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再塑生命的人》其实就是《再塑生命》,文章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系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再塑生命的人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再塑生命的人①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布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 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 doll ”。

②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 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利文小姐把可怜的布娃娃的碎片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③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 ” ——“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④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⑤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 2002 年版)

1.结合选段说说标题中“再塑生命”的含义。

( 2 分)

2.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耐心、有慧心的老师。

请在选段中分别找出依据。( 4 分)

耐心:

慧心:

3.为什么“我”此时会“悔恨莫及”?(

3 分)

答案:

1.“

再塑生命” 从字面意思看,是“ 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本来, “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 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 “ 我” 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 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 光明” 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 我” 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莎莉文老师还教“ 我” 懂得“ 什么是爱”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 再塑生命的人”,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2.耐心:当我不明白“杯”和“水”的区别时,我大发脾气,摔碎娃娃,

莎莉文老师极富耐心, 把布娃娃碎片扫到炉子边后,便领着“ 我”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慧心:“散步”让我心情愉悦, 把“ 我” 带到了井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契机。让“我”通过触觉感知事物,巧妙的教会我“水”这个词。

3.“我”对于刚才的所作所为后悔莫及,所以就可以概括刚才的所作所为都包含什么即可。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明白“杯”和“水”的区别,自己大发脾气而且还摔坏了莎利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布娃娃,当我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有了进步,心情平复以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莫及。

再塑生命的人读后感范文这篇课文记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生。海伦1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她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说话,用手指讲话,并掌握了五种语言,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着名的哈弗大学拉德克利女子学院,此后,她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的事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高等学院的赞扬。

一个不幸的聋哑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和荣誉,是多么令人敬佩啊。如果没有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那他就可能成为社会的’寄生虫’。是莎莉文老师给了她生命;莎莉文老师给了她内心的光明;是莎莉文老师给了她自由的世界。如果她向命运屈了头,那她会是什么样的。然而,她没有,她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走完了人生的道路,并为人类作出贡献,成为一个知识广博,令人尊敬的人。

海伦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给予我们极大地鼓舞。一个又盲又聋的残疾人都能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成为那么令人尊敬的人。而我们有些健全人了。却总以条件差呀,困难多呀作为借口,但是和海伦相比,这些困难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只要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2011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的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三篇《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的作者林天宏,看到自己的文章成了高考题,欣喜之余,“好奇心起,找来试做了一下,对照标准答案,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尤其是第15题:“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作为标准答案的“答题要点”是:“1、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2、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3、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作者林天宏本人在自己的博客里不无落寞地说道:“标准答案忽忽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足,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出卷前问问我好吗?”

为什么作者分析不好自己的文章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题目的“标准”答案是命题者制定的,而不是作者定的。如今各种语文阅读的考试,对命题回答正确与否的决定权既不取决于教师,也不取决于阅器者,更不取决于文章作者,而是取决于对选文进行命题的人。鲁迅先生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文学审美功能的角度看,文学应当允许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思想、情感等结合自身的经历加以诠释、发挥。允许读者作为审美主体通过文学想象对客体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但不应当是脱离了作者本人的写作思想、创作意图的。当命题者成为了持有上百万考生生杀予夺大权的尚方宝剑的唯一裁判时,命题者心中的那一个“哈姆雷特”形象便成为了所有考生应当解读出来的上百万个“哈姆雷特”中唯一的标准,考生必须答出来的唯一答案,所以我们不得不经常看到教师对于现代文阅读中学生的质疑和自己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的不一致而语无伦次、莫衷一是的“乏自信胜回答”的尴尬局面。

命题者解读的“独裁”容易导致超文本化、去作者化的“过度解读”。由于中考、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命题者“独裁化”的命题和解读,还会导致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盲从和不自信。对于各种报刊杂志、教辅资料中的现代文阅读,无论其中出现多少疏漏、错误,即使是打字印刷校对错误,既没有及时质疑、纠正的途径,一般教师也懒得去纠正,一道选择题的答案“C”错误地印刷成了“D”之类的现象难免会发生,一些因命题者的偏执和陋见而炮制出的模棱两可的答案更是时有出现,让教师也无所适从,不敢轻易下结论。直接导致教师对照教学参考书或参考答案,一读了事,不敢去作详细推敲分析。即使是在中考、高考阅卷期间,也很少有老师愿意或敢于对试题的答案进行质询,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根据参考答案批改即使有错责任不在自己、早些完成任务早点回家休息的态度,这在极大程度上培养出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尴尬的不自信态度。更助长了现代文阅读教学向死胡同的进一步延伸。

例如,孙犁的《嘱咐》里的阅读练习题:下面对水生嫂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女人一怔,睁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既有盼到丈夫归来的喜悦,又有埋怨丈夫迟迟而归的心酸);B、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表现出水生嫂不忍丈夫离去、又深明大义的复杂情感);C、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水生嫂高贵美好的心灵和丰富的情感);D、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嘱咐的话语中着力突出1快回来”三字,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依恋之情)。几个学校的老师都在争论,有老师说选A,可现实生活中“心酸”的“埋怨”怎么可能没有呢?有老师说选D,因为“好好打仗”应该是女人着力突出的话,可“快回来”难道就不应该“着力突出”吗?作为一个女人,她理所当然希望丈夫“快回来”。让老师们无所适从。几个答案看着好像也都对,最后很多老师认为,这道题极有可能是因为命题者认识的错误或打字印刷错误,导致答题者的困惑不解。众议结果,按照参考答案,不再讨论。命题者为了考查学生的所谓分析能力,经常炮制出一些摸棱两可的题目,有意制造出一些所谓深度的干扰信息,搞得学生头晕目眩,为了一道似是而非的题目,经常这样搞得教师莫衷一是,自信全无,语文阅读教学怎么能不陷入一种“知其重要而无法教”的怪圈中呢?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一、注重整体阅读感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章是学生不可缺少的主要依据载体,也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所在。学生作为文章内容的学习者和领悟者。理解文章的主旨则是最为核心的环节。这就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深入体味作者的写作时的思想情感。

在近几年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存在“尝浅辄止”阅读心理,忽视了对文章整体阅读。这也就为后面的理解感悟埋下了隐患。对此。笔者以为,注重整体阅读感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旨,不妨运用以下几种方法:(1)抓主旨语句法。根据文章的写作思维规律,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往往是作者所要着力表达的主旨,因此,不妨从文章开头或者结尾进行分析概括;(2)写作背景运用法,“言为心声”,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往往就是文章的思想情感环境氛围;(3)分点合并法,即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每一段的段意分析人手,注重彼此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组合成具有一定整体意义的语句,来表达文章主旨。

例如,在苏教版(下同)必修五“直面人生”《记念刘和珍君》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就文章的整体阅读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1)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迅速阅读完文章,并通过由文章的首段和结尾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建议学生就文章的注解一中的时代背景知识作简要的分析,以此来体味“记念”的价值意义;(3)建议学生就文章的六个大段分别概括段意,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概括能力。

二、注重文章阅读探究,知晓命题者的命题依据和意图

语文阅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探究,不仅能够更好地知道文章的内容,还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揣摩出命题者的命题依据和意图,提高阅读理解的目标性和有效性。

笔者以为,注重文章阅读探究,知晓命题者的命题依据和意图、主要体现在:(1)在围绕文章主旨进行阅读的基础上,注重文中精彩之处的赏析,特别是一些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性的话题内容;(2)注意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一些具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往往是命题者命题的主要内容;(3)注意文章的思想情感,通过揣摩作者的精神世界来进行语言表达,需要一定的语言概括技能,也是命题者比较喜欢的命题考点:(4)注意文章的思路和发展命脉,掌握文章的发展动向,进而进行阅读的拓展延伸。

例如。在语文读本必修4莫言的《小说的气味》阅读中,我们不妨建议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做“命题者”,并就自己的命题依据进行表述。教师就其中的命题思路作简要的阐述,以此为学生的命题提供方向。

三、注重阅读解题技巧。为阅卷者提供精彩之处

阅读理解的深浅是通过一定的评判形式予以体现的,阅卷者往往依据的是考生的答题结果。而非考生的阅读理解过程。这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能够会阅读,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题,进而提高自己的答题得分点。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一、培养综合理解能力

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无论是市县统考还是学校抽测,语文阅读的选材都重在课外,而课内阅读试题所占比例甚少。这就让许多学生产生了语文课听与不听都一样的错觉。事实上,不管选取的是什么阅读材料,其考点都是语文课上所涉及到的,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万变不离其宗”。因为课文是基础、是根本,所以只要我们牢牢地立足于课本这个“本”,就能够以不变来应万变,收到“以静制动”之效。鉴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能只图短期实效,授之以鱼,而应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其能力培养,做到授之以渔。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充满激发、启发、调动的内容,让学生有问题意识,甚至可以把课文文本当作阅读理解分析题,引领学生读懂读透。为了让学生心中有数,较快校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帮学生明确阅读题的命题规律、命题内容和命题范围,如把题点概括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讲解。

二、开展广泛的专题阅读活动

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其阅读面,增加其阅读量,引导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要帮助学生选好篇目,或以内容组材组织学生围绕“人与自然”、“至爱亲情”、“人生思索”、“乡愁情思”、“地域文化”、“前沿科技”、“青春放歌”、“人生之旅”等专题;或以文体组材,或以题型类别组材,如理解词语句子类、鉴赏分析类,进行扎实有效的专题性阅读。

对于平时课外阅读指导,其实还有一个捷径好走,只不过更多的时候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配合教材的各种教与学的辅导参考书籍中都有与课文同步的课外阅读练习,有了它们,我们不必篇篇课文都去费尽周折地搜集整理相关的或同题材同体裁同作者的文章。对这些课外阅读练习,大多数学生只是把答案一抄,应付作业而已。如果老师没留,那更是不去看一眼,多么优良的资源就这样被浪费了。

那么怎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有两个方法,一是把答案收上来,学生做完后找时间订正,这种方法费时而比抄答案效果好一些;一是不收答案,但要求学生一定要先自己做题,后参考答案,比较自己的答案与书上的答案的异同、出入,学习其答题思路、切入点等,这种方法省时、效率高,适宜了有自制力的学生。我个人更倾向于这种方法,培养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自制力,提高自学能力。再有,课外阅读要精选精练,这需要我们多方搜集资料,起码我们拥有的课外参考书要比学生多。平时还需注意加强中考意识,进行双向读练。一方面精选部分中考试题,让学生在实战练习中感悟中考现代文阅读解答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精选部分与中考题文相仿的文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题点、设计考题,然后自己做出解答或同学互答,最后点评、交流、小结。 转贴于

三、加强整体感知能力训练

阅读活动虽是始于一词一句,但对读物的认识却是以整体感知作为起点。这是接触读物之后所获得的最初的、最直觉的印象,也是最感性、最自然、最清晰的印象。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为此,无论平时教学还是复习训练或是考场答题,都应从整体入手去阅读、把握。只有从整体上进行阅读,明白作者的意图、命题者的着眼点,才能把握了解阅读题的基本途径。在平时教学与复习应考中应重视有关文章结构知识、文体一般知识、语言知识等先导知识的教学与训练 ,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复习与应试。

整体感知,要求学生会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两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作者行文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第一,快速阅读在改革后变成了长篇阅读。在长篇阅读的文章后有十个句子,每个句子是一道题,对应文章的某个段落。做题时,考生需要将每个句子和相应的段落进行匹配。当然,每个段落不一定只对应一道题,有的段落可能对应两道题,而有的段落可能不对应任何一道题。虽说改革后的考试形式变了,但实际上比起原先的快速阅读,长篇阅读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因为文章篇幅、语言难度和题目分值比例都保持不变。由官方公布的样题可以看出,样题中出现的长篇阅读文章取材自2010年12月六级考试的快速阅读文章。文章内容几乎没有变化,只是把文章后面的题目换成了信息匹配题的形式。

第二,在官方样题中,六级阅读部分的短句问答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选词填空题。选词填空题一直以来都是四级阅读所考查的题型,因此在这次改革后,四、六级考试阅读部分的题型变得统一。

下面笔者就对2013年6月六级考试真题阅读部分的各题型做简要点评,同时结合六级改革后的官方样题给考生提供一些备考建议。

>>>> 快速阅读

从命题角度看,本次六级考试的快速阅读部分基本没有变化,考查方式仍然是七道选择题加三道填空题,而且还是以考查细节信息为主。在做快速阅读部分的细节题时,考生要多留意题干中常出现的专有名词、数字等细节信息,因为题目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出现这些细节信息的地方,或者就是对原文中这些细节内容的同义替换。下面来看2013年6月六级考试快速阅读部分一道典型的细节题:“According to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in 40 years between 1961 and 2001, India’s grain production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40 years和between 1961 and 2001,考生可迅速将答案信息定位至原文第十段的以下内容:“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observed that in 40 years between 1961 and 2001 … At the same time, it nearly tripled its grain production from 87 million tonnes to 231 million tonnes …”该题是一道选择题,正确答案是increased nearly three times这一选项,其中three times是对原文中triple一词的同义替换。

值得指出的是,固定搭配和句型结构有时会成为解答快速阅读题目的重点。如在2013年6月的一套真题中,快速阅读部分的最后一道题目如下:“In India, critics attribute the destruction of Indian crop diversity to ————.”题干中出现了“attribute … to …”(把……归因于……)的结构,很多考生不熟悉这个表达,导致对该题的理解不到位,因此无从下手。实际上,这个结构表示因果关系,题目问的是破坏印度农作物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要解答该题,考生需要根据题干中的destruction of Indian crop diversity将答案信息定位至原文最后一段的第一句:“In India, the Green Revolution is blamed for the destruction of Indian crop diversity …”文中的“is blamed for …”(因……受责备)实际上是“attribute … to …”的同义替换,只不过原文是被动语态。因此,原文中is之前的部分即原因,本题答案是the Green Revolution。

总结:纵观历年六级真题,快速阅读部分的难度不算大,通常只有个别题目较难。要应对快速阅读题目,考生还是要重点训练快速定位和查找信息的能力。虽说2013年12月六级考试的快速阅读变成了长篇阅读,但实际上难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考生只要熟悉改革后的题型,在做阅读题时有针对性地训练定位和查找信息的能力,就一定能够自如地应对六级考试的长篇阅读。

从命题方式来看,此次六级考试的深度阅读部分以考查细节题为主,偶尔会出现一两道推断题或段落主旨题。笔者收集到此次六级考试的三套真题,其中深度阅读部分只出现了一道推断题。因此,考生在备考六级时还是应侧重于细节题的训练。细节题难度不算大,考生只要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定位,并具备基本的句子分析能力,一般都能得分。而推断题却很容易成为“拦路虎”。下面,笔者简单分析一下推断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并以本次六级考试深度阅读部分出现的一道推断题为例来具体说明,供各位考生参考。

一般而言,推断题有两种考法:一种是针对原文某个段落中的细节信息来设置题目,另一种是针对原文某个段落的段落主题来设置题目。不论是哪种考法,解题的思路其实都一样。考生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解答:①将答案信息定位至出题段;②快速通读全段,通读时重点关注段落首末句和表示转折、因果关系的句子,并注意标注段落中出现的高频词;③分析选项,看哪个选项与原文段落首末句、转折句、因果关系句的内容相吻合。

下面笔者就应用上述步骤来分析此次六级考试中出现的一道推断题:“We learn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that ————.”该题位于第一题的位置,由此可知本题针对的是原文第一段的内容。按照上文所述解题步骤,考生应首先通读第一段:“‘Usually when we walk through the rain forest we hear a soft sound from all the moist leaves and organic debris on the forest floor,’ says ecologist Daniel Nepstad. ‘Now we increasingly get rustle and crunch. That’s the sound of a dying forest.’”读完后考生会发现本段没有转折句和因果关系句,于是考生可以重点分析段落主题。全段描述了森林发出的声音和森林的生命状况之间的联系,这与选项the sound of a forest signifies its health condition的意思正好吻合,因此该选项为正确答案。

总结:深度阅读在整个六级阅读部分所占分值大、难度高,考生应该以真题为备考材料加强细节题的训练,对于偶尔出现的推断题只要掌握基本做题思路即可。

>>>> 短句问答

从命题方式来看,六级阅读的短句问答部分有五道题,这五道题有两种考法。一种考法是以特殊疑问句的形式命题,考生需要针对问题作答,答案不但要语法正确,而且要尽量简洁。另一种考法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命题,考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将题干句子补充完整。第二种考法与六级快速阅读部分的填空题非常相似,都是以填空的形式提问。不过,笔者需要提醒考生,两者虽然考查形式类似,但是解题思路不同。一般而言,快速阅读部分填空题的答案往往可以在原文中直接找到,考生作答时常常可以直接照搬原文,或者只需对原文内容稍作变换。而在短句问答部分,考生有时无法直接照搬原文内容,作答时需要变换原文的句型结构,有时对原文内容的改动较大。

从解题的角度来看,六级阅读短句问答部分的题难度较大。之所以难度大,是因为短句问答是所有六级阅读题目中仅有的主观题,当考生在原文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时,就需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自己组织语言作答,这对考生的要求就更高一些。比如,2013年6月六级阅读短句问答部分的一道题目如下:“Michael’s extra drive for music was partly due to the fact that he was ———— by his mother.”根据题干内容,考生可以将答案信息定位至原文第五段的如下相关内容:“‘He seemed different to me from the other children—special,’ Michael’s mother said of him. She may not have realized that treating her son as special may have been part of the reason he became like that.”对比原文内容和题干内容,考生可以发现题干中的due to是对原文中reason的同义替换,由此可知原文中的treating her son as special即答案信息。但是考生在分析题干句子成分后会发现,此处不能直接照搬原文内容作答。题干中空格前的he在原文中作treat的宾语,因此答案应变成被动语态,即treated as special。

总结:短句问答部分难度较大,对语法的要求较高。不过,经过此次改革,2013年12月六级考试的短句问答题变成了选词填空题。在应对新的选词填空题时,考生可以适当使用往年四级阅读的选词填空题来演练,同时加强六级词汇的学习。

>>>> 2013年12月六级阅读

备考建议

面对即将到来的改革后的六级阅读考试,考生可能会感到有些慌张,不知道该如何高效备考。因此,结合上文对2013年6月六级阅读真题和今年六级改革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备考建议,供各位考生参考。

1. 从研究改革后的样题入手。改革后的六级阅读在题型和考法上都会有变化,考生如果不熟悉这些变化,便有可能在做题时不知所措。因此,考生要高度重视官方提供的样题,备考就从研究这些样题入手。考生可以到四、六级考试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下载改革后的六级样题(样题下载地址:http:///cet6_201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