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范文第1篇

近日,由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组织召开的“2013年中国麻纺织行业年会”在深圳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出席年会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会长许吉祥,以及国内知名麻纺企业及高级管理人员、高等院校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表彰先进 引领行业发展

2012年,麻纺行业经济运行形势要好于纺织行业整体情况,毛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产销利润率都高于全行业;内销市场在不断得到扩展的同时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规模以上麻纺织企业实现内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现在麻纺行业与全行业一样面临着众多问题,企业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过度竞争不仅会损害企业利益,最终会危及一个行业。”王天凯表示,麻纤维作为一种优质天然纤维,有非常高的价值,麻织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希望行业、企业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加强麻纺终端产品的开发,推动麻纺行业创新发展。

为扩大麻纺织内需市场、创建麻纺织品牌、引领麻纺织时尚、做强麻纺织终端产品,麻纺协会授予湖南华升(集团)公司等21家企业“2012年度麻纺织行业扩大内需市场创新终端产品先进企业”称号,授予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国定等35位同志“2012年度中国麻纺织行业扩大内需市场终端产品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为鼓励地方麻纺织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授予黑龙江省延寿县“振兴亚麻产业特殊贡献奖”。为促进麻纺织行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授予13家企业为“中国麻纺织行业技术设备创新先进样板企业”。

“表彰先进,就是希望全行业能积极行动起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更新、更有特色的麻纺织时尚品牌终端产品,全力开拓内需市场。”会长许吉祥表示:“特别是表彰的13家样板企业,希望他们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实现麻纺织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全面发展。”

瞄准定位 创新终端产品

会上,许吉祥作了题为《瞄准市场创新产品,科学定位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报告深刻剖析了2012年中国麻纺行业存在的问题: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技术装备自动化水平低,原料受制于人的情况严重。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范文第2篇

奥美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目前已是一家集棉纺、织布、一次性医用敷料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集团性公司。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全棉系列医用敷料和非织造布系列医用敷料的制造商和出口商,产品全部出口到北美、欧盟、中东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

公司目前拥有资产总额6亿元,经过2004年、2008年、2010年3次扩规建设,在湖北已建成枝江奥美、宜昌奥美和湖北奥美等3个生产基地。公司拥有折叠机150多台;6条脱漂生产线、3条曲缩卷生产线,3条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线;拥有Autocoro 480型全自动转杯纺机24台,年产纯棉医用敷料用纱1万t;拥有600台宽幅喷气织机与年产医用敷料用坯布3.5亿m生产能力。2011年,公司年销售收入达13亿元,生产和销售水平位居同行业之首,是国内最大的医用敷料生商和出口商。

取得成功的背后也有许多的曲折,企业从创建直至2010年,一直走的是传统加工贸易路线。由于没有纺纱能力,年耗1万多吨棉纱全部为外购环锭纺纱,由于环锭纺棉纱存在先天性的毛羽多、棉结杂质多、异纤多的特点,这“三多”始终导致最终成品的质量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提高。织造环节也是靠外加工,将所采购的棉纱送往外部织布厂进行加工,而这些织布厂所采用的设备都是非常传统的有梭织机,织造效率很低,工厂环境差,对坯布的污染也较大。而公司内部只拥有坯布脱漂、加工、消毒处理的生产线,产业链很短,要全面地进行质量监督和控制就很难。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全面提高产品档次,从源头控制质量,决定延伸产业链,公司在2010年筹建了纺纱厂,主机采用Autocoro 480型全自动转杯纺机,一次性购买了22台,于2011年3月底全部投产,2011年8月又增加2台,现已安装投产。目前公司正在进行纺纱二期项目的建设,计划于2012年8月再投入安装10台Autocoro 480,届时总计达到34台。2011年4-9月,公司重点扶持附近3家织造企业扩建新厂房,购买中控公司600台宽幅喷气织机专门配套生产医用敷料用坯布,最终形成从纺纱、织布、脱漂、深加工和消毒包装全面贯穿的完整产业链。

奥美公司产业链延伸主要是进入了纺织行业,在传统的纺织业,通过大胆创新、有效整合,取得了成功,从原料选配到纺纱、织造等一系列环节,采用了国内同行业所少有的生产流程及设备配置,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降低了消耗,与传统做法相比具有众多的优势,为医用卫材行业开创了一条新路,其成功经验也值得相关行业借鉴。

一、转杯纺纱和环锭纺纱纺制纯棉细支纱经济性比较

采用转杯纺设备纺32S~40S纯棉细支纱,这在国内是少有的,在节能耗、省用工、改善棉纱质量和降低吨纱用棉等方面,转杯纺具有环锭纺不可比的优势。

首先确定生产规模,再从同等生产规模上进行比较,奥美公司目前有24台Autocoro 480型全自动转杯纺机,每台408头,总计9792头,实际配棉等级3.4级左右,主要生产32S、36S和40S等纯棉纱,平均生产效率达到97%,以36S为例,纺杯转速136000r/min,捻度1010捻/m,产量计算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转杯纺9792锭纺36S时,按实际生产能力比较,相当于环锭纺8.5万锭的规模(转杯纺的线速度÷环锭纺的线速度×转杯纺的总头数)。

(1)从生产厂房占地面积对比,奥美公司生产厂房占地面积1.38万mS,同规模8.5万锭的环锭纺生产厂房占地面积应不少于2.5万mS,相比环锭纺是转杯纺的1.8倍以上,这样不仅节约了用地,而且因为厂房总空间小,对于空调能耗也是有很大的节约。

(2)能耗方面,奥美公司生产流程采用清梳联、并条、转杯纺成纱,相比环锭纺在粗纱、细纱、络筒等3个工序上少2个,在能耗上有很大节约,传统环锭纺普梳折合20S标准产量,吨纱电耗约2000kW·h左右,转杯纺折20S吨纱耗电约1600kW·h,吨纱节约用电300~400kW·h。

(3)用工方面,转杯纺由于其流程短,自动化程度高,管理简单,直接生产用工、辅助用工和管理人员都比环锭纺减少很多,奥美公司目前直接生产用工65人,加设备维修及管理人员等,总计105人,万锭(按纺36S相当于环锭纺8.5万锭计算)用工12.35人,不到目前国内先进企业(无锡一棉万锭用工25人)的50%,同比此产能规模生产同品种的环锭纺(采用清梳联和自动络筒)用工应该在500人(三班倒,26个工作日)以上,相比用工减少80%以上。在当今用工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采用转杯纺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范文第3篇

一切似乎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厂房还是以前的厂房,织机还是以前的织机,人还是以前的人。然而,一切又和以前有着质的区别:企业从国有变为民营,职工全部进行了身份置换。经过半年时间的运作,位于西工业园区的石河子华孚纺织有限公司一季度生产全面告捷,扭亏为盈。

不独独是华孚纺织。石河子市所属的另外几家国有纺织企业――金天阳纺织、银河纺织有限公司、宏阳纺织、新润纺织,按照师市党委的结构调整战略,国退民进,去年年底分别由山东如意集团、浙江中圣纺织集团、西安唐成棉业等民营企业收购重组后,借助这些企业在管理、品牌、技术和原材料的采购等方面的优势,产品很快打开市场,一季度全面盈利,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国退民进,石河子市所属的国有纺织企业全部改制为民营,进入全新的运行轨道,标志着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对国有纺织企业的改制重组实现历史性突破。

历史的辉煌

石河子的国有纺织企业大多组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一棉纺织厂、八一毛纺织厂、石河子织染厂等企业,在上世纪创造过一个又一个辉煌。

八一毛纺织厂,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当时新疆乃至全国的大型毛纺织企业,八一毛纺织厂曾生产出雪松呢绒、华达呢、骆丝锦毛布、葡萄牌绒线等上千个全国知名品牌。产品从低端到高端,形成了“纺纱一织布――印染――服装”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该厂发展至巅峰状态时,职工达到8000多人,在新疆和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八毛视察,并为该厂题写了厂名。当时名不见传的山东如意集团等纺织企业,纷纷派出专人到八毛厂学习取经。该厂很快成了共和国军垦新城――石河子对外的一张重要名片,极大地提高了石河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八毛这个计划经济体制培养出的中国工业典型。终于没能抵抗住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因其依然沿用旧的机制、体制,管理手段落后,由盛而衰,产品严重滞销。1998年后,企业资不抵债,职工大量流失。

八毛这艘巨轮终于搁浅了!

为盘活国有资产,农八师石河子推出“三步走”战略,于2005年12月。对八毛进行破产重组,将其优良资产剥离出来,成立了金天阳纺织公司。

纺织企业的持续低迷,让金天阳纺织公司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其艰难曲折的道路。经过一系列的市场洗礼、碰撞后,去年年底财务报表显示;公司多年来累计亏损1400余万元。

国有纺织企业如何突出重围?

战略调整 国退民进

进入新世纪后,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采取外向带动战略,引进华孚等国内大型知名纺织集团,借助石河子已有的厂房、人员、原材料优势,在开发区兴建纺织基地。农八师昔日纺织行业的辉煌开始重现。

外向带动战略,是否能够成为盘活国有纺织企业的一条新路?

面对严峻挑战,顺应全国国有纺织企业纷纷退出纺织生产、经营领域的现实,去年6月,农八师石河子党委决定:国有企业退出一般性生产竞争领域,以净资产承债转让的方式,鼓励民营企业进入。

在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的支持下,石河子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运作,去年下半年,先后从内地引进了全国纺织龙头企业:如意、华孚、唐成棉业等,分别参与金天阳、天宏新八棉、宏阳等国有纺织企业的改制重组。

分析国有纺织企业亏损的原因,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产品单一、附加值低,没有下游产品等原因。

如意集团的技术人员到金天阳公司考察时得知,其生产的毛布每米出厂价只有30元,而如意的同类产品却卖到了60元。利润空间大幅度缩水,势必让企业缺乏流动资金,失去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

面对激烈的竞争,纺织企业要想赢得更大生存空间,就必须延长产业链,走纺织一色染一色织―成农之路,即把产业链从前端向终端延伸。如意集团之所以能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毛纺织企业,就是其拥有毛纺织制造业从前端到终端的全部产业链。特别是其刚刚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嵌入式纺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世界毛布产品的流行趋势、毛料的走向等等,都是由如意集团的。

产业链越是从上游往下游延伸,利差越大,企业自我提升的速度就越快,在市场竞争中就越是具有话语权。这一切,令亏损中的石河子国有企业望尘莫及。

在这种情况下,要振兴纺织企业,盘活国有资产,有一条绕不过去的路,这就是尽快转变经营机制,引进适应市场经济的民营机制。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大胆探索,并于2005年首次提出战略性调整方针:不再办纯而又纯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纺织企业!

这一观点的提出,预示着石河子国有纺织企业注定将面临一场全新的变革。

国有纺织 曙光初现

2009年12月至今年2月,天宏新八棉、宏阳几家纺织企业经过一场“大手术”,即被收购后,从国有变成了民营,员工全部进行身份置换,重新上岗。

企业完成了从国有到民营的转身。

西工业园区涉及6万多人的改制重组工作,波澜不惊,在平稳中过渡。

天宏新八棉改制为石河子华孚纺织有限公司后,引进华孚集团成熟的管理模式,先后投人146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色纺纱项目计划于4月底投产,将填补疆内无染色纤维的空白。

唐成棉业公司收购宏阳纺织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资金调度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等优势,加大原材料的采购力度,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一季度满负荷生产,已经开始盈利。

如意集团将投资2亿元,建设年产150万套高档西装生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如意集团以民营企业特有的市场敏感认识到,八一毛纺织厂创造的一系列品牌,至今依然拥有着独特的商业价值。该集团将逐步恢复“八一毛纺织”这个特定名号,借助其已经形成的品牌影响力,拓展市场空间。

恢复“八一毛纺”名号,对我们肩负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军垦人来说,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它将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解兵团发展历史。

大手笔,高起点。从单纯的纺纱到色染、色织、服装生产线,借助如意等集团拥有的技术、品牌力量振兴老工业基地及棉纺织企业,兵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打造西部纺织基地

2002年,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提出:把石河子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大的纺织基地。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当时师市的纺锭规模不到11万锭。

2009年,师市通过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外向带动,纺锭规模突破100万锭、达到150万锭。

今年,师市纺锭规模预计达到250万锭。

发展纺织业,农八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尽管如此,离西部最大纺织基地究竟还有多远呢?

建设西部地区最大纺织基地,师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一方面,全国三大棉花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新疆、长江中下游山东和河北一带,其中,新疆的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而八师石河子的棉花产量占新疆的九分之一,年产皮棉30万吨以上。棉花产量高、品质好、品种丰富,除没有长绒棉外。从中长棉到细绒棉、天然彩色棉,应有尽有。

另一方面,师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纺织业,尤其是1990年以前,在八一毛纺厂、八一棉纺织厂等大江雄峰集团和弘生集团洽谈合作,签署合作意向。2003年,由雄峰集团投资的新疆天盛实业有限公司和弘生集团投资的新疆弘生家纺有限公司,分别落户石河子开发区。

2003年9月,天盛实业有限公司棉纺项目动工,当年建设厂房27万平方米。在师市党委和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公司一期10万锭棉纺项目于2006年投产,此后每年增加10.75万锭,到2009年底,形成了44万锭环锭纺和2520头气流纺,总计55万锭的生产规模,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

2009年。在国家发展委提出的“推进纺织业梯度转移”,即“纺织业由东部向西部转移”战略带动下,师市先后引进的华芳纺织、中圣纺织、爱立泽纺织等纺织企业,使师市的纺锭能力于型纺织企业的带动下,纺织业一直是师市的支柱产业。这些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

令人遗憾的是,人才、资源优势并没有转换为产品优势。

毫无疑问,纺织业的利润空间主要产生于产业链的下游。

要尽快实现优势资源转换,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惯性思维,在本地企业不具备做大、做强的条件现状下,借船出海,走外向带动之路,引进有规模、上档次、有终端产品及成熟营销渠道、品牌的纺织和印染深加工企业,产业链由单一纺纱向织布一印染一家纺一成衣延伸,促进师市纺织产业优化升级。

外向带动产业升级

外向带动战略思想提出的当年,即2002年11月,八师石河子就与浙去年年底达到150万锭,提前完成了预期目标。其中,开发区拥有环锭纺76 24万锭,气流纺6660头,总计105万锭,占全疆纺锭规模的19%,工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成为开发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尽管如此,打造西部“航母级”纺织基地依然任重道远。

2009年4月,两安总投资达168亿元,预计生产规模为300万锭以上的西安市纺织产业园等11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西安计划用5年时间形成陕西乃至西北最大、最优,产值过百亿元的纺织产业园。

放眼沿海发达地区,我国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及出口基地――浙江绍兴县,年生产布料20亿米,占全国的20%,并形成了集纺纱、织布、印染、成衣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生产、销售体系。

面对竞争,我们该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升级?

延长产业链

发展中的八师纺织业,纺锭规模虽已位居西部第一,但产品结构是以单一纺纱为主,年织布能力仅为500万米。此外,印染、成衣方面几乎是空白。

建设纺织基地,要求我们必须在扩大纺锭规模的同时,提升整个行业的产业层次和装备水平,形成上下游衔接,集织布、印染整理、服装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完备的产业集群。

为此,八师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弘生家纺公司落户石河子后,以提高当地纺织工业质量和效益为目的,2009年引进的色织布技术,实现了石河子家用纺织品零的突破。其中宽幅无梭提花织机,填补了疆内空白。

2009年,天盛公司在北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年产6万吨毛巾、1亿米色织布料、2万吨针织面料项目。

2010年4月,浙江华孚控股有限公司投资1.25亿元,年产2万吨的纤维染色项目在石河子开发区北工业园开工建设,10月投产。

山东如意集团将投资2亿元,在开发区建设年产150万套高档西装生产线。

在大集团、大企业带动下,八师纺织产业链向终端消费领域延伸。

目前,师市正在寻求新的发展契机。积极推进江苏永大集团46万锭、1000台织机和河北宏润集团15万锭纺织项目落户开发区工作。预计到2015年,开发区纺锭规模将达到350万锭,气流纺2.5万头,织机1.2台,年生产布料7.5亿米,销售收入400亿元,将远远超过西安。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范文第4篇

每一次麻纺年会的召开,都是一次凝心聚力,全行业的总动员。经过全行业的创新发展,麻纺“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逐步得到改善,技术的落后与设备的滞后也明显提升,2013年麻纺行业实现质与效的双提升。但是这些仍不能作为支撑起麻纺大国变成麻纺强国的动力,麻纺产品终端的缺失,产业链价值的失衡以及原料的短缺、人工成本的提高等都严重影响着麻纺的壮大与发展。随着2014年中国麻纺织绿色时尚产品文化年的启动,这一切的不和谐都将成为历史,传统的麻纺即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更改会名 延伸产业链

作为“棉、毛、麻、丝”四大天然纤维之一,麻纺织行业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产业,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了延续民族产业,弘扬传统文化,做强中国麻纺织行业,近几年来,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始终坚持促进我国麻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在开发终端产品,拓展内需市场,创建优质原料基地,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麻纺织行业逐步改变两头在外的现状,呈现很多优质麻纺织新产品名扬海内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对麻纺协会的工作开展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评价。他告诫麻纺企业,今后的发展一定要结合麻纺织行业实际情况,坚持既要稳中求进,又要改革创新,在巩固外销市场的同时,积极扩大创新麻纺织产品内需市场,不断促进壮大麻纺织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3,全国298家规模以上麻纺织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4.36亿元,同比增长16.42%,其中麻纤维纺纱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6.88亿元,同比增长21.48%;麻织造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1.61亿元,同比增长13.26%;实现利润总额29.36亿元,同比提高31.44%。麻纺内销比例也从过去的20%提升至28%。麻纺产品除了传统的纱线、面料、服装以外,还延伸到了家纺、针织、产业用等领域。“此次讨论中国麻纺行业协会更名为中国麻纺织行业会,就是为了适应今后行业发展的需要,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麻纺行业。不能再低端的加工,赚廉价钱,而是要做精做专,向终端靠拢,实现微笑曲线。”许吉祥表示,不管更名成功与否,至少表明传统的麻纺行业已经在焕发新的生机,整个行业已经觉醒。

新申集团作为麻纺行业亚麻版块的一家代表性企业,凭借“亚麻面料梦想家”使命下卓越的亚麻面料品质和创新商业模式的亚麻面料产业发展思路,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汇集成满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消费需求的从亚麻面料到亚麻终端产品在内的“亚麻联盟产业化”的核心竞争力。“麻纺行业只有不断开拓内销市场,延伸产业链,扩大市场占有率,逐步让国人的生活‘绿’起来,才能实现麻纺的全面发展。”新申集团总经理李建峰表示,他很赞同麻纺协会更名一事,认为这将是麻纺史上的新坐标。

申请麻农直补 保证行业安全

作为麻纺大国,我国麻纺的优势和实力不容置疑。目前,我国苎麻生产量和加工量占全世界苎麻生产量、加工量的90%,中国亚麻加工量占全世界亚麻加工量的70%。“但是我国麻纺原料的种植却面临严重困扰,急需国家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以保护麻农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麻纺在世界上麻纺织产业中的稳固发展。”许吉祥介绍,随着苎麻、亚麻、黄麻等种植面积的严重萎缩,国内亚麻、黄麻纺织生产企业对原料的进口依赖度越来越大,长此已久,势必酿成危机。

由于我国麻类种植一直未能享受国家补贴,加之育种投入少,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全国各地出现很多挖麻、毁麻、弃麻现象。同时,麻类作物种植效益低下,也挫伤了农民种麻积极性,给全国麻纺织行业造成了很大困扰。被称作“中国草”的苎麻,种植与加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全国苎麻种植面积和产量从历史最高的700多万亩、56万吨,已下降到目前的15万亩、2万吨,致使2013年新麻收储严重不足。而全国亚麻种植面积由历史最好年份的200万亩,下降到不足20万亩,产量只有2万吨;亚麻打成麻和短纤维每年进口却都在10万吨以上,亚麻纤维原料进口依赖度在85%以上。作为世界黄麻第三大加工国,黄麻种植面积更是一路下滑,2009年全国黄麻种植面积仅为22.5万亩,产量4.5万吨,黄麻原料进口依赖度在70%以上。

相反,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了丰收,实现了我国粮食生产“十连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粮食生产的政策性投入。“鉴于当前国家取消棉花收储政策,改以直接补贴棉农,以此护棉农利益。对此我们也呼吁国家实行种麻直接补贴政策,一方面对农民种植麻类作物按面积进行种麻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使种麻农民与种粮、种棉农民都得到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惠;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保护种麻农民的利益,调动麻农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我国麻纺织产业的稳定发展和行业安全。”许吉祥表示。近两年来,麻纺协会一方面协调生产企业与地方政府,建立了麻作物“原料生产基地”;另一方面组织麻纺织企业到麻作物种植产区与麻农搞多种形式联营互利合作。“这些成效都不大,原因就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麻农的收益和企业原料的问题。如今原料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麻纺织企业生存的最大问题。”

设备更新 加快两化融合

麻纺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是大家的共识。由于麻纺织行业技术设备自动化水平差,一直困扰麻纺织行业发展。特别是苎麻行业设备陈旧老化,存在效率低和用人多,平均万锭用500人及以上,影响企业创新发展。

尤其是随着招工难、人力成本明显增加等问题的不断显现,以及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用工少、能耗低、质量好、效率高的新装备呼声不断,如何避免未来劳动成本不断攀新,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所带来的冲击,提升行业竞争实力,是当前麻纺设备重点攻关的难点。

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买断世界纺织机械著名厂商英国麦凯公司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拥有独家专有技术的麦凯品牌的亚麻、黄麻、剑麻等成套纺机产品的全部技术、专利、商标和冠名权后,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我国麻纺工业技术装备整体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我国相当一部分亚麻纺织企业的专用技术装备已经接近或处于国际先进地位,领先于俄罗斯、东欧装备水平,而且性价比优势凸现。其中,亚麻纺纱成套设备;黄麻纺织成套设备;剑麻纺机成套设备;苎麻制条、纺纱成套设备;绢纺新工艺成套设备。其中亚麻纺纱成套设备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黄麻纺织成套设备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盛产黄麻的国家占有率达到70%以上。

2013年,麻纺协会先后两次召开亚麻、苎麻行业产学研论坛会,研究改进亚麻、苎麻生产线工艺流程长等问题。选择13家企业为中国麻纺织行业技术装备创新样板厂,以利于抓点带面、推动全面发展。在苎麻技术设备攻关改造方面继续加大力度,2013年在纺机协会的帮助下,列进了科技部专题项目,目前还在进行当中。同时,亚麻现用的设备也逐步进入更新改造的大周期。

减免增值税 助力企业快发展

麻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的纺织行业,尽管在整个纺织工业中的占比不大,但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从原料种植、加工到服装、家用、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麻纺织大国,亚麻和苎麻纺织的生产和贸易均居世界首位,黄麻纺织的生产和贸易居世界第三位。我国麻纺织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出口比重在70%以上。麻纺织行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以及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出口创汇、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前景广阔。

但是麻纺织原料进口依存度高、整体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牌建设滞后和内需市场有待大力开发等诸多问题也很明显。2013年,由于进口原料的涨价,成本加大,造成企业有订单,但是没有效益,只好将订单转让出去。湖南华升集团是国内苎麻行业的最大集团公司,产品以出口为主。该集团拥有国内麻纺行业唯一的部级技术中心,技术研发能力居国内领先地位,产品以高支苎麻产品和竹原纤维为主,但由于苎麻企业技术装备发展相对落后,万锭用工仍在500人及以上,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达到40%,2014年虽然生产任务饱满,但基本上没有利润效益,维持生产非常困难,企业发展压力巨大。

“麻纺织行业主要原料属于农产品,因此还存在工、农业产品加工环节中高征低扣的现象,这些都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这种状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将直接影响中国麻纺织行业生存。为走出困境,克服困难,麻纺行业既要解决企业自身现存的问题,也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政策的大力扶持,以保持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许吉祥表示。

为帮助麻纺织行业走出困境,支持麻纺织企业稳定发展,麻纺协会呼吁国家能将中国麻纺织行业做为增值税改革试点行业,采取先征后返的政策,恳切要求国家对规定的17%增值税给予减免到8%,用以补贴劳动密集型的麻纺织行业职工待遇,以此减轻麻纺织企业负担,促进麻纺织行业继续稳定协调发展。

打造基地 地方企业联动发展

哈尔滨延寿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东经128°19’北纬45°26’,是适合亚麻种植的最佳县份。早在1937年,就开始从事亚麻的种植和加工,经过近80年的发展,全县亚麻纱和亚麻布生产规模分别达到3万锭(6000吨)和1000万码,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2013年,全县亚麻产业产值占全省GDP6%,完成税金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9%,成为延寿县重要产业之一。根据国内外亚麻市场的发展趋势,结合延寿县的实际情况,2013年延寿县委以市场为引导,以科学发展为目标,制定了建立在市场法则上的八年发展规划,计划从2013年到2020年突出亚麻纺织上规模,初步建成亚麻产品集成化生产基地。适时引导县域亚麻种植,逐步提高自产亚麻原料使用比例。建成集研发、生产、展销、贸易为一体的亚麻发展中心,依托亚麻科研机构,引种以亚麻籽生产为主的新品种,建成亚麻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依托继嘉公司龙头企业,推动延寿亚麻集约化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亚麻产业集团,拓宽内销市场亚麻纺织产品领域及品种,增加麻纺家用比重。

与此同时,延寿县还走出综合开发的路子,适时推进亚麻规模化种植,发展纤维、籽油兼用等综合开发;走合作化路子,以农民合作社为依托,保持种植的传统阵地,针对农民利益,结合市场实际,以生产方式的转变,结合合作经营取向,组织亚麻种植合作社,通过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亚麻雨露沤麻新技术,提高亚麻种植的比较效益,推进亚麻种植规模化发展;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鼓励和引导亚麻纺纱企业与农民自主合作,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发展亚麻种植,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一体化发展,为亚麻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创造条件。这样不仅保护了麻农利益、企业效益,更加大了原料种植与深加工,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振兴中国亚麻产业创新发展先进县”实至名归。

发力文化 麻尚开来

“亚麻、苎麻、黄麻、大汉麻纺织品,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绿色环保时尚天然纤维产品,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也是世界高端纺织品市场推崇的时尚产品,这是行业发展的机遇,必须乘胜追击。“许吉祥强调,开展2014年中国麻纺织绿色时尚文化年活动,就是想通过加大力度积极宣传中国麻纺织绿色时尚产品文化,在巩固稳定麻纺织产品出口的同时,加大力度开发内需市场。“让更多的民众了解麻纺织产品,喜爱麻纺织产品,购买麻纺织产品,穿戴麻纺织产品,应用麻纺织产品,以此来不断提高麻纺织产品购销率,扩大麻纺织产品内需市场占有率,进而做大做强麻纺织产品内需市场,实现麻纺织行业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范文第5篇

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目前我国麻纺行业已具有完整的生产体系和相当的规模,成为世界麻纺织大国,其中苎麻纺织、亚麻纺织的生产和贸易居世界首位。然而大而不强的麻纺,原材料依旧受制于人,对外依存度高;装备水平落,出口大部分以纱线等半成品为主,企业利润率低;研发创新不足,内销比重仅为25%“我国麻纺行业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必须走转型升级的道路,才能实现全行业的振兴发展。我国麻纺在终端产品研发、品牌开拓方面的不足,而这恰恰是欧洲麻纺的优势,所以我们已和欧洲亚麻大麻联合会达成共识,决定共同携手开拓中国麻纺的国内市场。”许吉祥介绍,2011年中欧双方共同签署了《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与欧洲亚麻大麻联合会合作拓展中国亚麻纺织品市场协议》,并明确了开拓中国亚麻纺织品内需市场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产品规格、创建品牌和消费需求方向等情况。“我们很快建立了拓展中国亚麻纺织品市场的基金理事会,并理顺了中国亚麻纺织行业专业委员会服务职能,筹建了在北京和上海设立拓展中国亚麻纺织品内需市场联络机构。开拓内需市场,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我国麻纺行业总体规模较小,门类较多,市场竞争力表现差异较大,在技术装备、自主创新、产品开发、市场结构、品牌建设、原料资源等方面都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麻纺行业的发展。“当前,麻纺最紧迫的任务:一是内需市场的开拓,大力发展终端产品,引导消费;二是加快纺机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三是加强技术标准的制定;四是加强优质原料基地培育建设。”许吉祥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全行业只有不断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坚定不移拓展中国麻纺织品内需市场,才能扭转我国麻纺行业的现状,实现创新发展。”

为了积极开拓内需市场,中国麻纺协会充分利用春季北京、秋季上海中国国际面料展览会和中国大连国际服装节等展览、展会,设立中国亚麻纺织精品时尚文化展位,积极向社会宣传和推广亚麻文化,引导人们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全年穿戴亚麻服装与制品。“开发中国多功能亚麻纺织终端名牌产品,贴近公众生活,就必须要延伸产业链,大力研制创新亚麻纺织面料、服装、家纺、汽车、建筑等多用途的复合亚麻纺织产品,这是当前中国麻纺发展的战略任务,得到全行业的积极响应。”许吉祥表示,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东南亚国家劳动力相对低廉,再加上东南亚国家对纺织行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使得我国纺织行业价格竞争优势丧失,部分国外订单被东南亚国家分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拓内需市场成为了我国麻纺行业最后的“救命稻草”。

开拓内需市场,究竟对麻纺行业意味着什么?许吉祥算了一笔账。“我国有13多亿人口,哪怕只有3亿人喜欢穿戴亚麻服装制品,人均年消费500元,一年就是1500亿元。可以说,开拓内需,做强终端产品,是我国麻纺行业做大做强的动力引擎,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