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本工作思路

基本工作思路

基本工作思路

基本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以开展“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不断提升党员综合素质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理论学习摆上突出的位置扎实抓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习、开展党课教育等形式,深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学习教育。党员干部要认真研读《谈治国理政》、《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论述摘编》、《论党的群众路线》、《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授课,带动党员的理论学习。

(二)扎实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一要坚持正常的学习制度,保证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二要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自觉性。通过制作宣传栏、印发“学习卡”,以及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手段组织开展学习,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和业务素质。三要加强对学习的组织领导,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有评比,确保党员学习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凝聚共识,加强党性修养。以高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加强对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性修养的理解和教育,培育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忠诚信仰、严于律己、勇于担当,认真学习并自觉按照党章、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矩办事。进一步把握党建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转化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

三、以“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

以开展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巩固工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程、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工程、基层领导班子提升工程、基层党组织保障工程以及基层治理工程等“六大工程”活动为重点着力提升党组织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能力,切实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一)实施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巩固扩大工程

1.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党支部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集中学习会,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记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宣讲,推动学习贯彻工作不断推进。

2.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围绕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作风问题,以“五查五督”为主要内容,继续深化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工作。要对“两方案一计划一清单”中的各项任务进行一次再梳理,对整治不彻底、成效不好、群众不满意的要及时补课,确保“祛病除根”。要加强调查研究,更深层次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各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以反“四风”的要求和标准,实现抓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出台进一步提高效率、狠抓落实相关制度,坚决纠正工作热情减退、进取意识淡化、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结合201X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对整改落实工作和深化作风建设情况进行检查。

3.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制定方案,精心组织活动开展,使领导干部深刻认识“三严三实”的丰富内涵,按照要求加强党性修养、改进作风。“七一”前后,以践行“三严三实”为主题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支部书记要围绕“三严三实”主题为全体党员上一次党课。要从实践工作中挖典型、找先进,加强对践行“三严三实”先进典型的宣传,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掀起领导干部积极践行“三严三实”的热潮。

(二)切实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程

1.抓好党支部“六有”为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推行以“规范服务为核心,提升效能为重点,公开监督为保障”的服务标准化建设,按照“六有”标准抓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发挥好党支部的堡垒作用。

2.着力打造基层党建示范点。围绕“先行先试、培育典型、示范带动、辐射推广”的工作思路,通过规范化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影响较大、示范效果好的党建示范点。

(三)实施党建工作规化工程

1.严格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强化党员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总结运用教育实践活动经验,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按照党支部“六有”规范化要求落实党内生活制度。解决好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扭转重业务轻党务的错误思想,改进个别党务工作者对党建工作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彻底消除对党的理论学习存在“怠学”、“厌学”、和“逃学”的现象。

2.全面推进党员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按照区委“一线工作法”、“五融五联”活动要求和开展党员干部驻点普遍直接群众工作部署,开展党员责任岗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到挂点村开展服务,推动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发挥好机关志愿者服务队作用,创新服务新举措,推动党员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

3.发展党员规范化。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和发展党员流程,严把党员入口关,严格按照计划发展党员。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并将对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进行检查,确保严格按质量按计划按标准发展党员。

4.加强对党员的关爱服务工作。落实好党组织对基层困难党员、老党员的关爱服务机制,做好困难党员的扶持工作。积极探索关爱服务党员的有效途径。

5.加强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工作。认真组织党员学习有关党费工作的文件精神,确保党费工作做到收缴及时、足额,管理认真、规范,使用合理、严肃。通过进一步加强管理,搞好党费的收缴工作,确保党费收缴工作纳入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实施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提升工程

强化各党支部书记作为党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政绩”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着力健全党建工作述职考评机制、书记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党建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党支部抓党建的责任,推动班子成员认真执行“一岗双责”、落实好副书记分管党建工作的责任。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

(五)切实加强机关党建保障力度

以开展“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制约机关基层党建的保障问题。要积极争取人力物力,保障党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六)实施基层治理工程

按照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求,抓好党组织党的制度改革,应改新常态下党建工作要求,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相关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和执行力度。

四、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全面推进效能型机关建设

(一)强化引领和示范,实现机关服务提质、提速、提效

加强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形成讲效率抓落实的良好氛围,开展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办事效率,按照决策目标化、执行责任化、监督考核化的要求,加强绩效管理,完善考核办法,初步建立起科学合理、考核监督体系、有效提升工作绩效,促进办事效率的提高。

(二)全面提高内部运转效率,争当讲效率抓落实的排头兵

各部门要充分运用信息化办理公文,提高办文效率,切实精简会议,坚持开套会、开短会,确保政令畅通、高效运行。进一步落实好工作例会制、工作台账制,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有序推进。

五、加强惩防体系构建,建设廉洁型机关

(一)进一步推进惩防体系构建。一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机关各党组织纪检工作分管领导要落实好主体责任,加强对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二是深化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扩大党员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深化“三公”经费管理公开,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相关规定。三是加强日常廉洁从政教育和明查暗访,加大对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

(二)进一步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一是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充分利用廉政党课、专题报告会、党员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强化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二是着力开展廉洁从政教育,开展廉政提醒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强化廉政风险教育,推进机关警示教育常态化。三是深化机关廉洁文化建设,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务干部履职尽责能力

(一)选好配强党务干部,确保层层工作抓落实。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员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按照区直工委的统一部署,今年进行换届选举,以此为契机,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确保换届工作顺利完成。配齐配强专职党务干部,要有1名领导分管党建工作,要根据工作量配备相应的专职党务干部,确保党建工作层层有领导分管,处处有专职党务干部抓落实。

基本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从素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对高职学生的素质结构及要求的认识、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工作思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决定为构建21 世纪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经历了14个年头的发展历程之后,已经从规模发展走上了内涵建设的道路,多年来,学院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践行,尤其是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学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素质教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具体如下: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我院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为先导,以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身心素质的培养为保障,以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为升华,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补充和延伸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对高职学生的素质结构及要求的认识

高职素质教育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要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三、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1.建立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形成全院齐抓共管的机制

学院党委和行政要把素质教育工作列入学院重要工作来抓,每年召开一至二次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和决定我院素质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全院各级党团组织、各系(部)及各部门都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教务处牵头抓好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转变教育观念;党委宣传部要做好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使素质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党委组织部和人事部门,要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及各系(部)要抓好具体落实工作。学院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使全院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全面推进我院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

2.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院各级党团组织、各系(部)及各部门,要把德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律与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时效性;要深入开展“创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明建设活动,提高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质量,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要以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以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为重点,大力提升教师的全面素质。

4.发挥第一课堂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重点,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组织教学活动中,把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全过程,通过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活动课程或选修课,不断拓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覆盖面。

5.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补充和延伸的功能

学生工作部门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为重点,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以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班级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努力拓宽社会实践渠道。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要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如组织科技与文化讲座,科技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认真组织好每年一度的“五四”文化艺术节、“新生节”、纪念“一二·九”运动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6.加强对学生素质的调研工作

坚持每年组织一次新生素质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现状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素质教育。

7.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就业指导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我院学生实际及社会需求系统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加强校企合作,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8.建立完善的素质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相关制度、考评方法,保证其客观、公正、公平,充分发挥引导评价功能。为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基本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十一五”以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战略机遇,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解放思想抓创新、瞄准一流抓发展、求真务实抓落实,强力推进新农村、新型工业化、创新型城市和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加快黔北综合经济区建设,促进中部崛起、西部突破、东部开发、北部攻坚,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875亿元,为规划目标的109.4%,年均增长12.7%,超规划增速0.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年均增长18.3%,超规划增速3.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亿元,年均增长18.3%,超规划增速2.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2.3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6.7%和18.7%,超规划增速3.7和5.7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均低于十一五规划控制目标。总体看,“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重大成就。

1、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2.7%,比十五时期加快0.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超万元,发展水平跨入总体小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

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经济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和城市化加速阶段,构皮滩电站、赤水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80万吨氧化铝等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业年均保持20%以上发展势头,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4.7︰40.3︰45,一产比重下降至20%以下,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末上升了7个百分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承载100万人口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支点、重点镇为结点的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33.5%,比2005年提高5.3个百分点。

3、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1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6%;铝钛等冶金工业和水泥等建材工业的节能技改工程加快推进,淘汰电力、煤矿、水泥、冶金等行业落后产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赤水竹业、桐梓煤化工、绥阳煤化工等循环经济基地加快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全社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以上。

4、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发展起飞平台初步搭建,一是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高速、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内河航运相互贯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遵崇、贵遵、茅台高速公路建成,高速及一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1公里,比2005年增加100公里,五年新增二级公路470公里,等级公路达到9586公里,公路等级率从2005年的36.5%提高到2010年的44%,公路通达深度和交通运输能力大为提高;二是能源建设坚持水火互济方针,构皮滩电站和一批大型煤矿建成投产,全市电力总装机超600万千瓦、原煤产量达到1500万吨,“西电东送”能源基地确立,能源支撑能力大为增强;三是大中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齐头并进,实施灌区一期和湄凤余灌区二期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正安石峰水库,完成近250座病险水库治理,建成了一批农村饮水安全、烟水配套和“三小”等水利工程,解决277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人口人均半亩有效灌溉面积目标,供水及灌溉条件大为改善。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两基攻坚通过国家验收,义务教育真正贯彻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51.4%。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启动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城乡居民获得的教育医疗质量不断提高,上学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基本养老制度向农村延伸,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应保尽保,住房保障制度启动实施,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程度得到大幅提高;人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年均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以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轿车开始进入城市居民家庭,高档家用电器进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下降到40%、农村下降到47%,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6、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打造六大环境深入推进,投资环境日益改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地区、国有大型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力举办会展经济,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行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公共事业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有序推进,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开始逐步打破。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最为艰难,发展成效最大,发展成果让群众享受最多的时期,不断增强的经济基础、不断改善的基础条件、不断健全的体制机制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我市“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欠发达、欠开发仍是基本市情和最显著特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速度慢、人均水平低。我市十一五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比十五时期快近1个百分点,但横向比较,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9个地州市排位始终处于5至6位,发展水平与全省第二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从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的人均水平看,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且长期落后于省内的贵阳和六盘水市。

二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一产比重仍然偏高(高于全省水平),传统种养业占有较大比重,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二产比重虽高于全国、全省水平,总量仍然偏小,产业链低端化突出,能矿资源后发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大部分循环经济型工业项目和具有先进生产工艺的工业项目未能按计划开工建设,新增生产能力不足,工业结构调整较慢;三产比重徘徊不前,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低于贵阳14个百分点,特别是生产业比重小,发展较为滞后。从城乡结构看,“小城市、大农村”格局明显,中心城区人口为全市的10%左右,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不强,城镇化率仅相当于国家2000年的水平,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基础薄弱。从就业结构看,一产从业人员仍高达50%左右,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弱,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

三是基础设施不适应发展需要。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公路等级率仅为44%,大大低于全国75%、全省52%的水平,高速公路骨架网未形成;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存在,病险水库治理任务重,骨干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抵御自然灾害和保障人畜安全饮水的能力差;能源基础设施滞后,能源结构不尽合理,电力设施满足不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5︰1扩大到2010年的3.8︰1;区域差距逐步拉大,与西部30个非省会城市比较,2000年我市经济总量排名第8位,到2009年我市经济总量排名第15位。与贵阳市比较,2005年我市经济总量比贵阳市少118亿元,而到2009年差距拉大到181亿元。

五是自我发展能力弱。投资主体和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和国有企业投入为主(在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6成以上份额),民间资金未充分调动,市场融资能力弱,受到资金短缺制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同时我市人均财政支出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5年的540元扩大到2009年的1338元,使得我市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政府调节经济能力削弱。

六是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发展、促发展的思路不广、办法不多,行政部门对微观事务干预过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效果不明显,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不强、比重小,仅为40.5%比规划目标低7.5个百分点,准入难、融资难问题突出,改善投资环境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发展中户籍制度改革、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展望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依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机遇看:

一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正逐步减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是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我市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三是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必将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间产业梯次转移步伐加快,同时我市发展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谋求区域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四是我市已跨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重大工程项目将进入投资建设高峰期,投资水平将再上新台阶。

五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消费预期和能力必将大幅提高。

六是近年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将释放巨大的生产能力,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挑战看:

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与周边重庆、贵阳两大城市相比较,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是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是城市经济发展发育不够,综合承载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慢,加快城市化步伐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利益矛盾更趋复杂,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的难度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加大。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我市实际,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找准我市在全国、全省和区域发展中的定位,积极抢抓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有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三、“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1、指导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抢抓历史机遇

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三是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速度

四是坚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调整经济结构

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成果

六是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四大区域协调发展

2、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加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阶段。从全国来看,2015年我国东部地区可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到2020年东北地区基本可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但中西部地区总体上仍难实现。

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来看,未来五至十年,由于各领域和各县(市)、区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不同,可能会因为个别经济领域指标超额实现和中部地区提前实现,而掩盖滞后领域和欠发达地区难以达到目标的情况。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看,未来五至十年,是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还依靠粗放的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解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综上所述,“十二五”规划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党委政府调控意图,对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保持规划目标的连续性。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按照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着力加强基础设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缩小公共服务差距等战略重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壮大提升全市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力争十二五期末经济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为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和创造有利条件。

3、奋斗目标

衔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

一是宏观经济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综合考虑物价因素,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十二五”经济增长速度初步定为14%,比十一五提高1.4个百分点,主要从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来考虑:从需要看,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始终排位靠后,要扭转被动局,在全省走前列、作贡献必须加快发展速度;我市目前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中,最核心的人均GDP指标仅为10000元,与2020年31400元全面小康目标值差距很大,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加快发展速度。从可能看,经初步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市投资、消费和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有望保持20%左右的水平,可以支撑经济增长达到14%左右。

与经济增长14%相匹配,初步考虑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结构大致调整为10︰45︰45。

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0%左右。

城市化进程加快,承载200万人口中心城市框架初步搭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和区域差距缩小。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经济比重提高到50%以上。

三是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社会发展滞后局面得到改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大幅缩小。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左右;推进双高普九,大力发展中职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公共卫生设施条件较大改善,县级医院达到规范化标准,主要卫生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小于12‰。

四是可持续发展主要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石漠化治理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节能减排进一步加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再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五是提高人民生活主要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10%左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趋势得到遏制;恩格尔系数农村下降到42%,城市下降到35%;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养老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综合考虑“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1、关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一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做好黔北矿区二郎区、桐梓区、鸭溪片区和绥阳矿区等大矿开发建设,确保大型骨干电源点用煤需要,力争煤炭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实际煤炭年产量达到3000万吨;围绕市内工业生活用能需要和能源输出需要,采取上大压小方式适当增加电源点建设,建成桐梓火电厂、习水二郎火电厂,加快乌江、芙蓉江等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十二五”期间新增装机200万千瓦左右;加大仁赤习油气田开发力度,争取国家投资,启动赤水核电站建设;为提高电力输送的安全性稳定性,力争新建2个500千伏变电站和7个220千伏变电站,进一步完善以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220千伏电网为骨架的输变电网络。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立立体交通体系的目标,以县县通高速公路为重点,以提高线路等级、完善路网为核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通过争取国家支持、利用市内融资平台市场运作等方式,建成新舟机场、黔渝快速铁路和乌江航运工程;高速公路骨架网建设全面铺开,建成杭瑞高速、至绥阳、仁怀至赤水、黔北高速公路、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365公里,加大市内等级公路网建设力度,力争一二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建设通村公路2000公里以上,建设通村油路4000公里以上,使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0000公里以上,路网等级率提高到70%以上;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枢纽体系,建设完成公路运输枢纽站场、乡镇客货运站场、客货运港口、码头等300个以上。使我市县县通高速公路体系基本形成,国省干线公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能力显著提高,断头公路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乡乡有客车站、村村通公路。

三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大中型水库建设,基本解决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坚持大中小微型相结合的水利设施建设思路,面向基本农田、面向人口集聚区、面向严重缺水地找水源、建水库,在加快灌区一期、湄凤余灌区、正安石峰水库及绥阳后水河、赤水官长中型灌区等工程建设的同时,开工建设道真大沙河、中桥、凤冈河头、习水铜罐口、绥阳后水河(加坝扩容)、桐梓新桥、汇川麻沟等一批“滋黔”二期水利工程,加快红岩、水源坝、上水、下坝等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和、湄风余、习水东风、仁怀怀南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200多座病险水库治理,加快建设完善蓄提引及配套渠系管网设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提高供水和灌溉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十二五”期间保障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基本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农村人均保灌面积达到0.5亩的目标。

2、关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

长期以来,我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就业岗位的增加,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抑制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和城乡消费需求的增长,不利于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利于提高城乡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乃至现代化进程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未来五至十年,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没有工业化和城镇化就没有现代化。工业化是城市化初期的根本动力,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中后期的持续动力。只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推进,才能形成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通过推进“三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升工业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壮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由比重性结构调整向功能性结构调整转变,提高结构调整的质量内涵,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45︰45。

3、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问题

根据城市化进程一般规律,当人口城市化率达到30%-70%时,城市化发展步入中期,即加速阶段,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城镇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地位,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化中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制约矛盾逐步显现,诸如城市能源不足、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大气污染以及住房价格奇涨等。

一是要以构建中心城区200万人口城市框架为目标,以“一建双创”为抓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中心城区要按照“东扩西控、南北充实、提升中心、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思路,进一步加快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新蒲新区要以新舟航空港区建设和新火车站开发建设为龙头,集中高校布局,建设会展物流中心,将其建成为教育科研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高品质的生态住宅区;老城区要以文物保护开发、交通疏解、城区改造、控制人口容量为重点,提升山水园林名城内涵;南部新城要以工业企业异地搬迁、环境整治、市场建设和遵南大道-桃溪寺片区、南白-龙坑片区开发建设为重点,打造城市副中心;北部新城要大力发展物流、汽配贸易、金融等产业,加快高桥、天义厂、新舟坝等棚户区改造和汇川大道-董公寺片区开发建设,建成为黔北铁路货运集散中心、汽配交易中心和综合物流园区。各县(市)城建城区面积拓展2~5个平方公里,仁怀、赤水城区建成15~20万人口城市,湄潭、桐梓、绥阳、正安、习水建成10~15万人口城区,其余县城8~10万人,完善以县城为支撑、重点镇为结点、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

二是要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千方百计做大城市经济,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工业和服务业,有效拓展城市空间,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开敞式转变,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本市和外地居民重点向中心城区集聚,提供人口自然流动的支撑条件。

三是完善各类城市基础设施,要加强城市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集中供热、居民燃气供应、学校、医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污水垃圾处理、城市广场、公园建设、城市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及住宅小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四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深化户籍改革,消除农民变市民的体制障碍。“十二五”期间力争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4、关于加快工业化进程问题

在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做大优势产业为重点,提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一是扬长避短,统筹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做强以茅台酒、董酒等名优白洒、卷烟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名优茶等特色食品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地方特色中药等新兴产业,做大以铝、镁、钛、锰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为重点的原材料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规模工业年均增长20%以上,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

二是优化工业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搭建工业发展平台。工业生产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重点抓好有色冶金基地、煤化工基地、建材基地、机械电子基地建设。要加快市级主抓的7个工业园区和县级主抓的10个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与发达地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合作,大力开发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重点抓好红花岗湘江工业园区和和平工业园区,建成为主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及重点企业“退城进园”的主要吸纳基地;重点抓好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区,发挥061基地、长征电器、天义电器等产品开发、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成套设备、工业基础件、机电设备、高低压电器、家用电器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重点抓好仁怀名酒工业园区以茅台、习酒为龙头,整合地方酒业,扶持发展壮大地方白酒品牌,大力推进茅台镇环境整治,围绕酒业发展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重点抓好药业园区建设,强化现代制药技术的推广运用,改造提升传统制药工艺,提高现代中药产量和市场竞争力,将现代中药业培育成为我市新兴优势产业;其他工业园区要立足园区特色,集中发展1项主打产业,延伸发展配套产业,将园区建设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是要积极培育大中型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要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特色产业优势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培育一批大型企业和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提升工业企业产出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有条件的工业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强容纳社会就业能力。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投入产出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对地方财力的贡献。

四是加快资源整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核心是科技的竞争,企业的发展核心是创新能力的提高。积极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要着力培育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解决制约和推动我市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部级、省级工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和建设,有效提升公共技术平台的研发实力。在千方百计增加工业总量的同时,盘活存量。

5、关于农业农村发展问题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难点,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办法是抓重点、保城市、保经济发展的需要。抓重点,就是把那些商品率比较高的名特优农产品抓好。“十二五”期间,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逐步下降情况下,使其生产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一产年均增长5-6%,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现在的农业问题与以往的农业问题有不同的性质,以往的农业问题主要是总产出问题,而现今的农业问题,不仅有总产出问题,更多的是结构问题。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在稳定粮、油、烟产出水平前提下,大力实施“七个一百”农业生产工程,使茶、药、菜、椒、红粮等生产基地达到百万亩规模,再造竹一百万亩,畜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调整农业区域布局,中部地区要扩大商品蔬菜、优质辣椒、特种养殖和经果林基地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化程度,初步形成贵遵、遵崇高速公路沿线绿色经济产业带;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壮大竹产业,形成赤水河三百里竹产业带,同时建设好红粮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石斛产业基地,提高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东部地区继续扩大优质茶、优质米种植规模,加快发展稻田、乌江库区水产养殖业;北部地区加快发展壮大草地生态畜牧业、烤烟、中药材、茶叶、反季节蔬菜和干果基地,将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必须走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核心是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技改、基地建设、市场开拓、品牌建设,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扩大到200家以上,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25家以上,带动发展观光农业、精品农业和加工农业等现代农业,大幅度改善农业收益低的问题,提高农业的商品化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基本惠及到全市的自然村寨和农户。说到底,农业问题是农民利益问题,只有保障农民基本的利益,才会有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任何离开农民利益来考虑农业生产问题的思路都是不可取的。要把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政策性保护农业的支持体系建设好;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降低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十二五”期间减少贫困人口35万人;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村庄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继续加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整治、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加强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骨干水利工程、中小型水库、三小水利工程建设,结合石漠化治理、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下大力气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加大中低产田造力度,大力实施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着力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问题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目标应当是在加快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教育等基础行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建立初步发达的统一市场体系、初步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方便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体系和高效能的行政管理体系,促进第三产业有较明显的发展。具体地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生产要素市场、科学研究、教育、农业服务、旅游业、信息业、生活服务业应是重点中的重点。同时在大力发展传统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金融、房地产、旅游业等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兴第三产业,如信息业、咨询业、技术服务业等。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和就业容量,保持第三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是立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十二五”期间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和18%以上。要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重点提升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竹海、中国茶海五大品牌,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加快景区连接公路和景区景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好“会议”红色经典旅游区、中心城区精品旅游圈和“-仁怀-习水-赤水”、“-湄潭-凤冈-余庆”等“一区一圈两线”经典旅游目的地,同时大力开发黔北渝南旅游资源;要大力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以中心城区、仁怀、习水、赤水、桐梓为重点,加快高星级酒店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一批经济型商务酒店。以湄潭、凤冈、余庆、桐梓、习水为重点,依托“四在农家”创建,打造一批乡村旅馆、度假村和汽车旅馆;要围绕游客需求,建设一批特色购物和小吃街区,同时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提高游客在旅游区消费水平,带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业。依托快速交通网的逐步构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重要货运站场和交通结点,重点在中心城区建设南宫山、董公寺、马家湾等现代物流中心。围绕大宗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在中心城区、仁怀、湄潭、凤冈、正安等地建设一批专项产品集散市场和交易中心;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支持各种所有制金融机构进驻我市,扶持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逐步推进民间融资市场合法化,促进金融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融资需求;积极发展信息、动漫等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

三是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生活业。适应居民需求,提升住宿餐饮、商贸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市政公用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围绕‘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城市定位,大力发展特色会展,着力培育‘酒博会、茶博会’精品展会;推进会展业市场化进程,逐步实现会展运作模式由政府直接主办承办为主向以市场运作为主的转变,积极培育和发展1-2家会展服务公司承办各类展会;加快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会展配套功能,筹措资金规划建设会展中心,提高会展业发展能力;积极争取国内、国际性会议和赛事活动在召开,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7、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坚持扶贫与导富并重,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财政收入保持14%以上增长,居民收入保持10%以上增长;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不断扩大公共财政投入提高公共财政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扩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财政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在推进城乡建设时,统筹考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检法司、城乡养老事业、防灾减灾、社会救助、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用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约束行政部门和市场主体行为,预留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用地,完善社会事业功能,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满足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加快社会事业资源布局调整,依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分布,重点对学校、医疗机构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布局,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激励机制,采取内助外援等方式,不断提高公共事业服务质量,大幅缩小我市公共服务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城乡居民真正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推进双高普九,完善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继续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十二五期间,两城区新建或改扩建10所左右中小学,各县城新建或改扩建2-3所中小学,扩建14个县级中等职教中心,加快推进医学院、师范学院、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东迁新蒲新区步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满足适龄青少年就学需求。

二是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提高保障基金统筹层次和报销比例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公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探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负担;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市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力争医院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新建市传染病院、市精神病专科医院,将市中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上划市级管理。加快完成14个县级综合医院规范化建设,抓住浙江对口支援契机,推动各县级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水平。完善3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套设施,完成所有行政村卫生室建设任务,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广电体育等社会事业。继续推进文化广电体育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对部分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走市场化道路,增强文化广电体育事业发展活力,做大文化广电体育产业;加大文化广电体育事业投入,建设一批科技馆、展览馆、剧院、群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标准化室内外体育场馆等,进一步改善群众文娱活动基础设施条件。

四是加快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以上,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5000人。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提高筹资水平、统筹层次和保障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各类保障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逐步推进建立城乡和各类群体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体系,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提高救助水平,扩大救助范围。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支撑能力。大力发展老龄、慈善、民族、人民防空等社会事业。

8、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以推进四大区域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按照同质化合作、差异化竞争的方向,着力实施“中部崛起、西部突破、东部开发、北部攻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一是中部六区县要率先提升承载能力、率先加速工业化进程、率先壮大第三产业、率先发展现代农业,区域经济年均增长15%以上。以加快建设200万人口城市为重点,实施“东扩西控、南北拓展、东西贯通、建设新区、改造老城”,力争新蒲新区开发和南北工业区搬迁建设三年初见成效。

二是西部三县(市)要着力发展茅台酒为龙头的白酒产业,四渡赤水为特色的红色旅游业,赤水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煤炭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年均增长15%以上。

三是东部三县要以茶叶、优质烤烟等农产品为重点,以乌江库区峡谷风光旅游开发为特色,依托现有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依托政策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年均增长14%以上。

四是北部三县要加强交通、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煤电铝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中药材种植,实施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强劳务输出和区域合作,区域经济年均增长13%以上。

9、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我市地处两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又面临人口多、资源开发粗放、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人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将难以实现,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要控制人口总量,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着力推进公共民生普惠政策与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衔接兼容,进一步发挥各项惠民政策的综合导向作用,不断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人口出生率、自增率和符合政策生育等指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范围内;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多形式的岗位培训,大幅度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资源为人力资源,加快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

二是要加强生态建设,实施育林造林和石漠化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大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探索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模式。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推进工业污染防治,抓好城乡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保障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管理模式,发挥环保设施效益,促进环境质量逐步好转。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从推动技术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把赤水和东部三县打造成中国西部低碳经济示范区,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水平,进一步降低消耗、减少排放,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十二五”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抢抓西部大开发新的政策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新一轮十年规划即将出台,未来十年,国家将继续加大西部开发,将把基础设施、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科技教育、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与富民结合起来,将加大投资力度、延续财税优惠、推动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资源和环境补偿返还、推进资源就地转化等。对此,要深入研究并积极对接国家新的政策机遇,争取国家更大的资金投入和更多优惠政策,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我市新一轮的大开发、大发展。

2、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

投资是我市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消费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生动力。

一是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率。要紧紧围绕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把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作为扩大投资的战略重点,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支持。

二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较快增长。要贯彻落实国家惠民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要积极实施“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拓展消费领域。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改善消费软硬环境,培育消费热点。

3、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优化整合行政管理职能,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强化各级政府公共职能,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和政策规则制定上来;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行政问责制。

二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根据省的统一部署,合理界定调整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完成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改革收支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制度;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切实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文化等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领域的财政投入。

三是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有序转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制度,现行的城镇社保福利逐步覆盖进城务工和落户的外来人口。

四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标准。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教育改革,深化文化科技体制改革。

4、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着力打造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统一、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与程序,健全落实损害投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树立诚信的新形象。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与成渝、贵阳经济区、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保持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较快增长。

5、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国家未明令禁入的领域都应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享受与国有资本同等条件和政策。

二是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创造性。

三是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意见,制定配套扶持措施,建立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服务体系。

6、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是围绕建设,加大项目储备,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项目逐步开工建设。

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实施新舟机场、黔渝快速铁路、县县通高速公路骨架网、骨干大中型水库、7+10工业园区、石漠化治理、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等重大建设项目;着力推进新蒲新区开发、南部工业区搬迁、赤水河干流、乌江干流沿岸地区的综合开发等重点地区建设。

三是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我市政府投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资金管理和信用建设,提高融资能力,满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7、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一是把就业作为政府调控的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部署,把扩大就业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依靠发展促就业、扩大就业促发展。

二是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和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支持服务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同时加大投入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三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构成的就业服务网络,努力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的长效运行机制。

8、推动机制创新,促进和谐发展

一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要加强区域规划工作,通过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政策明确区域空间开发框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建立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调整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标准,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三是建立资源环境保护机制。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方针,稳步推进电力、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革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区域之间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四大片区发展指标体系及其统计基础,逐步建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考评机制。

基本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1. 城市地质的内涵

在地球科学内包含着城市地质学,这门学科是根据我国的城市发展需要产生的,在现代化的社会当中,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制约因素对于城市经济发展进程是非常不利的,城市地质这门学科的定义至今尚没有统一的定论,有的人认为,城市地质学是依附于传统地质学根据时代的发展所衍生出来的一个学科,其适用范围就在于城市地质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有的人认为,城市地质学是依附于工程地质学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产生的一门学科。有的人认为,城市地质学这门学科是依附于环境地质学的[1]。综合各方面意见,城市地质学更加偏向于独立的一门学科,而不是任何一个学科的分支,其存在的目的就是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对城市地质问题进行解决的一门独立学科,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地质结构,所使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是地质科学。城市地质工作能够将城市地质问题进行综合的解决,确保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土地资源以及城市环境进行很好的保护。

2. 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2.1 目标任务

开展城市地质工作的目标任务在于根据城市地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其所存在的城市地质问题进行高效率的解决,将城市内的地质矛盾进行化解,并且要承担向社会公众科普城市地质处理办法的责任,将城市地质问题的解决进程提供给社会公众,便于社会公众对于城市地质问题的解决进程加以了解和监督。

2.2 总体思路

开展城市地质工作的总体思路在于要将社会公众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城市地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适的解决办法来进行地质问题的解决,使用“3+1”的工作模式来进行城市地质问题的解决。

2.3 组织实施

城市地质工作包括将城市的区域划分变得更加合理,根据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期望城市地质工作人员进行城市区域的合理划分,城市区域划分工作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多,需要进行综合解决,尤其是城市经济区的建设和划分,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一个城市的经济区与其他省份的经济区之间要实现良好的沟通,在进行城市经济区的建设过程当中,所涉及的群众利益和个人利益是非常多的,在进行城市经济区的建设和划分过程中需要在国家领导的相关指示下进行,地方官员对于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将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进行保护,确保在经济区的划分和建设过程当中社会公众能够加强配合程度,保证经济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进行城市群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城市的地质单元的完整性来进行决定,政府要对其进行相关指导,将城市的区域规划做得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2]。在完成城市的区域规划工作之后,需要对其工作的具体成果进行实际?{研,根据相关数据以及调研结果进行可视化模型的建立,将存在不合理的城市地质问题进行解决。

2.4 技术路线

在进行城市地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思维,由于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区的变化也在时时刻刻的进行,在进行城市地质问题的解决上就需要使用更加灵活的思路来进行问题的解决。使用地学理论结合现代化的探测技术能够对城市的地质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将城市的地质资源进行分析评价,调查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城市地质缺陷所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环境要素的检测以及相关信息平台的建立。图1为城市地质技术路线图:

3. 城市地质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所涉及的工作面将会更广

城市地质工作目前所主要负责的工作为将城市的基础地质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并将调研结果绘制成图,将相关城市地质资料进行整理、集合,对城市的地质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在对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实地调研,将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发掘出来,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解决[3]。在未来城市地质工作将会涉及更加广泛的方面,根据之前所收集的城市地质资料来进行对城市的地质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在城市的工程地质结构方面进行发挥,将城市的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使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得以缓解,在检测土壤环境方面也将会有更大的进展。

3.2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会更加先进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未来一定会达到非常可观的高度,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管理的需求将会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进行地质检验、调查的方法在未来已经不适用了,未来的科技水平完全支持城市地质工作使用更加先进的地质检验、调查方式来进行城市地质问题的解决,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一定会产生许多危害人类生存以及生态环境的现象,所以对相关参数就应该通过使用技术含量更高的探测技术来进行测量和检测,根据所测量到的数据对城市地质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对地面的沉降以及水土污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使用卫星遥感技术也能够加强对于自然地质灾害的勘测,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报,保障人身财产安全。在未来的城市地质工作当中一定会使用到更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3 城市地质资料的管理会更加集中

城市地质工作目前开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城市的基本地质情况进行勘测和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城市发展打好地质基础。在未来对于城市地质资料的管理将会变得更加集中,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因此城市地质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也会向着服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现在所建成的地质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将地质信息进行集中化管理,也能够将城市地质地图进行展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地址信息管理平台将会涉及更多的内容,以及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地质服务给社会公众[4]。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与其他类型的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平台进行衔接,城市地质信息平台会与其他城市相关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在英国的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建设中使用了GIS技术来将其中所包含的地质信息进行集中化管理,体现了未来的城市地质资料发展趋势。

基本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一、XX年主要工作

       (一)以加强领导为关键,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工作机制

       全区各级党政领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将其纳入区委政府重点督察事项,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重大事情领导亲自出马。为确保优质服务先进区申报成功,去冬今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两次到省人口计生委汇报工作,争取上级领导重视和支持,使我区顺利通过了省人口计生委组织的验收,获得了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荣誉称号。二是重要工作领导亲自上阵。去年以来,全区召开大型计生工作会议4次,均有区委区政府领导参加。在3月底召开的全区计划生育工作会上,区委书记贺明海、区长何平作了重要讲话,区四大家主要领导全部出席。在编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区长办公会多次征求人口计生部门的意见。春节前夕,区委副书记郭强、副区长朱才坤分别率计生干部走访慰问计生困难家庭和并发症病人,送去了慰问金和生活物资。各级党政一把手继续建立人口计生工作联系点,抓两头,带中间,推进了工作平衡发展。在创优工作中各镇(街办)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对照创建标准,采取综合措施,对创建任务的落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三是重大问题领导集体决策。区委常委会和区长办公室分别集中听取了区人口计生局工作汇报,专题就事业费进行研究,落实了全年经费预算指标。抓紧做好人口计生局更名和机构改革工作,研究决定增加局机关2名领导职数和2名事业人员编制,加强了区人口计生局工作力量。要求两办转发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的意见》,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工作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工作列为了XX年区委政府重点督办事项。出台《掇刀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九大工作体系实施方案》,推进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各镇(街办)党政领导在年初认真研究各地人口计生工作,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分别与各村(居)委会、辖区各单位签订责任书,村(居)委会再与已婚育龄夫妇签订计划生育合同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以宣传教育为先导,着力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大宣教格局

       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坚持把宣传教育放在首位,突出重点,广泛开展了社会化大宣传。一是围绕农村奖扶制度抓宣传。将6月9日至7月9日定为奖励扶助宣传月。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和区人口计生局联合印发了《掇刀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宣传月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了“八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动员会和培训会、印发一批宣传资料和宣传品、刷写一批宣传标语、制作一部电视专题片、办好一批宣传专栏、开通一辆宣传服务车、组织一场文艺节目、进行一次跟踪督办。全区共印奖扶年历画1.7万份,奖扶挂历4000套,奖扶宣传单及公示单3.5万份,投入专项宣传经费共计达4万多元。二是围绕集中整治“两非”抓宣传。为加强媒体宣传,全区在《掇刀通讯》上开辟了专版。为加强社会宣传和入户宣传,各地办宣传专栏21期、宣传橱窗35个,制作灯箱广告52块,出动宣传车5辆;统一印制宣传资料袋2万个,“两非”知识宣传单2万份,发送到每个育龄群众家中,增强了干部群众“两非”整治法制意识。三是围绕“关爱女孩行动”抓宣传。团林镇村村新刷写了关爱女孩内容的标语,区人口计生局打造人口计生廉政文化建设广告宣传一条街,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四是围绕重大节日抓宣传。各地在元旦春节、《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颁布日、世界人口日、中国人口日等节日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元旦春节期间,掇刀石、白庙街办计生办将印制的1.1万份精美计生宣传年历画送到辖区计划生育家庭,麻城镇计生办专门订制计生宣传挂历发送给了基层计生干部和中心户。五是围绕新闻栏目抓宣传。区人口计生局与荆门电视台掇刀记者站联合推出了《掇刀计生纵横》,录制了《优质服务局长访谈录》节目,在《中国人口报》上稿2篇,在《湖北人口》上专版1期,在《荆门日报》上稿6篇,在《掇刀通讯》和市、区两级信息简报上稿18篇,突出了计生国策宣传效应。

       (三)以奖励扶助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以落实奖励扶助政策为重点,加快了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步伐。一是扎实做好宣传,切实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充分利用媒体、公开信、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把奖励扶助的政策条件、申报确认程序、对象名单、监督举报渠道告知群众,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二是全面调查核实,切实保障对象确认准确率。区、镇(街办)、村三级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认真开展了资格确认工作。按照收集证据、审核登记、调查核实、张榜公布、统计上报的程序分步实施,严格把关,力求做到准确无误。麻城镇计生办为审查该镇丧偶老人李维民的情况,组织专人赴潜江调查,真正做到了不漏一人,不错一人。区人口计生局按照“一人一档,一式三份,分类建档”的原则,为全区119名奖扶对象建立了档案。同时,根据市人口计生委关于做好XX年奖扶对象检查复审的通知要求,组织力量深入到户,按照程序分步实施,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核查复审工作。经市、区两级核查,各镇(街办)核减不符合政策对象8人。对XX年年度对象的调查摸底,按照省方案要求和政策口径,组织做好了现场登记、身份核查工作,确保了上报的21名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对象准确无误。三是积极筹集资金,切共4页,当前第1页1

实保障奖扶兑现高效率。在落实过程中,我区不等不靠,迅速将此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于3月底一次性拨付7.14万元,以“直通车”的形式将600元直达个人帐户,全部兑现给了奖扶对象;还将119名奖扶对象聘为计划生育义务信息员,并发给聘书,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5月份,全市奖扶工作现场会在掇刀召开,推广了我区的经验作法。与此同时,我区全面落实“奖、优、免、补”等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将计划生育低收入、困难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行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营造了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政策环境。

       (四)以“两非”专项整治为手段,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党政牵头,落实部门职责,将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纳入目标责任管理,集中开展了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专项治理活动。一是精心部署。根据省、市行动方案,区政府出台了《全区集中整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专项活动方案》,成立了领导专班,召开了部门协调会,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二是全面发动。各地召开专题动员会,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并将3月份确定为宣传月,营造了“两非”专项整治浓厚的氛围。三是扎实整治。各地都设立了举报箱,张贴发放了有奖举报公告,公布了举报电话等,并聘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两非”专项整治监督员。同时建立了孕妇B超检查登记制度、胎儿性别鉴定及终止妊娠批准制度、孕情监测和随访服务等8项制度。全区制定《“关爱女孩行动”优惠政策暂行规定》,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项目,设立了“关爱女孩”行动专项基金。四是督办检查。根据自查摸底、群众举报的线索进行有关调查取证,全区共排查案件3起。目前我区未出现一起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案件。近年来,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控制在省定目标范围内,是全市乃至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正常的少数县市区之一。

       (五)以优质服务为宗旨,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

       开展优质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和人口计生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必然要求。我区坚持以人为本抓服务,全面推进了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一是坚持巩固创建成果。深入开展以“六好”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创建活动,巩固了创建成果。六七月份开展的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宣传服务万里行活动,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二是坚持加强区级服务站建设。去年10月,区计生服务站投资5万元改善服务硬件,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赢得了民心。三是坚持严格执行技术服务规范。全区健全了区、镇两级技术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和《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等得到严格执行。下半年,成立了区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技术鉴定小组,首次承担了43名手术并发症患者鉴定工作。四是坚持开展“三查”和免费服务。各地严格执行了计划生育各项免费服务政策规定。今年,集中组织“三查”2次,应查重点对象27983人,实查26752人,参查率达95.6%,其中专治妇科病1178人次,查出意外怀孕47人,均得到有效补救。全区还开展了“四大手术”服务1600人次,用于免费“三查”经费、“四大手术”免费服务经费和并发症病人治疗费用共计达24万元。跟踪随访服务坚持做到了重点对象“三查”到人、一般对象生殖保健服务到人、节育对象避孕措施落实到人、生育节育怀孕对象跟踪随访到人,随访服务手册填写准确率达到了100%。五是坚持全面实施生殖健康“三大工程”,有效改善了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状况。六是坚持完善技术服务网络。全区完善了以区计生服务站为中心、镇服务站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计生技术服务网络。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力推进社区生殖保健教育工作,不断拓宽计生优质服务领域,全区基本形成了计生与卫生资源共享、集生殖健康服务与疾病预防控制于一体的机制。

       (六)以依法管理为方略,不断增强计划生育系统 依法行政能力

       我区计生系统 始终将依法行政贯穿于人口计生工作的各个环节,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狠抓国家“一法三规”和省《条例》学习贯彻。严格执行“七个不准”和“五个一律禁止”规定,对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全系统 多年没有因程序违法而出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区人口计生局和胡道红同志分别被省人口计生委评为“四五”普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二是狠抓党务政务公开工作。以局域网站和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将国家计生政策法规,各级计生部门的行政职能和职责范围、办事内容、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纪律、服务承诺、违纪违规投诉举报和处理办法向全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了计生工作的透明度,收到较好效果。全区党务政务公开工作在人口计生局召开了现场会。三是狠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下半年,我区通过召开现场会,推广了白庙市场和热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工地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新经验,加强了对下岗人员和流动人口的管理,为其计划生育提供了尽可能的优质服务。白庙街办东站社区对流动人口发放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证》,育龄妇女凭此证可随时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免费进行“三查”,享受免费生殖保健服务。全区还在人口聚集地安装了23台安全套自动售套机,为流动人口避孕服务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各社区、煤矿和膏矿等地方流动人口数量家底清楚,管理规范,共登记流动人口12283人,其中流出8701人,流入3582人,持《婚育证明》11669人,办证率和验证率分别达到了95%和98%。四是狠抓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区人口计生局就社会抚养费征收和计生行政处罚权的委托,对各地的行政执法进行了认真指导、督促和检查,规定统一使用“七种执法文书”,杜绝了乱收费、乱罚款和搭车收费行为。对履征不到的家俱店个体老板饶爱国社会抚养费个案,依法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五是狠抓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区人口计生局实行了领导干部信访接待周制度和领导干部轮流包查重要信访案件制度,XX年共处理群众来信和电话举报案件28例,信访案件优质结案率达到100%,维护了社会稳定。共4页,当前第2页2

       (七)以夯实基层基础为目标,有效促进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全面落实

       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在农村。今年来,区人口计生局从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入手,确保了各项工作的

有效落实。一是切实贯彻落实全省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会议精神。将会议的精神组织学习到基层、传达贯彻到基层、宣传发动到基层,并针对当前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环节等突出问题,强化工作职责,落实了工作措施。同时,协助办好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我区团林镇、麻城镇和掇刀石街办三个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联系点。二是切实抓好清理清查工作。按照省市统一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两清”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清理责任人和清理要求,在八、九月份分三个阶段开展了以已婚育龄妇女信息和人口出生情况为主要内容的清理清查工作。同时,成立清理清查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开展了专项督办检查。通过清理清查,边清查、边整改,强化经常化管理,及时更正更新育龄妇女信息系统 数据,督促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提升了整体工作水平。三是切实完善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和各项管理制度。区人口计生局下发了《关于规范XX年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的通知》文件,两镇两办各村(场)、社区均启用了全省统一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手册,基本实现了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四是切实加强人口计生系统 信息化建设。区人口计生局制定了《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管理工作规范》。通过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培训专门人员,转换和使用新版《湖北省育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 》,进一步完善了区、镇育龄妇女信息系统 。大力推进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通过现代化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五是切实做好计生协会工作。召开了区计生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协会领导机构,修订《计划生育协会章程》,确定了今后五年计生协会工作的思路、目标和工作任务。麻城镇斗笠村、荆门热电厂、白石坡社区志愿者杨诗新分别被国家计划生育协会评为先进村级协会、先进企业事业协会和先进志愿者。同时,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项目拓展点工作,受到了上级计生协会组织的充分肯定。

       (八)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努力提高计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我区高度重视计生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多方式和渠道,紧密结合人口计生工作实际,狠抓了计生干部队伍教育。一是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针对自身查找和从基层征求到的意见,边查边议边整改,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计生困难家庭吴金凤的女儿邹萍圆了大学梦。通过学习教育,计生系统的党员素质明显提高、执政能力明显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二是认真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签订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责任状,以公开信的形式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聘请16名社会各界人士为政风行风监督员,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全体行评代表对计生部门行业作风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都在95%以上。三是扎实开展区人大述职评议活动。针对区人大代表提出的三个方面25条意见及建议,迅速采取措施,扎实进行整改,效果比较突出。在评议过程中,局长曾广智被评为称职。四是有效开展“大培训”、“大比武”活动。将XX年确定为计生系统“素质提高年”,从思想作风、职业道德、政策法规、计生知识、业务工作和电脑操作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培训”。全区共举办各类型培训班40期,参训达1300多人次。区人口计生局开展业务“大比武”,结合区直机关优质服务竞赛月活动,与各科室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狠抓联系点示范,整体推进了各项工作。全区一支适应新形式、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队伍、技术服务队伍和群众工作队伍逐渐成熟。

       XX年,我们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少数单位工作不主动、不创新,无特色。二是基层计生工作队伍不稳定。受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村“两委”换届影响,少数计生干部在思想上有些波动。三是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管理与服务相对弱化。工作管理不到位,服务跟不上。四是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与现实矛盾突出。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奖励兑现,大多数的农村村场根本无法落实。

       二、XX年年工作基本思路

       XX年年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个主要任务,以机制建设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抓好农村奖励扶助制度的全面实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加强区镇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五件大事,确保完成全年人口计生各项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努力推进全区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共4页,当前第3页3

       主要目标任务是: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7%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5±2的最优水平,群众满意率力争达到97%以上。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XX年年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突出重点难点工作,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认识、责任、措施、投入四到位。适应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抓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

       (二)加大打击“两非”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努力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进一步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整治的各项管理措施,健全完善各项管理服务制度。

       (三)全面实施奖励扶助制度,整合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继续认真做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认真落实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中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规定。继续推行计划生育“三结合”,探索建立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

       (四)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国家“一法三规”和省《条例》等人口计生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完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区镇两级计生服务站建设,全面推进生殖健康“三大工程”计划,努力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五)加强行风建设,不断提高人口计生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加强各级计生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队伍人事制度改革,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狠抓行政效能建设,建立亲民、务实、高效、廉洁的人口计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