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教师工作总结

康复教师工作总结

康复教师工作总结

康复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52-03

一、前言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可知2010年末我国智力残疾人口为568万人,实际上,我国开展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为1870个,仅能满足2.7万名0~14岁的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需求[1]。由此可见,原有省级康复中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发展地级市康复教育事业迫在眉睫,为此,湖南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对湖南省各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师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地级市智障康复教师的业务能力,发现它们的业务需求,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二、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界定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任务,教师专业能力应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第二,教师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第三,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第四,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非常复杂,至少包括教学设计、组织管理、表达、操作、交往、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科研等方面的内容[2]。而智障儿童康复教师面对的学生具有特殊性,因此除上述特点外,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必须掌握特殊教育对象学习的心理机制,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采用他们能够适用的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儿童优势智能的发展、协调发展。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对湖南省各地级市康复机构进行编号,从中随机抽取50%的康复教师,最后调研怀化、株洲、吉首、益阳、张家界等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其中男教师6名,女教师70名;教龄:1年以下36人,1~3年34人,3年以上6人;大专学历63人,本科学历7人,其他学历6人。

2.研究工具。根据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的界定而改编《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调查表》[3],此问卷包括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组织和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及沟通能力五大维度,4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Likerts五点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该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越高,统计结果表明问卷的5个维度和总问卷的Cronbach.s"系数在0.679到0.853之间,分半信度在0.618到0.807之间,各个系数都达到了理论上的要求,并且在统计学上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3.数据处理工具。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算出P值。

四、研究结果

1.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总体特征分析。通过分析被试在康复教师专业能力问卷各维度的得分情况(均值M和标准差SD)来了解智障部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总体特征,分析结果如表一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在总问卷上得分的平均值为3.27,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评价倾向于基本独立完成,评价一般,另外,康复教师在总问卷上得分的标准差为.673,表明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在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各维度之间,教师对自己的康复教学技能评分相对较高,组织和管理能力及康复理论知识次之,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评分较低,且科研能力需要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

2.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得分在教龄上的差异分析。为了深入探讨康复教师的整体专业能力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教龄为自变量,对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作t检验与F检验,结果如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不同教龄教师在整体专业能力以及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组织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康复理论知识方面,随着教龄的增长,得分稳步提高,从教3年以上教师得分显著高于从教1年以下教师(p

3.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得分在学历上的差异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康复教师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学历为自变量,对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作F检验,结果如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在整体专业能力方面,本科学历教师得分最高,且与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五、分析及讨论

1.智障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状况。本调查结果显示,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中的83%为大专学历,且康复技能的掌握能力较差。原因是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是中等师范学校的特教班(部)和由此类学校转型的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宗旨是有针对性地为某类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培养师资,目前全国只有5所部属高等师范大学和两所地方师范大学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理论水平较高的特殊教育通才。大多数普通师范院校未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造成特殊教育师资短缺[4]。由于世俗的偏见,许多人不愿意做特教教师,当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育需求时,特教师资队伍中就吸纳了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教或是其他行业的人来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他们的特教知识相对缺乏。在康复中心,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比例不高,因此,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比较薄弱,专业水平不高。

2.教龄对康复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由调查可知,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以新教师居多,3年以上教师仅6人,而未满三年教龄教师为70人,占总教师人数的92%。由于教学工作任务的现实要求,这些新教师往往来不及接受系统的康复理论知识的培训,就被推上了讲台,加上没有相关地康复教学实践经验,在课堂秩序的掌控、智障儿童学习心理的把握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这些直接影响到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业务能力。事实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工作经验对教师的教育效果和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师工作年限的增加,教师的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当面临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任务时,高教龄教师表现出更高的能力水平,这与张海丛的研究一致[5]。

3.学历对康复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学习经历是每一个从业人员的重要的背景因素,学历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知识水平的高低,但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的高低,学历是申请教师资格的最基本的条件[6],考虑到康复教师从事的是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学历要求较低,本研究将教师按照学历水平划分为专科、本科与其他三种类别,考察学历背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体专业能力方面,本科学历教师得分最高,且与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六、结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学历以大专为主,大部分教师都只有1至2年的教学经验,因此,培训时应针对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特点,加强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培养他们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行为矫正和认知训练的能力。培训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集体培训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基层教师到更高一级单位观摩学习,还可以采用专家定时定点下基层指导的方式。丰富的培训形式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快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2012-06-26).

http://.cn/sytj/content/.

[2]谈秀菁.中国教师专业化研究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3]李海荣.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0.5

[4]唐春梅,成慧平.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6,(8).

康复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职 病症康复 课前说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课前说课是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课人员以口头语言表达的形式,用理论指导本节课教学的一种述说①,作者通过对康复技术专业重点课程病症康复学中“颈椎病的康复”一节的课前说课,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方法,同时增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1 教材分析

1.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说课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用教材《病症康复学》。本课是运动系统损伤康复这一章节中最重要的病种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病种之一。学生在前一章节已经学习过了康复科最常见的“三瘫一截”这几种病的康复,学生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康复方法和大部分的康复设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次课接着向学生介绍康复科运动系统常见疾病——颈椎病的主要康复方法和设备,使学生了解之前只闻其名、却不明其理的颈椎病康复方法,同时掌握颈椎牵引仪的使用方法。

1.2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疾病康复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立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颈椎病存在的康复问题及主要康复治疗方法;(2)能力目标:能独立进行颈椎病的主要康复治疗技术——颈椎牵引的操作;(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在康复岗位细致入微地关心病人。

2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康复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疾病概要这门课程,对本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有效地记忆以前学过的内容,所以在上课开始阶段,教师首先进行本病重点知识的复习,帮助同学回忆起相关知识点。同时,由于康复技术专业学生以男生居多,且大多数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较薄弱,所以教师给他们创设了模拟治疗室的环境,通过扮演医患角色,进行小组协作练习,充分调动学生们思维的主动性、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来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动静结合,在动手中加强知识记忆,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颈椎病的主要康复治疗方法、颈椎牵引仪的使用要点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颈椎牵引的禁忌症。

4 教法及学法分析

4.1 教法分析

本课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帮助其掌握具体病例的康复治疗方法,也为了解决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以讲解法为基础,配合使用计算机、投影仪和图片进行课件授课;同时以实践操作法为重点,配合颈椎牵引仪进行实践操作示范;最后再辅以小组分工练习,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主动参加并积极记忆。

4.2 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启发式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操作技能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5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实践技能的掌握,因此,本次课分为五个环节,即复习—讲解—演示—应用—总结与作业。

5.1 复习

通过课件教学,引导学生复习之前有关颈椎病的临床知识,使他们掌握该病的病因、分型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5.2 讲解

复习过相应的临床知识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当我们遇到这种病时,我们能不能找出他们存在的康复问题?针对这些康复问题,我们该给他们做哪些康复治疗?”

学生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依次找出本病存在的康复问题,之后,针对这些康复问题,请学生们提出自己的康复意见,最后,由教师汇总,去伪存真,将本病具体的康复治疗方法总结出来,并向同学讲授、解释,重点说明颈椎牵引仪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5.3 演示

首先,教师教学生做颈椎保健操,在学习颈椎病康复治疗方法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掌握颈椎牵引仪的使用方法,教师在讲解之后还安排了实际演示。找一个学生作为病人,指导其演示存在的颈椎问题,教师为其进行颈椎牵引治疗,同时指导学生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在操作的过程中再次强调颈椎牵引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5.4 应用

有了之前的知识输入,这个环节是给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和使用已学知识的机会,达到真正消化所学知识的目的。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治疗师和颈椎病人的角色,病人自行决定颈椎病情,治疗师为患者进行颈椎牵引治疗,完成后双方互换角色。整个过程中,两人进行演练应用,教师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观摩,指出其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当之处,帮助操作者改正和提高。为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练习完成后,可随机抽查两组学生进行考试,由教师指定病情,检查学生对该技术的掌握情况。

5.5 总结

请几位学生点评被抽查组的表现,指出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之后,教师对这些组进行点评,并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进行总结,最后再次强调牵引疗法的注意事项。

5.6 作业

总结背诵不同类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存在的康复问题,并掌握最重要的康复方法——颈椎牵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6 本课评价

采取生生评价与师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教师主导课堂的现象。

反思:(1)利用多感官教学,使学生对本课产生兴趣;(2)小组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3)情境教学贴近专业,使学生对医院和康复治疗室有一定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

康复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背景分析

1.萌芽阶段

20世纪80至90年代,扬州市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为轻度智障学生,很多从普通学校转来的教师对个别学生频繁发作的癫痫病束手无策,如何面对学生中日趋增多的发病症状,学校提出了“教医结合”的观点,聘请当地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为教师普及简单的常见病护理急救知识。

2.初级阶段

20世纪90年代招收的学生以中度智障学生为主。1994年国家教委下发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明确了对中度智障生教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包括“全面发展的任务、补偿缺陷的任务和准备进入社会的任务”。由此,学校对康复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开设了感知、语言、运动等课程,满足学生的康复需求和受教育的需要。

3.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学校招收学生的智障程度加重,类型增多。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课程设置中有一条原则就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原则”,要求“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学校依据《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变化,不断增加或调整康复训练课时,保证了学校康复训练的有效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2009年前后,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了一系列现代化康复仪器设备。学校搬到新校区后建成了多个康复训练专用教室,包括感知觉统合、蒙台梭利、肢体康复、语言、多感官训练室等,为智障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目标定位

对于“医教结合”,“医”主要指康复医学,而不是其它门类;“教”主要指教育康复。“医教结合”是指将医学评估和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康复进行有机结合,以期产生“1+1>2”的效果。学校根据办学实际,走的是“打造带不走的康复队伍,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师资队伍”的“医教结合”之路。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用生活知识、基本生活能力,最终能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三、具体实施

1.打造多能师资

“医教结合”下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除具备一般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康复医学知识及训练技能。因此为在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学校为此不惜花费重金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康复知识与技能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更专业的技术支持。

2.纳入课程计划

学校在坚持落实一般性课程的前提下,开设了康复训练、艺术休闲等选择性课程。《方案》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将其纳入选择性课程之中,但并未列出具体课时数。为了适应学生综合性的康复训练发展需要,学校根据《方案》对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对学生进行了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低中年级每周安排5课时康复训练课,占总课时的17%,高年级安排3课时,占总课时的10%,合理调整课时,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3.多元训练实施

(1)组织形式: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均有其优势智力。在集体教学中,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模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学校感知觉统合、肢体康复、蒙台梭利训练课等,均采用以集体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方式,即把同一类型的4~6个学生组成同质小组放在同一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特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大,集体干预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矫正和个别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个别训练需要先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估量表实施功能评估、鉴定,然后确定训练目标、内容与方法,最后进行训练效果评估。

总之,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坚持全面康复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更能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康复训练目标。

(2)拓展时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康复训练不能只限于专门的康复课,其与各学科教学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语沟通领域的训练目标、内容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此外,课外活动中也可渗透康复训练,如每天上下午的眼保健操调整为手指操,旨在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

(3)争取支持:学校与家庭要合作。在集体康复训练课中,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名学生。为破解人手不足困境,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家长培训,使其了解相关康复训练方法,以协助教师训练。如感知觉统合训练中,采取的是家长助教的形式,既增进了亲子感情,又保证了训练时间和强度。

4.重视两端延伸

(1)早期干预。0~6岁是幼儿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智力、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医教结合”的原则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为此学校和扬州市妇幼保健医院合作,“走出去”开展了“医教合作”试点模式,定期为0~3岁残疾幼儿开展教育康复活动,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2)职前培训。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使智障学生的生理、心理功能得到改善及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因此,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更强调的是作业治疗,如利用生活训练课、劳动技术课进行康复治疗。

5.发展艺体康复

除以上功能性康复以外,学校还秉承扬长补短的理念,重视对学生进行艺体康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体验成功。艺术康复方面,学校选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开设了器乐、舞蹈、手工、绘画、珠算等多个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尝试。2015年,由师生自排自演的《奥尔夫声势律动》获得第七届全国特校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自信。运动康复方面,学校大力开展特奥运动,除了每年一届的校级特奥会外,还有四年一届的省级特奥会,对于塑造学生品质、重拾生活信念都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四、获得成果

1.学生层面

学生缺陷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代偿和改善,肢体障碍的学生动作灵活性得到提升,个别学生改善明显;言语障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95%以上的学生能够表达基本需求,主动向教师问早、问好。除组织功能改善外,在扬长补短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由自卑转为自信,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参与社会互动,为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教师层面

学校康复训练课程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近两年有6篇关于康复训练的在省级以上刊物,还有多篇在省、市获奖。

3.学校层面

学校顺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积极转变办学职能,将康复训练作为课程文化来建设实施,取得了可喜成绩。以语言康复课程为例,2014年,学校申报“语言康复”课程建设,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连续两年考核荣获“扬州市广陵区优秀课程基地”称号。

五、实践反思

1.培养康复治疗师

康复训练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需要有专门的技术支撑。在目前培智学校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学校只有通过“培训+自学”的方式培养兼职康复治疗师。因此康复治疗师应当是“多面手”,需要了解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语言疗法(ST)等。

2.构建科学评估模式

要避免盲目的康复训练,就先要进行评估,了解受训学生是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此,只有构建统一、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功能评估模式,才能促使康复训练更加科学、有效。

3.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信息系统

为改变教育和康复脱离、信息不对接的现状,扬州市教育局、市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可建立“残疾学生信息系统”,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全程记录受训学生的康复、教育情况,跟踪服务。

康复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仿真模拟;康复医学;高职院校;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在进行康复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主要是疾病康复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较大影响。而仿真模式实训技术的使用可向学生开展高效的仿真模拟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在疾病康复方面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融合,构建相应的疾病康复现场,使用分析以及考核的方式来研究传统教学方式和仿真模拟实训教学方式的不同之处,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

一、仿真模拟实训

(一)应用意义概述。近年来,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其康复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升。仿真模拟实训是使用信息化技术来对治疗室、病房以及临床环境等情境进行真实模拟,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操作环境,在引导学生提高对康复医学专业认知的前提下对其应用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对康复医学专业的要求以及学习目标进行明确,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临床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强化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服务意识,从而对高职院校中康复医学专业的教师执教能力以及专业教学水平进行提高。

(二)应用方式探讨。仿真模拟实训便是为学生构建真实的模拟环境,帮助学生对病患的不同病理状态以及变化方式进行了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仿真模拟实训的过程中可针对临床的教学要求以及实际情况来对所用患者病例的编辑功能进行使用,从而再现真实病患的康复医疗过程,为学生构建真实的临床情境。在进行仿真模拟实训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使用多种康复治疗方式来进行实践,而仿真人也可根据治疗方案表现出相应的病理状态以及变化,并且学生在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还可与仿真人进行真实、有效的沟通,从而直观地掌握病患的情感变化。这种教学方式的使用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康复医疗知识的兴趣,还可对其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进行提高。在仿真模拟实训开展的过程中,仿真人的使用可帮助学生及时对其病情的变化进行观察,使其切身体会到由于其操作不当导致病人病情恶化的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警觉性。在实际操作以及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探讨以及交流的方式对自身技术层次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并对所有问题进行一一解决,在改正问题后还应对其进行总结,从而实现提高学生临床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资料与内容概述

(一)应用资料概述。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中新纳入的康复人员,其研究对象的数量为80人,可将康复人员使用双盲法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个部分,两个小组中平均分配各40人。在所有研究对象中,女性康复人员有44人,男性康复人员有36人,平均年龄在22岁左右,年纪最小为20岁,最大为24岁。康复医疗仿真模拟实训课程设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实习阶段,所有学生的指导教师以及教材是相同的,仿真模拟实训课程的时间设定为8个小时。在两组康复人员中其性别、年龄以及学习课程在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差异并不明显,因此拥有较高的可比性。

(二)应用内容概述。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分别将两个小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后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对于对照小组来说,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对其进行康复医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使用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教学所用到的工具进行准备,确定学生实践应用的价值所在。在对学生进行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功能中的基本流程进行掌握,同时还应对病患康复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讲解与提醒。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后,应留给学生一定量的课下作业,同时还应对其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与观察,从而对学生对康复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判断。同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教师应对其进行及时解决。对于观察组来说,可使用仿真模拟实训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设置真实度以及还原度较高的临床环境,指导教师可将日常工作中所遇见的病患康复案例进行整理,将具有教学意义的病例与仿真模拟实训课程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分析病患康复过程中的护理流程,使学生在参加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对相关问题进行发现,并向教师提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教师可针对学生多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点评。在对学生进行仿真模拟实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对考核方式进行量化处理。在对学生进行仿真模拟实训教学之前应指导学生对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重视,例如提前准备好病患康复医疗过程中所需物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仿真人的方式进行模拟实训,构建相应的临床环境,结合实际案例可构建相应的病患病例突发状况来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践,学生在使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现场的情况进行解决。在进行仿真模拟实训课程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进行实践后对其实践内容进行探讨,可将每个实训环节的时间设置为40分钟。此外,在开展仿真模拟实训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配备三名指导教师,分别负责模拟病患以及控制计算机等角色,在实训课程现场,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对多项工作进行协调,并且还可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的成员负责护理人员、家属以及医生等角色的扮演,另一个小组负责设备操作以及转播等工作。在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完成后,每一组同学应对院前病例进行提交。对于观察组的教学过程来说,在开展仿真模拟实训教学之前,高职院校应组织相关指导教师到指定的厂商参加培训,帮助教师了解不同仿真模型的使用特点以及使用方式,从而针对实际情况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以及教学内容。而对于学生来讲,应对仿真模拟康复实训讲义进行提前预习,针对操作步骤以及实验内容进行分析并准备,并将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记录。在实际的仿真模拟实训教学过程中,需要配备两名指导教师对仿真人进行调整与操作,还应对心肺复苏模拟人的各项功能进行介绍,通过案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在实际操作后进行思考。

(三)观察指标与统计学处理方式概述。在经过分组进行教学后,可针对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对教学结果以及教学流程进行综合分析与探究,随后可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核,其内容有问诊、评定、治疗等方面。此外还应对两组护理人员对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进行对比,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应将评价分为满意、非常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

三、仿真模拟实训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观察以及考核后可发现观察小组的学生在进行康复医疗知识学习以及实践应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之处,同时在和对照小组进行对比后可发现两个小组的差异十分明显。因此随着康复医疗流程的标准化以及规划化发展,可有效提高病患康复医疗过程的质量以及效率。对于实际的病患康复医疗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帮助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对于病患的病情变化情况以及急救情况等知识内容无法向学生进行展示,导致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直观地掌握病患康复医疗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认知程度以及了解程度较低。而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可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仅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病患康复流程进行模拟编辑,还可对临床场景进行有效构建,从而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病患现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投入度。在进行仿真模拟实训的过程中,使用角色扮演以及模拟情境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病患病情的判断能力,并对其现场协调能力以及急救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其整个教学流程与康复医疗过程相同。在病患康复医疗工作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整个模拟实训流程进行总结,对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与探讨,教师可对其进行观察,学生是否能从自身实践操作的角度以及客观的角度进行总结,是否能够切身感受到自身所学知识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反思,从而对其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提升。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传统的康复医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方式固化以及模式落后等不足之处,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仿真模拟实训教学方式开始广泛应用于医学专业中的各个领域。在对康复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教学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还应拥有丰富的临床康复治疗经验,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仿真模拟实训教学的实施对于教师角色以及教学模式方面都存在着较大挑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仿真模拟实训模式的开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变,教师由知识讲解者以及演示者开始转变为观察者以及引导者,从而对整体教学进度进行推进,通常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教学总结、材料准备以及角色扮演等工作,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锦华.仿真模拟实训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饮食保健,2018,5(43):274~275

[2]陈根强,周向锋,盛秀胜.仿真模拟的社区医学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36~37

[3]蔡韶滨,杨福坤,杨国宗.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仿真模拟训练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1:144~146

[4]凌冠华,李云,陈自强,等.陆军军医大学基于VR和AR技术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初探[J].价值工程,2018,37(32):252~254

[5]温军玲,徐刚,李少雄,等.中医药院校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医教育,2020,39(4):78~81

[6]赵印懿,沈玲.模拟情景教学在脐带脱垂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10):68~70

[7]宋雨露.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分析[J].知识文库,2020,10

[8]杜媛英,尚长春,郝昱宇,杨宏亮,赵天鹏.三坐标测量实训教学教改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14

康复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教结合 康复治疗 课程体系 课程实施

分类号 G760

1 缘起

“医教结合”成为热点是这几年的事情。从2009年教育行政部门发起“医教结合”的实验,到201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特殊教育处的谢敬仁处长发表《以人为本,科学推进“医教结合”实验和探索》,特教行业里掀起了一波探索“医教结合”的高潮。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做了“医教结合”的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但在实践中“医”和“教”怎么结合,已经进行“医教结合”的学校所总结出的经验是否有推广价值,尚需进行剖析探讨。教育部提出的是“医”和“教”有机结合。怎样才算是有机结合,教育部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界定和范例,对此各个学校还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医教结合”方式进行总结探究,认清相关实践方式的价值,判断这些方式对学生是否真正有意义、有推广的价值,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般而言,一种教育思想,一项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会反映到课程上,具体而言就是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实施问题。考察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方式,可以了解“医教结合”的状况。剖析各学校“医教结合”方式的长处与不足,可以从中总结出值得各特殊教育学校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2 国内“医教结合”课程实施现状

自“医教结合”的口号提出来后,不少特殊学校对如何在校内进行“医教结合”进行了一番实验探索,对课程进行了一番改革,籍此实施“医教结合”。就现有文献来看,国内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课程的实施,大体上来看,主要有两种实施方式。

2.1 以“医”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方式

这种做法的理念是尽最大的可能实施康复训练,试图在每一节课都把“医”融合进来。康复训练课、感觉运动课融合康复治疗在里面,音乐课融合康复医疗在里面,数学课、语文课也是融合康复医疗在里面。已经有特殊教育学校从这种理念出发进行了一些实践,并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哈尔滨燎原学校试图将“医”和“教”运用整合在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生活数学和康复训练等学科教学中。上海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声称已经摸索出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康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方式,认为(对脑瘫学生)除了设置专业的康复课,还要始终坚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康复训练。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的于文和张瑶同志甚至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康复。要将康复训练目标与学生的单元活动目标有机结合,在活动式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语言、动作等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锻炼。照此看来,实施这种理念的有关单位认为康复训练在学校工作中应该占主要地位,至少与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此实施教育,看来似乎已经做到了教育教学与康复医疗的结合。然而这是否达到教育部所说的“有机结合”,这种做法是否有推广价值还值得讨论。

在每一节课都能兼顾到学生教育和康复的需要,确实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然而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的理念应该注重于提升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而不是围绕学生康复治疗来设计课程。围绕学生康复治疗设计活动,是医院和康复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殊学校课程在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方面着力的时候,是否一定能兼顾到康复治疗的方面呢?一味强调治疗的课程,在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增强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方面,会不会顾此失彼呢?比如数学课堂上掰手指数数,是一种数学能力,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细活动的训练,但是否能因为这点把数学课停滞在只训练学生手指精细活动而忽视学生逻辑思维以及生活中使用数学的需要呢?

研究者指出,残疾政策集中于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和收养照顾服务,通过治疗、救助与有限的教育使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是典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在西方,这种模式已经落伍,由集中于主流社会与公共服务体系平等接纳残疾人,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消除社会歧视与环境障碍,维护残疾人平等参与的权利并促进其相关能力的发展的“权利”模式所取代。

一味强调康复治疗的“医教结合”模式,正是属于上述的带有救济性的福利模式。实施这种“医教结合”的学校,过于关注残疾孩子的缺陷,而忽视了残疾孩子融入社会、提升生活质量的一面。

2.2 以“教”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方式

“医教结合”制度下,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是以学科教学为主,学科教学只管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进度进行,在落实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另外开设康复训练课程。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基本上是把康复训练看作教学的一种辅助活动,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上海市闸北区启慧学校认为,坚持“医教结合”就是要在认真落实基础性课程的前提下,开设运动康复教育、感觉统合康复教育、音乐康复教育、言语语言康复教育、行为训练等康复类的补偿性课程。该校的康复类课程开展也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永和医院华山分院、上海闸北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等机构专家和学者的指导。

笔者所在的特殊教育学校,是“广东省特殊教育基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实验基地”、“中国特奥培训基地”,现有65个教学班,有视障、听障、智障、自闭症、脑瘫5类残疾学生776人,其中智障、自闭症、脑瘫学生都是属于中重度残疾学生,对康复治疗的需要比较大,也在“医教结合”课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校以道德、文化、科学教育为中心,以身体、心理康复为基础,强化就业训练,培养学生“自尊自强、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立志成才”的品质,努力为残疾学生将来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打好基础。学校的课程结构主要参照教育部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学校“医教结合”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选择性课程上。除了选择课程,校方并没有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注意学生的康复训练需要。近年来学校除了大力引进康复医疗类人才外,还积极让教师参与各种康复培训,以提升教师进行康复性训练的水平。此外,残联还有“送医到校”项目,派有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到校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

相对于以“医”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方式,实施这种理念的学校所考虑的内容不太复杂,基本上都是在基础学科教学之外安排康复训练课,由教师或者康复治疗师在康复训练课上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相对而言,这种实施方式能减轻教师负担以及压力,使教学成为教师所需考虑的首要问题,把康复训练的任务交由有资质的相关人员。实施这种“医教结合”,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残联、医疗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校方也需要有熟知康复医疗手段的相关人才,以便于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3 “医教结合”实施方式的探讨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在“医教结合”理念下的培智学校课程应该由三个板块构成,即:康复训练类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劳动技能类课程。康复训练类课程主要包括:运动康复、感知觉康复、认知康复、言语语言康复、作业康复、生活技能康复等,这类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艺术、活动等,这类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劳动技能类课程包括: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或升入职业培训机构作准备的各类劳动知识与技能,这类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按这种理念,“医”并不需要存在于每堂课,而可以到专门的康复训练课中再进行,如此一来康复训练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活动,教学始终是特殊学校的中心工作。从特殊教育学校的现实来看,实施这种“医教结合”教育理念只需要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做到,并不涉及课程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切合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学校当前的实际。

上海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项目的所在地。上海的“医教结合”理念反映在课程方面,主要是为康复课程实施的集体训练,也有在个训开展时候的个别康复。主要内容包括认知训练、运动康复、感知觉训练、行为情绪辅导、听觉语言康复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海市的“医”是由特教康复、保健教师负责所处特教机构内学生的康复、保健工作的计划、组织与实施。上海并没有在学科教学的时候进行“医教结合”,而是专门有康复课程和个别训练。这样看来,上海的做法与上述研究者的理念较为一致,把康复训练单独列出来,使得康复训练与教学不至于互相影响互相干扰。

在教育较为发达,同为华人圈的新加坡,他们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现出相当大的“医教结合”的思想,相关的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的特殊教育课程在架构上归纳起来有三大类:(1)功能性课程;(2)辅助课程活动;(3)以康复训练为主的专业服务。功能性课程旨在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实用文化课、生活技能课、美育及体育。辅助课程活动的设置旨在进一步推动功能性课程的落实、促进学生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及优势发展的需要。具体包括:游泳、戏剧表演、歌唱表演、工艺制作、野外活动、童子军等活动。康复训练专业服务则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及家庭康复与教育指导,补偿学生的身心缺陷,服务项目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语言治疗等。三类课程以功能性课程为核心,其他两类为辅助,三者相互联系,互相补充。他们主要在开设文化教育类课程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课程,开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语言治疗、音乐治疗、社工服务以及心理辅导等专业服务和相关支持。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新加坡的特教课程体系也是以教育教学为主,康复训练只是教育教学的一个补充,并不是特殊学校所考虑的最重要内容。

在2007年教育部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课程设置原则就强调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这点,提出“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乍一看,似乎是在呼吁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康复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部分还指出“考虑了智力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

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课程比例的20%~30%。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就充分说明,作为一般性课程的学科教学还是应该按照自身的逻辑与规律进行,康复训练不应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

4 结论

从上面的论述,结合培智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当前的实际来看,在每节课都进行“医教结合”恐怕只是一个美丽的幻影。培智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学校机构,中心工作应该是教学,康复治疗只能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工作。把康复训练工作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显然是抹杀了学校作为教育场所的基本属性。

4.1 以康复为中心的“医教结合”制度存在实施障碍

能在每一节课都进行康复医疗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在实践中,是否有可能在每一节课都巧妙地把康复医疗结合进来?学校的人力资源能不能达到每一节课都设计好并实施相应的康复医疗?相关的康复治疗仪器是否足够让每一个班每一节课都能进行康复医疗?这些恐怕都是难解的问题。

在当前以班级教学为主的特殊教育中,存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同一班的学生需要的康复医疗并不一样,有些学生需要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有些学生需要进行运动协调感方面的训练。在班级教学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每一节课中所设计的康复训练可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

从学科自身特点来看,学科教学有自己的逻辑结构以及规律,不能为“医”而“医”。不能因为学科中某些内容可能会发展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而不断重复这部分内容。毕竟学科教学是提升学生智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过于注重康复训练,忽略了学科教学,将使学生缺乏融入社会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始终为“圈养”的人从而丧失了生活质量。

从学校的定位来看。为“医”而“医”会从根本上丧失学校作为教育主要场所的基本定位,从而使学校沦为不入流的康复训练机构、医疗机构。

从人力资源的配置上来看,学校教师所接受的训练都是如何成为教书育人的教育者,而不是成为理疗师。有学者更尖锐地指出,特殊教育教师既从事点医疗干预,又能进行教学服务其实是一种不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且不切实际的奢望。因此,指望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设计并实施“医教结合”只是为难教师,从而产生更多形式主义上的、而实际上对学生毫无裨益反而浪费师生时间与精力的“医教结合”教学方式。

4.2 “医”在特殊教育当中的现实定位

在我们大陆,培智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中度、重度的智力障碍、脑瘫或自闭症孩子。毫无疑问,他们有康复治疗的需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康复治疗并不能让他们变成普通人,也不会让他们掌握普通人所具有的所有语言、交往或者动作技能,唯有教育才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医教结合”而把“教”放在次要位置。更不能在教育教学中为了“医”而强行在教学当中插入“医”。这种做法实质上是违背了教育规律也违背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使学校工作陷入主次不分的泥潭。有学者甚至提出“医教结合”是历史的退步,是对特殊教育本质的歪曲。由此,应当牢牢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把“医”置于教育的辅助地位。

4.3 学校中合理的“医教结合”方式

实施“医教结合”制度较为合理的方法应该是,按照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必修课该上课时候上课,该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不必殚心竭智地把“医”放到普通课堂。实际上,按照一天6个课时,一周五天来算,一周有30个课时。课程方案中的20%~30%的选择性课程,就有了6~9个课时选择性课程。这就保证了至少每天都有一个课时可以用于学生的身心康复训练或者潜能开发。如果再加上每天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实际上每天都可以抽出2个课时用于学生的康复训练。弹性较大的选修课安排中可以安排多些时间进行康复训练。如果有更多的康复训练要求,还可以利用每天下午下课后的课余活动时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