失,失信于消费者,甚至带来某些行业的停滞或倒退,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市场条件下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消费者本身的消费不成熟和弱势地位等,使得当前中国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出现了诸多误区。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和谐营销应运而生。

三、和谐营销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营销的思想实际上是脱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奉行的行为准则。仁所强调的是以仁德、仁爱之心对待别人、对待社会,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义所强调的是合宜、合理地行事、行为;礼所强调的是遵守社会制度和秩序;智所强调的是洞悉社会规律的智慧;信所强调的是行为过程的诚实守信。

2、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思想里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说人离不开天,天也离不开人,把人看作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人不能随便破坏自然界的和谐,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设起来的。

3、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自身不和谐就不会有良好的道德,也不会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大学》中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所以儒家思想认为一个社会要成为一个比较和谐的社会,那么每个人必须注重道德修养,这样的社会才能够真正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历代商人以及近代以来的企业,大都秉承了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近代历史上出现的晋商、徽商之所以领袖商界、富甲中华,与他们的和谐营销的思想密切相关。(二)信息非对称理论

信息非对称是指营销活动参与各方所掌握的信息内容、容量等不同。其中一方受信息限制不能判断对方的信用状况,这就为营销活动主体的失信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信息非对称性是导致出现失信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失信行为会导致营销出现不和谐,营销主体要实现和谐营销就必须避免失信行为。所以说,信息非对称理论是企业与消费者、与营销活动参与者进行沟通的主要依据,也决定了和谐营销观念指导下的企业营销实践需要靠沟通来避免或者说减轻信息非对称,以沟通来消除信息传播障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信息非对称带来的失信行为,为和谐营销奠定基础。

(三)“社会人”理论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经济人”,“利己”是永恒不变的人性。企业和消费者扮演“经济人”的角色无可厚非,但企业和消费者也不能完全利己而不利人,因为企业、消费者以及营销活动各参与方都有其社会性,还必须充当“社会人”的角色。在和谐营销观念中,充分的把“社会人”的责任引入企业营销活动中,把人看作是“社会人”和“经济人”的结合体。企业和消费者只有在看到自身的经济性的同时也看到其社会性,才能让自身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健康稳定的存在和发展。

四、和谐营销的研究意义

(一)有助于纠正营销误区,树立科学营销观,推动中国营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和谐营销理论的兴起是西方市场营销学在中国实践发展的产物,它充分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容易为广大的营销人员学习和理解,更容易在实践中操作和运用,更加贴近中国的国情。它要求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法律与道德意识,坚守职业操守,承担社会责任。由于和谐营销涉及市场营销行为的各个方面,甚至对竞争者也提倡要和谐竞争,这种坚持全面和谐的营销思想使市场营销观念自产品导向、顾客导向、市场导向、关系导向进入到和谐导向的新阶段。

(二)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营销倡导构建一个在公平基础上使双方满意的交换均态的机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和谐营销鼓励企业在进行产品、价格、促销等策略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力求减少和避免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和谐营销要求企业以和谐共处的发展战略视角,采取措施使系统由不和谐逐步趋近和谐的状态,推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最终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实现和谐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谐营销要求企业树立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要求企业避免短视行为,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促进核心技术创新,并使之与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状况完美结合,同时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鼓励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反之则予以限制,从而实现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五、和谐营销与宏观营销的关系

武汉大学教授甘碧群在她的著作《宏观市场营销研究》中指出“宏观市场营销,是指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通过宏观市场营销活动,引导商品或劳务从生产者手中流转到消费者手中,可以有效地调节商品社会供需的基本平衡,实现社会的发展目标,提高社会及广大消费者的福利。”从甘教授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宏观营销的终极目标就是和谐,而和谐营销要追求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必须站在一种宏观的视角,高屋建瓴地去发展营销理论,开展营销实践。因此,和谐营销是宏观营销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营销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营销观念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营销理论。

参考文献:

1、聂元昆,吴健安.论和谐营销[J].商业时代,2007(17).

会展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绿色营销人才 培养模式

一、绿色营销的发展现状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强调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它要求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三者的统一。绿色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对传统营销观念的补充与修正。绿色营销目的是实现企业营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也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绿色营销源于20世纪中后期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危机。当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日趋严重,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副作用如气候灾害、温室效应等也日益凸显,给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各国政府和企业都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强了对国民环保意识的教育。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SO14000系列环保认证标准的颁布,以及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未来危机的正视与重视。此外,随着世界各国教育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剧增,绿色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为了迎合社会发展潮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将此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原则;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更进一步明确,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都对绿色营销在我国的普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国绿色营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绿色营销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开始快速恢复和发展,成为带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之一,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剧增,全国各高等院校的市场营销类毕业生,往往没到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一空,供不应求。最近几年全国部分省市人才市场提供的供求信息显示,市场营销专业连续蝉联岗位需求排行榜首位。福建省2011年人才市场行情分析报告表明,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前十名职业依次是:市场营销(19.4%)、计算机(9.3%)、技工/普工(5.7%)、营销管理(5.5%)、商店/零售服务类(4.3%)、工业/工厂类(4.3%)、酒店/宾馆/餐饮旅游类(3.6%)、房地产/物业类(3.3%)、财务/审计类(3.1%)、客户服务类(3%);在需求学历层次分布上,要求“中专以下学历”的占20.39%,要求“大专学历”的占41.06%,要求“本科学历”的占7.62%,要求“研究生学历”的占0.17%。另外,市场营销岗位的薪酬也比较理想。八方人才网的2011年度薪酬报告显示,近几年营销类人员工资增加幅度很快,普通销售岗位平均月工资达到4000元以上,吸引力明显高于很多行业。

在此基础上,由于政府调控政策的加大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更使得社会各行各业对绿色营销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真正精通绿色营销理论、掌握绿色营销规律,而且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营销人才少之又少。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营销专业的学生,在绿色营销理念方面都有很大欠缺,很难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采取有效的绿色营销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本职工作。这也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而要求我们必须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绿色市场营销人才,达到提高就业率,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学目的。为此,应该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绿色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绿色营销人才。

三、高职院校绿色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色营销人才培养在高职院校中还未受重视

近几年来,尽管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上对绿色营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还没有一所高职院校设置专门的绿色营销专业。有少数院校是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了若干涉及到绿色营销理论的课程,或者是一些有远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但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绿色营销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绿色营销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没有考虑将其纳入到专业设置体系中。很多人对绿色营销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该开设哪些课程,毕业生毕业后的去向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培养一大批动手能力强、敢闯敢干的专业技能人才,对于我国企业发展绿色营销,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一方面普遍偏重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行业实践知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弱,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环保和绿色营销理念的塑造和培养也明显不够重视,许多学生都对此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我们应从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反思高职类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不足,为绿色营销专业的设置找准方向,积极培养绿色营销人才。

2.教学理论脱离实践,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绿色营销理论体系

绿色营销理论在国外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我们在借鉴国外绿色营销人才培养经验时,应该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灵活机变、活学活用,形成自己的特色。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从事或深入绿色营销实践的经历,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使得我国绿色营销人才的培养缺乏后劲和推动力。事实上,营销专业教师亲身参与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以了解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情况,使其教学研究与企业营销实践联系起来,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更使理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绿色营销活动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在实践应用上缺乏对西方绿色营销理论的充分理解与吸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来看,目前我国关于绿色营销方面的论著层次不齐、良莠混杂,真正能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具有思想性和鲜明特色的著作寥寥无几,更缺乏在绿色营销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高深造诣的大家。绿色营销理论的严重滞后,影响了我国绿色营销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创新。因此,我国市场营销教学应加强对中国本土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经验的研究分析和对国外绿色营销理论的吸收消化,形成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3.绿色营销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安排不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选拔人才的观念已经逐渐转变。根据一份调查显示,企业招聘员工时注重的内容依次为:是否适合企业文化、个人品行、能力和学历。这反映出我国人才市场在逐步走向成熟。但在我国高职教育体制中,依然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尤其是在绿色营销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最新的绿色营销实用技能信息并没有及时反馈到学校教学体系和过程中,学科课程的调整和内容更新更滞后于市场对绿色营销人才的需求。当前在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安排较少。

(2)实习内容较为分散。各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安排三种类型的实习:一是课堂实践,二是教学实习,三是毕业实习,从内容安排来看,各类型实习之间交叉重叠现象较为严重,实习目标不能有效达成。

(3)实习缺乏针对性。很多实习不能深入,多是走马观花,学生难有切实的体会和感悟。

(4)学校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绿色营销实践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而较低的实习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实习需要,往往导致教师实习内容“缩水”或教学计划 “流产”,不仅影响了实习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使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实践指导,严重影响了老师与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5)实习单位落实困难。金融危机后,许多企业发展不景气,加上接收成本较高等因素,往往对学生实习退避三舍,致使实习单位落实困难进一步加大。

四、高职院校绿色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1.设置绿色营销专业,制定绿色营销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因此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和绿色营销理念,改革传统的营销专业,设立绿色营销专业。绿色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和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符合各种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要求,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地区和行业经济建设。一般来说,要求学生必须熟悉绿色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绿色营销管理技术,具备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做好绿色营销专业师资力量培养工作

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既掌握绿色营销理论同时又具有绿色营销实践的教师。最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展,学生数量快速增加,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疲于备课、授课,没有精力从事相应的理论研究,更没有时间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也是如此。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转变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思路,抓好从“量”到“质”的转变,积极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营销实践,把绿色营销的理论、技术和企业实践相结合起来。

3.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绿色营销理念

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按照绿色营销的要求,要增加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和内容;在教材编写上,要贴近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注意结合我国国情,要多借鉴国外成熟的教材,有条件的话多开展国际交流,使教材的编写更具发散性、开放性和前瞻性。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绿色营销理念的灌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行为源于正确的理念,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让绿色营销理念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

4.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和绿色营销企业的良性互动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要求,高职教育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根据这一精神,高职院校可以和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在开展绿色营销方面具有一定成效的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实现彼此资源互享。具体来说,可以请企业经验丰富、有一定绿色营销理论水平的人员来校搞讲座,可以安排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去这些企业进行教学实习或者顶岗实习,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情况,把握绿色营销活动开展的要求,强化学生的绿色营销意识,掌握绿色营销的实践技能。

5.改革绿色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在高职院校绿色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要考虑根据社会需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减少理论教学,强化学生绿色营销技能的锻炼。一是在教学中,要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图片展示法等,让学生了解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重要性,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如何实现绿色营销;二是要多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实习,组织学生深入营销实践中去。比如,安排学生进行销售练习,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顶岗实习,利用寒暑假时间帮助学生联系合作单位打短工等,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锻炼中不断强化“绿色”意识,更好地消化绿色营销理论,掌握绿色营销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海峡人才网:省略/zpgg/2011hqfx/2012/3/12

[2]罗双燕,?张先梅,万娟.营造特色校园文化,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6

[3]陈建国,王敏.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魅力中国,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