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范文第1篇

(1.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内蒙古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 要:因各自处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发展历程,东西方文化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一直是国内体操教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入手,重点分析了如何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看待体操教学国内文化,并对这种差异性给文化体操教学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东西方;文化;差异;国内文化;体操教学

中图分类号:G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61-03

1 引言

随着体操教学的普及,运动健身需求的增加,体操教学的需求率呈大幅度的增加.无论从城市郊区,还是乡镇农村的需求率日益加强.众所周知,由于国内体操业普及在国内相对较晚,并且,以城市体操教学作为基点.从时间来看,时间可以归结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主,蒙东地区的体操教学的大幅度增加,也大体上在这一时间段.从体操传递的角度来看,广播体操教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得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由于体操教学与体操资源化的发展,给体操教学提供了丰富了后台资源.给个体学习者带来体操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近几年来,体操教学的出现,通过社会化服务提供更为快捷的通道.将现场教学,转化为电脑联合传输,从而,形成了与国际体操远程教学的通道.然而,体操教学涉及健身群体的个体利益,部分体操教学不能良好的执行,体操教学所对应的健康质量必然出现问题,使体操教学的接受者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对体操教学的日常维系与管理成为关系个体切身利益.国内文化与国内体操教学的相生相伴的,国内文化是将西方文化较为艺术性的展现出来,而国内体操教学则是经由国内文化这一方式进行分析和审视了西方文化、体育与生活.因此,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

2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中华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也越来越频繁,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则成为训练者所重点关注的对象.

第一,结构和内容的一致性,但其中心和重点则又各不相同.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这是由二者精神文化的不同所决定的,是最为明显的差异之一.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注重的是人文传统以及对人的思考,而欧美文化则强调的是科学精神,是理性的思想.

第二,身体语言则成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因二者身体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东西方人们日常思维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这是由于人们的思想和语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思维方式不能独立在语言之外,而语言则受思维的制约和影响.在中华文化中,最基本的身体语言是难美类体育项目,诸如武术,其有着一定的意向美,需要通过人们的思维来感受其内在意义.而体操作为西方身体语言,则表现的更为严谨、直接,因此体操无法真正解读武术中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思想境界,缺少一定的感情色彩和韵味,与武术有着巨大差异.

第三,东西方文化中蕴含的艺术特点不同.众所周知,东方文化强调的是艺术的整体和谐统一,写意特色较为强烈,在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手法也表达了训练者的主体思想,展现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形成了一种意境美,这也是东方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的创作境界.而写实性和科学性则是西方身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因此在身体表现的过程中,形式成为艺术家们所追求的东西.总之,东方文化强调的是写意,而西方文化强调的则是写实.体操与武术则正是两者的诠释.

第四,学习内容差异明显.体操教学实际上可以说是艺术的体操教学、文化的体操教学,因此,文化也成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大家都知道,东西方文化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不仅仅在风格特色上,其精神内涵也不尽相同,并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抒情占据着核心地位,是训练者主观思想的具体表达,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在西方文化中,反映客观事实则占有重要地位,是教训练者对社会对自我状态的反思,表现更多的则是对生活中真善美以及假恶丑的认知.这种差异在古典诗歌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我国,大部分古典诗歌都是以抒情为主,叙事只占有极少一部分,而在西方古典文化中,则绝大部分以叙事为主,抒情比例较小.因此,对身体语言的理解上也有所差异.

3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体操教学国内反思

事实上,种种大学生的畸形健身心理诉求体操教学心理归咎于大学生本身也不尽合理,我们必须要同时考虑时代及社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但从社会体操教学“速成”心理学范畴来看,这种畸形健身心理诉求观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原因可以归咎大学生本身.大学生是准成年人,他们的健身心理诉求需求具有合理性.但因为他们对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认识、理解事物理论成份偏多,导致他们会僵化地运用书本知识来理解成人社会,所以,健身心理诉求时,他们的非理性成份会更多一些.而成人社会中的种种不确定性也一直在诱导、左右着大学生们的健身心理诉求行为,这就会导致他们进行健身心理诉求时,呈现某种程度上的畸形健身心理诉求倾向.正确的体育健身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减轻其个人及家庭经济负担,而倡导一种正确的健身心理诉求观念同样也会对社会的正面发展具有主导性作用.

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近乎疯狂的健身心理诉求行为已至其非正常健身心理诉求体操教学心理展露无遗,呈现出一种畸形健身心理诉求现象,比如攀比健身心理诉求、从众健身心理诉求、透支健身心理诉求、品质健身心理诉求、无原则的情感健身心理诉求等,究其根本原因,可能来源于多方面,而其后果则可能更严重.因为,上述种种畸形健身心理诉求体操教学心理已超出了大学生健身心理诉求能力与健身心理诉求需求,更多时候会体现出其盲目性、无意义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会为这部分学生自身背上沉重的损伤,在校园内外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久而久之,必然给大学生本人、家庭、社会造成有形或无形负担,因为,有能力进行速成式健身心理诉求、超前健身心理诉求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跟风现象都已严重超过其本人及家庭、社会的承载能力,显然,这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利于家庭和谐,不利于社会发展.这些非理性或者说畸形健身心理诉求现象正致使部分大学生沦陷于健身心理诉求泥淖无法自拔,以至道德滑坡、人格堕落、精神颓废、漠视法治.

掌握不同的文化理论是进行体操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运用不同的文化理论可以更好的发现文化发展规律,加大对体育文化创作的指导力度,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教学的思想内容和训练者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引起强烈共鸣.托马斯和杨威是国内外体操的代表人物,下面我们就以这个人训练为例,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国内体操教学带来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托马斯地位卓越,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动作,分手跳、全旋等都是其代表动作.在他的动作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对个体性格动作的经典表现,同时还可以感受到训练者丰富的思想内涵.西方文化体操教学家之所以给了托马斯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在他的动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即人类对精神家园的美好憧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人类体操教学心理的深度剖析.托马斯的动作注重更多的内容,而非文化艺术.比较之下,中国文化体操教学家们也分析了其动作的主题思想,他们则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认为托马斯的教案内容具有荒诞性,但是艺术形式却很新颖,表述内容虽然具有严肃性但表现手法却极具特色.在托马斯的动作中,训练者展现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现实,探析了生存的哲理,并对现实世界作了深刻的剖析.然而从东西方训练者对同一动作的截然不同的体操教学评价中可以看出,两者不论是在体操教学角度还是体操教学内容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懂法重在写意,对其内在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关心,西方则重在写实,强调的是对动作自身哲理性的分析.

另外一个就是中国的硬汉训练者杨威,在西方训练者眼中,杨威的动作更多的强调了对英雄式的硬汉人物的崇拜,充分表达了训练者个人的一种思想寄托,这在他的代表动作“空翻”中有着完美的体现.然而在现实中,杨威则是通过这类硬汉的形象来表达一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是对社会现实活动的一种体现手法.而在东方训练者眼中,杨威的动作不仅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他们看到更多的则是硬汉身上那种正直勇敢、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一个时代与一个民族的生存哲学观.相同的人物形象,却在东西方训练者眼中形成了不同意义的解读.东方称之为隐喻哲学,更加注重对人自身的思考,而西方则将其看作理想化的展现,追求的是事物的真实性.

4 东西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体操教学理念的导向作用

评论体系的态度是东西方文化对各自文化体操教学的导向作用中的最大差异.在中国历来的文化体操教学评论中,大部分是对单一动作自身的研究,这主要表现在对动作思想及艺术手法的探讨,对人生态度和社会问题的剖析,他们更注重的是将动作中的精神内涵进行升华之后再做体操教学,这一点也同样被作用于国内文化的体操教学评论中.而反观西方文化的体操教学评论,西方人更喜欢用务实的态度去体操教学和比较不同文化动作之间的差异,并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化评论体系,这也是西方文化动作流派丰富,且都具有代表性理论的重要原因.此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西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析手法多样、分类细致、思辨性强”的文化评论体系,这也是东方文化评论体系中所欠缺和亟待建立的.在广大体操教学心理健康学生及教学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体操教学心理健康运动已取得较大成效.十年的发展体操教学心理健康历程中,涌现了张力为、尚清赫、毛志雄等一批批名声显赫的体操教学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

同时,在进行体操教学与教学编制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新时期大学生《体操教学心理健康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其课程教育途径要与时俱进,要与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结合起来,在做好一般性的工作后还需要考虑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环境、时展背景和民族发展政策等因素.不能用一刀切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具体体现在教学途径上,在教学要求上要与新时期学生实际相统一,创新教学方式,变单一理论教学为多元化的生动教学,加大财政支持倾斜力度,对师资流动进行宏观调控,克服师资困难.

并且,对于引入其他学科方法,可以弥补国内体操教学心理研究上的缺失,来促进整个学科体系的跃进式发展.客观上来说,学科研究方法是研究核心,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系统训练法、强度训练法与核心力量三大方法的剖析,给主观与客观上的材料以新的调整与规范.通过三大方法与应用的介绍,可以给学生以历时性与共时性观点的构建,也是当前国内体操教学心理实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对“他者”方法的审视与借鉴,则形成带有本土性的实验性关照.高校体操教学心理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在这方面是有所不足的,这一点是无法回避的.

从国家与政府层面上来讲,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是生产力的革命性的促进,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其推动效应不是单一的横向问题,而是带动其行业发展纵向性实现问题.从方法的引导,则可以改善或改变整个科研实践的角度与内容.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国外体育教学方法论的引入,也带有强烈的积极意义.诚然,方法论是人类共有的经验,只是发现者在相对固定的领域内所获得,对其应用必然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共同经验的获得.

5 结语

总而言之,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国内体操教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影响深远.尽管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体操教训练者自身的艺术修养等都对国内体操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发现,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说在进行国内体操教学过程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文化差异的关注力度,仔细研究其具体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国内体操教学工作.

同时,体操教学心理学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了,纵观体操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不可否认,体操教学心理学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重要的改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通过体操教学心理实验法研究人的体操教学心理现象,就已经取得了硕果累累.我们知道实验方法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研究现象指导人类行为,任何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导、服务实践的.在体操教学心理学中,不同的学派对不同的体操教学心理现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而我们长提的体操教学心理实验三大法:实验内省法、实验行为分析法和实验生理描记法,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有其必然性的.它们的产生对人类社会也产生了不可抹去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它们所存在的一些明显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黄建华.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国内体操教学[J].芒种,2012(2).

〔2〕缪胤.浅析文化差异对国内文化动作评论的影响[J].作家,2013(6).

〔3〕周丽.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国内体操教学[J].语文建设,2013(10).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而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 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对比东西方教育的不同后总结:西方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东方的教育模式,则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理解知识是基础,崇尚读书(理论)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统一规范为目的。

中国的教育方法,强调上行下效,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则亦步亦趋,机械摹仿。不能有丝毫的违背。西方的教育概念中的教育方法没有什么限制,这也是西方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相处比较随意的原因所在。教育教学方法差异产生的根源之一,就是东西方教育宗旨的不同取向。由于中国看重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便要求中国的教师努力成为道德和行为的“表率”。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在学生跟前显得一脸严肃.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教师一本正经,学生自然也不敢造次。这样,中国的课堂内外有了许多的规矩,连学生的坐姿、举手的姿势都要“标准”。难怪国外一教育考察团参观了国内一所幼儿园,看到孩子们两手背后、一动不动地端坐着,误以为自己走到了“军营”而不是学校。另一方面,中西方为教育设定的宗旨要在学生身上体现,中国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培养(外铄)过程,西方的教育观念则是把学生内在的潜质发挥出来即可。为达此目的,中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满堂灌.大搞“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考,学生背;这已成为为中国学校教育的一道主要风景线。与中国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相比,西方的课堂则显得融洽和宽松.外在的规范少了.教师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省去了形式上的繁文缛节,让学生的思维更专注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凸现其创造性。

教育活动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两个基本的人的因素。由于中国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是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不相信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所谓“师高弟子强”、“教不严,师之惰”等,都反映了中国教育把整个教育活动的重心放在了教师方面。西方把教育定义为“引出”.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师只是一个“助产士”,教育的主体却在学生一边。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常披理解为他动性社会行为,西方的教育则被理解为自动行为。受此影响,中国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和怀疑。相反。西方国家的学生喜欢提问,教师也鼓励学生要敢于向权威质疑。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区域差异文化差异素质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界的权威一直在努力寻求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力图使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作为新时期一项重大教育改革举措,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然而,唯物主义发展观认为,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有一个曲折、繁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如何解决些问题,决定了该事物往后的发展方向和最终形态。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观把课程视为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位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转变以往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旧的课程理念,树立起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的新理念。

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 笔者是一名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在学校担任初中部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发现,在新课改过程中美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简言之,新课改进程中,在现阶段所呈现出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如果能够妥善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将能更加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第一,区域差异。

从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东部地区较之西部地区接受新课改要快。这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物质生活比较丰富,思想也很前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新教材中所提到的事物能较快且完全的消化并吸收,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一些新事物很难快速传递,导致西部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改革进程变慢,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也由于这样的原因而不能顺利地接受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新观点、新看法,例如,教学工作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第二,素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差异和心理素质差异上。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身体素质的差异我们暂且不予讨论,先来看看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影响心理素质高低的因素主要是文化方面。东部地区一方面因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中国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中国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比较快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使得身处东部地区的人们懂得如何寻求全新而有效的办事途径。西部地区则由于相对闭塞的信息,很难及时地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些变化。了解信息的渠道也只仅限于广播、电视、电话、书信等,好在现如今网络正逐渐在西部地区普及,相信东西部的差异会一步步地缩小。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东西部推行的过程中,东西部心理素质的差异,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东部地区在推行新课改的过程中很少遇到困难,就是因为东部地区人们相对较高的心理素质决定了人们会很快接受新课程改革。而西部地区则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只能被动的接受改革,普遍不够高的心理素质更是阻碍了改革的进程。然而网络的普及为西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自然不可少。学校作为教育行业中的基本单位,通过互联网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等及时地传达到教育工作者手中。被教育者,也就是学生,则通过互联网了解一些在学校无法获取的知识,对当今社会众多的新生事物也会有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在参与了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后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域失衡问题和纵向发展障碍问题。基于此,本文讨论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原则性的对策。

一、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联合国在2005年正式颁布的世界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在今后十年时间里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他们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在2003年4月举行的第166次会议上批准了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议案,并以行动支持将十年议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一个两年期的行动计划结合在一起。这个议案提供了一个纲要,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与联合国和其它合作者的协商制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国际实施方案草案。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提出以来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认同和广泛支持。在中国,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的战略要求,教育界作为培育人才和萌发思想的前沿阵地,也必将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落实到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去。这就对我们的教育部门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困境

(一)宏观失衡问题。

1.横向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失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会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作为全国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西部地区,一方面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另一方面发展速度却又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经济在全国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进入八十年代,国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成为发展重点,在投资、税收、信贷、进出口贸易等许多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西部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大量向东部地区逆向流动,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呈急剧扩大态势。“到1985年,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达到856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51.6%,比1979年上升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社会总产值3008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8.1%,下降了0.5个百分点。6年间,东西部社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差距扩大了1.9个百分点,绝对量差距由2707亿元扩大到5556亿元,扩大了1.05倍。进入九十年代,这种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1990年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为53.8%,1991年为55.1%,1992年为57%,1993年上升到58.3%。东部地区八十年代每五年上升1.5个百分点,九十年代一年就上升1.5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八十年代每五年下降0.5个百分点,九十年代一年就下降0.5个百分点。据测算,如国家对东西部发展差距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扭转,到本世纪末,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占全国份额将扩大到70%,而西部地区则下降到建国初期的10%以下”。可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西部存在差异,南北也存在差距。

2.横向区域文化的差异性

教育是某个共同体、社会或民族以特定的方式和特色向下一代传递在这个团体中形成的文化、习俗和观念。它的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地与文化传统发生一定的互动作用,因而有人给教育下了一个定义,即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或习得文化的一个过程。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认为文化是教育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一种观念和实践活动必然同样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文化统一性的基础上会存在文化的多样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政治水准也参差不齐,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从而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各种地域文化内部的文化特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会影响到教育领域,对我们今天所提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状态,导致人们思想意识保守,并最终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心理障碍。这些因素会渗透到人们心中,阻碍“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接受和实践。

3.纵向阶段延续发展的问题

任何上层建筑的部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的教育也是如此,同时它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的教育,我们今天的教育只能是我们在总结历史和当今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对策,然而作为历史发展过程的教育却要求我们不仅能做到及时应对,而且要前瞻性地去考虑问题,要在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未来方案。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它的要求是高出我们今天教育的状况的,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微观失衡问题。

1.课程设置的标准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非独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其内容应由理论模块、案例模块、课程研究模块和操作模块构成。虽然从2001至2003年,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实施指南,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新课程强化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赋予了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任务,但是现在我们的课程结构远远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首先,高考机制不能很好地强化评价学生的量化标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考评。其次,中国的“学而士则优”的思想仍在作祟,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强调学子学习是为了仕途,所以也造成了今天教育的局面,而不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

2.教师队伍的问题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必须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并能深入贯彻到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去;把教材、学生融入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真正融会贯通地领会教材、感悟学生。目前中国的教师队伍普遍年龄构成偏大,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真正沟通与互谅。我们的制度没有给教师们提供一个轻松的搞科研的环境,教师必须为自己的经济生活问题而奔波。

3.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最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当中去,而每一个学生又有诸多的差异性,所以也就造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的困难性。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也是促进教育公平与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研究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这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所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所要做到的。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考

(一)设置总体性原则,但要避免僵化。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实施必须保证有强有力的领导,同时要保持社会主要特色代表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高度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要保持我们民族的独立、统一、完整,就要要求全国人民行动一致,团结共进,保证这一切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在党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的原则、方向,但同时要适当扩大灵活性,以免陷入僵化。

(二)因地制宜,扩大地方灵活性。

教育受到区域和历史性的制约,所以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现状不一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将一个笼统的概念套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而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方针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所以要坚持扩大地方的灵活性,放权予地方,使各级教育部门能够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出具体的教育实施策略。

(三)强化师资配置引导可持续发展观。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强有力地获得执行,必须获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促进其发展。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有长远眼光,着眼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其次,要引进具有先进观念的年轻教师队伍。目前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思想僵化、应试教育观念浓厚的教师。这就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顺利实施。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引进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的年轻教师,优化现在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改造,通过先进理念的培训来使其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严太华.关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2]王巧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特色评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范文第5篇

为了了解不同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水平,采用访谈的方法对不同地区的文盲率、中学入学率、大学入学率以及该地区的人均收入进行了调查,并将其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具体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二、调查与分析

表1是不同地区文盲占有率对人均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P=0.02〈0.05,这表明不同地区文盲占有率对该地区的人均经济收入存在显著性影响,这说明,不同城镇的文化教育水平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表2是不同地区中学、大学入学率对人均经济收入的影响,结果为中学入学率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收入存在显著性影响(p=0.001〈0.05);而不同地区大学生的入学率对该地区的经济收入不存在显著性影响(p=0.256〉0.05)。

表3是所调查城镇文盲占有率与东部地区1999年文盲占有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调查城镇文盲占有率与东部1999年相比较,也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05)

表4是调查城镇人均收入与东部1999年人均收入比较。结果表明,调查城镇人均收入与东部地区1999年的人均经济收入存在显著性差别(p=0〈0.05)。

三、结果

西部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根据调查结果与分析,说明主要有:

1.落后的教育文化发展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文盲占有率对该地区的人均经济收入存在显著性影响,同时不同地区中学、大学入学率对人均经济收入的影响,结果为中学入学率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收入存在显著性影响;而不同地区大学生的入学率对该地区的经济收入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不同地区文盲占有率对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存在显著性影响,这是因为一个地区的文盲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水平,文盲占有率高说明该地区教育文化发展水平比较低,调查数据显示,文盲占有率高则该地区的人均经济收入就相应的要低。中学生入学率可以直接反映地区的教育文化水平,所以中学生入学率对调查地区人均经济收入的影响较大;而大学生入学率可能不能直接反映该地区的教育文化水平。所以大学生入学率对调查地区人均经济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就说明教育文化水平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要加快地区发展和建设的步伐,就必须提高该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会提高人口素质,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会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2.东西部教育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很多方面,而东西部教育文化建设发展的不平衡就是其中之一。所调查城镇文盲占有率与东部地区1999年文盲占有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调查城镇文盲占有率与东部1999年相比较,也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尽管西部的教育事业在飞速的发展,但是西部的发展的滞后是有历史原因,其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受到教育文化水平发展的制约。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东部地区,甚至是中部地区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东部、中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而这种现象将对西部经济建设存在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加快西部经济建设的步伐,就首先要加快西部的教育事业发展,提高西部地区人口的素质。

3.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西部地区之间最直接的差距表现在经济建设方面,在调查中,能够发现调查城镇人均收入与东部1999年人均收入进行比较。发现调查城镇人均收入与东部地区1999年的人均经济收入存在着显著性差别。

东西部地区间及发展差距之所以逐年扩大,并且表现出如此的大的差距。这些都是历史、自然、和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也能够说明这一点。经济法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者的技术文化素质,而劳动力素质的差异在于文化程度的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4.经济发展的水平将影响西部小城镇建设

城市化的滞后是贫困的西部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快西部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推动西部现代化、城市化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