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课程教学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精选

绘画课程教学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服饰图案;绘画教学;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个民族的特色服饰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传统民族服饰本身具有民族文化内涵,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再次高涨,在中国本土乃至全世界重新掀起了民族风潮流。我国各民族服饰文化都经过了千百年的积淀,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无论是款式、造型、材质还是颜色、纹样等,都能体现不同民族的独特性[1]。这些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图案为绘画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案例,其中蕴含的造型美、色彩美以及工艺美都可以提取出丰富的美学和艺术元素,这在绘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是一个特殊的门类,学习民族服饰图案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的实际应用和审美效果,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1民族服饰图案的主要类别

我国民族文化一直具有包容性,因此,历史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民族服饰文化也是如此,包括土家族服饰文化、畲族服饰文化、苗族服饰文化等。

1.1土家族服饰图案的特点

土家族是居住在中国内陆的民族,居住环境主要为山区,分布在湘西、河南、四川、贵州等地,在时代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变迁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其中,土家族的特色服饰图案有石榴红花、荷花、八仙过海、百鸟朝凰等。首先,服饰上的条纹以刚直线条居多,较大程度地避免了柔软的线条,充分结合连续交叉和复杂的几何图纹,反映了土家族人期盼生活平安、幸福安乐的愿望。其次,土家族对服饰图案的处理往往会夸张化,包括人、动物和植物,尤其是百鸟朝凰和八仙过海等服饰图案,线条颜色鲜艳、风格偏浓郁[2]。土家族服饰的主要特征是鲜明热烈的纹理花样,包括自然景色、几何图形、文字等图案。这种土花铺盖的图案设计经过多年的文化积累已经非常成熟,由三角形、方形、直线组成,用简单的基础元素变化产生丰富多样的花纹,包括“岩墙花”“菜籽花”以及“钩花”等。此外,西兰卡普纹样善于利用对比色,钟爱强烈的颜色对比搭配,尤其是黑白、大暖色等,以纯度及明度较高的色号,让纯粹的图案拥有无穷的魅力。土家族还常常用到故事题材,包括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老鼠娶亲、鲤鱼跃龙门等,表达了土家族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

1.2畲族几何纹饰的特点

首先,畲族本身没有成熟完整的文字体系,因此,其服饰避开了文字图案,更重视几何图形,图案主题以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远古图腾的崇拜为主[3]。例如畲族服饰会以龙犬作为图腾,设计出盘瓤图案;为了表达对女神三公主的崇拜,在服饰中加入了凤凰图案。布局构图较为均衡,一般采用对称排列或者分类排列,这种特点在畲族彩带上尤其明显。

1.3苗族服饰图案的特点

湘西苗族同畲族一样,没有完整成熟的文字体系,因此,也重视利用服饰图案展现民族文化。苗族人会将本土文化、宗教信仰及民俗民风的内涵融入图案设计,图案上常有族人跳舞、唱歌、行礼的动作。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苗族服饰体现了苗族的图腾崇拜以及对民族生活的歌颂。

2民族服饰图案元素特征分析

2.1造型特征

民族服饰的造型特征主要是指视觉上的表现,其元素主要体现在服饰的图案、纹样、颜色等方面,各种视觉元素相互渗透,构成民族服饰的不同造型。民族服饰图案多为自然山川和生活风俗的元素,例如常见的动植物纹饰或几何图形的拼贴等纹样,在发展过程中又衍生出更多的引申纹案,展现出生动活泼、朴实自然的外观特征,虽然形象丰富,但内涵都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4]。在图案造型中,较为普遍的是几何因素,包括菱形图案、锯齿型图案、方块图案、三角图案、万字图案、圆环图案、八角形图案、水浪图案、云雷图案、折线图案、山东如意图案、同心圆图案等,尤其是瑶族服饰中的乱世桃花图,有着特殊的造型与几何学构造模式。侗族服装中也有不少抽象的几何图案,如菱形图案、八角图案、格纹图案、锯齿图案、三角图案、圆环图案、曲线图案、雨滴图案等。通过观察发现,民族服饰的几何图案并不是单个存在的,是由不同的图形和纹样组成的,具有传统的内涵,并以连续纹样或四方连续纹样的形态存在。其中,动植物形象具有美好的隐喻,例如青蛙象征春天万物复苏,凤凰、狮子象征崇高的理想等,还有桃子、桂树等植物,多种形象的组合加上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2.2色彩特征

民族服饰图案通常色彩艳丽,组合搭配效果突出。例如壮丽的红、灿烂的黄、幽静的翠绿、明亮的蓝使服饰图案更加鲜明。民族服饰还喜欢采用大量对比色,特别是少数民族,将大红和大绿等色相差别较大的色彩组合在一起,形成冲突;也有青色和橙色等略显柔和的颜色组合,所塑造的图案融合了各民族的本土元素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具地域性和辨识度。比如侗族和水族等民族服饰通常将黑、白、蓝这3种颜色组合运用,通过艺术的处理,给人干练的感觉,其简单、利落的服饰图案特征体现了侗族、水族勤劳朴实的性格。再如壮族传统服饰常将鲜红色、明黄色和翠绿色结合,作为整体的底色,配合各种明度高、饱和度高、色相反差大的对照色,颜色亮丽又和谐,能营造热闹、欢乐的氛围。苗族则多使用冷色调,比如简单的黑白色,配合桃红色、蓝紫光、草青绿、天蓝等。瑶族服饰以桃红、大红、黄橙等暖色为重,多配合黑白、翠绿、紫红、黑等冷色,冷暖之间既有鲜明对照又统一和谐,表达了瑶族对富裕安乐生活的向往。侗族服饰多用黑、蓝、白等冷色调,以突出黑与白、蓝与白之间的鲜明对照,格调素雅清丽,展现了自然纯朴之美。

2.3材质与工艺特征

民族服饰涵盖面很广,生产使用的原材料也是因地制宜,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原料,但大部分都是以织锦为主,有的会使用手工艺品进行装饰,丰富服装的质感和造型,也有的使用染料布艺或者手工面料等,但最值得关注的是服装上的各种装饰,多采用刺绣工艺和蜡染技术,还有多种形式的装饰花、亮片和绞结等。

3民族服饰图案的重要价值

3.1反映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不同的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这也造就了不同民族服饰的不同特点,表达了某种特定的人文审美价值观,是少数民族特征的直接体现。例如藏族和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设计会结合生存环境,特别是对牧民服装的设计,更加强调御寒功能,对传统服饰图案的应用较少。苗族服饰则受到了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总体上给人的感受还是“多”,服饰的种类、配饰、图案或色彩等都让人眼花缭乱,也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不同的服饰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图案形式,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3.2承载各民族的原始图腾崇拜

任何一个民族服饰文明的产生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体现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内在的精神追求[1]。比如在彝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黑色服装,这主要是因为彝族民众视黑虎为始祖,族人很早就对虎、豹、鹰和龙等图腾极为敬畏,所以黑色服装一直备受青睐。同时,彝族人还会在服装上衣襟的边沿绣上代表这4种动物的老彝文字,更符合民族传统艺术审美价值观念,且被族人代代相传,是民族原始图腾崇拜的良好载体。

3.3为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

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赋予中华民族服饰独特性和丰富性,不仅反映了民族历史、信仰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涵,还是各民族的“自传”,形成了构图、颜色与做工都极为讲究与精美的民族服饰图案。正是这种丰富又特殊的民族服饰文化组成了庞大的艺术素材库,为现代美术设计专业人员提供了大量可参考与利用的艺术元素,值得广大设计者深入探索。

4民族服饰图案在绘画课程中的应用

4.1形式美的应用

中华民族服饰图案给美术教师带来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造型设计”课程中,学生可通过观察中华民族服饰图案的形成规律寻求灵感。例如服饰图案中的几何图形呈现为连续构成的骨架,主次分明,内容丰富生动,节奏感强。图案造型主要由点、线、面组成,在组合手法上,呈规则或无序的分布状态。在具体设计时,可采用比例、位置、大小、反复、对比、渐变、特异等组合法则加以布置,使图案中形成旋律、节奏、运动等变化。民族服饰图案的形式美为学生的“设计”课程学习提供了直接的视觉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到的样式美感,参考不同民族图案纹样的结构特征,融入重构、解构的创意,设计出更加精彩的艺术作品。民族服饰图案设计可以使学生从简单直观的图形造型中感受从自然到设计、从写实到抽象的变化,更轻松地学会绘画与设计造型的方式。

4.2色彩美的应用

“色彩设计”课程的学习以研究颜料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意义,指导学生掌握并提炼民族服饰色彩的特性,培养学生搭配颜色与创造性思考的技能。民族服饰用色大胆鲜艳,民族特色浓郁。一般以民间所认为最热烈的红配绿、红配蓝、黄配绿和蓝配紫等组合搭配,并用黄、绿、青、白等颜色加以间隔,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既丰富明丽,又不失厚重。学生掌握了中华民族服饰的基本颜色搭配法则,并将中华民族服饰的色彩文化与现代绘画配色理念相结合,参考民族服饰颜色的古典设计,并融入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创造出更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美学作品。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学习中华民族服饰色彩,还能激发学生对色彩地域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民族服饰色彩的审美变化规律,提高课程人文精神教育价值,实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

4.3材质美和工艺美的应用

美术教学中的“肌理效果设计”也是重要内容,将传统民族服饰中的装饰加工美学和材料美应用于美术的肌理效果设计中,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创造力。民族服饰的装饰材料一般有金银片、彩珠、绣花、蜡膜、布贴和挑花等,而各种饰物的材料和做工均有不同讲究。比如苗族服装中的百鸟服,用精致的绣花图案装饰鸟儿洁白的羽毛,再搭配闪闪发亮的珍珠和亮片,服装整体效果精妙绝伦。侗族人喜欢银制的头套、耳饰、项饰、背饰、手饰和脚饰等,而银饰品的制造工艺综合应用了浮雕、圆雕、镌刻和镂空等加工手段,从头至足,可以形成一整套佩饰,造型各异但和谐统一。侗族孩童的花帽除了装饰银片外,还饰有一团团绒球。在民族服饰中,布贴工艺的使用如同拼盘美术,通过边角料的剪裁,使用各种中医针法加工制作而成,并装点在风帽、驮背、衣角、鞋面、鞋垫、衣襟等处,以精美的花边与净色为主的传统服装颜色相互映衬,大大提高了民族服装的整体美感。其他装饰品如绸带、衣补子等,也使用了令人赞叹的绣花工艺和装饰花边。民族服饰精湛的加工手艺和精巧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实践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整理、动手实践等方法,总结、改进传统材料和手工技巧,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5结语

我国民族数量之多、所占地域之广,使不同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服饰也在文化内涵中得到涤荡,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传承与发扬。将民族服饰文化运用到绘画教育中,使民族与时尚、古典与现代、形式与色彩、材质与工艺完美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这是绘画教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陆丹,云宁.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装饰绘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70-72,82.

[2]刘润南,肖楠.国潮服饰图案的设计应用案例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9-82.

[3]王欣.基于审美视角的民族服饰图案[J].鄂州大学学报,2020(6):67-68.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服饰图案;绘画教学;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个民族的特色服饰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传统民族服饰本身具有民族文化内涵,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再次高涨,在中国本土乃至全世界重新掀起了民族风潮流。我国各民族服饰文化都经过了千百年的积淀,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无论是款式、造型、材质还是颜色、纹样等,都能体现不同民族的独特性[1]。这些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图案为绘画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案例,其中蕴含的造型美、色彩美以及工艺美都可以提取出丰富的美学和艺术元素,这在绘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是一个特殊的门类,学习民族服饰图案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的实际应用和审美效果,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1民族服饰图案的主要类别

我国民族文化一直具有包容性,因此,历史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民族服饰文化也是如此,包括土家族服饰文化、畲族服饰文化、苗族服饰文化等。

1.1土家族服饰图案的特点

土家族是居住在中国内陆的民族,居住环境主要为山区,分布在湘西、河南、四川、贵州等地,在时代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变迁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其中,土家族的特色服饰图案有石榴红花、荷花、八仙过海、百鸟朝凰等。首先,服饰上的条纹以刚直线条居多,较大程度地避免了柔软的线条,充分结合连续交叉和复杂的几何图纹,反映了土家族人期盼生活平安、幸福安乐的愿望。其次,土家族对服饰图案的处理往往会夸张化,包括人、动物和植物,尤其是百鸟朝凰和八仙过海等服饰图案,线条颜色鲜艳、风格偏浓郁[2]。土家族服饰的主要特征是鲜明热烈的纹理花样,包括自然景色、几何图形、文字等图案。这种土花铺盖的图案设计经过多年的文化积累已经非常成熟,由三角形、方形、直线组成,用简单的基础元素变化产生丰富多样的花纹,包括“岩墙花”“菜籽花”以及“钩花”等。此外,西兰卡普纹样善于利用对比色,钟爱强烈的颜色对比搭配,尤其是黑白、大暖色等,以纯度及明度较高的色号,让纯粹的图案拥有无穷的魅力。土家族还常常用到故事题材,包括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老鼠娶亲、鲤鱼跃龙门等,表达了土家族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

1.2畲族几何纹饰的特点

首先,畲族本身没有成熟完整的文字体系,因此,其服饰避开了文字图案,更重视几何图形,图案主题以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远古图腾的崇拜为主[3]。例如畲族服饰会以龙犬作为图腾,设计出盘瓤图案;为了表达对女神三公主的崇拜,在服饰中加入了凤凰图案。布局构图较为均衡,一般采用对称排列或者分类排列,这种特点在畲族彩带上尤其明显。

1.3苗族服饰图案的特点

湘西苗族同畲族一样,没有完整成熟的文字体系,因此,也重视利用服饰图案展现民族文化。苗族人会将本土文化、宗教信仰及民俗民风的内涵融入图案设计,图案上常有族人跳舞、唱歌、行礼的动作。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苗族服饰体现了苗族的图腾崇拜以及对民族生活的歌颂。

2民族服饰图案元素特征分析

2.1造型特征

民族服饰的造型特征主要是指视觉上的表现,其元素主要体现在服饰的图案、纹样、颜色等方面,各种视觉元素相互渗透,构成民族服饰的不同造型。民族服饰图案多为自然山川和生活风俗的元素,例如常见的动植物纹饰或几何图形的拼贴等纹样,在发展过程中又衍生出更多的引申纹案,展现出生动活泼、朴实自然的外观特征,虽然形象丰富,但内涵都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4]。在图案造型中,较为普遍的是几何因素,包括菱形图案、锯齿型图案、方块图案、三角图案、万字图案、圆环图案、八角形图案、水浪图案、云雷图案、折线图案、山东如意图案、同心圆图案等,尤其是瑶族服饰中的乱世桃花图,有着特殊的造型与几何学构造模式。侗族服装中也有不少抽象的几何图案,如菱形图案、八角图案、格纹图案、锯齿图案、三角图案、圆环图案、曲线图案、雨滴图案等。通过观察发现,民族服饰的几何图案并不是单个存在的,是由不同的图形和纹样组成的,具有传统的内涵,并以连续纹样或四方连续纹样的形态存在。其中,动植物形象具有美好的隐喻,例如青蛙象征春天万物复苏,凤凰、狮子象征崇高的理想等,还有桃子、桂树等植物,多种形象的组合加上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2.2色彩特征

民族服饰图案通常色彩艳丽,组合搭配效果突出。例如壮丽的红、灿烂的黄、幽静的翠绿、明亮的蓝使服饰图案更加鲜明。民族服饰还喜欢采用大量对比色,特别是少数民族,将大红和大绿等色相差别较大的色彩组合在一起,形成冲突;也有青色和橙色等略显柔和的颜色组合,所塑造的图案融合了各民族的本土元素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具地域性和辨识度。比如侗族和水族等民族服饰通常将黑、白、蓝这3种颜色组合运用,通过艺术的处理,给人干练的感觉,其简单、利落的服饰图案特征体现了侗族、水族勤劳朴实的性格。再如壮族传统服饰常将鲜红色、明黄色和翠绿色结合,作为整体的底色,配合各种明度高、饱和度高、色相反差大的对照色,颜色亮丽又和谐,能营造热闹、欢乐的氛围。苗族则多使用冷色调,比如简单的黑白色,配合桃红色、蓝紫光、草青绿、天蓝等。瑶族服饰以桃红、大红、黄橙等暖色为重,多配合黑白、翠绿、紫红、黑等冷色,冷暖之间既有鲜明对照又统一和谐,表达了瑶族对富裕安乐生活的向往。侗族服饰多用黑、蓝、白等冷色调,以突出黑与白、蓝与白之间的鲜明对照,格调素雅清丽,展现了自然纯朴之美。

2.3材质与工艺特征

民族服饰涵盖面很广,生产使用的原材料也是因地制宜,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原料,但大部分都是以织锦为主,有的会使用手工艺品进行装饰,丰富服装的质感和造型,也有的使用染料布艺或者手工面料等,但最值得关注的是服装上的各种装饰,多采用刺绣工艺和蜡染技术,还有多种形式的装饰花、亮片和绞结等。

3民族服饰图案的重要价值

3.1反映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不同的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这也造就了不同民族服饰的不同特点,表达了某种特定的人文审美价值观,是少数民族特征的直接体现。例如藏族和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设计会结合生存环境,特别是对牧民服装的设计,更加强调御寒功能,对传统服饰图案的应用较少。苗族服饰则受到了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总体上给人的感受还是“多”,服饰的种类、配饰、图案或色彩等都让人眼花缭乱,也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不同的服饰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图案形式,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3.2承载各民族的原始图腾崇拜

任何一个民族服饰文明的产生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体现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内在的精神追求[1]。比如在彝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黑色服装,这主要是因为彝族民众视黑虎为始祖,族人很早就对虎、豹、鹰和龙等图腾极为敬畏,所以黑色服装一直备受青睐。同时,彝族人还会在服装上衣襟的边沿绣上代表这4种动物的老彝文字,更符合民族传统艺术审美价值观念,且被族人代代相传,是民族原始图腾崇拜的良好载体。

3.3为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

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赋予中华民族服饰独特性和丰富性,不仅反映了民族历史、信仰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涵,还是各民族的“自传”,形成了构图、颜色与做工都极为讲究与精美的民族服饰图案。正是这种丰富又特殊的民族服饰文化组成了庞大的艺术素材库,为现代美术设计专业人员提供了大量可参考与利用的艺术元素,值得广大设计者深入探索。

4民族服饰图案在绘画课程中的应用

4.1形式美的应用

中华民族服饰图案给美术教师带来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造型设计”课程中,学生可通过观察中华民族服饰图案的形成规律寻求灵感。例如服饰图案中的几何图形呈现为连续构成的骨架,主次分明,内容丰富生动,节奏感强。图案造型主要由点、线、面组成,在组合手法上,呈规则或无序的分布状态。在具体设计时,可采用比例、位置、大小、反复、对比、渐变、特异等组合法则加以布置,使图案中形成旋律、节奏、运动等变化。民族服饰图案的形式美为学生的“设计”课程学习提供了直接的视觉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到的样式美感,参考不同民族图案纹样的结构特征,融入重构、解构的创意,设计出更加精彩的艺术作品。民族服饰图案设计可以使学生从简单直观的图形造型中感受从自然到设计、从写实到抽象的变化,更轻松地学会绘画与设计造型的方式。

4.2色彩美的应用

“色彩设计”课程的学习以研究颜料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意义,指导学生掌握并提炼民族服饰色彩的特性,培养学生搭配颜色与创造性思考的技能。民族服饰用色大胆鲜艳,民族特色浓郁。一般以民间所认为最热烈的红配绿、红配蓝、黄配绿和蓝配紫等组合搭配,并用黄、绿、青、白等颜色加以间隔,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既丰富明丽,又不失厚重。学生掌握了中华民族服饰的基本颜色搭配法则,并将中华民族服饰的色彩文化与现代绘画配色理念相结合,参考民族服饰颜色的古典设计,并融入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创造出更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美学作品。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学习中华民族服饰色彩,还能激发学生对色彩地域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民族服饰色彩的审美变化规律,提高课程人文精神教育价值,实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

4.3材质美和工艺美的应用

美术教学中的“肌理效果设计”也是重要内容,将传统民族服饰中的装饰加工美学和材料美应用于美术的肌理效果设计中,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创造力。民族服饰的装饰材料一般有金银片、彩珠、绣花、蜡膜、布贴和挑花等,而各种饰物的材料和做工均有不同讲究。比如苗族服装中的百鸟服,用精致的绣花图案装饰鸟儿洁白的羽毛,再搭配闪闪发亮的珍珠和亮片,服装整体效果精妙绝伦。侗族人喜欢银制的头套、耳饰、项饰、背饰、手饰和脚饰等,而银饰品的制造工艺综合应用了浮雕、圆雕、镌刻和镂空等加工手段,从头至足,可以形成一整套佩饰,造型各异但和谐统一。侗族孩童的花帽除了装饰银片外,还饰有一团团绒球。在民族服饰中,布贴工艺的使用如同拼盘美术,通过边角料的剪裁,使用各种中医针法加工制作而成,并装点在风帽、驮背、衣角、鞋面、鞋垫、衣襟等处,以精美的花边与净色为主的传统服装颜色相互映衬,大大提高了民族服装的整体美感。其他装饰品如绸带、衣补子等,也使用了令人赞叹的绣花工艺和装饰花边。民族服饰精湛的加工手艺和精巧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实践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整理、动手实践等方法,总结、改进传统材料和手工技巧,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5结语

我国民族数量之多、所占地域之广,使不同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服饰也在文化内涵中得到涤荡,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传承与发扬。将民族服饰文化运用到绘画教育中,使民族与时尚、古典与现代、形式与色彩、材质与工艺完美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这是绘画教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陆丹,云宁.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装饰绘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70-72,82.

[2]刘润南,肖楠.国潮服饰图案的设计应用案例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9-82.

[3]王欣.基于审美视角的民族服饰图案[J].鄂州大学学报,2020(6):67-68.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第3篇

一、构图是优秀绘画作品的基石

掌握绘画造型艺术的创作法则,其中“构图”对于艺术专业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深有体会的强调:“艺术创作的构图是我们永远要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东方艺术的中国画论里也有相关创作的精辟论述,南朝著名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了鉴别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六法论”,即“谢赫六法”其中“经营位置”就是绘画创作时要考虑的“章法”与“构图”,将绘画构图提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针对本科生创作课程的整体设置与实践,可以围绕自主性创作表达,尝试不同的途径让他们认识到构图能力的训练在创作有意味的作品中起到的整体框架和支撑作用。对于不同的绘画题材我们首先要精心构思、严谨布局,方才能大胆落笔、深入刻画,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他的画论《竹》篇里就精彩提出了“胸有成竹”、“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理论。对于绘画创作,我们是有话要说的,正如文学家借以文字故事抒发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歌唱家将自己沉浸于钟爱的旋律来标榜自己的审美个性,美术创作也正是借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图示、不同的色调等要素来展现自己的审美追求和个性态度。这里我们可以在璀璨的艺术绘画史的长河了轻取一粟即可体悟。我们熟识的东方艺术“元四家”中以野逸、空灵著称的倪瓒(倪云林)就将大家不足为奇的山石描绘出雅致至极的、自成一派的绘画风格,以至于在明代董其昌在梳理、总结中国绘画时将倪瓒归为元四家,替代了原有的元四家里成就卓著的赵孟頫,不得不说倪瓒透过自己的作品真正取得了“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艺术地位。

二、创作的学习离不开借助巨人的肩膀

“取法上而得乎其中、取法中而得乎其下。”我们生活在资讯发达的时代,教师在平日课堂上就要推荐和引导学生们能积极收集素材,书籍、网络都是触手可及,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这些工具,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与思考。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从宋元时期到现当代,我们既要大量的阅读还有学会阅读,阅读不仅仅是翻阅还有方法将好的作品进行记录与分析。在讲授了关于创作思路与构图法则后,第一时间要求学生查阅世界名作,将作品进行绘画语言抽象化、简化为小稿速写,以抽象形态的点、线、面语言替代原始作品中的各种具象的不同形态对象,整理出画面最单纯的“图”与“地”形式,再赋以不同灰阶的黑、白、灰来感受画面层次的明度节奏,进而加强对构图法则的理解。对于渲染整幅画面氛围的色彩也是需要严格的分析和理解的,在这里可以借鉴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的色彩构成,绘制一条长方形,将其分割为依据每个颜色在作品画面里所占比重关系,分成数个不同大小的方格,再将对应的色彩调配填涂至相应大小比例的方格内。完成后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所有这幅名作中运用的颜色及其在画面中所占有的比例,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对色彩搭配进行学习,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专业色彩的范本。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快速掌握绘画创作过程中所需要经营的各个环节与要素,借以大师不朽作品引领他们进入专业的绘画创作。

三、教学实践确定题材进行创作

绘画的题材是及其多元的,有为政治服务的宗教性题材、有歌颂军人的战争题材、有眷恋故土的家乡题材、有时代特征的都市题材、有珍爱地球的环保题材等。为了更好地开启学生们关于创作的训练,选择历史、人文的名著故事是极好的切入途径。要求学生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传记故事加以构思,进行再创作。在优秀的题材支撑下,能纯粹以视觉绘画的构图进行表达,借以锻炼学生们对于画面的构图处理与技法表现,而这些人类优秀的关乎哲学、关乎生命、关乎理想的故事就是他们在进入创作历程开始的手杖,帮助他们理解体会作品的内涵、建立作品的深度与心灵共鸣。绘画的本质就是记录与表达,每一幅绘画作品都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故事或一种情绪。

四、结语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专业花卉学教学改革

对园林专业学生来说,花卉学属于一种必修课程,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有:花卉分类、花卉应用、生产设施以及花期调控和花卉繁殖技术等。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且研究范围比较广泛。依据现代社会对花卉学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同时针对现代教育目标:培养实用型、研究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结合近几年花卉学实际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花卉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1园林花卉教学中的问题

1.1理论课时比较多,而实践教学比较少

园林花卉学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对花卉种类进行识别,掌握其园林用途以及不同观赏特点,而这些内容的实践性都比较强,只有利用现场实践教学这种手段,才能让学生可以将课本理论与实践有效联系起来,更加直观地获得花卉学教学重点内容以及难点,而实际上,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不注重这一点,安排的理论课时比实践教学课时多很多,这也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有关,比如学校没有建立实践基地或者实践基地太远,受到交通、经费以及学校安排的限制等,所以很难将实习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因为花卉组织培养、切花栽培以及无土栽培技术等具有非常高的技术性,所以在花卉实习过程中很难开展这些栽培形式,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只是在校外生产现场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观察,不会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1.2教学内容跟新比较慢,和实践不符

在现实生活中,花卉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和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且花卉新品种、应用形式以及新技术的产生速度也越来越快,比如,切花栽培、节日用花、无土栽培、发展动态以及垂直绿化和组织栽培等新技术以及新知识和新应用形式,没有在花卉学教材和具体教学大纲里面体现出来,所以学生难以从教材里得到新应用知识以及花卉发展动态,就应该重新补充以及调整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大纲。除此之外,花卉学教师如果没有及时更新花卉知识,大部分都只是对现有教材进行钻研,使得新知识匮乏,降低实践能力,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获得内容更广以及更新的园林花卉知识,教师不仅要精通现有花卉专业知识,还应该与时俱进,亲自参与到实际生产中,以此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全面了解市场行情,同时不断综合相应的知识结构来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设计比较合理的,同时和时间具有紧密联系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满足不断发展的花卉生产以及花卉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和社会发展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相符的人才。

1.3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

因为花卉学教学课时整体比较少,同时知识量比较大,所以对教学方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这也是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花卉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依然以传授为主,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使得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专业,同时因为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就使得学生缺乏对花卉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目前教师已经广泛应用花卉学多媒体课件,虽然和传统黑板板书相比,其信息量比较大,也非常形象生动,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发现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在对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忙着看课件以及做笔记,而没有时间进行思考;教学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重,学生注意力也很难集中,极易出现思维惰性,而且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课后可以再仔细看课件,不用在课堂上听懂。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拿到教学课件后,因为课件信息量非常大,所以只是草草看一下,没有完全理解,最后不了了之。日积月累,就会抑制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有些教师因为长时间使用相同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所以很容易出现依赖课件现象,只用备课一次就可以多次使用,依据套路进行教学也会限制教师的思维,使得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不能和学生真正互动起来,最终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越来越机械和呆板,产生的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2教学改革建议

2.1通过多种形式以及途径来使实践教学课时增多

实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以及生产技能,同时将这些专业知识有效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应该对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课时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学生在学完一章理论课之后,也就是3小时理论课后可以进行1小时的实践学习,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通过理论知识获得生产技术以及操作技能。如识别不同花卉、繁殖、温室盆栽管理以及整地和播种等实践教学。利用老师所讲解的教学内容和操作示范,在实践中掌握相应的生产操作技术。此外,也可以采取多种途径以及形式来有效利用校外的一些优质资源,和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校外实习基地所具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学校以及教师关系以及影响力,让学校出资或者是学生出力,和企业以及个体单位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花卉学实践基地关系。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可以开阔眼界,掌握实际花卉生产技术,同时课巩固了在课堂上获得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2合理使用网络平台以及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现代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上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播放各种花卉图片、课件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学生能够直观了解生产花卉、欣赏花卉以及认识花卉。教学中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就是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网络教学有效融为一体,将这种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向学生提问以及让学生进行讨论,实现发现式以及自主学习式这种教学方法,不再是传统教师授课为主,充分激发学生对花卉学的兴趣,提升其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对于多媒体课件信息量非常大以及学生课上忙于做比较而没有时间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是建立QQ群以及微信群等方式,把多媒体课件以及关键操作技术和相关视频、作业、网址以及文章等传到这些平台上让学生共享,同时,学生也能够利用这个平台将比较好的学习资料以及学习感受和相关问题共享,有机结合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平台,这样对学生在课后巩固课上的知识非常有利。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视频材料上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总结讨论。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现场讲解过程以及学生提问过程录制成视频,然后回放给学生看,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教学的印象,由于视频是学生现场学习实际状况,即使部分问题回答不完全,学生也会认真观看视频,从而掌握相关知识,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3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实践教学更加突出

可以尝试性调整花卉学教学内容。对于花卉生产特点,应该增加一些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具体内容,作为学生以后就业的导向,比如,花卉栽培和花卉养护以及温室栽培技术;讲解花卉前沿部分,比如,无土栽培、花卉周年生产以及控制栽培等。在实习课上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重新认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规定时间让学生把温室栽培花卉带到宿舍进行栽培以及养护管理,或是到温室进行观察以及操作,同时对学生提相应的要求,依据学生栽培以及养护结果来考察学生学习成绩。除此之外,应该尽量选择最新的教学教材,教材内容应该面向21世纪。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可以亲自操作和实习,获得比较实用的操作经验,对学生以后的工作非常有利。

3结束语

对园林专业来说,经过几年实际教学验证可以知道,教师应该顺应时展来选取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同时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课时,保证所使用的教材和社会发展不脱节,这样才能让花卉学教学对学生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出和现代社会需求相符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陆万香.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245-248.

[2]薛梅.园林专业“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3):96-98.

[3]惠俊爱.高校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35-335,337.

绘画课程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现状;改革;成效

任何教学都是以实践为基础,课程设计作为《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该课程及其相关课程的知识解决工程设计任务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现状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般集中安排在两周时间内完成,每位教师要同时指导两个班的学生,平均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教学时间很少,难以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另外,设计过程涉及的计算和公式很多,计算量大,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能在指导教师的给定条件下进行验证性设计,设计方案和涉及参数往往依赖于经验,难以进行方案比较和优化核算,学生的综合工程设计能力得不到实际训练,影响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以往成绩以图纸和说明书为评定的主要依据,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抄袭很严重。近几年来,笔者为有效提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质量,针对《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