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剂学 教学体会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06-01

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利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药剂学是针对药物制造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根据药物理化性质不同、体内吸收代谢特点不同,还根据要达到治疗的效果、减少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要求,需要在药物的生产加工中采取合适的处方设计、合理的生产工艺、适合的剂型及给药途径,来形成药物制剂。同时,也应该满足药物本身的储存、运输的要求。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生命科学和其他相关基础科学的飞速发展,药剂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基础理论方面,20世纪50年代,物理化学尤其是非平衡态物理化学的一些理论被应用在药剂学领域,产生了一些药剂学基本理论如药物稳定性理论、溶解理论、流变学、粉体学等。在药物新剂型方面,产生了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脉冲式制剂等新剂型。给药途径也由原来单一的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扩展到了粘膜给药、透皮吸收给药、腔道给药等多种途径。在制剂新技术方面,也产生了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球晶制粒技术、微球技术、微囊技术、纳米技术及大分子前药技术等。在学科分支领域,也产生了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等多学科分支。综合来看,药剂学有了深刻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拓展。多种学科及技术的应用使药剂学的学科深度和广度有了长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药剂学课程教学经验,简要谈谈自己的实际教学体会。

1 实践性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药剂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门学科。很多药剂学的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的。中国是世界上开展药物制剂实践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商代,古代中国就已经使用汤剂进行实际的疾病治疗。欧洲药剂学起始于公元1世纪前后,被欧洲各国誉为药剂学鼻祖的格林,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散剂、丸剂、浸膏剂、溶液剂、酒剂和酊剂等,称之为“格林制剂”。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而剂型达61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药剂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进入19世纪,法国的医师Pravas首次发明了注射器,使实际的注射给药变得速效和高效。在1886年,Limousin发明了安剖,是注射剂的实际产业化应用更为可行。随着西方科学和工业技术的蓬勃发展,制药机械的发明使得药物制剂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加强,进一步加强了其实际应用性。除了制药机械,辅料也是药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用辅料研究方面,先后开发出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用辅料―微晶纤维素及可压性淀粉、用于片剂及固体制剂常用的黏合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用于薄膜包衣材料――丙烯酸树脂系列、栓剂基质半合成脂肪酸等。这些功能性辅料的开发,使得药物制剂的产业化发展更加迅猛。通过对以上各方面的实际应用进展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突出药剂学课程的实践性,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药剂学基础知识的形成和积累。

2 知识面广、学科知识更新快

药剂学的整体知识结构包括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药物剂型概论、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学科知识面广。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属于物理药剂学的范畴,包括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溶解度、溶出速度、渗透压、表面张力、黏度等)、表面活性剂理论、微粒分散系基本理论(絮凝、反絮凝、空间稳定理论、微粒聚结动力学等)、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稳定的化学动力学基础、物理稳定性原理)、粉体学理论(粒子基本理论、粉体流动性、吸湿性、粘附性和压缩性质)、流变学理论(粘弹性、流体基本性质等)。这些药剂学基本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化学基础上的。涉及到物理化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主要包括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物的制备技术、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缓控迟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给药制剂和生物技术药物制剂。这些制剂新技术与药物新剂型的发展涉及到材料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等学科知识。药剂学所具有的广泛知识面要求授课教师除具有药剂学必备的知识外,还应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知识,才能胜任药剂学的实际教学要求。药剂学的另外学科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快。如药剂学的第二十二章生物技术药物制剂中,讲到关于基因药物的药物制剂发展,会提及小干扰RNA(siRNA)技术的发展。而siRNA技术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技术,该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应关注国内外药剂学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发展,积极引入前沿的知识来不断充实传统的药剂学知识,使得药剂学的授课即能使学生学习到经典知识理论,又可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

3 传统式记忆与规律性记忆相结合

药剂学内容庞杂,涉及到很多理论、基本剂型、新技术等。采用传统式知识记忆方法,容易产生遗忘。应该从学科本身的规律性来加强记忆。如各类药物制剂都会涉及到概念、基本原理、分类、特点、所用辅料、制备工艺、质量评价等内容。对于各类药物制剂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软膏剂、气雾剂等,可以按照以上规律从各种角度进行总结。在总结完各种剂型后,进行对比,找出各种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发现其内在规律,进行记忆。规律性记忆可以将不同知识体系进行串联、比较,将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有效地集合起来,有机串联成整体,进行记忆。这种记忆具有成片性,不易遗忘。如讲到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时,对于脂质体技术、微囊技术、微球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物技术等,可以根据其原理、发展历史、基本组成、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对于发展历史的总结会使学生对各类新技术有着整体性和脉络性的认识,使得记忆进一步生动起来。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药剂学的内在规律性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和引导学生加深对药剂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药剂学是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其学科知识面广、学科交叉性强、知识理论更新速度快。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药剂学的教学技能。在传统式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各种新型的规律性记忆新模式,来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福德.药剂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范文第2篇

(1.海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海南 海口 5702161;2.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目的:通过实证评价皖南地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与对策建议。方法:采集皖南地区4个城市28家机构的相关数据,从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和合理用药等方面选取关键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皖南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的配备和使用情况良好,大部分患者认为药价有所下降,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结论:建议通过吸引社会药房参与基本药物供应和销售竞争,因地制宜制定省补充目录,规范药品合理使用等多种方式,促进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

关键词 :基本药物;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71-0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基金项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评价及实证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SK2012B510)

根据新医改的要求,安徽省于2010年率先在辖区内32个县(市、区)实施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并选择芜湖、马鞍山两个城市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1]。2012年10月,在国家确定的21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机制等综合改革[2]。本文通过调查皖南地区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与零售药店的基本药物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及合理用药的差异,分析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情况、政策实施中的薄弱环节及原因,就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提出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于2013年初采用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现场调查。定量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改革进展,选择皖南地区的4个城市(芜湖、马鞍山、铜陵、黄山),并在每个城市抽取1家二级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家乡卫生院、2家零售药店进行调研,了解机构配备基本药物的情况。同时在每家医疗机构随机抽取50张处方,了解合理用药情况。

定性资料主要通过对调查机构的负责人、医生(药师)、药房工作人员、以及调研期间前来就诊及购药的居民进行访谈及意见汇总,调查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样本量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政策文件,梳理安徽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做法和进展情况;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主要从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和合理用药三个方面分析[3],具体分析维度和指标如表2所示。

2 结果

2.1 安徽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做法

2010年1月1日起,安徽省开始试水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9月,全省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本研究从目录管理、招标采购配送、价格管理、使用管理、补偿报销、质量监管、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安徽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做法进行了梳理[4,5]。(表3)

2.2 可获得性

抽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配备621.40种药品,其中基本药物620.15种,国家基本药物505.75种。乡镇卫生院平均配备551.75种药品,其中基本药物546.78种,国家基本药物406.41种。二级医院平均配备1345.25种药品,其中基本药物587.87种,国家基本药物501.10种。零售药品平均配备1834.11种药品,其中基本药物390.66种,国家基本药物207.62种。零售药店的基本药物配备率与医疗机构差距明显,表明药店经营基本药物积极性不高。(表4)

2.3 可负担性

可负担性主要通过访谈调查患者对药品费用及药品价格的直观感受,详见表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大部分患者认为药品费用比以前便宜,而二级医院认为药品费用变便宜的(便宜很多和便宜一点)只有38.33%,具有统计学差异。(表5)

2.4 合理用药

从处方用药数量分析,抽样二级医院单张处方平均用药数为2.16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卫生院分别为2.92和3.68种,均不超过5种[6]。单张处方基本药物品种数分别为1.41、2.52、3.49.从处方用药结构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43.10%、57.20%、67.43%,均超过WHO推荐的参考值范围(20%~26.8%)[7]。激素使用率分别为26.27%、13.80%、11.20%,达到我国合理用药标准0%~48.4%[8]。注射剂使用率分别为25.60%、38.30%、52.34%,城乡具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3.1 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已全面覆盖

调查显示,无论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乡卫生院,基本药物的配备率和使用率均已达到了安徽省基本药物政策统一指标的要求。同时由于实行零差率销售,人民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但严格的药品品种以及使用限制可能会影响到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的反展,如一些以自配中药处方为特色的基层医疗机构。此外,由于药品使用的限制导致部分病人上转,而上转必将导致诊疗费用的提高,有违基本药物制度设计的初衷。

3.2 零售药店的作用被弱化

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制药企业,均未将零售药店作为基本药物的主战场。调查中发现,零售药店的基本药物配置比远远低于医疗机构,仅有的基本药物也被放置在货架底层、角落等隐蔽的位置,甚至还有药店违规加价经营。究其根源,政策的倾斜性是其主要原因,对零差率经营的基层医疗机构政府给予财政补助,而同样迫于竞争压力采取零差率经营的药店却没有任何补偿,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店人员经营基本药物的积极性。然而,从基本药物可获得的便捷程度来说,零售药店仍具备不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在药店情境下,消费者主动选择基本药物的主观意识更强。如何刺激零售药店的积极性,应是下一步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

3.3 医务人员用药逐步规范,但注射剂和激素使用仍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由于没有了药品利润的刺激,“抗生素滥用”与“大处方”现象有所缓解,医生基本能做到对症下药。但乡卫生院的注射剂处方率仍居高不下,可能与医务人员和村民的传统用药习惯有关,访谈中发现,部分村民会主动提出使用注射剂的要求,给处方合理性带来影响。相比较而言,城市居民的注射剂处方率较低,这可能得益于注射剂类用药知识的大力宣传。二级医院尤其是儿科的激素使用率较高,主要与给药方式的改变有关。一方面由于城市空气污染导致小儿哮喘发病率高,另一方面新型的雾化给药方式在儿科逐步普及,这些都造成了儿科处方中激素使用率增高。

4 建议

4.1 吸引社会药房参与基本药物供应和销售竞争

零差率销售使得基本药品供应不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贡献度为零,而且药品采购、贮藏、流动、发放、收费等各个环节还需要消耗人、财、物力,成为机构经济运行中的一个负担[9]。建议继续探索药房托管模式,将基层医疗机构药房交由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风险的医药企业进行有偿的经营和管理,将政府主导的药房托管模式转化为以市场主导、政府监管的模式上来,解决医院补偿不足的问题。

此外,受药品利润消失、财政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医务人员的收入受到极大影响,也会导致医生的寻租行为,从而变相提高药价。应建立有激励约束配套的医疗机构处方自由外配制度,大力发展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吸引社会零售药店参与基本药物的供应和销售竞争,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控制药品服务的合理租值水平[10]。

4.2 因地制宜制定省补充目录,适当给予自选药物空间

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已扩容至520种,更好地满足了居民用药需求。但考虑到城乡居民的用药差异以及医疗机构间发展水平的客观差异,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二级医院应区别对待,制定补充目录时应充分综合考虑因地制宜,补充安徽省城乡居民习惯用的剂型和规格[11]。针对各地基础较好、服务能力强的乡镇卫生院,可以考虑给予一定数量的自选药物空间,纳入基本药物范畴,以保证不至于因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而限制其业务能力的发展。

4.3 规范药品合理使用

统一标准、建立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和监督制度。大力发展和完善医疗机构电子处方信息系统,设置诊断与用药提示、重复用药提示、用药禁忌提示等,利用计算机开展处方点评及医嘱[12]。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普及合理用药知识,逐步引导、改变城乡居民的用药观念,营造合理用药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Z]。2009.

(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Z]。2012.

(3)代涛,白冰,陈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4):12-18.

(4)丁宏,张留,陈任。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零差率”销售试点的成效与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7):532-534.

(5)安徽省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实施方案(2010年版)[Z]。2010.

(6)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Z]。2010.

(7)王慧媛,田德蔷,赵志刚。我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指标干预调研[J]。中国药房,2008(20):1592-1594.

(8)罗莎,罗珊,马爱霞。浅议合理用药与国家基本药物政策[J]。中国执业药师,2010,7(12):46-48.

(9)王强,陈文。基本药物政策问题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l13(6):18-22.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本药物;头孢菌素;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R6;R97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4―0119―04

基本药物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保证供应、剂型适宜、价格合理、国民能够获得的药品,也是同类药物中疗效、不良反应、质量、稳定性等方面综合比较最佳或最有代表性的药品。为了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管理,促进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有利于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减轻患者药品费用负担,对保障患者安全、有效用药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国家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制度嘲。为了了解临床执行情况,对2014~2015年本院外科住院部头孢菌素使用的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备配药品有1296种,其中有601种基本药物,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是46.37%。我院有头孢菌素类药物共15种,属于基本药物的有6种,占40%。通过初步调查,我院外科住院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中静脉用的比例占99%以上,所以选择静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具有代表性。静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头孢唑林钠、五水头孢唑林钠、头孢硫脒、头孢呋辛钠、头孢替安、头孢曲松钠、头孢地嗪钠、头孢噻肟钠和头孢吡肟,其中头孢唑林钠、头孢呋辛钠和头孢曲松钠是基本药物,五水头孢唑林钠在本院列为非基本药物。资料来源于我院PASS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和电子病历查阅系统提供的2014~2015年外科科室的相关数据,包括使用以上药品的所有病历、使用例次和使用金额。

1.2方法

以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广西增补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本院现有基本药物目录为据,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2014年、2015年头孢菌素类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及使用例次。

1.3合理性点评的依据

根据药品说明书、《基本药物处方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加强全区公立院医疗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通知》(桂卫医[2012]6号)及本院《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制定评价标准。

2结果

2.1使用金额

头孢菌素类基本药物使用总金额及占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总金额的构成比详见表1。

2.2使用频次

头孢菌素类基本药物使用例次及占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总例次的构成比详见表2。

2.3使用头孢菌素的合理性评估

2014年用药合理病历为5019份,合理比例为83.78%(5019/5991),2015年用药合理病历为5009份,合理比例为89.95%(5009/5569),不合理使用的情况详见表3。

3讨论

由表1可知,我院2014年、2015年使用头孢菌素类基本药物总金额占比由15.13%下降到11.51%。3种基药的金额占比较低,并且2015年均下降。究其原因有以下3点:首先,临床在选择用药时没有做到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其次,2015年本院头孢曲松钠供应不正常,经常缺药;再次,五水头孢唑林钠是否纳为非基本药物,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由表2可知,使用例次较高的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三、四代头孢菌素使用例次较少。3种基本药物的使用例次2015年均下降,其中头孢唑林钠和头孢曲松钠下降明显。非基本药物五水头孢唑林钠及头孢硫脒的使用例次较高,并且所占比2015年均上升。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双语教学 基因工程制药

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特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机遇带来更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重点思想,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 一带一路” 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双语教学是我国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外语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少数高职院校在政策激励下,响应市场之需求,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基因工程制药”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主要专业特色课程之一,是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发展的核心,知识和技术更新尤为迅速。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基因工程制药相关知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高素质医药创新人才。本文针对医药高职院校核心专业课程“基因工程制药”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并从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素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浅析。

1 “基因工程制药”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的定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利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今的生物技术正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基因工程制药”涵盖了研发基因工程药物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研制技术比如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干扰素等新药的原理、方法、技术路线。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尤其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大了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的生物制药行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但大多依靠国外进口,缺乏自主产品。随着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基因治疗正在快速发展,在2011年,美国医学界就首次提出了“精准医学”的概念,2012年10月,W盟批准了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uniQure公司的Glybera,2015年年初,奥巴马提出了“精准医学计划”,引领了一个医学新时代,促进了基因工程制药研究新药的迅猛发展。作为医药行业的技术人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跟上国际同行的步伐,相互切磋,才能更好地掌握基因工程药物理论和新技术,为医学新时代的生物药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创新出自己的产品。基于以上,开展“基因工程制药”双语教学是必要的,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国际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医药行业服务。

2 “基因工程制药”双语教学实施方法和思路

2.1 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素质的必要性和应对措施

双语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之外,同时学生的外语水平和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也要在双语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对任课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教师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语水平高,具有用外语解析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能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仍然有限,高职院校教师从总体上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专业英语水平不错,能查阅国外专业文献、科研能力较强,但利用英语交流表达上有所欠缺;二是英语专业的教师听说读写能力水平较强,但专业知识不够。教师的英语水平和学科知识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教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主要措施就是学校选派有能力的教师参加国内双语教学研修班和赴国外求学。教师通过研修班的培训学习和国外相关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专业水平以及写作能力,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参与双语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双语教学教师团队的师资水平,为培养国际性的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2.2 确立适度的教学模式

“基因工程制药”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因工程制药研究体系的基本原理,掌握基因工程制药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基因工程制药研究方向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国内外文献及国外相关网站了解医药行业知识的最新进展,成为与时俱进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彻本课程知识目标,以制备基因工程药物产品为主线,围绕基因工程制药的一般流程、基因工程制药常用的载体、基因工程制药常用的酶;基因工程制药常用的技术五大模块为体系进行课程的整合与设计。国内常见的双语教学模式一般有3种,分别是沉浸式教学、保持型教学和过渡型教学。针对我国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对英语授课的接受能力普遍偏低的特点,高职院校一般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课堂上合理安排两种语言的教学比例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料PPT是英文,授课全部用中文这种形式化教学是不可取的。提倡比如基因治疗、免疫球蛋白和干扰素等重点概念用英语讲,配以中文解释。知识简单的绪论和实验过程中简单的技术路线等章节用英语讲,而在知识较难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多用汉语教学。不论用英语还是汉语,都应围绕将语言作为载体传授学科知识的基本点来开展双语教学。

2.3 选择合理的教材

合适的英语原版教材和参考书是双语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国外原版教材具有原汁原味,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结构鲜明,权威性强等特点。一些本科院校中文教材选定的是李元的《基因工程药物》,原版教材选用的是Gene Cloning and DNA analysis(T.A.Brown),中文教材与原版教材内容相符的章节用来作为双语教学的内容。但是国外原版教材费用价格偏高、书中内容信息量大、专业理论知识深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偏弱,接受能力不强等都是实际情况。高职课程教学大纲重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显然是不合适的。目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的双语教材还比较少。因此,高职院校相关学科教师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对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改编、整合,整合成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双语教学目标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教材配套中文讲义,方便学生理解,以期保证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2.4 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学习兴趣就有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基因工程制药”课程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双语教学。比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多介绍比如基因治疗,精准医疗这些前沿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科学知识和新技术在不断变更,唤起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在理论课授课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穿插“汉中有英,英中带汉”的方式进行,应以汉语为主(70%)、英语为辅(30%),以此来缓解听课疲劳。将重点概念比如基因治疗,免疫球蛋白等用英语表述,汉语注释,把握y易深度,有层次性,在介绍治疗肿瘤的基因药物等这些新技术时,准备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微课内容(具有英文背景的),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应积极地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研讨式、启发式和辩论式等创造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因工程制药”也是一门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中可采用小组教学,在PCR克隆技术、质粒DNA的转化等简单实验中,实验步骤可以用英文讲授,实验结果用中文论述,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2.5 教学考核

双语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成绩和课程期末考试二者结合到一起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可以结合课程进度来布置作业,可以选取一个专题如Gene therapy、Insulin secreting gene engineering等,课后分组讨论后查阅文献,制作成PPT,鼓励用英文演讲,教师和同学共同进行评分。学生在完成专题作业过程中通过NCBI、EMBL、中国生命科学论坛、生物秀等网站,了解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行业的最新进展,同时,通过查阅外文文献和国外网站,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增加了词汇量,也提高了用英语解析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也能训练他们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课程期末考试,试卷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这几种题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出题形式全部用英文命题和用英文作答显然是不合适的。应采取中英文混合形式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用英文命题,选择题、判断题和论述题用中文出题。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用英文作答,其它题型用中文作答,也可增加英译汉和汉译英题型。这种形式既能考核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考核英语水平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保证双语教学学习和教学效果。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尤其未来十年,一批创新基因药物进入到应用阶段,需要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双语教学是一种新教学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长期不断探索的工作。“基因工程制药”课程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核心课程,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目前,“基因工程制药”课程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但它作为教学改革的一大方向,需要长期努力和探索。同时,加强生物医药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塑造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一线人才更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大体现。

参考文献

[1] 谢翎,陈红梅.《基因工程》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115-117.

[2] 熊英.高职院校双语教学中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74.

[3] 吴春红.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双语教学及其策略[J].文教资料,2013(23):191-192.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问题;政策建议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层面许多政策都是纲领性的,各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政策落实程度和实施效果也各不相同。

1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基本药物可及性基本药物可及性主要体现在基本药物遴选、生产、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以及基本药物筹资四个方面。

1.1.1基本药物遴选基本药物的核心目标人群应是中低收入者。从经济学上分析,基本药物的绝对效用可能低于一些昂贵药,但应该具有较好的成本-效用。因此,基本药物的遴选应充分考虑药品的安全、疗效和治疗成本。WHO早期基本药物遴选也主要依据专家经验进行,直到2000年,WHO正式启动了药品的循证遴选,强调药品成本比较,是治疗成本的比较,而非药物单价等所有证据的综合意见[1]。2002年WHO了“申请纳入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EML)的标准评价程序”,首次提出要评价基本药物的比较疗效、安全性和成本效果,自此,WHO EML真正进入了循证遴选与调整。

1.1.2基本药物生产基本药物生产核心目标就是要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和持续稳定的供应,在此基础上,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现有招标模式下,药品质量和价格的博弈中,由于药品质量没有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药品价格成为决定招标成败的关键因素,接近甚至低于药品生产成本的招标价格屡见不鲜,中标企业为确保利润可能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替料、掺杂使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甚至有的企业因无利可图而不生产基本药物。由此造成基本药物药效降低、质量低劣或供应不及时。同时,价低者不仅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最终也将阻碍医药研发的进步。

1.1.3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在招标采购过程中,各省基本做到了以省为单位、统一挂网、竞价议价相结合、合理选择配送商、重新划分质量和价格权重等。但由于没有全国统一、具体的招标采购、配送细则和配套文件,各地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配送形式、方法、规则各异。

1.1.4基本药物筹资基本药物筹资包括政府对基本药物15%的差价补偿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其业务经费的补助。基本药物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能否建立长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配套补偿机制,各省也积极开展了相关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根据基本药物补偿机制进行分类,各地基本药物补偿模式主要分为四类,即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运行模式、多种渠道与多头补偿的补偿模式、以奖代补的补偿模式和政府全额补贴[2]。基本药物第一轮采购周转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新农合等医保基金垫付、银行垫付三种方式。这些探索与实践为制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但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困难:各地财力参差不齐、部分地区政策和经费落实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导致财政无力足额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营出现困难,基本药物的可及性难以保障。

1.2基本药物质量保证体系鼓励和引导使用基本药物,不等于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供应是低水平重复,加强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监管是药品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在我国,企业自身质量保证体系、行政监督和法定技术监督质量保证体系构成了基本药物质量保证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基本药物招标采购、配送等许多环节还处于探索阶段,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唯低价是取”导致药品生产、配送企业压缩成本,生产和配送过程中质量保证措施的落实大打折扣,给基本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带来严重危害,也给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安全监管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1.3合理选择与使用基本药物为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层部分)》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并要求各地做好培训和推广工作,提升医师、药师的用药知识与药物治疗水平,最终目标是促进基本药物的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和合理使用。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首先,基本药物目录的使用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基本药物绝对效用低、成本-效用高的特点决定了居民选择基本药物的过程实际是对绝对效用和成本-效用的权衡过程。在中低收入者群体中,由于缺乏对基本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的了解和信任,加之对自身健康的渴望,居民往往过分倾向于选择新药和昂贵药。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目录不熟悉,也不习惯处方基本药物。其次,在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受不良风气和利益的驱动,医师处方时往往会选择价格相对较贵的非基本药物,导致基本药物的临床使用率不高。

1.4基本药物监测与评价基本药物监测与评价涉及基本药物生产、招标采购、配送、配备使用、报销及补偿等各个环节。常规监测方面,2010年2月卫生部借助国际合作项目资金支持,在东、中、西部13个省份抽样设立了65个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监测点。同年9月,监测范围扩大到18个省的80个监测点,先后制定了3版基本药物制度监测指标,为全面掌握各地工作动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系统研究方面,新版基本药物目录颁布后,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还较少[3]。国内现有对基本药物可获得性、价格及可负担性方面的系统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际相关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依托2004版基本药物目录而开展的,许多研究方法为今后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参考。

2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2.1引入药物经济学原理和指标,进一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级增补目录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规定,2012年将完成《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的第一次调整。在药物遴选时应严格制定入选标准,药品生产企业要提供《基本药物目录》候选药品的药物经济学报告,要运用药物经济学理论,对药物治疗成本进行分析,科学的评价药物成本-效用,优化基本药物品种类别与结构比例。国家对各省增补药物目录也应从药物经济学方面进行严格审核,从而最终确定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次,各省在制定增补目录时,要注意与新农合用药目录相衔接,避免引发公众对公立医疗机构的信任危机。

2.2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办法,保障基本药物质量与稳定供应招标规则中,应综合考虑药品质量、价格、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因素,加大质量权重,降低价格权重,加快建立基本药物优质优价制度。目前,“双信封”招标制度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首先,应当尽快建立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规模、市场信誉、资质认证、药品质量等要素的综合评分指标体系,为经济技术标书投标过程提供统一、客观的标准。其次,合理的定价是基本药物得以持续生产和流通的基础,应当引入药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企业规模、生产成本相结合,积极探索设定基本药物标底价格。将中标价格与基本药物标底价格和国际参考价格相比较,改变现有的“唯低者得”的中标模式。

2.3逐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财政补贴、医保基金补贴、政府财政与公立医院分担等是药品差价补偿的主要资金来源。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与本地区财政状况、经济能力相适应的基本药物差价补偿机制,逐步建立以财政补贴硬性制度为主,充分发挥医保、新农合基金补贴力度,多管齐下的综合补偿模式。适当上调医疗劳务技术价格,促进医院走“以医补医”,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子[4]。

2.4完善基本药物质量保证体系结合我国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现实状况,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质量评价标准和评标办法,确保质量安全。

2.5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常规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手段,建立稳定长效的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估机制。要积极借鉴WHO全球药品战略中三个层次的监测内容和指标,全面反映结构、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和影响的整个环节[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积极借鉴第2版WHO/HAI标准化药品价格调查法,开展基本药物可获得性方面的系统深入研究,以进行区域或国家范围内的药品可获得性比较。

参考文献

[1] 马剑.对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2):51-52.

[2] 王莉,袁强,成岚,等.我国基本药物目录遴选与评价方法的问题与反思[J].中国药房,2010,21(16):1453-1456.

[3] 王跃平,刘敬文,陈建,等.我国现阶段基本药物补偿模式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8):682-684.

[4] 王君平.基本药物如何放心用[J].理论导报,2009,1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