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案设计

体育教案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案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教案设计

体育教案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影视案例库 设计与开发

[作者简介]唐湘宁(1974-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王静静(1989- ),女,安徽芜湖人,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读硕士,南京邮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江苏 南京 210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给予体验式学习的《教育学》影视案例库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C-c/2011/01/101)和2011年度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重点课题“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教育学》影视案例库的设计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JG01711JX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48-03

现代知识论认为,经验就是知识。因此,经验论的课程观要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在体验中感受知识与运用知识。在此背景下,体验式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学理论界与实践界达成共识,但是实践中对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还远远不够。当前,尽管我国有数百种“教育学”教材,但是核心架构都是“基本原理、教学原理、德育原理、管理理论”等四个主要领域,并且都以理论形式呈现,与教育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使得内容显得枯燥单一、要旨难以领悟。因此,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不仅是理论发展使然,也是教学实践使然。特别是如何创建学生有效参与体验的情境,如何设计高效可行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如何把控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已经成为体验式教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核心所在。

一、体验式教学影视案例库开发的理论基础

体验式教学的思想起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哲学。杜威认为,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通,不应该以学科为中心,而是应该以学生为“圆心”,以此为出发点与归宿点。任何课程都应该在学习者的经验与生活环境内进行设计,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激发学习动机。因此,课程的组织与教学都要超越学科化实现心理学化,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对知识的接受都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次序,并且利用好学习者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他反复强调,教师不应该将知识当作某些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该是在生命的体验中形成的东西,学生的经验与课程中的体验“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

经验论哲学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认知过程,还是一种对知识、行为以及文化的体验与反思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情感体验,升华了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最终使人的生命活力得到释放,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可见,体验不是“空降”而来,而是学生在不断领会知识、体验知识、感受生命的过程中产生的。总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手段,更是提升学生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过程,因此,教学应该是知识性、生命性、发展性与智慧性的统一。

体验式教学的重心应该在于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并围绕这一重心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学生的体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实践参与以及实践性思维成为体验式教学的“关键词”。而传统的教学是以传递书本固化的知识为核心的规范,虽然这种输入式的方式在知识传递上具有高效率的特征,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意蕴的领悟与理解,作为教学本质的生命性、发展性以及智慧性被抹杀,学生获得的仅仅是一些固定化的“公共知识”,而没有转化为“个体知识”,教育“转知成智”、提升学生生命的本质得不到彰显。体验式教学过程就需要教师设计具体的情境与实践性问题,让学生在对这些情境的理解与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学习体验,进而生成新的知识,提升实践性思维的能力。可以说,设计实践性情境与问题是体验式教学的起点,这需要教师有很好地把控教学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网络、手机等各种新型媒体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素材,影视传媒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本质要求,影视案例教学就成为教学首选之策。所谓的影视案例,就是通过影视的方式“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蕴含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可能也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国内外的一些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影视案例教学可以活化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提升理论教学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案例库开发的实践

教育学在以课程的形态出现时,相关教材建设就必然显得十分重要。教材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依据,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但需要教师有责任心,更需要教师掌握课程开发的技巧,影视案例库的建设更是如此。“教育学”影视案例库的建立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1.“教育学”影视案例资源库的需求分析。当前,教育学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在讨论学科问题的真正学术著作中,你不会找到‘教育学’这一项目。”它不仅遭遇了其他学科领域的蔑视,还饱受教育领域内的指责,“教育学的迷惘”“教育学的终结”“教育学的困境”“教育学的悲哀”无不折射出教育领域内学者的无奈。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学”教材验收受制于认识论的影响,过于讲究客观性、确定性,“教育学”也就以传递所谓已经经过检验的“可靠性知识”为己任,拒斥那些尚未形成一致结论的经验性知识,从而使“教育学”教材成为神圣知识的化身。正是如此,导致既有的“教育学”教材严格预设了学习内容,导致教材体系变化甚微,以基本原理、教学论、教育论以及学校管理等作为基本框架,这些僵化的理论却要承载阐释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责任。同样,作为教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教育学”也存在着价值虚张、目标模糊、内容抽象、资源匮乏、方式单一的流弊,这与教师专业的实践性之间存在严重的背离。正因如此,导致该课程地位的低下,甚至遭到学生的拒斥。因此,如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范式变革提高教学质量,不但成为时代的需要,更是课程发展的命运选择。而影视案例资源库是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新尝试。

现代社会已进入所谓的“读图时代”,图像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在整个社会生活信息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因此影视案例也自然成为“教育学”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尽管影视教学在“教育学”课程中运用比较广泛,但是有关影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专题研究却不多见;目前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各种体验式培训机构,但是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出现专门的体验式培训的案例资源库;国内外教育学资源库绝大部分是支持教师日常教学,且主要针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对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很多,与体验式学习中要求学生多进行主动尝试的初衷不符。因此,“教育学”课程的影视案例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存在不足,具有较大的需求空间。

2.“教育学”影视案例资源库的设计策略。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进行缜密的规划与设计,教学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同构系统”,而是富含多元成分与要素的复杂“异构系统”。这个系统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不同的操作者在实践中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最后建构最适合的教学方案。这种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就给资源库的设计者带来了“调适众口”的难题,而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资源库的建设者从资源库的使用者(课程设计者)的视角出发,尽可能地涵盖多元化的教学设计要素。

尽管不同的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具体要素的认识存在不同观点,但是,马杰(Mager,R.R.)的课程设计“三要素观”得到的共识最多。在马氏看来,教学设计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就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达到目标?我们是否达到了目标?可以说,其中包含的目标、过程与评价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链条。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教育学”影视资源库的建设就需要沿着这个“链条”展开。基于此,可以将影视案例资源库的设计分解为目标、内容、过程与组织四大块。其中内容是核心部分,并且资源库的内容要凸显实践性思维的培养、问题的展示、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的生成等核心目标。

因此,在建设影视资源库的时候需要关注影视作品的典型性,要善于挖掘影视作品中的教育学意蕴,使之与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特别是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对影视作品进行适当的剪辑,突出与教学内容与目标相关的部分,更加彰显案例的典型性。同时,还需要注意影视资源的时效性。影视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其中的人物形象与事例都是时代思想的凝练,这些思想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体会、去挖掘,否则其中的意义就会在无导引的播放中流逝。再者就是要注意影视作品的趣味性。尽管影视作品都是艺术品,但是年轻学生会更加注重感官或外在的趣味性,思想很深刻的作品有时候就会显得枯燥与沉闷,只有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去挖掘其中的趣味性,通过对内容的精选与凝练才会被学生所接受,并从深层的体验中内化为个人知识。因此,尽管趣味性并不是影视库开发的根本性原则,但是教学中必须考虑影视案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当然,过分重视趣味性就可能使案例失去原有的教育初衷,降低了教育效果。

3.“教育学”影视案例资源库的内容建设。案例可以超越冷冰冰的知识体系,进而记录某个复杂的情境。影视中的案例往往发生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之中,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可以让学生在影视中体会当时的教学情境,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影视案例通过情境与人物的再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精选优秀的影视案例充实教学资源,可以提升教学实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如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魏敏芝对教育职业的执著与工作中的爱与责任心,可以作为关于师德内涵的理解与体悟。《我妻我女》中展示了家庭与社会在教育中的特点,可以启发学生对教育途径的思考,特别是让学生体会到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正确理解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两者之间的过渡语转换,使两类教育形成合力。

针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会,正确理解教育学原理。在两年的实践中,有90%以上的学生对影视案例教学的方式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学生自建的影视案例库的访问量远远超出其他专业性课程的访问量。很多学生在作业中也选取其中的影视作品来分析与理解教育学原理,效果良好。可见,教师讲授“教育学”的第一使命并不是给学生分析教育的定义、目的、教学、德育等空洞内容,而是需要帮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真正领略古今中外的教育智慧,从这些智慧中理解教育学理论的博大精深以及教育实践的魅力,使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教育学的亲近、研读及热爱,这样教育学课程的意义得以建构。

三、影视案例库的使用策略

影视案例库的开发为案例教学提供了物质准备,但是,只有科学运用影视案例库才会使这些教学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通常一些教师采取一边讲授、一边观看影视案例的教学策略,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影视资源得不到深层次的应用,仅仅停留在肤浅的感官层面,不能使学生从感官体验延伸到对主题的理解与意义的追寻。因此,影视案例资源库的利用应该采取多种策略。

1.角色播演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播放影视与角色扮演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借助于教室已有的现代教育手段,演示影视案例,通过视频、音频等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此时的学生处于对影视案例的欣赏阶段,很难进入“沉思”阶段,因此,教师还要通过精心备课,准备好针对影视案例的讲解、发问、质疑等;同时,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设想自身处于影视情境中该如何处理。学生的设想其实就是学生对情境理解之后,将自己变成其中的一个角色而采取的行动计划,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与内化程度。当然,在播演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播演的质量,如视频的清晰度、音量的适切度、声画的协调度、时长的合理度等。而教师的适时发问需要紧密配合影视案例的进展状况,做到准确到位,其中的点评也需要切中学生的思维结点,这样才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影视案例的实践效果。

2.情境移植法。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基于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既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作为方法论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对上述原理的实践,它通过将客观世界转化为具体影像的方式,进入人的意识,形成某种主动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影视情境不应该成为单一的情境预设,而应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引入或创建一些情境。学生在影视情境的渲染下会引起一定的情感体验,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适度补充一些更加生动具体的教育场景,就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情境移植的核心就在于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加自然而快捷地进入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更加深刻地领会故事、行动与问题。这种情境移植要以学生的心理认知程度与目标为基础,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这种情境需要短而精,教师能快速引导学生“入境”,并成为其中的组织者。

3.互动探究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影视案例之后能够独立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在观看之后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辩争、质疑、探究等。教师并不给予及时的回答疑问,而是完全交由学生去处理。最后,让各个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最后的观点进行点评。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探索精神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体育教案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法律和学习指导框架  教育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

        一、引言

        随着全球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借鉴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使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在定位上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存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德国作为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最的国家之一,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下面,从法律法规和学习指导框架、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三个层面就德国职业院校课程方案设计的支撑和原则进行探讨。 

        二、 法律和学习指导架框层面的支撑

        1、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与法律框架条件。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由完备的法律规范进行支撑,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个人的专业能力发展是作为国家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被立法规定的,所有公民应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为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也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公民有依法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第六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

        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即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在我国,公民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但职业教育的义务是行业或企事业组织。权利和义务没有在公民个体上得到体现。

        德国高等职业专业学校中各个学科专业的技能要求是严格遵循职业的工作和业务要求而提出的,由政府统一制定大纲,具有统一的标准,我国的职业规范杂、多,劳动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各行业、各职能部门都有,种类繁多,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完善和统一。

在德国,高等职业专业学校的教学应特别强调将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将工作技术与能力提高相结合。应在完成教学任务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实行自我导向学习,并尽可能多的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目前,我国也开始注重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效果不明显,直接原因就是知识体系杂乱,不健全,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

        2、时间框架条件。

        德国高等职业专业学校中专业的教学大纲,是根据现有的对专业人士和相关专业技术员的相应要求,来进行制定的,有统一的标准。职业技术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建设应考虑专业人士和技术员的要求。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层面,与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的课时要求基本相似,关注学生基础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在实施效果上,与行德国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3、课程框架条件。

德国高等职业专业学校的每一个专业的教学大纲中的所涉及的能力和内容都是根据学习范围而进行确定的。职业行为能力是在实际的情境中设置相关的问题和内容结构,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对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和分析。

德国的职业教育中,为了有利于对每个教学设计领域内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协调,需要建立年度工作计划。在工作计划中,所有的教师应组成一个工作小组,共同决定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这些方法和重点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并没有完全做到,或只是局限于某一个专业领域而没有扩展到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德国,由于教学过程具有了更大的独立性和更广泛的自主性,使得高等职业专业学校发展有了很大的加强。教师的任务是根据职业学校的教育要求,考虑学校和地区的特点来充实教学大纲中的课程要求并在课堂中实施。因此为了实现相关的、全面的课程计划工作以及行为导向的教学概念。面在我国,教师局限性大,操作空间有限,教学自由度小,教学中出现问题更改不灵活,学校的管理体制上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学领导部门应为在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实现智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该计划的设置应尽可能多的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三、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

        1、 心理学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使学生为复杂的职业工作做准备。不仅在学校中而且在许多经济学领域中。可以看到,在教学中获得的、传授的知识很难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正确的应用。在这个领域中“传授”的概念经常存在一个误解,即它仅仅意味着知识从教师的头脑中“转移”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这一观念在教育心理学中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知识不是可转移的客观对象,而是个人头脑中建构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学习动机和情感方面,传统观念有着不良的影响。在非正式群体中,元认知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组织与当前仍沿用的学习组织形式是不相容的。对于学习者来讲,事实性知识经常仅仅是“惰性知识”,即容易记忆的知识,而非是可应用的知识。

        对于知识的获得不应仅仅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为导向,而更应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因此,应建立一种积极地、可自我控制的、建构的、情景的和社会化的知识获取过程。知识的获取过程是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个独立的过程,它是和许多方面相互依存甚至重叠的。但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将其拆分开来,对其个别部分进行思考。

        2、能力。

        为了实现职业行为能力的教育目标,学习者必须将专业能力转化为知识、个人能力、专业能力三个部分,并能够审视和控制自身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成功的应对新的、意想不到的和日益复杂的职业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能力将不仅仅是专业、方法、社会和学习能力的总和,还应对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过程中的技能进行开发。教学应解决下面两个问题,即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技术和如何有效的培养新技能。在教学中,应根据学习者现有的和可获得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意志力、学习动机和社会能力,来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能力一方面与已有的知识内容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可理解为是对这些知识内容的实际操作。 

[参考资料]

体育教案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更现实的要求。“教学设计能力是指在新课标理念下,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1]。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施行)》,要求师范生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技能。这些技能中包括了教学设计技能。由此,体育教学设计能力成为了新时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体育教学设计能力是实施体育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最优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对该领域的尝试性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教学设计以及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问卷调查法和咨询法

对2010年参加云南省体育学科课堂教学竞赛的70名中小学青年教师展开体育教学设计需求的问卷调查,并对该次比赛的评委专家以及部分比赛课指导教师开展了相关咨询,以获得课题研究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支撑。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的检验,发放问卷70份,回收68份,回收率97%,有效率100%。

1.3数理统计法

收集、处理和统计调查研究中获得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问卷所得数据均使用

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处理。

1.4逻辑推理法

运用逻辑学方法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归纳演绎,形成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认知情况

表1的调查数据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成为教学设计者的角色比例为92.6%。这

说明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目前绝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已深刻意识到体育教学设计对贯彻体育课改新理念,实施体育课标,达成课程目标,落实体育教学对学生教育、教养和发展功能的重要性。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理论、原理和方法体系的学习需要则达到了100%。据了解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学设计理论原理和方法等的急切需要与教师在此方面实际能力的缺失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表1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认知”的需要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内容非常需要比较需要一般不太需要不需要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36(52.9%)12(17.6%)15(22.1%)5(7.4%)0学习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原理与方法。48(70.6%)20(29.4%)000 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者的适应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依托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师成为“教学设计者”角色的内涵和能力提出切实的要求并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帮助老师们强化设计意识,发展设计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着眼于自身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设计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训练,尽快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2.2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能力的需求情况

0表2详细呈现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能力的需求情况:对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分析能力持肯定的达85.2%,持否定的为14.8%;对体育教材分析能力需要持肯定的达100%;对学生学情分析能力需要持肯定的达98.5%,持否定的为1.5%。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非常需要具备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能力。相对来讲对学生体育学习需要的分析略差一些,这反馈出少数教师在实践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视不够,对教师“为何教”、学生“为何学”的问题关注不足。对体育教材和学生学情分析的需要都很高,表明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十分明确分析体育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能力的增强不仅要关注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和了解,还要结合具体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加强前期分析能力的实践操作和训练。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教学要素设计、完整教学方案的编制、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设计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为学会设计科学性、实效性、创新性的体育教学设计方案寻求充足的依据。

2.3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中基本要素设计的需求情况表3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设计中各要素设计的需求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0表3中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的需要情况:其中需要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师比例为98.5%;需要掌握教学策略设计的教师比例为98.5%;需要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教师比例为97.1%。这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过程基本要素设计能力的需要水平都很高。究其原因:第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已充分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导向和灵魂,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第一要素,引领着其他教学要素的设计。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从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方法和表达方式上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全面、明确、具体和可操作等特点,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第二,中小学体育教师深刻地感受到个性化地、创造性地设计适合教材特征、学生学习实际和实际教学条件,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学策略涵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教学媒介等。第三,中小学体育教师明确了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规划完整、有序、高效率的体育教学过程。因为,优质的体育教学过程设计是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组织的有序,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运动负荷的适宜控制,教学密度的良好安排,教学节奏的控制和教学管理高效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过程要素的设计还缺乏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尤其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转型适应性不足。这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学习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的变化,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掌握体育教学目标、策略、过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借鉴优秀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经验。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会多运用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并通过设计实践检验和反哺教学设计理论,逐渐形成科学性强,操作性优,实效性好的体育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

2.4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方案撰写能力的需要情况表4中小学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案编制能力的需要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0通过表4读者可以了解到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关于体育教学方案编制能力的需要状况如下:体育课结构和顺序的设计、体育教学时间的设计、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设计均达需要的为100%;体育课中教师活动的设计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均达98.5%;体育课密度的设计为97.1%,教学主题的设计为94.1%。体育教学方案编制是基于前期分析和体育教学设计过程基本要素的教学设计成果的编制,是体育教学设计成果形成的中心环节。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中的方案编制能力的要求极高。究其原因,完整教学设计方案是体现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终极成果,是体现教师教育思想,专业基础、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物化而又直观的教学文本,是一堂体育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预期方案。能够充分展示每一位设计者理解体育课标,结合教学对象实际,优化体育课的结构、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个性化地设计教学主题,灵活地处理、驾驭教材;合理确定各部分的教学时间,创造性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科学规划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的能力。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能力是体现教师体育设计能力的核心部分和显性要求。体育教师需要学习和熟悉教学方案编制的要素、步骤和方法,并尝试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同时需要通过各类教研活动、培训学习、和参加课堂教学比赛和设计方案竞赛等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能力。

2.5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评价的需要情况表5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评价的需要情况统计表(单位:%;N=68)

0表5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设计需要率为97%,而对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需要率为100%,这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评价需要很高。无论是对体育教学设计中评价环节的设计还是对体育教学设计方案实施前和实施后的评价都需要。体育教师应认真领悟体育新课程有关评价的改革要求,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评价重心从终结性评价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体育教学评价的设计应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作为重要的设计内容,个性化的设计评价标准、灵活运用评价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并对改进教学活动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时,在教学实施前和实施后,体育教师还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总结和反思,因为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仅仅是一个框架,一个思路,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并不是忠实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因而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总之,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加强理论学习,理解和尝试性运用体育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通过体育教学设计实践强化教学过程中评价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案评价的要素、步骤和方法,逐渐提高体育教学设计评价的实践操作能力。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者”的角色需求较来越高,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急切需要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

3.1.2中小学体育教师非常需要知道体育教学设计前需要重点分析哪些要素,以及如何有效地展开分析,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现实依据。

3.1.3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要素的需要水平较高,因为这几大要素的设计是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展开个性化和创新性设计的重要方面,是教学设计能力的核心环节。

3.1.4体育教学方案编制是基于前期分析,以要素设为导向,形成教学设计成果的过程,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关键环节;

3.1.5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评价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案的评价设计的需要度较高,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手段,而教学方案的评价则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总结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3.2建议

3.2.1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他们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强化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监控教师教学设计工作的常态化和实效性。

3.2.2全面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有关教学设计能力的需求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有效途径,增加问题解决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2.3教师自身要善于更新教育教学的知识,不断丰富专业结构,结合实际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设计过程,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最终实现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

[2]王丽君.系统化体育教学设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4月:105―107.

[3]焦敬伟.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12月:86.

[4]苏正南.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J].体育与科学,2003年11月:67.

[5]庞志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 ――基于新课标生成教学的思考[J].辽宁体育期刊,2008.3.

[6]王玉江, 陈秀珍.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调查与提高的建议[J].教育探索,2007年 05期

体育教案设计范文第4篇

追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高等函授教育,通过邮寄教材、通信和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卫星广播电视教育,打破了传统函授教育的单一格局。第三阶段代为20世纪末出现的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具有双向交互性特征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我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中央电大”)也顺应了信息时代的技术变革和开放教育的大势所趋,开展基于网络的远程开放教育,并于2012年7月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可以看出,我国远程教育每一次的发展进步,都与现代传播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教学资源形式的现代化与多样化紧密相连,教学资源建设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资源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它同时具有支持远程教学、促进远程教学的双重功能,也是远程教育质量的保障和基石。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广义上应涵盖网络环境、计算机设施、包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在内的各类教学媒体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学习支持服务等诸方面;狭义上教学资源主要指教学材料,当前,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材料具有多媒体特征,按照资源的承载媒介不同可划分为文字教材、视听教材、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等。本文主要讨论狭义层面上的教学资源建设。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内涵与特点

杨孝堂认为,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是指在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专业教学规律,充分合理地确定各种媒体资源的建设使用方案,使各种媒体资源在使用时相互配合,发挥不同媒体的各自优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不同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及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等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应用远程教学平台等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数字化、交互式教学,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以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中央电大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具体方案

中央电大自1999年起开展“远程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探索新的远程教育模式,其教学资源建设就采用了以印刷出版物(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电子出版物(课程教学音像带、CD光盘)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电大在线教学平台)为辅助教学媒体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模式。

中央电大在建设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制定了课程资源建设工作规程,使教学资源建设有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其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总体设计思想、文字教材编写方案、视听教材编制方案、CAI课件和网络课程编制方案、教学过程建议与媒体使用说明等。其中,总体设计思想是指设计者在分析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对教学设计的要求,遵循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一般原则,提出课程在媒体选择与配合、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等方面的总体思想。文字教材编写方案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依据,具体提出文字教材编写内容的要求,拟定文字教材的编写纲目,并编写出样章。文字教材主要包括:主教材、实验教材、导学教材及学习参考等,类型分为合一型和分立型。视听教材的编写方案以文字教材的编写主干即各个知识点为依据,提出课程音像教材的内容要求,拟定音像教材讲授的具体内容,并依据拟定的内容合理地选择视听教材的表现手段。视听教材主要包括:音频教材(如录音教材、MP3等)、视频教材(如数字磁带、VCD、DVD、CD-ROM等),类型分为讲授型和案例、专题型。CAI课件和网络课程编制方案提出CAI课件、网络课程编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承载的内容、学习者的使用条件以及开发工具等。教学过程建议与媒体使用说明旨在说明各种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各种媒体教学资源完成课程的教学过程。基于上述教育资源一体化设计方案,中央电大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四、中央电大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实践经验

1.课程组是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和品质保证

按照中央电大教学资源建设要求,课程组应该由学科专家、远程教育或教育技术专家、经验丰富的教学人员、教材编辑人员和技术人员构成,组内分工包括课程组组长、主编、主讲、主持教师、教学设计人员、编辑制作人员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课程组严格按照既定的多媒体教育资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和流程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和共同协作完成。

课程组的工作直接决定着该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学科专家负责对课程内容进行把关,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远程教育或教育技术专家负责设计出符合课程内容和学习特点的学习活动和资源呈现方式,使课程目标更好地得以实现,使课程的教学设计符合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教材编辑和技术人员要了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课程教学要求,了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较高的制作和编辑水平,并参与一体化方案的研讨,能根据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方案,配合课程组组长、主编、主讲制定多媒体教学资源编制计划,完成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编辑、录制和出版工作。

2.开好“三会”是保证教育资源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三会”不可缺少:(1)大纲研讨会,便于确定教材的基本框架内容,为教材的编撰打好基础。(2)一体化设计方案研讨会,便于确定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等各媒体教材的配置情况,统筹各媒体之间的相互关联。(3)教材审定会,主要由编辑对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如教材的体例层次、语言文字要求、专业名词的统一规范、版权问题、量和单位的统一以及插图等。课程组及有关部门只有认真开好“三会”,不流于形式和过场,才能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3.精心制作是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成品的保障

体育教案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课程教学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8-0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需要,以案例为基础,组织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进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技能的准幼儿教师。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精心选编案例、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总结反思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综合职业素养。

一、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高专院校中,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的幼儿园教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技能的准幼儿教师。 但是,传统的学科化课程内容、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师的“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思考问题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也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

(二)讲授法弱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讲授法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内容欠缺,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做”的机会。在真正的实践中,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缺乏融合,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得到较好的提高。

(三)讲授法弱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讲授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多是本门课程所应具备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能力,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难以培养。

基于以上问题,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法则可弥补讲授法的不足,其特点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教师负责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案例、呈现案例、组织讨论案例、总结反思案例;学生负责阅读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寻找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有了沟通和协调,使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有力培养。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实施案例教学法一般会经过案例的选编、呈现、分析、讨论、总结五个阶段。以下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中的一章即“幼儿园文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来说明该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的选编。案例的选编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在选编案例时,主要选编幼儿园语言领域典型的并包含有问题发生的实践。本门课程所选编的案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幼儿园名师设计并实施的幼儿园语言教学(其来源途径包括上海学前教育网、浙江学前教育网、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网等学前教育类网站、幼儿园教材、幼教类期刊、幼教类书籍、幼儿园公开课现场录像等)。二是学生设计并实施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来源于学生参加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作品、学生见实习或课内外实践所设计的案例)。

就具体的案例选择而言,应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技能(具体包括:幼儿园文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的准备;活动的实施)。教学内容中应综合考虑幼儿园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实践的融合。基于以上要素,在具体的案例选择上,选取了小班同课异构活动“拔萝卜”,活动设计中,两位幼儿园教师各自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特点设计出各有特色的教案。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一位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表演经验,将活动环节主要设计为三大教学环节:讲故事、理解故事、表演故事。另一位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已经学习过歌曲“拔萝卜”,将活动环节主要设计为:讲故事、理解故事、音乐游戏。

(二)案例的呈现。案例的呈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如:纸质材料的呈现、录音或录像的呈现、口头描述呈现、情景表演呈现、多媒体呈现等。在教学中,采用何种呈现方式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考虑案例本身的特点。如在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课程,不仅掌握了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而且基本了解了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规范、基本步骤、原则等。因此,教师在讨论之前并不提前讲授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具体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案例。另外,就其案例“拔萝卜”而言,包括活动设计与活动实施两部分。所以,在呈现方式上选择以纸质材料的方式呈现教案,以录像的方式呈现活动实施。

(三)案例的分析、讨论。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个人或小组可以在课内或课外分析案例,讨论环节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分组上,学生人数以6人左右为一组,每组自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用小黑板记录关键性发言。为避免讨论过于封闭,教师可预设开放式问题:你怎么看这两份案例的设计?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不断的提出问题及解决策略,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在讨论结束,由各组派出代表轮流发表该组的讨论结果,并对其他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议。

该环节在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要认真倾听并监督学生的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困惑通过插话、提问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四)案例的总结。案例的总结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肯定合理的讨论结果,同时,对学生分析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指正。对于讨论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另一方面,总结环节也要总结出案例所体现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通过案例小班同课异构活动(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的活动)“拔萝卜”,教师和学生要一起总结出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的作品;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本班幼儿的经验又要考虑文学作品的特点及价值;活动过程的设计要根据活动目标出发,活动环节中主要环节的架构应逻辑清晰、层层深入;教学方法的选用应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整个活动设计既要体现出整合的语言观、活动的语言观,又要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等等。

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幼儿,他们是千变万化的,活动设计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在充分考虑幼儿经验的前提下,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设计。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学前儿童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方法、技能及理论,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其他综合职业素养。此外,为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本人在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在仿真教室或幼儿园的幼儿园文学活动试教。

三、案例教学法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而言,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学生通过案例自己建构知识、锻炼技能。并且,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职业素养。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是,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案例库建设。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中,案例的选编是基础,只有当教师选编出有价值的案例才能保证该方法的使用效果。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工作非一个教师能完成,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它需要本门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形成一个课程小组,大家共同讨论,再选编案例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要选择有价值的案例。另外,案例库应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有价值的案例库。

(二)实现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融合。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主要采用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主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在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学中,除了案例教学法还采用了“尝试实践法”、“观察分析法”、“说课、评课法”等。从效果来看,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尝试实践法,说课、评课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课外的实践进一步巩固、训练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技能。

(三)认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问题。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清楚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在案例的选编、呈现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为主体地位。在分析、讨论环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不可过多干涉学生讨论,以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想。总结环节应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中灵活的把握好自己的地位,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总的来看,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的实践中,它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学生思维力、判断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提升理论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2]梁周全.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