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马拉松活动总结

马拉松活动总结

马拉松活动总结

马拉松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女性主义;城市马拉松;新势力

如今社会,体育依然由男性主导,但是投入到体育运动中的女性人数日益增多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潮流。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女性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和控制身体,运动过程中与身体相结合的自我竞争,使社会上的旧习俗和观念被击破,实现高度的自我价值感及意识,为女性在体育领域争得了发言权,拥有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利。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女性的自信心进一步转移到社会中的其他方面。跑步运动近些年,在国内越来越流行,多种马拉松赛事不断出现,发展迅速。如今的人们重新认知了跑步,不再认为这项运动枯燥乏味,更多的人把这看作是一项容易进行的运动,而且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同时由于方便参与,更多的人体验到跑步中的乐趣。而且通过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成为参与马拉松赛的新势力,该文试图从女性视角下探析当代女性越来越热衷于参与城市马拉松赛的背后因素。

1女性主义基本含义及女性参与马拉松的历史背景

1.1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舶来品。“feninism”这一概念在中国经历了长期复杂的过程。上世纪初期,在西方女性渐渐参与政治运动,中国也受到“feninism”概念的影响。原译为“女权主义”,它是女性对政治权利强烈需求的表达,是中国和西方女性最早争取参与政治活动的反映。在30~40年代,妇女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互相融合。成立新中国后,妇女解放的社会主义理论完全脱离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理论,大家对女权主义理论和话语基本上闭口不提。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后,“feninism”才重新被关注和研究。90年代,它被翻译为“女性主义”,同时将研究女性主要话语的境地融入其中。从客观的角度看,“女性主义”比起最初的“女权主义”文化和政治的意义包含的更多一些,更符合我国的社会现实。由于“女权”与“女权主义”的提出,意味动摇了多少年来中国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然而“女性主义”的提出,从基调上来说相对比较宽松一些,便于国人接受和理解。

1.2女性参与马拉松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初期,负担不起竞技体育的激烈新竞争是人们对女性的普遍看法,女性不但无法进入奥运的大门,而且连旁观的权利都没有,如果强行参与便会被处决。但是,每一个时代都不缺乏抗争者。女子马拉松之所以能成为奥运项目,得益于KathrineSwitzer的贡献,她是一名了不起的女运动员。1967年,马拉松赛在波士顿举行,乔装打扮后的KathrineSwitzer如愿进入赛场,但还未跑到两英里,就被工作人员发现。WillCloney作为赛事总监他与工作人员JockSemple一起设法抓住她,并迫使她离开赛场,但她的大学同学一直全力保护她的安全。最终,KathrineSwitzer以4小时20分完成了比赛。潜行,伪装,全世界的女性经过不断的斗争,1972年,女性第一次正式获准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世纪80年代初,KathrineSwitzer不再参与比赛,专心从事女性参与马拉松比赛进入奥运项目的活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结束的前一天,第三届世界马拉松赛在KathrineSwitze组织下顺利在伦敦举行。参与这场比赛的女运动员来自27个国家,其中有5名女运动员第一次打破了历史上2小时40分的记录。女性马拉松的比赛决议在1981年9月,由国际奥委会通过会议投票批准。女性最终获得奥运马拉松比赛权。同年,马拉松比赛在北京第一次举行,全部由男性专业人士参加;七年后,才开始有女性选手。

2现代城市马拉松女性参与现状及因素分析

2.1女性参与城市马拉松的现状

2.1.1“修女马拉松”为爱长跑马拉松筹款是海外筹集资金的常见方式,但它在中国仍然非常陌生。“修女马拉松”由中国田径协会作为主办方,参与者为各地的修女,修女们在中国体育总局的批准下进行比赛,同时以此方式给她们的服务项目筹集资金。自2009年以来,修女们一直参加马拉松赛,为她们的服务项目筹集资金。“她们为爱长跑,我们为爱捐献”。200块钱,基本上可以满足穷孩子一个月的费用;50块钱,可以给无助的老人买一件像样的衣服;10块钱,可以带上一份丰盛的午餐给残疾孤儿。2.1.2全棉时代2015中国(深圳)女子马拉松赛事在2015年以前,没有女子马拉松比赛在中国举行。在2015年3月8日成功举办了惟爱至美•PurCotton全棉时代2015年中国(深圳)女子马拉松比赛,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赛事的3个组别:马拉松的整个赛程为42.195公里,一半赛程为21.0975公里,体验组为5.5公里,参加的女运动员数量依次为500、500、3000。以跑步的方法提倡“阳光女性”的观念,作用在于提高女性的“四自”精神,主动宣导“女性惟有大爱才最美丽”的先进理念,将体育、健康和公益密切相联,积极征集善款,用以支持女性健康的公益事业。2015年,全国第一次女性马拉松赛在深圳首次举行。接下来在全国各地都有专门为女性设置的各类运动项目。来自2016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注册于中国田径协会的女子马拉松比赛就有9场之多。2.1.3越来越多的年轻女生成为新势力分析了人群在微博中的讨论,近一半的马拉松参与者都拥有较高的教育程度,超过一半的跑步者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女性倾向于稍高的偏好。从参与者年龄来看,90后是马拉松人群的主力军。依据2016上半年,国内多家权威机构共同发起的“2015中国跑步者调查”,参与比赛的女性跑步者越来越年轻,有50%的女性跑步者年龄在20~29岁之间;同时有超过80%的女性有开始跑步的打算。很明显,女性体育运动人群在体育产业链中是非常有开发价值的。

2.2女性参与城市马拉松的因素分析

2.2.1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马拉松运动反应了社会生活、社会思想以及社会风尚。而且随着社会新媒体的兴起,马拉松赛使跑步变成了一种可以分享的社交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马拉松运动使人们在传统的社会中处于稳定的同构状态,有可能人们的不同、政治信仰不同,或者生活环境也有差异,但它却会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在现代社会复杂的生活中,都市化的生活给人们带去物质收入,同时也带去焦虑、恐慌、人与人之间很少有信任感、害怕与人交流、害怕失望,铺天盖地的各种因素成为了都市人焦虑的源头。所以,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同时,参与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在闲暇时间主要娱乐方式。女性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中,不仅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而且在高强度工作量、高生活压力下,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以消除紧张的学习和工作所带来的压力,调节身心、肯定自己、学会感恩,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在马拉松赛中,女性参与更多的是对自我超越和自我意识,女性跑者完成每一个马拉松时候都觉得她们是自己的英雄。跑步是身体、精神和心灵跟随着自己的步伐,选择了新的征程,而不是固步自封,使女性跑者能遇见生活、体验生活,在奔跑过程中,理解享受生活,感悟、追求生活的本质。2.2.2文化因素城市马拉松赛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标识,是不断打造城市品牌、形成城市特性的标识和符号。在城市中举办马拉松比赛并对此进行报道的同时也是城市文明以及历史的积淀的一个展示。女性参与马拉松则是城市马拉松的符号,在女子马拉松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直至现代社会,女性一直延续和发展着马拉松赛对女性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女性参与马拉松运动的热度不仅诠释着女性在社会文化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将女性本身原有的特质表现地淋漓尽致。作为一个文化的象征与意识的传递,马拉松本身已经脱离了长跑的本质,在文化意义上真正从古希腊体育精神延续成为了现在体育精神的一部分,一种追求平等自由的文化表征。作为体育比赛中的一项,马拉松精神的经典总结为: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持之以恒、永不言弃。女性在参与马拉松运动时,也生动的诠释着马拉松精神。2.2.3经济因素女性参与马拉松赛事给城市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显著的成效。女子马拉松比赛活动可以引来更多的赞助商,比如特殊的女性跑步者平台、参赛的服装、设立的奖品、比赛结束后提供的服务等,其中不乏化妆品、项链、配饰、滋补饮料以及美容。妇女运动内容与理念的变化,使整个体育市场产生巨大的变化。一些企业已经关注到这一点,国际上一些知名体育品牌企业已经开始对女性的跑步市场做规划定布局。多个品牌都有专属女性的体育体验店开设,把女性主要市场作为主要市场。在中国,特步最早对女子马拉松比赛进行布局,它是中国马拉松运动中提供赞助最多的运动品牌,提及其对纯女子的跑步活动的赞助最早应开始于2014年,马拉松大市场是其品牌的主要发展方向,内容涵盖了产品到服务,在此背景下,在上海浦东举行的女子马拉松半程赛以及kissrun国家女子马拉松半程赛南京站、成都站都陆续得到其赞助,并增加了女性体育产品的品种数量。

3结语

该文通过对近两年来举办的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人群和专门性女性马拉松赛事的场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社会、文化和经济3个方面分析了越来越多女性参与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原因。女性参与体育的次数已经逐年上升,过去阻碍女性参与体育的障碍也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城市马拉松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女性的参与。

参考文献

[1]路毅.马拉松热的文化探源[J].体育文化导刊,2017(1):57-60,64.

[2]罗丹.基于“惟爱至美”主题符号下的中国深圳女子马拉松赛的社会学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2016.

[3]蒙彩娥.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契合及优化路径研究[J].体育科研、2015(5):48-51.

[4]王燕.简析影响我国城市马拉松赛走向热潮的因素[J].运动,2015(15):3-4.

[5]艾玉波,庞雅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性消费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5(1):154-160.

马拉松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这项高原上新兴的赛事与“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宁夏摩托车节”等被国内外专业体育媒体称之为“中国西部三大车赛”,引起汽车运动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也受到尼泊尔、印度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欢迎。赛事结束一个月后,摩托运动协会秘书长姚治先生收到尼泊尔文化旅游民航部部长巴迪热・巴然察亚先生(BuddhirajBalrachharya)亲笔签发的传真件,对赛事给中尼两国友好往来所带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部长先生的传真件说:“亲爱的先生:非常荣幸地告知,在你的机构,摩托车运动协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运动联合会的合作下,于2005年10月举办了拉萨―加德满都―拉萨越野汽车集结赛,以庆祝中尼两国建交50周年。我们相信此类穿越喜马拉雅的赛事活动,将不仅仅加强和促进两国友好关系,而且将有力地推动两国探险旅游业的发展。”“尼泊尔文化旅游民航部愿意持久地支持此项赛事在尼泊尔境内举办下去。我们殷切地期望能继续开展良好的赛事组织工作,并通过此赛事加强两国坚实的关系”。

据摩托运动协会秘书长姚治先生介绍,位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势险峻、气候多变,具有开展各种探险旅游活动的先天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未能很好地开展和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雄伟、壮观的喜马拉雅并没有成为像阿尔卑斯那样的探险旅游胜地和户外运动天堂。喜马拉雅的户外运动资源并没有得到整体的开发,就是在经常来这个地区旅游的人看来,喜马拉雅被人为的分割为“印度的喜马拉雅”、“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和“中国的喜马拉雅”,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域文化概念,缺乏整体的开发运作。

基于这样的现实,几年前,自治区体育产业管理中心、自治区摩托运动协会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项目、线路和业务指导。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国家体育总局将其列为一项特殊的项目,提供体育产业项目援助和项目策划,帮助开发市场、组织赛事。

汽车集结赛采用国际上流行的融休闲旅游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集结赛形式进行,即在不封闭的道路上,完全遵守交通规划,不以竞速为目的的汽车运动赛事。之所以选择集结赛的形式,也是因为考虑地区的地形特点、公路状况和气候态势,为参赛选手提供一个安全、可行,适合于喜马拉雅山区风貌的比赛形式。

第一届赛事于2002年10月圆满成功后,引起了印度政府和国际汽联的高度重视,国际汽联副主席侯赛因先生主动与赛事组委会联系,提出将比赛的线路从尼泊尔延长到印度。在印度汽车运动协会的邀请下,2003年7月份,由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与自治区体育局组成了联合先期勘路团队,对全线进行了全面勘察。在此期间印度外交部副部长接见了赛事组织者。在接见的人群中他们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国际汽联副主席、印度汽车运动协会主席侯赛因先生。接见活动中,印度外交部副部长的一席话给中方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我们两国这么近,可你们是第一个把汽车开到印度的中国人。我们两国需要用同样的方式加深来往,印度与中国都需要加强众多领域的发展”。

通过举办“拉萨―加德满都―拉萨越野汽车集结赛”,体育产业开发管理中心积累了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的宝贵经验。经过他们的努力,在成功举办汽车集结赛的基础上,这几年,他们又创办了颇具影响的“国际半程马拉松赛”。

2006年9月10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拉萨如期举行,来自中、美、英、澳等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选手克服高原缺氧的重重困难,超越自我,再次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高原体育赛事,更为他们自己增添了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超级体验。

上午10时,阿罗意杯第三届国际半程马拉松挑战赛在布达拉富广场鸣枪起跑,途经牦牛雕塑、罗布林卡、大昭寺、色拉寺等著名古迹和景点,最后以赛马场为终点,全程21.0975公里。

最终,藏族选手包揽了男子组和女子组的前3名。与半程马拉松比赛同时进行的还有5公里迷你马拉松赛和10公里赛。

这是马拉松赛第三次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成功举办。比赛由自治区体育局和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联合主办。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总经理李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记得在创办第一届半程马拉松赛时,很多人都对它心生恐惧。由于高原的独特地理位置,人们担心,这样的比赛除了当地藏人还有谁敢参加呢,比赛能组织起来吗’在我们坚定执著的开拓下,雪域高原的神秘和极限马拉松的魅力终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勇敢的人们,比赛得以成功创办,2000多名选手完成了第一次挑战自然和人类极限的创举,也翻开了高原体育史上的新篇章。如今,马拉松对于长跑爱好者已经不再陌生,在成功举办三届后,比赛也越来越受到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国选手的关注,今年的比赛参赛选手比前两届增加了一半,其中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只有13岁。这表明,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已经走向成熟。”

马拉松运动可以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举行,有城市马拉松、山地马拉松等不同形式,在拉萨海拔3670米的城市中进行马拉松比赛,为整个人类的马拉松运动添上了丰富多彩的一笔。在高海拔地区进行马拉松比赛不仅可以张扬选手的自我风采,充分展示选手的运动能力,同时对竞技运动员来说也具有启迪意义。运动员在高原竞赛更能激发潜能、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同时从人体运动的规律来讲,在高原训练方法的探索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马拉松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马拉松 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全程距离26英里385码,折合为42.195公里。比赛分为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四分马拉松三种。马拉松在公路上举行,可采用起点、终点在同一地点的往返路线,或起点、终点不在同一地点的单程路线。

2012年11月18日,杭州的秋天午后。落叶堆积路旁,阵阵凉风扑面而来,人们相继奔跑着从风景如画的西湖边经过。与其说这是一场马拉松的较量,倒不如说是一场属于跑者的嘉年华。两万多人加入了这场狂欢。他们穿过西湖的秀美风光,穿过都市的高楼林立,奋力冲向此行的终点—钱塘江畔。

魏江雷又一次出现在这条世界上最美的马拉松路线的跑道上。杭州马拉松赛事沿途的风景,让他印象深刻。“特别是前面的二十公里,就像乘着风在跑。沿途要穿过小山、竹林、茶园,风景特别漂亮。加上季节正好,茶树的香味扑鼻,让你总想伸出手,去摸摸那些绿色。”

几个月前,他刚刚在兰州完成了一趟马拉松征程。短短两个月内,魏江雷相继参加了杭州、北京、上海、厦门四地举行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除此之外,他还远赴日本,参加了东京国际马拉松赛事。

“每个城市的马拉松都有不同的特色—兰州马拉松是国内最高海拔的赛事,杭州马拉松的沿途线路非常美,厦门马拉松创下了参与人数之最。”对魏江雷而言,每一场马拉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名次不是最重要的。我享受马拉松,因为它可以成为全民参与并一同分享情感和欢乐的大Party。”

当跑步成为习惯

为了纪念儿子子尤而开始马拉松之旅的经济学者柳红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跑过马拉松;一种没有。他们属于不同的世界。两个世界间有一道门,推开了就能通行。只是人们常常视而不见,或不想推开,因为那是道需要花力气去推的门。”

魏江雷的故事,则要从“奔跑”二字开始说起。2000年,为了控制体重,还在美国加州工作的魏江雷开始跑步。当时,他的住所周围拥有的环境非常适合运动。“开车只要五分钟,就能来到一个绿树环抱的山脚下,那里甚至还能看到野兔、小鸟等小动物。”用他的话说,“在这样的风景下,不跑步简直就是浪费!”

魏江雷一直是个热爱运动的人。他打过六年高尔夫,也和朋友一起攀登过玉珠峰。但最终他却选择了在跑步这项运动中落脚。“这是一项受场地、装备、年龄甚至天气条件限制相对较小的运动方式,非常方便参与,所以我有更多的机会去跑步。经过锻炼,我发现自己的身体特点也更适合平地上的长距离跑步运动。”

跑,这个简单的动作,为魏江雷在美国的五年忙碌时光中,添上了最为难忘的一笔—先是从快走开始练起,然后能连续跑15分钟,逐渐到半个小时,再到一口气跑完十公里。这一组听上去简单的练习过程,却花了魏江雷整整一年的时间。“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体能,更需要毅力和恒心。但当你体会到跑步带来的乐趣、并爱上跑步之后,跑步就变成了一种享受。”

在大部分人看来,比起其他运动,跑步是一件枯燥的事,“很多人甚至觉得连续跑几个小时是特别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你真的开始跑,就会感受到许多常人无法体会的乐趣。”平日里,魏江雷的工作非常忙,一大早就出门工作,下班回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即使在车上,也需要处理邮件、看报告和回复电话,所以,在工作状态下,他很少有机会关注身边的风景。“只有在跑步的时候,才有机会让自己投身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一边跑,一边看到绿色的树叶和金色的夕阳,这样的环境让我充分放松,舒缓工作压力,精神状态就会变得特别好。”

魏江雷看过的最美的风景,是在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这也是他平日里最喜欢的跑步场地:这里有塑胶跑道,而且树木丛生、空气清新、视野开阔。2011年的秋天,为了准备北京马拉松的赛事,魏江雷约上三五好友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练习长跑。那是一段三十公里的路程,魏江雷跑起来却并不疲倦。还剩五公里就完成练习的时候,魏江雷无意间一个抬头,看见了即将落山的夕阳,霞光浸染了路边的风景,满眼都是金黄和翠绿。不知是谁突然说了一句,“哇,可以跑一辈子!”魏江雷突然被眼前的景色触动,铆起劲来和朋友一道往夕阳的方向努力奔跑。这个画面让他至今难忘,“我还记得当时看到的一草一木,看到的西下斜阳,甚至还能想起自己闻到的味道,那是特别美妙的感觉。”

从一开始的十公里跑,到现在每周要跑五六十公里,至今,魏江雷已经拥有了十三年的“跑龄”。“要是一周不跑步,总会觉得周身不舒服。”跑步,成为了魏江雷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马拉松的态度

“跑步是一项运动,而跑马拉松则是一种态度。”在魏江雷看来,马拉松这项运动不仅仅意味着42.195公里的赛道,更意味着一种坚忍不拔、积极乐观、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

2000年开始跑步练习后,魏江雷就迫不及待的尝试挑战马拉松。最早,他跑的是二十公里的半程马拉松。“当时觉得最多跑个半程就够了,自己并不想再挑战更远的距离。”而他与全程马拉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发生在2011年的北京马拉松赛事中。“当时本想依然报半程,但是半程被报满了,于是只能跑全程了。”他总是用“将错就错”来形容自己的“首马”经历。

4小时29分32秒。这是魏江雷第一次跑全程马拉松的成绩。跑完人生中第一个全程马拉松之后,魏江雷就深刻体会到全程马拉松对于身体、心理、精神的要求。“跑到半截,因为体能耗尽,会觉得身体前面挡着一面难于逾越的墙,再要往前跑起来,就会觉得特别艰难。我们管那个感觉叫‘撞墙’。”

和半程马拉松相比,全程马拉松对于跑者的身体素质、忍耐力、心理等素质的要求更高,更难于完成。所以,不管是半程还是全程,都会出现阶段性的让跑者觉得很痛苦的“坎”。“首马”“撞墙”之后,魏江雷意识到,如果要继续跑全程马拉松,就必须在身体和精神上继续提升自己。“如果训练量不够,还要挑战半程甚至全程马拉松,只会对身体带来伤害,这其实违背了运动的初衷。”他坚信跑马拉松不能靠盲目地挑战—仅靠自己的精神力量,而不顾及身体的承受能力,是不可能征服这四十多公里的。因为有了多年的跑步锻炼,因此跑完半程马拉松对魏江雷而言并非难事。“但全程马拉松依然算是个挑战,所以成就感必然更大一点,毕竟付出的努力更多。”

“身体素质、体能储备、肌肉力量、心肺功能、意志品质……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会让你在跑全马的时候有‘苦不堪言’的感受。”所以,关键在于科学的训练。“一套不错的运动装备,最基本的饮食、医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魏江雷的眼中,马拉松跟其他运动一样,都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惟其如此才能起到锻炼身心的作用。“跑步训练的过程确实很枯燥,但这个过程会对身体和精神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唯有长期坚持,才能笑到最后。”

马拉松跑进生活

出于对奔跑的执着和钟爱,魏江雷甚至将马拉松一路跑进了自己的生活里。联想为跑者开发了一套“乐疯跑APP”软件,还推出了一款防水、防尘、防摔的运动智能手机。“作为联想集团中国区的CMO,能把周围许多同仁以及我本人的爱好同品牌推广工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非常幸运的。”在他的提议下,联想不仅参与支持了许多国内的马拉松比赛,还邀来CCTV主持人于嘉、刘建宏、王凯,国际探险家金飞豹,国际时装设计师李鸿雁等许多喜欢跑步的知名人士,组成“乐Phone跑者”团队,“希望他们通过发挥自身的影响力,鼓励周围不跑步的人都跑起来,一起拥抱健康、快乐的生活”。

魏江雷还有一大批同样也在企业界担任高管职务的朋友,例如万科的毛大庆,百合网的慕岩,阿里巴巴的付,他们也都是马拉松的爱好者。“这几位跑友和我一样,平时的工作节奏很快,工作压力也很大。我们都在通过马拉松,让自己能有健康的体魄去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同时能舒缓压力,让工作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正能量’。”

魏江雷对自己的训练有着一套详细的计划。他理想中的跑步训练节奏是每周三次,每次最少十公里,每周总计五十公里。其中,某个工作日跑十公里,周六一般跑十到二十公里,周日一般跑三十公里。而每周的三次训练中,其中两次是搭配速度、耐力和肌肉爆发力的训练。

跑那么长的训练距离,平时都想些什么?“就拿周日的三十公里为例。跑第一个十公里,脑子里都是工作上的事情;而第二个十公里,就开始想其他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跑到第三个十公里,身体已经非常疲惫了,跑的时候就会抛弃所有的念头,开始注意路边的花花草草。因此也是一个放松的过程。”

虽然会为自己制定严格的锻炼计划,但魏江雷从不给自己的马拉松成绩定目标。“名次和成绩不是我所看重的。我目前的成绩维持在4小时20分左右。不管成绩好一点还是坏一点,只要跑起来,我都会感到非常快乐。”

“马拉松是一种态度。不光是对生活的态度,更多的是你为人处世的态度、你对工作事业的态度。”魏江雷把马拉松比作一个品牌的构建过程:只要你坚持,不放松,在一个方向上持续不断地做出努力,这个努力的结果就一定能被别人看到。“马拉松特别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也可以成就很多人的生活态度。”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跑下去。”魏江雷说。

魏江雷谈马拉松

马拉松运动有哪些注意事项?

跑步是一项有益健康的活动,值得越来越多的朋友参与进来。但是,要想成功抵达终点,享受完成目标的愉悦,真正感受马拉松的魅力,就必须科学地调配步速、呼吸、体力等。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是否适合参与马拉松比赛,哪怕只是10公里或者20公里的分赛段,其实都能反映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所以,科学的训练是参与马拉松比赛的前提。训练量不够的时候非常不建议直接去挑战半程甚至全程马拉松。在平时训练中,需要坚持的精神,但也需要量力而行。比赛前还要注意休息和饮食。比赛过程中要合理分配体能,注意呼吸节奏的调整,适当补充能量和水分,以及用意志品质去克服“撞墙”,还有比赛后的排酸、恢复性慢跑等内容。

跑马拉松时需要哪些必备品?

首先是要找到一双合适的鞋子,目前国内外运动品牌都有自己的跑鞋系列产品;如果要从事半程或者全程马拉松,可以请一些更专业的朋友帮忙挑选更适合自己足部特点的跑鞋,比如根据自己的足弓高低,跑步的时候脚习惯内翻还是外翻,就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非常专业的跑步鞋。此外,也可以根据天气特点而配备运动速干T恤,压缩衣,压缩裤,运动外套等等。

如果跑步距离在在30公里以上,就需要补充水、电解质、微量元素以及能量胶(powergel),运动饮料可以采用佳得乐。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许多手机APP软件都能直接应用在跑步训练当中,以更轻松的方式激励跑者努力积攒跑步里程,让跑步变得更加专业、科学、有趣。联想自主开发的跑步软件“乐疯跑”APP就能实时记录运动速度、路线和时间,计算消耗的热量,查询天气状况,推荐跑者路线,在社交网站上和附近跑友实时分享,还能在腾讯微博、微信、人人等更多社交平台同步分享。

马拉松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中国城市兴起跑马热

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兴起都有它背后的故事,而城市马拉松赛事在中国的兴起要从198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的亮相开始算起。在当时,北马作为中国首届城市马拉松赛事,吸引了包括我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报名参赛,与国际马拉松不同的是,北马的“头跑”只有职业男选手参加。

到1998年,马拉松赛事报名门槛降低,普通大众选手在那时才真正开始参与这场体育盛世的狂欢。这样的参赛热情,在2007年更是迎来了阶段性的突破,那一年完成全程马拉松的人数也首次超过一万,被业界称为是“马拉松元年”。

此后,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群众基础基本确立,发展也越发与国际接轨,一些嗅到商业价值的商家也开始参照国外赛事承办经验,有计划地挖掘马拉松背后的经济价值。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当年的“46号文”,从顶层设计上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

在中国,马拉松正成为“超级网红”般的体育运动,热衷“跑马”的人越来越多,在社交媒体上晒跑步,也成为一种时髦。

跑马背后的完整产业链

跑步运动看似门槛很低,但背后却蕴含着极大的消费空间。仅就跑步装备而言,这一块的消费规模就体量惊人。有业内人士曾表示,2014年中国跑步装备的营业总额已经达到了300亿元。而在阿里体育2016年9月公布的天猫淘宝平台2016年上半年体育消费项目排名来看,跑步项目以65亿元高居榜首。

专家预言,马拉松市场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之体育产业有政策的强力助推,马拉松辐射带动的行业也会越来越多,发展的空间更是不容小觑。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的信号已经很明显,例如体育赛事制度放宽、国外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参与,互联网+体育的效能推动,都为抢占时代风口提供了契机,需求已经没有问题,关键要在供给侧改革方面做文章。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中永恒的引爆点,未来马拉松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是毋庸置疑的趋势,而国内马拉松赛事要想跟国际上其他王牌马拉松赛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必须顺潮流而为。

当然,对于无利不起早的企业和商家来说,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带动体育消费,以确保自己在这场狂欢中分得一杯羹。倚仗马拉松经济井喷发展的大背景,跑步产业链也有自己的细分。

在一些马拉松赛开展比较成熟的城市,一条完整的马拉松产业链涵盖了衣、食、住、行、游、购、娱,围绕这七个要素,又会细分出铺设面较广的利基市场(高度专门化的需求市场),其中最大头的是体育用品销售,而具体的占比也已经有专业机构作了测评统计。

在体育装备领域,我国有着超过2 000亿的市场规模,占据了国内体育产业总规模的79%。逐利资本家们围绕马拉松这块“蛋糕”,也率先从装备市场发力,开始有步骤地布局。有趣的是,在社交软件、微信、微博,不少网友也会经常晒出自己的跑步装备。马拉松参赛者的基本装备从运动耳机、眼镜、速干衣、智能手环、跑步手表、跑步裤、跑步鞋等价格从上千到上万不等,同时带动了一系列专业跑步健身课程的火爆,马拉松几乎已经成了中产阶级高端、时尚、流行的代名词。

除了装备、赛事、旅游,跑步在互联网、培训等其他领域同样潜力无限。就“跑步+互联”而言,随着跑步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跑步应用也随之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市面上同时存在着近150款相关跑步软件。跑步应用通过提供工具服务或社交服务,聚集了庞大的跑步爱好者,它们凭借积累的用簦通过组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和比赛,不断创造着更多的经济价值。

伴随全民健身消费升级,国产体育用品企业逐步发力,开始打造更专业、智能、时尚的产品。而随着跑步这样的大众体育升温,很多传统行业的领军企业、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布局体育产业生态圈。

马拉松到底挣钱吗

除了跑步装备市场的火爆,赞助商的追逐,资本热钱的涌入,也让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承办方站在了体育产业真正的风口。数据显示,近两年国内体育产业的规模已近几千亿,粗略估计,这块大蛋糕里,跑步市场占据了1/8,而跑步产业链最核心的就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它是连接体育产业上、下游之间的纽带,也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剂和催化剂。

马拉松比赛挣钱吗?国外的绝大部分肯定是挣钱的。我们以美国某赛事为例,40%的收入来自电视版权,30%来自赞助商,20%来自票房,其他来自赛事纪念品,约占10%。著名的美国恶水超马,每个人仅仅报名费就要10 000元人民币,选手还要全程自备车辆、后援团和补给,如果要拍纪录片还要再额外付给组委会费用。国外电视台直播是要付费给组委会,但是国内的比赛不一样,国内要上电视,组委会是要掏钱给电视台的,而且费用不低。

在国内,从2012年开始涉足马拉松的智美体育被称为“马拉松第一股”。据其官网显示,2016年智美集团从1~12月无间隙地为中国75万马拉松跑友带来了35场马拉松赛事,是国内最大的路跑产业运营商。智美体育集团总裁任文表示,对于中国的马拉松产业来说,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但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赛事经营者们只有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才能逐步将中国的路跑文化培育起来。

通过向赛事运营方了解,一场马拉松的盈利主要看收支状况,收入来源又主要细分为商业机构的冠名费、赞助、广告费、政府支持,以及消费者的报名费、入场观众门票、衍生品销售等。支出方面则主要由赛事奖金、安保医疗等服务类项目,以及媒体资源合作组成。

相较于智美这样的大型赛事运营方,国内其他涉足体育服务业的企业则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大部分都处于不挣钱的尴尬局面。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国内马拉松正处在转型期和磨合期,很多操作都有待规范,除了相关联的市场经济是主轴,马拉松赛事的收益更多还是在于社会效益和城市效益。

市场经济是规范经济,而不是暴力经济,马拉松的标准与规范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满足社会需求,更要科学地满足需求。当然它对拉动城市其他产业消费也是有帮助的,几乎所有城市马拉松都对当地参与人数做出限制,把尽可能多的名额留给外省市,这些外省市的参赛选手在比赛地的消费就是纯粹的GD P。业内人士的看法是,企业赞助有可能在马拉松经济中不挣钱,但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明显利益,一是广告,二是政府关联,这与经济效益几乎是持平的。

城市营销“新名片” 2017武汉马拉松

受城市路跑和马拉松赛事的影响,各行各业也分食着马拉松经济的发展成果。在与体育搭边的旅游产品中,风头最劲的正是海外马拉松旅游,“出国跑步”已成为办理签证的最好理由之一。

作为一项以25~40岁之间白领为中坚力量的运动,跑步爱好者的消费能力强、假期充裕,这让他们成为各地旅游市场竞相争夺的对象,而举办马拉松赛,无疑是最直观有效的途径之一。以厦门马拉松为例,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夏马共吸引以运动员及后勤人员身份参赛的外地人员达39 599人,其人均消费为2 823.84元,外地运动员和后勤人员为厦门带来总收入约为1.11亿元。

除此之外,马拉松参与者的“口口相传”,也是主办方乐此不疲地举办马拉松赛事的极大动力。“爱秀”已经成为中国跑步爱好者的重要标签,他们喜欢在朋友圈“晒”成绩、“晒”成果、“晒”感受,而这无疑是最好的“广告”。据调查,88%的马拉松核心跑者通过参与比赛,提升了对主办城市的好感度,而他们的交口称赞,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周围人群对这一地方的向往。

同时,在大型跑步赛事中,心脏除颤设备与服务的供应是刚需,而赛后的拉伸、运动创伤的恢复也必不可少,这都给原来的产业提供了拓展机会。传统保险行业也创新性地推出马拉松旅游保险产品。国内某大型保险机构的一款马拉松旅游保险产品,保险期限为2天,报价在40元,项目范围涵盖了马拉松猝死、马拉松意外伤害事故、残疾、马拉松意外医疗、马拉松交通意外事故4个保障类型,赔付金额最高在30万元。

“马拉松不仅仅是一项赛事,它更是一场现象级城市营销活动。”专家指出,政府会把马拉松赛事作为城市营销工具,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带动城市旅游及文化产业发展等。以2017年4月份刚刚结束的武汉马拉松为例,吸引到29个国家和地区的2.2万名选手参赛。全程42.195千米的赛道,既保留了元年汉马路线沿线特色景点,又加入了中山大道、民众乐园等老武汉地标景点,新开放的东湖绿道也将成为路线的一部分。这将使武汉酒店、餐饮、旅游等行业均能获得巨大收益。更重要的是,全国各地跑友齐聚一个城市,对马拉松举办地来说也是难得的城市营销。

热潮之下隐患多

民众参与热情不减、体育消费需求巨大,赛事组织者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马拉松本身作为一项极限运动的色彩在弱化,赛事泥沙俱下。业内人士说,不是中国的马拉松现在多了,而是马拉松市场起来后,导致了一些良莠不齐的赛事出现。一些赛事在安全、赛制及组织管理方面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南京马拉松带错路、南昌马拉松发错奖等低级错误频发。专家指出,赛事承办方经验、城市政府的管理水平、跑者自身基础能力等都需要继续提升。

同r,热潮之下,不该出现在赛场上的人存在跟风而跑的现象,不但承受伤痛,甚至引发不可挽回的遗憾。2016年12月10日,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两名跑者猝死。这则新闻一出便受到马拉松批判者疯狂转发,很多人又把“中国式马拉松骗局”一事拿出来热炒,一时间把马拉松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马拉松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愚昧的高危项目?马拉松赛事是否存在虚火现象?面对这样的质疑,有“马拉松传教士”之称的资深跑友田同生说,在马拉松争论中,发声最强烈的是不跑步的人,而他们并不了解马拉松。

“除了体育技能外,同时不能轻视健康的运动心理。”专家指出未来运动培训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天不运动两个小时以上最好不要去跑马拉松。”专家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跑马拉松,普通跑者70%跑完之后都有伤。

马拉松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迷上了“疯跑”。马拉松成为很多城市的“嘉年华”,好像没参加过马拉松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爱跑步。半程马拉松、海边马拉松、迷你马拉松、女子比基尼马拉松……今年以来,有关“跑马”的表述在社交圈子中层出不穷。跑步,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跑步,是对肉体与精神的磨炼。

生活风向标:马拉松,古战场延续的希腊精神

马拉松的来历

马拉松长跑是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起源于公元前 490年。相传,希腊人和波斯人在希腊的马拉松镇进行了一场战役,最终希腊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为了把胜利的消息早点传到雅典,他们派了一个名叫菲力比斯的战士,从马拉松镇一直跑到雅典。战士到达目的地时已筋疲力尽,报告完胜利的消息后就死了。为了纪念菲力比斯,1896年,在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举行了从马拉松镇到雅典的长跑比赛,定名为马拉松赛。

马拉松效应

马拉松分为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四分马拉松。伴随着国内马拉松项目的流行,所引发的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大为可观,成为一座“金矿”。随着赛事审批权的放开,商业赛事、草根赛事、众筹赛事,骤然升温。体育赛事搭建起商业合作的平台,马拉松博览会、康复训练营、连锁酒店与餐饮行业以及企业冠名等,产生“真金白银”的收益。

网友麦克风:我跑故我在

跑步让我变得更强大

@希腊战士001,青岛人,80后

从长跑到马拉松,跑步带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开阔了眼界,并且敢于挑战。在工作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轻易地退缩,内心像是被点燃了火苗,坚持就能看到曙光。

马拉松是展示自己的舞台

@阿尔尼亚的玫瑰,济南人,70后

马拉松不只是体育爱好者的天堂,更是展示自己的舞台。参加马拉松赛事使我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没有利益牵扯,交往起来很舒适,在陌生人面前也能摘下面具,展现真实的自己。

我跑我快乐,就这么简单

@不会做饭的大白,烟台人,90后

你为什么跑步?跑步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参加马拉松之初,经常听到这些问题。其实,只有亲自参与,闯过终点线的那一刻,你才懂得跑步的快乐。就像韩国电影《马拉松》中那个叫草原的自闭症孩子,教练问他跑完什么感觉,他回答,心跳得砰砰的。

生活显微镜:奔跑在路上,你属于哪一“队形”?

扫描关键词:健身

人群分布:都市白领、中老年人

描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在物质需求满足之余就会转向精神层面。不少人参加马拉松的初衷都是为了健身强体;但是,跑步是个慢活,需具备两个条件:有时间、有耐力。上班族跑步大都是结伴而行,属于业余爱好;中老年人则视为生活方式,有些城市还出现“暴走一族”,通过“暴走”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景,还能增强体质,减少慢性疾病。

提示:马拉松长跑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跑马拉松需要科学训练,包括赛前的动态拉伸、赛后的静态拉伸以及日常的力量训练等。因此,参与者应量力而行、科学锻炼、循序渐进。

扫描关键词:社交

人群分布:精英群体、成功人士、90后

描述:“跑马”被称为新型的社交方式,也叫“运动社交”。很多90后将此视为“社交神器”,包括在校大学生等,他们以运动的名义搭建圈子、联络感情,包括结交异性朋友。成功人士、精英人士参与马拉松,往往是“自掏腰包”融入运动氛围,为了圈子交际和资源拓展,有些主办方还把马拉松办成了主题派对,成为营销平台。

提示:国内的海口、张家口、六盘水等地将马拉松赛事打造成展示地方旅游资源的平台,满足了一些人社交的需求。马拉松成社交新宠,与整个社会背景与主流文化不无关联,但也应看到其局限性与差异性,应以平常心对待,切忌盲目跟风。

扫描关键词:公益

人群分布:知识分子、教师、企业家

描述:“为公益而跑”,成为常见的马拉松口号。随着国人公民责任与慈善意识的提升,以公益为主题的马拉松赛事蔚然成风,这也符合马拉松精神的内涵:奉献。关爱对象涉及不同的弱势群体,还有环保、交通、保护自然等主题。对此,衍生出迷你马拉松项目,以陪伴、众筹等形式传递正能量。

提示:“公益跑”也是为爱而跑,通过跑步这种方式凝聚向善、向上的力量,唤醒爱与感恩,形成一种社会文明。企业家、公众人物、明星等的加入,能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当下急需直面的是公益跑的账目公开机制与接受监督制度,这也是培育民间慈善的重要内容。

扫描关键词:修心

人群分布:高学历群体、海归、“三高”女性(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

描述:“在跑步中修行,为自己跑”是张朝阳的座右铭。跑步能使人自信、愉悦,获得心灵的释放,很多高学历群体会选择跑步进行身心调节。他们参与马拉松不会对名次与奖牌有过多追求,反而重视修身养性,提高身体素质与抗压能力,也能提高思考效率。

提示:跑步时大脑分泌内啡肽,意识被欣占据,身体则被轻引领,你会感到身体轻松而舒适,这是最浅层次的体验。其实,跑步是一种动态冥想,能够引导人进入精神层面,达到至高的境界,享受平静和自由,亦是以禅修的心来跑步。

生活后花园:人生本身就是一场马拉松

集体跑修正我的人生态度

出镜者:仉瑜,女,36岁,经理,未婚

很多朋友都羡慕我精力充沛,其实我的健康法宝就是跑步。去年初,晋升后工作压力特别大,天天加班到凌晨,我患上了严重失眠症,体检时又查出乳腺增生,搞得我近乎崩溃。闺蜜拉着我去陪跑,从此我爱上了马拉松。无论工作多忙,我都会挤出时间跑步。从最初的1000米到3000米,再到5000米、10000米,不到一年便适应了跑步的节奏。我先后加入越野跑、夜跑团、精英跑联盟,经常遇见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精神焕发,在交流中给予我很大的力量。大家互帮互助、彼此鼓励,也修正了我以前的思想,蜕变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跑步让我学会与家人沟通

出镜者:阿炜,男,44岁,总裁,已婚

岳母突发心脏病去世后,对妻子打击很大,她试过很多办法调节状态,最终爱上了跑步,这一跑就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早上五点,她准时起床去跑步,雾霾天也不间断。好几次,她参加马拉松叫我去陪跑,我都没时间。直到今年春天,她参加马拉松比赛获得第一名,媒体采访她时,她哭了。后来,我主动提出跟着妻子跑步,通过跑步了解到不同人的生活,也看到马拉松的魅力。最关键的是增进了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我的脂肪肝也都消失了,真是意外之喜。

马拉松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出镜者:蓝烨,男,57岁,副总,已婚

我从小就热爱运动,但是自己创业后,根本没有时间跑步,常常用跑步机代替。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在希腊参加了一场马拉松,虽然那是一场商业活动,却重燃了我跑步的热情。跑步是为自己跑,在跑的过程中,能够释放潜能,看清自己想要的。一路走来,我的人生都比较顺,没有经历过大的波折,而跑步使我明白,很多时候需要忍受痛苦才能收获快乐,勇于挑战才能不断进取。今年夏天,我放弃休假,与老友重走长征路,之前的马拉松为我奠定了基础,让我充满信心。人生本身就是一场马拉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谁能坚持谁就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