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石油论文

中石油论文

中石油论文

中石油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能源战略安全问题逐渐突显出来。论文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出发,在分析了4大国能源战略的基础上,利用博弈思想,提出了解决中国能源战略安全的基本思路。 【论文关键词】 能源 能源战略 战略安全 国际关系 最近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能源战略安全问题突显出来了。中国石油进口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已达40%以上。预计,到2015年,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会达到50%。从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来看,真正能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真正构成威胁的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及印度。从长远和全球的观点来看,“能源问题”的核心就是“石油问题”。 一、美国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美国以石油作为遏制中国的战略工具主要表现在:首先,美国势力竭力将中国排斥在“世界石油心脏地带”之外。北非、西非、中东、中亚、里海、俄罗斯所构成的一个条状带就是“世界石油心脏地带”。其次,美国试图影响或操纵油价以遏制中国经济快速的增长。美国已经控制着世界上60%以上的石油资源,并在冷战后牢牢控制着世界石油价格50%以上的话语权,能够极大地影响和左右世界石油价格。第三,作为中国石油安全国际战略实施主体的中国石油企业屡屡遭受来自美国的政治干涉。 二、日本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高度依赖进口的能源消费大国。首先,日本对能源迫切需求向中国提出了有力的挑战。近年来中日两国对东海石油资源的开采的争夺,实际上是双方战略利益冲突的提前表现。从俄罗斯安大线与安纳线的争夺上,可以看出日本的能源战略的意图及对中国利益的威胁。其次,台湾问题态度暧昧。一旦台海开战,依美日安保条约,日本一定会协助美国实现对中国进口石油的封锁。还有中日之间的高度不信任和钓鱼岛的领土之争。 三、印度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首先,领土之争是中印互不信任的根源,表现在威胁方面是对中国石油运输的安全以及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争夺。印度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威胁是石油运输的安全。长期以来,印度把中国当作假想敌,由于中印之间存在着悬而未决的边境领土纠份,导致了印度对我国的石油运输的严重威胁。其次,印度在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争夺上,与中国有高度的利益之争。 四、俄罗斯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俄罗斯是中国的战略伙伴,两国关系比较友好,高层往来不断。但俄罗斯跟中国若即若离,政热经冷,民间不信任。其在安大线对中国的暧昧态度和白俄罗斯在天然气上的争端以及对印度的武器出口超中国的先进程度都表明,它在各各方面间寻找最大的利益点,不是一个十分可靠的伙伴。如果我们把能源战略重点放在俄罗斯身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冒险。另外,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希望在它的周围出现强国。 五、我国石油战略安全对策选择 一是构建和谐的中美关系。尽管中美两国在石油安全观念、战略乃至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根据和谐世界的理念,在石油安全领域,只要中美双方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合作或竞争下的合作,那么两国就会在国际石油领域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实现各自的石油安全和利益双赢。 二是加大石油储备量以防台海有事。中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的准备理应包括能源的供应与运输安全,建议应在目前的和平时期,利用我国充裕的外汇储备来收购石油加大储备。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量至少应有5个月的消费量为标准;在条件成熟时,应大力发展石油进口的管道运输。 三是积极构建以中印为基础的亚洲经济共同体以突破美国的战略封锁。在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中国应积极建立与印度的友好关系突破美国的战略封锁。尤其应阻止印度加入“亚洲版的北约”,以保证我国在台海战争爆发的大纵深战略的安全。印度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国,况且中俄关系又十分友好,因此印度是我们争取的对象,如果印度能与中国友好,那么我们的石油运输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四是积极发展中日之间的能源合作。中国和日本同属经济大国,经济发展又都高度依赖石油的进口,从总体上,中国之间的在全球的石油竞争将会长期化。中日之间能源战略博异,应首选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在合作方面中国应主要集中在能源技术方面和经贸合作方面。 五是政府应加强对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的工作力度。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 应多利用长期合约的共同开发方式,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获取我们在俄罗斯的石油利益。 六是增强内功提高综合国力。当前应进一步加大对能源领域的科研投入,加大深海勘探油气资源的开发;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并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国民的节能意识和节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建立石油的陆路、铁路、海路、石油管道的多种运输方式;大力研发可替代能源等。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561-572 ]BP世界能源统计2007[M/CD].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2007.6:6-28

中石油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配套政策;分析 [论文摘要]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步伐正在加快,但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策存在着审批繁琐、政治保险服务缺失、信息不畅等问题。国家必须进一步制定投资导向政策,完善跨国经营法律体系和联合投资机制,建立财税支持政策和海外投资金融保险体制,强化信息服务和外交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走出国门实行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大力实施跨国经营,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是我国实施多元化战略,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稳定的需要。石油公司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除了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 一、外国政府的配套政策与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 不同的国家,由于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不同,特别是石油的产量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所制定的有关配套政策也不同。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与美国等国家的情况比较相似,这些国家的政府对石油石化企业的支持对我国也是有借鉴作用的。20世纪70年代接踵而至的两次石油危机使美国如坠深渊,为了应对能源安全的挑战,美国经过30多年的调整,建立起了一套应对石油危机、保障石油安全的机制。 1 权威管理,统一领导。美国为了加强石油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布什就任总统后,特指定一个由副总统切尼领导的能源政策小组,专门研究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能源战略与政策问题。小组成员包括了国务卿鲍威尔、能源部长、财政部长、内务部长、农业部长、商务部长、运输部长、总统助理等政府要员(刘助仁,2007)。对能源的领导和管理提高了规格。美国能源部在《2025年前能源战略计划》中,将能源安全目标锁定在国防能源、科学和环境等四大问题上,强调美国将提高“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刘助仁,2007)。为美国石油企业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领导保障。 2 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美国的政府机构各部门分工合作,通过补贴、技术援助和融资手段支持国内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源部、贸易开发署和美国进出口银行是支持能源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要机构。能源部矿物能源办公室下的矿物能源国际计划(FEIP)和石油天然气进出口办公室承担支持美国油气产业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和技术的职责。美国贸易开发署(TDA)通过资助可行性研究、专业培训补贴、商业研讨会和其他技术援助,帮助国内油气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参与能源项目的竞争。多年来,TDA已提供3300多万美元支持美国企业在全球参与油气开发和扩建项目。美国政府直接采取减税的方法支持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美国“新能源法”提出,在未来10年内,美国政府将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的减税额度,以鼓励石油、天然气、煤气和电力企业等采取节能措施。为提高能效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法案还决定将给相关企业总额不超过50亿美元的补助(刘助仁,2007)。 3 海外保险,激励投资。为减少海外投资风险和有效保护资本输出国海外投资的安全和利益,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海外投资保障制度,以促进和保护本国的海外投资。1948年4月,美国根据《对外援助法》制定了《经济合作法》,并设立“经济合作署”管理援外事务,开始实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1969年,美国再次修订《对外援助法》,同时设立“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直属国务院领导,成为美国海外投资保险与保证的专门机构。这种保险制度以资本输入国与美国订有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为条件,故称为双边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这样极大地激发了美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热情。 4 信息服务,外交护航。美国为了开辟新的海外油气资源基地,通过提供能源信息服务,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政府能源政策提供重要依据。联邦政府提供的能源信息服务包括收集和分析油气市场的数据;研究影响油气供应的事件和政策;评价资源状况。能源部所属的能源信息局(EIA)负责对能源供应、需求和价格趋势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EIA的信息服务包括历史和当期数据,短期和长期预测,统计数据的范围覆盖石油、天然气、煤、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为扩大统计信息的传播面,EIA通过书面报告、印刷品、光盘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信息。而且,美国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其外交和军 事行动往往围绕此核心展开。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到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美国都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在中东的军事和政治存在,从不断强化与格鲁吉亚的关系,到积极插手中亚事务寻求在中亚驻军,美国近年来的这些行动尽管都打着冠冕堂皇的借口,但始终难以摆脱争夺能源的影子(李岩,2007)。美国还成立了专门的“里海能源工作小组”,除政治和军事手段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措施,向该地区国家提供大量与石油有关的经济援助,为本国公司提供开发机会,并以技术优势争得其油气资源开发的优先权。 5 有效监管,法律保障。美国在长期的能源监管实践中,建立起了完整的监管法律体系。1977年美国制定了《能源部组织法》,并据此成立了能源监管委员会。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制定的《天然气法》、《菲利普斯决议》、《天然气政策法》、《联邦能源委员会436号令》、《放松井口管制法》等,把对石油企业的监管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美国对石油行业的监管设立的是专门的监管机构,为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属能源部,监管委员会主要监管管道输油公司的运营和费率,审批跨州天然气管道输送项目,天然气管输价格、管道服务和开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建设和运行等。 二、我国政府有关配套政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政府对外投资事前审批繁琐,事后监管不能到位。在石油企业对外投资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商务部等部门均对境外投资负责,但审批内容重叠,职能交叉,不仅加大了项目的成本,而且审批程序繁琐,直接影响海外投资效率。中方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需要经过我国驻外使(领)馆、地方计划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外管局等多个部门的审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也要经过3个部门的审批。不仅审批部门多,而且各部门内部还实行层层报批制度,这进一步降低了审批效率。各部门都利用立法权为自己设定权限,谋取部门利益。然而,对事后监管却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或无能为力的状态。我国现行海外投资的宏观调控措施仅是一个项目审批制度,投资后期的监管、跟踪、统计和分析等功能非常弱,完整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链条尚未形成,缺乏应有的监管和服务措施(陈峰燕,2007)。 2 境外政治保险服务缺失,企业投资风险增大。我国石油企业境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的一些地区,而这些地区局势并不稳定,外国企业面临着众多风险。而我国并未建立适应石油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所需要的政治风险担保制度、信用担保制度、外汇管理体制。按国际通行做法,海外直接投资的保险应属于国家授权或委托进出口银行或开发性银行开展的政策性金融业务。除一般的技术、市场和建筑等方面的商业风险外,应限于境外企业自身无法控制的风险,如战争、动乱、财产没收、国有化、外汇管制等造成的政治风险等。我国目前在一些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有不少石油投资项目,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海外投资保险的相关政策。在用汇、信贷和融资等方面,我国政府也不能给企业提供有力的、稳定、可靠的支持和帮助,新出台的鼓励石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财税优惠政策,审批制度过于繁琐,与企业获取技术、拓宽销售渠道、扩大海外优质资产、开发国内稀缺资源从事境外投资的要求及不适应。 3 对外政策信息来源不畅,企业决策基础薄弱。我国石油企业对国外有关法律、政策、投资环境等信息的了解十分有限。有关的专门研究、咨询机构较为分散,难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难以避免地存在着政治、经济、政策、汇率等各种风险。在投资的区域、市场和合作对象的选择上,企业的取向也可能有悖于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或技术失误、经营亏损等潜在风险。在这些方面,政府占有更多的信息,应本着对国家负责、为企业服务的精神,尽可能及时地向投资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我国政府缺乏对海外企业的辅导和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职能,缺乏明确的产业导向和国别市场导向,没有系统化的海外投资促进目标,不能满足企业对相关基础性信息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企业缺乏必要的信息,对外投资处于盲目、冒险的状况(陈峰燕,2007)。企业对海外投资信息的渠道仅限于驻在国宏观经济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和一些基本的法律框架的现状。 三、完善我国相关配套政策的建议 完善我国相关的配套政策,要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 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现。 1 确定海外能源战略,制定投资导向性政策。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实质上是国家的经营战略行为,国家应制定具体的能源跨国经营战略,出台政策性规定,使石油石化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有明确的战略方向。要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制定“走出去”总体市场发展战略,做好投资项目规划,编制“走出去”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具体的指导目录,制定指导性投资政策,帮助企业作好境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陈峰燕,2007)。石油公司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应当依托国家力量和政府能源外交,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国家石油安全为己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以油气勘探开发和经营为龙头,以低风险竞争或竞争下的合作为纽带,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尽早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特色的现代跨国石油公司(舒先林,2005)。 2 确立依法管理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法律。为了适应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需要,建立中外石油联盟,必须完善国内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有效促进国际合作的政策体系(徐文荣,2005),使对外投资法律体系系统化、规范化,使对外投资行为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为石油石化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有效可靠的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方面应适当参考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既要考虑过去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状况,也要为将来的投资发展留有余地,做到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此外,应加快《海外直接投资法》和《海外投资保险法》等相关法规的制定速度,统一和规范对不同性质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标准、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以及投资支持、鼓励措施、争端解决等问题,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李洪江,2003)。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以《海外投资审核法》、《海外投资外汇管理法》、《海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海外投资银行法》以及《海外投资保险法》等单行法,建立国内法与国际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衔接,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相互补充的完备详尽的法律体系。 3 确立优势进入战略,完善联合投资机制。鉴于我国境外石油勘探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应该组建一家专业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统一对外,其他有投资意向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国家石油公司,采取项目参股的方式参与境外石油勘探开发活动;要明确石油公司海外投资向国家发改委报告的制度,避免产生国内企业的互相竞争。要彻底改变国内石油企业在海外单打独斗的局面,避免在“走出去”寻油的项目中“撞车”,甚至进行“自杀式”的恶性竞争。石油企业必须建立统一协调的机制,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综合商社的经验,整合内部资源,加强联合、形成合力、一致对外。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相互合作与促进,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为国家找到更多的油气来源。中国的石油企业应该加强和国外石油企业的联盟,寻求竞争中的合作。政府政策应当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超级化的条件,适应国际竞争的“非零和博弈”和“合作博弈”,即竞争伙伴实行协作竞争,通过一定程度的合作,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徐文荣,2005)。 4 确立财税支持观念,完善特定财税政策。国家应尽快健全金融支持体制,为企业“走出去”并购提供优惠贷款和担保等更多的服务。并应尽快发展、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鼓励银行参与到企业“走出去”并购活动中。相关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并购企业相互参股或签订合作协议,实现银企合作,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紧密结合(姜义平,2007)。同时可设立海外投资基金,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参股,对石油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在信贷政策上,对于在境外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国家金融机构可以根据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原则提供贷款,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贷款贴息和实行贷款利率下浮;为境外企业获得境外银团贷款、租赁提供担保,以及其他金融服务;选择经过挑选的境外投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为境外投资项目筹资。对我国石油企业到境外投资所涉及的国际税收应实施专业化管理。应行使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公民税收管辖权。政府应与更多的国家进行谈判,避免被国际间双重征税,为我国境外投资企业取得东道国的国民待遇。境外投资企业应上缴我国财政的收入应缴入国库。对资源开发型境外投资项目的产品给予进口关税优惠政策,对已经批准的境外投资项目可以享有出口退税优惠。 5 确立保险支持政策,建立境外投保机制。国家 应尽快建立石油企业境外投资保险机制。保险机构设立一般是政府或专门成立的国有保险公司或是两者的结合体,是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遭受的政治风险提供的一种保险制度,包括货币风险、外汇风险、征用风险、战争风险及其他非商业性风险。境外投资保险制度涉及到保险机构、代位求偿、保险范围、承保条件、保险期限、保险费率损失补偿等问题。境外投资保险制度能避免个别企业同东道国打交道的不利局面,容易使争端得到解决,向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方面发展。 6 确立信息支持政策,提供专门信息服务。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国家应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境外投资信息服务中心,面向市场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服务,提供国外获得的准确、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资源、地理、市场等信息,提供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准确信息,从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市场可行性论证,提供从项目考察-谈判-审批-实施的全过程服务。要开放信息资源,使信息能够在政府部门和企业间双向流动。这样的一个信息服务中心,需要有获取全面可靠信息来源的渠道、有分析信息和组织信息的手段,具备政策水平和知识的网络能力,对项目有判断决策水平。要建立起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包括加速建立政府主导的对外投资国别地区项目库,为希望对外投资的企业提供及时有价值的信息;成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专门中介机构,全面提供各国别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投资环境,当地外商投资条件,当地投资程序、政策法规、合同形式及其他基础信息,提供介绍合作伙伴、合作项目等直接贸易促进服务。 7 确立外交支持策略,强化石油外交手段。政府应充分利用外交资源,为石化企业的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环境。要巩固并加大力度寻求可能的能源合作伙伴国家,以多种形式与其建立良好关系,为石化企业的投资铺开道路。我国的外交机构,尤其是驻产油国使馆,应该积极开展石油外交,为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国际保障。 

中石油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石油短缺问题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和国家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能不通过国际石油市场来解决,然而,当今世界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却使中国石油安全面临一系列严峻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广泛参与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实施维护石油安全的对外战略,以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 论文关键词:中国 能源安全 石油短缺 国际环境 国际战略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特别是海外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中国对能源尤其是海外石油资源的需求呈迅猛增长之势。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影响因素。如果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 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能源供给总量基本大于需求总量,当时还是能源净出口国。从90年代开始中国能源呈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态势,且随经济增长缺口逐渐扩大,1992年中国的能源供求缺口为19.14 Mt标准煤,2000年扩大到190 Mt[1],从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在新世纪之初,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起来。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或者说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能源总量问题,而是能源结构的矛盾。基于资源禀赋特点和建国初期所制订的经济建设路线,中国能源供应几十年来一直采取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方针,从而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占到75%左右。尽管石油勘探开发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由于长期实行油品限供与高价政策并大量出口原油以获取外汇,2000年,2000年,中国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仅为23.6%,而煤炭的比重高达67%,天然气仅为2.5%,一次电力为6.9%。然而全世界1998年平均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9.9%、煤占27%、天然气占23.1%,一次电力高达23.8%[2]。这表明,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相比,中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多年来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一直居主要地位,而石油、天然气等其他烃类能源相对较少,水电等非烃类能源所占比重也比煤少。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据有关机构统计,200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2.6%,远高于10年来的年平均增长趋势1.4%。可是,同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却增长了l9.7%,而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则低于1%,连续第二年低于经济增长趋势。煤是2002年全球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而中国的煤消费增长高达28%,而世界的煤消费只增长了7%,如果把中国除外,世界煤的消费仅增长了0.6%[3]。在中国,目前消费量最多的是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常规能源。尽管水电、风力、核电和太阳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但由于资本、技术差别等原因,在可预见的将来,它在中国能源的总构成中还不可能担当主要的角色。从能源清洁度、使用价值和开发成本来看,煤、石油、天然气各有优缺点。同煤相比,石油是较清洁的能源;同石油相比,天然气则是更为清洁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在许多方面可以代替煤,但煤却不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煤同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相比,是笨重而肮脏的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对交通、生态和地理环境形成极大的压力,并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大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除交通运输之外几乎均以煤为主要燃料。然而,要想用煤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必须通过深度加工的代价来开发洁净煤、洁净燃料新技术,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这样做短期内未必能够奏效。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中国国内能源供求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不应求,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总产量和品种规格的增长赶不上迅速扩大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煤一直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在能

中石油论文范文第4篇

设计以人为本的模式就是要求中石油销售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模式的创新时,能够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这就要求组建一支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企业资金管理队伍。销售企业应当适当的增加资金管理人员的规模,并且在企业人事制度允许的条件下,构建较为合理的资金管理人员聘用与考核制度,有针对性的招聘一批具有丰富的资金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加入到队伍当中。结合销售企业业务本质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所招聘的员工不仅应娴熟的掌握资金管理知识与技术,更应当了解销售企业运营、管理、销售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必要熟悉信息技术。上述要求是中石油销售企业资金管理复合型人才的标志,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往往很难实现,因而有必要分类别的招聘拥有不同知识与技术的人才,从而确保整个资金管理团队具有技术互补性。另一方面,销售企业还应当与上述不同领域的专家群体达成合作关系,定期或不定期向专家进行咨询,面对出现的资金管理问题,也应当及时请教相关专家。

二、中石油销售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的运行体系

(一)灵活运用账户体系利用

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总分账户和商业银行辅助账户体系,实现跨行结算资金快速集中。严格资金支出过程,控制加强资金“全要紊”管理。一是固化业务流程,加强资金业务的线上控制,按照相互牵制原则和层级管理原则合理进行操作,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二是推行资金要素管理,实行支付总额和分项控制,加强预算管理,牢固树立资金时间价值理念和计划理念。三是根据不同资金计划项目设定资金流向,实施大额对外付款支付对象锁定管理。四是实行对外付款“黑名单”管理,减少外部拖欠、恶意侵害集团整体利益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严格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办理程序,建立完善涵盖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的所有控制环节、整个支付程序、每个岗位的相互制约关系。

(二)资金管理人员的强化体系

一是通过系统培训来强化资金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养。由于资金管理是一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与道德素养的工作,因而资金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为高超的知识储备与道德涵养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应的资金管理技术也不断的变迁,这就要求销售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业务特征,对资金管理人员进行及时且有效的培训。除此之外,资金管理人员也应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负责,通过自学,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来获得必须的技术与知识,并获取更高的从业资格认证。二是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资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销售企业应当在相关资金管理准则要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设计出资金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并在同资金管理人员及专家进行沟通的前提下,加以实施。根据这一考核标准,对于在资金管理工作当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业绩较低的员工给予一定的警告与处罚。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资金管理工作也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在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相关活动的工作效率,而且也使得工作结果更具科学性与精确性。为了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重点做好如下两点工作。一是有必要将原来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其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到电脑之中,为信息化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进行纸质档案电子化转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构建相应的信息数据库,将原始档案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到相应文件夹中。二是石油销售企业资金管理工作有必要将网络化技术的应用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逐步将传统的手工工作模式转变化网络资金管理模式。在这一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当遵循重点突破,逐步开展的模式,结合企业经营管控决策,将资金管理软件进行装载与人员培训,并实验性的进行网络监控资金管理。

三、中石油销售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的风险控制

(一)开展内部资金使用效率专项申计

内部审计是实施企业资金管理监督考核的重要环节。中石油销售企业自身每年应最少一次开展投资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一次,总公司应对所有石油销售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全面,根据审计结果落实总公司相关决策及使用人的责任,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保障预算管理取得实效。

(二)提升管理者的重视水平

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必须对“合作理念”建立共识,产生使命感,由使命感产生团队力量,进而完成各种业务目标。销售企业管理者应当认识到自身业务的重要性,并以此指导日常领导工作。在风险管理方面,应采用如下措施,也即管理者应注重资金使用质量。在资金应用风险方面,应制定“资金合理应用办法”及“实施细则”等规定,对同一营销活动的投资也应制定限额,避免资金集中在同一营销环节上。

(三)信息化资金管理模式的风险防控

中石油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石油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若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需要更为持久、安全、稳定的石油资源作为支撑。 关键词:石油安全;商业储备;对策 中亚是与我国开展石油贸易的重要能源地区。一方面进口中亚石油和油品,以缓解我国石油供求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对中亚石油投资,积极参与中亚石油生产和经营活动,为发展外向型石油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石油供应国,中国还同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积极开展石油贸易、合作,以期最终将中亚地区打造成为我国更加便利、安全、稳定的石油进口来源地之一。 1 中国石油安全现状 (1)中国对外石油贸易受大国制约。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石油企业相比,我国的石油企业成长较晚,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与国外的石油大鳄竞争中,仍存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距。世界主要的优良石油产区基本已被像美国埃克森美孚、法国道达尔、荷兰壳牌、英国BP等知名公司所控制,不论是在中东还是中亚,都有美俄日等国家疯狂追逐石油的身影。 (2)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 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系数在下降。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2008年更是达到了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逐年增加。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很容易使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制于人。中国来自海外的石油需求有可能会被某些大国干扰或中断,同时主要产油区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诸多不稳定因素给我国的海外石油进口带来很大隐患。 (3)中国缺乏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逐年上涨,在国际石油贸易中所占份额也很大,进口石油量占世界6%,但影响石油价格的权重还不到0.1%。需求大户不能影响价格,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乃至亚洲没有自己的交易所,很难反映东亚地区由供求决定价格的真实状况。欧洲使用布伦特期货价格从中东购买石油,美国通过西德克萨斯期货市场进口石油,中东地区对我国出口的石油价格每桶通常要比欧美高出1至3美元,仅此一项,我国每年要白白多花费近5亿美元。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很大,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势在必行。 (4)石油商业储备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商业库存设计是在所需原油全部由国内供应的前提下,考虑管线运输状况,确定周转库存规模为两周的加工需求量,这仅仅可以作为正常商业周转库存,而真正的商业储备是指正常周转库存以外的剩余库存,就此角度来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商业储备尚未建立起来。而美国主要是通过商业储备来进行市场调节,一般情况下不动用政府战略储备,此外,激烈的国际石油争夺和剧烈的价格波动,迫使我国尽快建立起健全的石油商业储备体系。 2 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合作 2.1 共同勘探开发石油资源 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早有多项能源合作。2005年中石油集团就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67%资产,后注入上市公司。2009年4月,中石油集团通过“贷款换石油” 策略,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签署了关于扩大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及50亿美元融资支持的框架协议。随后,双方与中亚石油公司签署了联合收购曼格什套油气公司的协议。只此一项,哈萨克斯坦可获得中石油100亿美元贷款,同时,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向哈萨克斯坦开发银行提供50亿美元的贷款。我国利用相对充足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与中亚国家共同勘探开发其丰富的石油资源。 2.2 石油管道建设 我国在与中亚能源合作的过程中,重点体现在中哈石油管道工程项目上。中哈原油管道于2011年9月开工,设计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中哈管线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5年12月正式竣工投产,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哈原油管道已累计进口原油653.74万吨,2008年通过中哈原油管道向独山子石化输送的原油超过500万吨。中哈原油管道已经运行3年,二期一阶段工程将在2009年7月30日前完工。届时将实现原油管道由哈萨克斯坦西部到我国新疆全线贯通,来自中亚的石油将源源不断的奔向中国。 3 促进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的思考 3.1 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舞台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和中亚邻国加强政治,经济,能源合作的重要舞台。目前,发展资源经济是中亚各国走出经济低谷的基本战略,而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需求恰恰为中亚各国实现这一经济战略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可靠通道。在上海组织框架下,建立起有效的经济合作机制,对地区性经济问题进行协商与合作,通过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经济合作,提高本地区各国的经济实力与政治互信,增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发展潜力。 3.2 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培养期货人才 如前所述,之所以我国基本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与话语权,正是因为我国没有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中国的石油进口几乎完全依赖于国际现货市场,而国际石油价格主要以期货价格表现。国外的期货市场规则使我国在石油贸易中只能被动接受别人提出的价格,讨价还价的余地非常有限。一个价格不断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应承担起一个经济大国对国际经济稳定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并培养相应的期货交易人才。 3.3 鼓励中国大型石油企业”走出去” 尽管目前我国对外石油贸易中,以“贸易油”为主,“份额油”只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辅助渠道,但是海外份额油掌握得越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中国应积极向外投资,获得海外油田开采权。我国一些大型石油企业已经具备这样的实力,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通过与中亚国家建立合资公司,利用中国的资金与炼油技术,共同开发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同时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如制定海外石油投资的总体方针政策,对企业在海外的石油项目予以税收政策优惠等。 3.4 建立完善石油商业储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累的殷实的资本和丰富的工商业管理经验,我国应科学借鉴国外“藏油于民”的石油储备策略,允许具有资质的民营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介入石油储备体系,增加市场竞争性,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石油商业储备体系建设,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最终形成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为主体,以民间商业储备为重要补充的整体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4 结论 综上所述,石油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凝聚了大国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博弈内涵。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在石油尚无可替代能源的今天,对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中亚作为国际能源界新的石油供应地,引起各能源消费大国的关注是必然的。我国与中亚国家基本没有领土争端问题,政治上互信,经济上存在很多互补领域,边境贸易额逐年递增。我国应加强与中亚地区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在科技、能源、安全、反恐等国际事务中广泛沟通,为更好的开展石油贸易创造条件。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科技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药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实用中医内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