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贸年中总结

外贸年中总结

外贸年中总结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品结构;贸易方式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66-02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推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省份,占据重要地理位置,且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但目前仍有诸多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近年来以高增长率快速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而言,其对外贸易规模较小、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方式较单一,整体上与中部地区差距显著,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一、河南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态势

(一)对外贸易规模分析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额高达599.57亿美元,远高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与2013年情形相似,2012年河南省以517.39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位列中部地区第一;2011年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26.23亿美元,仅次于湖北省。整体来看,2009年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有所回落。除此之外,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2001―2010年间,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近7倍,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二)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明显上升,对外贸易产品也逐渐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移。2007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与2002年相比有所增加,高达92%,占出口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其中钢材、人发制品及铜材为累计出口额较高的商品。按照产品出口金额进行排序,2012年,手持式无线电话机出口总额为155.71亿美元,为出口总额最高的产品;其他材料制品以7.74亿美元的出口额位居第二,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性产品为主。而进口商品中位列前三的分别为:处理器及遥控器、存储器及非特种用途的其他类型电视摄像机,均为电子设备。

(三)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得到跨越式发展,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外贸市场广度不断提升;对外贸易主要出口市场从东亚逐渐向欧美转移;新兴市场出口总量小。就市场结构来看,河南省对外贸易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除此之外,也打开了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新市场,外贸市场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01―2007年期间,与河南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160个上升至180多个,并且对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额稳步增长。尽管如此,新市场的进出口总额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少,占全部市场进出口总量比重较小,对外贸易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急需进一步提升。

(四)对外贸易方式分析

随着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以往的一般贸易为主逐渐发展成为如今多种贸易方式并存的情形,这种多样化的对外贸易方式改变了以往一般贸易独占鳌头的格局,给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机会。2007年河南省一般贸易进总额达到98.99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77.31%,2012年这一比重大幅下降至34.65%。而加工贸易总额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19.43%增长至2012年的58.62%,超过了一般贸易的比重。

二、河南省对外贸易现存问题分析

(一)对外贸易总量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大

近年来,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稳步增长,从2001年的进出口总额27.82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178.32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6.4倍,河南省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尽管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进步,对外贸易规模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之下仍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对外贸易总额分别为9 840.2亿美元、1 559.38亿美元、3 124.01亿美元;2013年,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对外贸易总额分别为10 915.81亿美元、1 693.21亿美元、3 357.89亿美元,远远超过了河南省进出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外贸产品缺乏竞争力

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仍较粗放,其中,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是影响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在2012年河南省出口产品中,人发制品、橡胶轮胎、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为主要部分,其中手持式无线电话机占据半壁江山,技术含量高的出口产品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出口产品位于前10位的大多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河南省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外贸市场较集中,缺乏新市场

根据河南省在各个地区出口产品总额的统计,其对外贸易产品主要销往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这三个地区。2007年,河南省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贸易总额分别为56.61亿美元、26.21亿美元和20.31亿美元,占河南省贸易总额的80%以上;2012年,河南省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贸易总额占河南省贸易总额的85%以上。与2007年相比,2012年市场集中度却有增无减。虽然河南省已经开拓了新市场,但市场份额较小,外贸市场集中度仍然较高。美国、日本和韩国是2012年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位列前三的国家,其他国家进出口总额与这三个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对外贸易的发展对这些国家依赖性较高。

三、关于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对外开放意识

2013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额位列中部地区第一,而东部沿海地区进出口总额最高的省份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则是河南省的18倍,这一悬殊的差距与地理位置优势密不可分,更与思想观念的不同有着紧密的联系。东部地区处于沿海地带,最早受益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也得以飞速发展,在思想上东部地区能够与时俱进,利用地理位置优势首先了解并接受国外先进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大势头之下,河南省应提高对外开放意识,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坚决解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动员并鼓励各企业克服河南省客观条件的不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发展生产,贸易先行,贸易是生产与消费之间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贸易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带动经济全面发展才是明智之举。

(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目前,河南省主要出口商品大多仍为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人发制品、橡胶轮胎、服装等仍占出口产品的一大部分,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增加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研发高科技产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鼓励。同时,各企业应开创自主品牌,增加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使出口商品能够销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应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科技因素注入产品之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注重企业长远发展。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才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加工贸易作为吸引国外投资和扩大出口总量的重要方法,已经成为看待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2012年河南省加工贸易比重为58.62%,相比2007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的发展充分带动了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在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河南省应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使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能够在河南省落户,从而加快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进程。政府部门应鼓励各企业深入发展加工贸易,给予高科技产品加工贸易以政策上的支持,使出口产品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基于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这一视角,首先,从对外贸易规模、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对外贸易方式四个方面,对河南省对外贸易现状展开了分析;其次,探讨了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对外贸易总量小、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外贸市场较集中等诸多问题;在文章的最后,针对河南省对外贸易现存问题给出了解放思想、提高产品竞争力等可行性建议。如果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河南省经济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朝阳,资树荣.河南省与中部四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1).

[2] 薛革新.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8.

[3] 沙文兵.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4.

[4] 沈净.河南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4.

[5] 胡俊超.地区经济协调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2006,(23).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陕西省;对外贸易;竞争力

引言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对外贸易历史久远,古老的城市一直保持着对外开放的姿态。作为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无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的聚集点。如今陕西省对外贸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12年陕西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47.99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陕西省的进出口总额自2003年到2012年不断刷新纪录,但从横向比较,进出口总额仅位于全国第24位,陕西省的外贸潜力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对外贸易实力较弱。

为了从宏观的角度把握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本文采用OECD(1994)、Lall(2000)的研究结果,将商品分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四类,分析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研究陕西省生产要素禀赋的特征和资源配置效率。

一、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一)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2012年进出口总额为1479854万美元,是2003年的5.32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41%。陕西省对外贸易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进出口总额在2008年呈现出明显的分割点,出现了短暂的停滞,2008年以后继续保持较好的势头。从出口角度看,2003年到2008年出口一直高速增长,2009年的出口额出现大幅下滑,2010年到2012年,出口反弹并持续回稳,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54%。由于出口额在2009年出现的大幅回落以及进口额的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和2011年分别出现了短暂的贸易逆差。

(二)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从陕西省四类商品出口占陕西省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2009年以前,资源密集型产品占主要份额,2006年达到峰值,占据51.19%,其次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有的份额较少。2009年之后,出口商品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调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自2007年以来骤然萎缩,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截至2012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的份额达到40.51%,劳动密集型产品由最初的22.88%下降到13.88%。

图1 陕西省四类商品出口占陕西出口总额的比重(单位:%)

从进口结构看,2003年到2012年这10年间,技术密集型产品是陕西省进口最多的产品,2012年陕西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高达69.03%,反映出陕西省对技术、设备的需求量之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始终是进口最少的种类,2012年仅占陕西省进出口总额的1.50%,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在近10年内占总进出口额的比重虽有波动,但整体上趋于稳定,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在2008和2009年急剧上升,2009年至今,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查阅陕西省主要的进口产品,主要包括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矿砂、矿渣及矿灰。

图2 陕西省四类商品进口占陕西进口总额的比重 单位:%

从2003年到2012年,陕西省对外贸易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6年,通过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换取外汇,进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第二阶段:2007年至2012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除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外,各类产品的进出口均呈现出下降趋势,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重同时上升,这一特殊现象反映了陕西省“高技术化”的对外贸易策略,更加注重进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在这两个阶段中,陕西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整体处于下跌趋势,说明陕西省并没有依靠省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发展经济,而是更加关注从长远利益,通过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结论

通过对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额在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规模依然较小,不能称之为贸易大省。(2)通过对进出口产品进行分类,发现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主角地位已被技术密集型产品取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不占优势,进出口份额始终较少;资本密集型产品从来都不是陕西省出口产品的主力,其近年来的进口比例较之前也有所下降。

本文仅仅是从非常宏观的角度讨论了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微观层面的贸易需求,这也是以后学者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郑展鹏.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及出口竞争优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7)

[2] 余道先,刘海云.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第3篇

一、外贸强省概述

“外贸强省”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综合性概念。何为“外贸强省”,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但“外贸大省”与“外贸强省”有明显的区别。外贸大省指进出口贸易额居国家前列,进出口商品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省份。

对外贸大省的判定是基于重商主义理论的。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出口的越多,贸易顺差越大,获取的金银就越多,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越富裕。因此重商主义理论支持下的外贸大省的贸易主体多是一些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的一般供应商和主要供应商,生产方式以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过于重视量的衡量,因而对出口贸易依赖性较大,不利于一省贸易结构的优化,其评价指标一般局限于GDP、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等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国的经济经常是融合在全球中的,对外贸强省的判定需要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全球生产网络(Dieter and Henderson,1999)是指为生产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企业关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 通过潜在市场使用者-发明与设计-再设计-生产-营销之间的联系与反馈构成全球生产的链接过程。全球生产的链接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贸易主体、贸易内容和贸易客体来完成的一般产品生产并出口到国外的流程。它存在于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从而形成全球生产网络。因而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就是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对贸易主体、贸易内容和贸易客体升级的过程。贸易主体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逐步向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广泛参与的多极化方向发展,并沿着“一般供应商-主要供应商-合同制造商-品牌领导者”的路径不断升级。从贸易内容升级而言,它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加工贸易总量从量的粗放型增长向质的集约型增长转变;二是加工贸易主体更多地融入高新技术产业网络;三是产品结构升级;四是通过贸易品质的改变促进其出口价格改善,即贸易方式升级。从贸易客体升级而言,对外贸易逐步实现贸易区域的合理分工和多元化,更大范围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通过以上分析,外贸强省的指标体系可以从贸易规模、贸易主体、贸易市场、贸易结构、贸易方式、贸易环境六个方面来构建。

二、广东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困境

广东作为外贸大省的地位已毋庸置疑,但是广东离外贸强省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广东在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中主要还面临以下发展困境。

(一)广东省对外贸易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迅猛,近十年来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攀升,从2002年的2210.92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9133.34亿美元(如表1所示)。虽然广东外贸进出口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首位,但是其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2年的35.6%,降至2011年的25.1%,即由原来最高占全国的比重1/3下降为1/4。其增长幅度总体上也低于全国平均增幅,就2011年来说,其增长率为16.4%,就比全国增幅低6.1个百分点。显然,广东省对外贸易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不断下降。

(二)外资企业是广东省对外贸易的主体

近年来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快速增长。通过整理后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近些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在广东省贸易总额中占据较大比重(如表2所示)。在出口方面,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广东省总出口中占63.9%,而2008年之后则有所下滑,到了2011年外资企业出口总额为3247.6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降至61.1%,但是所占比重仍超过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之和。而国有企业则由2007年的15.4%下降至2011年的10.7%;在进口方面,近年来外资企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从2007年的66.5%降至2011年的59%,但所占比重依然较大。而国有企业则由2007年占总进口的18.9%下降到2011年的12.3%。总的来说,广东省的外贸发展过分依赖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已经成为广东省对外贸易的主体。

(三)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

外贸强省必须拥有以服务贸易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贸易结构。目前,广东省服务贸易增速较快,规模不断扩大,其进出口总额排位居全国第三。2006至2010年,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88.6亿美元增加到608.2亿美元,年均增长34.0%。到了2011年广东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84.94亿美元,同比增长45.16%。其中进口445.18亿美元,同比增长48.32%;出口439.76亿美元,同比增长42.10%。但是2011年服务贸易在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只有9.7%左右,这与贸易强省所要求的指标(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应超过50%)还有很大的差距。另外,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品贸易额为3632.2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例达到39.8%,同比增长8.6%。显然广东省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幅比较大,但是占外贸总出口比例还是较低。

还有,进出口份额较大的机电产品在2011年进出口586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5%,低于全省进出口增幅3.9个百分点。其中,进口2265.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口的59.4%,增长10.3%,略高于江苏、上海和山东,比全国进口增幅低2.4个百分点;出口3597.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的67.6%,同比增长14%,低于全省出口增幅3.4个百分点,比全国出口增幅低3.5个百分点,并且出口的机电产品大部分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这些情况都说明广东省在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外贸结构,以提高外贸竞争力。

(四)对外贸易方式初级化

改革开放以来外经贸成为广东经济的生命线,然而,在出口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一直偏高。2005至201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进口和出口额都逐年增长,分别从2005年的1018.21亿美元和2922.08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3208.8亿美元和5077.5亿美元(如表3所示)。虽然在201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为19.5%,高于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13.8%,但一般贸易额与加工贸易额的比例为0.63:1,一般贸易比重仍然较低,并且其出口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显然,这与外贸强省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大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情况截然不同,说明虽然广东省不断提高加工产品所含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但是仍以粗加工为主。

(五)贸易市场过于集中

据统计资料显示,一直以来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市场大多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州。2011年广东省的外贸市场份额亚洲占65%左右,而北美和欧洲合占25%左右,但主要集中在6个国家或地区,他们分别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东盟、日本和韩国。2011年,广东省前三位出口贸易伙伴是: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前三位贸易伙伴出口额占广东全年出口总额的67.8%,同比增长13.1%。同年,广东省前三位进口贸易伙伴是:东盟、日本和韩国,其进口额占广东省全年进口总额的37%,同比增长11.3%。

显然,广东省对外贸易市场相对集中,尤其是出口市场前三位占到出口总额的60%以上,这无疑降低了贸易市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程度,增加了对个别贸易伙伴的依赖性,容易被他国(地区)牵制或受经济冲击的影响,不利于广东省外贸经济的发展。

(六)贸易环境急需改善

截至2011年,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6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最多的国家。现在,涉外经济摩擦加剧是一个不争的现实,也意味着广东这个中国外贸第一大省的对外贸易环境也进一步恶化。入世前,与广东省发生贸易摩擦的对手多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入世后,欧美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对广东省产品出口发起的调查呈现增加的趋势。2011年广东省出口产品共遭受来自1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90起贸易摩擦案件,其中涉及机电、轻工、农产品、纺织品及电子行业,虾、家具、彩电、鞋等案件的个案金额都超过1亿元,涉案企业上百家。

在遭受来自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调查时,近年来开拓新兴市场卓有成效的国家和地区,也频繁对广东省发起贸易摩擦,如2011年7月墨西哥对阿莫西林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是拉美地区对广东省的首例双反调查。阿根廷和巴西也对广东省出口的瓷砖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三、加快广东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改善贸易规模的能力

广东省应该改变长期贸易顺差的局面,制定相应的适度增加进口的政策,重新审视进口和出口的作用。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方法:第一,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对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放弃单方面利用国外资源或国内资源的出口政策和进口政策,要把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相互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互动的整体。不仅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转移国内长线生产能力,合作开发本省需要的资源,深度开发国际市场,而且还要鼓励大型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创造并拥有自主的工业产权。第二,发展与贸易互补性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广东所需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如自然资源、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以改善广东省资源供给的态势,使得我省在国际资源市场上逐步趋于有利的地位。

(二)推动国内企业发展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

广东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扶持民营企业,扭转外资企业主导广东出口贸易的不利形势,以推动国内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国有外贸企业,通过改制、重组或集团化发展,完善资本运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使国有外贸企业成为扩大广东外贸出口的主力。同时,政府要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以鼓励、扶持、引导民营出口企业加速成长壮大,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加快走向国际市场。

(三)积极实施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

广东的商品多半是出口到美国、欧盟、香港、东盟、日本和韩国,这样的贸易格局很容易受到主要贸易伙伴政策、金融以及需求等方面的影响,不利于抗击风险,一旦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或经济出现问题,就会使广东的外贸事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势在必行。一方面,在继续重点、均衡开拓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贸易市场的同时,有步骤、有选择地开拓新兴市场,使广东省的出口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有层次的多元化格局,以分散风险,增强应变能力,适应广东省产业快速发展和外贸不断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针对不同的贸易出口市场制定不同的关税和贸易政策,使得新型的出口市场更具吸引力,以有效地降低外贸风险。

(四)优化外贸结构

从广东省对外贸易结构看,由于出口产品技术性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造成质量不高,致使广东省对外贸易结构总体层次和效益较低。为此,一方面,应该优化货物贸易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广东省应该大力提倡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实行自主创新,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最终实现“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新的贸易”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广东既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服务业市场竞争环境,又要通过财税等扶持政策鼓励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优先发展,并对服务贸易出口业务和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在促进服务贸易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按照低碳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这些服务贸易行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提高服务贸易的档次和结构,规避低碳技术贸易壁垒。

(五)完善对外贸易方式

在广东省的对外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加工贸易为广东省外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重失衡,加工贸易的比重明显过高,而且大部分是粗加工。所以,在贸易方式方面,一方面要合理协调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重,大力促进一般贸易的发展。为此,广东省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提高加工贸易企业扩大省内采购原材料和使用国产料件的份额,带动和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同时在与外商合资合作过程中要强化技术创新,加快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和自主技术,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改变广东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小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提高加工贸易的层次,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广东应加快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由加工基地向生产制造基地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六)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支持外贸企业做大做强。为此,政府首先应该改变过去较为单纯的“鼓励出口”政策,引导企业通过提高出口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扩大出口,而不是以增加出口数量为手段,更不能以牺牲价格和利润为代价,这不仅浪费资源、能源,还会加剧贸易摩擦。其次,实施规范的出口管理制度。广东政府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运用多种手段,防止省内出口企业出现低价竞销、出口结构单一、不注重品牌塑造、污染环境、侵犯知识产权等坏习惯,鼓励外贸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加大研发和设计投入,促进省内外贸企业更好地“走出去”。第三,应大力培育并发挥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发生国际贸易争端时,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往往独木难支。因而要在发挥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前提和基础上,选择出口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较强的行业建立行业协会,以便在多、双边的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加强沟通,扩大影响,抱团应对贸易摩擦。第四,加强培养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有重点地培养一批精通WTO协议相关内容的,具有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改变广东省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及争端中的被动地位,提高国际竞争力,使广东真正成为一个外贸强省。

参考文献:

[1]张守营.中国外经贸或将进入低速增长时代[N].中国经济导报,201-6-12(2).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亚自由贸易区”;选择 对外贸易额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建议成立一个“东亚经济集团”(eaeg),东亚开始了经济合作的探索。随着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发展,东亚经济的一体化合作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东盟“10+1”会议上,中国与东盟达成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共识,是东亚经济合作最大最受关注的成果。

2002 年 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东盟“10+1”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按照该协议中国首先与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泰国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在2015年实现零关税。于是,一个拥有17亿消费人口、gdp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开始浮出水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按既定的日程安排逐步推进。

为了不落在中国后面,日本2002年1月与新加坡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在2003年12月东京举行的日本一东盟特别首脑会议上发表了《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达成计划在2012年建成fta的协定。韩国也宣布要加快与整个东盟建立fta的谈判进程。2003年,韩国在东盟峰会上提出了就签署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的建议,并开始与新加坡就双边自由贸易进行谈判。中国-东盟“10+1”关系的发展竞争性地提升了另两个“10+1”的进程,使整个东亚经济合作以3个“10+1”的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们抛开复杂的政治、边界等因素,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东亚建立一个包括中国、东盟、韩国和日本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10+3”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还是中、韩、日三国分别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3个“10+1”模式)对中国经济有利。

2 模型的建立与回归

2.1 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o-s模型,一国具有不同于他国的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从而需要进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实现要素互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利益与社会福利都得到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与中国进出口总额增加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我们用这种联系来衡量中国与他国或地区贸易自由化后,两国间贸易额的增加对我国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

为简化模型、便于统计与计算,我们假设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全是优势互补贸易的结果。同时假设与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的外贸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同等效应的推动作用。这样,我们通过经验分析,就能求出中国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还是中日韩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即哪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更有经济利益。

这里,我们假设中国对某国的或地区的进出口额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线性关系。模型基本形式为:

y=e+ax1+bx2+cx3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i为中国与xi国的贸易额,各系数为两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

2.2 样本的选取

在数据选取方面,截取了中国比较稳定的1994-2005年的出口总额以及与各国贸易额为样本数据。复旦大学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国这里用更长、更新的数据进行分析。

在东盟十国中,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相对其他五国要明显密切很多。2001年这五国的进出口额分别占东盟总进出口额的94.56%与93.36%,且这五国已统一了内部关税。另外按照《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中国将首先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文莱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所以选取中国与这五国的经贸数据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截取1994-2005年的数据见下表。

  

2.3 回归分析与检验

首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即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为中国带来经济利益,在模型中表现为促进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表示为:

y=e+ax1(1)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进出口额之和,a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把上表的数据用eviews5.0进行ols回归:

y=757.4226+11.10771x1(2)

t(12.85) (104.3397)

r2=0.998991,f=10886.78,d.w=1.724

(2)式的拟合优度r2,f值、t值和d.w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之和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2)式这样的线性关系。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即系数a约为11.108

接着分析“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即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如果“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有较快速度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多边贸易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可表示为:

y=e+ax1+bx2+cx3(3)

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贸易额之和,x2为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额,x3为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a,b,c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回归得出:

y=856.9932+8.6886x1+3.18x2-0.37x3(4)

t(3.44) (3.63)(1.39)(-0.54)

r2=0.999,f=3811,d.w=1.69

(4)式的拟合优度r2,f值、d.w检验、x1的t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但是和x2,x3的t检验不通过。检查发现第三、第四、第五期有异常值,估计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引起的波动。引入虚拟变量d4和d5克服第三、第四期异常值。再次回归得:

y=1159.513+8.32x1+4.53x2+1.08x3-320.8282d4-115.0581d5(5)

(5.48) (4.89)(2.74)(-1.94)(-3.22)(-1.16)

r2=0.9997,f=4708.55,d.w=2.27

可以看出(5)式引入虚拟变量后拟合优度r2, f检验,t检验和d-w检验结果都不错,t检验值也比(4)式有很大的改进,其中拟合优度r2, f值、x1的t值远远超过其临界值。由回归结果得知,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存在(5)式的线性关系,他们的边际产出分别为8.32、4.53和1.08。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分别会增长8.32,4.53,1.08亿美元。

3 模型结论并分析

3.1 模型分析

从上面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和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促进双方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而贸易额增长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其边际产出达到11.07,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会增长11.07亿美元,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所得的10.69还要大。

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种贸易额的增长同样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不过边际产出值会发生变化。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下降到8.32,中国与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分别只有4.53和1.08把三个边际产出加起来有13.93,大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模型中的11.07。

这说明建立但从贸易额方面讲,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各增加1亿美元,中国的总贸易额会增加13.93亿美元,而如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增加1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国贸易总额会增加11.07亿美元。如果仅仅从贸易方面讲,这个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国内许多学者的结论一样。但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个人认为原因是我们的时间序列选取比前者大,数据比前者有了更新,且最近两年中日、中韩贸易增长幅度也有很大提高。从长期看,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更能体现出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增进贸易。

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利益

上面对两种自由贸易区形式进行了在严格假设条件下的模型分析,但是现实情况比这个模型复杂得多,模型只是在某种层面上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复杂的实际问题要具体分析。下面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两种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东盟国家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复苏,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贸易额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达到1200亿美元,东盟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东盟第六大出口市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tcd从1993年的0.87上升到2001年的1.18,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正在快速加深。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深化,加上东盟国家希望减轻自己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性,扩大彼此间以及与中国的贸易规模。相信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会得到快速发展,并通过模型中的边际产出效应对中国外贸总额造成11.07倍的扩张,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足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优势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亦有美中不足之处。比如:它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水平提高没有太大帮助,而这又是中国长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由于模型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无法反映出来。

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的近似性将会制约双方贸易和经济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国与东盟的产业结构的近似性较强,而且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出口产品都存在一定竞争性关系。根据一家研究所对东亚地区各国制成品的贸易特化系数(tsc=(xi-mi)/(xi十mi ),其值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趋同,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异化)的估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相关系数都分别在0.8与1.0之间。东盟国家中只有新加坡与中国的相关系数为负数。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都集中在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虽然双方的贸易会有较快的增长,但进一步的分工,特别是产业间分工受到了制约。

从上面的模型分析可以知道“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外贸总额的推动作用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即从经济和贸易角度看,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需求更迫切些。这一方面说明了近几年,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保持了不亚于与东盟的外贸增长值,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种互补的经济关系在比较长的时期来看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虽然中国与日本、韩国的经贸关系比与东盟的经贸关系要成熟,所以双边贸易增长速度相对不如东盟那么快(增长的绝对值不相上下,但东盟五国的基数较小)。但从中日韩的产业分工看,中日经济关系以互补性为主。日本的国际资本密集型和研究开发、专有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优势。中日两国的经济互补关系十分明显,具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分工的一般特征。中韩之间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互补性,产业分工基本反映了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禀赋条件。三国经贸合作的加强有利于各国产业优势的发挥。

贸易关系是对外经济关系的一部分,从吸收国外投资、技术引进等非贸易经济角度看,中国更需要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目前还处于东亚经济“雁行模式”的中后部,也就是说中国产业在整个东亚产业结构链的中、低端。一国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决定了它的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中国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就应该积极推动与处于“雁行模式”前部的日本、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从而提高中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产业结构链中的位置。从这个角度中国应积极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另外,与这一地区建立全面的自由贸易区,不仅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对稳定中国周边的政治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4 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对中国而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短期优势已经由着数据样本时期的变长而不复存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对于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不过,对中国来说首选的是发展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关系,其次才是整个东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应当采取的政策是以积极姿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协议和日程安排逐步落实,从而实现中国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使另两个“10+1”得以竞争性地提升,从而加速东亚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2004年中国第一次取代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日本和韩国的诱惑无疑是不可抵挡的,他们都不愿意与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失之交臂。所以即使中国不积极推动fta的建立,他们也会为之努力。但是,中国不必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做出太大的牺牲和让步。东亚地区的复杂历史、政治关系的现实,使得中国应该在不过多牺牲政治、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发挥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应有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政策安排才能为中国带来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靖宇.“10+3'合作框架下的东亚经济发展前景”[j].和平与发展,2001,(2).

[2]王世金,宋健.“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选择”[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莫长炜.“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亚'雁行模式'的发展趋势”[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4]田中青.“东亚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利益”[j].当代亚太,2003,(5).

[5]杨义瑞.“日本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立场浅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

[6]徐坡岭,陈悦.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及模式选择[j].当代亚太,2004,(4).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新疆;贸易结构;优化

一、新疆贸易结构变动分析

(一)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变动情况 以新疆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基本数据为基础,对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变化近2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从绝对量上看,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从1985年的29 197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94 189万美元。相比1985年,2005年的总增长率为2 620%。第二,从环比增长率来看,1990年到1994年为止增长率较高,最高年份达到80%左右,在1995年相对于1994年出现负增长,1996年后恢复,并保持快速增长。到2001年后新疆及出口增长势头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增长速度,总量上升速度也很快。第三,进出口总额绝对量增长曲线斜率在2003年后变得更陡,说明进出口总量增长正处于高速增长势头。

(二)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的深层原因分析

第一,从出口总量来看,新疆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18 02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504 024万美元。相对于1985年总增长率为2697%,平均年增长率为134.8%,同进出口总量相比,还要高出3个百分点。第二,从新疆进口和出口总量水平变动中可以看出,2002年后新疆的进口量明显增加,且上升速度快于进口总量。进口总量比较稳定,上升速度放缓。第三,进口总量自始至终保持着慢速增长势头。2002年后虽然有一定的增长势头,但是,相比于出口上升速度明显小于出口。总的来讲,新疆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规模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1998年和2002年进口总量超过出口总量之外,其他年份,新疆的净出口总是大于零,国际收支总是处于顺差状态。

(三)新疆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结构分析

根据2006年的统计资料,对出口的边境贸易和进口的边境贸易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

第一,新疆对外出口当中,一般贸易所占的出口比重明显小于边境贸易,而且边境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一般贸易增长速度。一般贸易以1994年为期年,从29 106万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88 036万美元,增长率为202.4%,平均增长率为18.4%, 而边境出口贸易从1994年的23 932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86 237万美元,增长率为1 513.94%?熏 年平均增长率为137.6%。①说明新疆出口贸易中边境贸易占据绝对重要地位,对本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率很大。

第二,新疆进口贸易当中边境贸易所占的份额比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大。但是,一般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分配格局并不像出口贸易那样明显有差异。一般进口贸易从1994年的16 036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8 894万美元,总增长率为579.3%,而边境进口贸易从1994年的27 335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7 648万美元,总增长率为513.3%,增长率水平上还不如一般贸易。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从中亚进口的原材料较多,而新疆本地加工能力弱而不便于直接作边境贸易,纳入到一般贸易。

(四)新疆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第一,根据历史数据所计算的出口产品历史变动说明,新疆对外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从相对指标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量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81年的42%上升到2005年的90%。说明新疆外贸出口结构已经达到合理化水平。从初级产品出口数据来看,从1981年的58%左右下降到9%左右。这说明,新疆的贸易格局出现喜人的结果,出口贸易结构已处于向着高级化发展的台阶。第二,该趋势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量从1995年后一直在下滑,2000年初虽然有些上升,但是,到了2003年后开始大幅下滑。从绝对量来看,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其总量处于上升趋势。由于工业品的上升速度快于初级产品,因而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量中比重下降。因此,不要把这种优化趋势认为是绝对优化,应该理解为相对优化。第三,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不同制成品出口格局。

以2005年为例,通过对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品的四大分类进行了拼图分析,发现如下事实: 相对于1981年而言,化学制品出口比重明显下降,杂项制品出口量有所上升,而纺织品和农产品出口量明显上升,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量明显增加。说明出口结构向着进一步优化的方向发展。第四?熏初级产品出口结构的分析说明,食品和活动物的出口一直处在上升趋势。占比达到10%以上的其他两种初级产品,即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的出口趋势来看,非食用原料的出口所占的比重处于下降之势,而矿物燃料的出口量反而处于上升态势。但是,我们从其动态来看,发现没有绝对上升和下降趋势。是一种动态的周期性变动,进一步论证了初级产品贸易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价格不稳定和贸易格局无法掌控等特点。

(五)新疆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第一,根据历史数据所计算的进口产品历史变动说明,新疆从外进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比重在逐年下降。从初级产品进口数据来看,从1981年的9%左右上升到40%左右。而工业制成品进口量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81年的91%下降到2005年的60%。这说明,新疆的贸易格局出现喜人的结果,进口贸易结构也处于向着高级化发展的台阶。

第二,工业制成品进口中不同制成品进口格局。以2005年为例,通过对工业制成品进口产品的四大分类进行了拼图分析,发现如下事实:相对于1981年而言,化学制品进口比重有所上升,纺织品和农产品进口量明显上升,而杂项制品进口量明显下降,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量明显下降。

第三,初级产品进口结构的分析说明,食品和活动物的进口一直处在下降趋势。占比达到10%以上的其他两种初级产品,即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的进口趋势来看,非食用原料的进口所占的比重处于上升之势,而矿物燃料的进口量反而处于下降态势。但是,我们从其动态来看,同样发现没有绝对上升和下降趋势,是一种动态的周期性变动。

二、新疆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商品的要素禀赋并没有实质性改变 在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中,虽然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初级产品,但是,仍然以“杂项制品”和中低技术的“机械运输设备”为主。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新疆的出口商品结构尚处于较低层次,基本上是“以量取胜”,即通过增加出口商品的数量来扩大出口。另外,初级产品出口的绝对数量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反映出产业结构低级化,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初级产品的加工深度不够。

(二)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粗加工品占了较大的比重 在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中,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比重偏低。就机电产品而言,内地均以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机械设备为主,机电产品中九成以上是机械设备。新疆机械设备在机电产品中所占比重虽然也上升到一定比例,但是,其中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都跟内地有较大的差距。高科技的缓慢发展严重阻碍了新疆贸易的发展进程。

(三)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由于没有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服务贸易的相关政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不能合理有效引导外资投向通信、生物医药、软件等高技术产业;鼓励政策性银行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贷款,支持企业在电子通信、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等,致使新疆的服务业存在着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不当,竞争力差等问题。

三、优化新疆外贸结构的相关对策

(一)鼓励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结合 在授予有条件的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经贸权的同时,鼓励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同外贸企业组织联营公司。外贸企业可依靠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并在科研、生产领域积极投资联营。科研机构可以科技成果或专业技术投资作为股份或投资,积极参与生产或外贸经营活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对研究与发展应予以重视并投入一定资金,通过人员交流、相互派人任职、相互投资、合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加强贸工技结合。

(二)在外汇、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对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所需外汇优先予以支持。为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按进料加工的有关规定办理。自营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享受与外贸企业同等的出口退税待遇。鼓励贸工技结合企业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对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单位可在工资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用于奖励从事出口的科技、外贸和其他有关业务人员。

(三)发 展服务贸易 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扩大旅游、中文教育、医疗服务和电信服务、运输等服务贸易出口;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建立部际联合工作机制,形成对服务贸易统一的宏观管理;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开展服务贸易促进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建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贸易信息传递、交流的中介机构 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现有出口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有必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和国际经贸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机构。

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美]

多米尼克·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M].张二震,仇向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