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活动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会根据条件动脑分析并能简单有序的说出推理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二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喜欢玩的特点,设计游戏活动吸引

他们,让他们在玩中学知识。

教具准备:幻灯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来到美丽的个旧人民小学,和你们这群可爱的小朋友认识,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但老师也有不如意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老师住的宾馆了来了小偷。警察怀疑他住在三楼,老师很想帮警察的忙。你们想帮忙吗?

我们先去看看吧!(出示课件三楼房间)这就是三楼的房间,有几个啊?(出示目击者的话)目击者反映小偷的特征:知道什么是目击者吗?就是见到过小偷的人。见过小偷的人说:小偷是男,20多岁,一米八左右。

你能猜猜小偷住在哪个房间吗?

孩子们,抓人是要有证据的,不能把好人抓了关起来,也不能把坏人放跑了,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创设情境,设置悬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猜的方法。(板书:猜一猜)

相信你们学了这节课,一定能帮助警察抓到小偷。

二、新知探究

1、我们从猜名字开始吧:这里有两张卡片,上面写着我们班两个小朋友的名字,看看是谁和谁?记住了吗?(贴在黑板上)

2、谁来猜猜第一张是谁?能肯定吗?

3、现在老师给你一个条件:第一张不是(),请问是谁?

4、能肯定吗?

5、为什么?

6、小结方法:1、记名称 2、分析条件 3、得出结论:第一个不是(),一定是();另一个只能是()。

7、游戏:1、指名玩 2、同桌玩:按步骤一人问一人猜,每人猜一次,猜好的就坐正,看哪个组玩的又快又好。开始!

8、看你们玩的开心的样子,老师觉得你们很棒!接下来老师要加大难度了,猜三个,有信心吗?

9、这有三个盒子,里面装着,梨、草莓、香蕉。记住了吗?

10、谁来猜猜第一盒是什么?能肯定吗?差什么?

11、第一个条件:我是草莓。

12、知道第一盒是草莓你想到什么?

13、只剩下梨和香蕉了,只猜两个了,再给你一个条件:

我不是梨。第二盒是什么?能肯定吗?为什么?

14、第三盒是什么呢?一起说。

15、谁来完整的说说这个过程。

16、猜三个的方法和猜两个的一样,读一遍。

17、游戏:1、领着玩。2、四人一组玩:选三张不同的卡片,先记住,然后三人拿卡片一人猜,玩两次,完好就坐好,比赛哪个组玩得快又好。开始!

18、对不起孩子们,你们玩得那么开心不应该打断你们的,可是小动物要挑战你们,我们得去应战。看看是哪些动物来了。

(过程用游戏完成,既让学生玩的快乐也让学生学的生动,游戏还贴近生活小朋友兴趣浓)

三、练习。

他们刚参加完运动会的拍皮球比赛,要你们根据他们给的条件猜出他们的名次。能打败他们吗?

看看猜对没有?哇!猜对了!恭喜你们。

四、小结:孩子们我们一直玩猜的游戏,猜是乱猜的吗?怎么猜的。猜是有学问的,要根据条件,认真思考,仔细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答案,这就是简单的推理。(板书:简单的推理)

五、解决悬念。

现在我们完全有信心去帮助警察了,走看看去,用我们学的方法推理一下小偷在那个房间。知道小偷的特征后警察打电话问服务员,服务员说了这几个房间的情况。(出示:条件)

按我们的方法我们要记住什么?

我们一句一句来分析吧!先把不是的排除。

看看我们推理的和警察的推理是一样的吗?注意看警察的警棒指着那个房间。哇!你们好厉害呀!和警察叔叔的推理一样哦!

小偷被抓走了。鼓掌!

(前后照应,是课堂一气呵成。)

老师真是高兴啊!你们高兴吗?谁来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些内容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内容,你们现在还是一年级但你们学的非常棒。老师也要为你们竖起大拇指!

板书:猜一猜------简单的推理

1、记名称

2、分析条件

3、得出结论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范文第2篇

一、案例1:猜出来的课程资源

我出差回来上第一节课时,刚上楼梯就有几个学生发现了,他们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惊喜地向班里其他同学广播:“鲁老师回来喽——”然后簇拥着我走进了教室。几个小女孩争相过来搂着我,用清脆的童声甜甜地说:“鲁老师,我们好想你啊!”我被巨大的幸福暖流包围了。还没等我说话,一个小男孩又急切地问:“鲁老师,你去哪了?”我已把这些可爱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笑着说:“你们猜一猜,鲁老师去哪里了?”

生:你去南阳了。

生:你去郑州了。

生:你去西安了。

……

我提示:我去的地方在我们国家的最南边,你们猜猜是哪里?

一片沉默。毕竟孩子们还小,知道的地方不多。我正考虑要不要说出来,黎新雷突然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是海南岛。”

“你怎么知道的?”我问。

“我妈妈教我看过地球仪。”

“噢。”我随手翻开课本,看到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复韵母“ie”,我灵机一动,决定不按教案上课了。顺势又问:“你们再猜猜海南岛上什么植物最多?”

生:杨树。

生:柳树。

生:那是什么树啊?

师:你们喝的一种白色的、甜甜的饮料,就是这种植物结的果实的汁儿做的。

生:哦,是椰子汁。

师:对,海南到处是椰子树,连路边都是,行人要是走路渴了,只要上树去摘一个椰子喝就行了。

生羡慕地说:“真美啊,我都想去了。”

师:椰子的“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复韵母“ie”的读音,来,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学着。我趁课中休息的时候拿出一包椰子丝(本来这是准备给办公室同事品尝的)说:“大家学得这么好,鲁老师想请大家吃海南的特产,想不想尝尝?”一部分同学小脸儿涨得通红,激动地喊:“想——”一部分同学或捂嘴笑,或互相疑惑地看看,他们不相信老师会让他们上课吃东西。因为老师常告诫他们不能把零食带到学校来吃,更何况现在是在课堂上。我继续说:“想吃可以,得先来猜猜这是什么。” 我故意把有字的一面对着学生,一些课外识字较多的孩子又喊起来:“这是椰子丝——”我笑着说:“猜对了,谁愿意尝尝?”下面的小手竞相举起来:“我——我——”我迅速地把椰子丝分给每个同学品尝,

那些本不相信上课能吃东西的孩子也满足地咂起了小嘴儿。

师:谁能说说你吃的椰子丝是什么

味道?

生:椰子丝酸酸的。

生:椰子丝甜甜的。

生:椰子丝有点儿酸,又有点儿甜。

……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的关系一下子亲近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节课里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

反思:没想到,我在与学生的随机交谈中用“猜一猜”竟然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由此我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教育课程资源真的是无处不在。尤其像本节课我借出差之机引出的隐形课程资源更是多不胜数,就看教师能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这些隐形课程资源以其独到的一面,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二、案例2:猜出来的学科整合

在《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针对课题质疑。

生:小竹排是什么?

师:谁知道?

李博文(边说边做动作):竹排就是把竹子砍下来扎成一排,可以当小船在水里游。

师:对,我们可以用5个手指头当小竹排,来让我们的“小竹排”游起来。

师:谁还有问题?

何赛:小竹排应该在水里游,怎么能说“在画中游”呢?

师(皱着眉头):是啊,小竹排怎么能在画中游呢?

孩子们个个歪着小脑袋,就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读课文。

学生读完课问后,我提问:“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

生:江南鱼米乡。(孩子们虽然找到课文里讲的是江南,可对江南并不了解,所以把鱼米乡一块儿加上了,以为这是个地点的名称)

我笑着说:“因为江南水多,鱼和米就特别多,所以人们称江南为鱼米乡。小朋友们,你们猜猜江南在哪里啊?”

生:河南。

生:南阳。

由于地域限制,孩子们又没有任何地理知识,也没出过远门,所以只能猜江南在他们自己住的地方所在的省份和城市。

我提示:“你们知道我国最大的一条江是什么江吗?”

生:我知道,音乐老师教我们唱过一首歌,我想唱一唱。

我惊喜地点点头。

生:中国有条大江,名字就叫长江,长江源远流长……(全班同学都跟着她唱

起来)

师:唱得真好听,这首歌里唱的长江就是我国的第一大江,世界第三大河。

我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说:“这就是长江,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南,江南具体指的是江苏、安徽南部和浙江。”孩子们虽然记不住江南具体的省份,但已牢牢记住了江南在长江以南。

随后的教学中,我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成功地结束了这一课。

反思:学科整合是指学科之间,如语文与数学、思品、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贯通,和课程整合一样,也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这节课,我让孩子们猜江南猜出了一首歌,使孩子们在语文课程中运用音乐课中学到的知识学习语文,体会到了无限的乐趣。今后,我应多了解各科教学情况,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

三、案例3:猜出的趣味盎然

在教学《爷爷和小树》的第二自然段中,我说:“爷爷给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你们猜猜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呢?”

生:小树对爷爷说:“谢谢!”(这是意料之中的答案)

生:小树对爷爷说:“夏天我给你撑开绿色的小伞,让你乘凉。”(他引用了第三自然段)

生:小树对爷爷说:“秋天我结果子给你吃。”(他想到了我在教《四季》一课时进行的拓展。)

生:小树对爷爷说:“春天我开花给你看,还引来蝴蝶为你跳舞。”(他想到了“ie、ve、er”一课学习插图中进行的拓展)

生:小树对爷爷说:“我长出绿色的叶子,招来好多小鸟为你唱歌。”(我都被感动了,别说爷爷了)

……

反思:近年来,我们遇到类似的教学,都会让孩子当小树,教师当爷爷训练孩子说话,的确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但我认为我们班孩子年龄偏小,“猜一猜”更易于激发他们的说话欲望,事实证明我做对了。看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还要因学生而异,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四、评析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范文第3篇

我们的外教老师是个英俊的小伙子。他是白种人,长着一头淡黄色的头发,又淡又短的眉毛下两只眼睛像两颗闪亮的蓝宝石,鼻梁高高的,耳朵大大的。因为他长得很高大,所以我送他雅号“赛姚明”。

他是一位有趣的老师,他在上课时提问很有意思。他把卡片飞出去,飞到谁那,谁就回答问题。谁想到有一次卡片飞到了一位同学的头上,这位同学不想回答问题,他把那位同学还扛上了讲台。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

他在上课时,也会出很多花样,让我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开比赛开始了:他把全班同学分成南北两组,游戏规则是:九个格中每格里面有一个单词,哪组把其中三个格的单词猜出来连成一条线,哪组就获胜。游戏开始了,我们开动脑筋,群策群力,连连猜出两个单词,眼看就要大获全胜。紧急关头,另一组连续猜中两个单词,我们顿时紧张起来,两组同学都怕对方猜中在自己前面,双方陷入僵局,正在这时,下课铃响了,双方打了个平手。

我很喜欢上外教课,因为他讲课太有意思了。对了,他的名字是John。

唐山市丰南区银丰学校三年级:郑依航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范文第4篇

         一、 发掘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猜测兴趣。著名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说过:"稳定的兴趣是人产生能力的一种证据。"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首先必须激起他们的猜测兴趣,学生自主、自愿地去猜,去想。如教学<<比长短、高矮>>时,我没有按教材中的直接由图引入,而是将一支铅笔藏在背后,然后提问:我的铅笔长还是短?学生一脸茫然,我激励他们:猜一猜?多有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提起来了,抢着猜:长、短。还有的说:不知道,因为没有比较。我紧接着又提出:猜一猜,我的铅笔和你的比较,谁长?谁短?学生马上争着来和我的铅笔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掌握了比较的方法。整个过程学生通过有趣的猜测,对知识进行了主动的探究,争做学习的小主人。     

        二、 挖掘教材,增加猜测的机会。教学法认为: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言,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比验证更重要。而传统的教材一般只有理论的复述,缺乏猜想的空间。教师作为引路人,应深入钻研教材,比教材中挖掘出适合猜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猜测的机会。    

        1、 利用教材中的已有素材,改变其陈述方式,对学生进行猜测训练。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而言,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比验证更重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使他们提出猜想,教师首先必须做出示范,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进行猜想。如教材中<<分与合>>的练习一般是留几个空给学生填,形式比较呆板,做得多了学生会觉得乏味。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一个数是由3和5组成的,它是几?一个数可以分成3和3,它是几?从而引起了学生猜谜般极大的兴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然后,我又要求学生:你能像我一样说一个数给我猜吗?这下,学生的兴趣更高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出题让我猜。通过模仿,学生的自我猜测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2、 将教材中理论化的知识有意识地还原,变成可猜测的教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远比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接收者来得重要。书中的数学理论,虽然没必要都要求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变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但其中一些易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理论,教师不妨将它们还原,促使学生通过猜想来验证它。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对于余数能否比除数大的问题,可以交给学生猜想。学生通过前半节课的学习以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便知道余数如果比除数大,就还可以再分一份。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新的理论,这远比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有效得多。   

         3、 适当改编教材的呈现方式和顺序,加大学生猜测的空间。如四年级的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是通过大量的练习,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做,虽然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可学生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    

        我在刚上课时对学生劈头就问:乘法里面有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什么?学生一下子就钻了进去,开始猜想,如果有,该怎样证明;如果没有,那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没变又该怎样解释。没过多久,有学生就举手了,他说,有,因为加法里面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另一名学生马上起来补充,因为二年级学乘法口诀时一句口诀对应两个算式,所以乘法有交换律。同时,他们还举出了大量的例子进行验证。短短一堂课的时间,学生不仅认识了乘法的交换律,同时也了解了乘法的结合律。并能利用数学语言清楚的产明自己的观点,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 加强猜测训练,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进行猜想。"只有当猜想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了。    

        1、 课堂中应利用多种形式加强猜测训练。猜测训练应从低年级就开始着手。对于刚入学的儿童,好奇心是最强的,教师要小心地呵护这种好奇心,引导他们猜测他们所能了解的知识。并应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游戏,猜数字,猜大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于他们的猜测训练,使他们渐渐将猜测当成一种习惯,看到什么都能进行猜想。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范文第5篇

1904年,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提出一个猜想:任何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只要它里面所有的封闭曲线都可以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就一定是三维圆球。这就是“数学界七大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此题曾令无数数学家望而却步。

为征服这个数学领域的高峰,2000年,美国麻省克雷数学研究所专门设立了一个奖项,悬赏100万美元,寻求破解此题的答案。“谁解开了‘庞加莱猜想’,谁就能名利双收!”面对如此诱惑,全球数学家趋之若鹜。但一个多世纪以来,尽管无数人为之想破了脑袋,但此题一直悬而未解。

2003年,一个名叫格里高里 佩雷尔曼的人解开了“庞加莱猜想”。佩雷尔曼是俄罗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数学研究员。成名后,许多人让他谈谈破解“庞加莱猜想”的经验、思路以及对成功的认识。但性格古怪的佩雷尔曼不但拒绝了媒体的采访,而且对百万奖金充满了不屑。他丢下一句“我无需什么来证明我的成就”后,就告别尘世喧嚣,隐居在圣彼得堡乡下。佩雷尔曼的功成身退,不能不说是数学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大遗憾。

他住在一个棚舍里,隔壁是一个贫民窟,里面聚居着一大群光棍。自从佩雷尔曼归隐后,不断有年轻妩媚的女粉丝慕名而来。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他哀苦连连。而光棍们却看红了眼,个个垂涎欲滴。对于这么一个新邻居,他们纳闷了:佩雷尔曼看上去比咱们还邋遢,顶多也就乞丐级别的。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漂亮女郎甘愿投怀送抱?他们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某天夜晚,他们来向佩雷尔曼讨教其中的“秘笈”。佩雷尔曼听后,指了指天上的月亮,狡黠一笑:“谁能追到它,我就告诉谁。”众光棍撒腿就跑。但月亮明显跑得快多了,远远地把他们甩在后面。两个钟头后,光棍们气喘如牛,汗似雨下。佩雷尔曼却在哈哈大笑。“该死的家伙!”光棍们感觉被戏弄了,群怒而欲殴之。佩雷尔曼急忙说,你们慢慢向前走看看。光棍们将信将疑地照做了。一小会儿后,他们偷偷朝后瞥了一眼:月亮撩开了面纱,欲遮还羞,正悄悄地跟着走呢!他们不明白佩雷尔曼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突然,这位天才数学家严肃了起来:“世上好多事就是这样,你越求之心切,越患得患失,反而越得不到它。而当你心无旁骛地赶着自己的路时,它却紧紧地追随着你。”不知有没有人听懂,反正第二天,他的这句话被刊登在《真理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