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寄宿小学

寄宿小学

寄宿小学

寄宿小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制度;学生个性;寄宿制

根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决定,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学教育格局进行了调整。废除了那些分布散,没有雄厚师资力量和先进教学设备的小学。逐渐整合归一,形成了围绕乡镇或是办事处的中心小学。这就使得一些离家较远的学生只有选择寄宿学校。小学开设学生寄宿制,也是近几年才开始设立的,客观上说,缺乏学生寄宿管理经验。小学的孩子年龄小,且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在生活自理和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差。综合以上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原因,造成了小学寄宿生管理效果不佳。如何才能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寄宿生管理。

一、完善管理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是集体生活的宿舍,就必然要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以完善的宿舍制度作为依据,才能有效地规范学生行为。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度过,因此,宿舍管理制度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实用高效。小学寄宿制是近几年才兴创起来,由于时间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导致宿舍管理制度上存在诸多缺陷。因此,在工作中,要关心寄宿学生的生活起居,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逐步地完善宿舍管理制度,进一步地提高宿舍管理质量。

二、有效沟通,尊重学生个性

小学阶段是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第一次离开父母生活,走进同龄人的集体生活,他们在心理上自然不适应。如果没有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很可能养成学生孤僻焦虑的性格。如何才能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笔者认为,有效沟通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与学生平等的、友好的、语重心长的沟通,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的困惑,教师耐心地倾听,善于开导和提出建议。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知道学生焦虑的缘由,之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措施,使学生开朗自信起来,尽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同时,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对学生“一概视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使用不同的沟通方法和技巧。

三、丰富课外活动

一些学生或是教师,担心学生出现意外情况,制定了复杂冗长的管理制度,将学生固定在宿舍、食堂、教室这三点一线上。僵硬的“三点一线”虽然保障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却“泯灭”了学生的天性,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如何做到既保障学生的安全问题,又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举办丰富的课外活动是良好的举措。例如,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踢毽子比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游戏兴趣,提起学生的积极性。在组织游戏时,要穿教育的性质,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科学性的开展课外活动,有层次、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生活保障、知识安全和日常礼貌的行为习惯或能力。

总之,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乡镇或办事处中心小心将会转变成寄宿制学校。正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使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规范化、高效化。同时,教育者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沟通能力,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寄宿小学范文第2篇

摘 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当前教育的焦点话题,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浅要分析了寄宿制小学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多的寄宿制小学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长的压力,使家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对于学生而言,有助于小学生独立意识、集体意识的形成和自理能力的提高。但是,寄宿制小学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从影响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两个方面谈谈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影响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学生自身的原因

小学生处在心理发展阶段,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差,一个完整、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低龄阶段离开父母住校会导致其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同时,因为年龄太小缺乏自制力,认知水平又有一定的局限,加之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当心理发生变化的时候,学生不知道正确的发泄方法,行为容易出现偏差。不能适应寄宿学校的环境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有着较多的限制和规矩,小学生很多时候难以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会一直处于紧张不安、焦虑的状态中。

2.家庭原因

家长因为自身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将孩子送去寄宿学校更为方便,也觉得学校更能锻炼孩子。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失的部分。孩子长期在寄宿学校中长大,会产生不安全感,容易患得患失,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同时,家庭教育的方法是否科学、家庭组成结构是否完整、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等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3.学校原因

寄宿制小学相对于其他小学,有一定的特殊性。寄宿制小学不但要负责学生的学习问题,而且还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当于一个家庭。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大。寄宿制学校大多是教师直接管理学生,但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照顾得很好,也很难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模式大多采取封闭或者半封闭式,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也有着严格的规定,课余时间相对较少,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二、解决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1.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缓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其次,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由于学生缺失亲情,教师的关爱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可以开展班级活动或者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最后,学校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2.学生方面

学生应该关注自身的心理变化,当出现负能量的时候要采用正确的发泄方式,多与父母、教师沟通,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融入集体当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与同学友好相处。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3.家庭方面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但也不应过分关爱。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懂得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应当众批评孩子,与孩子以朋友的方式相处,不随便斥孩子。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尽量用沟通的方式解决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三、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教学理念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充满正能量,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薛玉清.农村寄宿制小学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1):166.

寄宿小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寄宿制教育 优点及缺陷 对策

一、前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布局,办好寄宿制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农村学校寄宿制的诞生,是伴随着农村地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出现的。当前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师资中存在的问题是投入建设寄宿制学校资金不足,生活老师素质低、数量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条件需进一步改善,育人环境,安全措施进一步强化生活老师素质低、数量少。

二、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存在的优点

(一)通过合校并点,学校许多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由于以前部分小学的生源不足,通过进行合校并点后,生源集中教师资源汇聚,教师队伍得到了优化配置;学校的教学楼,宿舍等资源也得到了优化;教学资源得到了优化,即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馆、语音室等资源可以共享。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得到了优化配置,因此,学校有条件开齐开足小学生所需要的各种课程,包括小学生的课外活动,这样学生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为寄宿学生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提高学生的成绩

由于寄宿制教育实行后,学生们在学校的时间就更多了,加上“合校并点”后,学校里的图书馆资源得到了优化,学生就有条件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孩子的集体观念,促进孩子间交流

在农村小学教育没有实行寄宿制之前,孩子放学后都是独自回家,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可能不是太密切。但是,在寄宿制实行之后,孩子全部是“集体生活”化管理,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孩子不是像以前一样,放学后回到家中“面壁”,而是可以和更多的孩子进行交流,建立同学情谊、和睦相处。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孩子学会怎么样和别人进行相处,过大家庭生活。

三、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缺少母爱、父爱,小学生自理能力差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需要父母疼爱的时候,寄宿制教育的实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可能造成父母关爱缺失。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大多数小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长期的溺爱,孩子独自生活的能力不强,即使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大部分学生也不会做家务,不会洗自己的衣服,不能很好地料理自己的饮食起居。

(二)学生的生活存在较大的问题,衣食住行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不便

由于学校缺少专业的生活教师和营养师,学生的生活得不到良好的指导,从而良好的习惯养成就是一句空话,学生的饮食单调,很容易造成学生营养不良现象发生。寄宿制教育,学生一下子全部“涌进”学校居住,可能会造成学校的住宿床位“供不应求”,从而给学校的正常教学带来了压力。

(三)学生的安全问题突出,家长的负担也相应加重

学生在校时间长,意外事故发生概率较高,加之疾病的发生,农村寄宿制小学医疗设备没有,住宿学生能否及时就医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部分学生因年龄小离家远,父母疼爱,周末回家返校时,大多数“黑车”接送,因而学生的安全问题隐患百出。

(四)学生的心理问题凸显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应该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地成长。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烦恼和冲突,我们需要及时帮助他们进行分析,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但是,由于寄宿制教育的管理,孩子长时期与家长“隔离”,不能及时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交流;老师平时的教学任务,也很大程度上不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情绪变化;加上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有可能引发各种心理疾病,这对寄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四、农村小学推行寄宿制的对策

(一)配齐寄宿制学校的教职工编制

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相比,需要更多的食堂与宿舍工作人员以及生活管理、指导教师,但目前配给学校教职工的编制,基本没考虑这一问题。这就造成目前寄宿制学校教职工严重不足,一线教师超负荷工作。生活老师的待遇也应该真正得到落实。应根据实际情况,按国家有关文件规定,配齐寄宿制学校教职工编制,足额按时拨付教职工工资。给寄宿制学校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增加生活教师和工勤人员编制并保障人员经费,寄宿制学校才能正常发展。

(二)进一步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条件

大多数学校学生住宿条件还比较差,宿舍是由旧教室或其它辅助用房改造而成,有的一间宿舍十几平方米就住十多个学生,空气污浊,没有恰在此时当的安全通道,给疾病防控和消防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一旦遇到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事件。因此,政府应尽快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改善学生住宿条件。

(三)齐抓共管,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强化安全措施确保住校生的安全,落实各项应急预案,配合个部门加大整顿治校园周边环境的力度,落实“警校共育”,为寄宿制学校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寄宿制学校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寄宿制学校进一步达到办学规范化。

1.要抓好寄宿生的日常管理。中小学生寄宿,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学校应选派一些工作责任心强,认真负责的富有爱心、耐心、细心的教师照料寄宿生的生活。

2.二要抓好卫生管理。要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注意食品卫生,不让学生吃生、冷、霉变的食物,不让学生喝生水,洗冷水澡,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校医。

3.要加强财物管理。对学校的寄宿设施,要建立专帐,造册登记,专人管理,按规定收取学生的伙食费,严禁超标准、乱设名目收费,学生食堂及其它帐目要由专人管理,定期公布,接受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

4.要抓好安全管理。学生寄宿设施要做到安全、方便、牢固,并随时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学校要安排教师值班,加强指导和督查,加强治安防范,对骚扰学校,侵害师生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打击,确保住宿生的在校安全。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推行寄宿制的教育,符合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农村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凌昌猛,兰新铁.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06,(9).

寄宿小学范文第4篇

一、 寄宿制对小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2]。小学生社会化是小学生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是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形成个性的过程。小学生进入寄宿学校后,学习便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这时生活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从关注、依赖自己的父母转移到关注、依赖自己的同伴和老师。寄宿制“自立、自理、自律”的发展目标,有助于小学生的社会化。

1.有利于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的能力

刚入学的寄宿制小学生被迫离开父母,每天和自己的同伴和老师生活在一起,父母的最高权威规则在团体生活中受到了威胁。为了适应团体生活,小学生必须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整合,做出妥协。有研究表明:8岁以后儿童才能明确区分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规则在普遍性和可变性方面的差异,达到对两种规则的深刻区分和理解[3]。随着团体生活对小学生道德认知与社会认知的影响,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目的性,他们的道德观念变得比较灵活,容易改变,他们逐渐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行为,也能区分出个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差别。集体生活促使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摆脱依附性,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冲突使其彼此的道德原则性得以发展与增强,再加上集体生活的纪律制度约束,使其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的能力得以增强,也促进了自觉纪律观念的形成。

2.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或自我观念)是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4]。寄宿生与走读生相比,在生活方面参加的实践活动要多,比如寄宿生要学习如何蒸饭、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物、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运用这些常识。集体生活要求寄宿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增加了寄宿生与周围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这也使得寄宿生对自己各种能力的认识更加全面,有助于他们自我概念的发展。

3.有利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寄宿生在校时间长,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相应减少,到周末和父母相处时,关爱成了生活的主题,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对生活学习也会充满信心,这种气氛有助于寄宿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集体生活使寄宿生的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间矛盾充分暴露,通过和谐的集体生活以及生活老师合理的指导,寄宿生能对自己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尊

寄宿生在学校的大家庭中生活,离开了父母,与同伴朝夕相处,孩子们在自主活动空间里能够放开思维、大胆想象,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也有助于老师对学生有全方位的认识,增进师生的情感,进而提高寄宿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此外,寄宿生从小开始过集体生活,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而且通过集体生活还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这些可喜的进步会博得父母、长辈的赞赏,获得父母更多的温情和理解,这也使寄宿生充分感受到他人的喜爱和赞赏,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

5.有利于提高同伴接纳性

寄宿生一周有五天是与同伴学习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集体生活的磨练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方法,学会了宽容与谅解别人、同情与帮助别人、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最终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渐渐发展了寄宿生的角色转换技能。角色转换技能的提高对寄宿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很有帮助,能帮助他们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发展友谊。榜样的力量对寄宿生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榜样的强化作用中,多数同伴赞赏的某一种行为可能会受到大家的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寄宿生的相互接纳。生活老师及时的、专业的、全面的指导,也会使一些有交往障碍、不受欢迎的寄宿生发生行为转变,有利于他们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一旦寄宿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影响同伴对自己的喜好程度,就会在同伴接纳性、受欢迎性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进步。

6.有利于增强同伴间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寄宿制学校要求寄宿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时休息、按时起床。寄宿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团体的规则,使其行为符合团体的标准。长期的团体生活也促进了小学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形成。寄宿生作为学校的一份子,不能离开他人和学校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他们具有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寄宿生活使得孩子们大多数时间要一起生活学习,在很多事情上需要同伴的相互帮助。一个宿舍就是一个小集体,共同的生活使得孩子们逐渐形成一种集体荣誉感。班级就是一个大集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创设一个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富有特色的班级生活环境,让孩子们成为班级生活环境的创造者。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会无意间增加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7.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教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5]。同一学生在课堂上与课堂外的表现不尽相同,而课堂中的教师与生活中的教师也是不一样的。寄宿生与教师接触的机会更多,寄宿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会更全面,这有利于形成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双方的情感交流,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要以爱心感染学生,只有对寄宿生倾注了真挚的情感,才能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8.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计划能力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计划能力很差。为满足孩子的生活学习所需,家长都会给孩子一部分零用钱。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其生活上的独立性决定了其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尤其要学会理财,合理消费[6]。寄宿生活大大减少了寄宿生对家庭的依赖,这就迫使他们要学会独立生活,适应学校的环境。寄宿生到校后,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尽快消除依赖父母的思想,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教会寄宿生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劳动和生活的技能,这些实践不仅培养了寄宿生的计划技能,而且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时间观念。

二、 寄宿制对小学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应对措施

寄宿制对小学生社会化有着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要看到其相对封闭的环境给小学生社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消除这些不利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极为必要。

1.寄宿制不利于小学生对社会角色的理解

小学生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社会角色意识。影响小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偶像、榜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小学生最常见的偶像、榜样往往是自己的父母,但由于寄宿生远离父母,失去了与父母亲密接触的家庭氛围,导致他们缺乏成年后如何承担父亲或母亲角色、丈夫或妻子角色的模仿榜样。社会角色意识的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经过家庭生活的长期熏陶才能加深小学生对父母角色、丈夫或妻子角色的认识。社会角色的承担情况,是评价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指标。寄宿生缺少了可供模仿的角色榜样,将来在角色扮演中容易出现偏差,而角色扮演出现偏差,会直接影响其社会化的程度。

我们可开展多种活动,增加寄宿生与父母的亲子联系,弥补寄宿生对社会角色的理解。首先,可以尝试“亲情日”制度。学校可以选择每学期举行一次“亲情日”活动,让寄宿生的家长与寄宿生一同体验一天的学校生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与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其次,学校可以开通“亲情电话”,弥补家长与孩子的亲情缺失。寄宿生在课下可通过“亲情电话”与父母联系,交流自己学习生活的情况,让寄宿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增加亲子联系,弥补远离家庭所带来的角色体验不足。

2.寄宿制不利于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比于走读生,寄宿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在行为问题调查中,寄宿制小学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7.55%, 明显高于普通小学儿童的17.37%(P< 0.01)[7]。寄宿生长时间远离父母,缺少有效的亲子交流,是导致其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寄宿生过早地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这很容易造成他们焦虑情绪的产生。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要经历从童年期到少年期的转变,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变化异常复杂,寄宿生活使他们常常要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当他们难以应付有些问题时就需要父母的帮助,但父母又不在身边,这时他们常常会感到迷茫,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焦虑情绪,久而久之子女和父母之间必然会产生心理隔阂,影响他们的社会化。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引导家长多与寄宿的孩子交流沟通。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进行家访,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情况,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另外,家长也要主动去联系孩子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了解、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寄宿制学校要针对寄宿小学生常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内容可以涉及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独立生活教育等,以帮助寄宿生正确面对学校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寄宿制缩小了小学生的生活圈子

寄宿生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封闭,生活的范围被大大缩小,他们在学校过着相对封闭的集体生活,与外界大环境隔绝,对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每天所面对不是同学就是老师,这就缩小了寄宿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由于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同龄群体中,缺乏与不同年龄、不同角色的人的接触,缺少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丧失了很多参与社会实践体验教育的机会,这就减少了他们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社会化进程。

为弥补寄宿小学生与外界接触少、参加社会实践少的弊端,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增加他们与外界接触、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首先,学校应创造条件保证寄宿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每天要给他们安排一定的时间去参加课外小组活动。其次,寄宿制学校应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给寄宿小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蔬果、养殖基地,利用这些基地可以开展许多教育活动,以增加寄宿小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相对封闭的寄宿教育得到有益的补充。

总而言之,寄宿制从整体上有利于小学生的社会化,但前提必须是学校有一套有利于小学生身体,特别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管理系统,有一批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专门培训、师德高尚、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和爱护学生、有奉献精神、以身作则、对人公平、充满爱心的高素质教师。学校要告知家长一些关于儿童心理特点、家庭教育艺术之类的知识,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科学更健康。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利用寄宿制特殊的优势更好地促进寄宿小学生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 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3-21).教育部网站..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卫,徐涛,王穗苹.我国6-14岁儿童对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的区分与认知 [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

[4] 沈德立.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薛贻香.创和谐师生关系,促班级管理健康发展[J].新课程(中学),2010(10).

寄宿小学范文第5篇

一、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西部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

在西部农村实行寄宿制后,实现规模化办学,为改善办学能力,整合教学资源创设了条件,寄宿制规模化的办学,对原本分布在各个边远村落的“教学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二)有利于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办学力量的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而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从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配备及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学设施、校园文化都随着推行寄宿制的进程而不断地改变,这就为办出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特色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有利于解决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形式的出现,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过程中,以学校监护形式来弥补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的不足,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的问题

首先是资金开支较大,实行寄宿制,无论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日常开支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寄宿制小学,增加了宿舍及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成本,而宿舍与食堂又需要相应的管理,增加了管理成本。学生们要上早晚自习,用电量加大,冬天全校又需供暖气,用煤增多。而以上的这笔开支,可能会使一些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难以正常、健康运转。

(二)食宿条件的问题

在寄宿学生住宿方面,许多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仍不足,条件简陋,学生宿舍通风不好,空气很不新鲜,这样健康问题就随之会出现,而很多学校都没有设校医室,出现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在寄宿学生就餐方面,学校食堂简陋,多数学校的食堂被个人承包,卫生条件无法保证,加之学校没有统一的用餐标准,以营利为目的的食堂承包者,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营养需求,饭菜品种单一、口感差,营养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三)基础设施的问题

学校基础设施不全,设备陈旧。另外学生的娱乐设施,活动场所设施不富足,大部分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唯一的活动场所就是操场。

(四)内部管理的问题

1.管理人员缺乏,师资力量不足

许多学校都没有配备专职校医、食堂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教辅人员,各项后勤管理工作都是由专任教师兼任,这样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而教师的待遇却没有相应提高,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使得部分教师另谋发展,造成寄宿制学校教师更加紧缺。

2.“安全第一”的“圈养模式”

学校在工作中倾向于选择机械、保守的“圈养”式管理方式,把管理共识定为“安全第一”,不愿做、不敢做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但管理成本较高的尝试,这必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寄宿制学校增加了西部农村家庭经济负担

学生到寄宿制学校就读,意味着学生家庭必须增加现金支出。比如学生住校的生活费,寄宿费以及往返学校的交通费等。而对于西部农村地区来说,这就成了一笔很大的开支。因此在这样一种状况下,随着寄宿制学校的不断增多,西部农村家庭出现无力支付子女上学费用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外显化。

4.寄宿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进入寄宿制小学后,他们远离父母,与父母沟通缺失,而学校由于学生多,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又缺乏相关的专业训练或因事物繁杂等因素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学生之间产生的烦恼与冲突得不到及时的分担和引导,学生容易产生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加之学校外部环境复杂,诱惑多多,部分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厌学、弃学的念头,最后导致辍学。

三、解决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问题的策略

(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正处于发展初期,其建设和发展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需要国家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还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实际作为。另外,寄宿制学校也要想办法采用多种渠道,争取社会力量来解决办学经费紧缺问题,并发动群众,通过捐资、捐物、出力等形式改变办学条件。

(二)加大寄宿生的经济补助力度,扩大覆盖面

目前寄宿生的经济补助数量少,覆盖面不足,广大西部农村寄宿生及家庭急切需要得到数量更多、覆盖面更广的经济资助,尤其是西部农村贫困家庭、特殊困难家庭更需要经济资助。并且要根据每个寄宿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发放等级不同的补助金,不能让孩子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

(三)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内部管理

1.加强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对教师的关怀、管理与服务。一是按学校规模解决西部农村寄宿小学的教师编制;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注重对生活教师的培训;三是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合理确定教师工作量标准,改善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待遇。

2.建立学校、家长沟通制度,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可用家访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型的家庭教育讲座、设立家长开放日、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形式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发挥学生家长在教育实践中的智慧和才能。

3.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

对于食堂的管理。建立健全寄宿学校食堂管理制度,聘请有卫生许可证的人员担任厨师,保证师生就餐时的卫生和营养搭配,本着服务原则,确定用餐费用;对于宿舍的管理。建立健全宿舍管理制度,可制定一些评价制度强化寄宿生的管理力度和机制,为寄宿生提供一个安静、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立关爱机制。对学生进行特殊的关怀和照顾,注意学生情绪上的微小变化,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沟通,促进他们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丰富课外活动,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