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寄宿制小学 管理方法 发展规划

金丹实验学校是常德市武陵区的一所城区公立寄宿制小学,自1997年建校至今,初步具备了寄宿制管理的雏形。

一、寄宿制学校生态现状描述:管理的基础

一个学校的生态是由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组织生态相互作用的结果。

1.金丹实验学校的自然生态描述(“SWO”分析法,即优势、劣势、机遇分析):金丹实验学校的优势(Strengths):金丹实验学校界于城乡结合部,建校历史短,有着改革创新的动力;早期投入好,学校规划合理,硬件设施较好;教师队伍年轻,年龄在35岁以下的近50%,工作热情、富有爱心。

金丹实验学校的劣势(Weakness):一是缺失特色的办学理念;二是办学条件跟不上社会寄宿需求;三是寄宿生源参差不齐,多为留守儿童,更不乏问题学生;四是教师队伍虽年轻化,但是缺乏寄宿生管理的经验;五是缺乏同类寄宿制小学的联手以寻求政策支持和倾斜。

金丹实验学校的机遇(Opportunists):一是作为武陵区公立寄宿制小学,其办学的独特性引起了区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二是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契机。

2.金丹实验学校的文化生态描述。金丹实验学校和走读制的兄弟学校比,多了近千名学生的吃住,深层观察就会发现金丹还多了这些学生的教育和养育问题。金丹实验学校在办学上更注重“如水样善良”、“生命的价值”,所以,金丹的文化应该是“善”的文化,教师要善,还要教学生从善;金丹的文化应该是“自然”的文化,如水润泽生命般自然而然;金丹的文化应该是“灵动”的文化,关注的是学生身心熏染。要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心、有气质的人。在此基础上,金丹实验学校提炼出“上善若水”的校园文化理念,确立了营“若水文化”、建“上善之校”的办学思想。

3.金丹实验学校的组织生态描述。金丹实验学校的组织形式应属于直线式组织结构,就是按照管理的纵向层次进行结构排列,由低到高,权利逐级集中,构成一个垂直的金字塔形状,管理层级清楚、层层管理的同时权力下放,分工明确又统筹合理,便于有效地对寄宿学生实行管理,学校再配以相应的管理制度、礼仪条约,辅以恰当的活动,实施起来容易操作和掌控。

二、寄宿制小学发展愿景的规划:管理的核心

学校愿景应该是学校发展的一个规划,是通过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各项计划。着眼于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学校管理至少要考虑五个基本因素的循环互动,分别是:外在影响、寻找政策、分线管理、文化建设和学生活动。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首先,学校必须先理清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及法令规范等条件,并且分析相关利益团体所关注的重点,作为寄宿生管理的外在因素基础。其次,检视校内的生态、哲学及责任,确立校长对于领导该校发展的政策目标,作为协调及统合全校教职员工努力的指引。第三,营造全校性的同僚管理策略,分线合作管理。第四,落实到学校的环境与氛围上,形成文化熏陶之势。最后,重视学生活动的全面铺开及成效。

金丹实验学校的愿景是从寄宿生的发展出发,将学生的成长定位为学校的发展愿景、学校管理的核心。从此愿景出发,金丹实验学校的管理要落实几个内容:一是寄宿生的健康体魄,二是寄宿生的德育与养成,三是寄宿生的心理疏导,四是寄宿生的修养与文化积淀。

三、寄宿制小学发展愿景的运作:管理的关键

寄宿制小学存有与一般学校管理的共性,还有其特殊性。正是因为寄宿生的在校生活,所以在对“为什么管理”、“管什么”、“由谁来管”、“怎样管”等问题进行思考时,考虑的仍是由寄宿带来的问题:学校对寄宿制政策的理解是寄宿制小学管理的基础;学校愿景的形成、转化是寄宿制小学管理的出发点;寄宿生各线管理的规划是寄宿制小学管理的关键;学校文化建设的管理是寄宿制小学管理的契机;寄宿生多元活动的组织是寄宿制小学管理的有机补充。

在金丹,围绕寄宿生的管理,涉及业务、政工、后勤、工会分管等线上相关工作:业务线上要促成学生的文化积淀,政工线上要保障学生的德育与养成,后勤要供给学生的吃,还要供给学生的用及与学生在校相关的安全保障,工会要管理学生的住和医疗。各条线上都有自己的管理规划,又都相互牵连、相互支持。如后勤的食堂管理不仅仅是供给学生吃饭,还要打造食堂文化,渗透饮食文明与礼仪,这就需要业务线上的文化中心来支持,还需要政工线上大队部制定相关的检查细则进行监督评比来落实。

各线的管理规划突出学校愿景,如文化建设管理规划简略为:学校每学期突出一个文化建设亮点,坚持积累,串成“上善若水”水文化的线脉。宿舍管理规划简略为:“放飞梦想、起点人生”,让学生在小小宿舍里学会照顾自己、学会帮助他人、学会服务集体。多元活动管理规划简略为:“益智园”、“金丝带公益活动小组”、“若水合唱团”等,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学生的心灵。再将管理规划转化为管理工作的计划、具体活动的方案,并付诸于平时的工作中落实才能真正起到管理实效。

综上所述,寄宿制小学的管理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轨迹,将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愿景相结合,为学生的健康、自立、修养做好管理。正如顾明远指出的:“寄宿制小学提供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主体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完善学校配套设施(学、吃、住、洗、便)为内容,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确保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在校学生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真正让广大农村孩子在校学的安心、吃的舒心、住的温馨、家长放心、社会满意,以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从年春季起,计划投入资金240万元,建好16所设施基本完备、功能基本齐全、能够满足正常教学和生活需要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具体建设对象及内容见附表),计划在年10月底以前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

三、工作步骤

完成此项工作分三步进行。

1、按照严格规划、合理布局、认真研究的工作原则,确定1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内容。

2、坚持公开、公正、民主的原则,将确定的建设1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对象,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按照“适用、坚固、够用、美观”的建设原则,年10月底以前,将1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到位。

四、工作措施

(一)科学规划布局。按照“适用、坚固、够用、美观”的原则,以各乡镇长期保留的完全小学和校舍严重不足、食宿条件相对较差的初级中学为重点建设对象,以学校基础设施、教学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和生活设施添置为主要建设内容,科学规划好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工程项目,切实改善在校学生的学、吃、住、洗、健、行等各种条件。

(二)加强协调配合。为切实加强对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工程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县教育、财政、住建等部门及项目建设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县财政局负责按时拨付专项资金,县住建局积极配合建设项目学校按有关规定办理各种工程手续,各项目建设乡镇人民政府积极帮助建设学校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确保顺利施工。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意见》指出,“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各方高度关注,社会反响强烈。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必将在长时间内存在。另一方面,作为受教育者的留守儿童,对传统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校园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问题凸显,恶性事件经常见诸报端。调查显示,由于体制不完善、政策缺失和资金不配套等原因,很多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不容乐观,不良状况亟待改善。本研究选择地处西部地区的重庆市石柱县作为样本,主要考虑到重庆市近年来高速发展,大城市大农村的特征不断凸显。而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三峡库区为一体的石柱县是一个特殊县份,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巨大。研究者通过对重庆市石柱县99所中小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重点对58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和访谈,客观上指出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暴露的不足,从完善制度、出台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在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新形势下对重庆市其他区域产生积极影响。

一、相关基础数据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数据及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受到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处渝东地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逐年减少,总体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2009年前后,石柱县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2013年渝利铁路全县贯通并设有石柱县站,交通的快捷一方面在吸引外部资金进入石柱开办劳动密集型工厂,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选择在家门口务工;另一方面,交通的便利也使得一些常年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家长能够不断缩短外出时间,使留守儿童不至于常年留守。据2016年春季学期数据统计,该县农村留守儿童总计16856人,其中寄宿制留守儿童8793人,占全县留守儿童总数的52.17%,超过一半;留守女童810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8.08%;隔代教养留守儿童12841人,占比76.18%,隔代教养为最主要的养护形式。从表2可以看出,寄宿制留守儿童、留守女童以及寄养状态下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他们属于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需要加强关爱保护措施。其次,家庭贫困留守儿童3619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1.47%,应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此外,虽然石柱县有较为成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1+4+X”模式,县域内各个部门、学校、社会爱心企业等形成了合力,但是以家长、知心姐姐、“红樱桃”妈妈等为主要群体的留守儿童亲情弥补队伍仍显不足,对口率仅为65.57%,缺口很大。从表3可以看出,在99所中小学校中,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及配备差距较大,整体来看,初中学校明显优于小学;部分项目成为中小学共同的弱项。建设较好的是食堂(餐厅),但也存在着食堂相关设备缺少的情况。在浴室建设上,小学较差,配备率不足40%,按照小学寄宿制学校34所来计算,配备率也没有达到90%,而中小学浴室锅炉供应不足、燃料缺乏、洗浴房间不足是一个普遍问题,无法满足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要求。在调查统计的四个项目中,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心理咨询等方面的配备,全县中小学校有资质的心理咨询教师仅为4人,超过95%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或者由于缺乏专业教师而导致闲置。值得肯定的是,全县各学校均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对外联系的免费亲情电话。2.寄宿制学校基础数据截止到2016年春季学期,石柱县共有寄宿制学校58所,其中中学23所(高完中4所、单设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民办中学3所),小学3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58所寄宿制学校中,共有教学班级1001个,其中有寄宿制学生的班级868个,占比86.7%;58所学校共有在校生46034人,其中寄宿制学生27420人,占比59.57%,上文提到寄宿制留守儿童8793人,占全县留守儿童总数的52.18%,在这里占寄宿学生总数的32.07%。依据有关规定,58所寄宿制学校共有46034名学生,应配备教职工人数为3683人,实际配备3342人,差配教师341人,少配备教职工接近10%。直接参与学生早晚自习辅导的教师数为2308人,共计承担570600节自习课数,平均每人每学期承担248节早晚自习课,以每节课最少40分钟计算,共计增加165个小时的工作量,以每学期100天正常上课计算,寄宿制学校教师每天增加1.65个小时工作量。在承担寄宿制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人员中,其中临聘人员114人,其他192人;在编人员1618人,学校领导岗位人员115人,其他21人(参见表4)

二、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1.硬件建设不足或不达标,无法满足寄宿生基本需求调查显示,部分学校学生寝室不标准,仍旧存在着“教室型寝室”“大通铺”现象,三十甚至四十几个人一个寝室,空间狭小、空气污浊、无单独的厕所或者离厕所距离较远;在食堂问题上,部分学校食堂十分简陋,不能够遮风挡雨,没有餐桌椅或餐桌椅少,师生吃饭或站或蹲,十分不便;在配套浴室的问题上,多数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正常的洗浴,主要受到洗浴场地不足、供水设备缺乏、燃料缺乏等问题影响。2.教职工编制紧缺,寄宿生管理工作繁杂,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县编办在核定学校编制时,对有寄宿生的学校按照一定比例增加核定编制用于寄宿生管理,但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任务重,规模较小的学校几乎没有专人用于寄宿生管理,规模大的学校安排有1~2名教师兼职参与寄宿生管理。部分学校存在有留守儿童因家中无人,在双休日、节假日不愿意回家,仍旧留宿学校且缺乏有效养护的情况。在编教职工兼职管理学校寄宿生,工作量非常繁重。执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来,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无相关经费支持,由于没有相关津补贴,时间较长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变差。在调研访谈中,许多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对工作抱有很大成见,怨气很大。3.临聘人员素质不高,学校额外负担重寄宿制学校一般都要聘请食堂及宿舍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大都是农村留守妇女,其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寄宿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无法处理,管理工作较为粗放,寄宿生活枯燥乏味。另外,学校无任何经营性收入,所有支出全在办公经费中,寄宿制学校临聘人员多,其工资支出也多,学校普遍难以承受。而临聘人员不在学校编制内,但又参与学校部分的学生管理工作,其政治地位和福利待遇不能与老师们相提并论,这一尴尬的处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4.寄宿制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学生心理问题无处咨询寄宿制学校是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概率较高的学校,学生之间朝夕相处,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纠葛,特别是强势学生针对部分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单亲及孤儿的打骂侮辱行为时常发生。由于石柱县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心理弱势群体日积月累形成的心理问题无处缓解,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三、解决寄宿制学校管理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政策支持(1)出台增配寄宿生管理人员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管理工作,建议按照每150人配备2名生活管理人员(150人以下按2名配备,考虑男女宿舍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其经费由财政按照本地最低工资水平划拨;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管理工作,建议下发收费文件允许学校部分收费。(2)出台允许发放寄宿生管理津贴政策在职教师承担寄宿生管理工作后,拨专款专用给承担相关额外工作的教师发放相关津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寄宿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平均增加工作量数据测算结果每天1.65个小时计算(大约两个课时),考虑学校实际情况,以超过基本课时补助为基准,可以考虑每天补贴5至15元。寄宿制学校班主任津贴从绩效中单列,标准上浮,允许寄宿制学校在班主任额外工作量上给予适当补贴。在财务报销制度上,从政策纪律层面将寄宿生管理、服务而产生的各种津补贴纳入财务专项审计项目。(3)出台校园欺凌事件相关政策法规农村留守儿童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常常成为受欺负的对象。由于和他人朝夕相处,难免发生矛盾,寄宿制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欺凌的风险更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针对校园欺凌出台专用政策法规,加大对寄宿制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措施,加大对欺凌者的打击力度,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2.政府应不断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保障政府应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制度。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加强对经费的专项统筹管理,防止部分学校过度重复建设,将资金合理分配到宿舍建设及改造、食堂建设及桌椅购置、浴室建设等基础项目上来,以满足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基本需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下,合理规划布局学校,逐步按需求完善相关设施的配备,增加留守儿童在校生活的舒适度。3.教育部门应完善工作措施,提升管理育人效果(1)严格把关,聘请高素质宿管人员。学校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严格把关,尽量聘请素质较高人员担任宿舍管理人员,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以丰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让寄宿制学生时刻感受到学校大集体的温馨快乐。(2)责任明确,加强对寄宿制学生特别是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允许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寄宿制管理人员、班主任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监督,确保寄宿制学校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使寄宿制学生享受到益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发[2016]13号,2016年2月4日.

[2]陈景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石柱模式[J].基础教育,2012(2).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目标任务

(一)全市消除*年9月进入省危改库的69个项目共计6.8万平方米危房,其中D级危房4.5万平方米,C级危房2万平方米,B级危房0.3万平方米,改造新建校舍6.2万平方米。

(二)做好*年9月进入省危改库现已完成的92个项目共计8.6万平方米危房的扫尾工作,搞好验收与认定。

(三)全市启动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造新建校舍83个项目共计7.1万平方米。

二、资金筹措与管理

今年我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主要从以下渠道筹措:

(一)中央、省级危房改造专项补助,全市共有1448万元,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允许挤占和挪用。

(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危房改造的资金要足额安排,保证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

(三)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年全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湘府阅〔*〕11号)和省财政厅《关于追加*年转移支付补助款的通知》(湘财预〔*〕5号)的要求,新增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应高于25%,其中50%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

(四)区、县(市)城市教育附加费要足额征收,全额用于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

(五)各区、县(市)政府要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设立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经费,并实行财政兜底。

(六)制定优惠政策,减免有关税费,支持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

县级财政部门要在落实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所有资金存入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资金专户,分帐单独核算,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并实行按工程进度拨款的制度。

三、管理体制与责任

根据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以县为主,教育部门牵头,发展与改革、财政、建设等部门共同参与组织的工作管理体制。

市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督促协调全市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组织专项督查,及时掌握并上报项目进展情况;市发改委负责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作为全市重点工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协调落实有关政策;市财政局负责协调落实中央、省、市专项资金,督促区、县(市)财政部门落实配套资金,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市建设局负责督促区、县(市)建设部门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

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对本地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具体负责本地*年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和项目计划的编制,组织实施改造项目的立项审批、图纸设计、招(投)标、开工报建、施工监理(督)、工程验收、决算和审计等工作,筹措县级配套资金,督促落实有关优惠政策,跟踪监督项目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建立改造项目资料档案,及时协调处理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时上报改造项目进展情况。

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绿色通道”,行政审批实行“一站式”办公,有关行政性收费一律全免,事业性或服务性收费项目原则上给予免收或只收取成本费用。各县级人民政府还可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其他优惠政策。

四、工程项目管理

凡列入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年度实施计划的项目,均实行项目管理,并对项目基本情况、资金到位情况以及工程形象进度等建立台帐,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一)项目规划、勘察和设计。项目实施计划应结合校园规划,按照“经济、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确定。对于新建、改扩建项目,应按要求办理立项及有关报建手续,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地质勘察和工程设计。

(二)招标管理。工程建设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应实行公开招标。投资额较小不宜招(投)标的特殊改造项目,也必须实行工程议标,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承包改造工程。

(三)工程监理与监督。凡具备监理条件的项目,都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机构,按照建设监理细则对工程实施全过程建设监理。不具备监理条件的项目,应由项目学校选择熟悉基建业务、责任心强的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后出任现场监理员。现场监理员应按国家统一规定实施项目工程建设全流程监理。

(四)竣工验收。工程项目建设完工后,应按国家《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的规定,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和办理竣工备案手续,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五)档案管理。各地要将每个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声像等各种资料收集齐全,按照权证、基建和管理等类别,根据统一的技术标准装订,并选用统一的档案盒保存归档,做到项目完工,工程资料立卷归档到位。

五、工作安排

(一)成立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领导小组,由副市长张元英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智慧、市教育局局长黎建平任副组长,金旺喜、夏桃清、魏明、梅宏、赵国平、张跃华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教育局,由金旺喜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区县(市)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人,并抽调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工程启动、竣工时间要求。4月份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工作方案,组织项目申报审定,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并将指标分解到县,签定责任状。5月份新建项目全部启动。7月份维修项目全部启动。11月底所有项目全部竣工交付使用。12月份接受省、市组织的专项考核验收。*年元月召开总结大会。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的调度与督查。从5月份开始,每月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同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实行工程进度月报制度。每月2日前各区县(市)要将本地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上月末的实施进展情况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对工程实施督查制度。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督查的重点是领导责任、工作班子和人员落实情况,资金筹措及使用情况,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工程进度、项目管理及工程质量情况,档案资料管理情况,项目计划在媒体上公开及实施监督情况等。各区、县(市)要建立相应的督查制度,对本县范围内的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实地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考核与奖惩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子女;教育;寄宿制学校;流动人口

在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就一直呈递增的趋势,随之所带来的留守子女数量也是逐年递增。由于农民工子女的“留守”,外出打工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缺失,农村留守子女在思想品德、学业、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探索出适应农村留守子女现状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日益突出的留守子女及教育问题要求构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一)留守子女概念及其现状

留守子女,从其内涵上讲,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需要他人照顾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00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左右。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部分随父母到工作地就学的子女也陆续返回家乡学校学习。所以,中国留守子女的数量近几年都将一直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

(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基本分析

青少年阶段的教育不仅是个人接受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更是一个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青少年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教育大部分由父母承担。而家庭教育一旦形成缺失,子女教育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相对于非留守子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留守子女的学业、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状态和兴趣爱好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见表1)。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子女还存在逆反、偏执、厌学、沾染不良嗜好等问题。

(三)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亟需构建切实可行的解决模式

对于解决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专家学者们从很多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多种解决模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政府为主导的解决模式,即由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辖区内留守子女进行相应的管理;二是学校为主体的解决模式,即学校建立监测体系,加强教师对留守子女的关爱与引导;三是社会介入型的解决模式,即利用群团和民间力量来解决留守子女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等问题。这些模式在实践中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些模式过于宏观,甚至有的只停留在文件上,难以切实地解决问题。

二、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子女教育的必然选择

寄宿制学校可追溯到斯巴达克时代的学校和英国的14世纪英国公学,“公学”(publicschool)是不折不扣的私立学校、贵族学校。20世纪50年代以来,俄罗斯、欧美陆续开办了寄宿制学校。从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寄宿制学校是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寄宿制学校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义务制阶段教育质量的“民心工程”。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中,建设寄宿制学校是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而真正实现“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变农村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未来贫困人口的发生”的目标。

(二)寄宿制学校是推广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是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途径

寄宿制学校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管理,学生每天24小时在校。校园是寄宿学生的家园,教室、学生公寓、课外活动场所都是他们接受教育的课堂。由于寄宿制学校这些的特点,它成为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通过学生寄宿的方式,有利于真正在农村地区将素质教育全面推广开去。调查中发现,有的山区学校教师的住宿条件差,老师来匆匆,去匆匆。除了基础科目,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是无暇顾及的。从教育的目标要求出发,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更应在德、体、美、劳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发展。而寄宿则保障了学生在校的时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

2、寄宿制学校是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较好方式。寄宿学校实现24小时全天候封闭式管理,学生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多,且他们处在同一年龄段,相互学习与彼此促进的意识强,有利于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爱好兴趣的培养,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寄宿学校为留守子女提供了最可依赖的亲人。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子女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孤独。当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上遇到困难,最为苦恼的就是没有可依赖的人。比较于非留守子女,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留守子女都更多地依赖于他们的老师。

三、当前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中面临的问题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国家“两基”攻坚计划的主要措施之一。自2004年起,国家拿出近百亿的资金建设西部地区的农村寄宿学校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对于解决越来越突出的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而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仍面临很多问题:

(一)社会对小学阶段实行寄宿制认识不充分,思想上准备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寄宿制学校在初高中以上阶段发展。在小学阶段发展缓慢,甚至没有得到发展。对如何在农村办寄宿制小学这个问题,社会对之关注不够,理论探讨与研究不足。以至于在留守子女早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的今天,对寄宿制学校这一途径,社会认识不足,思想准备不够。

(二)硬件设施严重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缓慢,为学生提供寄宿的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在调查的地区,有近80%以上的学校没有学生寄宿的基本设施。而有的一部分,条件非常有限,学生住宿、生活、课外活动等场所及设施严重不足。在部分山区的农村学校,不仅没有学生的寄宿设施,也没有老师的住宿设施。

(三)师资力量不能适应寄宿制学校的要求

从现有农村学校来看,师资力量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上。而寄宿制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更多地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发展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等。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的师资以大专和师范为主体。他们大多以语文、数学的教学为主要工作,而艺体类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空白。不得不说,目前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难以达到的寄宿制学校的要求。

(四)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亟待改善和提高

一般寄宿学校实行“三段管理”,即把学生一天24小时分成三段,由班主任、兴趣指导老师和生活老师分别负责。但从现有农村学校管理内容来看,除了“学”的指导以外,“住”、“行”、“食”方面的管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没有相应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工作机制。所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业余生活管理、行为习惯管理、食品安全管理以及相关管理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四、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应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在推行《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基础上,应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国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起国家投入义务制阶段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硬、软件建设上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

近年来,各级政府也在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但相对于我国农村上千万的留守子女来讲,只是杯水车薪。按照《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履行好布局、规划及配置的职责,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所需的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进行认真规划和建设,以保障学生寄宿所需的硬件设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资队伍体系

寄宿制学校不仅要有教学质量过得硬的老师,还需要教师对留守子女学生有爱心,能进行生理和心理健康、文化艺术、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的教育与培养,所以应形成文化课教师、课余辅导教师和生活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可以利用大学师范生的实习、支教等方式进行一定的弥补。对现有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之适应当前寄宿制学校的要求。

(四)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和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义务制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管理比教学更为重要。一是应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一位好校长,一个好的管理机构,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关键。应有对实施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人员进行培养的机制,使之适应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要求。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要从日常生活、学习、课外活动、食品卫生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以实现寄宿制学校发展的要求。三是完善监督体系。寄宿制学校是一项“民心工程”,学校建设、管理、收费等问题将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以保障好事做好,实事做实。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寄宿制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4(12).

2、蔡继乐,王友义.思考西部教育:农村寄宿制工程如何做得更好[J].理论前沿,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