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场安全管理论文

现场安全管理论文

现场安全管理论文

现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确定质量管理目标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重点,无论是设计图纸、设备的采购,土建工程的施工、设备安装,都要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从根本上杜绝重大质量事故。应对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工程的主导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预防、消除质量缺陷,使建设工程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2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的措施

(1)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施工的自始至终,必须按国家规程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施工规范、技术标准、质量要求、设计图纸、竣工要求,将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从思想上、行动上确确实实的重视工程的质量。

(2)在工程的机械使用、用工、材料、施工方法以及工程建设环境上等多种因素综合可虑,全方位控制。建立质量攻关、监督小组,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3)严格作业程序,遵守技术标准和作业制度,保证作业质量。确实加强质量管理,实行作业标准化、程序化。要求施工人员从思想意识、业务水平、身体素质、职业素养上都要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1.3可靠的质量保证技术基础

技术管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作业水平是搞好工程质量的根本条件,在工程开工前应组织工人熟悉施工设计图纸,明白施工图纸的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建设材料的要求;对机械,应根据工程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合理的选择;对施工环境要加强管理,施工环境要卫生清洁,宽敞,不阻碍工人、机械的操作视线。也就是说施工和安装过程要进行全过程控制,对参加施工单位和人员技术素养、材料和设备、施工机械、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施工环境实施进行全方位控制,以期达到预定的施工质量目标。

2施工进度控制

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进度影响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其他作业流程,关系整个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成本,是业主、监理企业、承包商共同控制的目标之一。要通过制定项目控制性阶段进度计划、审查施工单位进度计划、预防并处理好工期索赔、协调参加单位之间的进度关系等计划工作,各阶段的进度计划要考虑综合因素、科学组织、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确保实际施工进度达到计划施工进度的要求。对整体工程进展与工作计划进行对比、评估,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到解决问题的责人,实行动态管理机制。

3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

3.1事故发生的轨迹交叉理论

导致事故的主要因素是人、物、环境和管理。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的时空的一致性,要避免事故的发生,就得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时空上的交叉。清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就要综合考虑人和物的各种因素,各种细节,规范人的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也就是现场施工的细微化管理。合理的安全制度、标准的操作流程,质量良好的机械,高职业素养的工人等等组成了施工现场,只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健全的安全制度,强烈安全意识及高水平的业务操作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3.2安全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制定安全规章制度,进行安全教育,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出现问题应严肃处理,设立安全监督小组,并设置专门的安全员,让安全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工作,做到人人防范,人人监督的制度。

3.3制定通病治理的安全措施

采取必要的治理通病的措施,如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应定岗定位,设专人指挥,专人操作;起重工作及大型机械操作必须有专门负责人,并有专人看管。向所有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及时发现并纠正处理工作人员习惯违章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以确保安全生产。

3.4建立项目安全管理组织

成立由各总工程师、各专业工程师为骨干、施工队长及全体施工人员组成的安全管理实施层。由项目经理、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专职安全员组成安全管理监督层,使生产与安全紧密结合。

4结论

现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笔者试结合自身在施工现场的实践,谈谈如何优化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管理。

一、对安全生产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考虑的原则;

安全生产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一项无形资本,直接影响到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防止发生各类事故,需根据国家和地方颁发的相关安全生产法规、条例和标准,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一)首先要确定安全管理方针、目标:

1)安全管理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全员参与;遵纪守法、文明施工、持续改进、保证健康。

2)安全管理目标:

提高安全意识,教育培训率100%;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文明生产的检查;严格执行 “三杜绝”、“二控制”、“一改善”。

“三杜绝”:杜绝死亡事故、杜绝设备事故、杜绝火灾事故;

“二控制”:控制重伤事故的频次为0,控制轻伤事故频次为1。

“一改善”: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

(二)坚决贯彻“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方针,以防为主,防管结合,专职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做到精心组织、文明施工,杜绝重大伤亡事故。

(三)工地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经理兼任,成员有工长、安全员和班组长。该小组是工地安全管理的专门组织,应充分发挥作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充分发挥安全职能的作用。定期召开安全会议,组织安全自查自纠,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实行分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保证体系,坚决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基本原则。

同时要大力创建文明卫生工地,建设最佳标化现场是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要把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地创新管理方法,把科学的方法引入到施工现场的实际管理工作中来,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体系,保证工期,提高工程质量。

二、坚持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贯穿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原则;

安全生产是一项自始至终的工作,是一种全过程管理和多因素管理,必须长抓不懈;同时创建文明卫生工地活动也必须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用抓好文明工地建设确保安全达标。在抓好全过程文明工地建设中,必须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责任体系及落实相应的组织,严格按照安全文明工地管理规定,确立符合自身要求的安全管理模式,加强现场管理,优化文明施工专项方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紧施工各个环节的控制,抓好班组建设,把安全管理文明施工措施落实到最基层。

(二)坚持安排生产的同时,安排安全工作目标、措施及安全重点,并落实到人,在向班组下达生产任务的同时,下达书面安全技术交底,并说明施工中的安全重点。

(三)安全生产做到标准化:高空作业标准化;临时施工用电标准化;临时防护措施标准化;安全标志标准化,开创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坚持文明施工。

(四)对事故严格做到“四不放过”的原则,避免事故的重复发生。

三、全员管理,安全第一的原则。

抓好安全文明工地建设要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要抓好安全文明软管理,包括制度管理、素质教育、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技术创新、安全检查等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安技费用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安全物质保障。软硬建设共抓,治理防范并举同时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杜绝任何隐患的存在,不断增强施工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防范意识 ,专职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做到精心组织、文明施工,杜绝重大伤亡事故是抓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核心。只有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 ,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基础 ,现场标准化管理为重点 ,提高施工现场全员的防范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施工安全生产。结合施工现场应做好以下四点:

(一)安全文明

安全作业、文明施工二者密不可分。工程开工时要严格执行部颁新标准,做好“三高、四口、五临边”的安全防护;场入口处设备安全纪律牌和安全警示牌,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戴安全帽,不许穿硬底鞋、拖鞋、高跟鞋。现场的危险部位和场所设置安全标志,告诫入场人员遵守安全纪律,注意人身安全。通过创建文明工地活动,积极培育安全文化,塑造安全文明生产的良好氛围。

(二)卫生环保

在施工现场严抓文明施工及环保卫生工作的落实。采取文明卫生环保不扰民的防范措施,职工生活区与施工区严格划分,各种材料堆放整齐有序、挂牌留名,危险区警示牌醒目美观,生活区餐厅、娱乐室、保健室、沐浴等五小设施按标准设置,确保施工现场富有生气,为职工提供健康文明的工作与休息环境,造就浓郁的安全文明作业氛围。

(三)施工现场

1、工地的地面采用石粉碾压进行硬化,每天派人洒水保持路面平整坚实,防止路面起尘。

2、场地设有循环干道,保持畅通,不准堆放物件材料,路面不得积水。

3、建筑物四周设排水沟,保证排水畅通。

4、在施工现场砌好流水槽及沉淀池,保证工程的废水泥浆从流水槽流到沉淀池统一处理,不准随意排放和污染施工区域的路面。管道要做好,做到没有跑、冒、滴、漏造成大面积积水现象。

5、施工现场禁止随处吸烟,以防发生危险,在施工现场设置吸烟室并设立灭火器材。

(四)做好专项治理工作,确保治安和消防安全。

1、主要的消防措施

1)建立安全防火制度,配备相应灭火器材和防火标志,加强对职工的防火教育,确保不发生火灾事故。

2)对消防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操作规程,并对现场所有管理人员及工人进行消防常识教育,演示常用灭火器的操作。

3)施工现场可燃气体及助燃气体如乙炔和氧气、汽油、油漆等不得混乱堆放,防止露天暴晒。按施工现场有关规定配备消防器材,易燃、易爆、剧毒物品不得进入现场,少量存入库房要专人管理。楼层采用低压行灯变压器,不准使用碘钨灯。

2、治安综合治理

1)施工现场的治安制度是: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允许打架斗殴,酗酒闹事,不准在宿舍和现场及其他非法行为,夜间不准在外逗留。

2)安全保卫工作,不但是直接影响施工现场的安全与否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社会所必须,所以必须按制度执行。

四、实施“以人为本”战略,提升施工现场全员整体安全素质。

以人为中心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着眼点和指导思想。加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要突出人的主导作用。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制度,明确各类人员的安全职责,教育全体职工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制度。

(二)制订详细的安全培训计划,尤其对新入场的工人和变换工

种的作业人员更要加强管理,搞好公司、项目部及班组的三级教育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三)班前班后坚持对工人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贯彻安全操作规程,严禁酒后上班。

(四)组织群众性的安全教育会议,做到安全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警钟长鸣,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现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建筑工程行业,建筑施工企业在确保满足质量、安全、进度的同时又要追求最大的企业利润。因此,只有加强建筑现场管理,才能实现盈利目标。文章从目前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并从人员管理、质量管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以供参考。

二、建筑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因为进行施工时要用到很多种建筑材料,在建筑施工现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材料的管理混乱,会出现建筑材料随处乱放,对建筑材料不能很好地进行归类等现象,这样在利用起来就会降低效率,有时会出现找不到材料的现象,有的材料因为存放不当,会降低材料质量,有的甚至会出现过期等现象。还有一些机械器具由于操作或其它原因,容易出现问题,再加上得不到及时地维修,使得机械器具早早损坏,无形之中加大了维修机械器具所带来的费用,利用率下降。

2.为了施工现场的安全,要设置一些围墙,但是有的施工现场出现了漏设的情况,这就起不到全面的防护。施工用的搅拌机,为了减少现场的灰尘,都要增加一些扬尘等器械的保护措施,但是这些设施有的严重不合格,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现场尘土飞扬,环境受到了污染,这样工人的身体健康难以得到保障;另外,由于天气等原因,施工现场的路面会坑坑洼洼,有的地方会有积水,再加上一些建筑垃圾未及时清理,这就使得施工现场更加混乱,污染也会变得更加严重。

3.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些工作人员安全帽的佩戴不正确,甚至没有佩戴安全帽;进行高空的作业的时候,有的工作人员没有佩戴好安全带;在施工现场为了安全,都要预留一些洞口的防护设施,但这些设施有的根本达不到标准,有的警戒标识一点也不显眼,这些难以保证安全;还有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网,有的地方是坏的,有的上面还有一些木块、钢筋等剩余建筑材料,这难以保证工人的安全;在施工现场都要一些安全警示之类的东西,但有的安全警示牌、安全警示标语等放的太少,放的位置也不太恰当。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策略探讨

1.建筑现场施工安全的科学管理

(一)人员因素是影响到项目工程安全管理控制的关键性因素。管理人员要有着安全施工的理念,重视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并做好各种安全管理的措施,技术施工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对各种机械设备规范操作的熟练度,避免因为操作失误而引起事故,同时,监督人员要监测全程监督的原则,对各种违章操作进行处理,加强对各种施工标准和规范的落实的监督力度。

(二)施工单位要制定科学合理施工方法和施工规范,制定各种安全防范管理章程,并在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的配合下,全面贯彻落实。其次,国家政府要加大各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法律法律的完善,并根据建筑行业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状况作出及时的制度规范更新。最后,社会群体要加大对施工单位各种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的情况进行监督,促进施工的安全化,规范化。

2.现场施工质量的科学管理

(一)建筑工程一种庞大复杂的操作施工过程,其中无论是先进的设备还是纯人力劳动,手工操作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建筑业起步发展时间晚,对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尚不够完善,手工操作人员的手工操作能力相对而言有着很大的差距,操作不熟练,操作失误多,不利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因此,要加强对施工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熟练程度,严格执行操控标准,提高操作效率,保证整个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水准。

(二)制定完善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对所有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进行操作培训,从理论上深刻明白操控原理,从实践中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务必使所用施工人员都可以严格达到施工标准,操控熟练,能够满足工程技术相关规范,杜绝胡乱施工操作的现象。

(三)从全面控制的角度出发,找出产生误差或者失误的原因,分析制约每道工序质量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消除恶劣影响,减少制约工程质量的因素。严格执行每道工序的前后执行顺序,杜绝前后跳跃施工,尤其是时间急促,施工匆忙时期,要尽量减少多种工序的交叉,保证整个施工顺序的合理稳定。

(四)采用先进科学而质量可靠的机械设备,不仅可以大幅度的提升施工效率,更能很大程度上保证施工的高质量。使用质量稳定的设备,提高整个工程施工的自动化,更能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标准。同时减少了机械的坏损,节约了施工时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施工过程质量的提高。

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成本科学管理

(一) 人工费控制管理。改善劳动组织, 减少窝工浪费; 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 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 加强劳动纪律, 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 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二) 材料费控制管理。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 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 节约采购费用; 合理堆置现场材料, 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 制订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 合理使用材料, 综合利用一切资源。

(三) 机械费控制管理。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 搞好机械设备的

保养修理, 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

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四)项目部定期分阶段召开成本分析会,每道工序施工完后都应该要进行成本分析,明确该工序的盈亏情况,若发现亏损,应该立即查明原因,制订补救和改进措施,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加强成本管理。公司财务部门也应该通过审核各项费用的支出,平衡调度资金以及建立各项辅助记录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成本分析,并及时反馈到项目部管理层,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成本偏差。

4.加强施工现场进度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控制需要依据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目标来制定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执行期间结合工程实际进度对计划进行纠偏和控制,以求工程进度与预期目标相符。具体的说就是在工程项目实施期间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应进行施工进度计划及预期目标的制定;其次,依照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并将工程实际进展情况与进度计划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偏差,制定方案来纠正偏差;最后,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组织和协调,包括分包单位与总包单位、建筑施工单位与安装单位之间的进度上的搭接,空间与时间上的协调等。

四、结束语

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是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生死存亡大计的关键性问题。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切实地严把建筑施工的质量关是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宋明山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期刊论文] 《科技与企业》 -2012年3期

[2]刘刚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研究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1期

[3]劳庆波 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期刊论文] 《建材发展导向》 -2011年7期

[4]甘福强 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期刊论文] 《建材与装饰》 -2011年35期

[5]沈满春 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期

现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安全;施工;安全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V3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233-01

前言: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安全生产已经成为电力企业长足发展、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我国的电力安全管理从最初的事后管理和缺陷管理逐步走向安全风险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安全生产管理将电力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时的消除,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文章中笔者从电力安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确保电力安全生产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以及社会性。

一、电力安全风险等级简介

电力安全等级管理的事后管理、缺陷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事故理论、危险理论以及风险理论。在长期的工作和事故研究过程中发现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的瞬间包括了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为了防止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从人和物两个方面入手,可以从安全风险评估来进行电力风险等级的评价。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组织措施

(一)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电力的组织措施。1、为了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施工单位应做好组织措施。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组织结构,并且配备专职的安全工程师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并且应明确职责范围,有效保证安全管理质量。第二,建设单位应该建立一个专职的安全机构,来检查和督促施工单位进行安全生产;第三,监理单位应该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并且应该按时检查专职安全人员的工作情况;第四,相关单位有权建议调离不称职的安全观管理人员,并帮助施工单位聘任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进一步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2、在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时首先应该设定合理的安全控制目标。然后从目标的确定到目标的开展以及目标的完成三个方面来进行。为了进一步加大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现场文明、安全例会,并且要做好会议记录,并以书面形式上交给项目参与方,来加强现场管理的水平,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质量。可以通过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安全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等来进行安全管理。通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安全检查,并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力度,严惩违章作业行为。再次,安全管理的原则应该是预防为主,因此应做好安全应急预案,来尽量减小发生安全事故时的损失。3、要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安全管理制度来推动施工安全管理的顺利开展,为项目的安全提供保障。为了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得到有效控制,要加强对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并落实责任制度。这就要求全面落实责任制度,对施工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层层的落实下去。只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并将其落实,才能有效的控制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

(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技术措施。技术措施是进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单位应该全力配合承包单位根据具体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制定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审查施工方案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单位应协助承包单位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规程和标准进行施工。

(三)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管理系统设计的内容。第一,系统设计的内容之一就是生产环境的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需要对可能造成安全风险的环境进行评估,比如说不合理的电力设施的结构设计、不正确的电力控制机构的状态等都可能造成电力生产人员的安全事故,并对电力生产环境的现场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估。第二,需要对机具以及防护部分进行设计。这就要求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管理系统对生产使用的机具以及防护措施的性能、保管、管理、配备以及使用等可能造成生产人员安全事故的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第三,对电力施工生产现场进行管理,要求从生产人员的操作以及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规章制度以及安全事故的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为了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降低风险,应做好组织措施。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组织结构;第二,应该建立一个专职的安全机构,来降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第三,施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并且应该按时检查专职安全人员的工作情况。(2)电力施工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时首先应该设定合理的安全控制目标。然后从目标的确定到目标的开展以及目标的完成三个方面来进行。为了进一步降低施工风险,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现场文明、安全例会,可以通过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安全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等来进行安全管理。通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安全检查,并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3)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安全管理制度来推动施工安全管理的顺利开展,为项目的安全提供保障。为了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得到有效控制,领导要加强对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并落实责任制度。

三、结束语:

文章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电力安全风险等级及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系统的建立对电力安全事故进行有效的控制,并进行事前的防范和事后控制。风险等级评估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电力安全的全面管理,提高安全风险管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关宇. 电力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以及风险评估管理系统[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7:167.

【2】武彬,张玉清,毛剑.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2007,21:134-136+139.

现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特种设备;新公共管理;检验检测;法规标准

一、引言

现今,特种设备广泛运用于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我国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装置和生活设施。对特种设备的检验监管既关系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事关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体系不断健全,但仍存在一些需改进的问题。特别是最近,频发的特种设备质量事故,让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体系的改进具有了紧迫性。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2013年4月份,全国共发生各类特种设备事故22起,其中锅炉事故2起,压力容器事故2起,气瓶事故1起,电梯事故4起,起重机械事故6起,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l起,大型游乐设施事故l起,房屋起重机械事故l起,其他相关事故4起,致死21人。与2012年同期相比,4月份发生的事故总起数增加3起,上升15.79%。

目前,对完善特种设备检验监管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展开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来研究对中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完善的启示,如楚琳(2008)就欧盟对特种设备监管方法的研究,提出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法规体系中法规与标准的定位和相互关系;此外,陈钢、谢铁军、宋继红等(2007),对国内外特种设备标准法规进行了综合研究。二是针对具体区域和领域的特种设备检验监管进行研究,如杨伟忠、冯薇平(2009)以福建省泉州市探索特种设备监管模式的经验为例,提出特种设备检验监管,应落实企事业单位使用特种设备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并在落实中行使“一票否决”制;李党建、罗文斌(2011)以江西为例,提出特种设备检验监管应实施重点监管、分类监管和科学监管等;王丽波、刘琪芸(2013)通过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进行分析,建议应建立特种设备的强制检验制度。三是对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职能和水平进行研究,如风丽、肖北雁、王文彬(2012)提出特种设备检验监管职能的实施应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关系;符栋良(2013)通过构建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与企业在特种设备检验监管与使用中的决策,从而对加强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综上可看出,这些文献多立足于特种设备政府管理部门的单一视角,对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实践进行建言献策,缺乏对现行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科学性的理论探讨。本文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进行理论分析,以期对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效的建议。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第一部分分析研究背景,并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第二部分指出我国现行特种设备检验监管体系的不足;第三部分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进行理论分析;第四部分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质量的提升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体系的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由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3年6月29日通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在该法正式实施前,特种设备领域的国家最高法规是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该条例于2009年进行了小幅修改,至今已使用10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是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适用本法的其他特种设备。特种设备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备、设施,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特种设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高。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中央领导报送的专题报告指出,以特种设备为主要生产设备的行业的主营收入占GDP的64.1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规定,我国对特种设备实施分类的、全过程的安全监督管理,涵盖生产(包括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经营、使用、检验、检测等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检验、检测环节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检验检测的正确实施,对于保证特种设备投用以后的安全至关重要。

我国当前的特种设备检验监管体系,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区域覆盖、检验监察责任落实到位”。这一体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于保障特种设备安全和提高地方检验机构的工作积极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自主安全责任的不断落实,以及检验检测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待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的检验责任关系不够明确

对于责任,当前正在实施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明确规定,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县以上地方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实施安全监察;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节能责任制度,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和节能全面负责;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进行检验检测工作,对其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这些规定,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对于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单位负安全主体责任,是第一责任,政府负监管责任,检验机构负检验责任。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明显偏差,主要表现为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过程中,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一些作法仍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色彩,在部分工作职能定位上尚不够清晰,在某些方面存在监管过宽、过细、过度的问题,既有越位、错位又有不到位。由于这些工作定位上的偏差,客观上形成了“保姆式”的全过程监管方法,使企业产生依赖思想,削弱了企业安全管理的能动性,模糊了安全责任界限,淡化乃至替代了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在一些地方,个别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甚至存在特种设备安全就是政府的事,是检验机构的事,与自己无关的错误观念。

(二)市场配置检验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够

几年来,通过实施检验机构联合重组,在促进检验资源优化配置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我国现行的特种设备检验管理体制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市场配置检验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一个区域内的全部特种设备采用划块的方式由一家或几家政府所属检验机构承包,一些地方检验工作量增加很快,系统内检验力量明显不足,发挥社会检验力量又不够,导致一部分设备难以检验到位,承担着不应由政府所属检验机构承担的连带责任。相比监管对象增长的幅度,安全监察人员和检验机构人员增长缓慢。从图2可以看到,2007-2012年,安全监察人员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53%,检验机构人员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12%,与图3现实的监管对象年平均约13.13%的增长相比,人力资源缺乏与工作量增加之间的矛盾仍较大。此外,还存在着一些检验机构的政府主管部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检验收入作为检验机构考核目标,导致检验机构公益性质定位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特种设备检验作为一种对象差异化很大的技术性活动,由于检验市场的相对封闭,导致改革发展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不足,尤其是技术进步的驱动力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特种设备检验行业整体的技术发展。

(三)安全技术规范与检验检测标准之间的关系不明晰

安全技术规范是由负责特种设备监督管理的部门为了履行职责,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制订的基本安全要求;标准是为了达到产品的统一,由各方面协商而做出的普遍性规定。安全技术规范应当以基本安全要求和管理要求为重点,不过多涉及具体的实现方式和技术方法,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了特种设备安全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特种设备的检验技术领域,一直采用法规规定的形式,在技术标准领域基本是个空白,这就导致了法规对具体的技术活动规定过细,刚性过强,当外界条件变化时,无法同步更新,导致了一系列矛盾的出现。

以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检验为例,我国目前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定期检验技术规范,其基本技术路线是通过检查和检测发现缺陷,根据缺陷情况评定容器、管道的安全状况等级,根据安全状况等级确定容器、管线的定期检验周期。这一技术路线的形成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压力容器缺陷严重,制造质量“先天不足”这一现实,根据“合于使用”的原则对设备进行安全状况分级,将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设备报废淘汰,将虽有原始制造缺陷,但仍能安全使用的设备保留并加以分级管理。实践证明,当前的定期检验规范适用于量大面广的一般性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定期检验,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定期检验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是承压类装置向大型化、高参数方向发展,运行风险和不可预见因素增加,检验难度越来越大,对很多新的技术问题,当前规范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基础数据支撑,不能完全予以解决,例如我国很多炼油装置的原料近年来从低硫、低酸变为高硫、高酸,由于工况趋于恶劣,导致检验检测和结果判定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如果检验技术路线和相应的检验规范不以进行失效机理分析为前提,不以掌握设备的剩余寿命为核心,在检验方法的选取、检验周期的确定等方面,就必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长此以往,就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装置长周期运行的客观需求,对于流程工业来讲,最有效的降低成本的办法之一就是延长成套装置的运行周期。与国外相比,我国成套装置的停产检修周期要短得多。考虑到单套装置停产对上、下游生产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运行成本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有鉴于此,国内大型承压类成套装置的使用单位,均提出了延长装置检修周期的要求。但是,由于法规对检验周期的规定是刚性的,这就与长周期运行的要求相矛盾;同时长周期的首要前提就是安全,没有了安全,长周期也就失去了意义,传统的固定周期、固定检验方法、频繁停机的检验思路显然不能适应这一需求。

三、优化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新公共管理理论兴盛于8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国家,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它以现代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企业等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等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卓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针对传统行政理论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了相应的批判。在传统行政理论中,政府和市场此消彼长,是一对矛盾关系。但新公共管理理论却认为,公共部门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并与市场机制适当融合,在对政府部门的核心功能进行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寻求市场机制的扩张。该理论主张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功能,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和效率机制来改善公共部门。这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欧文・休斯在《公共管理导论》中也写道:“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私人市场要优于政府或政治市场。如果能够减少政府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作用,整个经济将会从中受益。市场与无人负责的官僚制相比,具有更好的责任机制。”(欧文・休斯,2001)

著名学者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中,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这一内容被各界广泛接受。其主要包括:1.政府应是“掌舵”人而不是“划桨”人。新公共管理理论赞成把政府的决策制定(掌舵)和决策执行(划桨)分离。为了实现两者分离,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主要集中于掌舵性职能即决策职能,如拟订法规政策、建立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监督合同执行等。而对于公共服务的供给即执行职能,则可通过民营化的方式交由市场和社会来承接。2.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具有相通性。在公共部门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如运用企业管理理念来构建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在公共部门实施项目预算、业绩评估、顾客至上、产出控制、人力资源开发等私营部门的管理实践做法等。这都是政府改革内部工作最有效的方式。3.实施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通过对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和效率收益的考评,在既定公共服务绩效目标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并做出系统的绩效评估。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主要是以“3E”为标准,即经济、效率和效益。4.引入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提倡通过竞争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其主张运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各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应充分展开竞争,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5.以顾客为中心。新公共管理认为,社会公众是政府的“顾客”,政府要以“顾客的满意”为宗旨。这就要求政府对顾客需求做出及时反应,提供顾客积极参与政府决策的机会,并把顾客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现了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宗旨

新公共管理理论集中体现了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宗旨。正如有学者说“新公共管理主要关注的是效率,当问题是运用投入获得产出的时候,效率就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考虑运用新公共管理,虽然无法保证它就是最佳的治理机制。”(简・莱恩,2004)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施政主要价值在于三个:经济、效率、效能。提出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改变政府运作模式,建设“企业家”型政府,从而实现政府效率、效能的提高,使有限的行政资源配置优化,从而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而特种设备检验监管是以追求行政活动的高效为目标的检验监管,其宗旨就是为实现“改善监管方式管理,提高监管效能”开展检验监管活动。可见两者在目标宗旨上趋同,这为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特种设备检验监管工作提供了可能。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丰富了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务行政”。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坚持服务取向。新公共管理关注政府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从属和服务于“顾客”的满意度这一中心。在新公共管理看来,政府是负责任的“企业家”,而公民是其尊贵的“顾客”。特种设备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安全,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检验监管效率,“毫不利己、勤政为民”,同时充分考虑公务人员的能力、需要和愿望,将公务人员的行为纳入到合法、合理的范围,更好地塑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形象。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新公共管理中的“改革政府”理论为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发展提供新动力。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同时政府还应是具有“竞争力”政府,政府应合理划定管理对象和范围,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并且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使行政组织合理化、有序化并能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实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这些都为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升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质量

针对特种设备检验监管领域中存在的政府、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的检验责任关系不够明确,市场配置检验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够,安全技术规范与检验检测标准之间关系不明晰的问题,本文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能为这些实践中存在的紧迫问题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明确改革方向,提升检验监管质量。

(一)实施分类监管,明确政府、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的责任

在新公共管理学者的设想中,政府应当放松管制,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上,除核心服务之外,政府应该将任何可能的公共服务交由市场参与者在竞争的基础上提供。这样由市场和社会竞争基础上提供的服务比政府单方面提供的服务效果要好,同时可以减轻政府负担,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责任。面对我国特种设备种类多、数量大、增长快的特征,就要实施分类监管,这样既有利于监管到位,又有利于提升效能。具体而言,一是对设备的分类监管,机电类设备不同于承压类设备,大型设备不同于小型设备,固定式设备不同于移动式设备,公共场所设备不同于一般的工矿企业设备,系统装置设备不同于孤立的单个设备等等,对不同设备,在监管上应当采取不同的方式,并以风险分析为基础提出科学的、规范的分类监管指导文件。二是对企业的分类监管,企业分类在理念上应该体现企业主体责任的导向,将企业根据管理水平进行分类,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监管。简单地说,就是,使用单位有能力管好自己的特种设备,承担好安全主体责任,就放手让使用单位自主管理,政府起监管职能,包括试行对于一些主体责任能力强的使用单位,采用由企业自行进行设备注册登记的方式;使用单位能力不足的,管不好的,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没人去管的,政府要承担责任,把它管起来。

(二)理清检验属性,改革检验机构布局,实施政府法定检验和市场非法定检验的统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在当代社会中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发挥着重要功能,但政府不能成为全能政府,政府必须进行改革,成为“有效政府”,“政府要加强责任心,提高适应能力和自身的透明度建设”;同时,政府要在社会中保持“低姿态”,这并不是忽视和弱化政府职能,而是像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所指出的:“政府要在公共管理中扮演催化剂和促进者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戴维・奥斯本等,2006)。也就是说,政府要从参办经济实体和社会团体的大量事务中解脱出来,将社会能管理好的事务尽量交给或归还给社会管理。

我国特种设备法定检验与非法定检验界限不清;属于行政许可范畴内、采用行政收费的检验项目与范畴属于技术服务的检验项目界限不清,导致检验机构的公益性形象受到损害,也直接影响了政府监管的威信。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新公共管理的理论,首先政府应当以监管检验机构的资质为主,而不应监管检验机构的检验任务,不应由政府按照区域分派检验任务。其次,要明确体现政府责任采用行政收费方式的强制性检验范围,不能随意扩大延伸,使其成为检验机构的盈利工具。本文认为,所谓法定检验,即强制性检验,应当是保证设备安全的最基本检验项目,其自由裁量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更多应属于监督抽查或者形式审查的范畴,代表的是政府的权威,而技术差异化很大、可以由社会机构从事的量大面广检验行为,应当市场化。当然,要划清这一界限,前提条件之一是要理顺强制性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关系。

对于检验机构未来的改革,本文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政府保留一部分纯公益性检验机构,类似于政府实验室,或者目前安全监察机构的延伸,进行以监督抽查为主的强制性检验,检验行为采用政府付费的方式,机构不直接向受检单位收取费用,对于非强制检验,则完全市场化,由社会化的检验机构通过市场竞争来实施。第二种方式是所有的质检系统的检验机构全部转制为公益第三方机构。公益第三方机构是指涉及公共安全等领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在政府、社会、公众等之间传递信任,经过严格的合格评定程序由国家相关认可机构进行认可,并由政府组织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组成的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其公益的第三方性质予以监督的非营利机构。其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不能有投资方;第二,不能有分红;第三,不能上市;第四,不能从事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保养和销售等经营性活动。对于强制性检验,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检验机构实施,对于其它检验,由企业自主选择,机构平等竞争。无论从特种设备的安全属性、当前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制现状,还是国内检验机构的基本情况和长期发展机制看,采用第二种方式,都更具有可操作性。与第一种方式相比,改革的成本更小,政府与社会的职责划分更加清晰,检验机构也更具有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理顺法规标准体系,体现法规的基本安全性和标准的技术性特征

新公共管理主要关注的是效率,当问题是运用投入获得产出的时候,效率就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政府的公共服务要考虑绩效和成本收益。同时,新公共管理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只注重提供服务而不注重预防,结果当问题变成危机时,再花大量的金钱、精力去进行治疗。新公共管理认为社会更需要预防,即解决问题而不是提供服务。为此,政府应该把更多的工作放在预防上。在法规和标准的关系上,由于安全技术规范是政府主管部门为了落实本部门的责任,依据法律、法规,对其提出的基本安全要求和管理要求,是实施法律、法规,所采取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是政府管理意志的体现,不过多涉及具体的实现方式和技术方法。安全技术规范可以引用技术标准,但只要能够满足安全的基本要求,任何的实现方式和技术方法都应当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将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准是产品或方法要求,标准指导产品的生产或技术方法的实现,侧重环节控制和质量要求(细节),是成熟技术或方法的体现,在满足安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先进与实用、经济成本和各方利益。标准体现各方面的利益,以满足市场要求为主导,是安全技术规范的技术支撑,标准要清晰表述如何实现及满足基本安全要求,是达到基本要求的重要(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当更新、更高的技术出现时,标准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法规标准应当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互不排斥,一起构成特种设备法规标准和谐统一的体系。这种关系落实到检验环节,应当是法规规定基本技术要求和必须进行的强制性检验项目,其他检验,按技术标准执行。技术标准的要求一方面要符合法规的基本安全要求;另一方面,也应当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不断更新;同时,标准应该以市场为基础,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反映市场需求。

以前文所述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定期检验为例,我国当前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范体系,从其建立的背景看,更多的是为了解决二十年前我国承压设备中普遍存在的制造质量“先天不足”的问题,是一种补救措施,而不是预防机制。如果说,这个体系已经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的话,那么,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客观要求,现在要进行的工作,更多是解决“发展”的问题,是“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如果用“发现缺陷”――“治病”来概括当前的定期检验规范体系,那么未来的体系应当是“掌握机理”――“防病”。这实际上是一个转变行业现有定期检验观念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新的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适用于量大面广的一般性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基本沿用现行法规标准;第二个模块适用于有长周期运行需求的大型成套装置和工况特殊的重要压力容器,这一模块下的法规,仅规定最基本的检验安全技术要求,在此前提下,以充分体现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为原则,新建补充或者完善与国际技术发展同步的相应技术标准,形成新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定期检验模式。这种模式应当以风险评估和危险源辨识为前提,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检验计划,允许采用在线检测和合于使用评价,以设备的剩余寿命为检验核心,根据剩余寿命确定设备检验周期。这一模块包含的技术标准有:典型成套装置、典型设备的检验指导技术标准、风险评估标准、合于使用评价标准、在线检验检测标准等。

五、结论

特种设备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备、设施,其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自主安全责任的不断落实,检验检测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待改进之处,主要表现为政府、企业、检验机构的责任不够明确,区域覆盖原则存在执行缺失,法规标准关系不明晰,现行法规标准与市场经济、技术进步的要求存在差距等。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本文认为政府应当放松管制,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上,除核心服务之外,政府应该将任何可能的公共服务交由市场参与者;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应是具有“竞争力”的政府,应合理划定管理对象和范围;政府应考虑效率的问题,应把时间和精力更多放在预防上。在此基础上,应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体系,按照检验行为性质分类管理,划清法定与非法定检验的界限,开放技术类检验检测市场,理顺法规与标准关系,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技术进步要求相一致的特种设备检验法规标准体系等,最终目标是为了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落实“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欧文・休斯,2001:《公共管理导论》,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简・莱恩,2004:《新公共管理》,中译本,中国青年出版社。

[3]丹尼斯・缪勒,1992:《公共选择》,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4]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2006:《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5]程虹,2009:《宏观质量管理》,湖北人民出版社。

[6]陈钢等编著,2007:《21世纪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战略》,国防工业出版社。

[7]陈钢等主编,2007:《国内外特种设备标准法规综论》,中国标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