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第1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受到普遍关注,始于去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随后又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说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始了大发展的进程。未来五到十年,国家将致力于建设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显示技术、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发展阶段,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代表了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需要充分运用政府、市场、企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产业趋势与机遇

信息技术产业仍然是发达国家的战略制高点。随着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的即将来临,信息技术的集成化、融合化成为产业发展新途径。目前,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呈现出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的特征。表现为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快、产业组织形态及商业模式创新频繁、新兴增长点多且拉动性大;资源整合步伐持续加快,促使旧有垄断格局瓦解,带动新兴格局逐步形成;全球同步进入一个领域更为宽广,增长更为迅速,竞争更为激烈的新战略发展阶段。

基于软件、内容和终端的产业链整合,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新引擎。苹果公司构建了“终端+渠道+内容”的运作模式,在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强势崛起。这一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模仿,为众多新兴企业提供了规避低端竞争、开拓高附加值市场的新思路。

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派生而出的大批新兴应用快速兴起,在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需求的同时,将进一步刺激各类新需求的出现,催生出大量的商业模式创新。

与此同时,绿色IT成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在北美地区,能源消耗的10%都用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的巨大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各国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和绿色IT的理念无疑会进行到底。低能耗芯片必将带领信息技术整个产业链向着节能的方向迈进,诸如节能主板、节能电池、节能机箱、节能显示器等产品将会成为市场主流。

力争实现新跨越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信息技术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应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各细分领域的创新性发展要立足现实,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光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要率先发展,三网融合、无线城市要加速推进,有些技术不成熟、应用需求不足的前沿领域更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短中长期的发展目标,积极研究和推进技术标准的统一和产业化应用。比如物联网、云计算,目前有四方面工作需要做:一是培育物联网、云计算高端应用;二是打造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四是打造物联网、云计算产业链。

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用需求,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工程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特别是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用SOC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RFID芯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芯片、物联网感知与信息识别芯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做大做强我国信息技术基础产业。

大力发展应用信息技术。着力开发涉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的信息技术,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工业控制、传感器等拉动作用强的应用信息技术,尽快发展物联网应用。

推动绿色IT产业的发展。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要推动IT产业向节能、高效、低碳转型,涵盖从技术的研发、智能化应用到产品的绿色制造和信息服务的升级转型整个产业链,特别是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优势,构建绿色IT平台,实现IT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最大化。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应用。加大对网络黑客攻防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与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信息安全相关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硬件产品。

加强标准的制定。对于市场规模大的领域,比如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应在行业标准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领域,比如物联网、云计算,应尽早参与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此外,还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等等。

政策要有针对性

需要强调的是,应根据不同的新兴信息技术领域,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技术多、应用范围广,技术和产业成熟度参差不齐,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要具有针对性。

对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要加大支持力度,并出台细化的有关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用地等政策措施,吸引企业、资本和人才向这一行业流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对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软件、集成电路、显示器、三网产业,要顺应产业发展形势,加大优惠力度,包括加强对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第2篇

新变革始自云端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构建自主可控的云计算产业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标准、解决方案等均未成熟,市场也未被跨国公司垄断,有利于构建自主可控的云计算产业链。其次,引领云计算的大型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技术成果主要用于支持其自身业务,没有形成通用化的云计算软件产业以及各类行业解决方案,不能满足我国大部门、大企业、大城市建设云计算的需求。因此国产云计算软硬件、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有广阔的市场。最后,我国一些企业也正在抓住云计算的机遇迎头赶上,实现转型。

云终端将促进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云时代的到来彻底宣告了PC时代的终结,进入真正的后PC时代。而云终端(云端信息设备)也是多样化的,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瘦客户机、PC等等,而且总量将很快超过PC,尤其是与PC 被Wintel架构垄断不同,云终端将是多种架构并存,这就为中国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的产业化提供有利条件。随着云计算/云服务的发展,资源将越来越集中到云计算中心,将来各种云终端只是屏幕大小不同、交互方式不同,而功能却趋于一致。

对云终端的CPU来说,低功耗比高主频更重要,这使ARM、MIPS等非Intel架构更有利,龙芯等国产CPU就会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对云终端的OS来说,不需与Windows兼容,这使Linux平台(包括Android、Ophone、沃Phone等等)更有竞争力,因为其成本低、开放性好、容易定制,这样中国自主开发或基于开源软件的OS就有推广应用的机会。云终端可全部或大部采用中国自主核心技术,达到高国产化率,推动电子制造业逐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云时代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我们对云概念的认识,同时也要基于云计算构建信息系统。第一,要将计算资源和数据集中到云计算中心。一个云计算中心可以同时为多个应用服务,例如可支撑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支持多个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第二,应以云服务形式提供多个应用服务。今后建新的信息系统主要是研发在云计算平台上运行的软件系统、配置各种信息终端机器相应网络,不需再建新的数据中心。第三,移动互联网和三网融合的发展将大大扩展云终端的类型,并便利各种信息终端联网,扩展信息系统应用范围。第四,云计算有利于数据共享、有利于支持大数据,而大数据将对各种应用赋予更高程度的“智慧”。

能否给开源人士发奖金

移动互联网继承了桌面互联网的开放协作的特征,又继承了移动网的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可定位特点。 正是移动应用软件的这些特点才使得移动互联网得以快速发展。首先是跨平台,与PC被Wintel架构垄断不同,移动信息终端是多种架构并存,因此要求移动应用软件能跨平台运行。其次是轻量化,移动应用主要通过下载安装,受到无线宽带和终端处理能力的限制,这就要求应用软件轻量化。再次是Web化,移动应用应采用基于Web的云服务模式,这样不受终端本地资源的制约。最后是竞争性,移动应用开发者中,小规模和个体开发者占据大部分,软件开发群体的扩大、软件的轻量化以及各种软件商店的出现,使移动软件数量剧增,竞争性大大增强,极大地丰富了移动应用。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也同样促使软件开发模式发生演变。在过去个人计算机时代,主要由一些软件公司提供专有软件;而现在,开源软件和基于社区和个人开发的软件的比重显著增加,相应的开发模式也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

除开源软件外,近年来,一种新的开发模式逐渐兴起,一般称为“众包”(Crowdsorcing),这是与“内部(Insorcing)开发”、“外包(Outsorcing)开发”、开源软件(Opensorcing)开发都不同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一定只用于开发软件,用在软件领域也很有效。而实际上在软件领域,这种方式可认为是内部开发和外包开发的发展,也可认为是开源软件开发模式在专有软件的发展。这种模式在当今世界也显而易见,Facebook每月上传60亿张照片,标准每张照片约需12分钟。如一万人做这件事需要41年完成,但用群体模式,如Facebook8.5亿用户有一半人对自己或朋友的照片进行标注,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完成。

那么如何支持开源软件和众包开发模式?迄今为止,中国对开源软件是使用多、贡献少,这与中国大国地位与拥有最大的科技人力资源很不相称。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开源基金会,国家的科技投入无法用于支持开源软件,其次,现行的科技项目经费可以购买设备,但不能用于对做出贡献的开源人士进行后资助(即发奖金),再加上中国没有大的开源软件企业,这就使中国开源事业的推动只能靠少数人的义务劳动。而现在开源/众包模式越来越盛行,如果国家科技计划不能适应,可能会导致效率低下,事倍功半。要支持开源/众包开发模式就必须要推进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使项目经费主要地用于科技人员而不是购买设备;能主要采取后资助方式,并容许以奖金形式(或购买知识产权的变通方式)发放。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互联网领域呈现新的业态。目前,该领域有三大生态系统并存,其营造者分别是苹果、谷歌和微软,其操作系统分别为iOS、Android和Windows 8;而在CPU方面,至少已有ARM和Intel两大架构并存,MIPS架构也有机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或许还会有三星和中国营造的生态系统。

大数据需要大智慧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据产生和发送的速度与频率急剧增长,数据源的数目和种类上升。这些新的数字数据源包括搜索、新闻、博客和微博等社交网、移动电话和短信、热线电话、监控数据、遥测数据……这些新数据一般以数字方式产生;它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数字服务交互的副产品;而且一般是自动收集,在数字产生同时提取和存储它的系统……这些新情况再加上云计算为大数据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处理能力,推动数据挖掘、商业智能发展到大数据。

大数据的发展,能够对个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数据进行共享,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对突发事件更快地跟踪和响应;对危机性质和变化更好地了解;对需要服务地区的标准定位;对供求关系的预测分析,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第3篇

目前,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应用建设主要集中在建筑ERP、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在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上投入不够,导致整个行业缺少成熟的解决方案,很多工程项目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信息化成为面子工程,只为应付特级资质考评。

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缺少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不同系统和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存在困难,许多基础工作需要在各建筑管理环节重复进行,部分数据资源仍以纸制版的形式存放在资料库中或以电子文件格式存放在部门PC中,信息未完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数据资源相对分散,集中度和完整度较低。

现状与发展趋势

大型建筑企业数据中心建设发展较快,通过数据大集中,已经实现了业务的集中管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同等水平的业务服务,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同时,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网络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陆续建立起功能强大的企业广域网,但少数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应用、轻安全的现象,导致企业缺乏先进、安全的设备和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滞后,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仍然是网络安全的主要手段。

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很多大型建筑工程企业都积极关注并且初步尝试应用国际上先进的IT服务管理理念,提升自身的IT服务管理能力。

■企业全面数字化的趋势加强,信息利用科学化的趋势加强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程度也得了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在国内建筑施工行业中,全面数字化及网络化已经逐步渗入建设施工的资源配置、财政管理、人员利用、日常安排等各个方面。很多大中型建筑工程企业在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转变的转型过程中,更充分地利用企业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大力发展信息化加强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部分优秀建设施工企业在坚实硬件环境的基础上,更注重数字信息的全面性,以及企业经营与工程施工现状的透视性。

在对信息的利用方面,建筑工程企业正以量化预测、决策为标志,向信息利用科学化的趋势发展。建筑施工行业普遍的工程信息可分为生产计划、材料供应、预算等方面。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在整合信息资源以供综合利用,并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科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基础信息进行深

上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与部分企业的成功案例标志着建筑工程行业正由孤立信息、分散管理向全面数字化、集中量化管理的趋势发展。

■建筑施工产业链条的协同电子商务化呈现普及趋势 电子商务的普及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有利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借助于互联网,建筑施工能够得到更便捷的信息数据支撑,而且对于建筑项目的管理来说,网络同样提供了信息处理和存储的有效途径。此外,在信息交换方面,借助于内外部网络则实现了对建筑施工信息数据的无障碍交换和共享,并且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建立,为便捷地检索相关信息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和现代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电子商务也成为建筑施工的重要发展趋势。

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操作性强、可复制和存档的便捷性也在建设施工企业的企业重组、企业合作中凸显出来。传统的建设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很注重“人”的主观地位,人才的流失可能导致整个建设施工企业无法正常运行。而网络及电子商务的运用,加强了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即使没有当事人的参与,整个信息系统由于自身完善的存档工作可以保证企业高效的运转速度,也能在短时间内综合有效的信息,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也降低了人的主观重要性。与此同时,企业采购电子商务化的实现,节约了建设施工企业出门洽谈业务的经费,节约了企业成本。

■在新技术背景下,“云计算”、“绿色IT”、“移动互联网”等理念引领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IT设施架构,用户信息化应用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建设也在迅速引入这些新技术理念。“云计算”、“绿色IT”理念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的应用,尤其在对现有硬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改造工作中,将得到进一步重视。针对建筑工程行业分布广泛的特点,“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更适合的信息化应用模式,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广泛应用。

■集团型企业将充分重视“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由分散性、应急性建设向规划性、有序性建设的趋势发展 建筑工程企业多为特大型、大型企业集团,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应先做好集团信息化规划。通过聘请专业的信息化规划咨询公司,调研集团现状与发展环境的分析,深刻理解集团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关键业务流程梳理、业务与管理体系分析,全面了解集团的业务与管理特点,从集团战略决策、集团管控、业务协同等不同维度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总结信息化应用需求,从而为制定适合的集团信息化战略,构建先进的集团信息化架构与实施蓝图奠定基础。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架构总体上可以分为四层,分别是管理决策层、应用层、信息集成层和基础设施层。

管理决策层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信息化体系中管理角色用户的最终用户端,基于基础设施层、信息集成层和应用层,直接面向工程项目或施工企业的管理者。管理决策层为用户提供战略地图、进度分析、成本分析等决策汇总与分析信息。

基于平板显示设备技术的新型显示技术以及基于3G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移动显示终端将会在管理决策层得到广泛的应用。移动互联平板显示终端具有轻薄便携和高通量移动信息交互的特性,应用于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平台,尤其是应用于工程施工现场等场景,将使管理工作更为便捷、高效。并且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将会大大节约施工现场的信息化设备采购成本和信息化设备迁移成本。

大数据技术也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管理决策层的核心应用。随着建筑工程行业数字化的推进、企业一体化信息化技术的实施,未来在信息化架构的管理决策层面临着处理大数据信息资源的压力。

根据应用目标、用户角色、应用场景的不同,可以将建筑工程信息化架构的应用层分为管理应用层、技术应用层和作业应用层。

管理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以满足不同管理职能的需求。建筑工程业管理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包括:经营管理、进度计划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等。

经营管理模块针对建筑工程的市场信息、销售管理、投标管理、采购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需求提供了一系列的市场经营管理的功能。通过经营管理,企业可以维护客户关系、进行市场开拓和跟踪,发掘并获得潜在的市场机会,管理合格的供应商及产品信息,降低供应商选择及优化的成本支出,同时,将项目分包商和合作伙伴基本信息、业绩信息等进行动态管理和更新,作为公司的重要资源。

进度计划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科学的工作分解结构上分配并组织项目的人工、材料、机械设备、资金、技术等资源,安排项目的质量、安全、现场的控制措施,并将成本结构及指标分解到进度计划的各个工作中,通过进度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与分析,优化资源调配,确保项目进度计划的执行,控制成本支出。

成本管理通过有组织、系统地运用针对成本管理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PDCA的控制循环方法,可对构成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及影响项目成本的各个经营环节实施有效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满足企业项目管理层和作业层对项目成本进行动态管理的需要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合同管理模块以合同起草为起点,实现了合同的评审、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履约、合同的变更、合同的索赔、法律纠纷、合同清欠等对合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合同结束后,以合同档案的形式归档到信息系统中。

基于云计算技术理念、利用云协同概念设计和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管理应用层的核心应用。云协同架构可以实现采购、物流、施工等工作的协同实施,可以帮助建筑工程行业进一步提高工程效率。传统管理信息化架构难以避免由于异构信息系统导致的管理链条割裂;传统的系统集成技术可以实现企业的数据集成,但在业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管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管理应用层的另一个典型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提供更真实的、基于位置的物资数据,并且为工程施工现场提供了便利的物资识别操作方式。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技术应用层主要提供图纸设计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管理、工程造价等信息化应用。

虚拟建筑技术(建筑仿真设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典型应用,为传统建筑业提供了全新的施工技术体系。虚拟仿真技术在制造业应用比较普遍,在建设行业刚刚起步推广。

工程定价技术是制造业集成化生产模式在工程建筑业的全新技术应用。通过IFC数据国际标准对建筑对象的规范描述,达到各个产品模块间的数据交换。通过国家定额标准、企业经验定额等定额定价体系,为工程项目的准确定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作业应用层主要以施工现场管理为核心,提供远程视频监控、视频会议、分包考勤、施工现场库存、领料管理、设备管理等信息化应用。

基于“三网合一”技术的远程视频及监控指挥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作业应用层的主要应用,为建筑工程行业提供了新的工作模式。建立指挥及监控中心,与项目现场之间实时监控跟踪和双向即时沟通,并支持由上而下的多级指挥,帮助用户轻松构建跨区域、大范围的IP监控网络,实现统一监控、录像存储、报警联动、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通过视频会议技术,随时可以将监控点的图像调入会议中进行讨论和指挥,达到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协同工作、电话会议一体化。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信息集成层主要提供系统的基础工具原件,并完成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与集成。

信息集成层为应用层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功能齐全的基础性信息集成层,这为企业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建设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信息集成层提升了管理软件的集成性和技术无关性,促进了各类业务系统的紧密配合,帮助企业成为高效协作的整体,并提高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效率。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层是采集、传输、存储和展示数据的基础环境,其规划的合理性和建设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平台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延展性。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IT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通信信息网络和终端数据采集设施等部分。

基于云计算的SOA企业架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信息集成层和基础设施层的典型应用。SOA思想和云计算思想的共同点是它们最终提供给用户的都是服务,不一样的地方是SOA更加注重架构中对服务的抽象。建筑工程行业在信息集成层面的建设既有节约成本的需求,也有整合异构系统遗留信息的目标,所以使用基于云计算的SOA企业架构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际建设的效率。

支撑与保障体系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的支撑与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IT治理体系等。

标准规范体系 针对建筑工程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信息化标准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建筑工程企业需要有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标准,以支撑全面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其次,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可整合上下游数据信息的规范化体系,方便企业间电子商务的畅通实施;再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集成标准,以便整合新技术应用,标准规范体系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体系中应用及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最后,建筑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需要满足建设部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对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要求,标准规范体系需要迅速发展出全面支持特级资质标准的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细则。

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战略性 新兴产业 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2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要保持强劲发展势力,就必须依靠人才队伍,既需要勇于创新、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又需要能承担关键基础核心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优秀技术人才,同时还需要一线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而高校现有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存在某些问题,已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因些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这个问题。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变化最快,创新性最强,涉及技术领域最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对前沿技术掌握较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及对某一领域有系统了解的高级技术人才成为普遍需要;层次高、应用能力强、具有一线经验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呈上升趋势;辅助专业人才需要越来越多。总的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人才需求的重点是素质全面的产业领军人才、国际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1]

2 当前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应更为紧密地结合行业特点,但目前培养的信息技术人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下面从高校和企业两方面分析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1 从高校自身看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1.1 学科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科学习主动性较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仅满足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且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不会主动地查找相关知识疑点的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来解决;学生不会主动了解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缺乏对本专业独到的见解;学生不会主动寻找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机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以及个性化的创新精神,这是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1.2 实践能力较低

现在大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实践能力较低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都比较差;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即运用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2.2 从社会角度看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2.1 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人才的一种重要素质,也是人才的一种才智。在与企业内外接触中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激烈社会竞争中最为需要的人才。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不仅可以避免组织内外矛盾的发生、工作误会的产生,还能够促成谈判的成功。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有利于矛盾冲突的解决;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是个人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表征,也是和谐共事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人才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沟通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2.2 团队协作精神有待加强

团队协作精神是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也是企业选拔人才时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团队整体项目。作为企业中的一员,需要发扬全方向的协作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养成合作习惯。

2.2.3 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升

专业知识素养是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着重考虑的因素。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宽广;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知识应用能力强,所掌握知识的融合度高。专业知识素养高,有助于新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与创造能力的提升。从企业用人来看,当前信息技术人才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融合度不足。

3 开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局面的思路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入主要是知识、技术和智力资源,因而如何解决能够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问题,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头等问题。

3.1 增设新专业

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组全球信息产业,高校只有把学科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与产业发展趋势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多、应用范围广,高校现有的、单一的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需要。为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良性发展,高校需要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特点以及自身办学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增设新专业来培养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3.2 调整思路,促进教学改革

3.2.1 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适合时代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在专业培养计划方面进行大胆探索。①需要按照“拓宽专业口径”原则,及时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使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的教育教学形成有机整体;②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需要体现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教育改革思想;③重视实践教学,通过“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向社会”等方式拓宽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注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学科竞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④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培养和开设强化班,促进个性发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2.2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将学科研究成果与教学相融合,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同时注重创建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构建学科专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和解决问题;加强课程设置国际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以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课程,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教材建设本着“选”、“编”结合的原则,注重教材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3.2.3 提升实验室和教学资源建设

提升实验室的建设要本着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原则。它是提升基础课实验室的规模,逐步成为现代化的、规范的、开放的、科学的实验教学基地;建设一流的专业课教学实验中心;将传统的专业教学实验室改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验室或开放式的新型实验室;将现有的实验中心建成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乃至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大型学科实验平台的共享及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学资源的提升着重以平台建设为核心,同时体现实用性、优质性和开放共享的特色,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进一步加强图书资源数字化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资源,建设数字资源中心;促进教学参考资源平台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重点推进视频教学资源库、仿真虚拟实验课程的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开放与共享;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建设国际课程共享教室。

3.2.4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3]:理念创新原则,以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观念建立;功能全面性原则,应包含监控内容、监控标准、监控机构和监控方法等内容;导向性原则,体现出规范中有导向,导向过程中又形成新规范;全程性原则,能实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进行实施过程的监控,事后进行整改和反馈过程的监控;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符合本校实际和体现学科或专业的特点;激励性原则,有奖有罚;反馈原则,以适当的方式反馈教学过程的信息。

3.3 优化学科专业

高校需按照“依托传统专业、巩固优势专业、扶持新兴专业、适度外延专业类别、协调发展、加强建设”[4]的原则进行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的原则,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改造和整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为依托,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的,合理增设新的学科专业;探索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或停办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专业;结合本校的特点建设校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3.4 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及专业负责人;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打造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省级、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参考文献:

[1]侯军岐.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3(23):225-227.

[2]王镭.教材要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摘要)[J].中国物资,1989.

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第5篇

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应用兴起的时代,如何创新产品,如何为整个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做更大贡献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无疑将成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其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和一些重点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让人们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其相关领域的发展,为我国ICT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不断涌现的新机遇,要求ICT产业务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紧跟国家政策,洞悉市场需求,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在“安全自主可控”的新形势下,抓住更多市场机会;二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在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的同时,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工作,做到以技术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结合自身能力和可获取的资源,抓住不断涌现的新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四是转变产业的发展模式,重视应用、重视服务,紧跟时代步伐,采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推广和社交模式。

在ICT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同的细分领域,例如,智慧城市、信息消费、可穿戴式设备和网络安全等,因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存在不同的关注方向和发展诉求,对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也大有不同。

大数据:城市的“智慧”预算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我国近200个城市先后成为“智慧城市”的试点,迈入“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城市”发展进程,推进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架构设计、制度设计的工作,并付诸富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智慧”建设实施。当前,如何使一个城市在“智慧化”或“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除了城市之间的个性差异,大多数城市的建设思路都是先进行以物联网、云计算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随后通过搭建面向不同领域的智慧应用,完成一个城市在应用、模式、协同上的智慧创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需求”是这个课题的中心,一个城市的信息化设施或许可以通过短期投入得以配置,而获得一个足够智慧的“引擎”并非易事。

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管网等关键智慧应用的建设中,能否充分发挥一个城市固有信息数据的价值是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相互孤立、分而治之、存用分离,数据分析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城市管理者只能截取数据片段进行分析处理,难以获得一个城市信息数据的全貌。

由于在信息化过程中海量数据难以负载、难以利用,有些城市甚至存在摈弃、搁置数据的情况,因此能够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成为智慧城市“引擎”的必然选择。对于智慧城市筹划者和建设者来说,大数据就是城市“智慧”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智慧城市预算编制阶段就应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当前,尝试将大数据“引擎”引入智慧城市“快车”的城市有很多,南京智能交通建设便是一例。像其他城市一样,南京每年用于城市交通的监控摄像头、出租车GPS、地铁、公交等终端设备能产生百亿,甚至上千亿条数据,基于其构建的大数据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从亿万条数据中分析出全年交通流量的变化并获得规律,以用于城市智慧管理的进一步的决策,如公交站点设置、出行线路规划等城市设施优化部署。考虑到依靠数据分析获得的决策结果并非令人百分之百笃信,南京构建的决策模拟系统还可以验证决策的正确性。比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借助大数据处理能力量化城市交通需求,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在智能交通平台上模拟出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影响下的交通状态,从而确信分析决策的合理性。

再者,通过智能交通的实现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数据基础,积累一定时间区间内的交通流量数据分析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还有利于提供制定合理的城市商圈、公共设施、生活配套等城市规划布局参考数据。围绕智能化交通生态圈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就能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信息消费: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信息消费逐渐成长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力量之一。同时,我们也看到,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2013年,中国信息消费产业规模已达4.69万亿元。到2016年,我国信息消费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6.5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5%。信息消费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以其创新活跃和拉动作用大的突出特点,将形成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信息消费产业发展的驱动条件已经成熟。日益明显的硬件软化和产品服务化的技术趋势将深刻改变消费行为的基本模式。而“云物移大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技术和产品的出现,也大大丰富了信息内容的来源和构成,有效降低了信息产品的生产门槛,充分扩展了信息和传播渠道,使得大范围普及信息消费成为可能。

我国经济发展中传统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政策难以为继,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地方经济增速放缓,寻求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成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信息消费以其丰富的内涵和不受环境限制的特点,成了带动产业升级和地方政府突破产业发展桎梏的重要抓手。

当前,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地建立适合本地消费特点的信息产业链、信息消费链,是实现区域经济信息化提升、消费结构信息化调整的重要途径。

建立适合本地消费特点的信息产业链和信息消费链要抓住消费者体验和以技术驱动。首次是以消费者体验为诉求,提升产品服务体验,以概念引领区域信息消费能力。建设者要重点关注消费者的体验诉求,加大信息体验服务的规模与质量,丰富信息消费的产品概念,培养信息消费需求,形成快速发展的区域信息消费市场。目前,整个信息消费行为从“功能式”消费发展到“品牌式”消费再到“体验式”消费。各地区要推广成熟的信息消费产品,保证良好的产品服务体验,创新信息消费概念,推进信息体验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信息消费体验体系的宣传,提高区域信息消费的能力。

其次是以技术趋势为航标,提升产品设计层次,强化区域信息消费产业布局特色。建设者要顺应国内外前瞻信息消费技术趋势,以服务为核心,促进“云物移大智”等应用的发展,实现信息产业层次的提升。

各地区需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特点,有特色地开展信息消费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合力推动技术进步,辅以政策支持,结合区域线下商业特色、消费习惯,在电子商务、智能信息产品、宽带移动网络等信息消费领域进行特色布局。

可穿戴式设备:2014年将走向现实

如果说2013年是可穿戴式设备的元年,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概念不断涌现,可穿戴式设备开始流行,那么赛迪顾问认为2014年就是可穿戴式设备真正走向现实的一年,各大ICT厂商不遗余力将可穿戴式设备推向高潮。特别是2014年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和世界移动通信大会(WMC),再次让可穿戴式设备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14年,随着PC行业的不景气,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渐饱和,可穿戴式设备无疑为电子信息产业内软硬件厂商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发展方向。从上游元器件供应商到下游终端产品制造商均将可穿戴式设备视为2014年全年布局的重中之重。从2014年CES和WMC上,我们可以看到,可穿戴式设备涵盖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都有相关设备,无论是产品终端形态还是产品应用效能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可以说,2014年可穿戴式设备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

可穿戴式设备作为下一代智能终端设备,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市场,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这为智能终端厂商开启了另一个市场空间,为智能终端厂商改变原有产品结构、扩展市场创造了良机。

可穿戴式设备作为颠覆式智能终端,功能涵盖医疗健康、社交、娱乐等方面,具有交叉性。可穿戴式设备与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的交叉将催生新的业态。因此,赛迪顾问认为,要从多方面入手更好地以可穿戴式设备为契机发展相关产业。

首先,推动企业间合作,构建产业生态系统。政府推动可穿戴式设备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重点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可规模商用化的可穿戴式设备;支持可穿戴式设备应用程序和配套支撑系统技术的开发,通过应用软件的推陈出新,实现可穿戴式设备价值;推动可穿戴式设备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可穿戴式设备产业内部环境中需要在软硬件技术创新的同时整合相关资源,推动软硬件企业和服务企业间合作,为可穿戴式设备用户提供“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化设备;可穿戴式设备产业外部环境中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应用环境、网络基础设施环境,加强与医疗卫生、体育、娱乐等领域机构间合作,构建协同发展的内外部产业生态环境,为可穿戴式设备普及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研究有效的商业模式,推动企业发展。除了技术上突破创新和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外,我们还需要加快产品推广,促使可穿戴式设备企业尽快实现商业价值。目前,可穿戴式设备大多处于推广实验阶段,有效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需要可穿戴式设备厂商积极研究可以产生增值效益的商业模式。当务之急,我们针对不同可穿戴式设备的特点,探索适用性的商业模式,寻找最适宜的商业模式组合。

再次,改变产品研发模式,注重消费体验。用户将可穿戴式设备穿戴在身上,势必兼顾产品的美观度。同时,我们还要提高可穿戴式设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应,提高客户对品牌和产品认知度,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增强客户对可穿戴式产品和品牌黏性,将工业设计与服饰设计融合起来,避免用户产生“异物”感,让产品变得时髦起来,激起消费者购买欲,使可穿戴式设备从“可穿戴”变为“想穿戴”,从而实现其价值。

企业级杀毒:谁主沉浮?

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作为信息安全的重要装备已经有十年的时间,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信息一体化进程里走在前列的用户群体而言。相对于个人杀毒软件产品市场的厮杀竞争,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市场似乎一直是风平浪静。

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使得敏感的中国CIO再次开始顾虑起自己安全锦囊里那些非自主可控的软件产品,加上今年云计算在数据中心、计算中心等信息系统设施和架构上带来的变革,一场新的企业级杀毒软件市场之争正拉开帷幕。

互联网时代的杀毒软件产品由谁主宰?“用户说了算”这个答案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金融、制造、能源、交通、医疗卫生、流通、建筑、物流等行业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主体,在GDP的贡献规模上也占较大比重,其信息化发展趋势、IT投资综合特点、用户选择倾向等具有代表性特征。基于对这些行业信息安全建设的长期观察,结合阶段性杀毒软件产品市场调查研究,赛迪顾问总结出以下市场特点,以期描绘出中国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的市场格局。

互联网时代获取软件产品的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一改产品光盘等介质的传统方式。用户在杀毒软件产品的获取方式和渠道上,免费下载的方式占据多数,通过集体采购、自行购买的方式成为第二类获取方式,而以系统集成打包等方式获取的则相对更少。

在免费下载的方式下,以奇虎360为代表的安全厂商以其具有的互联网优势盘踞首位;在集体采购、系统集成打包的方式下,以赛门铁克为首的安全厂商则体现出其与系统集成商的合作优势;在自行购买的方式下,赛门铁克和瑞星的产品市场渠道优势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