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保模式论文

医保模式论文

医保模式论文

医保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全民医保大学生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

医疗保障事业的好坏事关亿万人民的健康与幸福,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人人享有医疗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工程。因此,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始终是各国、各地区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自2009年以来,中央文件多次明确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全民医保成为新时期医疗改革的方向,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如何改革高校医疗体制并改善医疗服务供给,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高校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已经达到了将近2300所,在校本专科学生突破2000万人,在校研究生达到130万人,对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实施适宜的医疗保障尤为必要。大学生医疗保障体制近年来一直也受到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成为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高校学生医疗保障改革和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高校公费医疗保障的支付危机,使政府、高校和学生的利益受损,社会矛盾激化(高金娥,2007)。第二,介绍国外高校医疗保障模式,力主改革和创新我国高校医疗保障制度,并在实践中推动了五种模式的发展,其中主要的举措是引入了商业保险模式(李国柱,2009)。第三,对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高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行批评,建议将大学生纳入全民医保范畴,政府主导并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辅以商业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构建多层次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郑功成,2006;彭美华、朱才华,2010)。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不难发现,对高校学生医疗保障模式的研究和争论推动了制度变革的进程,但是研究的局限性也逐渐的显露出来。第一,注重对制度变迁的定性研究,缺乏相关理论和经验数据的支持,因而得到的结论和建议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实践部门的参考价值有限。第二,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热衷于某一地区或某一高校的问卷调查,虽然反映了一些问题,但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第三,从当前实践的进程和阶段来看,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进入全民医保的框架,那么对大学生新旧制度间的平稳过渡、新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衔接和融合、新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矛盾以及高校校医院激励机制设计等进行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相关文献不多。

二、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演变脉络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单一的公费医疗阶段,二是逐渐多样化的医疗保障模式阶段,三是逐步走向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阶段。

(一)单一公费医疗阶段

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开始于建国初期,当时政务院了《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措施的指示》。该指示所涵盖的公费医疗范围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党派、人民团体及文、教、科、卫等事业单位,同时也包括由国家和地方公办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等。公费医疗经费由当地财政部门统筹拨付,财政部门根据各公办高校学生人数实行每年40元或60元的定额拨款(部委所属院校每人每年60元,省属院校每人每年40元),而财政部门对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计划外扩招的学生则没有拨款。公立学校学生在校医院就诊自付比例在10%左右,学生负担很少,这种公费医疗制度在保障大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迅速上升和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财政负担越来越重,高校医院亏损也越来越多,同时对非公立学校也不公平,并且一些患大病的学生单靠学校一方的力量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改革完全公费的医疗模式势在必行。

(二)多元化医疗保障体制模式阶段

由于早期传统公费医疗模式弊端明显,很多高校纷纷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传统公费医疗与现代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模式,这种模式除了继续原有的公费医疗模式外,同时向商业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以便弥补重大疾病情况下公费医疗基金不足的缺陷。

二是用纯商业保险模式取代传统的公费医疗模式,这种纯商业保险模式通过学校和学生个人每年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金额的保险费来进行运作,保险公司按规定的支付范围和支付比例对学生的医疗费用进行赔付。这种医保模式缺点也很明显,主要是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投保意识不够,投保不积极,或者有的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保费,而且理赔手续复杂,理赔周期漫长等等。

三是完全依靠医疗救助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学校筹集各方面的资金来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作为在校学生医疗费用弥补的重要来源。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筹集资金不足,而且数额也不稳定,弊端同样明显。

(三)逐步走向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阶段

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8)119号),提出“坚持自愿原则,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试点地区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大学生实行属地管理”;2009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也明确提出“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至此,我国向全民医保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逐步纳入到了社会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模式当中。

三、当前大学生医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有其合理性、必要性和现实性,但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所设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够完善,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政府部门和高校没有尽到将制度宣传到位的责任。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新制度自 2009 年才开始陆续实行,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将社保卡发给各学校,学校再将社保卡发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这种医保改革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给学生带来的益处都缺乏充分的宣传和告知,导致部分学生对这项制度的迷惑和不解,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认同感。根据对安徽和江苏八所高校400位学生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对现行大学生医保政策完全了解的只占到5%,而完全不了解的占到55%,了解一点的占到40%,这种状况显然不尽人意。

其次是新医保制度与大学生的实际医保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目前的大学生年龄大约在18至28岁之间,绝大部分都是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只有极少的学生经常患病,而且也不严重,一般门诊就能很快解决,费用也就几十元,而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后,设有一定的起付线,各地不完全相同,存在差异,有100、200、300元不等,而且只针对住院和门诊大病,对普通门诊的小病治疗费用却没有具体的保障措施,这种制度实施的结果就是占患病学生的不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得到新医保制度带来的好处,因此,参保并不积极。

四、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一个由高校自身、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及商业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大学生医疗保险体系

首先是高校要承担起在校学生日常小病治疗的责任,增加对校医院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投入;其次是政府要提高极少数患大疾病大学生的医疗费用保障;再次是民政部门、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要设立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慈善基金,专门用于资助患重大疾病的大学生;最后还要有商业保险公司提供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学生可以自愿参加的补充医疗保险。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形成一个覆盖全体学生、满足全体学生需求的全方位的医疗保险体系。

(二)加大新医保制度宣传的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参保意识

都说新医保制度比过去的老医保制度要好,但实际运行中却存在一定的阻力,并没有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宣传不到位。政府部门和各个学校要加强新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参保意识。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宣传不能停留在一年当中的某一天或某一个时段,而应将新医保政策的宣传作为一个常态化的工作长期做下去,尤其是在目前新医保实施的初期就更有必要。各个学校也应该将新医保的宣传常态化、多样化,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学校网站、校报媒体和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大力宣传,让大学生对参加医疗保险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参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快针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法制建设

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为更好的让大学生享受到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好处,应该在大学生医疗保险改革试点阶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尽快制定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大学生医疗保障法》,使政府部门、各个高校、社会团体、商业保险机构以及大学生个人在医疗保险方面的权责明确、规范,让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实施在一个法律完善、制度健全的框架内有序运行,让大学生真正享受更多的公共财政多带来的利益和好处。

参考文献:

1.刘国恩.全民医疗保障与保民生促增长[J].理论前沿,2009(8).

2.陈钊、刘小峰.服务价格市场化: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未尽之路[J].管理世界,2008(8).

3.张奇林.制度的逻辑与悖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学术研究,2009(2).

4.《安徽省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意见(试行)》,教办[2008]6号

医保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保险公司;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模式;绩效

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说,政府是最有权利实施资源配置的,而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者,如何平衡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模式的关键和重点。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各有利弊,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如何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利弊,在确保社会公平的条件下更加高效地解决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模式问题是本文的核心。

一、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概述

1.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理论依据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出现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首先是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之间的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之间是有互动性的,这两者之间不仅会互相影响,而且也可以相互促进和补充,这两者之间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这是一个社会完善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的象征。其次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购买服务理论,这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认为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转变能够有效促进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而且购买服务会提升社会保险在市场中的地位,促进社会医疗保险的普及和推广,总之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并不是无根据的。

2.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高效开展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被弱化,而市场的职能能被加强,市场具有自动的调节功能,对市场上存在的资源根据供求相平衡的机制进行分配,当市场失灵时需要政府发挥其手动的调节作用,对于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市场来说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公共政策和制度,约束市场上各种资源的来源和去向,以达到控制和调节市场的目的,但是市场却不同,市场主要是通过根据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控制产品价格来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总的来说这两者各有优缺点,因此不论是商业保险还是社会保险都应该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确定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

二、更加合理、高效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模式

1.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机制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机制是决定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性的关键,一方面需要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之间融合,比如可以以保险合同约定的形式参与大病医疗补充保险的约定,这样不仅可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中的缺憾,而且促进了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就是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职责明确,也即两者的职责划分需要明确,商业保险公司的最终目的是盈利,而社会医疗保险是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方便和服务,只有在这一点上达到共识,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只有在这一点上达到共识,才能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机制。

2.有效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配套政策研究

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配套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是为了促进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更好地融合。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配套政策制定:首先应该以一定的措施激励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管理,提升其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政府部门降低商业保险公司的税收标准等措施达到此目的。其次是政府和医疗结构还可以通过改进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来更好地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因为治疗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进程。最后是有必要优化医疗服务的供给机构,医疗体系和医疗机构结构的完善是为患者提供更好服务的前提,同时也是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总的来说,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配套政策的研究是我们国家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融合的关键。

3.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

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之间的融合,而且也是为了提升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管理效率,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估原则,一般包括客观性、公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四个基本原则,绩效评估体系是为了帮助监督和管理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过程,但是关于这个体系的构建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非常完善的政策和制度,这是未来我们国家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重点和关键。

三、小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为我们国家保险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医疗保障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总的来说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管理模式还存在缺陷,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是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我们国家的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管理模式将会不断完善,管理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参考文献:

[1]董汀.对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模式的探析[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48):42-42.

医保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 ; 医学形态学 ; 教学 ;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03-01

随着医学形态学技术和理论的不断发展,目前相关的学科知识已经不断地进行渗透和融合,这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而对于医学形态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1]。如何能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系统全面的掌握医学形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及时有效地与其他课程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并共同服务于临床教学,是目前许多院校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之一。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教学实际,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效率。模块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1.模块式教学的主要内容

模块式教学法是将医学形态学的全部课程按照每个章节的知识特点、学习要求、临床结合度、基础性等不同划分成几个模块,而在进行各个模块的教学时根据每个模块的知识特点和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选择,从而使医学形态学的教学过程不再枯燥无味,即可以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医学形态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又使得临床知识的联系性获得加强,也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意识。而且通过这种模块划分,使得医学形态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不会产生完全性的变革,从而使得医学形态学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使用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

1.1基础知识模块

医学形态学的基础知识理论较为繁琐,但是基础性很强,因此在进行这一模块的教学时必须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才能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好的教学办法之一就是保证其基础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启发式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综合全面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了解”、“熟悉”、“掌握”三个部分,明确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完成每一章的教学之后,应该针对每一章的知识点布置一些自测试题,使学生在自测过程中查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自测的结果来查看教学的效果,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为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1.2前沿进展模块

这一模块的显著特点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不多,但是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很多都是目前医学形态学研究的前沿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这一模块的教学,就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而且很多内容也很难理解。因此在进行这一模块的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与一些科研相结合的方法,将医学形态学的部分前沿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例如相关资料文献的阅读、讨论或者写作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文献的阅读或者整理,可以亲身感受到医学形态学的前沿知识和相关理论,并且充分了解相关科研的进展。教师不但能够顺利完成自身的教学目的,而且学生也会对科研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的认真程度、整理资料的标准符合程度、对文献的阅读理解程度等等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2]。

1.3临床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是将医学形态学的相关理论正确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这一部分往往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内容,学生对此的兴趣度也很高。但是在实际课程中,这一模块并不是基础医学形态学的教学重点,因而在课时的安排上相对较少,所以学生无法系统地认识到形态学和相关疾病的关系,而某些疾病又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临床的需求。在这一模块教师可以以相关疾病为引导,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正确地运用到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原理、预防和质量之中去,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升入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深刻掌握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相关疾病发生机制、检测、诊断和治疗原理的能力。

1.4知识应用模块

这一模块与现实生活、相关疾病的预防联系十分紧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流行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学生相当关心的一些问题。该模块的教学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灵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和不同专业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比如讨论式教学和论坛式教学,而且可以采用多样的辅助手段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中获得更多的实用性知识[3]。

2.模块式教学的评价

模块式教学的显著优点是伸缩性强,可以逐步实施。教师想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模块教学可以用逐步增加的方式根据不同教师授课的特点来进行模块的增加或选择。而且模块式教学的模块划分也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不同教师教学的特点和能力进行模块的分解和组合,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融会贯通。整个教学过程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重新划分,并不需要进行课程重组,减少了教师的压力,又能够丰富教学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模块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使学生能够融入教学,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模块式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科研的兴趣,更能够促进学生在临床中正确运用理论,因此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正华.模块式教学法在医学生教学中应用优势分析[J].大学教育,2013,14:35-36.

医保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科学;PBL;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15-03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医学院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医学院校一直呼吁教改以提高教学质量,内科学也不例外。本文认为,内科学进行教改的重点是教学模式问题,必须结合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和自身学科特点,选用合理教学模式,选择合理的改革方向,并采取合理保障措施。

一、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而又非常重视临床实践的学科。其特点是专业知识体系庞大,临床上危急重症、疑难杂症多,常要求快速判断与紧急处理,因此内科学教学始终是医学院校临床教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教学内容多、难度大,如何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做到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有效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是内科学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中国医学教育领域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病越来越突出,而新教学模式尚在探索之中,这构成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大背景。

(一)LBL教学法的弊端日益突出

目前,包括内科学在内的众多医学课程依然采取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即LBL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ning),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法,它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1]。该模式以教师主动传授系统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和掌握基本技能为主,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使学生比较快速地掌握理论知识。在具体执行中,它表现为三中心,即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非常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传授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和内在感受。客观地说,LBL教学法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它承认教师了解系统课程知识、具备丰富教学经验、教师在学生心中有较高地位等情况,能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同时,LBL教学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面地传递各种理论知识,这能符合目前中国各医学院校医学课程繁多、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的客观实际情况。

尽管LBL教学法有很多优点,但它在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就产生很多问题,其中最直接问题就是学习过程相对封闭、保守和紧张,学生普遍觉得上课枯燥无味,容易产生烦躁和抵触情绪。此外,随着IT产业发展,医学课程的教学环境发生巨大变化,LBL教学法面临巨大的挑战: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师生获取信息新渠道,学生医学知识获取渠道拓宽了,他们不再单纯依赖教师和有形图书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师生在知识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强势地位,而LBL教学法的重要基础就是教师拥有这种强势地位;此外,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公开的教学资源,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他们自我意识增强了,对教师和现有的LBL教学模式更加挑剔。

(二)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在探索之中

国外医学界为促进医学课程教学,在20世纪后半期提出了PBL(Problem-Based Leaning)教学法。PBL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也称基于问题的学习,此概念于1956年提出,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将其引入医学教育领域[2]。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授课质量,是目前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医学教育界积极引入该模式,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CPBL(Clinical Problem-Based Leaning)教学法。CPBL教学是建立在PBL 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运用真实病案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式学习,通过对临床病案与临床问题的分析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3]。2002年Larry K

Michaelsen又提出了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它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形式多样,主要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也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4]。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界都非常重视PBL教学模式,CPBL、TBL等教学法都是对该模式的改良或局部创新。

尽管PBL教学有很多优点,但目前在中国医学院校推行该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困难。首先,PBL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在具体执行中需要将原来的班级分为一个个以10人为单位的小组或者小型班级,每个小组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师,同时每个小组还需要相应的多媒体教室,这意味着学校需要相应配备更多的教师和多媒体教室,显然这对于当前中国医学院校来说是根本不现实的。其次,PBL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开放式教学,很难形成统一配套的教材,目前在中国也没有成型的教材,教师对于问题设计和答案解答没有现成的教材可参考,完全依靠教师的个人经验,这就难免造成失误。再次,中国长期实行填鸭式教学,造成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表现自己,实行PBL教学时缺乏主动性。最后,和传统授课方式相比,PBL模式应用中教师不好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向和动态,学生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在获取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时忽略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可能导致捡芝麻丢西瓜,造成讨论热烈而实效少[5]。

总的来看,由于PBL教学对教学资源、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等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中国目前尚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这导致目前它仍然处于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短期内无法在中国大规模推广。在这种大环境下,内科学在应用PBL教学方面也处于探索阶段。

二、基于PBL的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为促进内科学的教学,必须对内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尽管PBL教学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国内众多学者认为PBL教学是未来中国医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本文也赞同这种观点。只是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重大工作,牵涉到学科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因此必须对改革情况进行科学论证,对改革过程中各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也要谨慎。

(一)改革方向与步骤

本文认为,在内科学教学中应该积极推行PBL教学,这是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大方向,这么做既有可行性,又有必要性。从可行性看,内科学属于临床课程,它要求学习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做基础。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内科学主要在大学四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已经有较丰富的医学知识积累,可以适当进行课题案例分析和讨论,运用PBL教学。从必要性看,一方面传统LBL教学的弊端不断暴露,有必要采取新的模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内科学属于临床课程,是指导学生诊治病情、提高从医素质的重要课程,有必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因此,PBL教学应该是未来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尽管PBL教学是未来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但它当前还无法在中国直接推行。原因在于除第一部分论述的以外,还包括该学科自身内容特点:目前中国各医学院校现行使用的《内科学》教材,内容包括内科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内容庞杂,而基础教学学时一般只有短短的70-80学时,师生均普遍反映课时不足,PBL教学又需要较多的课时作保证,这就存在课时量不足的矛盾。和PBL教学相比,LBL教学具备教学效率较高、对教学资源要求较低、已经形成一系列标准化模式等优点,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内科学教学中LBL教学还将被继续采用。

综合考虑,本文认为,目前在内科学教学中还不具备用PBL教学法完全取代LBL教学法的条件,因此内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分两阶段走,其中第一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它是在改良和继续使用LBL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逐步探索PBL教学实践并逐步推广,它需要长期的探索;第二阶段是逐步用PBL教学取代LBL教学,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当前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属于第一阶段,改革的内容就是探索LBL教学和PBL教学的具体运用情况,为此一方面要确认分别适用于LBL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探索如何运用这两种教学法进行具体授课。

在确定教学课程内容方面,本论文认为,每种疾病的概况、定义、发病机制等主要是理论的阐述,知识面过多过碎,也无须案例支撑,因此适合采用LBL教学;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等内容,主要是临床知识部分,可以结合医生自身工作实际,采用PBL教学。此外,对偶发性疾病、少见病等内容适宜采用LBL教学,对一些常见病、典型性疾病等特别重要的知识内容,可以适当采用PBL教学。

在进行课堂授课方面,本文认为,应用LBL教学时应该努力适应当前变化的教学环境,尽量减少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从教师到学生单向传递的弊端,努力考虑学生需求并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尽最大可能地改良LBL教学法。应用PBL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班级人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努力采用真实案例,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分析病例和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努力让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实现标准化、程序化,并在事后进行认真总结,不断提高PBL教学法的质量。

在实践中,探索授课时如何合理运用PBL教学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当前中国各医学院校在教授内科学时,课堂上学生数量一般都不低于30人,而教师数量有限,为此在进行PBL教学时,应该结合班级具体情况,把班级平均分为6人或8人为一组的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再选取一个代表代替本组参加讨论,各组代表可以收集、整理本组成员的意见以代表本组的意见,再由各组代表组成讨论组,进行统一讨论并解决问题,教师作为主持人和问题最终解答人。在实践中,也可以培养部分研究生成为导师,部分缓解教师紧张局面[6]。可以组织三次讨论,第一次为学生初步接触病人、了解病情阶段,此阶段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通过预习功课、上网搜集资料等各种方式做好准备工作;第二次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讨论阶段,在讨论时学生要有明确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普通成员等,教师主要是维持小组讨论的正常进行,不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第三次为讨论总结阶段,教师将每组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指出问题,归纳得出正确结论,提出意见和答案,要努力让学生认清自己的正确与错误。在各个阶段,教师都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分析本次PBL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为以后继续运用并推广PBL教学法积累经验[7]。

三、基于PBL的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措施

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如改良LBL教学法和推广PBL教学法,会对课时量、师生素质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因此要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总的来看,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合理确定授课内容

目前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师生普遍反映课时不足,若适当采用PBL教学又会占用较多课时,导致课时量不足问题更加突出。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班级、专业及学生能力等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并确定合理的教学范围,从而适当减少授课内容,为PBL教学的推行提供更多课时保证。

(二)充分利用IT技术资源

为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师生都要充分利用IT技术资源,为各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保障。对教师来说,要做好两方面。一方面,要利用IT技术的信息传递、存储功能。IT技术可以大容量存储课件、视频、医学资料等各种资源信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一些不太重要的知识点以电子文件形式发给学生让其课下自学,或者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发给学生让其课下预习或者温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节约课时。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互联网教学资源的整合工作。互联网上有许多生动有趣的资源如视频、动画、图片、新闻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并加以整合,把课件做得生动和有内涵,丰富教学内容,改变当前LBL教学刻板、单调的现状;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合适的病例进行PBL教学,或者寻找成功的PBL教学案例指导自己教学。对学生来说,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搜集功能。PBL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自己独立搜集相关知识和解决问题,而互联网是当前最快捷全面的信息搜集渠道之一,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会在网上搜集信息,利用网络解决相关问题,从而为PBL教学的推行提供条件。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和教师素质息息相关。要提高教师素质,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要通过不断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改动态,熟悉包括LBL、PBL等各种教学法的优缺点,让教学工作有理论指导。第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努力成为一名好的临床医师,增进对内科学中的各种理论知识、临床知识更透彻的理解。第三,要结合教学需要,提高运用IT技术的水平,并能在教学工作中熟练应用这些技术。第四,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时刻把爱护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挂在心中,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在授课时尽心尽力,努力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改事业。实践证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教改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基本素质,才能成为合格教师,才能在教改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4]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

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

[2]李晓静.浅谈PBL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优点[J].

中国医疗前沿,2009,(23).

[3]李婧,陈汉想.心血管内科学CPBL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

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3,(16).

[5]崔晓阳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

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4).

[6]李恒喜等.PBL教学法在医学临床课程中的应用体会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

医保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系统

1引言

中国于1998年正式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在此后的20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仍存在个人负担较重、收支不平衡以及经办人员负荷加重的情况。随着新医改的进行、“健康中国”目标的提出,医疗保险重要性不断提升,更加需要正确衡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状况和发展情况,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是其主要衡量方式。医疗费用中的个人负担情况、医保基金收支状况以及医保经办服务等是衡量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效率问题的重要指标,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说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效率仍然存在着改善的空间。2016年,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开始正式试点,依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而建立的长护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密切,长护险医养结合、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等模式可能会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全国医疗生育保险运行分析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建立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的影响。本文研究旨在为长护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优化提供一些政策启示。本文剩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第三部分为计量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总结和启示。

2理论分析

理论上,长护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可能存在以下两种关系:一方面,长护险可能会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首先,虽然各试点城市都强调长护险与医疗保险的相对独立性,但两者的交叉和区别仍比较模糊,两者之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责任划分问题,即何种需求或费用应该由何种保险补偿,导致“两不管”和“重复补偿”现象的出现(孙洁、谢建朝,2018)。其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现行的以医保基金结余划转为主的筹资模式,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筹资模式虽然能够减轻个人的缴费负担,但是会增加各统筹地区的医保基金支出压力(唐钧,2015;朱铭来、张晓,2018;孙洁,2019)。最后,长护险可能会产生提高医疗费用的释放效应,这是由于长期护理保险降低了参保个人护理负担,使参保个人长期受到抑制的护理需求部分转化为有效需求,导致护理费用支出的增加,另外还通过节省老年人护理花费间接提高收入水平,带来额外的医疗需求,进一步提高医疗费用(Gordon,2001;李时华,2015;王晓亚等,2018;龚秀全和周薇2018)。以上三点会降低医疗保险运行效率。另一方面,长护险可能会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首先,长护险采用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经办模式,随着长护险的不断铺开,商业保险公司能够依托自身市场和技术优势,建立科学的系统精确识别参保者身体状况,合理控制医疗费用,进而更加合理地利用基金,可能会对医疗保险运行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商业保险公司人员数量优势相对突出,能够缓解当前医保经办机构人员数量不足的压力,提高服务效率。最后,长护险可能会产生降低医疗费用的替代效应,其作用原理可以解释为,长期护理保险通过支付医疗费用改善重症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降低对重症监护室等医疗费资源的使用,从而降低整体的医疗费用(Gadeetal,2008)。而阳义南(201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护理费用的支出相比于医疗费用支出在生理健康等指标上具有更高的产出效率。以上几点使得长护险会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不断开展的现实,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说:假说1:长护险能够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可分解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进步指数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衡量的是生产技术创新程度,可以反映技术水平的变化;技术效率指数衡量的是技术不变条件下的技术效率,可以反映保障水平的变化。而长护险可以通过以上两个路径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产生影响。技术水平上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商业保险公司在人员管理、保费计算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因此,商业保险公司经办长护险可以依托其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建立健康评估监督机制,完善失能人员护理系统,减轻社保人员负担,促进技术进步。保障水平上,长护险的发展可以与医疗保险形成“医养结合”的模式,依托护理院、居家护理等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失能人员的照护问题,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另外,商业保险公司人员数量优势相对突出,能够缓解当前社保经办机构人员数量不足的压力,提高保障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说:假说2a:长护险能够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进步指数。假说2b:长护险能够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效率。

3计量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3.1计量模型

本文以长护险参保率来衡量各省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情况,建立系统GMM模型:Yit=β0+β1Yit-1+β2cbit+∑mαmXmit+μit(1)其中,下角标i、t分别表示省份和时间。被解释变量Y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核心解释变量cb为长护险参保率,β2为相应估计系数,若β2大于0,表示长护险会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若β2小于0,表示长护险会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Yit-1为滞后一期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β1为相应估计系数;Xm为控制变量组,组中主要变量包括:在职退休比、失业率、平均工资、家庭人口、受教育水平、城镇化率、医生数量和床位数,αm为相应估计系数;β0为常数项;μ为随机误差项。

3.2变量描述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0~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全国医疗生育保险运行分析报告》,另外,《长期护理数据库》为本文计算长护险参保率提供政策支持。本文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各省市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进行测算。在剔除了遗漏重要信息的样本观测值后,本文最终获得248个有效样本观测值。

4实证分析

4.1基本检验

长护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的回归。第(1)列为长护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的整体回归结果,长护险参保率变量系数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长护险能够显著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这验证了假说1。另外,在职退休比变量系数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在职职工越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越高。平均工资变量系数在10%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平均工资越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越高。而城镇化率变量系数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越低,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时期,需要注重发展质量,保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平稳运行。

4.2机制检验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可分解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进步指数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效率。根据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长护险影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的两条可能路径。而长护险最终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效率的影响取决于长护险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进步指数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效率不同的影响程度。为此,本文将继续检验长护险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进步指数与长护险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效率的影响。长护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进步指数的回归结果,长护险参保率变量系数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长护险能够显著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进步指数,这验证了假说2a。第(3)为长护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效率的回归结果,长护险参保率变量系数不显著,说明长护险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效率未产生作用,这与假说2b不同,为探究其原因,本文进一步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效率分解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纯技术效率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模效率。关于纯技术效率,它是衡量在投入一定情况下产出是否达到了最优,资源是否得到了最合理的运用,能够反映医保基金的管理和资源配置方面的技术水平;关于规模效率,是指在投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排除其它产出影响因素的变化,产出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距,能够反映当前发展规模的水平。第(4)列为长护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纯技术效率的回归结果,长护险参保率变量系数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长护险显著降低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纯技术效率,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长护险制度的运行增加了医保部门在医保基金管理和资源配置等工作的难度。第(5)列为长护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模效率的回归结果,长护险参保率变量系数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长护险显著提高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模效率,长护险制度有利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最优的产出规模可能是因为长护险的运作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长护险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不同的作用结果可能相互抵消,导致长护险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技术

5总结和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