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可持续发展;现状;展望

l概念简述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单项因素或综合因素,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成累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2)地质灾害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地质灾害为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土类灾害等十几种。广义上主要包括狭义地质灾害在内的三十余种灾害。一般我们讲的地质灾害主要是狭义上的地质灾害。(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是基于地质工程学,以地质、地质环境和社会科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特殊工程。它是区域调查、重点地质灾害勘察、监测、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监理与管理的一个反馈体系。

2产生与发展

自人类出现至今,出于改善生存条件和居住条件的需要,逐渐产生了岩土工程学。该学科是基于地基改良、工程安全运行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岩土工程学理论中缺乏甚至忽略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从而导致了许多地质环境问题。

为弥补岩土工程学存在的天生不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标志,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形成,地质工程学应运而生。它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治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与解决工程施工和运行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认为地质体乃至地质坏境都是同一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讲,地质工程学是根据地质事实对地质体进行设计施工的地质控制论,它不仅包含岩土工程学,而且充分的吸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这一新学科全部的内容。并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作为地质工程学的最大特点,且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显然符合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3现状

3.1研究现状概述

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真正从理性上明确是近些年的事,而且它有了更宽广的范围和内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的以单一地质体或地质体群为研究和防治对象

的范围,拓展到地球内部机制和全球变化问题,而且还同天体学、天体地质学、矿物晶体学和地理信息技术联系起来,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发生机理提供了更广阔、更合理、更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例如对嵩明至待铺高速公路滑坡及边坡、沅江至磨黑高速公路的滑坡及边坡勘察工作、景东县县域地质调查与区划的工作总结。由自然作用诱发地质灾害在所有地质灾害中所占的比例较少。大部分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对于后者应采取相对积极的方法防治,如各高速公路、铁路的边坡支护工程等等,都是很好的佐证。

3.2地质灾害的特征、预报和防治

(1)地质灾害虽种类繁多,产生因素各异,但地质灾害有其自身特点:

①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地质灾害是由内、外力地质作用和人为因素引起的,是地球物质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能量由高能向低能转化的过程和结

果。它的产生是必然的。然而人类在地质灾害面前并非无能为力,有其可预防性。

②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地质灾害是多种动力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其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地质作用是有周期可寻的,由地质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同样也是有规律的,有其周期性。

③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突发性是具有骤然发生、历时短、强度大、成灾快、危害大。渐进性是灾害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它对生态造成的影响较大,后果往往很严重。

④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许多地质灾害不是孤立发生或存在的,常常可能是后一种灾害的诱因,它们具有群发性特点。有许多的地质灾害是由于气象、地质作用和人为因素诱发的。

此外,地质灾害还有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破坏性与“建设性”、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等特点。

鉴于地质灾害的以上特点,预报和防治就成了处理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

(2)地质灾害的预报与防治:

①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如发现各种征兆时,预测预报能较容易进行。人们有意识地采取有益监测手段,密切注意灾害的动态变化。灾害发生时间可较准确的预报,其准确程度可达到月、日,甚至小时,即通常所说的灾害临发前的预报,一般只适用于滑坡、崩塌等斜坡变形的地质灾害的预报。

地质灾害的引发有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与灾害发生的时间之间建立联系的难度较大。实际上,前者为定性的而后者为定量的,它们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如何将前者定性因素转化为后者定量数据,除应对当地历年发生的灾害进行回访和数理统计外,很重要的是经骏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没有在理论上形成标准的尺度。

除此之外,气象因素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之一,要真正把握灾害发生规律和准确预测预报灾害的发生时间、规模和破坏程度,就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其一是该地区降雨量多大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何种类型、何种规模的地质灾害,这就必须了解以往该地区发生过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灾临界雨量。临界雨量确定后,也只能说明该地区各种地质灾害在临界雨量响应下可能产生灾害,还无法确认何时发生灾害。要预测预报何时会发生灾害,则应结合气象预报,然而气象预报准确度不高。小区域降雨量的准确预报更困难。在山区,特别是暴雨,往往受小气候和地形的控制而有很大的差异,山前、山腰和山顶的雨量迥然相异;分水岭两侧的雨量也有差异,同时,灾害的发生总是相对滞后于气象因素。这些情况,都给灾害产生的时间的预报带来困难。而自动雨量计的设置远未能满足灾害预报的需要,雨量计的管理也是薄弱环节。

地质灾害预报和防治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现在理论上多倾向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分形理论分析评价灾害问题。分形理论研究自然界具有自相似性但没有

特征长度的图形和现象,或者说在形态、结果、功能和信息等方面具有自相似性或统计白相似性的研究。国内有许多年轻学者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建立

地质灾害数据模型和矿物包体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等。

目前,我国对地质灾害的预报主要是基于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的。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地面地质灾害调查,平面及高程监测,还有按照工程地质综合集成理论

(EGMS)提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提出以“3S”(RS、GIS、GPS)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3S”地质灾害信息立体防治系统;有数字化、自动化和网络功能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地下水与地质灾害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把计算机科学的高新技术:数据库技术、方法、模型库管理技术、图形图像空间分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技术结合为一体,为主要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以及经济损失分析提供有效服务、具有先进的“四库一体化”结构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实际上,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把握的问题是监测技术(包括手段、方法、设备和监测内容)和时间的预测预报问题。

②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系统工程。现在学术界对此存在两种观点:荷载支护体系观点和地质体改造观点,并引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3S”地质灾害三维防治技术、模型模拟定量计算洼等。但现阶段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通常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工作程序,即钻探、物探、测试手段和地质体改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灾害勘察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施工过程及结果反馈检查阶段。

根据施工中出现的新问题更改、完善施工方案,最终达到灾害治理的目的。

过去,施工设计方案常常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现今由于大量的地质体改造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技术日趋完善,防治方案设计较过去更有效、更合理。当前常用的方案设计软件主要是基于GIS、CAD和freehand技术辅助设计软件,例如理正岩土、天正设计软件及其各种附加载件、MapGIS、Arc Info等软件。

结果反馈阶段主要是通过自检和监理检测和管理实现的。自检的实质是防治设计和设计优化过程的一个环节。监理是通过监理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建设方提出意见、建议,发现问题及时通告建设方,以及时改进和决策。管理是一项政府行为,它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政府职能部门不负责灾害治理的具体技术问题,只对项目立项、技术要求、经费预算与使用、项目进展和质量进行控制性管理。其中专家或专家顾问团是地质灾害防治I程管理部门的参谋和建设方施工指导人员,有其特殊的角色地位。

4展望

随着地质灾害在政府、学术人员、建设施工等单位重视程度提高,地灾防治正在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管理一监测一传输数据一数据库一实时分析预报中心一防治工程研究与设计中心一整套人工神经网络数据链接系统,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自动化传输、管理、分析和可视化提供了极大方便。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开发和建立新一代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业务系统,不断加强地震观测的基础建设,增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地面系统建设,进行部级地质灾害监测网建设,开展对地观测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开发全国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风暴潮常规监测及现场调查能力,发展风暴潮预报、预测技术,完善赤潮灾害监测体系等监测、预报和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传正,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6(3).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路地质灾害;体系结构;监测与预报系统

公路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要保证公路能够正常发挥其各项职能必须要对公路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实施必要的监测。通常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报不仅包括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孕育信息,同时还涵盖了公路的勘察设计、公路施工和灾害点的监测与处理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预报结构体系才能够对这些灾害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预防处理。可是因为信息的类型比较多并且系统的功能也比较完整,所以预报体系结构也必须要不断改进。

一、公路地质灾害的面线点式多层次的综合预报模型

(一)概念模型

面线点式的综合预报模型利用的基本思想就是把灾害点作为主要的目标,把灾害点的监测数据作为主要的依据,对灾害点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时可以参考该灾害点所在的线和面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实施评估时则可以参考该线所处位置孕育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依据该思想,地质灾害的因子主要包括各种孕育地质灾害的人工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比如说公路施工、气候以及地层等,同时还要对这些灾害因子进行具体的评价以及预测。在该模型中对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的评估主要综合了该地区各种灾害的危险性评价,而地质灾害点则综合了线和面评价的结论。所以,面线点式的监测与预报系统事实上就是多层次的综合系统。

(二)功能模型

通常一个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系统主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数据采集和预处理、地质灾害的状态评估和灾害危险度的估计以及各个系统功能间的关系。其中数据采集和预处理主要包括对数据的可靠性分析、关联以及对准,而数据对准就是将传感器观测值转变成公共的坐标系,其中主要包括单位变换、坐标变化以及时间变化等,比如说区域降水量匹配在实施关联处理时,一般按照表示数据之间关联程度进行分析,比如降水和地下渗水间相关性的分析。而地质灾害的状态评估则主要包括该地区各种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区划和在各种监测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对灾害点的预测,比如说在位移的基础上对灾害点进行预测以及在降水的基础上对灾害点进行预测等,而这部分通常为单一模型的评论结论,可是在这些模型中也可以综合一些其他的模型结论。而灾害危险度的评估通常包括对灾害点的危险度进行评估,对灾害实施预警以及地质灾害的处理方法的选择,该部分通常是通过多种评价结论来实施综合性评估。

按照信息的融合功能,可以将其分成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是检测以及位置配准,该层次主要隶属数据层面综合,其主要是第一部分功能涉及到的内容。而第二层次是地质灾害的危险度的区划和地质灾害点的各种成灾要素的趋势评估,该层次隶属属性层的综合,也就是功能部分的第二部分内容。而第三层次则是系统的主要判决器,通常是由专家系统构成,隶属决策层综合。这几个层次的职责明确,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各自的具体内容实施必要的监测与分析,这样就可以使公路地质灾害的监测精度更高、分析也更加科学合理。

(三)数据模型

公路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报系统涉及到的各种成灾的信息比较多,并且数据较监测预报的过程也更加复杂。从数据组织这一角度来看,在该预报系统当中概念、事件、对象、地点以及人均称作是实体,而实体就是方法与数据的集合,并且实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出系统内部的各个事物间存在的联系,还表示该系统在处理各种事物时的主要方法与流程。按照灾害监测与预报的方法和功能模型来建立起实体关系模型,能够为数据组织以及设计数据库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由于灾害点不一定均具备设计施工或者是灾害监测,所以,灾害监测和设计施工就是虚实体。而预报报警、设计施工以及灾害监测还是关联实体,并且这些实体不仅具备自身的一些属性,同时还具备建立起各个实体间的相互联系这一功能。

(四)实现模型

因为预报系统涉及到了很多种类的地理属性和图像图形数据,并且ArcGIS Server提供的地质开发框架也是可行的,该系统机构主要是由数据层、逻辑层以及应用层组成。并且逻辑层的客户采用的是浏览器与服务器结构,而数据层可以采用SQL Server这一关系数据库以及空间数据库SDE。而应用层则是按照功能的需要来采用合理的模块设计的方式,按照公路地质灾害的各种实体关系来建立起相应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

二、综合预报系统的应用

2003年交通部的西部佳通建设科技项目为西部地区的公路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相关技术研究,而该项目采用的主要监测就是为钻孔测斜法、时域反射法以及地表位移法,其研究的主要预测模型为指数平均模型以及非线性的回归模型等等。根据上述的面线点式多层次的综合预报系统来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并且在算法实现的过程中多层次的综合预报主要是体现为公路的区划利用区域区划的结果。而灾害点的预报则主要是采用了专家系统中的综合位移预报的模型结果、天气预报与降水信息、公路区划的结果以及区域区划的结果。

该系统的数据库为SQL Server2008,并且各种新增灾点的信息以及监测数据均是依据以上结构体系当中的一些数据模型来组织的,因为以上所述的体系结构全部的区域环境、灾害历史、模型、施工以及监测等信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开展某项功能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使用者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必要的选择。

三、系统的主要特点

公路地质灾害的面线点式多层次的综合监测与预报系统的多层次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面、线与点不同地理层面,决策层、数据层以及属性层不同层级信息综合;概念层、数据层、功能层以及实现层由理论至实践不同层面模型。并且该系统结构还具备增值性以及通用性,能够纳入到各种预测预报模型以及监测数据的处理中,同时随着我国公路地质灾害数据库各种信息数据量的不断增多,提高了地质灾害相关历史信息数据的精度,同时还为灾害要素和成灾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报的精度大大提高。目前该系统在我国的公路地质灾害监测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为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结语:

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的预报已经进入到了实时预报、综合预报以及全息预报的阶段,按照预报信息的主要来源,公路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报系统一般是由灾害的监测预警以及灾害的危险性区划这两个部分构成。而在区划这方面按照已经发生的一些地质灾害的相关历史信息以及区域的气候、地质等孕育灾害的环境信息,通过该系统就能够对公路地质灾害具体的空间分布的规律来进行分析。而在灾害的监测预报这方面通过降雨量数据以及遥感数据也能够对灾害进行预警。

参考文献:

[1] 高华喜,殷坤龙.基于GIS的滑坡灾害风险空间预测[J]. 自然灾害学报. 2011(01)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粤东山区 滑坡 监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35-2

0引言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其中发生频率较高且社会危害性较大的是滑坡灾害。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地质灾害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组织各部门力量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的防治工作,粤东地区各市县也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地质灾害点进行了现场巡查和危险评估。但是,由于滑坡易发区的地质条件往往较复杂,且治理难度较大,经过治理的滑坡仍然存在变形和滑动的可能。所以,对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及预测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粤东山区滑坡地质调查现状

粤东地区包括梅州市和河源市所辖县。该区有大面积花岗岩和变质岩分布,风化土层厚,侵蚀、剥蚀作用强烈,植被发育差,在以NE向河源、莲花山深断裂带和紫金-博罗大断裂为主要构造格架控制下,粤东山区极易发生低山丘陵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且滑坡灾害点重复发生滑坡的几率很大,例如河源市东源县半江镇漳溪村的蕉林坑滑坡(如图1所示)。经过笔者的巡查评估发现,该滑坡体是一倒挂的钟形,长250m,宽平均约100m,厚度约为10~15m。滑坡体上原有三级滑动平台,新发生了三级,共形成6级平台,其中:1、2、5和6级较宽,属老滑坡错台,高度5~8m;3、4为新发生错台,高度2~4m。评估结论为:该滑坡体为一局部复活的老滑坡,在中部快滑后,现中、上部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滑坡体内地下水丰富不稳定,特别是上部存在快速下滑的危险性,危险性非常大。

2滑坡地质监测的意义和内容

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植被等影响滑坡成因的因素进行监测,并综合运用监测到的各种数据,采用科学合理的预测模型对滑坡的发展和变化进行预测,对及时了解和掌握滑坡体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滑坡灾害的特征信息,为滑坡灾害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和预报具有重大意义。具体到粤东山区而言,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老滑坡等较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地带实施监测,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粤东当地政府制定滑坡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滑坡地质灾害的监测内容随着滑坡监测技术的改进、滑坡监测方法的完善而不断丰富,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滑坡形变监测、滑坡变形破坏的相关因素监测及滑坡诱发因素监测。

3滑坡地质监测的方法

滑坡地质的监测方法一般分为定性监测和定量监测两类。前者主要通过定期组织监测人员对监测点进行巡查和评估来实现,监测手段比较便利,监测结论一般为定性评价;后者主要是基于现代高科技手段,将各种监测仪器应用到滑坡地质灾害的监测中,因而是一种定量监测,例如GPS、TDR、INSAR等监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能够适用一切场合的监测方法,在进行具体监测时,需根据监测点的实际情况以及监测内容综合运用各种监测方法,以便对滑坡地质灾害实施有效监测。笔者将对几种适用于粤东山区的定量监测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3.1GPS监测法

GPS监测法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定量监测方法,该方法具有全天候、全时段监测的优点,而且因为GPS技术的逐渐成熟,该方法的定位精度很高。考虑到粤东山区的实际情况,为避免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不建议将GPS监测法的监测精度设置地过高。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GPS监测法与其它监测方法进行配合使用,并根据粤东山区滑坡监测精度的实际需求,对GPS监测法的监测精度和复测周期进行合理设定。

3.2遥感监测法

遥感监测法已经成为了对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快速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方法通常采用航空摄影与红外扫描来对滑坡进行调查,并利用沿时间轴分布各点的遥感图像对滑坡动态变化进行监测。遥感监测法具有对滑坡变化信息敏感的优点,并且经常与GPS监测法同时使用以完成对变化信息地带的快速准确定位。该方法通过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结合使用,可以对滑坡体的滑动方向、距离和堆积体面积进行定量计算,是一种监测精度较高的方法。

3.3TDR监测法

TDR监测法是一种电子测量技术,它向埋入监测孔内的电缆发射脉冲信号,并通过对电缆在孔中发生变形时的反射波信号的分析,以完成对电缆埋设地的变形程度和变形位置的评估,从而实现了对滑坡体的监测。与GPS监测法和遥感监测法相比,这种方法的监测成本较低、监测时间较短,满足粤东山区的实际监测要求。经过笔者的一些亲身实践,该方法对滑坡变形的监测与实际测量结果吻合,值得在本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3.4INSAR监测法

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监测法)及其差分技术进行地面微位移监测,是20世纪 90 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空间测量技术。这种方法首先通过使用卫星或飞机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获取高分辨率地面反射复数影像,其中每一分辨元的影响信息中都包含有干涉所需的相位信号;然后利用一些特殊的数据处理方法(如干涉配准、噪声去除等)和几何转化来获取数字高程模型或探测地表形变。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滑坡监测具有良好的效果。

3.5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监测法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监测法又称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光纤监测技术,是国际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化监测技术,它通过对光纤内传输光的强度、相位、频率等参数的测量,实现了对环境参数的监测,具有可复用、分布式和长距离传输的优点。

3.6测量机器人监测法

测量机器人一般是在全站仪上集成步进马达和CCD摄像机,并通过计算机视觉原理和图像处理技术对被测目标实施精确的定位捕捉和三维测量,该方法正逐步成为滑坡及水工建筑物变形自动化监测领域的首选监测设备,具有很高的监测精度。当然,该方法对硬件的要求较高,且容易受各种未知因素的干扰,但机器人监测法的潜力巨大,笔者对其未来在粤东山区滑坡监测领域的应用抱有信心。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察;地质灾害预防;成灾因素

一、前言

我们国家不仅地大物博、气候多变、地质多种多样,而且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给我国人民的生产经济带来了极大损失,更为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地质灾害勘察可以有效地防止其发生,因此,处理好地质灾害勘察和地质灾害防治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勘察的特点

地质灾害可分为两种大类别:第一种类别为自然地质灾害,它是由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问题;第二种为人为地质灾害,它是由人为活动导致的地质环境问题。在我们国家,人类行为造成的地质灾害占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人类不合理地挖掘资源造成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特征包含:房屋破坏、崩塌,造成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破坏厂矿、城镇、校园等设施;铁路、马路路基坍塌,桥墩破毁,妨碍交通,使人民交通安全受到威胁;地下水匮乏,造成附近居民、牲畜出现饮水困难问题;房屋破毁,人群密集一处,会造成严重的卫生问题,进而出现瘟疫、传染病等相关疾病;电线杆倒塌,线路中断,对输电、通讯等工程造成一些列问题。对地质灾害进行勘查时,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对灾害体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时,应该从根本认识其地质结构;不仅要注意灾害体自身,还要注意其周边的环境,从区域因素中找寻灾害体的演化过程和源头;对于稳定性的计算,目前还未列出普遍性的方法;对于地质变形原因要着重分析,将它与外界引发原因联系一起研究;地质灾害勘察着重经验性,不可以凭空捏造,而是应该多实地考察。

三、地质灾害勘察中暴露的问题

这几年来,地质灾害研究在方法、学术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多位专家提出了新观点、新理论,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单位把地质灾害勘察看作普通的勘察来研究,地质灾害勘察在地质灾害防治中是一个重要阶段,这也是它的特殊之处,很明显,当作普通的勘察是不行的,因此,本文就勘察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如下:

1、野外勘察工作不实。

灾害点的根本情况认识不到位:包括灾害规模、类型、基本特性、稳定性或活动情况;不同程度的忽视了防治工程的初级目标以及现场实施条件:包含地形条件、水源条件、交通条件等;实施时会对哪些对象造成危害及当地政府对这些危害对象的规划不了解。

2、测量工作安排不合理。

测量工作量偏大:包括测图界线、基准点的引导、盲目的采用多种比例尺勘测等;立面图、剖面图不实测,因此测量这块投入了太多工作量,而且对灾害体立面、剖面和工程安排部位不实地测量而是图切,造成一些非常重要的部分实际地形的扭曲。

3、勘察工作安排问题突出。

重视实物工作轻视调查和测绘;勘察手段大而全,针对性不明显、依据不够准确和充分;无论勘察对象怎样,不加分别,也不论技术手段是否有作用,处理什么问题;勘察工作量盲目增大:包括钻孔深度和数量;物探探测点距、深度;试验内容和数量;图面错乱:立、平、剖不对应;地质概念不足,表达手段不符合地质图标准。

4、防治方案针对性不明显。

是否具备施工条件;滑坡选取支档等级、位置的依据不充足;危险岩石采用清危、拦档、加固还是综合办法以及适合条件和治理功效;泥石流以排为主、拦为主,还是拦排连合以及是否具有条件和适合的位置。

四、地质灾害勘察的优化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特点是隐蔽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地质灾害的勘察就是为了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进行更有效的指导,所以处理好地质灾害勘察,调节好两者关系非常必要。

1、对进行勘察的地质灾害点要有选择性治理。

在决定所勘察的地质灾害点是否治理时,应考虑两个方面:治理的可能性和治理的经济效益。例如对一个地方进行地质灾害勘察完成后,发现该地区的地质灾害不会形成太大的危害,或者即使治理后也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那就没有必要开展治理工作,但可以采用其他路径如搬迁等方案来处理,这样可以减少在经济和时间上的浪费。

2、要注意动态监测问题。

动态监测工作相对于灾情评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滑坡崩塌实例谈一下,现如今,一般用的是数值计算手段来评价滑坡崩塌稳定性。这一方法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不正确的,这时,只有拿出一些变形监测资料才能知道上面所叙述的计算结果的是否正确。因此,为了对地质灾害活动作出科学的评价,加强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3、地质灾害勘察应与地质灾害防治密切联系。

地质灾害勘察能为地质灾害防治进行有效地指导,在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之前,一定要实地考察,开展地质灾害勘察,并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机制的充分认识,来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制定方案,这样防治工作才能更好的实施,达到节约成本,起到很好的作用。除此而外,在开展野外调查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实地的生态环境,向当地居民学习他们的灾害防治方式,活学活用,灵活变通,这样才能制定出更为完善的防治方案。

4、对灾情的严重性评估。

地质灾害指的就是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损失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例如,深山荒林中发生泥石流滑坡等现象,但它没有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因此,这一现象就不是地质灾害,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一定会造成灾情,因此,对灾情评估十分必要。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开展地质灾害勘察工作时,需要梳理好地质灾害勘察与地质灾害防治之间的联系,认真做好灾情评估,处理好灾情的动态监测,从而可以充分地了解灾害的形成原因等,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姚远清.对地质灾害勘察和防治的探讨[J].大科技,2013(15):190.

[2]董千里.浅谈地质灾害勘察与工程治理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2(7):169-170.

[3]李迎新.地质灾害分类与防治[J].西部探矿工程,2009,4:42-46.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RS 遥感技术 自然灾害 预警 防护

[中图分类号] TP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70-1

0引言

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体现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上等等,以洪涝灾害为例,严重的洪涝灾害不仅可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它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为此,即使的预警与防护工作是很重要的。

基于RS遥感技术的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通过RS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将多源数据复合,通过网络集成了多种技术成果和数据,进行快速、准确、连续、动态与全天候的洪涝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对减少灾情对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RS遥感技术定义

RS技术即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是自然灾害方面的预测和治理的关键技术,它可以通过高空或外层空间读出地球表面各种地理变化的信息,并经过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技术对地表事物进行有效的监测,将重要的信息传送给地面相关单位。

RS遥感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其主要作用是为地球上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全面的信息,实现防灾、减灾、救灾的目的,特别是对于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也包括渐进性的,如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都会产生重要的监测作用,从而能够使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能够系统的掌握,并在关键时刻做出应急处理预案,从而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2基于RS遥感技术的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

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不但多而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大,为此,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护是很关键的。

基于RS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对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的不断创新,其遥感探测范围不断扩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少,而且更重要的是RS遥感技术的提高不仅仅是具有简单的预测功能,在自然灾害的营救和灾害重建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地质灾害为例,系统的分析基于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营救和重建上的作用。

2.1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治理

地质灾害是很严重的自然灾害,诸如常见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如果对这些地质灾害的发展变化没有进行及时的掌握,做出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对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为此,地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RS遥感技术对多发与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全程24小时连续监测,将RS遥感出的地质形态、色调、影纹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应急预案,使灾害的影响性发生在最小的范围内。

2.2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营救

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有诸多不可预测性,特别是对于突发性的地质灾害,营救任务就是很关键的,人们可以通过RS遥感技术传输到的数据信息,对灾害现场进行勘查,为营救准备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营救工作也是一个抢时间的工作,然而RS遥感技术具有周期短、精确度高的特点正是符合了这一特点,为营救工作提供快速有效帮助。

同时RS遥感技术还能监测出营救地点是否还会多次发生灾害,对营救人员的安全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3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重建

灾后重建工作是保障人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RS遥感技术在灾害重建上也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可变性,是人为无法控制的,为此有效的监测技术是必要的,通常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勘查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地质灾害的频发性也会对勘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为此,工作人员可以利用RS遥感技术对整个重灾区进行系统调查,根据遥感数据的监测评估结果,对于重建后的选址问题、系统掌握灾区情况问题等等都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有利于国家对灾区重建工作的总体规划,提高灾后重建的治理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

3对遥感技术的研究展望

基于RS遥感技术对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防护是一个很系统的工作,利用其技术不仅仅是要监测,同时还要进行预测和调查研究,要充分发挥出RS遥感技术的最大功能,在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和援建等各个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变化,RS遥感技术也需要适时的做出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开始趋向于多种卫星系统进行辅助监测,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激光等多遥感波段,使采集到的信息能够更加完善和准确,从而实现全天候、多时相的连续观测,使RS遥感技术能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结语

通过以上对基于RS遥感技术的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的系统分析,可见RS遥感技术在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治理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能够贯穿与整个自然灾害的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以其精准的高分辨率在第一时间读取出自然灾害发展过程,如可以对地质灾害,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为防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损坏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黄信坤.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的研发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13-14.

[2]孙垂河,姚欣,宋春东.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三北防护林信息监测管理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06,(03):19-20.

[3]蔡爱民.航天遥感技术在我国森林资源中的应用[J].滁州学院学报,2006:(0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