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文学作品

当代文学作品

当代文学作品

当代文学作品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2

现当代文学课程是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些应用型专业如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它不但承担着文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功能,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培养目标,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要以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经典选读,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技能和文学学习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主持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代,“部落的酋长和巫术祭祀中的巫师,是我们先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的‘主持人’。”1从远古的巫师演变到现代的主持人,其中贯穿的基本精神是对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引导。尤其是在当下传媒时代,节目主持人在大众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是社会形象和公众利益的代表,是连接媒体和观众的桥梁,因此,主持人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形象气质是能否得到观众和社会认可的主要条件,文学素养是一个主持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对塑造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和节目的文化品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有深厚的文学知识。丰富的文学知识储备,可以使主持人在面对镜头时从容冷静,挥洒自如,增强语言表达的文采性,更好的引导和吸引观众,而一个不具有文学素养的主持人充其量只是一个传声筒,无法形成自身的风格魅力。其次文学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的综合能力,它可以提高主持人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更加准确深入的把握和传达节目内容的核心精神。同时,文学素养还有利于塑造主持人的形象和独特的主持风格,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揭示了文学知识和个人风度气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文学不但可以让人增长学识,扩大视野,还能提升个体的人格修养。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文学修养的主持人,通过自身的思想语言魅力会赢得观众的信服和认可,从而更好地发挥媒介传播的作用。总之,文学素养是一个主持人形成自身风格并能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经典选读

播音专业所采用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大都篇目较多,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全部讲完,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要有所选择,根据播音主持专业的培养目标选讲篇目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作品选讲首先要选择文学经典。所谓文学经典是指“那种能经得住(纵向的)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是指那种能够穿越具体时代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一定的普适性的文学文本。…?是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学文本。”2文学经典是经过历史淘选代表了汉语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蕴涵着民族的智慧和精华,其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对不同时代的读者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经典的功能之一就在于建立、承传和维护人文主义传统,因此,经典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鲁迅的小说典型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把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立人”作为文学创作的要义。通过对这些经典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经典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学发展的脉络,把握时代精神演进的历史轨迹,比如郭沫若的《女神》集中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郁达夫的《沉沦》则代表了弱国子民的复杂心理,不读作品我们无法了解那个时代文学的风采与精神,也无法深刻体验历史文化的核心。总之,选择现当代文学经典进行重点教学不仅可以使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弘扬,而且播音主持人是社会形象的一个代表,他们的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对民众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化的良性发展。

播音专业现当代作品的选择同时要兼顾文学性。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首先是一种语言组织,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艺术上必然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准确优美的语言能够更好的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唐朝贾岛“僧敲月下门”诗句中对“推敲”二字的反复斟酌成为千古佳话,说明了语言在表达中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文学性强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文学著名诗人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起伏有致的音节,轻快鲜明的节奏,形象生动的语言,形成了语言而和音乐上的双重审美效果,表现了徐志摩轻盈飘逸、潇洒灵动的精神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可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领悟到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增强播音专业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

三、多样的教学方法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给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带来的新的活力和机遇,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播音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播音专业要求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诵读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诵读法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通过口诵心惟,熟读静思,从而达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就是反复朗读对领悟文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升学生语感和理解力的教学手段。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积淀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郭沫若的《女神》,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这些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通过对经典诗歌的诵读学习,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有一个强大的文学仓库才能在言谈中的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另一方面诵读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3语感是一种语言直觉,没有语感的人说的话就不动听,而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获得,课堂教学对经典的诵读就是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把握能力,更好的驾驭语言表情达意的功能。只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文学语言的魅力,才能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代文学作品范文第2篇

影视不仅是一种艺术,在当今时代也是文化艺术的一种产业。所以,影视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也表现为商业化生产模式、运作机制等。众所周知,现当代文学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创作在20世纪达到了一定的高峰,并形成了独特的高贵品性。但是,进入影视时代以后,文学作品的这种高贵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影视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广泛的覆盖面、大众化的表现方式和综合性的艺术韵味对现当代文本文由收集整理学作品进行改编。在影视艺术创作原则的指导之下,大量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影视改编过程中出现娱乐化现象。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整个社会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趋势。

一、关于娱乐和娱乐化

“娱乐”是一个同义复制的词语。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娱”字的解释是:“娱,乐也,从女吴声。”娱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与精神需求。人们需要娱乐,已形成对工作劳动的调剂与补偿,并在两者的良好协调中完成生存的整体需求,娱乐也因此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报刊、广播等大众传媒出现之后,娱乐的外延和内涵都得以扩张,但首先满足的是受众的信息需求,在组织大众娱乐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起的作用是间接的、分散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影视成为当今世界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后,在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更为快捷、生动、准确、全面需求的同时,也为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影视作为一种现代大众传媒,本身具有鲜明的通俗性、消费性等大众文化传播特征,观众期望通过收看自己喜欢的影视剧获取信息、放松身心,可以说是观众对影视有明显的消费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娱乐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读,甚至将娱乐看成庸俗浅薄、玩物丧志的代名词。其实,娱乐也是有内涵、意义、品味之分的。李泽厚先生曾经分析了美感产生的阶段与层次:首先是悦耳悦目、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它包含无意识的本能满足;最高层次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悟境界,是整个生命与存在的全部投入。观众在看影视娱乐剧的过程中,娱乐实际上来自于身心两个方面的同时满足,任何一方面的缺陷都会造成某种遗憾,都会影响娱乐效果的充分获得。

“娱乐化”与“娱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化”——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娱乐化正在成为当今一种引人注目的影视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核心就是以娱乐的精神、娱乐的视角、娱乐的方式来策划与制作影视剧,实现人们的视觉愉悦与情感诉求。

需要指出的是,影视剧形态娱乐化,虽然存在某种合理性甚至必然性,但凡事过犹不及。现在有些影视剧已经模糊了趣味性与娱乐化的界限,其权威性与严肃性被解构,过度的娱乐化使得影视剧迷失了应有的本性,在娱乐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从而使影视剧发生了一系列偏差,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更是如此。

二、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过程中出现娱乐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一)一味迎合,格调低下

市场经济下,“顾客就是上帝”,影视的最终顾客是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收视率、入座率,因而,在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中也不例外。一味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搞笑成分,一时间“枕头”“拳头”充斥着荧屏,或者以扭曲的心理变态行为,满足观众的猎奇欲、窥私欲,以寻求短暂的刺激,因而肆无忌惮的大量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任意解构,宣扬“追求感官享受,跟着感觉走”的人生哲学。

(二)急功近利,随意篡改

在当代审美文化的熏陶下,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当下影视创作产生巨大的冲击,为了有更多更快的影视作品问世,不惜一切将文学作品影视改

当代文学作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李双双小传》;女性主义;女性解放

在二十世纪的社会背景变革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坛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具体的变化,其现代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很多先进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的文学作品整体风格和侧重领域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偏转。其中,女权思想和女性解放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体现。该类思想号召女性摆脱时代的束缚、挣脱封建的牢笼、做新时代的女性。文学作品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争取男女平等的思潮开始出现。在此其中李凖的个人作品《李双双小传》深受读者的喜爱。笔者试图以《李双双小传》作为案例对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体现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思想简述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所奉行的思想主义,其思考深度和范围都值得信赖。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其理论认为妇女受到压迫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成员刻意而为之的实际结果,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结合的产物。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非常重视政治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最经典的理论。所以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我国女性之所以会受到压迫,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导致女性在经济上只能受制于男性,而不可以实现经济独立;女性只可以在家中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而没有自我养活自己的能力,这都导致了她们命运的悲惨。而女性主义之所以会出现,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女性整体的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节奏[1]。

二、《李双双小传》中女性主义的体现

(一)作者李凖概述

《李双双小传》的作者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李凖先生。李凖在1928年出生,河南洛阳人。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创作大量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曾经历任我国河南省文学联合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界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第五届副主席等。李凖的《黄河东流去》曾在1985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该奖项是我国文学界最高的个人奖项之一。

(二)《李双双小传》中女性主义思想的概述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她们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整体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李双双小传》对于这类的变化进行了很详细描述,很好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该作品创作的背景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时期,在那个年代化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女性对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社会地位和实际家庭地位已经和以往完全不同。《李双双小传》在最开始的阶段交代了主人公李双双的个人背景资料,包括其个人姓名和别人给她起的外号,包括“俺家做饭的”、“俺那个屋里人”、“俺小菊她妈”等;而邻居都称呼她为“喜旺家的”、“喜旺媳妇”、“喜旺嫂子”。这些称呼看起来和传统社会没有什么不同,整体来看还是依附于男人而存在;喜旺作为李双双的老公,其在家庭中占据中重要的位置,不仅掌握着财政权利,人们对于其媳妇的称呼还要以男性为主,足以见得歧视的存在。在传统社会的女性没有任何的独立性可言,个人色彩被打压到极限,这是完全违背妇女意愿的行为,是男权社会的最好体现[3]。主人公李双双在随后的生活里,感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结合时展大力的进行了反抗,合理的表达了诉求。在小说中李双双给自己写了一张大字报,大体内容为自己不想单单只做家务事,而想为国家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不想整天只是围着锅台转悠,而想走出去做事。李双双大呼到“家里的事儿根本做不完”!这体现了在过去女性受到的压迫和剥削,男性通过工作可以获得很多的收入,进而对女性构成了全权掌控的局势,女性则逐步成为了男性的附庸,而失去了自己的人格。李双双呼吁周围的女性放下手中的活计,参与到社会主义当中来;她对自己的姐妹们说:“人家都在,为何我们不能走出这里,走出这个家,去尝试和改变?”、“外头的干的风风火火,为何我们只能守着这个锅台”、“我们也要争取平等和自由”等。这足以看出李双双对于当时现行制度的不满。

(三)《李双双小传》中的故事人物设计

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普洛普认为所有的故事中只存在七个角色,分别是坏人、以及施惠者、榜首、王权人物、派遣者、英雄及受害人、假英雄等。但《李双双小传》的故事人物设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整体来看只有四类人,分别是以罗书记、老进叔为代表的领导分子,他们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是教育引导群众、是党形象的代表;以李双双为代表的大公无私、敢于和落后的封建思想作斗争的先进分子;以只做分内事、不顾其他人、坚守固有观念的喜旺为代表的中间分子;以孙有、金樵为代表的封建落后分子。其中的领导分子可以对应普洛普设计中的派遣者、施惠者和帮手。在《李双双小传》中,作为领导基层的老进叔不仅负责村里的大小事儿,还要负责上级交给的各类不同属性任务;他非常注意宣传先进的思想,尤其是乐于帮助女性解放思想的推广,对于女主人公李双双的老公喜旺来说,老进叔经常提醒他要摆脱掉那些封建的思想,要向时展前进方向看齐,这非常有利于小说的相关开展,也有利于推广先进的思想[4]。其中的先进分子可以对应普洛普设计中的英雄角色。李双双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积极的争取女性的合理诉求,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女性获得解放。她在家里努力的完成各类的家务,在外则努力的学习和进步,提升自身的整体实力;对于其他人的讽刺和嘲笑,李双双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美回击;对于那些落后者,李双双竭尽全力的宣传进步思想试图可以改变他们。这类人虽然很普通,在每个人的身边都存在着很多;但又很不普通以及平凡,因为正是他们的努力才换来了时代的进步。而喜旺这个角色与普洛普设计几乎没有对用。因为它的设计看起来更像是所谓中间人物,中间人物是不属于文学理论的名词。它的主要发起点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文艺主张,主要发起者是我国著名的作家邵荃麟。那时候的文坛写作模式非常的呆板,充斥着非常严重的跟风现象,人物的描写大部分都是脸谱化、公式化,这既是那个历史时代冷漠反馈,也是我国文学艺术水平进步的过程。中间人物理论的提出在很多方面解决了以上的各方面问题。中间人物更加接近真实生活,且其地位的表现也更加的真实有效。喜旺这个角色看起来没有任何的意见,他非常的本分,对于媳妇李双双在外人看来疯狂的举动没有表示支持也没有表示反对,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很多争议性的内容只是选择沉默,不乐于在各类的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大多数人生活状态的体现,非常的真实,也很贴近生活。其中的落后分子与普洛普的坏人角色设计相对应。《李双双小传》中的落后分子对于李双双争取女性解放的诸多行为表示不屑,很多人甚至公然反对。这不仅是逆时代的错误行为,也反映出了人们尚处在不太开化的阶段。这类人物的设计可以突出作品的矛盾,也可以将故事的发展推向高潮,以对比形式来凸显李双双争取女性解放运动的难度,进而间接的证明其伟大。李双双个人的行为也是我国女性争取权利的缩影。

(四)《李双双小传》中体现女性主义的十个场景

《李双双小传》作为我国近现代作品中、非常能体现女性主义的作品,其在场景的设计方面颇具特色,以下十个场景最可以体现出作品想要突出表达的女性主义。首先为男主人公喜旺主导的“你织布我耕田”模式,在该场景中,喜旺表示希望李双双和他过简凡日子,“不要想着去搞什么思想解放运动”;第二个场景是李双双的反抗,她希望解放个性,打破时代所坚持的夫妻固有模式;第三个场景则是双双主动的出走家庭;第四个场景为双双主动的去贴大字报;第五个场景则为双双力荐喜旺的;第六个场景为喜旺胆小不敢做大事,而双双主动替其宣传;第七个场景为双双主动接替家里的大事管理职责;第八个场景为希望和双双谈话;第九个场景为双双去找领导谈心;第十个则为喜旺理解双双,支持她的行为。这十个场景非常具体的展现出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结合上文所述的十个场景,可以看出李双双这个角色的形象。我国著名的作家戴锦华曾说过,在某种意义上,我国的思想文化史上有关女性解放的作品、大体上都是在两幅女性镜像之间徘徊,这两幅画像正如被侮辱和迫害的弱者秦香莲、以及僭越南全社会的英雄花木兰。但李双双的人物特点似乎与这些画像都不是非常的相似,虽然她也有可怜的某方面,但肯定不如秦香莲凄惨;虽然她也有勇敢的一面,但不如花木兰英勇。李双双这个人物特点与形象符合中国社会发的发展变化,既包含对于历史的追溯,又包含对于未来的寄托。李双双有温柔贤惠的一面,她在家收拾家务、协助做农活、给老公做饭倒水,都是典型的贤惠妻子形象;但在争取女性解放时,李双双又展现了自己泼辣和勇敢的那一面,有血有肉而生动、具体;李双双角色通过话语和行动将女性要争取解放、平等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她们渴望参与劳动,渴望获得尊重,渴望被正确对待。

三、结语

《李双双小传》作为李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写作的水平和影响力都是其他作品无法相比的。在此其中李双双作为主人公,在女性解放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类行为、不仅是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体现,也是我国女性争取自己权力的缩影。

参考文献:

[1]康康.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体现——以《李双双小传》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4,27:14.

[2]陈欣瑶.重读“李双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新女性”及其主体叙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01:106-120.

[3]武夏莲.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6(01):80-82.

当代文学作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转课堂;影视作品

一、教育新形势下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面对时代和教育的发展,高专院校的教学发展方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能力,运用能力。现当代文学的课程随着改革的深入,首先面临的是教学时间压缩的问题,偏向理论教学的现当代文学缩减课时让路给其他通识课程,就比如笔者所在学校14级学生的现当代文学课时为112课时,而到15级开始就只有96课时;如此一来,要在较短的课时内将脉络性强的文学史还有与之相伴的众多文学作品教授给学生并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困难。其次,由于社会发展的加速,时代的变迁,文学史和作品反映的内容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有较多的隔阂感,难以对现当代文学特别是现代文学所处时代与作品做出深入的理解。第三,由于理论性较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对高专类学生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互动性少,对课堂缺乏兴趣,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成了死记硬背老师的课堂讲解来应付考试。

二、影视作品在现当代文学翻转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优势

翻转课堂的运用要求学生“课前通过视频或资料学习知识,课上开展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活动”,这样安排既可以解决现当代文学作品繁多,且教学课时日益缩减导致无法在课堂上将作品一一讲解的问题,同时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课堂上留下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参与讨论,锻炼学生的分析讲解作品能力。另外,中国影视的发展较现当代文学的起步时间晚,但是从影视发展到如今,一直有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为影视作品,像《红高粱》、《边城》、《阿Q正传》等等,这些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再现了文学作品中逝去的年代,文字、图像和声音的结合使得抽象的文本文字变得鲜活,让学生在观看中直观感知作品所在时代的历史人文风貌,激发学生对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人物的求知、思考、探索的欲望。最后,就高专院校的学生学情来看,基于生源质量和学生学习热情、接受能力等多方面考虑,引入影视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效率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作用。

三、影视作品在现当代文学翻转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分析

将影视作品引入现当代文学教学虽然优势明显,但是也不能忽视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文学与改编影视作品之间还是存在区别,如果没有清楚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走入误区。文学作品是一次创作,影视作品是二次加工,里面杂糅了导演编剧和演员对原作品的理解,是对原作品进行加工后的二次呈现。因此,影视作品中还原出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甚至情感基调都会因为二次创作过程中创作人的审美偏好和个人解读与文本作品产生一定的偏差。例如余华的作品《活着》与张艺谋改编的同名电影相比较,故事结局走向的不同呈现出的情感基调就不一样,前者体现生命在岁月里历练的坚韧,作者带着冷漠的诉说人活着本身就是为了活着,而后者却以小团圆作为电影的结尾给人以苦尽甘来的希望。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重点,还是以解读文本为重,如果不能正视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区别,那么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使学生对作品造成审美或者主题理解的偏差。其次,由于观看影视作品所花的时长较长,而课程本身的授课时间却是一而再的缩减,翻转课堂试的教学要求还课堂给学生,即引导学生自主讲解和讨论时间占比要多,如果对影视作品过多或者不能在教学中合理的对其进行使用,容易本末倒置,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也让学生无法学全应该学习的知识。最后,影视作品本身生动形象易理解的特点使得它比文本学习要受学生欢迎得多,起到翻转课堂要求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但这往往也使得学生对影视产生依赖,倾向于用影视作品替代文本的阅读,也可能导致学生在观看作品时将侧重点放在演员的样貌或是剧情的发展上,而忽视了观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分析文本。

当代文学作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红色文学 文化 精神 思政教育

红色文学主要是指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和左翼文学,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和七十年代以后反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文学作品,这些红色文学作品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描述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对无产阶级的理想和牺牲精神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和赞扬。作为对过去社会意识和生活的记录,红色文学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关红色文学和思政意义的概述

红色文学主要用来指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文学作品,红色文学的创作是经受了“五四”诞生和孕育的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知识者最终的选择,从精神上讲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一种延伸和继承。红色文学中所宣扬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情结,理想主义和进取拼搏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红色文学是诞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特定文学,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

红《青春之歌》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说的主题是青春,革命,成长,爱情,是红色经典文学的代表之一。下面我们选取该小说为载体对红色文学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进行解读。

二、思政教育视角下对以《青春之歌》为代表的红色文学作品的解读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之间为创作背景,对青年学生的苦闷,希望,欢乐和奋斗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因此,我们就选取这部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学作品,从精神和现实两个重要的方面对红色文学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解读。

《青春之歌》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中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形象。故事主人公在困境之中,一夜之间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性和革命战士。女性主人公敢于走出家庭,对主宰自己命运和爱情的一切进行反抗,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独立意识和对父权制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情怀。她在追求中不断进步,对于梦想的执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这正和当下大学生渴望自己成功,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价值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吻合。

主人公林道静在自身价值认同和反抗父权制上和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青少年正是在反抗中来寻找自我价值和身份的认同,从而获得成长。和小说中的青年反抗所不同的是,当代青年更多地表现在姿态和视觉文化上。通过对我国二十世纪的红色文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在反抗和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并不是消极地去逃避来反抗父权制的压迫。林道静他们不仅是一群理想主义者,还是一群用自己实际行动去实现的现实者,他们的人生价值和追求才可以得到实现;另一方面,他们的反抗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个人的命运要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种豪迈的情怀和献身精神。小说中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青春之歌》创作年代,正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发行的高峰时期,当时小说创作的主旋律大多是以革命、斗争、回忆和赞扬为创作主题的,对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进行讴歌和赞扬,提倡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该书在具备这些主流思想的同时,对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正是如此,《青春之歌》显得别具一格,有血有肉,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阅读。

在《青春之歌》创作的年代,对于个人利益和男女感情追求过多会被认为是一种自私和腐朽的表现,这和当时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林道静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青年,是以被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存在的,她对于爱情的追求是执著的,同时又是迷惑的,这主要体现在她对几位男性的爱情态度上。最后,她将个人理想和爱情结合在一起,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当代,一方面由于物质和权力的诱惑,很多大学生在爱情的追求上都走向了一个极端,没有了道德观;另一方面,脱离了现实生活去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浪漫主义,为了追求所谓的真爱而完全失去了自我,没有了个人的独立,成为了爱情上的傀儡。读红色文学作品,可以让大学生的精神受到洗礼,纯洁他们的灵魂,从书中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结语

从《青春之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个人奋斗精神的描述有助于鼓励当代学生不断追求自身价值;小说中强调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和集体思想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个人目标,自身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大学生从现实的角度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解读和思考,有助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可以对树立自己的人生观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但是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价值为基本的前提。只有适应了时展需求,个人追求才有意义,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这也是红色文学作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鸿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浅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6).

[2]龚敏律.红色文学经典现代阅读的意义[J].琼州大学学报,2003(10).

[3]牟新才.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带来的理论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5(03).

[4]王柑琪.别样的青春:《青春之歌》里的大学生叙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5]张长胜.论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意义[J].教育与职业,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