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装备技术论文

装备技术论文

装备技术论文

装备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1复杂演示简单化

大多数装备结构复杂,许多实验受器材、设备的限制,实验现象无法展现。多媒体技术可提供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等多种信息,使复杂演示大大简化,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某些设备原理、构造课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发动机燃油系统原理、构造时,部件结构与连接传动的关系相当复杂,教学难点很多,利用教学软件演示各部件内外部结构、各部件零件之间的连接和燃油供给情况,可使复杂结构便于观察,复杂演示简单明了,缩短了授课时间,较好地解决了复杂结构在课堂上讲解难、表述难和演示难等问题。

1.2昂贵实验模拟化

新设备价格昂贵,实装短缺,使新装备在实验教学中面临着很多困难。进行多媒体训练模拟化教学是一条低耗、高效的道路,学员在计算机上可进行各种设备使用维护技能的模拟训练、排故训练和应急情况处置训练。近年来,研制了一系列与装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些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可进行空中操作模拟教学。应用这些教学软件缓解了新装备短缺的压力。在实验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员掌握各种设备的维修能力、排除故障能力和各种应急状态下的紧急处置能力。

1.3抽象知识形象化

在装备实验教学中有许多概念、原理是在理想状态下推导出来的,用一般的实验设备无法验证或显示。对于这类知识,学员很难理解和掌握,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模拟装备教学中要求的理想状态,将高度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学员理解概念、原理,方便记忆,从而减轻学员的学习负担,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旋翼桨叶轨迹检查和调整的实验课上,分析直升机在垂直飞行状态下旋翼旋转过程中桨叶在挥舞平面上的受力情况和锥角变化时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各片桨叶旋转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锥角大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便于掌握。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

2.1加速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装备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知识面窄、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应积极研制实验教学软件。我们多次安排教员赴工厂、研究所,收集装备技术资料,拍摄装备结构、工作原理视频,并对不同型号的装备开发了大量的教学软件。这些与装备基础课、专业课相配套的教学软件,可形象地展示装备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大大地丰富了装备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促进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员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环境,使学员形成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积极参与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作,正确运用了实验教学设计原理,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逐步实现了实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进程。在考查教员实验课的授课质量时,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促进了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入。

2.3提高了学员学习的自主性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装备实验教学,可提供给学员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等多种信息,对学员的学习形成多感官刺激,并使教学活动打破了时空范围,实验教学不再局限于实验室,个别化教学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员学习的自主性。比如,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发动机构造实验教学中,学员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3处理好“三个关系”

3.1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和协调发展的。在装备实验教学中,认为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可完全取代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的思维是片面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装备实验教学可分为3步:①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实验教学手段起到了补充和辅助作用,即一些传统实验教学手段难以实现或表现效果不好的内容,可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表现;②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相结合,采取现代教育技术为主、传统实验教学手段为辅的方式;③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建立和完善,可逐步实现装备实验教学的开放化和远程化。

3.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要想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装备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使理论对教学实践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网络和多媒体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教育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探讨,比如网络多媒体实验教学的功能、实施方法和与此相关的实验教学思想和观念等。实践证明,同样的实验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在不同思想的指导下,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装备实验教学中,如果只重视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不重视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进步,则一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3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装备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在建立健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生产管理思想,充分执行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落实各种安全措施,始终坚持忧患意识和职责意识,确保电力安全生产万无一失。以GB26860-2011《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等国家技术规范标准为基础,充分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和手段,将常规的“事后”管理和防范事故的重点提前到“事前”发现、鉴别和判断,充分分析电力生产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危险源,并建立有针对性的控制防范措施上,尽量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建立包含电力现场作业终端信息采集的企业级安全管理网络,明确电力生产全过程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并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案例分析等手段,增强人员的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确保电力生产安全优质地进行。

2认真落实电力生产各级岗位安全责任制

各级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监察机关或部门,应在充分正确理解《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及企业安全作业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特性,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按岗位安全责任制要求,将电力安全生产目标真正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确保安全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增加员工的安全忧患意思。组织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与企业相匹配的实际的、可行性高的、落实度高的班组经济责任考核奖惩制度,通过奖惩、表彰等经济措施激励,增强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安全生产观念意识转变。“让制度管人、让制度管事”,做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全面管理,从而减少或避免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不安全事故发生。

3规范安全生产全程管理,加强现场动态管理,杜绝违章行为

要切实履行好电力生产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做到安全生产认识到位、监督职责管理到位、事故应急预防工作全面的基础上,强化电力生产全过程的服务意识、从严意识、协调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电力生产一线班组的动态管理,组织编制简明详尽、操作性强的标准化操作指导书和管理规章制度,有效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责任心、责任感和严谨公正态度。在新市场环境电力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中,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速度、安全与稳定持续发展”等3者间的辩证关系,不断强化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技术素质水平,使各操控人员和管理人员自觉服从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手段,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将“安全第一”方针真正扎入每一位员工较高的思想高度。充分贯彻落实“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记录)和“四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未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未受到处分不放过、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安全管理原则,并实现全方位考核,认真做好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违章行为是电力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具体表现在作业性违章、装置性违章、指挥性违章、管理性违章4个方面。违章是电力安全生产全过程中的杀手,不仅要强化作业人员的违章危害意思,还要建立集“事前、事中、事后”等为一体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有效防止电力生产设备和人身事故的发生,提高电力生产作业和管理人员的反违章意识和“四不伤害”能力。全体人员应将反违章作为日常安全生产作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电力生产安全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认识到违章现象、违章行为和违章事件的沿袭性、潜伏性和顽固性,认识到反违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牢固树立“违章就是事故”和“反违章是员工基本技能素质”的操控理念,铲除违章作业的思想根源。坚决消除偶然性和习惯性违章,坚持安全作业规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电力安全生产全过程各环节的“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4加强安全技术装备的管理

严格安全技术装备和工器具的报废管理制度。要做到新上设备要合格、设备检修要精细、安全用具要齐全。要提高员工安全技术装备的安全管理意识,强化安全机具报废制度管理力度,避免存在侥幸心理,为安全事故埋下隐患。要认真检查、检测和强制报废到期的、己损坏的、检查结果不准确、技术落后的安全技术装备,并避免外流,为新市场环境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对安全技术装备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要加强安全技术装备的使用动态管理,对使用的工器具、设备材料、使用记录、修理记录和验收记录等均应做好相应的登记,做到数据资料登记完善,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5加强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

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充分结合企业已辨识的风险管理基准数据库、电能生产历史数据库、电力负荷预测数据库等,切实将其和电力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有机结合,不仅要规范电力生产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同时还要提前预控电力生产中存在的固有风险,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预测等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或降低风险。对固有风险和事故案例进行学习和预处理,确保大家熟悉电力生产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逐步在生产全过程让全员积极参与,形成一种常态的风险管理状态,使全员时常有一种风险预控、风险辨识、风险处理的意识,并不断深入研究和改革创新,杜绝不规范的工作,将高危的电力生产工作逐步科学化、常态化、系统化和标准化。杜绝风险分析和实际工作相脱离,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和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对风险和安全事故进行综合处置,以实现电力生产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

6结束语

装备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1刚果(金)气候环境特点

刚果(金)大部地区受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年降水量可达2000mm以上,形成了高温酷暑气候环境。在其沿海区域,由于高温多雨,以及受海洋气候影响,会造成空气中盐分含量较大,具有潮湿盐雾的气候环境特点。

1.2利比里亚气候环境特点

利比里亚北部属地中海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形成高温酷暑气候环境。其内陆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空气干燥,终年少雨或几乎无雨,气温日变化剧烈,日差可达50℃以上。地面最高气温可高达60~80℃,昼夜温差大,每月1~2次的南风会在大部范围内引起沙尘暴,具有沙漠沙尘的气候环境特点。

1.3苏丹气候环境特点

苏丹全国气候差异较大,由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干旱季节炎热少雨,雨季则湿热多雨,极易遭受旱、涝、沙漠化等自然灾害。其北部形成沙漠沙尘的气候环境特点,南部则具有高温酷暑气候环境特点。

1.4黎巴嫩气候环境特点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海岸线长220km。该国家属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沿海一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000mm,7月和1月年平均气温分别为32℃和7℃。沿海地区形成潮湿盐雾气候特点。

1.5马里气候环境特点

马里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为内陆国家。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干旱炎热,中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热季最高气温可达50℃,凉季最低气温为14℃。该国家北部及中部形成沙漠沙尘气候环境特点。综上所述,我军担任的国际维和支援国家的气候环境可以概括为具有高温酷暑、潮湿盐雾、沙漠沙尘等特殊气候环境特点的国际维和任务区域。针对以上气候特点,分别介绍在这几种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工程装备受到的主要影响以及对工程装备技术管理的要求和维护措施。

2特殊气候环境对工程装备的主要影响

特殊气候环境对工程装备的主要影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高温酷暑条件下,工程装备金属部件表面的涂油变稀,易于流失和蒸发,表面的防护漆常因老化而脱落,使金属部分暴露而容易锈蚀;橡胶、塑料部件也容易老化,特别是橡胶部件容易发粘,弹性降低;绝缘材料也因老化而降低绝缘性能;电子设备由于高温容易出现故障、寿命缩短、功率下降等多种现象;高温使剂流失、蒸发,造成机械传动部分磨损加剧。2)潮湿盐雾条件下,工程装备金属机件易锈蚀;漆层易脱落;道路通常松软泥泞,运动阻力大,附着力小,泥水易浸入传动部分和车内,容易造成机件磨损;能使电器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降低,导致击穿、短路、漏电、打火等现象发生,介质损耗加大;可使剂变质,当天气潮湿时各种油脂会吸收水分,当水分超过一定含量时,各种油脂会失去作用。3)沙漠沙尘条件下,沙尘容易侵入机构内部,影响正常动作,磨损机件;沙漠地区白天温度高,机器散热慢、困难,部分电气元件、半导体器件参数容易变化,变压器、电容器内的密封逐渐变质失效;橡胶制品易发粘和老化;内燃机燃油系、冷却系、系以及各种滤清装置易损坏。

3特殊条件下工程装备技术管理要求及措施

在高温酷暑、潮湿盐雾、沙漠沙尘等特殊条件下,工程装备技术管理应按照特殊要求严格执行。

3.1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在特殊气候环境期来临之前,要完成工程装备防高温酷暑、潮湿盐雾、沙漠沙尘器材物资的准备工作。高温酷暑期要准备防高温、防雷击、防霉变、防锈蚀等器材物资;潮湿盐雾期要准备防潮、防盐雾、防锈蚀、防霉烂、烘烤等器材物资;沙漠沙尘环境要准备防沙、防尘等器材物资。要补齐在特殊气候环境中工程装备配套使用的工具、器材、备品附件等,并要充分考虑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工程装备零配件易损、易坏、自救、互救器材需求量大的特点,增大储备量。

3.2加强预防性检查工作

在高温酷暑和潮湿盐雾条件下,应针对工程装备易出现金属零件生锈、橡胶和塑料制品老化和机件磨损加剧等情况进行检查;在沙漠沙尘条件下,应针对工程装备出现橡胶和塑料制品易老化,机件活动不灵、磨损加剧,发动机功率下降、启动困难等情况进行检查。在各特殊气候环境下对启封的工程装备应重点检查传动部分、操纵部分、光学部分、轮胎气压是否符合标准;应检查油、水的数质量,调整蓄电池电解液比重;应检查状态调整、维护保养、季节性油料更换、预防性器材和物资的准备情况。必要时,应组织对工程装备进行性能检测、鉴定和试运行、试操作,对发现的故障及时组织抢修,以达到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的使用要求。

3.3采取预防措施

工程装备在高温酷暑条件下使用,应按照规定对重点部位采取遮盖、通风等方法进行处理,避免长时间受高温酷暑的侵害而失灵失效,如可用水、风扇等进行降温。施工作业期间休息时,应选择避阳、通风处停放。在潮湿盐雾条件下使用工程装备,应按照规定防潮、防盐雾和通风、通电,重点部位采取“包”、“热”、“通”等防潮措施。“包”就是采取包裹、装箱、遮盖、穿衣等方法防潮,避免长时间受潮湿盐雾的侵害而失灵失效;“热”就是可用电热设备等进行烘烤,驱除潮气;“通”就是对装备应勤通风和按规定进行通电驱除机器内部潮气,消除潮湿现象。工程装备在沙漠沙尘条件下使用,应按照规定防沙、防尘,应对工程装备重点部位采取包、裹、遮、盖等方法进行处理。就是采取包裹、装箱、遮盖、穿衣等方法防风沙,避免长时间受沙尘的侵害而失灵失效。

3.4科学保管保养

3.4.1高温酷暑和潮湿盐雾气候环境装备管理维护

在高温酷暑和潮湿盐雾气候环境下,应对工程装备做到勤检查、勤擦拭、勤通风,早擦雨雾,晚擦尘土,并放置生石灰等干燥剂,以防止潮湿、生锈、涂油流失、木质变形、皮革龟裂。每班保养应注意以下方面。1)防高湿:每天工程装备加电前开机0.5h,开机(通风)除湿;大型工程装备在野外停放时要穿戴护衣;遇雷雨天气不用工程装备时,工程装备及相关设备按时撤收,电缆头用棉布包扎,每日落实不少于1次的检查。若遭雨淋,先用清水冲洗、后晾干、再上油保养;车内存放干燥剂,库房内存放生石灰防潮;进场后,大型工程装备四周设置排水沟,防积水浸泡锈蚀。2)防高盐:每天下午训练结束后落实lh擦拭保养制度;每天落实一小擦、3天落实一大擦,防止工程装备锈蚀;每3天用酒精对电缆头进行1次擦拭除盐;电缆高架,防止电缆直接与大地接触被腐蚀。除每班保养外,高温酷暑条件下,应检查空气蒸气阀的性能和泄水管是否畅通,内燃机应选用规定牌号的柴油,启动1~2min后,敞开水箱盖,以便冷却系中的空气逸出。冷却水沸腾时,将装备停止行驶或作业,使内燃机保持低速运转,待温度下降后,再熄火加水;选用规定牌号的油;换用N68抗磨液压油;检查调整蓄电池电解液密度,其密度应为1.24/cm3(+15℃);轮胎气压应比标准气压低10%,以防爆裂。在潮湿盐雾条件下,应对脱漆的机件进行补漆或涂油,仔细检查各点的情况,保持油层;经常检查电气元件和线路有无发霉锈蚀、打火的现象,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在海水中作业后,必须及时用淡水冲洗,并清除污迹、锈蚀,补涂漆料;使工程装备尽量远离海水、海雾和盐碱。如露天存放的工程装备,要盖上盖布或穿戴防护衣(罩);雨停、雾散后,要及时打开盖布擦拭、涂油;盖布要勤用淡水清洗,除去盐分后晒干使用;工程装备浸沾上海水后,应在2h内用淡水冲洗2~3次,然后擦干涂油。

3.4.2沙漠沙尘气候环境装备管理维护

在沙漠沙尘气候环境下装备的管理要注意以下方面。1)要改善工程装备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例如,在营区植树种草,提高防风沙能力,以及加强工程装备的防护等。2)要在使用工程装备中尽量避开和减少沙尘对装备的沾染。3)要科学保养、合理分解,无沙操作和薄涂保护油。4)对各种装备进行遮盖,避免阳光直射对装备的损坏。实施保养时,应及时清除车内外各机件上的尘土;检查空气蒸气阀的性能和泄水管是否畅通,内燃机启动1~2min后,敞开水箱盖,以便冷却系中的空气逸出;冷却系、内燃机系、空气滤清器的清洗周期应适当缩短;检查蓄电池通气孔,并保持通畅;沙漠地区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夜间停放工程装备时,应注意保温,防止发动机被冻坏;露天停放工程装备时,要注意遮盖,防止沙尘进入各部机件的摩擦表面。

4结语

装备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Abstract: Equipment support mode transformation is development request and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equipment support, which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cientific theory to guid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ummarization of related concepts of equipment support transformation, the composition of equipment support mode was analyzed, and then from the support layer, the content layer and implementation layer three levels, the equipment support model transformation ways was promoted, as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equipment support mode transformation.

关键词: 装备保障模式;装备保障转型;构成;转型途径

Key words: equipment support mode;equipment support transformation;composition;transformation ways

中图分类号:E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99-02

0 引言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以一体化联合作战、网络中心战等为主要作战方式的信息化战争逐渐代替以数量规模型阵地战为主的机械化战争,战争节奏快、杀伤力大且武器装备技术复杂,传统的装备保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亟需进行装备保障模式转型。进行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构成与途径研究可以帮助全面梳理转型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概述

当前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新的作战形态和作战样式,对新形势下的装备保障产生了重要影响。

军事转型从军事变革演变而来,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林建超[2]提出军事变革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起武器装备的演进,进而引起军队编成、作战方式和军事理论等方面逐步发生根本性变化,最终导致整个军事形态发生质变的特殊社会现象。”军队建设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是世界各国军队积极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不断调整军队建设方向的共同选择。

由此可见,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是随着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不断开发新的装备保障概念和能力,以信息系统为支撑,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对各种装备保障力量和保障资源高度整合,建立新的编制体制,以便有效地应对新的战略和战役挑战的进程。

2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构成分析

装备保障转型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引入,也不单是通过新技术提高保障效率,而是对装备保障体系的全面提升,因此装备保障转型涉及文化、保障理论、编制体制、技术、设施设备、装备等装备保障系统全方位,并形成新型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装备保障能力。装备保障转型构成如图1所示。

2.1 文化思想 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建设首先需要解决文化思想问题,摒弃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充分认识装备保障转型对推进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作用,深入把握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科学内涵;建立创新型文化,不断深入转型工作;从上而下全员重视,保证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高质量。

2.2 保障理论 装备保障转型的过程也是装备保障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装备保障理论领域已经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作战装备保障理论是装备保障理论创新的重点,是推行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依据和指针。装备保障理论创新上最重要的突破,是对装备保障最终发展趋势的研究。

2.3 编制体制 体系对抗是信息化作战的突出特点,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必须打破条块分割、按级供给的保障模式,运用信息技术把保障单元、保障要素和指挥系统联为一体,树立“大需求、大供给”和“一盘棋”的保障思想,紧紧围绕作战行动,快速聚合各个方向、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系统的保障力量,使各军兵种及社会化保障力量成为相互联动、相互依托、相互增效的整体,形成综合保障优势。对各种装备保障力量和保障资源高度整合,建立新的编制体制,是装备保障建设转型的必然要求。在保障力量上,充分利用地方保障力量也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也需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来实现,使军队装备保障社会化程度得到提高。

2.4 保障技术 即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众多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隐形化、精确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必然要求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信息化战争和数字化部队必然要求信息化、数字化的装备保障与之相配套。应把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装备保障建设的核心,研制和装备更先进的装备指挥与管理自动化系统,以提高整个保障系统中所有资源的透明度,从而实现对装备保障资源的动态跟踪和实时监控,以便准确、快速、高效地配置、调动和利用装备保障资源,对作战部队的装备保障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利用扫描器、射频标签、条形码、数据库及其依托的战术互联网开发的“全资可视化”技术,通过“全维可视”,达到“全程可控”,从而实现精确保障。依托信息平台,以信息流引导物资流、技术流,达到适时、适地、适量、高质的保障效能,实现保障的即时化、综合化、精确化和经济性。

2.5 设施设备 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能力,需要利用先进的保障技术,更加需要硬件作为支撑,需要加大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完善目前的装备保障的硬件基础。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手段、信息处理手段、装备管理手段、装备指挥手段、维修手段、供应手段等等,使装备保障转型落到实处,全面提高装备保障的效率和效能。

2.6 保障装备 加快发展和改造保障装备。随着探测技术、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定向能技术、光电技术等一大批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很多信息化保障装备将陆续问世,保障装备的信息能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综合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因此,改进和完善野战抢救抢修装备,发展故障自动诊断和检测技术,将检测设备的检测电路和传感器部分安装到装备上,不用外部设备,即可自动显示主要部件状况,一旦出现故障,即可换件修理。

2.7 保障训练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激烈复杂,装备保障点多、面广,任务繁重,对装备保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保障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训练已经成为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途径研究

依据武器装备保障转型的涵义、时代特征,考虑信息化战争对装备保障的直接影响,从当前保障系统实际出发,通过进行保障模式转型,形成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新型装备保障模式,为达成此目标,需要科学规划实施途径,为全面展开装备保障转型建立基础。依照上述思想,从支撑层、内容层和实施层三个层次建立装备保障模式转型途径如图2所示。

支撑层主要描述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客观环境,包括科学发展观、科技进步、武器发展、作战理论、战争形态、保障需求等,为装备保障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发展动力和物质基础;内容层主要描述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保障理论研究、编制体制调整、保障技术研究、方法手段开发、保障训练改进等,从而使装备保障模式转型顺利展开;实施层主要是从操作层面表明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实施步骤和逻辑程序,包括文化引领、路线规划、理论探索、试验验证、典型试点、分步实施等。

3.1 支撑层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需要一定的思想、理论和环境作为支撑。首先,装备保障模式转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将装备保障转型的全面、持久、可持续发展作为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主要目标;其次,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是建立在科技进步、武器更新换代、作战理论发展、战争形态变化、保障要求提高的基础上,进行装备保障转型建设,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多方面的影响。

3.2 内容层 装备保障转型主要针对传统保障系统的保障资源、保障程序、力量编配等要素,通过进行有机整合,在装备保障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保障理论研究、编制体制调整、保障技术研究、方法手段开发、保障训练改进,对保障模式转型进行深入分析、理论探索和组织实施,达成新型的具有信息化时代特点的装备保障体系,使新型保障体系主要具有组元改进、结构优化、功能提升、运行完善和适应环境等特点。

装备保障建设转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我军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保障能力,在装备保障建设转型过程中,必须把装备保障训练放在战略地位,用训练检验装备保障转型实践是否符合实战需求,用训练检验新型装备战时的保障水平。保障训练转型目标主要是通过保障训练,强化装备保障的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保障要素集成训练、保障单元集成训练、保障体系融合训练等。在保障训练中,应加强快速反应训练,提高机动保障能力;加强战略战役投送训练,弥补投送能力的不足;加强联合保障训练,实现精确保障;加强技术保障训练,提高装备保障效能;加强基地化、模拟化和网络化训练,提高训练效益。

3.3 实施层 装备保障转型工作首先应该从文化转型开始,通过文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加强转型思想观念;按照路线图制定方法,制定装备保障转型路线图;在结合原有装备保障理论的基础上,融入新技术、新思想,对新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创新装备保障理论;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机构,对保障转型方案、转型技术以及新型保障设备进行试验验证,以期发挥其最大效能;典型试点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按转型路线图制定步骤稳步推进,逐步实现全军范围的装备保障模式转型。

4 结束语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是我军面临的重要使命,从宏观层面分析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构成及途径,为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提供重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春良.陆军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研究[R].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2012.

装备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军校;装备保障;研究生培养

作者简介:邵新杰(1969-),男,河南西平人,军械工程学院车辆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田广(1981-),男,河北安国人,军械工程学院车辆与电气工程系,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总装军事训练理论研究课题“信息化条件下部队集成训练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26-03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全球范围的军事变革,传统的军事斗争理论、战争意识形态、作战方式手段和武器装备运用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及其在武器装备上的大量应用促进了我军武器装备的飞速发展,武器装备操作运用和技术保障的难度越来越大,对部队技术保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未来军事斗争准备,一方面部队要加强“杀手锏”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高素质、高层次、适应部队武器装备技术发展的人才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更为重要。

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在高层次军事人才的培养中起着龙头和核心的作用,肩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任,担负着为部队培养满足部队各种岗位任职需要、适应部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强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

军队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为军队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大量高层次毕业生走向了军队建设的重要岗位,对我军装备技术保障、优化人才结构、适应未来军事斗争需求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切实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第六届全军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专门研究了新世纪我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改革问题,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会议明确指出,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要“实现由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为主转变”。

因此,必须深化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准确对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进行定位,落实研究生培养政策,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充分体现军队院校研究生的教育特色,严格遵循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培养和造就一支紧跟部队装备发展、精通装备性能、掌握装备结构和原理、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排除各种故障、解决部队技术保障疑难杂症的技术专家队伍。

一、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军队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对军校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紧贴部队装备发展来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目前,军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军校研究生培养重理论、轻应用

针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同志曾经深刻指出:“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没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就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从世界军事斗争来看,未来战争就是高技术支撑的局部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熟练驾驭高新技术武器装备、适应战争各种需求的新型军事人才队伍。而长期以来,我军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一直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研究生教育目标定位在研究型人才上,主要面向院校和科研部门。但是,根据近几年我院研究生毕业的工作去向统计数据,绝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还是到基层部队岗位任职。他们在面临部队工作实际时,经常会遭遇所学的用不上、所用非所学的困惑。如何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武器装备的技术保障特点结合起来,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实际中,进而转化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成为目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局限,研究生对新型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结构形式、工作原理、维护保养和运用环境等往往没有清晰具体的认识,概念比较模糊。在平时学习和课题研究过程中,虽然做了一些与装备相关的小型试验,对装备相关知识有了一些了解,但与装备的全面知识掌握不是很全面,导致课题研究成果同装备技术保障实际之间有脱节现象。因此,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否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的素质提高。同时,如果缺乏针对装备在部队中技术应用方面的培养,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对动手实践产生畏惧,解决不了装备的技术问题,难以实现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久而久之很可能失去面对高技术装备解决实际难题的信心,更谈不上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因此,培养应用型军事技术人才是应对当前装备科技发展大趋势的正确选择,是部队人才需求的根本所在,不仅有利于军校研究生素质培养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军队战斗力和保障力的总体提高。

2.论文选题脱离部队装备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是研究生撰写论文的开端,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必经阶段,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选择的研究题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最后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选题得当有利于研究生研究课题的顺利展开,有利于研究课题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写出水平高的学位论文;选题不当,就不利于课题的研究,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因此,科学选题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目前研究生对部队装备技术保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把握不到位,缺乏对部队装备技术保障业务的了解,对选题的军事需求和应用价值的概念比较模糊,到部队调研往往是局限在形式上,不能深入了解部队亟待解决的装备技术保障重点和难点问题,脱离部队装备技术保障实际,研究课题缺乏部队装备技术保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实践操作技能相对薄弱,制约技术保障需求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研究工具,使他们在理论推导、仿真模拟和理想化实验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课题研究的测量精度、模型计算以及可靠性仿真的水平都比较高,同时,跟踪我军现役高技术装备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新概念武器的能力很强,往往容易造成军校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以理论计算为主、实践操作为辅”的现象。虽然军队院校一般都拥有部队的所有大型复杂装备和相关的教学设备,但由于各种原因,研究生在课题研究的时候很少动用这些装备进行武器系统的实践操作。对于如何将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实际装备紧密结合没有比较清晰的概念,根本谈不上熟练掌握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结构形式、工作原理、维护保养、故障排除和技术保障等各种环节的技术要领,学位论文的结论也就会和武器装备的实际脱节。因此,研究生相对薄弱的实践操作技能必然制约研究生在部队的岗位任职,制约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的胜任,甚至影响将来在部队的进一步发展。

4.培养目标滞后,难以适应部队岗位工作需要

目前,大部分军事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仍主要以专业学科的划分来定位,利用相关武器装备的预研、型号研制和维修保障的研究课题,把相应学科的工程技术要求作为研究生培养目标。随着我国国力的大幅度提高,军事装备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部队逐步装备了大量高新技术装备,军队院校就应该适应部队装备的发展趋势,以新武器系统为背景进行研究生培养必将成为军队院校的首选。

据不完全统计,我军目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军官主要集中在院校、科研单位等,在部队一线岗位的仍然是少数。因此,积极灌输研究生毕业之后到野战部队、基层部队的意识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为使研究生教育在部队军事活动中充分发挥效益,军校研究生教育必须贴近部队实际,紧贴装备办学,使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解决装备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和装备知识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尽快适应部队岗位任职的需求,缓解部队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的状况。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1.面向基层,培养部队急需的装备人才

以前有人认为,基层部队建设任务重、管理严格、条件简陋、环境艰苦,高学历的研究生干部没有用武之地,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实际上,近年来我军研制和装备了大量新型复杂装备,基层部队建设非常需要高学历的装备人才。因此,军校研究生培养由学术型研究生向应用型研究生转变,面向基层,为部队服务,一方面引导研究生树立建设基层、扎根基层和在基层部队建功立业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学科结构、完善考评机制、加大模拟代职锻炼力度,让在校研究生想方设法了解基层,熟悉部队,为毕业后胜任基层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院校优势,紧贴装备培养研究生

军校研究生培养转向部队建设实际,瞄准部队建设一线,并不意味着对研究生培养的档次降低了,要求放宽了,不注重用前沿理论武装头脑了。相反,更需要崭新的视角和超前的思维,探索和掌握新形势下部队建设的特点、规律。军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应用技术研究,在科研中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综合创新能力,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比如,在教学模式上,聘请总部领导、机关主管参谋和与装备知识相关的军区技术专家为研究生授课,了解总部政策和装备整体情况;在培训方式上,组织研究生到装备承研承制单位跟产学习,了解装备制造方面的知识;在实习组织上,组织研究生到部队参观见学,使研究生树立装备作战和保障的观念,了解装备作战与技术保障的特点,增强其对未来装备战场环境、技术保障、作战组织指挥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对高技术战争装备指挥、技术保障等理论的研究热情。通过这些有效的指导、学习和交流,可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军队装备现代化建设需要、“学有所为、学有所用”的高层次军事人才。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培养学术型的军校研究生要求学员多读书、勤思考,着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则更加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技术素养。首先,必须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研究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部队建设的实际问题。其次,要注重与学员的互动交流。军校研究生学员大多来自一线部队,对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受比较直接、真实,研究分析比较全面具体。加强与这类学员的交流,一方面能提高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宽学员视野;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导师对部队的了解,使教学研究更加符合部队实际和学员的需求。同时,在指导学员论文的选题上更应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结合装备技术保障实际直接为部队建设和装备保障服务。

4.紧贴装备实际,创新培养方式

军校要加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使研究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所做的研究都离不开部队技术保障实际。结合部队工作实际和装备实际来进行学术科研既能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又能为将来部队岗位任职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改革要贴近部队装备实际,建立军队院校和野战部队联合培养的模式,采取双导师制度,聘任部队在装备技术保障一线工作的知名专家为研究生的第二导师,接受院校和部队两个导师、两种途径的共同指导,在培养过程中实行部队与院校的共同培养,达到理论解释问题与现实解决问题的统一,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良性循环过程,使研究生学习到部队导师丰富的任职经验和实践体会,了解部队装备使用、保障等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倡军校研究生积极到部队代职锻炼和学习,多参加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部队演习和其他重大军事行动,以丰富基层阅历、拓展思维空间、加快知识更新,提高军校研究生从事部队岗位所需的决策指挥、维修保障和研究分析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同时,鼓励研究生多接触部队,了解熟悉部队,找准自己专业的研究方向和部队建设实践的结合点,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5.把握部队建设需要,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

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必须全面跟踪部队装备技术保障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部队装备的实际需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结合装备技术的发展及其战场运用特点,提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比如,引入一些与部队装备有关的课程,使得学员在学习本专业的课程时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部队装备现实相结合。另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也应当有所改革,加大装备实际案例课程以及现地装备教学、参观见学等课程的开设力度,使研究生愿意到部队一线去,勤于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材料。还要根据部队装备发展情况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必须着眼于部队的实际,突出装备特点的课程内容的授课。

6.跟踪装备发展,科学指导论文选题

随着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战斗力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世界各国都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运用到军事领域,新型武器装备不断出现,在未来战场上必将出现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未来战争必然是高技术战争。作为我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军事院校,承担着许多与装备前沿相关的科研课题。这些课题基本上都与部队装备建设紧密相关,与装备的发展结合紧密,目的是解决部队急需的技术运用和勤务保障问题,突出保证高新技术装备形成保障力和战斗力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在选题的时候要围绕解决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利用院校科研课题,结合装备保障实际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要有选择性、有针性地选题,对一些有关部队建设的重要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使研究生尽快适应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现代化战争,使他们“懂理论、会管理、精技术”,尽快成为具备较强分析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

三、结束语

紧贴装备实际,跟踪装备发展,把握部队急需,着眼部队需求,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研究生,是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为了切实提高军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适应装备维修改革需求,军队院校应该积极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树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观念,逐渐将军校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达到“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总要求,努力提高军校研究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加勇,白永生,叶和明,等.新形势下提高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

[2]王铁宁.对改进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3,(4):56-57.

[3]范精明,房京,崔莉莉,等.关于军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几点思考[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0,(5).

[4]李伟.创新动机对研究生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15-17.

[5]孙红亮.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