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哲学论文

学习哲学论文

学习哲学论文

学习哲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 哲学教学 问题 对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到了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这些年,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职校教学基础设施投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推进职教课程改革,专业课和技能课教学得到了明显加强。相对说,文化课和德育课包括哲学课教学关注不够,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多一些。在职校文化课教学中,德育课尤其是哲学课教学更应引起关注和研究。

一、职校哲学教学的价值

职校德育课为什么要开设哲学课?在中职坚持开设哲学这样的通识课有何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并不是所有学生和教师都非常清楚的。因此,弄清这个问题,对职校师生顺利完成哲学教学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习哲学,能帮助职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时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仅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法律方面的教育,还不能完整回答学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只有学点哲学,才能从世界观的层面,满足学生对生命的追问和对世界的终极思考。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革命导师曾经把《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这样艰深的理论著作列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之书”,说明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工人阶级就必须有先进理论的武装。职校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哲学观点,才能打好“三观”基础,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学习哲学,能培养职校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系统学问,是智慧之学、思辨之学。学哲学,对人的思辨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是极好的训练。职校生要提升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掌握职业技能外,培养理性思考能力非常重要。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锻炼和发展理论思维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在培养理性思考能力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反思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打造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基础,就能不断开辟职校生的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职业空间。

(三)学习哲学,能奠定职校学生的方法论基础

职校的技能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借助哲学智慧和理论方法,不断升华技能和技术,达到知识、技能和哲学的统一。学习职业技能从“技”和“学”的境界上升到“道”的境界,要追求“技进于道”和“转识成智”的学问。哲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论,对职业实践中的工作经验进行推敲、提炼和总结,有利于职校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再学习、再提高。孔祥瑞、邓建军等从普通的技能人才到专家型、知识型工人,都经历了职业生涯中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可以说,学习重要的哲学观点,掌握基本的方法论,对职校生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将是终身受益的。

(四)学习哲学,能提升职校学生的人生境界

哲学教学具有思辨性和启迪性。它不提供具体的知识、具体的结论,而是给人普遍性、意义性、辩证性的思想,让人“由眼前而注重长远,由‘小我’而注重‘大我’,由现实而注重理想,从而使人从琐碎细小的事物中解放出来”。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4个层次,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达到第三,尤其是第四境界。职校哲学课和其他文化课,陶冶了学生的哲学素养、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建构学生的“精神故乡”,看似无用、实有大用。职校生不能只成为能熟悉使用工具的“机器人”“单向度的人”,而应成为人格健全、精神强健、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职校哲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职校课程改革推进中,作为通识教育的文化课教学受到很大挑战,尤其是德育课中的哲学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生知识基础与哲学教学要求有差距

进入中职的学生,许多是所谓“低学业成绩、低学业期待、低收入家庭”的“三低”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人文知识底蕴不足,而哲学学科抽象、深奥、概括的特点,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职校生学科学习中表现出技能学习强、知识学习较差;感性认识强、理性思考较差;具体思维强、抽象思维较差的特点也与哲学教育抽象性、系统性强的要求有较大反差,学生缺乏哲学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二)部分职校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点与哲学教学不相适应

当今的职校学生是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新媒体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他们面前呈现的生活图景和思维图景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从“读图时代”到网上冲浪,学生喜欢以QQ、E-MAIL、BBS、博客、手机短信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有时分不清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虚拟世界,浅表化阅读和碎片化思考的流行,往往让学生面临人生和社会问题时,思想容易单一、偏颇和固执,缺乏理性思考的习惯,缺少哲学的沉思和反思的氛围和境界。

(三)职校教学中功利化倾向对哲学教学也有影响

哲学教学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学生”,循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哲学教育通俗化路子走下去。但通俗不是庸俗,教学的趣味性、情境化、互动性最终还要彰显理论的风范和魅力。现行职校教科书《哲学与人生》是把基本哲学观点与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的创新教材,反映了哲学课改的新成果。但每个知识单元把哲学基本原理与人生问题一一对应的结构则显得刻板和牵强。我们在日常哲学课堂里看到的案例教学和材料分析,时有就事论事现象,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苗头,而就事论理、以案说理,凸显哲理的透彻和神奇显得不够。

(四)转型期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着职校学生的学习状态

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浮躁的社会心态冲击着职校生的心灵。长期以来,社会上对哲学与人文科学有种种误解,认为哲学是“假大空”的观念,对职校学生学习哲学有着不利影响。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就是来“学技术的”,我是要“凭技术吃饭的”。在职校生择业过程中,技能学习好显然比人文素养优更有实际价值。于是学生淡化了德育课学习,失去了培养哲学素养、提高理性智慧的动力。

(五)职教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哲学课程缺少关注

一些学校受所谓“生存型职业教育”的影响,课程观强调“技能本位”,强调“够用”的文化知识和简单的技能,哲学课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有些地方的职教人才培养计划中过分强调专业教育,使德育课等人文学科的比例过低,哲学教学的课时、师资和必要投入得不到保障,哲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

三、职校哲学教学的对策建议

职校哲学教学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职业生涯各种问题的总开关。为此,建议职校哲学教学工作:

(一)明晰哲学教学的理念

要明确哲学教学在职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明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定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在实践中以哲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反对用庸俗的狭隘的眼光看待哲学教学,防止用急功近利的方法对待人文学科,让学生学好哲学、启迪思想、获得智慧、提升境界,用哲学思维引领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要注重在学生出现思想困顿,心理焦虑和迷失自我情况下,发挥哲学的点化作用和指导作用。

(二)强化哲学教学的思维训练

要在哲学教学中,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全面具体的思考问题、思考后再寻求结论,塑造良好的思维素质,提高独立自由思考的能力,学会如何正确面对世界。要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哲学精神,有“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视野,敢于“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切实提高理性思考能力。

(三)改进哲学教学的形式

哲学教学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活用“辩论会”“小品展示”“演讲”“知识竞赛”“调查问卷”“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开展讨论式、启发式、体验式和论辩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把教学过程变成学习交流和自我探索的过程。教师应精选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生活趣事、历史故事和真实案例,并动员学生收集富有哲理的故事、寓言和案例,师生在品味中把握理论,在娱乐中积极思维。要选取合适的章节和单元,试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进行哲学教学改革,体现职校哲学教学特色。

(四)有效运用哲学教学的手段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乐、音效等技术手段为一体的优势,化解哲学教学过于抽象的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用“感觉盛宴”拓展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努力把哲学教学中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要根据哲学教学的特点来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按照哲学思维训练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既调节沉闷的课堂气氛,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注重哲学教学的实践环节

职校哲学教学需要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对哲学观点和哲学精神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可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和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感受哲学原理所在。用哲学知识指导参加各种生产实习、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更能让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展,形成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还能带动哲学教学考试方式的改革,突出知行合一的优化考评方法,强调学生对哲学观点及原理的灵活运用和实践能力,把哲学教学与专业学习、生产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中体悟到“禅”与“道”,促进学生的技能训练进入“人技合一”的自由境界,达到技能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彭富春.关于哲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哲学动态,2003(5):4-7.

[2]师振华.中职学校哲学课教学方法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8:19-21.

[3]彭秀疆.哲学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6)中旬号:73-74.

[4]杨玉昌.哲学与生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学习哲学论文范文第2篇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是继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之后,中央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着眼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分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对推动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使命感第一,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

收稿日期:2016-05-25

*本文系2016年5月21日赵素萍同志在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学习贯彻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专题会议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

作者简介:赵素萍,女,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郑州450001)。

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我们党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能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不能没有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依托。

第二,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目标任务的认识更加深刻。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战略任务,明确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调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要求,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总的遵循,为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一定要切实把握好提出的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牢固树立高度自信,扎根本土实践,坚持开放包容,努力实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任务。

第三,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更加深刻。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无论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无论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打赢决胜全面小康各项攻坚战,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思想动力、学理支撑、科学方法。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河南省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从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繁荣发展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自觉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第一,必须坚持正确导向,解决好“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性,明确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原则,是做好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遵循。做好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提出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二,必须加强理论武装,解决好真懂真信的问题。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和重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鲜活最集中的体现。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学习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本内容,理解掌握增强党性修养、践行宗旨观念、涵养道德品格等基本要求,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地跟着党中央令旗走。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强调,解决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人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什么人从事学术研究的问题,为谁服务的问题。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搞清楚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必然途径。我们一定要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战略性问题和前沿性问题研究,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第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决好怎么用的问题。指出:“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我们一定要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结合河南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实际,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围绕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加快“四个河南”建设、决胜全面小康,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加强对全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三、坚持问题导向,深化重大理论和

现实问题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时代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做到“两个确保”。

一是确保把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透、阐释好。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这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理论和学术话语权的迫切要求。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形势向上向好,但面临的情况也十分复杂,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遇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遇到市场经济这个社会存在的挑战,传统的宣传管理方式遇到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的挑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从现实来看,不论是国内思想理论领域各种观点的碰撞,还是世界范围内思想舆论的斗争交锋,说到底根子还是在一些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要紧紧抓住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把原理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帮助人们提高辨别能力,有效抵御各种歪理谬论,筑牢意识形态防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百姓宣讲直通车”“中原大讲堂”“经纬讲坛”“嵩山论坛”等既有工作品牌,同时积极打造“大豫讲坛”“微党课”“社科在线”等新的载体平台,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调动网上网下研究力量,深化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和阐释,进一步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二是立足河南实际,推动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当前,河南省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既为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有更大的作为。全省社科理论界五路大军要立足理论前沿,联系河南实际,围绕贯彻实施“十三五”规划、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脱贫攻坚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开展联合攻关,努力推出一批精品,用理论创新成果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盼。

四、广泛凝聚培养人才,打造高水平的

哲学社会科学队伍队伍强才能事业兴。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长远大计来抓,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一是抓好班子建设。做好新形势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求我们各级宣传文化系统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学习。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一个清醒的理论工作者,做一名合格的领导者,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问题,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的问题等。我们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逐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各门类学科的学术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科研资金的分配、资助管理办法,不断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在社科优秀成果评奖、社科规划项目评审、社科出版资助等方面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努力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同时,我们要继续实施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培养工程等,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三是抓好学风建设。指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我们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引导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真正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五、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努力

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就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

一是注重加强领导。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仅是宣传部门和社科研究单位的事,而是全党的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学习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贯彻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落实,把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的责任落实好。省委宣传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围绕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新形势下河南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明确加强和改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政策措施、具体路径和有效办法,在抓落实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二是注重发挥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等等。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智库建设的领导,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经常向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及时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运用到有关决策中。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他们潜心研究、多出成果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切实把

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迅速行动,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形成学习宣传的浓厚氛围,推动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

一要组织好专题学习研讨。重要讲话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赋予了重大的责任,当前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抓好讲话精神的学习研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包括各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党政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等都要组织好讲话精神的学习研讨,要把学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同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相结合,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力求让每一个宣传干部、每一位社科理论工作者都学深原文、领会原意、悟透原理。全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高校要把学习讲话精神作为教学培训的重要内容,努力使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学习哲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也是学哲学、用哲学的过程。“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1]。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e累了丰富的学哲学、用哲学的经验。

一、 中国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历史轨迹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21年~1949年)

中国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始于建党初期。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从学习唯物史观开始的。此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在其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在近代饱受列强欺凌,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危机。国内不乏救国救民的主张和举措,但都失败了。这种情况下,少数先进的有识之士转而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在此历史场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

李大钊初步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分析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主张用这些观点研究、解决当时中国突出的问题。这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毛泽东是早期共产党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1921年筹备建党时,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谈道:“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2](P15)毛泽东总结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国情的典范之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瞿秋白、李达等也相继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瞿秋白在《社会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等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详细的阐述。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结合中国文化传统与风格,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毛泽东誉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3]。

2.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高潮

1937年,为批评当时党内盛行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毛泽东在延安做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哲学讲座。这两次哲学讲座为我们党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奠定了基础,达到了思想建党的新高度。通过这两次哲学讲座,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得到遏制,实践的认识论、矛盾的分析法在党内逐步确立起来。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4](P533),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最重要的学习内容。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整风的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针对主观主义的学风,毛泽东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P801)这一论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解释了实事求是,并将其逐步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准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路线,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

中国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第二阶段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全国开展了长达十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启蒙教育活动,毛泽东多次提出要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时期国内情况复杂,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各种工作千头万绪,毛泽东特别强调:“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6](P200-201)他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善于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善于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看问题,善于在多种矛盾中抓主要矛盾,善于在矛盾的双方中抓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问题。1958 年“大跃进”后,毛泽东为反思“大跃进”的严重后果,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上议事日程,推动学哲学、用哲学成为全国性的群众活动。毛泽东提出:“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7](P323)

全国性的群众学哲学、用哲学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哲学史和世界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8](P181),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当时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业余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制,因而“在多数情况下, 只能是在实用的层次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感性体验而取得感性的认同”[9](P12)。“文革”开始后,受“左”倾思想的引导,学哲学、用哲学活动常常被纳入政治斗争、政治运动中,出现了简单化、片面化、庸俗化以及唯心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弊端。虽然上述情况表明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活动存在不足和偏差,但其主要原因是受制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文革”的背景,因而不能否定中国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必要性,也不能否定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的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78 年至今)

中??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第三阶段始自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打开了解放思想的闸门,“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10](P1029)。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加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说:“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江泽民指出:“在党内首先是党的高级干部中,要提倡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11]胡锦涛多次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善于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显示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2013年至2015年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二、 中国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基本经验

(一)学哲学、用哲学是共产党人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

思想路线是一个政党如何认识事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原则,决定了这个政党如何认识和处理问题,不同的思想路线将导致不同的结果。思想路线正确,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有正确的革命和建设的行动。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防止错误的思想路线,就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与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斗争中确立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努力学哲学、用哲学的成果。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党内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照搬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国际的教条,拒绝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为揭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根源,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深刻阐述了实践对于理论的决定作用,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在中国革命中坚持怎样的思想路线、工作路线做了哲学高度上的论述。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把“实事求是”作为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三大作风之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才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度被抛弃,这使党和国家的事业遭受严重损失。邓小平等人力挽狂澜,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武器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做斗争,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改革开放后,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新的建设实践学哲学、用哲学。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将这些经验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最终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

(二)学哲学、用哲学是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领导中国人民坚持探索、奋勇开拓,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在困难与挫折甚至生死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克服消极心理和畏难情绪?主要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及本质规律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因此,只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真正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也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在每个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都面临着理想信念的考验,有些人怀疑社会主义的前途,对共产主义失去信心。正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传播与普及,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在关键时刻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学哲学、用哲学是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有效方法

中国革命和建设只靠精神、理想信念是不够的,其中每个重大胜利都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还要有足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以便能够分辨哪种道路、主张符合历史趋势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哪种背离历史趋势、不符合中国人民长远利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尤其是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各种道路、主张相互斗争,只有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拥有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才能洞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才能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和主张划清界限。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很难在工作和生活中敏锐地发觉各种理论和观点的本质,也就很难保证始终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曾面临无数次生死攸关的考验,每次都是依靠清醒的政治?^脑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才得以做出正确抉择,保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无论是战胜党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是反对“两个凡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等,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运用。

(四)学哲学、用哲学是提升干部队伍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方法是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保证。领导干部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清楚分析问题、正确做出选择,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分清轻重缓急、明辨是非。领导干部不具备应有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就不会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思维方法和判断能力,就没有能力科学、高效地处理问题,就容易造成工作上的失误。指出,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一些党员或领导干部不缺专业知识,工作上也是积极肯干的,但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方法,在工作的对象、范围、条件起了变化时,不能将原有的专业知识进行哲学概括,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个别上升到一般,不能多维度、辩证地处理好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的各种关系,因而不能取得好的工作业绩。

在理论素养的培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更具有根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视野是否开阔、眼光是否长远、胸怀是否宽广,决定是否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只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长远与眼前的关系,才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有能力捕捉现象背后的规律,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中国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启示

(一)学哲学、用哲学必须坚持坚持与发展相结合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要学好哲学、用好哲学,就必须遵循坚持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固守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结论,只懂坚持而不懂发展,无法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止步不前。

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毛泽东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就会偏离航向;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止步不前。

(二)学哲学、用哲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坚持与发展、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要学以致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既要结合国际形势,也要结合国内现实问题,还要结合个人的具体工作。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同一定的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表现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哲学远离时代就失去其存在的依据。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各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问题异常复杂,世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这给人类提出了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深度融合,实现自身新的发展,就必须关注这些时代问题。

要自觉把学哲学、用哲学与研究和解决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学哲学、用哲学才能在实践中落到实处、达到目的,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胜各种错误主张和思想的强大武器。在党的历史上,每一次学哲学、用哲学都有着鲜明的问题指向,没有问题指向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更谈不上对哲学的运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完成了对新哲学的论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于具体的工作实际,这是每个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应有之义。要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决策和解决上,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避免工作失误。

(三)学哲学、用哲学必须坚持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结合

要坚持真理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其言论和行动要符合人的价值需求。不遵循客观规律,人们选择的活动就无法实现价值追求;不符合人的价值需求,人的选择就是无意义的。坚持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结合,就是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符合当前我国人民的价值需求,突出学习和运用那些与我国现实问题联系紧密的观点和方法。

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断章取义,但不同时期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同,因而又要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尤其在领导干部中学习和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习和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观点和方法,增强对全面深入改革的必要性的理解和自觉性。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全面从严治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找好自我定位,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更好地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

(四)学哲学、用哲学必须坚持弘扬真理与修正错误相结合

学习哲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规律是哲学思想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暗藏在个性背后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领域的本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共性特征,因此,也适用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新时期,仍继续秉持着这些真理性的规律。但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的,当代的哲学思想还是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科学指南,这正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世界其他民族的哲学理论是哲学思想的创新源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其他民族的哲学理论也是哲学思想创新的重要来源。通过对世界其他民族的哲学理论的比较与借鉴,可以从中提取出普遍真理性的优秀思想资源,将其民族化为我国的思想理论,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是哲学思想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精华,就是在批判吸收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理念的精华的基础上,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哲学思想的内容及其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方法

 

的哲学思想可谓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其具体表现为:

 

继承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我党将其提炼出来作为思想路线、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新时期,正如同志所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同时,还身体力行,深入基层,全面了解情况和认真分析局势后得出了一系列科学准确的新论断、新观点,这正体现了对基本原理进行坚持。

 

吸收借鉴各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明成果。生态马克思主义为我国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启示。其中有人提出通过将资本主义经济非物质化,即低碳经济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借鉴了这一生态发展理念并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生态破坏的经验教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时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最终达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目标。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解决当代中国的实践难题。底线思维的提出正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面对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从最坏处准备,以求积极把握主动权。运用到实践中,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守住底线、把握方向,就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认为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由此可见,实践的发展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形式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的观点,提出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汲取了赵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以史为鉴,以古鉴今。还采用了通俗、凝练的话语表达方式,要求党员干部们“真抓实干”,否则“再好的蓝图也是镜中花、水中月”,体现了深厚的哲学功底和语言艺术。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经验和原则

 

由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成功实践,可以总结出以下一些经验: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国际轨道相连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强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世界认同。我国正处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中,要想在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较量中保持自我特色,不被资本主义思想击垮,就必须提高民族自我意识,并且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向世界,在思想交流与文化碰撞中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独特魅力,扩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话语权。

 

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根据本国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实践创新以推动本民族的革命和建设,并将这种独特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加以具体的、历史的修改,同时针对本国的特殊国情加以应用。另一方面,要勇于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合时宜的、不适合中国当前环境的个别理论,进行新的理论创新。

 

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贯通。要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型的修身与治国的理念外化为公民的行为规范与国家的理政方针。在个人层面上,传承传统文化中的提升个人品质与修养的理念,使其成为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内在尺度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潜移默化地注入到大众生活中去。在国家层面上,体现传统治国理念的方针政策更能彰显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使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成果充满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

 

同时要与民族语言相交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和阐发,就要求领导人熟读史书,引经据典。还要与中国的语言审美标准相契合。还要注意区分话语对象,对待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党员和知识分子要一语中的,言简意赅,而对待普通民众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里强调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要始终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规定性,也要将其与民族特色将结合,使其成为指导本民族实践的科学指南。

 

因此,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是教条主义,即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原词原句,或寻找现成的办法和公式来生搬硬套。这样机械地依赖和套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历史证明,教条地理解和照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行不通的,这种盲目迷信“权威”的做法只会给我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带来深重的灾难。二是经验主义,即轻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将狭隘的个别经验作为普遍真理来坚持。这种将具体经验作为不变真理来应用的做法违背了辩证法的原则,拿这种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最终只会因脱离实际而失败。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实践到理论的逐步深化的过程,而作为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将会继续丰富与发展,以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学习哲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哲学教学;素质教育;情境设置;趣味教学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固然有其抽象、枯燥甚至艰涩的一面,但同时又因为它洞悉了世界的本质、证悟了事物的规律,又使它天然地具备一种“达观”的本性,而这种本性自然地又赋予了哲学固有一种轻松、愉悦和幽默的属性。事实上,在一般的哲学理论工作者和哲学教育工作者那里,还是过多地运用和强调了它的前一方面的属性,忽视了哲学本应具有的后一方面属性。

把轻松、愉快和幽默还给哲学,首先是把这种固有的品质还给哲学课堂和哲学教学。把以往空洞、乏味的说教赶出去,把富有情趣和哲理的思考请进来,使学生在笑声中思索,在愉悦中进步。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哲学理论本身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讲解哲学道理,自然离不开范畴的准确性、理论的完整性和哲理阐述的逻辑性,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哲学的趣味性和对于人的素质提高的有效性。在阐释哲学原理、讲解抽象道理时,适当地援引文学名著中的警句箴言、世界名人的美谈轶事,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富于哲理的谚语成语、诗词歌赋、寓言故事,以致笑林趣谈,等等,寓哲理于情趣之中,无疑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教学艺术。

例如,用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名言,去阐释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用莱布尼兹在德国宫庭阐述“单子论”的“相异律”时,提出“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论断,以及宫女们到御花园中试图找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故事,去论证矛盾的特殊性……这样做,比从概念到概念、以抽象论证抽象的做法,显然会更为生动活跃、引人入胜,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我们倡导哲学的趣味性,决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使人一笑了之。要注意分寸的适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关键是要引发学生在忍俊不禁之余更深入地去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感悟哲理、提升素质。

事实上哲学教学过程中,引入趣味性的因素,往往会遇到所选用教材的严重制约。不可否认,目前我们能读到的哲学教材,绝大多数还是板着面孔训人那一套的。哲学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带领学生在教材间跳跃,并非易事。这首先要求哲学课教师,在备课时就下大气力筛选适宜的内容、精当的材料,使学生凭借粗浅的的逻辑思维和有限的人生阅历能够跟上教学的节奏,并逐渐生出自己的、真正受益终生的理性思维的翅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哲理与情趣结合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然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马、恩、列、毛、邓等革命导师的许多著作、报告和文章,不仅立论正确、论据充分、材料翔实、逻辑严密,而且文笔生动、才情并茂、妙语连珠、情趣盎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融于一体,哲理与情趣熔于一炉。同志非常善于借助形象思维,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复杂的事理、深隽的哲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且风趣幽默。邓小平同志的文章、报告、讲话,相对来说,朴素朴实,但仍然不乏精妙的比喻、恰当的借用、丰富的类比等,许多观点使人久久难忘。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哲学理论固有轻松、愉悦的一面,而哲学教学当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因之受益。

哲理与情趣的有机配合,事实上还是我国哲学史上的优良传统。做为中国哲学史发端的老子及其《道德经》,大量哲理的阐解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的。理解哲学“趣味化”尝试的关键,在于认识任何哲理归根结底都是生活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如果我们的思想武器,本身就是生活的产物,那么在哲学课堂上把哲理再还给生活便不再艰难。有名的“塞翁失马,焉知祸富”,给了我们多么深刻的辩证法启示。而这启示,又是多么接近我们所面对的生活。老子以后,其余先秦诸子,通过富有情趣的寓言来阐述哲理者大有人在,尤其韩非子为最佼佼者。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直至今天,无论是当代新儒家,还是“百家讲坛”坛主、复旦哲学王子等等名家,几乎都是寓理于情、深入浅出的高手。

简要回顾这些历史,是为了给我们哲学课改革提供一个确切的背景。哲学教学过程本身不仅确实存在着理论的抽象性和教学通俗化的矛盾,而且在现实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复杂和不确定的因素需要教师把握、洞察、关注。我的体会是,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普遍不够成熟完善的实际情况,引入趣味化通俗化的教学元素,通过努力使哲学的基本方法、基本精神初步在学生的思想中扎根。

首先,哲学教师要清楚所任课班级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的认知习惯和结构。对于这一点,哲学课任课教师最好能在授课伊始做一番抽样调查。当然也可以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并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在实际教学中循序渐进,逐渐地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知识体系,并清除可能产生情性的死角。清晰化、条理化并适度简化教材内容,也是任课教师应该做好的一项工作。教师备课,应该是备学生,而不是备教材。即针对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和学习水平进行备课和教学,这样,才能够摆脱或克服教材的束缚,做到“立足教材,跳出教材”。在一段时间内(尤其是学习哲学的初期),学生读不懂教科书,或理解问题不够真切、深刻,是必然的,这不要紧,要允许他们有一个慢慢提升、渐渐入门的过程,才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

其次,要善于把握教学过程,设置哲理与情趣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引导教学。经过精心筛选、选择出来的能够附加、渗透大量哲理的趣味性小故事、小笑话,用来引入或巩固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这就是哲学课情境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用颇具趣味性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并进入学习的状态后,教师接下来要干些什么呢?我认为,在“学——教——学”的整个教学环节上,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幽默风趣、富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启发什么?一、启发(或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方法、门径;三、启发学生从个别结论不断地升华出普遍理念的思维习惯。这三个方面的不断启发,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引领学生步入哲学殿堂的必经之路。

再次,合理地利用和支配教学时间,不仅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而且也是事关教学效果高低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趣味性的东西不能喧宾夺主,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要能够引发思考而又不能走得太远。我个人的体会是,两节课100分种的单元教学时间,可分成三或四段,做到有导入,有深化、有反馈、有总结,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这四个方面或阶段分别做好了,轻松愉悦的内容穿插其中,这堂哲学课就大体上是成功的。

最后,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哲学教学的趣味性。采用或变幻、交替使用多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也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好作法。当然,手段应服从于目的、服务于目的,反之便是徒劳的。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设置趣味情境导入教学的方法,学生自学为主辅以适当点拨的教学方法,专题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无批评的沙龙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急诊式的教学方法——等等,这些方法,教师在哲学课教学中都可以尝试,并不断学习、积极尝试其它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

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有一个深刻的内在矛盾。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教材的实际难度之间的矛盾。我的理解和做法是,一方面逐渐地提升、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尽可能地简化教材,降低教材的难度,使“难学”的书便得“易学”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情境设置导入教学法的一个不利因素,在于学生的兴趣、乐趣被激发起来之后,能否持久地保持下去并转向下一步的学习。我的做法是,一次导入不够,就另加一次导入;普遍性的导入不够,就进行个别化的导入;个别确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采取暂缓导入,进行基础必备知识能力的补习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思考如何将哲学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悦起来,如何找寻哲理与情趣的现实结合点。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之后,我认为,那就是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哲学课程的改革,这涉及人事、进修、培训、大纲的重新确定,教材的根本性改革等大量教师本身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

然而,哲学应该是明哲之学,应该是让人增加智慧的学问,不是让人越学越糊涂或学完就拉倒、不了了之。在诸多宏观因素教师本身无法克服的情况下,哲学任课教师还是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尽可能地使哲学课堂愉快轻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同其他课程的素质教育一样,哲学课教学无论如何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个尽心尽责的哲学教师,无论怎样艰辛探索、怎样努力,他的哲学课的教学效果也还是并非无懈可击的。我常常想,也许我们的劳动,我们在哲学课堂上的全部努力,也仅仅只是在学生的脑海中撒下几粒哲理的种子,这些种子能否扎根、发芽、成长,最后成长为他思维的大树,还要取决于他们日后参加的实践活动、他们的思索和反思,以及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和悟性。但是,只要我们真心地给予了、切实地努力了,就无愧于我们为人师表的称号、薪水和良心。同时,我们期待着日益普及和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能够不断丰富优化哲学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艺术,使图文并茂、妙趣横生的哲学课堂给我们的学生以更多的启迪,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之中改造本性、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秀阁 杨仁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研究》[M],2010年,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 孙云晓:《教育的秘密是真爱》[M],2002年,第一版,北京,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