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联合国发言稿

联合国发言稿

联合国发言稿

联合国发言稿范文第1篇

这不是微博转发,也不是手机报上的段子,而是新华社对外稿《“车轮与舌尖上的改革”:中共顶层示范激励清明政治》的一段导语。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改进新闻报道被列入规定之中。中国官方媒体文风为之一新,新华社的对外报道也根据中央的最新精神以及受众的需求,在时政报道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时政报道的另一种方式

细心的读者发现,新华社报道南方之行,每条稿仅千字左右,而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稿子比一条微博(140字)还短。而在对外报道方面,我们针对海外受众的需求,尝试了更进一步的探索。

轻车简从的广东之行,引来无数的赞扬和期待。新华社对外稿别写到,“一些深圳市民用手机拍摄现场照片并到互联网上”,同时引用大家在网上的评论:“很好,真的不扰民!”“致敬!有空常来哟”“不封路,不分心”“密切联系群众又回来了”“在人民群众中间是最安全的”……,这相比直接的赞扬和评论更有说服力。

在近期的对外报道中,领导人的原话、领导人同与会者的现场互动、插话、对话,被大量引用。中央领导关于“看一部电影才两个小时,作报告不能长”“唱高调、说空话连野猪都骗不了”等生动的语言,充分展示领导人的个人魅力,为领导人的公众形象增添了亲切感。

当然,“转作风、改文风”并非一味的哗众取宠,赚取读者的眼球。对外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将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伊始,有关他们的施政理念和工作风格备受海外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就是现阶段中国最大的时政新闻。

因此对外时政报道中,不仅要有动态的消息,而且要把这些动态消息之后蕴藏的施政理念、政策方向,及时向世界进行传递。最近一段时间新华社先后组织了一系列专门对外的评论和分析性稿件,比如,《奋发有为,新风扑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一月间》《评论:新动员令引领中国改革再出发》《述评:新气象带来新希望》,这些稿件从不同的角度向世界传递着同样的信息:中共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是中共向全党全国发出的新的动员令,坚定了发展方向,明确了改革思路。同时跃然于笔尖的还有新领导班子自信实干的工作作风。这些稿件有述有评,观点鲜明,信息量大,被海外主流媒体广泛采用。

提倡“短、实、新”

部长刘奇葆近日在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时指出,要把改进文风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说,要从新闻报道、评论言论和文字风格、文章标题、版面编排等方面进行总体研究、全面改进,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

12月12日,新华社对内播发通稿《在广州战区考察时强调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全文1250字。考虑到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以及海外媒体版面安排的需要,对外部编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最后编成了530字的消息《: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按照惯例,16日将播发统一的消息稿。在稿件播发之前,对外部先拿到了稿件的纸质预发稿,在确保准确的前提下,摘编了一条300多字的短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抢在通稿之前播发,取得不错的效果。

当然稿件的篇幅并非越短越好,关键是里面要有内容、有新闻。12月中下旬,中央对多省区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调整,按照惯例,是每一个省区发一条稿,每条稿件百十字篇幅,这不仅不方便海外用户采用,而且不能满足海外受众对这些新任地方要员的了解。于是,当班编辑把当天主要领导人的调整情况综合成一条《中共多省区主要负责人职务调整》,对广东、内蒙古、吉林、浙江、陕西等五省区主要负责人职务调整情况进行了综合报道。同时对、王君、王儒林、夏宝龙、赵正永等的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受到海外媒体用户的好评。

对外报道在介绍中国、宣传中国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归纳起来不外乎: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切实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而这与中央提倡的“短、实、新”不谋而合。

打铁还需自身硬

时政新闻的改革精彩与风险并存,一个恰当的改编可能为它添彩,一个失误也可能引起海外的误解与扭曲。因此,时政新闻的改革和探索不仅需要勇气和热情,更需要对时事的准确把握,对中央精神的正确领会,以及日常的积累,套用的一句话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12月18日,通稿播发《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任命张晓明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作为海外受众,尤其是港澳同胞对此极为关注。在此之前,香港媒体已经多次对此进行猜测。针对这种情况,值班编辑果断地将此稿的标题改为《国务院任命张晓明为香港中联办主任》。小小标题的改动,背后则是编辑对港澳媒体的长期关注,以及对港澳情况的长期积累。

当然在这场探索与尝试的过程中,一线的采编人员并非孤军奋战,在稿件的编发过程中,编辑、发稿人经常一起探讨,反复打磨,拿不准的问题,还要请值班部领导、甚至社领导把关。

12月20日新华社总编室《关于进一步改进报道文风的若干措施》,在此之前,新华社根据“八项规定”已对《关于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这些都为采编一线的工作提供了行动的纲领和方向。

在此过程中,采编人员还主动把新华社稿件与海外媒体采用之后的标题进行对比,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比如,中央经济工作的报道中,香港《明报》的标题是《中央定调靠城镇化扩大内需》《首要“健康发展”取代“稳增长”》;香港《经济日报》的报道重点则聚焦于“拓城镇化楼控不松财政货币政策不变”;《信报》的标题为《中国以健增长取代稳增长》。反观我们的标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则平稳有余、新闻不足。

联合国发言稿范文第2篇

教师法的诞生

方明不但为教师节的建立奔走,还为教师法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酝酿、提出、调研、民进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到颁布,方老告诉我们:“前前后后经历10个年头。”

80年代曾一度出现教师外流的情况,成为当时普教事业发展潜在的危机。1984年,全国教育工会、中国民主促进会和全国政协教育组联合对此进行调查。通过调研,一致认为,必须立法,依法治校,用法律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从根本上稳定教师队伍。

1986年3月,在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组的20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尽早制定“教师法”案》。提案中写道:“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关系到四化建设和国家兴衰,涉及到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的大事。但长期以来,没有把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放到应有的战略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以适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我们认为应尽早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86年初,方明收到广东石人嶂钨矿中学教师朱源星寄来的《教师法》设想稿,这是真正来自群众的第一个《教师法》文稿。在此基础上,全国教育工会草拟了《教师法》初稿,并将草案和有关资料分送给民进中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负责同志。之后,全国教育工会和上述四家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联合起草小组,方明任组长。

1986年4月,在调查研究,约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座谈的基础上,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梅克执笔,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草案(一稿)。通过全国教育工会和民进中央两个渠道,组织了约有一万人参加的讨论。广大教师对此事非常关心,纷纷献计献策,并寄予厚望。起草小组又写出草案的二稿、三稿、四稿。

1987年,中国教育工会在青岛召开《教师法》研讨会。同年,国家教委在南京召开《教师法》研讨会。联合小组均派人参加会议。

为使《教师法》尽快出台,1988年3月全国政协七届一次大会上,方明和民进副主席、全国政协葛志成联名作了“制定《教师法》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发言。发言指出:“根据两年来就起草《教师法》与广大教师的接触和思考,我们深深感到,必须通过立法,把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待遇、培养和进修、考核和奖惩等等肯定下来,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建立一支合格的而稳定的教师队伍。”

联合国发言稿范文第3篇

作品曾获:第五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优秀奖、第八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二等奖、第一届楹联书法大展奖金、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一等奖、第二届行草书大展一等奖、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等。入展首届全国新人新作展,第四、五、六、八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二、三、四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首届隶书展,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全国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艺术展,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大展(书法),首届全球华人书法大展,全国第一、二届行草书大展,首届兰亭书法展,九九中国书法年展。另参展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第二届流行书风参评(免评)。

成“稿”之因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安史之乱”开始;渔阳鼙鼓,全国震动,浩劫突来。玄宗于温柔乡中不愿醒起,战机贻误,遂河北、山东相继沦陷,城池失守,关隘异旗,黑云密布,血染河山。天宝十五年,安禄山破潼关烟尘骤起,九重城阙之长安危在旦夕,玄宗携杨贵妃遂出逃蜀中,至马嵬坡,卫队哗变,请杀贵妃及杨国忠,以泄天人之愤。玄宗令杀国忠,令贵妃自刎。时任山东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义旗高举,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统领。真卿率部抗敌,浴血奋战,敌每犯辄败,平原郡固若金汤。

真卿从兄颜杲卿时任常山太守(今河北正定),派三子季明与真卿联系,以期联合平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之将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即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报捷长安,请求救兵。然天有不测风云,泉明途经太原,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承业欲冒功,拥兵不救,乃错失良机。时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抗敌,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惨遭斩首,颜氏家族遇难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后凌迟处死。直至肃宗乾元元年五月,杲卿始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号“忠节”。颜真卿时改任蒲州太守,闻消息震撼不已,即派颜泉明赴常山、洛阳寻杲卿、季明遗骸,然只领回杲卿部分尸骨及季明头部。为安葬尸骨,以使忠魂安然,颜真卿即写下《祭侄文稿》。

“文稿”曰: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颜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此文一气呵成,乃祭文中之精品,盖乃哀思郁勃,痛心疾首所致也。予每诵斯文,总潸然泪下。

临“稿”之记

十数年前,乡朋程风子持《书法》杂志至寒舍一晤,杂志中附赠页颜鲁公《祭侄文稿》,印制精良,且有释文。午间酒阑,强索归己,程氏无奈,故作大方题名以赠。后此贴相伴至今,其间虽迁居数次,多少物件丢失遗弃,其若至宝,安然于柜,随手披读,似陈酿甘醇,津津有味。

初识“祭稿”,唯知通篇变化大焉,神鬼莫测。行距宽窄不一,字或大或小,墨或重或轻,笔或涩或畅,末局有多字随意穿插,矛盾重重,现干戈相起之意,呈梳木俱下之境。尤发人浮想者:鲁公泪水涕泗,以袖拭之,烛影摇红,悲愤满腔,万籁俱寂,唯其笔所触处,墨已化血,沙沙有声。余尝以羊毫笔临之,虽一丝不苟,总不见成效,松软无骨,笔滞墨阻,仅“尔父”二字像极;而如“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等,则丝毫不类。临而毁,毁而临,临而复毁,毁而复临,终不得似。时杏生先生来访,其国学深厚,于书法则涉及未多,然见余临作,竟感叹:“相与原作,谬之千里。”听其言,懊恼自艾,“外行”亦窥透玄机,可见所临极差矣。午餐不予其酒,赏一碗油泼面而已。此君不谙鼓励之道,余固当发狠,非不好客也。后搁置不临。盖因性格始然,一事不成,则郁闷寡欢,终日别无他事,以酒为伍,醺醺然何曾计日。某日于羽沉兄家酒醉,不慎自楼梯处滚落,致左足骨折,不可下床,此事似有前兆,骨折前日,余持一残疾人读物归家,路有友云:“兄非残疾者,读此作甚?”答:“上刊书法数幅,颇妙。”友又云:“不吉利!”余未为然。事有巧着,自那读物在家,便残疾近月。卧床期间,时常品读《祭侄文稿》,体味其情感之激动,感觉其节奏之跌宕,虽手未能及,而心渐至矣。于今思来,彼卧床期,实影响为艺之道也。祸兮?福兮?

年逾而立,性情陡改,开朗明快,整日乐不可支,似超然于世,游心物外者,行事亦较前果敢,尤以善于为学而享誉同道。辛未季秋,师弟史文涛携所临《祭侄文稿》予余一观,读后诧异,其神虽未至,而形已逼似,加之纸色泛黄,古雅多趣,且字之大小,与原作颇近。辄探首询之以何笔所临,答为临泉小狼毫,遂豁然明了,余临此贴非功不济,实与工具关联。乃若无其事,作认真欣赏状,多赞少评,其精彩处默记于心,交流心得,窃取经验,以为己用。后专业报刊亦载诸多临帖札记,而鲜有《祭侄文稿》也。大凡曲高和寡,此帖虽被鲜于枢评为天下第二行书,然其乱头粗服,用笔毫无精细可言,既少“兰亭”之华美,亦乏“汉碑”之雄强,且“创新”主张引领时风,有几安心临摹此稿者,正所谓不入时人眼也。偶见某书画小报载魏某人临此琐谈,其细论鲁公用笔之法,略叙以何种材料临之为上,此中亦有用狼豪笔之说,颇受启发。冬去春来,时光飞逝,自而立而届不惑,秃笔成冢,废纸何计,与古人为邻,兴致不减。鲁公之《祭侄文稿》,尤为余所重,面之如沐清风,抑或朗月入怀,每书“维乾元元年”,竟生亲切之感。此贴中“九、使、诸、刺、侯、卿、及、震”等十数字之末笔皆有相同处,余喜用之,习惯成性,竟生病笔,被同道讥为“王一甩”。后不敢用,或少用,约三五年方根除。乡贤张先生曾云:“金泉字有似鲁公处,然‘一甩’除去,则沦为杂家,怪哉,怪哉!”余闻言,惭愧不已。细思,则以为是。

近三年临“祭稿”,似有突破,盖因娴熟耳,点画于不经意中见率意,虽乏原帖之内涵,然使转及墨法已臻统一。为达相似,将稿中所有添加穿插之字皆计划周整,熟可生巧,于今临之,已无心理障碍,可从容为之。前年与友联办“泉、舟、琴书道三人行”展,余临鲁公“祭侄”一幅,观者如潮,赞誉不绝。有问及如何临似者,乃如数家珍,滔滔而言,虽间有虚夸之语,而所答基本属实,有心者当可借鉴也。余闲时喜书手卷,基本格调以“祭稿”为本,洋洋洒洒,不拘泥一点一画,通篇追求古茂、平实,于练达中见真性,于率意中见风格。每书一卷,置于地板,先统观,后细察,待确信无大谬,竟自鸣得意,面泛喜色,继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步阳台享凉风轻拂,看万木葱郁,心旷神怡,忘却年龄,不知何为愁滋味。曾书《兰亭序》文,许因文骇意,书时颇讲究笔法,而无意间将右军笔意融之,感觉良好,书毕似发现新大陆般,兴奋异常,二体结合有如此统一,孰未敢想。乃私定终身:今后之书将以此为基调。

日前,于蒙城开一书法座谈会,一作者问:“‘国展’自流行书风后,‘二王’颇为盛行,近年似乎颜书逐渐领先,未知何故?”余答:“勿论于大展中领先与否,当今书坛非昔日可比,盲目崇拜、跟随时风已成过去。鲁公书无刻意之迹,尽自然之貌,赋人以骨气,予人以精神,适今人审美意趣。东坡云‘书至颜鲁公’,非无证之妄语。故颜书风行于书坛,亦理所当然也。”若仔细品味,余所答有强词夺理之嫌,然绝非毫无道理,近千年来,鲁公之书何曾断脉?昨晚元宵节,月满东天,烟花爆竹渐偃,归家无聊,伏案意临“祭稿”,见墨气淋漓,似有个人风范,比以往更近一步。快哉!

读“稿”之评

《祭侄文稿》至今已历阅千年以上,其震撼之度难以比拟,见者莫不叹赏。因此稿乃于极度悲愤之下草就,情绪之波动,心血之激荡,谁还顾及笔墨之工拙、行距之完整,故每字皆随书家之心境起伏而完成,乃精神与功力自然流露。纵观书法史,此类尚不多见。

古贤多有评之,元人张晏云: 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前宋名重当时。元人陈绎曾云: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尔既事”字右转,至“言”字左转,而上复侵“恐”字,“有”旁绕“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适与褙纸缝合。自“尔既至泽”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迹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藁》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间,“嗟”字左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摧”字如泰山压底柱鄣,末“哉”字如轻云之匀眨“飨”字蹙衄如惊龙之入蛰,吁,神矣。明人文徵明云:元章独称《座位帖》,盖尝屡见,而《祭侄》则闻而未睹,今《宝章录》可考,宜其并称《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论颜书唯取其楷法遒劲,而米氏独称其行草,为剧致。山谷亦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亦取其行书之妙也。况此二帖皆一时藁草,未尝用意,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米氏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者也。

众评可谓中肯,解析精微,毫无夸张之嫌,予每细读,乃敬服之。

“祭稿”之感人皆因情感人。书文皆然。而此“情”实达忘情,当血泪交织、悲极哀极之时,作者所表现之心声,唯于“忘情”状态间运行,否则此不朽之制将不复存焉。或云鲁公濡毫时,安有艺术创作之思,仅将胸中郁垒解脱之,故默默倾吐间此彪炳千秋、无可复制之结构方能告成。不意而成,不为而为,艺之境界也,属瞬间之事,只是瞬间需有长期功力积累作铺垫耳。

《祭侄文稿》因于激情中诞生,显坦白真率、随心所欲,述心表志,独异鲜明等个性,情感激越,融于笔墨,畅宣淋漓,意蕴深刻,而形象之生动,前无古人,后无来着。作品透至高之精神品格,显凛然不惧之心魄。此稿与其楷书相比,则愈成熟,更生动遒婉,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之概,造诣极深。和而不流,威而不犯。运中锋、藏锋、转锋于线内,得苍劲、奇崛、诡异于形中;化浓淡枯润之墨色,发豪放雄健之英气。

联合国发言稿范文第4篇

孔子云“:辞达而已矣。”辞不达意,必将影响广告表达效果。广告撰稿人选择那些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有关的模糊语言材料并进行加工,以期提高表达效果,刺激受众消费。模糊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模糊同义手段的选择,包括语音模糊同义、词汇模糊同义、语法模糊同义手段。模糊辞格和模糊同义手段的选择构成了英语广告语言中的模糊修辞。1.语音模糊同义在言语交际中,由于某些词汇发音的模糊性,听者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可谓之语音模糊同义选择。在广告英语语言中,语音模糊引发了听者丰富的语义联想,拓宽了广告商品的适用范围。例1:“DrinkapintaMilkaDay”是“DrinkapinkofMilkaDay”的语音变形句,这则牛奶广告的撰稿人利用弱读音使语言具备语音模糊性,让听者念起来有一种音律美,便于增强记忆。2.语义模糊同义语义模糊的特征是边界不明,难以精确把握其外延,需借助联想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模糊语言。语义模糊同义选择是广告英语模糊修辞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模糊名词、模糊动词、模糊形容词等。1)模糊名词模糊名词选择是词汇模糊同义手段的一种。词汇之所以有模糊性,原因在于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如表时间、颜色、概念等范畴的名词往往带有模糊性,不能准确诠释。英语广告语言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被用来提高表达效果。例2:UnitedcolorsofBenetton.“贝那通的联合色”是世界著名服装品牌贝那通的宣传广告。由于相邻的颜色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同一颜色之间的深浅程度也没有明显界限,因此表示颜色范畴的词语具有模糊性。“联合色”具有模糊性,但是它却能暗示该服装适合世界不同肤色的消费者,提高了广告语言的表达效果。2)模糊动词广告英语往往使用些表动作范畴的词,其边界难以截然划界,导致了此类词的模糊性。例3:Justdoit。这是著名的耐克运动鞋的广告词,其中使用了模糊动词“do”。“do”一词可谓是英语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最具模糊性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多种理解。广告读者可根据各自的联想,把“do”理解为不同的含义:让我们买吧、让我们穿吧或让我们用吧。3.模糊辞格黎千驹先生指出,具有模糊性的辞格称为模糊辞格,它的模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其内部的模糊性,即某一辞格在表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模糊性,二是指其之间的模糊性,即某一辞格与另一辞格在类属边界的不明晰性,也就是中介过渡性。[3]模糊辞格也是广告英语语体模糊修辞的组成部分,在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借彼喻此,即用具体而显浅的事物来说明抽象而复杂的事物,称为比喻。它是广告英语模糊辞格中最常用的修辞技巧。例4:lightasabreeze,softasacloud.这是一则服装广告,用了明喻的模糊辞格。广告用具体的“风、云”来把服装产品的“轻、柔”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修辞效果

1.含蓄所谓广告英语模糊修辞的含蓄效果,是指撰稿人为了表达某些特定目的而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意思,反将它暗含在广告语言里,让读者去联想、思索和体味,从而提高广告语言的表达效果。此正所谓“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例5:ThisyearIamshowingoffmylegs。“今年我显露出大腿”是一则节食减肥用品广告。广告撰稿人为了宣传减肥商品的效果,使用表面上与主体无关的“露出大腿”的模糊语言,却期望受众读出“言外之意”:由于减肥产品效果显著,今年我可以露出大腿了。语言间接含蓄,却使人回味无穷。2.委婉所谓广告英语模糊修辞的委婉效果,是指撰稿人通过精心选择的措辞把原来比较敏感、比较粗俗或令人尴尬的事情用曲折婉转的话暗示出来,听上去比较文雅、比较得体,避免刺激或伤害受众的感情而引起不悦,从而提高广告语言的表达效果。例6:“…butitwasonlyabrushfire!Howtoprotectyourhomefromwildfire”。“……那仅仅是因为一起丛林火灾!如何保护你的家免遭野火”。这是一则保险公司关于个人家庭和财产安全保险服务的广告。广告开头省略了发生的悲剧只提到了祸起的原因,避免受众引起不愉快或令人悲伤的联想,既宣传了保险产品又考虑到了受众的情感。3.幽默所谓广告英语模糊修辞的幽默效果,是指撰稿人有时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使广告语变得滑稽、可笑、有趣或意味深长,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例7:Wearehavingproblemswithguestswhowon’tleave。“客人来了就不想走,真是头疼啊”,这是一则酒店广告,没有直接赞扬酒店的服务质量之高而是用诙谐风趣的反语模糊辞格,表面上充满抱怨无奈,实际是对酒店的夸奖和赞美。读者初看到这则广告,会莞尔一笑,随之引起好奇和联想,从而提升对酒店的好感。

广告英语中消极模糊修辞的负效应

广告的核心是真实,广告语言必须在真实的前提之下进行创意,广告的真实性需要通过语言的恰当、准确表达来体现。词不达意或言过其实的广告常常就是虚假广告的表现形式。某些广告撰稿人往往用模糊词语或模糊结构来宣传其产品的性能,但却空洞或蹩脚,实则虚假广告。1.模糊语言导致消费者误入陷阱或圈套例8:Buyonegetonefree。“买一送一”,这是很常见的商品促销英语广告词,其中利用了模糊代词“one”来代替具体的商品蒙蔽消费者。实际上前后这两个“一”并不等值,往往是“买汽车送脚垫”,“买衣服送袜子”,“买房子送防盗门”,“买机票送保险”等等,让消费者误入广告陷阱或圈套。这样的广告实际上就是故意利用模糊语来进行欺诈的广告。2.模糊语言被广告撰稿人利用避免消费纠纷例9:Ourcompanyreservestherightoffinalinterpretation。“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是许多广告撰稿人考虑到广告设计上的漏洞,防止个别消费者找麻烦或是钻空子,从而避免消费纠纷,维护自身利益而常常使用的一句广告语。但什么是“最终解释权”,广告并没有明确说明,因此具有较大的模糊性。“最终解释权”实际是一种“霸王条款”,是广告经营者以格式合同的方式为自己设立的特权,违背了公平的原则,内容是无效的。3.模糊语言导致广告文过饰非例10:Ifyouhaveatasteforquality,youhavethetasteforKent。“如果你有品味,你定能品出健牌的味儿”,这是一则香烟广告,它对其产品特色、效果缄口不提,却用模糊语“有品味”来装腔作势,显得广告文过饰非,言过其实,无助于提高广告的表达效果。在这样的广告中,广告撰稿人为了提高宣传销售效果,使用模糊语来增加消费者对广告的解码难度,只能算是空洞型的广告。

结语

联合国发言稿范文第5篇

发言者开头称“尊敬的某某领导”,应该是中国会议的一大特色,不管大会小会,只要有上级领导在场,下级发言必然少不了先对领导“尊称”一番。新任中央领导人主持会议,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发言者恭维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并声明“不准念稿”。如此一来,既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官场客套话,节省了会议时间,也能收到更多实效,这种做法显然值得肯定与提倡。

中国的会议如此之多,大到各级政府会议,小到企事业单位、部门会议,形形的会议都少不了官员讲话环节。客观而言,官员作为领导阶层,在会议上发言或表态不可或缺,好的发言能够提出具体要求,有利于下阶段工作的开展,然而纵观官员发言,大多摆脱不了一种固定模式,那就是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而这样的发言稿一般由秘书或工作人员“捉刀”,官员每每照稿宣读,不仅显现不出对工作的熟悉程度,甚至一些官员对发言稿的内容不熟悉,还频频闹出各种笑话,影响了官员乃至政府的形象。

官员讲话喜欢用发言稿,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官员自身讲话没水平,担心发言时前言不搭后语,出现临场失态,于是早早叫人准备好发言稿,开会时对着稿子逐句朗读,为顺利发言提前“做功课”;其二是官员平时碌碌无为,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情况不甚了解,担心发言时“肚里没货”,于是不得不让人准备好发言稿,将具体工作一一列于纸上,等到发言时自然可以做到不慌不忙,顺利“过关”。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官员发言都有“不念稿”的必要,如果是前者,可以通过即兴发言锻炼语言能力,对于官员来说,发言流利清晰、言简意赅,应成为提升官员素质的一门“必修课”。而如果是后者,“不念稿”更能检验官员的工作能力,为发现真才实干者提供好的平台,让平庸无为者在发言环节原形毕露。

现实的情形还有,官员的发言稿既然是下级,就免不了玩弄文笔,尽量将“发言”写得完美无缺、文采飞扬,其中的官腔、空话、套话就必然存在,这就会造成会议时间的极大浪费,而会议的首要任务是解决问题,更好地促进工作的开展。因此,官员发言读稿确实有禁止的必要,倘若各级政府官员都以中央领导开会“不念稿”为标尺,无论大小会议,一律不使用“发言稿”,必将为改革会风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铲除“职 业代骂”

文/徐娟

“电话代骂”服务,一天10次,收费30元起;“短信代骂”服务,一天10次,每次不少于5条,每天40元起;电话加短信“轰炸”,每天80元起……这不是开玩笑的网络宣传帖,这是“代骂公司”的明码标价。

近日,福州的郭先生、厦门的李先生等都遭遇了无缘无故被人骂的经历。这样的骚扰持续了将近一周时间,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选择了更换电话号码。(12月4日《福建日报》)

据了解,“职业代骂”最早出现在网络游戏里,部分游戏玩家被强手打败后,用花钱找人骂人的方式泄愤。现如今,“职业代骂”已脱离了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从网上来到了现实里,甚至有了比较完整的操作流程、遍地开花的分布网络、相当全面的业务内容,以至代骂发展成为一种“职业”,成为某些人牟利的手段,这种不良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警觉。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代骂”对于相关各方都没有好处。对于雇主而言,暴露了想骂人又不愿暴露自身的心理,是一种心理扭曲的发泄行为,短期的泄愤有可能引起长期的内疚;对于被骂者来说,突如其来的谩骂不仅践踏个人尊严,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更容易引发不可预知的身心伤害;至于“代骂员”,骂人的同时极有可能被骂,长期处于不道德的环境中,心理伤害也不可小视。

从法律道德的层面看,“代骂”演变成一种新兴“职业”,挑战的是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职业代骂”有悖于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严重破坏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流氓职业”。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激化和放大矛盾,严重的还会产生报复心理或行为。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用侮辱、诽谤等方式骂人,属于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代骂员”和雇主都应该承担民事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职业代骂”是一个衍生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它的存在和蔓延至少暴露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表明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处理民间纠纷不够冷静理性,一些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给了“职业代骂”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 “职业代骂”既违反道德又违反法律,却能一路从网上发展到网下,表明有关部门在此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缺乏相应措施的有效遏制。

消除“职业代骂”,需要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与方式,需要培育公众以正确理性的办法解决矛盾,需要增强受害人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更需要严格兑现法律责任,增大不法侵害者的违法犯罪成本。据媒体报道,2009年4月,安徽亳州市谯城区法院就以寻衅滋事罪,判处“代骂员”和雇主刑期不等的有期徒刑,并承担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试想,这样的法律责任兑现多了,谁还敢以身试法?

什么是《新闻联播》的“金标准”

文/刘义杰

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出现了直播失误。上一条新闻尚未播放完毕,导播就将画面切换回了演播间,主播李梓萌开始播报下一条新闻,导致两条新闻出现了“混音”播出。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账号在21点09分了一条致歉微博:【致歉】今晚《新闻联播》因导播员口令失误,导致画面切换错误,特此向观众朋友表示歉意。(12月9日《青年报》)

在很多人看来,《新闻联播》出现错误无疑是大事。一者,《新闻联播》这么多年来一直被誉为权威与“国声”,其每一条新闻都代表着权威的声音和官方政策的“风向标”;二者,就是官方历来讲究绝对正确意味着绝对的权威,网络上一直流传的央视主播错一字罚款百元就是一个例证。在这种情况下,央视不到三小时就在微博道歉,说明央视对这一错误的高度重视。出现错误无疑就应该道歉,这是一个媒体最起码的担当和责任。

央视的道歉引来网友的关注,但网友的关注点却与央视官方的关注点并不相同。简单说来,央视更关注道歉本身,而公众则更多认为这种错误并没有什么。梳理了一下原因,大抵也有两个。一个是,新闻的导播错误并没有影响公众对新闻内容的“接收”,主播尽管播放的新闻和画面不符,但没有形成对两条新闻完整性的影响。另一个就是,媒体直播出现错误是国内外经常发生的事,比如前不久,美国CNN就发生了因为抢速度播错医改新闻的事件。正如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在个人微博中所写,报纸亦都有“勘误”一栏,坦诚纠错与道歉。《新闻联播》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节目。它有不可替代的符号感,它有失误,更有悄然的进步。新的改进正在或即将发生,不妨期待。在此,杨禹说出了公众的态度,错误难以避免,关键要有所进步。

在现实中,新闻越丰富越民生,无疑注定着其挑战越大。其出现错误的几率越大。如果保持着传统与僵硬,也许永远不会有错误,但也很难有进步。当我们仔细观看出错的那期新闻会发现,虽然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播出事故,但是也有很大的进步。

比如,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李大霄在微博表示:“今天虽然《新闻联播》出现了衔接上的小失误,但头条播放最美乡村医生是风格上的重大转变,值得肯定。”网友江水腾跃也说:“今天的《新闻联播》几个新闻很贴近民生,宣扬真善美,一个是新疆的医生艰难跋涉治疗病患,一个是青海的老师在捐助玉树的路上重伤死亡,还有腹中没出生的孩子,很感人。《新闻联播》在改变。”换句话说,央视的这种进步在公众看来,显然比错误重要的多。