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字】住宅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1 分析影响施工可靠性影响因素

1.1 施工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研究

对不确定性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对影响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荷载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影响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荷载变化的因素整体上可以分为正常因素和非正常因素。

所谓正常因素是指无法避免的,在正常施工情况下一定发生的。包括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变化规律,正常的环境改变如气温变化,不可控的施工误差等因素。非正常的因素主要包括人为因素及意外情况的发生。施工过程中人为错误发生概率大,只有通过加强管理来尽量减少其发生的次数。施工中人为错误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可控的施工误差,可控误差主要体现在定位尺寸错误、钢筋缺少、钢筋位置颠倒、钢(箍)筋直径用错等,总起来说就是“缺少”和“放错”,其发生的原因是现场质量管理没有严格把关。

1.1.2 施工操作错误,主要体现在没有按照正规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从而留下质量隐患。如混凝土的振捣不良而导致混凝土的密实度问题。

1.1.3 材料控制不严,一些不合格的材料被使用。

1.1.4 不正确的处理措施,表现在管理者的决策错误上。意外情况一般发生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例如地震和地质情况。对于意外情况的应对,当前较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工程保险或工程担保来规避意外事件带来的风险。同时,对于施工过程中人为错误的影响,也相继出现了一些险种来保障各参与方的利益。

1.2 转换层大梁设计对混凝土的运用

转换结构层具有与一般结构层相比结构重量大、结构层刚度大、几何尺寸超大、受力复杂等特点。这样的尺寸和重量意味着转换结构组成了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它们的设计是否合理、安全、经济对整个结构的安全性、结构造价、施工费用等有着重要影响。

但一些结构设计人员在实际进行转换层设计时显得无从下手,没有可操作、可遵循的设计思路、设计原则来进行结构设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转换层设计没有相关的可遵循的设计准则,设计人员难以进行结构选型、截面确定、计算模型确定、计算方法确定,计算结果应用以及配筋方法的实施等一系列结构设计步骤。这种现状与我国当前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即便是对于形式简单的转换梁,其受力性能也没有完全清楚,而往往是互相混淆,设计概念不明确,设计原则不准确。对于转换梁的配筋方法也限于用普通梁的配筋方法加以套用,造成转换梁截面超大、配筋偏多。

2 转换层结构的概括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建筑物的功能不再单一,如公寓、旅馆、办公楼等均在建筑物下部设置商店、银行、公共大厅、会议中心、停车场等需要较大跨度的公共空间。建筑物功能的改变要求建筑结构形式的改变,而上、下结构形式的变化,就需要一个转换结构,以完成上部结构力传递至下部结构的要求。

2.1 从结构角度看,转换层结构的功能主要有:上、下层结构形式的转换,上、下层结构轴网的转换,上、下层结构形式和结构轴网同时转换。

2.2 转换层结构的几种主要形式:梁式转换层结构,板式转换层,箱形转换结构,析架转换结构。

2.3 梁式转换层

现代高层建筑由于使用功能要求大空间,往往需要采用转换层结构。梁式转换层结构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实现垂直转换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其传力途径采用墙( 柱卜争转换梁-柱(墙)的形式,具有传力简单、明确的优点,便于计算、分析,且造价较节省。但是由于梁式转换层结构形式的多样性,作为主要受力构件的转换梁表现出的受力特征也各不相同。实际工程中梁式转换层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从跨度上,可分为单跨、双跨及多跨;从上部墙体形式上,可分为满跨和不满跨、开洞和不开洞和开窗洞;从棍凝土结构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及其可靠性的研究转换梁功能上,可分为托墙和托柱;从转换梁形式上,可以分为加腋与不加腋;从转换梁结构采用材料上,又可分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和钢骨混凝土、钢结构等。

3 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

在工业界,可靠性被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工程则是为了达到系统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有关设计、试验和生产等一系列工作的总和,它与系统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全部可靠性活动有关。“产品的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生产出来的,管理出来的”这一句话包含了可靠性的全部内涵。如果说高

层建筑是产品,那么基层、梁式转换层、面层就可以认为是组成高层建筑结构的基本元件。基本元件的可靠度是相对于理想状态而言的,其可靠性是产品的内在特性。如果高层建筑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并且在使用年限内必须具有满足行车要求和抵抗外界环境损坏的能力,那么其梁式转换层不急要达到设计要求,且在设计考虑的运营和环境条件下使用寿命也能够达到要求,则可以认为该建筑具有完全可靠性,其可靠度为100%。如果梁式转换层在承受了设计累计只是设计的85%时。就已经发生了超出容许的破坏或者变形,则认为该建筑的可靠性则是大大的降低,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的把关,并牢牢的把握施工过程的技术。

4 混凝土结构中转换施工技术结构的应用

许多高层商住楼、商办楼的结构设计,往往底下几层框剪内筒筋混凝土结构,以满足商场大空间的需要,通过四层或五层的结构转换层作为承标准层(剪力墙)隔墙的技术转换措施。此种类型结构主要特点为钢筋密集,混凝土一次灌入量大,施工缝留置难度大,模板、排架支承体系要求高,所以认真、周密、合理的采用施工措施,对保

证结构转换层的质量及整个高层主体工程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影响施工可靠性的主要问题,分析转换层结构,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以更好的了解混凝土结构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更加系统的分析其可靠性,以便能够更好的分析应用混凝土结构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

5 结语

住宅建筑中根据混凝土的特点,合理的使用,解决在层与层之间转换的难题,混凝土结构的住宅建筑在现代工程施工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的耐久性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科学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有效解决住宅施工的难题,从而实现可靠性和目标性。

参考文献

[1]孔德水,李学金.超长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缝施工技术[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6

[2]朱伯芳.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3]蒋沧如.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与温度裂缝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b GBJ 107-87 provisions of the concret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ngth grade label, introduces emphatically the hydraulic reinforced concrete, hydraulic and plasma mass concrete build by laying bricks or stones with concrete dam cementing material the size of test phase, age and assurance, concrete mark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ngth grade.

Keywords: hydraulic concrete; Concrete label; The strength of concrete level

中图分类号:[TU52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1987 年国家计委颁布国标《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 - 87) 后, 工业、民用建筑部门在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中均按上述标准, 以混凝土强度等级代替混凝土标号。1996《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 T191 - 96) 对水工混凝土强度等级定义做出明确规定, 特别是《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 T5144 - 2001) 颁布实施后, 水工混凝土也较普遍采用强度等级代替混凝土标号。由于水利枢纽混凝土工程结构复杂, 不同工程部位有不同保证率要求, 特别是我省大坝坝型广泛采用浆砌石坝, 现行的砌石坝设计和施工规范对混凝土强度仍采用混凝土标号, 因此, 对水工混凝土标号与强度等级和其转换关系应有明确的认识。近年来, 在不少在建的浆砌石坝工程中, 施工单位常将工业、民用建筑部门采用的混凝土标号与强度等级的转换关系用在水工混凝土中, 这显然不够全面, 也不正确。正确认识与理解水工混凝土标号与强度的定义和转换关系对指导施工质量的评定、确保工程安全和经济合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现行国标GBJ107 - 87 中混凝土标号与强度等级的关系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J107 - 87) 将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符号C 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N/ mm2 计) 表示。 新标准与已废止的GBJ204 - 83 相比, 混凝土试样尺寸由200mm 立方体改为150mm 立方体, 强度保证率由85 %提高到95 %。经过换算, GBJ107 - 87 附录中给出了混凝土标号与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对应关系,如表1 。上述关系主要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用混凝土。由于水工混凝土的试件尺寸、设计龄期、保证率的不同, 表1 所列的关系不适用于水工混凝土。

二、水工混凝土标号与强度等级

1、《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 T191 - 96) 和《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 T5144 - 2001) 对水工混凝土强度有关内容的改动 (1) 名称改变。强度分级名称由“标号”改称为“强度等级”。 (2) 等级符号改变。过去在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数值右上角加符号“ # ”表达,如200 # 、150 # ……等。现以C及其后面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表达,如C15 、C20……等。建工系统混凝土均采用28d 龄期,在强度等级符号后不再注明龄期值,C15、C20 ……系指28d 龄期的强度标准值为15MPa、20MPa ……强度等级。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普遍采用90d 或180d 龄期,故在强度等级符号后加龄期下角标,如C9015 、C9020 ……系指90d 龄期的强度标准值为15MPa、20MPa ……水工混凝土强度等级。 (3) 混凝土强度及其标准符号的变化。过去混凝土立方体强度用符号“R”表示, 现在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用“fcu”表示, 其中“cu”是立方体的意思。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符号“fuc ,k”表示, 其中k 是标准值的意思。 (4) 计量单位的变化。过去混凝土强度单位为kgf/ cm²,现改为N/mm² (MPa)。

(5) 按标准方法制作养护边长为150mm 的立方体试件,在28d(大体积水工混凝土可采用90d 或180d) 期龄,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具有设计保证率的抗压强度标准值, 以确定其混凝土强度等级。 (6) 水利枢纽混凝土工程结构复杂,不同工程部位有不同保证率( P)要求。如大体积混凝土一般要求P = 80 % ,体积较大的钢筋混凝土工程要求P = 85 %~90 % ,薄壁结构钢筋混凝土工程要求P = 95 %。2、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用混凝土

(1)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用混凝土强度等级确定 原标准规定水工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强度总体分布的平均值减去1.27 倍标准差(保证率90 %) ,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 T191 - 96) 改为强度总体分布的平均值减去1.645 倍标准差(保证率95 %) 。用公式表示为:

f cu ,k =μ f cu ,15 - 11645σfcu =μ fcu ,15 (1 1.645δ fcu)

(1)式中: f cu ,k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即混凝土强度等级值, MPa ;μ fcu ,15为混凝土立方体(边长150mm) 抗压强度总体分布平均值;σ fcu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δ fcu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变异系数。(2)原标准混凝土标号(R) 与新标准( SL/ T191 - 96)混凝土强度等级(C) 之间的换算关系 R 与C 的换算关系如式(2) , 结果见表2 。 式中: 0.95 为试件尺寸由200mm 立方体改为150mm 立方体的尺寸效应系数; 0.1为计量单位换算系数;δ fcu ,15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变异系数。

3、 水工大体积混凝土 根据《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 T5144 - 2001) 和《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DL5108 - 1999) 对水工大体积混凝土(大坝常态混凝土) 的规定, 其强度标准值为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50mm 的立方体试件, 采用90d龄期, 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 强度低于该值的百分率不超过20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 ,k = 10N/ mm2 的混凝土, 其强度等级表示为C9010 。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可用下式表示。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层住宅 建筑施工 技术

1、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框剪结构,桩基础,地下室二层,地上3栋27层,带二层底商。就主体工程而言,本工程大部分属于高层住宅,具有功能综合化的特点:

(1)将各种使用功能的建筑单元集中布置并上下组合在一起,使用上更方便省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适应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生活的需要;

(2)集中紧凑的建筑布置,达到建筑面积最高利用率,相应集中紧凑的管道线路,有利于节约建设投资及减少能源消耗,也有利于物业管理,节约管理经费;

(3)可减少建筑占地面积,节约土地费用,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2、抗震性能设计

不管采用何种转换形式,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仍是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结构形式。同时,由于转换层位置越来越高,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也时有应用。对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及带转换层筒体结构这两类转换结构,通过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变化情况的分析,可得出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分别是: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刚度比、转换层结构与其上层结构侧向刚度比。对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转换层上部外筒的刚度、转换层设置高度和内筒刚度。

对上述两类转换结构,转换层高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高度越高,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越明显,设计时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与其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影响。对转换层位置较低的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控制侧向刚度比可以控制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

对于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下部结构:加大筒体及落地墙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在房屋周边增置部分剪力墙、壁式框架或楼梯间筒体、提高抗震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不落地剪力墙开洞、开口、减小墙厚等。

3、基础与后浇带施工技术

基础是本工程房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价和工期分别约占建筑物土建总造价的20~30%,占总工期的30~40%左右。在本工程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

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

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

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mm~1000mm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4、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工程包括配料、拌制、运输、浇筑、养护、拆模等施工过程。在整个工艺过程中,各工序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如其中任一工序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混凝土工程的最终质量。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不但要求混凝土成型后获得良好的强度、密实性和整体性,而且要求外形美观,因此,在施工中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4.1施工工艺流程

配合比计算原材料计算、外加剂配制坍落度测定混凝土运输试块制作泵送布料混凝土浇筑、振捣泵和输送管的清洗、拆除养护

4.2混凝土的浇筑

每层结构混凝土分二次浇筑,第一次浇筑柱,第二次浇筑梁、板。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2米,否则应用串筒、溜槽,以保证混凝土不致发生离析现象。柱浇筑高度大于3.0m的,在1.8~2.0m高处一侧或两侧模板开设门子板,混凝土从门子板处的斜槽或平台灌入柱模内,采用高频振捣棒从顶部插入振捣,按300-500mm厚分层浇筑。高度较大的梁也要分层浇筑。浇筑时应重点控制浇筑高度和振捣棒插入间距、深度、顺序。振动棒快插慢拔,插点布置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应遗漏,移动间距一般30-40。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检查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和埋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3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

地下室基础底板一般厚度达1~4m,面积也很大,采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浇筑,属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因混凝土设计强度较高,单方水泥用量多,加上底板厚度大,水泥水化热在混凝土内部积聚不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较一般构件的混凝土要高得多,存在较大的内外温差,因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十分大。同时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外界气温的变化、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均可能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为保证结构整体性,防止出现裂缝导致渗漏水,将凝土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控制在的25?C内、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差控制在15?C内就是施工的要点。

4.4混凝土成型后的养护

为使混凝土中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凝土的硬化,防止混凝土成型后因曝晒、风吹、干燥、寒冷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破坏等现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参考文献: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桥墩 滑膜 用分析

0 前 言

滑升模板(简称滑模)施工,是一种现浇混凝土工程的连续成型施工工艺。其施工方法是按照施工对象的平面形状,在地面上预先将滑模装置安装就位,随着在模板内不断地绑扎钢筋和分层浇筑混凝土,利用液压提升设备将滑模装置滑离地面并使其不断地向上滑升,直至需要的高度为止。本文中,笔者主要对某高速公路合同路段间两桥的主墩均采用了滑升模板的施工工艺,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滑升模板的构成部分

滑升模板主要有门式提升架、内圈、内外模板、内外支架、模板平台、吊架以及液压提升设备:HYW-30 型滚珠式液压千斤顶、液压油泵及控制装置、支承顶杆等。

2 滑模组装程序

(1)准备工作

滑模组装前,应将滑模的主要部件进行预拼,检各部分尺寸及模板锥度以符合滑模的要求,模板组装后应上口小,下口大,其斜率为0.3%左右。

(2)滑模组装

桥墩滑模组装的顺序应按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组装,在桥墩施工中为提升架 内围圈 圈 内外支架 内外模板 吊架 设平台 安装栏杆 千斤顶提升设备。

(3)检查滑模

提升用的液压千斤顶逐个检查试压至10MPa ,接头软管加压至12MPa ,0.5h无漏油,方可进行安装,接通油管后进行总试压,加压至10MPa作4~5次循环合格后插入支承顶杆,再对滑模平台的水平,中心位置进行全面检测,并在桥墩四面或四角设置5~20kg的大垂球吊线,同时桥基础顶面设置垂球吊线测点,在平台上设置水准联通管,以确保滑模过程中桥墩的水平,位置及垂直方向的准确无误。

3滑模施工技术

(1)滑模施工时对混凝土的要求

滑模施工时宜采用低塑性混凝土,按照施工时的气温,初凝时间应控制在2h左右,并具有早强和良好的和易性,一般情况下坍落度3~7cm为宜,在保证混凝土振实的条件下坍落度宜小,不宜大。

(2)灌注混凝土与滑模提升

混凝土灌注前,应先向模内浇1 层1:1水泥砂浆,厚度约2~3cm ,混凝土入模时,要四周均匀对称浇筑,以防止模板内混凝土不均匀面的模板滑动,每层表面应基本水平,每层厚度约为20cm、30cm ,以钢筋骨架的水平筋作为参照物,使用小型内插式振捣器捣实,避免接触钢筋,支承杆及模板,插入前1 层捣实的混凝土中最好不超过5cm。

(3)初灌滑升

首次浇注混凝土的厚度一般为60~70cm ,分3层浇注,待底层混凝土达到0.2~0.4 MPa 时即可试升,可分为2~3 个行程,将各千斤顶同时缓慢顶升5cm左右,检查出模混凝土的凝固情况,现场鉴定时,可用手指按压出模的混凝土表面,基本按不动,但能留存指痕,砂浆不粘手,用指甲划出痕,亦可使用混凝土贯入仪检测混凝土的强度,若强度满足要求,即底层混凝土已具备0.2~0.4MPa的出模强度,可继续提升至20cm左右,即是第1 层浇注混凝土。

(4)正常滑升阶段

初滑提升后,即可每浇注1 层混凝土,模板提升1 次,使每层浇注的混凝土厚度与每次提升的速度相同,每层混凝土浇注厚度为20cm时在正常气温下,提升时间不宜超过1h,灌注混凝土最后1 层后,每隔1~2h将模板提升5~10cm,滑动2~3次后,可避免混凝土与模板的粘结。

(5)滑模施工中的特殊要求

滑模提升应做到垂直,均衡一致,各提升架之间的高差不大于5mm,为此浇注混凝土严格保持均匀平衡,每层厚度也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布料也要对称,钢筋上料要按施工要求分成小批对称地堆放在平台上,以防止滑模不均匀荷载而倾斜,并应随时对滑模的水平结构变形进行检查,以便即时调整加固。

(6)修补与养护

滑模施工的混凝土出模后,由滑升模板而造成的混凝土表面缺陷,必须即时进行修补,一般情况下,应以混凝土原浆进行抹平,以确保混凝土表面光洁,表面整修后可随即刷上混凝土养护剂进行养护。

(7)滑升中停工时施工工序

滑模施工时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停工,要求3班连续作业,在特殊情况下需要暂时停工时,应每隔1h将模板提升3~5cm ,经过2~3次提升后以免混凝土与模板粘结。再次施工时,对浇注停歇形成的施工缝,除按混凝土施工接缝处理要求严格控制操作外,尚需对滑升模板的水平、位置、垂直度以及提升设备的完好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后,方可继续施工。

4 周密的滑模施工组织

滑模施工是一个连续的、各工种相互配合、各工衔接、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速度快的施工方法。施工前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准备。严格周密的施工组织是保证滑模施工成功的关键。在滑模施工中必须有施工总负责人、钢筋组、混凝土组、提升及纠偏组和监控记录组等。首先,各组要按施工工艺做好份内的工作。钢筋组要做好钢筋的运输、绑扎,绑扎速度要与混凝土的浇灌速度相配合,钢筋的水平、竖直长度必须符合滑升要求。混凝土组要做好混凝土的拌和、输送、振捣,混凝土的设计配合比是控制好出模强度的关键,浇筑混凝土与滑模提升交错进行,一定要按混凝土工艺要求,严格执行,协调组织好。提升及纠偏操作组要操作熟练,始终保证提升系统正常运转,能按总负责人的指示顺利完成一切操作。监控记录组要及时利用仪器设备,全天候对滑模施工进行监控和做好记录,及时准确的把记录和指导意见反馈到施工总负责人。施工总负责人必须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对要纠正的问题快速下达指令。其次,各组间要统一协调、相互配合。施工总负责人在协调配合中起核心作用,各组要及时反馈信息,其中监控记录组是最关键的,必须保证准确无误并及时把当前的滑模状态传递给总负责人。滑模施工各组是有效的统一体,要相互配合,使施工全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节奏、均衡、连续的进行,直到完成任务。

5施工中测量监控及纠偏方法

(1)测量的精确度

由于滑模施工时,模板是依靠在已浇注的混凝土上,其几何尺寸的控制受到已浇注混凝土影响较大,一但发生偏移和扭转,往往会受到已凝固混凝土导向的影响逐渐增大,因此施工精确测量放线,严格控制误差是很重要的。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用全站仪放出墩身的控制点,在滑模架上挂5~20 kg 的大垂球,在施工环境风力较大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激光仪测量垂直偏差。滑模平台则可使用水准联通管控制滑模的水平,同时还需要定时对墩身中心及扭转进行坐标测量,以确保墩身位置方向的正确。

(2)滑模纠偏

滑模施工中由于种种非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偏移和扭转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建筑的高度较大时,更是明显。在滑模提升过程中纠偏是解决滑模偏移和扭转的有效手段。目前在滑模施工中采用较多的纠偏方法有下列几种:

①偏载纠偏法。即按量测的结果向偏移或倾斜的反方向,施加一定的荷载,人为的造成滑升模板的偏载使之向偏移或倾斜的反方向用力,这种纠偏的方法主要靠多年的施工经验控制偏载的大小,从而使偏移或倾斜得到纠正。

②千斤顶纠偏法。即使用千斤顶在各方向使用不同的提升量,从而使模板向偏移或倾斜的反方向倾斜来纠正偏移或倾斜的方法,使用千斤顶纠偏时,每次的纠偏千斤顶的提升量之差一般应控制在10~20mm ,且要在提升后认真校核纠偏量,并应及时调回到水平位置。

③楔形垫纠偏法。采用楔形垫块垫在千斤顶下面来纠偏,既可纠正偏移或倾斜也可以纠正扭转,测量的偏移或扭转,在滑模提升的千斤顶下垫上楔形垫,针对不同的偏差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垫楔形垫使千斤顶在提升时,除了向上的提升之外,还会产生一个水平的附加力,从而达到纠偏的目的。

④支承顶杆法。采用支承顶杆法纠偏,其作用原理与楔形垫块相似,都是使千斤顶在顶升时产生一个水平向的附加力,从而使已经偏移的模板回到正确位置。

6滑模施工中需注意的问题

滑模施工具有速度快,外观质量好的优点,但也存在着技术难度大,几何尺寸不易控制的缺点,故此,应在施工别注意的事项如下:

(1)注意施工组织的协调能力

滑模施工中,一般是24h不停,各工序的衔接和配合十分重要,施工负责人要认真协调,特别是钢筋工与混凝土工的配合,提升操作与监控数据的配合,将是滑模施工的关键。现场的施工记录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施工负责人责任心要特别强,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各工种施工负责人也要责任心强,工作认真才能确保滑模施工顺利进行。

(2)注意减轻和均布平台的荷载

滑模是依靠已浇注的混凝土固定在墩身上的,墩身混凝土出模时仅0.2~0.4MPa的混凝土强度,因此要求平台荷载尽可能的轻,为此施工中应尽可能减少闲杂人员上工作平台,同时还要求材料均匀地分布在平台上,以避免滑模承受偏载。

(3)注意纠偏宜早不宜迟

滑模出现偏差是必然的,一旦出现偏差及时纠正比较容易,一旦偏差过大,纠偏不仅困难,而且由于纠偏而形成反向偏差进而形成滑模定势,又造成反向偏差,所以对一般不大于10mm的偏差,使用偏载纠偏即可,一旦偏差纠正即可恢复均载。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混凝土;探讨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高层商住综合楼,建筑总面积25680.地下2层,地上17层。1~4层为框架结构商业用房,层高4.8m,5层为结构转换层,层高4.8m,6层以上为剪力墙结构住宅,标准层高2.8m.转换层为梁式结构,施工荷载大梁截面尺寸为1200mm×2500 mm, 板厚25mm,裙房屋面板厚为150mm。由于本工程转换层大梁截面尺寸达1200mm×2500mm,自重达7.5 t/m,另外转换层大梁属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梁,极易产生收缩裂缝和温度裂缝,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2 该工程施工程序与控制要点介绍

2.1 模板工程

2.1.1 支模体系复核

在施工前期必须对其计算过程进行复核。包括梁底模、侧模的强度及变形,竖档及搁栅的强度及变形,梁底支撑杆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验算,必须全部符合要求才能保证模板体系的正常使用和施工安全。搭设模板支撑时,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以保证荷载的正常传递,同时应确定合理的拆除支撑的次序,使施工阶段结构受力达到最小。

2.1.2 模板施工质量监控

加强对支撑系统的检查,将其作为转换层施工的一个关键工序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支撑系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加强模板安装质量的监督和控制,确保其可靠性(不变形)和严密性(不漏浆)。转换层大梁跨度较大,最大跨度为9.9m,按规范要求,跨度超过4m 应起拱1/1000~3/1000.考虑到大梁采用分层迭合法施工,梁底模按2/1000起拱,为保证转换层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转换层混凝土强度达到100%之前,4层和5层楼盖下的加强支撑均不得拆除,转换层大梁底模须待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达到100%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

2.2 钢筋工程

转换层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钢筋的布置。

2.2.1 钢筋绑扎安装顺序

为了配合转换层大梁混凝土的分两层浇捣,钢筋相应从底部开始分层绑扎安装。在底模铺好后,先绑扎转换梁底部的钢筋。为了不互相干扰,底部钢筋与箍筋分批穿插协调安装绑扎,在底部箍筋穿插到位后,再立起箍筋。从第二层底筋起,在每跨梁内用两根短钢管找好标高,扣接在两侧支撑架上,作为钢筋的临时支托,待校正钢筋位置、焊好支架后,拆去短钢管。按此顺序自下而上逐层放置和绑扎水平钢筋及S形拉筋。

当钢筋绑扎至叠合面时,用钢筋支架将叠合面附加筋固定,同时按1.3 m 梁高加设与大梁同规格同间距的箍筋,使叠合面处箍筋封闭。叠合面以上的钢筋待下层混凝土浇筑后再穿入箍筋内定位并固定。

2.2.2 迭合面及保护层处理

为保证分层浇筑混凝土的质量,减少冲剪力,在迭合面用长1.5m、直径12mm、间距200mm的插筋呈梅花形布置(有箍筋处此筋取消),保证结构整体性能不受混凝土分层浇筑的影响。所有主筋、分层之间及保护层每隔1m 用长1200mm 直径25mm钢筋作垫铁,以保证钢筋竖向间距准确。

2.2.3 转换层上剪力墙预留插筋的定位控制

转换层上部为标准层住宅,其构件的截面尺寸都比转换层构件截面尺寸小,预留插筋位置准确是控制上层轴线的关键。现场放线人员按照各构件的控制线确定的预留插筋位置进行放线,并用红油漆标识,确认后由班组按设计要求布置预留插筋。检查无误后,插筋用点焊固定在梁钢筋上,预留插筋上部必须绑扎三道水平筋,以增强其整体性。插筋预留完毕后,进行通线检查,根据设计图检查各开间、门、窗洞口的相对位置,确保正确无误。

2.3 混凝土工程

2.3.1 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配合比

本工程结构转换层的柱、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5.因支撑大梁的柱及转换大梁钢筋非常密集,振捣困难,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混凝土不密实,甚至造成蜂窝、孔洞、露筋等质量问题。采用5~30mm粒径较小粗集料,流动性较大,具有自密实特性的商品混凝土,直接泵送至工作面。尽管分两层浇筑混凝土可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但混凝土即使在没有内外温差的情况下仍有可能由于凝结过程中产生的收缩而开裂。为此,我们采取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膨胀剂和缓凝剂的办法,这样既可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同时又能减少综合温差,有效地防止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

2.3.2 混凝土浇筑

转换层大梁的钢筋密集,特别是梁柱节点处密度更大,在混凝土振捣时应注意分层捣实,避免过振、漏振。当钢筋较密、振动棒不能插入振动时,应由工人用钢纤仔细插捣,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在泵送混凝土开始时, 用相同成份和比例的水泥砂浆泵管以保证泵送混凝土输送正常。为防止管道堵塞,泵送混凝土时先慢后快,最长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泵送一次。大梁混凝土浇筑时采用两台泵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浇捣,这样使大梁受力均衡。第二次浇捣上层混凝土时,必须等第一次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再与楼板一起浇筑,浇筑前迭合面必须按施工缝进行处理。

2.3.3 迭合面施工缝处理

转换层大梁分两层浇筑形成的迭合面,按现行的混凝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关于施工缝表面混凝土的处理要求来进行处理。即将迭合面表面混凝土凿毛并冲洗干净,形成粗糙面,与梁中原有的箍筋和迭合面插筋共同抵抗迭合面上的剪应力,保证迭合面的抗剪强度。

2.3.4 混凝土测温与养护

转换层梁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及完成后应加强温度监控。当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底面或表面温度差超过25℃时,及时采取降温、升温措施。

在混凝土泵送之前应指派专人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塌落度进行检测。在梁、板混凝土浇筑完毕,二次收面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其上再覆盖麻袋或草垫, 指派专人定期浇水,保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时间不小于14天。

3 结束语

本工程由于施工工作科学细致,全面保证了转换层的支模系统稳定可靠,混凝土温差控制严密、无裂纹产生,确保了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工期,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GB50010- 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