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电视直播;应对;布局;人文关怀

引 言

2012年7月21日,一场强降雨袭击北京,作为突发事件报道的利器——电视直播,再一次派上用场:7月21日下午3点,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始《雨中进行时》电视直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不间断电视直播达10多个小时。那么,怎样正确使用电视直播这种手段报道突发事件,电视直播突发事件该如何正确谋篇布局呢?

直播现场的选择

电视新闻直播,是相对于新闻录播的一种播报形式,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电视设备以完全纪实的手法,把新闻事件现场的情景同步传播给广大观众的一种新闻报道方法。突发事件电视直播现场的布局,首先要考虑到直播现场能充分保障灾情信息通畅,而保障灾情信息通畅首先是要有官方的声音,并且一定是权威的声音。在“7·21”北京特大暴雨直播报道中,北京电视台《雨中进行时》特别节目选择将气象局和交管局作为直播现场,每半小时连线一次气象局和交管局,分析天气变化、未来趋势和道路交通状况的信息。中央电视台则选择将首都国际机场作为直播报道的一个现场,定时首都机场受暴雨影响的情况。

突发事件电视直播现场的布局,一定要综合考虑官方的权威信息与记者孤身前往一线采集的信息对称。在电视直播突发事件时,如果这两种信息不对称,错误地将权威信息淹没在大量的记者一线现场报道中,就会变得非常危险:为了获取最有价值的新闻,记者们往往是“深入虎穴”,前往那些灾情最为严重的地区。那些关于灾情原生态的画面加上电视记者在一线声情并茂的报道,很容易被观众不加过滤地接受,在让人们意识到灾情严重的同时,更容易让人产生恐慌甚至是绝望的情绪。

为了确保新闻直播平衡、公正、客观,新闻直播信息源必须平衡、公正、客观。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地点、危害难以预料,事件的发展和可能的影响往往根据现有经验和措施难以判断、掌控,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事态迅速扩大或谣言滋生。所以,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现场布局合理,整个电视直播的策划必须具备前瞻意识。

建立健全应急报道机制。突发性、重大性和破坏性强,这些突发事件本身独具的特点,使得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具有很多不确定性。而快速、准确、全面地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又是电视媒体所肩负的社会职能,是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能履行电视媒体的社会职能,全方位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必须结合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特点,建立和健全应急报道机制,前瞻性地预见各种可能出现的复杂报道情况,为保障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提供好人员、物质和技术上的保障,以便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电视媒体快速反应。

精心选择直播现场,全面布局。突发事件直播分两种情况,一是对可以预知的突发事件直播,如台风、海啸等;二是突发事件灾难发生后的现场直播。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新闻媒体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递信息,这是新闻媒体应有的品格和传播理念。而突发事件直播地点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新闻媒体传递的信息是否全面、权威、透明。

突发事件发生后,作为新闻媒体,应该掌握灾情的重要信息,并及时。重要灾情信息的及时,一方面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让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死亡人数、城市损毁程度、救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如何自救等等,另一方面,在受众对灾情充分了解后,媒体适当加以疏导,安抚民心,以利于抗灾自救和灾后重建。而有关灾情的权威的来源渠道,主要是政府部门。突发事件直播的内容应全方位展开,或是由记者现场报道,通过记者现场的耳闻目睹或通过采访事件的当事人,从多个侧面把最具有张力的声音和画面传达给观众。

发挥演播室的功能

在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过程中,演播室无疑是突发事件现场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如何有效地调控新闻现场,充分调动观众,演播室的这种纽带作用便显得不可或缺。作为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不能只片面地停留在简单的灾情报道上,而应该追寻事件真相,思考新闻背后的意义,以点概面,加强报道的深度。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应最大可能在报道事实的同时,提升到 “讲道理”的高度上来。充分发挥演播室的功能便可以有效地弥补突发事件第一现场直播的不足,将突发事件第一现场进行有益的延伸。

首先,在突发事件第一现场直播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新闻资料,在兼顾突发事件现场新闻事实的同时,回顾突发事件的成因,并前瞻性地预测突发事件的未来发展趋势,使突发事件直播的内容相对完整。

其次,举一反三,通过对突发事件直播现场内容的分析,列举与直播突发事件现场内容相关、类似甚至相反的新闻事件,在增进观众对直播突发事件现场内容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增进其理性认知的可能。

再次,演播室与突发事件现场的合理切换,丰富了现场感,使电视直播更具有节奏感和层次感。

最后,演播室适时开通热线,及时了解观众的诉求,或请专家在演播室内解疑答惑,或是连线相关部门施以援手,或是通过一线记者在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直观展现突发事件等等。这无疑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突发事件直播的广度,使突发事件直播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贴近性。

增强节目编排意识,突出人文关怀

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电视直播,第一时间重要资讯,展示事件发展进程,增进信息透明度,以便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突发事件造成的后果及工作进展情况,并适时播报平息突发事件过程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的办法,以便更好地引导舆论。这就要求电视直播必须遵循客观真实报道的原则。但是客观真实报道并非有闻必录,在突发事件的电视直播中,必须注重社会效果,突出人文关怀。

报道不是唯一目的。突发事件现场直播过程中,一定要有全局观念,综合考虑,尽可能弱化突发事件的负面效果,把负面效果转化为正面效应。不要单方面地过多报道灾情,而应该将灾情报道与灾情分析有机结合,加强突发事件深度的反思报道。在经历了72小时的救人“黄金期”之后,媒体除了应转向募捐、志哀报道之外,还应意识到同步反思的重要性。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电视直播中应尽可能地发挥其社会职能,将关于突发事件发展、变化的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客观上可以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同时,在电视直播时应该第一时间邀请到突发事件相关领域的专家,教会观众如何在救援黄金时间内实现自救等。

灾难不是全部。在突发事件的电视直播中,媒体不仅具有巨大的传播和宣传作用,还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作用。既要发挥电视直播中关于灾情的报道,特别是观众最急于了解的人员伤亡及灾害损失等方面的权威数据及科学可行的抗灾自救的方法等方面的报道,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同时电视直播要发挥媒体自身具备的组织动员作用,组织并动员灾民勇于抗灾,第一时间报道在人们抗灾自救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件和抗灾救灾英雄,激励人们增强抗灾救灾的决心和信心。

另外,电视直播不仅要置身于突发事件报道的第一线,也应该置身于抗灾救灾的第一线。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电视从业人员理应身处灾情一线报道,这是电视从业人员最起码的职业要求;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电视人,不单单是获取信息,还应该利用电视直播的功能,协同相关部门开通寻亲热线, 组织捐款、义卖,关爱灾难中的伤残人士等等。

多角度、全景式地记录,增强互动意识

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会第一时间赶往灾区,跟踪报道灾情进展和救援等方面的情况。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各大媒体投入报道的力量毕竟有限,如何多角度、全景式地报道?如何及时公开透明的灾情,客观上提高抗灾救灾的效率,形成社会各界的合力?

加大与政府部门的互动,第一时间权威而又全面的信息。因为市民对突发事件不可预知,而突发事件又关系到公众个体切身利益,所以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如果公众在第一时间无法掌握有关事件的准确信息,极容易引起社会恐慌情绪。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公众传达准确的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信息越透明,越有利于事件的解决、救援,信息披露得越及时,政府也越容易获得公众的支持。与此同时,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的政府部门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作为决策者,相关政府部门掌握着几乎所有有关突发事件的权威数据。作为媒体,迅速披露相关信息及抗灾救灾的决策,能够稳定民心,有针对性地对灾民进行心理疏导;同时,通过对灾区急需物资和其他灾情的报道,能够动员社会各界的救援更具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强大的组织和动员作用。

打破媒体间的壁垒,增强不同媒体之间的互动,形成集纳优势。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不同媒体之间信息互为补充、互相印证,使信息传递更为全面、透明。在对突发事件的电视直播过程中,由于交通、记者装备及记者人数等诸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和制约了直播内容涉足更多的方面或领域。如果打破媒体之间的壁垒,增进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形成一种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同盟,特别是网友拍摄的视频或平面媒体记者拍摄的图片及时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展现出来,就能够丰富电视的画面内容,使直播的内容更加生动、全面、直观。

与新闻事件当事人互动,引发观众的共鸣。新闻事件当事人就是与新闻事件直接相关的人物。在突发事件的电视直播中,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既包括被动遭受事件者,如“7·21”北京特大暴雨中的灾民;也包括突发事件处置者,如“7·21”北京特大暴雨中参与救援和抗灾救灾的各行各业人员。在突发事件的电视直播中,加大与新闻事件当事人的互动,可以使节目更具有人性色彩,观众也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通过新闻事件当事人,特别是那些人物榜样的现身说法,无疑会鼓舞人们战胜灾害的斗志;通过连线一线救援人员,及时了解救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政府下一步部署提供参考;通过采访受灾群众,掌握灾区急需物资,使得社会各界的援助更具针对性……

结 语

电视直播突发事件是一个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的展现,考验着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策划水平和应变能力、报道组织者的现场指挥能力以至于整个参与报道的新闻队伍的素质。电视直播报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媒体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报道内容的取舍及布局对舆论导向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甚至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突发事件的电视直播必须快速反应、力求真实、客观、准确、公正;凸显大局意识,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把握节奏、保持理智;艺术与技巧并行,以求达到最好的社会传播效果和取得最大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陈敬敏.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存在的问题[J].新闻爱好者,2010(10):105。

[2]时统宇.央视抗震救灾直播的历史意义和传播价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7):64~66.

[3]丁柏铨.再论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与公众的关系[J].新闻大学,2008(3):37~43.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第2篇

柏林州内政部安全与秩序局设有重大灾害防护处,负责协调重大灾害的预防以及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抢险措施的实施。任何可能发生潜在危险的机构、设施都必须有内部和外部两套应急预案。

以加油站为例。内部应急预案涉及在发生火险的情况下现场人员如何逃生和如何报警等。外部应急预案则确定了采取抢险措施的责任人、与警方和消防队联系的责任人。应急预案中。从发现警情到报警以及其他各个环节应采取哪些措施。消防通道入口设在何处以及实施外部应急预案应做何种准备等都十分明了。在柏林,各大医院也有一整套的应急预案,以备在重大人员伤亡情况下实施紧急救助。

普通险情包括火灾、爆炸、洪水等涉及到公共安全与秩序的突发事件。主要由柏林市政管理部门和警方负责解决。为此,市政管理部门和警方必须随时准备投入救援,还要有一整套在不同险情发生后的相应处置方案。参与抢险的各有关部门对抢险措施必须互相通气、彼此协调,通常要在现场设立一个联合救援指挥部。具体的抢险方案要得到现场联合救援指挥部所有救援参与方的认可。联合救援指挥部的任务包括:明确各方任务和职责,确定抢险方案,随时进行险情评估以及向社会信息等。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第3篇

每当企业出现重大事故,都会引起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在施工企业工作多年的宣传报道经历,对施工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和新闻媒体有些体会和感受。

施工企业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施工人员、材料、设备流动性大,露天作业、高处作业多,施工环境、工作条件差,涉及工种、交叉作业多等特点,造成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成为安全生产五大重点行业之一。

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管理组织要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注重各部门的协调,并做好对外宣传与形象塑造工作,注意新情况的发生与对策应变。同时,企业还应掌握主动权、引导舆论导向,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以便于做到“准确判断、快速反应、沉着应对、掌握主动”。首先,要本着把“坏事办好、好事更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采取新闻会或类似于新闻会的形式,配合媒体宣传,告诉媒体企业“发生了什么”、我们正“采取什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其次,要本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报道事件的真相、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形象”的原则,掌握媒体宣传的主动权,与媒体始终保持良好的关系,善于利用、引导媒体向社会公众准确、全面、尽可能有利于维护企业品牌形象的信息,以便化解危机。

突发事件发生后,施工企业在积极展开营救的同时,要迅速启动应对新闻媒体预案,明确传播所需要的媒介,明确媒介传播的对象,抢占信息源,避免媒介传播中错误信息的。要与广大公众全面沟通,针对企业形象的受损程度开展相应公关活动,以最大程度减少危机对企业声誉的损坏。

适用于公司的突发事件类型

根据公司工作性质,我们将适用于我公司的突发事件分为三类:

一类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事件。如强降暴雨、雷电、大风、冰雹、暴雪、高温强暑等,会对施工造成破坏性影响,给公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的事件。

二类是施工区域内引发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引起社会媒体介入和关注的事件。

三类是施工区域内引发的阻工事件并有社会媒体介入和关注的事件。

二、面对突发事件,企业要做好“四点”。

一是快速反应。在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做出反应,研究对策,拿出方案。如果不是处理及时,就有可能致使新闻报道面扩大,给企业形象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

二是沉着应对。遇事不要慌,要全面分析情况,拿出正确的应对策略。

三是积极介入。事情出现后不要回避,要积极地与媒体接触,向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只有在他们得到需要的情况时,他们才能完成报道任务。你越是不敢面对媒体,人家就会以为你心里有鬼,越要千方百计地挖情况,结果就会出现更多不利的报道。只有积极介入才有机会将事情解释清楚,才是正确的方法。

四是正面引导。要全面介绍事件情况,介绍企业的态度和回应,使公众对企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就会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正面的宣传效果。

三、解决突发事件要遵循“四个原则”发扬“一个精神”

遭遇突发事件后,要启动应急预案。在规定的程序中,各级领导与现场管理人员要按照分工,做实实在在的事。同时要认真把握好四个原则:

(一)生命第一

生命是珍贵的,存在的意义大于一切。无论处置哪一类的突发事件,抢救生命始终是第一位的。

(二)积极主动

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掌握积极主动的原则就等于赢得了时间。时间是生命的浓缩,是国家和集体的财产的集中体现。同时,积极主动也是解决各类阻工事件中一把掌握主动权的钥匙。

(三)准确定性

事件性质的确定要精确,这是方便从思想、目标、行动上协同作战,掌握主动性,加强对势态、局面控制的一条原则。

(四)方法科学

无论处置哪一类的突发事件,掌握科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运用科学、规范、专业的方法处置自然灾害、危机事件,能够减少损失、降低影响、避免矛盾的升级。不能瞎指挥、野蛮硬干,要尊重规律、尊重科学,才能行之有效,积极战胜突发事件。

(五)发扬“敢当”的精神

凡事敢当,勇挑重担。反映了管理人员勇敢、敬业、奉献、负责、冲锋在前的精神。要积极面对媒体与公众,对媒体和当事人做良性的引导,正面说服,采取相对专业的解释,降低不良影响,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

四、加强两个能力的培养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启动应急响应程序,执行预案步骤,控制局势和态势,需要做好两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工作。

(一)判断能力

人的判断力,往往在灾害事件中,在紧急危机事件中会受到恐惧、紧张、困惑等因素的干扰。如何排除干扰因素,依据客观现实,冷静应对,形成正确的判断,以便进一步做出正确的决策,是我们理应逐步加强和着手开展的工作之一。

(二)分析能力

分析事发原因、评估事件损失;分析事件发展趋势、预测事态结果等等,需要我们制定更多、更详细的细则,对在预案中相应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再就是在突发事件中,还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媒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站位角度、工作心理等,只有较好地掌握他们工作的步骤和规律,我们才能对关键部位实施必要的保护,避免曝光。就像知道水流的方向,提前在必经之地对其进行改道或者拦截的道理是一样的。

五、工作流程及人员职责

公司各科室、项目部负责人应为处理突发事件的第一责任人。该责任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应宣布启动应急程序。并按照程序规定,积极组织自救或协调处理。事发现场每一位员工都有向第一责任人报告事故发生的义务。

一是: 在遭遇各类突发事件时,施工现场及办公区域发现人要在一分钟内,向本项目部和处室领导说明突发事件。各部门要建立本部门的应急响应程序,分配好每个人的职能角色。并规定,施工现场每个人都有向第一责任人汇报的义务。

二是: 作为处理突发事件第一责任人,要在接到事件发生后,即刻启动应急响应。分三步:组织现场援救;控制现场及相关人员;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详细地告知上级领导事件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伤亡情况、已采取哪些措施、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现场控制情况、哪些机构介入等详细情况,便于领导做出应对和处理措施。在未接到上级领导的进一步指示的同时,要赶赴事发现场,指挥援救工作和维护现场工作。必要时对现场实行严格控制,组织人员强行疏散人员、封锁事发现场。

三是 :面对媒体人员应掌握的几个技巧:

1、如遭遇重大突发事件,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可组织人力形成防护墙,强行禁止闲杂人员入场。一般性突发事件可用‘进入场地存着安全隐患’为由,禁止人员进入。

2、主动帮助媒体人员按照有利于公司利益的思路进行解释、引导。

3、关键部位要坚决采取防护,不得进行曝光。

4、端正态度和认识,采取积极、主动、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媒体人员。做到不着急、不恼火、微笑面对、沉着应对。

5、在提供了媒体人员需要的信息后,要及时把握时机,对媒体人员进行劝离。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疾控中心; 应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322-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我们经历了“非典”事件、禽流感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大型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还时有发生,惨痛的付出,震撼性的引起各级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有针对性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调查处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流程和预案,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于受到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限制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些工作思路和努力方向,与同行们商榷。

1 现状 我们梅河口市地处长白山腹地,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半山区,人口62万,交通比较便利,是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县级市,商贸和人口流动比较活跃,与我国东西部许多省份基层疾控中心一样,几年来,在应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明显暴露出诸多严重缺陷,引起笔者关注,表现为:

1.1 基础条件差,事业发展受限 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中西部卫生事业的投入,但由于基础条件太差,地方经济严重滞后,仅仅改善了房舍和水、电、气等基本条件,临近市县大多与我们一样在房屋建设后都存在负债情况,地方财政难以提供除工资外的经济支持和保证。微薄的有偿收入难以解决经费的不足,导致事业发展举步维艰。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2 人力资源匮乏,业务水平不高 由于政策和体制的原因 ,人员相对臃肿,且学历和专业水平偏低,从事日常工作尚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短期内亟待提高。外出学习的机会少,范围窄,费用高,使人员能力建设受限。

1.3 仪器设备短缺,检测手段滞后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现场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和装备。基层疾控中心现有的技术装备和检验条件与国家推荐标准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硬件设施严重缺乏,虽然近几年国家予以调整和补充,但仍然存在设备陈旧,方法手段落后,无法保证在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快速反应,并使事件得到快速妥善处理,极易造成事态扩大。

1.4 专项物质储备不足,应对突发事件两手空空 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需要储备防控各种生物、化学、放射等因素所需的人员防护、现场处理的装备和药品,这些物质品种繁杂,数量不好掌握,购入和保管需要一定的财力和房舍条件,基层疾控中心目前尚不具备。

1.5 缺乏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应急反应速度慢 先进技术的应用必将提高和完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效果和速度,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和其他行业已经得到了验证。在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也需要完善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基层疾控中心也多与上级业务部门建立了疫情报告网,但与行政部门之间,与疾控中心之间,与医疗机构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平台,使疫情预警报告不及时,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率先应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报告、疫情监测和信息,并建立完善的事件处理指挥信息系统是当务之急,也是势在必行。

2 对策 尽快扭转当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上存在滞后的局面,迅速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应速度和应急处理能力,担负起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职责,提出如下建议:

2.1 立足当前,考虑长远,依法推行基层疾控中心建设 把加强基层控制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纳入依法、科学、规范的轨道。《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定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人员保障的原则和要求,但没有具体的标准。基层疾控中心承担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责任,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制定短期和中长期投入和建设规划,确定人员和装备等方面配置标准和要求,制定和落实考核考评措施。使基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建设稳步推进。

2.2 应对突发事件推行规范化运作,确定统一标准和规范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因人、因地相同的事件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不尽相同,政府重视程度,相关部门之间配合都会给事件处理带来较大影响。“非典”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的支持和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规范化的运作等都是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败的关键,因此,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工作规范。

2.3 应急物质实行国家或省内区域储备制、调配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应急物质数量大、质量高、品种杂,以县区为单位储备极易造成人力、物力和才力的巨大浪费,又难以把握备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实行国家或省内区域储备、调配制度,可以节约资源,保证质量,避免浪费,周转应对及时,同时也有利于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

2.4 加强专项培训工作,打造一流应急队伍

2.4.1 培训方式多样,培训内容实用 狭小的视野和空间,难以造就一支精练的队伍,尤其是少见和新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层缺乏经验难以应对处理,上级相关部门应将培训和演练工作下移,借鉴消防工作作法,示范和演练经常搞,把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到基层,开展演练练兵活动,不断总结推广工作经验,使基层疾控中心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发挥其应有作用。

2.4.2 强化培训考评机制,培养专家型人才 基层疾控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在强化整体培训的基础上,宜注重重点人才的培养,成立专家库(组),对这些人提高待遇,送上级业务部门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定期进行考评和优化选择,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队伍,让有限的人力资源取得效益最大化。

2.5 注重信息化建设,构筑完善网络系统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快速获取疫情信息资料和快速反应是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妥善处理的前提,实施网上沟通是交流经验共享有限资源的佳径。在卫生行政部门,疾控部门之间,与医疗部门之间建立疫情监测报告系统、公共卫生服务沟通系统、实验室检测网络服务系统、现场调查处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等,在相关部门之间设置统一快速联系方式方法,构筑完善的网络化平台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基层疾控中心始终处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线,担负着流行病学调查和疫区处理工作,其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危,也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基层疾控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国务院,2003,5,9.

[2]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S].国务院,2006,2,26.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院前急救部门包括各级急救中心、急救站以及受急救指挥中心调度的医院急救部门等。院前急救力量是有限的,而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受伤人数往往是不可预料的,因此目前多数城市的院前急救部门值班力量往往不能完全应对造成多人伤亡的重大突发事件。

笔者结合十多年的院前急救工作经验,提出院前医疗急救部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系列应对措施。

1树立危机意识,增强防范意识,做好随时出动的准备

1.1制订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常见、多发及很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制订应急处置预案。重预案应包括重大突发事件分级实施方案、应急处理流程和重大突发事件调度、医生、驾驶员、后勤保障各岗位工作流程。将处置预案制作成为手册或图片上墙,便于平时学习,一旦发生,不至于慌乱,可对照执行。

1.2加强急救分站建设,完善急救网络,缩短急救半径:重大突发事件非人所料,时间急,伤情重,急救人员应在短时间内到达现场。一个城市应根据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合理设置急救分站,缩短急救半径,将急救半径控制在3公里左右,到达现场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另外在突发事故多发地区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工业园区、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可设置急救分站或急救点。

急救分站建设不是急救中心自身能够完成的工作,必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和运行。以无锡急救中心为例,无锡市急救中心目前在无锡市区已建立急救分站7个,白天10辆值班车,晚上8辆值班车,承担无锡城区和乡镇院前急救任务,基本达到市区5~10分钟、郊区10~20分钟到达现场。

1.3加强院前急救装备和设备。

1.3.1配备先进的各种急救车辆:如急救监护车、急救指挥车、急救装备车、普通急救车。尽可能达到每5万人配1辆车和每10万人配1辆值班车的标准。

1.3.2配备先进的通信设备:建立120急救调度指挥系统,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特别是无线电车载电台和无线电手机,具有群呼功能,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时非常方便,急救单元与调度中心之间、各急救单元之间信息传送非常快。

1.3.3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除按照救护车器械设备配备标准外,还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特种设备,如防护服,防毒面具等。应对大型事故多人受伤时还需要配备一定数量担架。

1.4加强急救队伍建设,经常性进行急救演练:(1)根据急救岗位要求进行急救业务培训。(2)以急救小组为单位进行急救业务培训。(3)定期进行多个急救小组合成演练。(4)模拟不同性质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急救演练。(5)与不同应急单位协同进行急救演练。

1.5加强对市民急救知识的普及: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现有的急救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市民对重大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知识相对于发达国家市民比较贫乏,因此必须加强对市民急救知识的普及,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普及。同时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急救技能培训,如警察、保安、司机、服务员、社区干部、中学生等。我中心近年来,通过与多种媒体合作积极开展急救知识宣传和急救技能普及工作,一方面提高了120急救电话的公众知晓率,呼救量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市民自救互救意识明显加强,降低了现场伤员的死亡率。

2快速反应

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要求所有急救人员随时保持通讯设备畅通,随叫随到;要求值班人员达到“一分钟调度、一分钟出动”;要求非值班人员在接到指令后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地点。节假日加强急救值班力量,有重大活动时急救车辆和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医疗保障。

3提高急救人员现场处置能力

3.1现场初步分诊:成批伤员的处理,要求在现场分诊,一般由现场最高级别的医务人员担任分诊医生。根据伤情轻重进行分类:轻伤(绿色标记):基本生命体征正常,可以走路、症状较轻,如一般性的擦伤、挫伤;较重(黄色标记):只要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处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否则伤情会很快恶化,如骨折、出血、眼伤等;重伤(红色标记):危及生命体征者,出现窒息、昏迷、大出血、多发性创伤、严重中毒、休克等;死亡(黑色标记):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在实际工作中,现场分诊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当急救人员无法到达第一现场时,只能在对已发现伤员进行处理;当第一辆车到达现场后,要决定是现场分诊还是立即对某个重病号进行现场急救,作为现场急救人员,要有全局观念,先简要分类然后处理。

3.2应遵循的现场急救原则:先排险后施救,先救命后治病(伤),先救后送或边救边送,先重伤后轻伤。

3.3现场急救处理措施:要求快速、及时、有效、安全。包括解救伤员、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止血、包扎伤口、固定骨折、保存器官、搬运伤员、预防再次损伤、对症处理等。

3.4分流后送:重伤员先在现场急救,维持生命,然后送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较重伤员先应急处理,对症处理后送三级或二级综合性医院;轻伤员一般处理后送二级医院观察;死亡者原则上要做心电图检查,尸体移交有关部门善后处理,检查医务人员要及时补记急救记录。

4加强与其他应急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急救中心必须加强与公安、消防、疾控、安监、接收医院等多个部门、单位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4.1平时与各应急单位建立联系,熟悉对方工作流程,建立联动机制,确定联系人,建立通讯联系表。

4.2平时与各医院加强联系,了解各家医院情况,建立通讯联系表,建立热线电话,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